屈伸字引之文言文翻译

屈伸字引之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和答案

原文: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知?” “冉求,你怎么样?”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 “公西赤,你怎么样?”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 “曾点,你怎么样?”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疑问:(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

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回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译文:杞人忧天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 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 “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 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 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 “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 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 。

2 初二语文上册(人教) 文言文翻译

《与朱元思书》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现行新教材中用的是“嶂”)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文注释 1 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吴均(469—520),字叔庠。

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都 3净:散尽 4共色:同样的颜色。共,相同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

从,顺,随。 6至:到 7许:表示大约的数量 8独绝:独一无二 9 缥碧:青绿色。

10急湍:湍急的水流 11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水清澈透明。

12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13若:好像 14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5 寒树: 耐寒长绿的树 16负势竞上:(高山)凭借山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 17 轩邈:高远。

这里作动词用,比高远 18直指:笔直地向上。指:向上。

19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20激:冲激 21泠(líng)泠作响:发出泠泠的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2 相鸣:互相和鸣。

23嘤(yīng)嘤成韵:意思是,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24千转: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转,同“啭”,鸟婉转地叫。

25 无绝:就是“不绝”,不消失。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这里指蝉鸣。 26 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老鹰飞到天上。

这里用这句话比喻那些为名为利极力追求名利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

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27 望峰息心: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息:使……平息 28经纶世务者:办理政务的人。

经纶,筹划、治理。 29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反:通“返”,返回。窥:看 30 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

柯,树枝。 蔽:遮蔽 31 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昼:白天。犹:还像 32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交:相互。 33见:同"现"看见。

34日:太阳,阳光 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意地飘荡。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 原文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céng)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dān)瓢屡空。

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极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yú)?[编辑本段]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

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

亲旧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叫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吧?” 词语解释 〔1〕何许:何处,哪里。

〔2〕不详:。

3 学奕文言文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射它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01)弈:围棋,下围棋(0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03)通国:全国(04)之:的(05)善:善于,擅长

(06)使:让(07)诲:教导(08)其:其中

(0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10)虽:即使

(11)之:指弈秋的教导(12)鸿鹄:天鹅(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缴”字的另一个读音jiǎo,是交纳、交付的意思(15)之:他,指前一个人(16)俱:一起(17)弗若:不如

(18)矣:了(19)为:因为(20)其:他,指后一个人

(21)与:吗(22)曰:说(23)非:不是(24)然:这样(25)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27)通国:全国

(28)与:语气助词,表示疑问(29)本文选自《孟子·告子》

(30)故:原因(31)以:认为(32) 智:智力

感悟

学习不可一心二用,必须专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

4 推敲这篇古文翻译,解释字:引(),讶(),具(),道()

引(伸)

讶(对什么什么感到惊讶)

具(全部)

道(方法)

全文解释如下

贾岛初次在京城里参加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感觉中好像亲自去某地游览,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成为了普通人之间的交往。

古文要好好学啊~

1 文言文中"抑"的意思

(1)(本写作“归”。会意。小篆字形,象用手抑人使跽。本义:按,向下压)

(2)同本义 [press down]

抑之欲其奥。――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3)又如:抑按(按压);抑首(按其首);抑搔( 抓搔);抑扬(按下与上举)

(4)抑制 [restrain]

抑其兼并。――清·洪亮吉《治平篇》

不可遏抑。――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又如:抑勒(压制被扣);抑情(克制感情);抑引(抑制情欲而导之以善);抑末(抑制商贾);抑志(抑制自己的志向);抑枉(抑制邪辟);抑削(抑制削弱);抑挫(抑制折挫)

(6)贬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国语·楚语上》

(7)又如:抑卑(贬低);抑贬(贬低);抑退(黜退;贬退);抑损(贬低;贬损);抑黜(亦作“抑绌”。贬废;排斥)

(8)阻止 [hold back]。如:抑割(遏止舍弃);抑阻(阻挠;阻止)

(9)强行;强迫 [force]

乙卯,诏诸路散青苗钱,禁抑配。――《宋史·神宗纪二》

(10)又如:抑配(强行分配);抑勒(强逼;压制);抑逼(强迫);抑留(强行留住);抑掠(强夺);抑买(强行购买);抑夺(剥夺;强行夺取);抑籴(强行收购粮食)

(11)忧郁 [worry]。如:抑抑(忧郁的样子);抑悒

(1)或是,还是

抑其无取。――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抑未死耶。――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清·林觉民《与妻书》

(2)但是;不过 抑愈所谓。――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抑不知生。

抑又有难。

(3)又如:抑岂(难道);抑且

(4)而且 非独晓其文,抑亦深其义。――《太平广记》

(5)又如:抑且(而且)

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也许”

抑本其成。――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用在句首,无义

抑又闻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抑或

或是;还是

不知他们是赞成,抑或是反对

抑菌作用

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抑扬

音调有节秦地或高或低

抑扬中散曲,漂泊孝廉船。――温庭筠《感旧陈诗》

浮沉,进退。指处世态度

进退屈伸,与时抑扬。――张衡《南都赋》

(3)褒贬,指对人的评议

外相抑扬,内相附会。――《北史·甄琛传》

(4)文气起伏

辞旨抑扬,悲而不伤

抑扬顿挫

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形容音乐悦耳动听或文章或诗文可读性强,朗朗上口,音调铿锵有韵

只是到后来,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老残游记》

抑亦

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也许”、“或许”

抑亦人谋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1)

压,压制:~制。~止。压~。~强扶弱。~扬(a音调的高低起伏;b沉浮;c褒贬)。

(2)

忧闷:~郁。~塞(sè)。

(3)

文言连词(a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如“~或”;b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如“多则多矣,~君似鼠”)。

(4)

文言发语词:“~齐人不盟,若之何”。

(5)

古同“噫”,叹词。

你可以翻字典查查,买个字典是个不错的选择,你会不时的用到它,学语文很不错的。

2 文言文 中的 '抑 都是什么意思

抑 yì,

部首: 扌 部首笔画: 3 总笔画: 7

压,压制:抑制压抑。抑止。压抑。抑强扶弱。抑扬(a音调的高低起伏;b沉浮;c褒贬)。

忧闷:抑郁。抑塞(s)。

文言连词(a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如“抑或”;b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如“多则多矣,抑君似鼠”)。

文言发语词:“抑齐人不盟,若之何”。

古同“噫”,叹词。

副词

表示推测,可译为“或许”、“也许”〖perhaps;maybe〗

或是,还是〖or〗

(本写作“归”。会意。小篆字形,象用手抑人使跽。本义:按,向下压)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节奏分明,和谐悦耳。

抑 #yì

释义压下去,压制:抑制|抑郁|抑强扶弱。

抑扬顿挫 #yì yáng dùn cuò抑扬:指音调高低。顿挫:指音调有停顿转折。形容语调、音乐、舞蹈、诗文、书画等回旋转折,节奏分明,富于变化。也指政法、教育等有轻重缓急。

〖例句〗刘老师用富有感情的声调,抑扬顿挫地读着这个故事,全班同学的心都随着她的声音起伏跳跃。

抑制 #yìzhì①机体对内外界 的反应表现为活动的减弱或变为相对的静止。是与兴奋相反的生理现象。②压制;控制。

〖例句〗姐姐接到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流下了热泪。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抑 <;动>

(本写作“归”。会意。小篆字形,象用手抑人使跽。本义:按,向下压)

同本义

抑之欲其奥。――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抑按(按压);抑首(按其首);抑搔( 抓搔);抑扬(按下与上举)

抑制

抑其兼并。――清·洪亮吉《治平篇》

不可遏抑。――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又如:抑勒(压制被扣);抑情(克制感情);抑引(抑制情欲而导之以善);抑末(抑制商贾);抑志(抑制自己的志向);抑枉(抑制邪辟);抑削(抑制削弱);抑挫(抑制折挫)

教之春秋,而为之耸善而抑恶焉。――《国语·楚语上》

又如:

抑yì

⒈按,向下压:跟"扬"相对:高者~之。下者举之。

⒉压制:~制。压~。~浮华。

⒊文言助词。

①〈表〉转折,相当于"但是"、"然而":非惟天时,~亦人为也。

②〈表〉选择,相当于"还是"、"或者":行期定否,中旬~下旬?

3 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助词 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例子:、老~、读~ 2用在某某工作、某某主义后面,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 例子:文艺工作~、共产主义~ 3(书面语)用在数词或方位词后面,指上文所说的事物 例子:、二~必居其一 4(书面语)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 5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路上小心在意~代词 指示代词,“这”(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子:番,边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代词 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③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的几个人或几件事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5……的原因 如::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6判断语句 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助词 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

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3(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4 '意'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①心意;意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②意义。《马巴黎油画记》:“则其意深长矣。”

③心情;神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

④情趣。《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料想;估计。《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⑥怀疑。《列子·论符》:“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

5 危 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wēi

①高。《蜀道难》:“~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危险;危急。《谏太宗十思疏》:“不念居安思~,戒奢以俭。”

③危害;使处于危险的境地。《齐桓晋文之事》:“抑王兴甲兵,~士臣,构怨于诸侯。”

④危弱。《陈情表》:“人命~浅,朝不虑夕。”

⑤端正;正直。《陶侃》:“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而膝~坐。”

辨危,险。“危”作“危险”讲时,含有危急或不稳定的意思,多作形容词。“险”只表示地势险要或道路险阻等,多作名词。上古表示“危险

6 “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基本解释: 将 (将) jiāng 快要:将要。

将至。将来。

即将。 带领,扶助:将雏。

扶将。将军。

拿,持:将心比心。 把:将门关好。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用言语 :你别将他的火儿了。

保养:将养。将息。

兽类生子:将驹。将小猪。

顺从:将就(迁就,凑合)。将计就计。

又,且:将信将疑。 助词,用在动词和“出来”、“起来”、“上去”等中间:走将出来。

刚,刚刚:将将。将才。

姓。 将 (将) jiàng 军衔的一级,在校以上,泛指高级军官:将领。

统率,指挥:将百万之众。 笔画数:9; 部首:寸; 笔顺编号:412354124 详细解释: 将 将 jiāng 动 (形声。

从寸,酱省声。从“寸”,表示与手有关。

(jiàng)本义:将领,带兵的人) 扶持,扶助〖support〗 将,扶也。——《广雅》 无将大车。

——《诗·小雅·无将大车》 天不我将。——《诗·大雅·桑柔》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乐府诗集·木兰诗》 为人将车。——《史记·田叔传》。

索隐:“犹御车也。” 吏谨将之。

——《荀子·成相》。注:“持也。”

又如:将美(助成好事);将引(扶助收纳);将扶(扶持;搀扶);将助(扶助;支持) 奉行,秉承〖follow〗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元结《贼退示官吏》 又如:将明(大臣的辅佐赞助。将:奉行;明:辨明);将命(奉命) 送行〖send〗 耒者弗迎,去者弗将。

——《淮南子·诠言》 又如:将意(致意);将迎(送往迎来);将送(送行;遣送) 携带〖bring〗 将家就鱼麦,归 湖边。——元结《贼退示官吏》 又如:将雏(携带幼禽);将带(携带);将领(携带) 带领〖lead;guide〗 将胡骏马而旧。

——《淮南子·人间训》 又如:将领(带着;率领);将御(统帅领导);将家(带领家人);将引(引导,带领) 顺从;随从〖beobedientto;submitto〗 备物以将形。——《庄子·庚桑楚》 将自何所至。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将顺(顺着趋势推动以加速其成功) 供养;奉养〖providefor〗 不遑将父。——《诗·小雅·四牡》 不遑将母。

又如:将父(奉养父亲);将帮(奉养) 调养;保养〖recuperate;rest;maintain〗。如:将理(休养,调理);将爱(保养爱护);将护(调养护理) 传达;表达〖express〗。

如:将诚(表达诚意);将意(表达心意);将命(传命) [方言]∶兽类生仔〖bear〗。如:钱放着也没有用,又不能将羔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check〗。

如:当头炮一将 行,进〖advance;go〗 日就月将。——《诗·敬之》 进用,吃〖eat〗。

如:将食 使用〖use〗 菩萨将甚兵器?——《西游记》 将 将 jiāng 副 就要;将要〖will;begoingto〗 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六年》 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下》 将以实笾豆。

——明·刘基《卖柑者言》 将炫外。 将恐深。

——《韩非子·喻老》 将益深。 将以有为也。

(这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见于韩愈《张中丞传后序》。文天祥引用此语,说明自己想忍辱留生,以图大举。)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柳条将舒。——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自此始。

又如:将引(将要;即将;带领);将然(指将要发生的事);将欲(将要;打算) 必,必定〖certainly〗 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将有所不可。

——宋·苏轼《教战守》 民将不安。 又如:把一切朋友都得罪了,其结果将使我们自陷于孤立 才;乃;刚刚;正〖just〗。

如:将在(刚刚) 将近〖nearly〗 将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 岂;难道〖Doesitmean…?〗 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国语·楚语》 将 将 jiāng 介 相当于“拿”、“取”〖by;bymeansof〗 将雌剑往。

——晋·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来。 又如:将着(拿着;带着);将天就地(谓以高就低);将本求利(用本钱谋求利润);将李代桃(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顶替) 相当于“把”、“用” 将身后托汝。

——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将革命进行到底 在;于〖at;in〗。如:誓将死里求生路 将 将 jiāng 连 连接意思平等的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且”〖also〗。

例如:将信将疑 如果;假若〖if〗 吾将再病。——清·袁枚《祭妹文》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孙子》 或;抑〖or〗 将有人主张之乎?将无人主张之乎?——孟郊《上常州卢使君书》 将 将 jiāng 助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或进行。在现代汉语里见于方言 宫使驱将惜不得。

——唐·白居易《卖炭翁》 大虫去了一盏茶时,方才扒将起来。——《水浒传》 又如:走将出来;叫将起来;赶将上去 另见jiàng;qiāng 将才 jiāngcái 〖justnow〗刚刚 他将才走,还追得上 将次 jiāngcì 〖begoingto〗将要;就要 斜阳将次西沉 将错就错 jiāngcuò-jiùcuò 〖leaveamistakeuncorrectedandmakethebestofit;makethebestofamistake〗办事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干脆按照错误曲就而成 将功补过 jiānggōng-bǔguò 〖makeamendsforone'sfault ygooddeeds;redeemsinbymeritorousservice;atoneforacrimebygoodservice;expiateone'scrimebygoodservice〗加倍。

7 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厌:厌 yā

动词义

1、一物压在另一物上。

厌,笮也。——《说文》。段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

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如墙厌之。——《荀子·强国》

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荀子·解蔽》

2、泛指压制;抑制。

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汉书·翼奉传》。——师古曰:“厌,抑也。”

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汉书·辛庆忌传》。师古曰:“厌,抑也。”

3、

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史记·高祖纪》

4、堵塞。

厌其源,开其渎。——《荀子·修身》。注:“厌,塞也。”

厌:厌 yàn

动词义

1、形声字。从厂( hǎn),猒( yàn )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饱,满足。后作“餍”。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不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之欲无厌。—— 宋· 苏洵《六国论》

求之者无厌。——宋· 苏轼《教战守》

2、憎恶;嫌弃。

人常厌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惟厌事也。

犹厌言兵。——宋· 姜夔《扬州慢》

无厌其为迂。——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这儿我住厌了。——曹禺《雷雨》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称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闻,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恶至而倪小大”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鸱鸺夜撮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大小之家!”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盈,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已。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译文:秋季的潮汛来了,无数支流都灌注入黄河。水流的浩大使黄河两岸及洲渚四边这些所在,望过去连牛马也不能分辨。于是河伯为自己欣喜,认为普天下的美都集于他一身。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朝东面望去,看不到海水的边。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改变了自己原先欣喜自得的神态,仰望着海神感叹地说:“俗语有这样的话:‘听到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及得上自己。’这就是说我啊。我曾听说竟有小看孔子学识和轻视伯夷义行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了你的难以穷尽,我要是不到你这里来,那就很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的人所笑了。”北海神说:“对井底之蛙不能谈论大海,因为它受住处的限制;对夏天的虫子不能谈论冰,因为它受生长时间的限制;对孤陋寡闻的人不能谈论大道,因为他受教养的束缚。现在你从河岸出来,看到了大海,于是知道了你的浅陋可羞,那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这里,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息,而海永不满盈;尾闾将海水排出,不知什么时候才休止,而海永不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会起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没有什么感觉。其容量超过江河之水,无从计数。但我却从来没有因此自满,因为我认识到自己寄形于天地之间,从阴阳变化中禀承了生气,我在天地之间,就跟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我只想到自己太渺小了,又拿什么来自满算起来四海之在于天地间,不就像小蚁穴之在于大湖泽中吗算起来中国之在海内,不就像一颗稗籽之在于大谷仓中吗事物名称的数目要以万计,人仅是其中的一种;人类遍及九州中一切谷物生长之外、舟车通行之地,而个人又只是人类中的一分子。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虑的,任士所操劳的,也都是这样的一根毫毛啊!伯夷以辞让毫毛去求取名声,孔子以谈论毫毛来显示渊博。他们的这种自以为了不起,不就跟你刚才用水多来自夸是一样的吗”

河伯说:“那么我把天地看作大,把毫毛看作小,可以吗”北海神说:“不行。那些事物,其量度是没有穷尽的,时间是没有止境的。名分的差别不是永恒的,始终的界线不是固定的。由于这个缘故,大智慧的人远近都观照到,所以小的东西不觉小,大的东西不觉大,他知道事物的度量是没有穷尽的;他将古今贯通起来证验和理解,所以对于遥远的事并不觉得昏暗不明,对于眼前的事却也并不去企求,他知道时间的进程是没有止期的;他对盈、虚两方面都审察到,所以得到时并不感到欣喜,失去时也不感到忧伤,他知道得失的差别不是永恒的;他对万物演变的全过程加以探明,所以对生不感到欢悦,死了也不认为是祸患,他知道终始的界线是不能固定的。算起来,一个人所知道的事情并没有他不知道的事情多,其生存的时间远不如其出生以前宇宙所已经历的时间长;拿自己极其渺小的生命和知识力求穷尽广大无际的领域,因此就迷乱而毫无所得。由此看来,又何以知道毫毛之足以被确定为最小的限度!又何以知道天地之足以穷尽最大的领域!”河伯说:“世上的论者都说:‘最精妙的东西没有形体,最大的东西没有外围。’这是实情吗”北海神说:“从小的角度去看大的事物,总看不到全貌,从大的角度去看小的事物,总看不分明。所以这种由差别而引起的变化,是势所必然的。精,是小中之小;垺,是大中之大。所谓的精细和粗大,仅限于有形的物体;没有形体的事物是在数量上已不能再分了;大到没有外围的事物,是在数量上已不能穷尽了。可以用语言来论述的,是事物中的粗大者,可以用心意感觉到的,是事物中的精细者。语言所不能论述、意识所不能感觉到的,那就既不受精的限制,也不受粗的限制。”

河伯说:“那么,在事物的外部,或在事物的内部,到了怎样的程度就成为贵贱的开始到了怎样的程度就成为大小的开端”北海神说:“从道的角度看,事物没有贵贱之分;从事物本身的角度看,万物都自认为尊贵而互相轻贱;从世俗的角度看,贵贱都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从事物的差别看,从它大的一面说就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不是大的;从它小的一面说就是小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不是小的;假如懂得天地像稊米那么小,毫毛就象山丘那么大,那么万物差别的情势就可以看清楚了。从事物的功用看,从它有用的一面说就是有用,那么万物就都有用;从它没有用的一面说就是无用,那么万物就都无用;假如知道东西两方相反而不能缺少任何一方,那么事物功用的分限就可以确定了。从事物的趋向看,从它所认为对的一面说就是对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不对的;从它所认为不对的一面说就是不对的,那么万物就都是不对的;假如知道尧、桀都自认为正确而互相非难,那么万物取舍的不同就可以看清楚了。“从前尧、舜通过禅让而使帝位传下去,子之和燕王哙却因为禅让而绝灭;商汤和周武王通过争夺而为王,白公胜却因争夺而毁灭。由此看来,争夺和禅让的制度,唐尧和夏桀的行为,其贵贱都有时间性,不可看作是永恒的。屋栋可用来撞毁城墙,却不能用来堵塞小洞,这是说器材有别;骐骥骅骝一日而奔驰千里,捉老鼠却不如野猫和黄鼠狼,这是说技能各有异同;猫头鹰在夜里能抓跳蚤,看得清毫毛般的小东西,但白天出来却张大眼睛而看不见山丘,这是说性能有别。所以说‘效法正确的就不至于有错误,效法那治理好天下的就不会有祸乱了吧’那样的话,乃是不明白天地道理和万物实情的说法。这就像师法天而不准地存在,师法阴而不准阳存在一样,其行不通是很明显的。但却还是把它不停地说,这不是愚昧无知就是故意骗人。帝王传位的方式各不相同,三代继位的方法也有不同。跟其时代不合、与世俗相违逆的,被称为篡夺之人;与其时代相配,顺应其世俗的,被称为仁义的人。别作声吧河伯!你哪里知道贵与贱的界限、小与大的范围啊!”

河伯说:“那么我做什么,不做什么呢在对事物的拒绝、接受,取用、放弃方面,我究竟应该怎么办呢”北海神说:“从道的角度看,这个贵那个贱,这是反复循环的,不要拘束你的意志,以致与大道相抵牾。这个多那个少,这是更代变移的;不要一偏而行,以致与大道相不合。你应该俨俨然像一个国家的君主那样,没有偏私的恩德;悠悠然像祭祀时的社神那样,没有偏私的福惠;泛泛然像四方那样无穷无尽,没有什么固定的界限。要是对万物都一样地爱护,那还有谁要承受庇护呢这就叫作没有偏向。认识到万物都是一样的,那还有谁短谁长呢大道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万物却有生死的变化,它已成的形体是不足凭依的。万物的变化一时虚一时满,没有固定不变的形态。年岁,不能使它加速流驶;时光,不能使它停止不动,事物的消亡和生息、盈满和虚亏,是终而复始的循环。所有这些,都是用来说明大道的原则,论述万物的道理的。事物的生长,就像马的驰骤,一举一动都在变化之中,无时无刻不在移动。做什么呢不做什么呢事物本来就将自行变化。”河伯说:“那么道又有什么可贵的呢”北海神说:“认识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通晓一时一事的处理,通晓一时一事的处理的人不以外物来伤害自己。具备最高道德修养的人,火不能使他感到热,水不能使他沉溺,严寒酷暑不能伤害他,禽兽不能侵犯他。不是说他触犯这些东西不受伤害,而是说他能明察安危,在祸福到来时心头宁静,进退都小心谨慎,因此没有什么能够伤害他。所以说:‘天性蕴藏在内心,人事显露在外表,道德体现在天性上。’了解自然和人事的运动变化。以自然为根本,处于自得的境地,这样就无论进退屈伸,都返归大道的根本而说得上是理的极致。” 河伯问:“什么叫做天什么叫做人”北海神说:“牛马有四只脚,这叫做天;用笼头套住马头,用绳子穿过牛鼻,这就叫做人。所以说:不要用人去破坏天,不要用巧伪去破坏事物的必然性,不要因为贪得而牺牲生命去求名。牢牢把握住这些道理,不能背离,这就叫做返归自然本性。”

注释①时:按时,按季节,名词作状语②百:泛指众多,是个虚数。③川:河流。④灌:注入。⑤河:古代专指黄河。⑥泾流:直通的水流。泾,同“径”,直往。⑦两涘(sì):河两岸。涘,水边。⑧渚(zhǔ)崖:水洲岸边。渚,水中的小陆地。崖,又作“涯”,高的 河岸。⑨辩:通“辨”,辨认。⑩于:在,介词。

抑扬的意思是:指音量有节奏地或大或小;浮沉,进退等。

抑扬,读音yì yáng,汉语词语,意思是指音量有节奏地或大或小;浮沉,进退等。出自唐·庄若讷 《湘灵鼓瑟》诗。

解释:

[rise and fall of volume]∶音量有节奏地或大或小。抑扬中散曲,漂泊 孝廉船。—— 温庭筠《感旧陈诗》

[sink and swim]∶浮沉,进退。指处世态度。进退屈伸,与时抑扬。——张衡《南都赋》

[pass judgment on]∶褒贬,指对人的评议。外相抑扬,内相附会。——《北史·甄琛传》

[modulate]∶文气起伏。辞旨抑扬,悲而不伤。

出处:

1 按下与上举。

①汉 贾谊 《新书·容经》:“手有抑扬,各尊其纪。”

②唐 刘蕡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对策》:“谋不足以翦除奸凶,而诈足以抑扬威福。”

③宋 苏轼 《昭灵侯庙碑》:“开阖抑扬,孰知其功。”

2 浮沉,进退。

①《汉书·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

②晋 左思《吴都赋》:“览将帅之拳勇,与士卒之抑扬。”

③唐 司空图 《连珠》之三:“盖闻济世者材,存神者道,各系遭逢之运,并着抑扬之效。”

④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高下相形例》:“后世记载之家,但有簿领而无文章,莫窥斯秘,于是读古人之书,亦不得其抑扬之妙,徒泥字句以求之,往往失其义矣。”

3 谓声音大小。

①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韵》:“梵音论讽虽一音,而一音之中,自有抑扬高下。”

②洪深 《**戏剧表演术》第五章三:“抑扬是指整个一句或一短语的音量的逐渐变大或变小。”

4 谓文气起伏。

①《西京杂记》卷四:“及其序 屈原 、 贾谊 ,辞旨抑扬,悲而不伤,亦近代之伟才。”

②南朝 梁 萧统 《序》:“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

③宋 苏轼 《与二郎侄书》:“汝只见爷伯而今平淡,一向只学此样,何不取旧日应举时文字看,高下抑扬,如龙蛇捉不住,当且学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5092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