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 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 腿疼阳陵透
第一个穴位,“ 肚腹三里留
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足三里穴位在这个地方,人腿 的膝盖、膝盖的半月板,半月板有凹陷,凹陷下面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足 三 里
位 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 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 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第二个穴位,“ 腰背委中求 ”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委中穴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条腿,腿 腘窝横纹线中间。腰背这个部位有什么疾病,你像腰痛。过去有句话讲:病人腰疼,大夫头疼。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腱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 寒,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委中穴,这是第二个穴位。
委 中 穴
位 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主 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感 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第三个穴位,“ 头项寻列缺 ”
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 (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列 缺 穴
位 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 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第四个穴位,“ 面口合谷收 ”
第四个穴位,首先就指出来,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合谷穴在这个地方,人的拇指和食指 (虎口)连接部到指骨连接部,划一条竖线,中点这是合谷穴。
合 谷 穴
位 置: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 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位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合谷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位的疗效。
第五个穴位,“ 心胸取内关 ”
心胸从咽喉部到胸口,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刚才讲“肚腹三里留”,腹部以上的这部分,有病找内关穴,内关在腕 内侧横纹上两指,找这个部位,这个能治什么病呢?像心脏病、心悸心慌等等,包括妇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闷也都是属于心胸疾患,要找内关穴。
内 关 穴
位 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主 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
第六个穴位,“ 小腹三阴谋 ”
小腹咱刚才讲了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现在人的正面,就差这块了,小腹部位。小腹部位得了病,就要找这里面。请大家看,在这条腿的内侧,这是踝骨以上三寸,踝骨以上三寸这个穴位叫三阴交穴,“小腹三阴谋”就说凡是小腹的疾患可以用三阴交穴来治疗,小腹什么病呢,有的时候,小腹疼痛,男子的前列腺炎,不孕不育、精少、女子的月经不调、 经量过多或者过少,还有白带等等,一些属于在小腹方面发生的病都要考用三阴交穴,这是第六个穴位。
三 阴 交
位 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 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感 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第七个穴位。“ 坐骨刺环跳 ”
环跳穴在人的背面(臀部),在这个地方,现在坐骨指的是什么呢,并不是指西医概念上的坐骨这一个部分,而是从腰到腿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由坐骨神经引起来各种疼痛可以找这个环跳穴,上可以治到腰,下可以治到脚,所以在这里发生疼痛要考虑环跳穴。
环 跳 穴
位 置:股骨大转子和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
主 治:袪风除湿,强腰通经。适用于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药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感 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痛感,同时向下肢发散至小腿外
第八个穴位,“ 腿疼阳陵透 ”
腿疼要针刺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看膝盖骨,这是人的腿的前面这个大骨头叫胫骨,后面还有一个小骨头叫腓骨。它就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叫腿疼阳陵透,就说这个阳陵泉穴是整个腿,上至大跨、下至足跟的一个总的开关。发生疼痛了要考虑到打开这个开关,使它的气血流通。这里面有很多病,像老年人的风湿老寒腿,肌肉拉伤,静脉曲张等等,都要用阳陵泉穴来治疗。
阳 陵 泉 穴
位 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 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感 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这三个穴位已经把人的胸腹的一些疾病都包括在内,掌握这三个穴位,首先胸腹的任何疾病你先心里有根,找到这三个穴位。再看看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个又把头部都包括了,头部的疾病这两个穴位要重点考虑。后面腰背部“委中”,坐骨这个部分“环跳”,腿疼“阳陵泉”一个人整个的人体除了手没有包括在内以外,基本上 ,你掌握了这八个穴位,就等于人体的大部分疾病,你首先心里有了数,也就是说都有地方来治疗它。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外奇穴名·阳维穴 41 标准定位 42 主治病症 43 刺灸法 431 刺法 432 灸法 5 阳维脉交会穴·阳维穴 6 外关穴·阳维穴 61 标准定位 62 取法 63 穴位解剖 64 特异性 65 功效与作用 66 主治病症 67 刺灸法 671 刺法 672 灸法 68 配伍 69 文献摘要 610 研究进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维穴 1 拼音
yáng wéi xué
2 英文参考Wàiguān TE5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阳维穴:1经外奇穴名;2阳维脉交会穴;3外关穴。
4 经外奇穴名·阳维穴阳维穴为经外奇穴名[1]。出《千金翼方》。
41 标准定位位于耳廓后,当用手拉耳向前时,于根部所出现的弦筋上,与耳门穴相平处(《类经图翼》)[1]。
42 主治病症
主治耳鸣,耳聋,以及中耳炎等[1]。
43 刺灸法 431 刺法直刺01~02寸[1]。
432 灸法艾炷灸3~5壮[1]。
5 阳维脉交会穴·阳维穴阳维穴是指阳维脉交会穴[2]。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载,有交会穴金门、阳交、膈俞、天谬、肩井、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哑门、风府等15穴[2]。
据《针灸甲乙经》等书记载,下肢部交会足太阳经的金门、足少阳经的阳交(郄);肩部交会手太阳经的臑俞、手少阳经的天髎、足少阳经的肩井;头部交会足少阳经的风池、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阳白、本神,督脉的哑门、风府。
6 外关穴·阳维穴阳维穴是指外关穴[2]。见《针经指南》。 《针经指南》载:“外关通阳维”,为八脉八穴之一。
穴位 外关 汉语拼音 Waiguan 罗马拼音 Waikuan 美国英译名 Outer Pas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TE5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TR5 富耶氏 TR5 德国 3E5 英国 T5 美国 TB5
外关为经穴名(Wàiguān TE5)[3][4]。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属手少阳三焦经[3][4]。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3][4][5]。外为内之对,关即关隘,此穴在前臂外侧要处,犹如关隘,故名外关[4]。
61 标准定位外关穴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5]。
外关穴位于腕部背横纹上2寸,尺、桡两骨间[3]。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4]。伏掌取穴[4]。
图45(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62 取法
伸臂俯掌,于手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尺桡骨之间 ,与内关穴相对取穴。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伏掌取穴[4]。
63 穴位解剖外关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指伸肌、示指伸肌。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本干。分布著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皮肤由桡神经发出的前臂后皮神经分布。此处皮肤及皮下筋膜较掌侧厚而松弛,桡神经的浅支与头静脉起始部伴行,尺神经的手背支和贵要静脉起始部伴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经小指伸肌的桡侧入小指伸,深进在拇长伸肌的尺侧入示指伸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肌支支配。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和指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4]。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并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前臂骨间掌侧动脉本干通过[3]。
64 特异性本经络穴。八脉交经(会)穴之一;交阳维脉。
65 功效与作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外关穴有疏表解热,通经活络作用[4]。
66 主治病症外关穴主治感冒,头痛,发热,耳鸣,耳聋,目痛,咽肿,口眼㖞斜,瘰疬,胸胁痛,手颤指麻,肘臂屈伸不利等[3]。
外关穴主要用于头面、耳目及本经脉所过的疾患:如热病、头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胸胁痛、肩背痛、肘臂手指疼痛、手颤等[4]。
现代又用外关穴治疗感冒、三叉神经痛、腮腺炎、高血压、小儿麻痹后遗症、偏瘫等[4]。
头面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落枕等。
消化系统疾病:腹痛便秘,肠痈霍乱。
其他病症:热病,感冒,高血压,偏头痛,失眠,脑血管后遗症,遗尿。
67 刺灸法 671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4]。
直刺05~1寸[3]。
1、直刺0510寸,或透内关穴,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指端。
2、向上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向上扩散至肘、肩部。治疗肘肩及躯 干疾病。
3、或向阳池方向斜刺运针,治疗腕关节疾病。
672 灸法可灸[4]。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68 配伍外关穴配大椎、曲池、风池治感冒发热[4]。
外关穴配听会、中渚治耳聋耳鸣[4]。
外关穴配曲池、太冲治高血压[4]。
外关穴配肩髑、曲池、手三里、合谷治上肢瘫痪[4]。
外关配阳池、中渚,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手指疼痛,腕关节疼痛。
外关配太阳、率谷,有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外关配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落枕。
外关配足临泣,为八脉交会穴,主治耳目、颈项及肩部病证。
69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耳炖炖浑浑无所闻,外关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肘臂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耳聋无所闻。
《针灸大成》:主耳聋,浑浑焞焞无闻,五指尽痛,不能握物。
610 研究进展针刺外关等穴组,可使缺乳妇血中生乳激素的含量升高[4]。
落枕:取健侧外关穴,亦可取双侧。进针后行泻法,得气后提插捻转2~3分钟后留针,并嘱患者活动颈部,有良好疗效。
急性腰扭伤:取患侧外关透三阳络穴,留针5~10分钟,留针期间行强 手法2~3次,并嘱患者作前俯后仰,下蹲起立,左右旋转,深呼吸等动作,有良好疗效。
踝关节扭伤:取患肢对侧外关穴,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2~4次,在行针过程中,嘱患者活动患侧肢体(由轻到重),疼痛即可减轻。
近视眼:外关配光明穴,治疗青少年近视眼有效。
合谷穴
开放分类: 医疗、疾病、医学、穴位、针灸
目录• 合谷穴
• 一、名词解释
• 二、在人体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 三、主治症状
• 四、临床应用举例
• 五、针刺中极合谷穴治疗尿潴留
• 六、应大力推广按摩合谷穴治病
• 七、感冒头面疾病的要穴---合谷穴
• 八、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
• 九、按合谷穴能护齿
• 十、大蒜贴敷合谷穴治扁桃体炎
• 十一、合谷穴治黑眼圈
• 十二、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
• 十三、按压合谷穴可止牙痛、头疼
• 十四、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
• 十五、312经络锻炼法
• 八、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
• 九、按合谷穴能护齿
• 十、大蒜贴敷合谷穴治扁桃体炎
• 十一、合谷穴治黑眼圈
• 十二、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
• 十三、按压合谷穴可止牙痛、头疼
• 十四、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
• 十五、312经络锻炼法
合谷穴
[编辑本段]
一、名词解释
[编辑本段]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为什么叫合谷穴呢就是因为他的位置在大母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
定位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二、在人体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编辑本段]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解剖位置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详见此手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三、主治症状
[编辑本段]
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道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这里顺便提及一下该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道的疗效。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属的大肠经脉循行之处的组织和器官的疾病减轻或消除。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四、临床应用举例
[编辑本段]
1、反射性头痛reflex headache。
2、耳聋deafness。
3、耳鸣tinnitus aurium。
4、衄血epistaxis。
5、鼻茸rhinopolpus 。
6、齿痛toothache。
7、扁桃腺发炎tonsillitis。
8、角膜白翳cataract
9、视力缺乏visual defect 。
10、呼吸困难dyspnea。
11、痰阻塞sputumcoction 。
12、窒息suffcation。
13、肩胛神经痛scapular neuralgia。
14、虚脱collapse。
15、失眠insomnia。
16、神经衰弱neurasthenia。
方法
针5~7分,留针20分钟。灸10分钟。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应用
1、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属阳主表,取清走衰,宣泄气中之热,升清降浊,疏风散表,宣通气血之功。
2、合谷总治头、面各症。用之得法,针到病除。齿、眼、喉咙(咽喉)等症之特效穴。
3、牙痛用「飞经走气」法。1、针尖向上斜刺,强捻转使针感到头部,2、提针至皮下,针尖相下斜刺,使针感到指头,如此反复3次,留针30分钟,痊愈。
4、齿痛:合谷两穴并针刺,留针3分钟,针到病除。
5、牙痛、口歪、臂肩不能举、大拇指、食指不能屈伸:针刺合谷穴特效。
6、风火牙痛不能饮食:1合谷2颊车3中脘4足三里5留针30分钟。
7、牙关不开、口眼歪斜blepharoplegia:1合谷2地仓3颊车。拔牙麻醉穴:1合谷2足三里。
8、合谷补,泻之法:补法、先呼后吸 时针之。泻法、先吸后呼时针之。
9、头痛headache:1合谷2风池。
10、癫痫及安神、镇惊anticonvulsion:1合谷2百会3神门。
11、目赤ophthamia:1合谷2丝竹空3精明。
12、鼻渊sinusitis:1合谷2迎香。
13、局部性肌肉痉挛:用点刺法,快针前浅刺,或强刺法
14、哮喘asthma剧烈时:1先针合谷,2使患者平卧,用五柱灸法。膻中为中心,左、右为神封,上为玉堂,下为中庭。
15、针『四关穴』:1左、右(合谷)2左、右(太冲)
a降低血压,镇静神经,调整机能,开关节而利痹疏风,行气血,通经络,清滞瘀。
16、止汗:a补合谷,泻腹溜(补合谷可使汗腺收缩)。
发汗:a泻合谷,补腹溜(重泻合谷,使汗腺松弛)
17、急性外膜炎,旺盛全体机能(清理肚脐以上部位):
a合谷 b曲池。合谷升而能散,曲池走而不守。
18、调理肠胃,宽中理气:a合谷b足三里。合谷为大肠经之原穴,气能升降,血能宣通。足三里为土中之土(胃经为戊土,三里为胃经之合穴亦为戊土)。补之益气理中,泻之升阳降浊。如有湿热壅遏,浊滞中宫,蓄食停饮,腹胀嗳气tympanites,引湿浊下行,导浊降逆而安中宫。
19、安胎:a泻合谷b补三阴交。血旺气衰。
堕胎:a补合谷b泻三阴交。血衰气旺。
a合谷:大肠经之原穴,大肠经为肺俯,主气当补。
b三阴交:脾、肝、肾三脉之会穴。主阴血,血当补,不当泻。
20、脾病splenic disease:a合谷b三阴交。
五、针刺中极合谷穴治疗尿潴留
[编辑本段]
尿潴留为临床常见病症,属中医“癃闭”范畴,总的病机为膀胱气机不畅,治疗上应行气利尿。本人在临证时常选用中极、合谷两个穴位进行针刺,取得了良好疗效。因中极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主治遗尿、小便不利等;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主治热病、腹痛、便秘、经闭等,针刺合谷穴有泻热、行气血之功,能行大肠之气,而大肠又与肺相表里,故能行肺气而通调水道。中极、合谷两穴配合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文章出处:中国中医药报)
六、应大力推广按摩合谷穴治病
[编辑本段]
按摩合谷穴,其部位暴露易于取穴,不受时间、季节等条件限制,且操作简单,便于普及,疗效好;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人人均能掌握使用,故值得大力推广。
七、感冒头面疾病的要穴---合谷穴
[编辑本段]
如果有轻微感冒时,可以按合谷穴,左右各个各按摩十分钟,按摩完后再喝一杯热开水,出出汗,感冒就可以缓解。
平常有鼻子过敏的人,也可以常常按压合谷,如果有耐心,持之以恒,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手阳明大肠经有经过下牙龈,所以,牙痛时可以先按按合谷止痛
八、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
[编辑本段]
在《四总穴歌》里头,有这么一句“面口合谷收”,就是颜面以及口部的毛病都可以找合谷治疗;合谷还可以治疗“疟病热还寒”,就是疟疾先热而后冷的打摆子症状。也可治齿龃及鼻衄 ,就是蛀牙和流鼻血;“口噤不开言”,牙齿咬得很紧,不能张口说话,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可是要注意,合谷跟另一个叫三阴交的穴道,在孕妇身上要小心,有可能导致流产。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太子,他很喜欢医学,有一次看到一位孕妇,把了脉后,希望证实自己的判断,要剖腹看一看到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或者是双胞胎,跟他同行的医师徐文伯说不可以这样,用针剌合谷及三阴交这个胎就可以顺利产出;所以合谷、三阴交在孕妇身上不可以随便扎针,要非常小心的。
合谷穴这个穴位恰到好处就在手背,而且好找,无论什么情况都可以方便简单地按两下,并且疗效惊人。
感冒乃百病之母,按压合谷穴最大的好处就是预防感冒。
九、按合谷穴能护齿
[编辑本段]
中医四总穴歌诀有“面口合谷收”之歌,能保护牙齿,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
按摩合谷穴还能治疗牙疼、牙龈炎、舌炎、腮腺炎等。比如,牙疼时,按压合谷穴5分钟后,疼痛会减轻,如果有牙龈炎,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反复发作,经常按压合谷穴能起到一定疗效。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这与合谷穴促进延脑的中缝大核神经元放电增加有关。
按压合谷穴时注意用对侧手的拇指和食指指腹,用力按压,直到产生酸胀感为宜。
十、大蒜贴敷合谷穴治扁桃体炎
[编辑本段]
将大蒜(紫皮者佳)捣烂如糊状,敷于双虎口(即合谷穴),时间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为度。
十一、合谷穴治黑眼圈
[编辑本段]
坐在床上、书桌旁、沙发上, 按压合谷穴非常顺手,随时可按,治疗黑眼圈神奇有效。
有时睡前平静不下来,
十二、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
[编辑本段]
合谷穴配内庭穴治疗神经性头痛(内庭穴:位于双足第二、三趾之间)。
按摩该两穴位可治疗神经性头痛、失眠性头痛、颈后疼痛等疾病。
按摩方法:
按摩合谷穴时,可用双手拇指以顺时针方向交替按摩。内庭穴位用双手拇指直接点压双足二、三趾之间,可起到立即止痛效果,坚持每日2—3次,每次10分钟。按摩该两穴位后一般3—5日可起到治愈效果。
(1)按法:将拇指指端按在合谷穴上,用力深压捻动。
(2)揉法:将拇指指腹放在合谷穴上,作轻柔和缓地揉动。
(3)一指禅推法:把拇指指端放在合谷穴处,以腕关节摆动,带动拇指作左右摆动。
(4)点法:把拇指指端按在合谷穴上,伸直拇指压而点之。
十三、按压合谷穴可止牙痛、头疼
[编辑本段]
当手掌合拢时,大拇指与食指之间,便会有一稍微隆起的部位,在隆起的部位正中央有一个“合谷穴”。合谷穴对于治疗头疼、牙痛等有效。它是止痛的特效穴。在我国古代拔牙时都在此穴针灸以为麻醉之用。
当牙痛、头疼时,只要揉合谷穴即可缓和疼痛。用右手使劲地揉左手的合谷穴,接着换手,使用左手使劲地揉右手的合谷穴,则剧烈的疼痛自然就会缓和下来。
由于合谷穴与整个头部组织有关,若继续摩擦可使颜面变得光滑、细嫩,并且有预防面皱的功效。而且合谷穴的摩擦对于治疗颜面麻痹、眼疾、鼻炎、扁桃腺炎和所有头部之疼痛将能发挥莫大的效果,只要一日做二三回,便能使一个人生气蓬勃。
患有慢性头疼的人,一旦感到疲倦时,不妨做此合谷穴的摩擦,就会将头疼的症状治疗。
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
中老年患神经性头痛是常见病。患病后一日发作数次,同时出现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办事精神不集中等症状,痛苦难忍。若采用按摩疗法,可获良好效果。
禁忌:患者在治疗期间,严禁饮酒和吸烟。同时,可多吃海产品和豆制品。如:鱼、虾、蛋、海带;海藻、豆腐、豆腐脑等食品。还可吃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坚持在每晚临睡前用热水烫双足 20分钟,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早日恢复健康
十四、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
[编辑本段]
配太阳穴治头痛;配太冲穴治目赤肿痛;配迎香穴治鼻疾;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 配三阴交穴治经闭,滞产;配地仓穴颊车穴治眼歪斜。
刺灸法 直刺05~l寸。附注 (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 (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
穴义 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内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 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横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部层次扩散。
功能作用 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治法 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十五、312经络锻炼法
[编辑本段]
312经络锻炼法的创始人祝总骧教授推荐的简单易行有效的按摩方法。主要是按摩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
所谓“312”,“3”指合谷、内关、足三里3个穴位的按摩;“1”是意守丹田、腹式呼吸;“2”是两下肢下蹲为主、适当的体育活动。
取穴:内关穴取穴:在我们手腕处有几条横纹,在紧挨着手的横纹处放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在手臂的两条筋中间食指按下去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要找的内关穴。
足三里穴取穴:把一只手的四指放在膝盖骨的下面,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去按压与小指的交界点,这里就是我们所要找的足三里穴。这个穴位自古以来就是长寿保健穴。
3个穴位按压每两秒一次,早晚各一次,每次做5分钟。(应该不成问题,坐公交或者排队无聊的时候可以按摩一下手上的穴位)。
腹式呼吸的特点是大脑和全身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使全身尤其腹部9条经脉血气运行得到改善,是一种比较缓慢的经络锻炼,对于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失眠症都有特效。这3种病和腹式呼吸的关系也各有不同,高血压病的原因是肝阳上亢,肾气阴虚,做好腹式呼吸,可以使肝阳下降,肾阴上升,一般需要延长时间到10分钟,并放慢呼吸频率到每分钟4次甚至更慢可更为奏效。而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脾、胃经功能失控,腹式呼吸有利于这两条经脉的血气活跃,达到控制血糖的效果。腹式呼吸能够控制失眠,也在于安静状态下思想集中于丹田,使9条经脉包括肝、肾经的阴阳达到平衡而入睡。
2条腿为主的体育锻炼
体育运动也是经络锻炼,这是因为经脉是以一种立体结构和肌肉联系在一起,当运动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必然带动有关经脉的组织结构活动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天然的激活经络的方式。有助于全身各器官功能的增强和疾病的控制。
健康身体,从年轻开始。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一种保健方法。而且是有分多种的手法,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1腹阴阳
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
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次数100~300次。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2
山东三字经流派认为寒热夹杂用分手阴阳(久热不退分阴阳),孙重三流派创始人更是“每病必推,每孩必推”,张汉臣流派认为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盲校派更是阳病重分阴,阴病更分阳。所以分推手阴阳是小儿推拿名家非常常用的穴位。2、分头阴阳。100-300次
请分头阴阳是推坎宫的扩大版,左右分整个额部。推坎宫为开门四大手法之一,也是南方流派每病必推的`项目,能够治疗外感,效果好。是小儿抚触推向全国的必推手法。3、分胸阴阳(分胸八道)100-300次
分推肋间,左右各4道。善治呼吸、肺部疾患。是山东孙重三流派主创的复式手法。4、分推腹阴阳。200-300次
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边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健脾和胃,理气消食,是治疗腹部疾患的常用手法。5、分推肩胛骨(背阴阳)
在治疗咳嗽方面最最好用的一个手法,可以对各种类型的咳嗽:寒咳、热咳、支气管炎、肺炎、哮喘都可以用这个手法。6、囟门百会和涌泉穴(上下阴阳)
人与大自然的平衡叫天人合一,上下阴阳,贯通天地,囟门百会可以升阳举陷、健脑益智;涌泉穴可以养肾滋阴、引热下行、止呕吐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3分推腹阴阳
1、位置: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
2、手法 :
以双手拇指沿肋弓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100次。
摩腹
1、位置:
整个腹部。
2、手法 :
用手掌掌面或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顺时针和逆时针环形摩动各5分钟。
振腹
单掌或双掌重叠于腹部,前臂强制性收缩,施以高频震颤。
按腹
随呼吸垂直按压,一起一伏。
小儿推拿分腹阴阳手法4小儿推拿常见手法
1、补脾经
位置:
脾经脾经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在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方法:
一手将孩子拇指屈曲,另一手循拇指桡侧缘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称补脾经;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称清脾经;
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功效:
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适应症状:
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治疗脾胃不和导致的饮食停滞、胃脘痞闷、吞酸纳呆、呕吐腹泻等;
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可推补本穴。
注意事项:
小宝宝脾胃薄弱,多用补泻,体壮邪实者方用清法。
2、顺运八卦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方法:
医者用右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拇指,然后医者用拇指自乾宫起向坎宫施运至兑宫止为一变,叫做顺运内八卦或右运内八卦;如果从艮宫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运至震宫止,周而复始的旋运,称为逆运内八卦。
另外,在临床应用时还可根据具体的疾病和八卦各宫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在某个宫上进行顺或逆揉操作。次数100-300次。
注意事项:在运八卦的过程中,要避开宝宝手掌的“离宫”。离宫连接心脏,过度按摩离宫,会对宝宝心脏有伤害。
功效:
顺运治寒,开胸膈,和五脏;逆运治热,降胃气,消宿食。
适应症状:
咳嗽、痰喘、胸闷、呃逆、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症。
3、掐五指节
位置:
位于手背,五个指头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方法:
一般用掐法、揉法等。
掐法;用拇指甲掐3-5次,称掐五指节。
揉法:用拇、食指揉搓30-50次,称揉五指节。
捻法:用拇食指捏指节捻搓30次。可治扭挫伤引起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症。经常搓捻五指节有利于小儿智力发育,可用于小儿保健。
屈伸法:用拇食指捏拿指节作屈伸活动约3-5次。
功效:
镇静安神,祛风化痰,通关窍。
适应症状:
惊燥不安,惊风抽搐,胸闷,痰喘,咳嗽,风痰,吐涎,腹痛,气血不畅,呼吸困难等。
4、揉涌泉
位置: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方法:
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天揉100次为宜。
功效: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
适应症状:
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
5、捣小天心
位置:
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
方法:
顺时针揉3~10分钟。
功效:
通全身经络,清心火,发汗祛邪,安神,止惊,促进睡眠等。
6、平肝清肺
位置:
肝经的穴位在食指末节的螺纹面。肺经的穴位主要在无名指末节的螺纹面。
方法:
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沿着孩子左手食指和无名指的指腹面,从指根推向指尖。
适应症状:
用于预防呼吸道外感。
7、顺时针摩腹
位置:
以肚脐为中心,外侧一圈。
方法:
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揉动。每次5-10分钟不等。
适应症状:
主治便秘、积食、内热、口臭、烦躁易怒、舌苔黄厚腻等。
8、拿风池
位置: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后发际上05寸处的凹陷处。
方法:
按摩者用拇指与食指合作,将两侧风池穴同时捏而提之,称为拿风池。拿5-10次。也可用拇指螺纹面由上而下采用擦法。
适应症状:
感冒发汗、头痛、发热。
导读: “闪腰”在医学上称为急性腰扭伤,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急性腰痛,疼痛学上称之为腰脊神经后支痛,还有人称为“非特异性腰痛”、“小关节综合征”、“腰肌劳损”等。 由于瞬间变换体位、动作不协调、姿势不良、剧烈运动以及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原因导致肌肉、筋膜、韧带、椎间小关节和关节囊、骶关节及骶髂关节等软组织发生损伤, 多发生于老年人、劳动强度大的工人、农民、久坐的办公人员等“闪腰”多由姿势不正、用力过猛、超限活动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软组织受损所致。
董氏针灸闪腰处方可以迅速有效的缓解病痛:
腕顺、腰灵、正脊
在临床上一般都是健侧取穴,单侧扎针,一天扎一次,留针50分钟。
腕顺:撸顺人体各处弯弯
穴位解析:「腕」通弯,凡事该弯的地方,弯曲不了,屈伸不利,扎上腕顺穴就顺顺当当。
腕顺穴的位置:在小指整骨外侧去收碗横纹一寸五分及二寸五分各一穴。也可以在本区域札三针形成倒马针,疗效加倍。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取穴:手背侧面,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一寸五分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滋肾利尿,通肾镇痛。
针刺法:直刺五分—一寸。
针感:局部酸胀感。
经验:腕顺穴入肾经,五行属水、肾主耳,因此腕顺穴可治耳疾,如耳鸣,在配穴上除病位取穴,耳朵上有关穴位外,可加腕顺一、二穴,效果不错,又治腰痛,取腕顺一穴,捻针配合动气疗法,能令腰痛很快减轻痛苦,腕顺穴属肾穴,能滋肝明目,因此能治肾亏之眼花。
穴位主治
本穴是在手腕区域是手掌肾区:
1可治疗腰骶及脊椎病症
2头面侧部区域病症
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4其他关节相关病症
腕顺穴主治
1腰骶脊椎区域:腰痛、腰酸、僵直性脊椎炎、颈椎、胸椎、腰椎、尾骶骨痛。一切脊椎病症
2头部侧面区域病症:头痛、眼花、三叉神经痛、面瘫、耳鸣、耳聋、中耳炎、颈项扭转不灵、落枕、肾虚牙痛,鼻出血(特效)
3泌尿、生殖系统:
男子阳痿、早泄、遗精、滑精、肾炎蛋白尿、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
4其他关节病症
坐骨神经痛,对侧踝关节炎、痛风、脚掌不能弯曲,眼睑麻痹、膏肓痛。
临床应用及处方
1耳鸣可以用驷马 三重 腕顺
2便秘 可以使用 腕顺 三其 四花 门金
3颈椎病可用腕顺 火串火陵火山 二角明
腰灵:腰上的毛病一扎就灵
腰为肾之府,肾主生殖系统及泌尿系统,本穴又可以治疗肛门病症百试百灵。
解剖:前腕皮神经、肾之神经。
取穴:
腰灵一穴—横纹中央直上四寸五分,再内侧五分处是穴。
腰灵二穴—在腕横纹正中央直上四寸五分处是穴。
腰灵三穴—在腰灵二穴外侧五分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大肠经。
穴性:通经活络,疏导腑气。
主治:急慢性肾盂肾炎、腰酸痛、痔疮、习惯性便秘。
针刺法:直刺二分—三分。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特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穴位主治及应用
腰灵穴主治
(一)急慢性肾盂肾炎、任何腰酸、腰痛、腰椎痛、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
(二)痔疮、习惯性便秘。
(三)尿频 、尿急 、尿痛。
(四)胃病、胃炎,胃痛。
注意: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用一吋针直刺五分即可
腰灵穴临床运用配穴
(一)强直性脊椎炎。腰灵配正脊,天生绝配疗效显著。
(二)肾炎肾结石。腰灵加腕顺,手解,马金水马快水,水金水通。
(三)便秘,痔疮加三其、腕顺。
(四)胃痛、胃炎加土水、土胃。
正脊:修正脊椎骨
正脊穴
穴位位置:
正脊一穴:于手臂肱骨上正中央,肘横纹直上二寸处。
正脊二穴:于正脊一穴直上二寸处。
正脊三穴:于正脊二穴上二寸为正脊三穴。
取穴方法:一寸针,直刺5 8分,中途不行针不捻针。
正脊穴正脊有调整端正脊椎的功能、故所有与脊椎相关的病变都可以,也治腰酸痛也治肾炎。
临床配穴与运用:
(一)本穴配腰灵穴,能治腰椎骨疾病。
(二)本穴配火陵火山火串,加病位放血,对治疗骨质增生或僵直性脊椎炎,效果更佳。
(三)本穴配肺心穴,肺心穴,制污穴,治疗颈椎骨刺,效显。
正脊穴主治
脊椎骨膜炎(骨刺)、脊椎骨质增生症、僵直性脊椎炎、坐骨神经痛、颈项骨刺。慢性肾炎等。
如何预防急性腰扭伤的发生?
1
体力劳动者应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悉生产技术,防止蛮干,杜绝、减少工伤的发生率。
2
尽可能改善劳动条件,以机械操作代替繁重的体力劳动。劳动时注意力要集中,特别是集体抬扛重物时应在统一指挥下,齐心协力,步调一致。
3
掌握正确的劳动姿势,如扛、抬重物时要尽量让胸、腰部挺直,髋膝部屈曲,起身应以下肢用力为主,站稳后再迈步,搬、提重物时应取半蹲位,使物体尽量贴近身体。
4
加强劳动保护,在做扛、抬、搬、提等重体力劳动时应使用护腰带,以协助稳定腰部脊柱,增强腹压,增强肌肉工作效能。若在寒冷潮湿环境中工作后,应 洗热水澡以祛除寒湿,消除疲劳 。尽量避免弯腰性强迫姿势工作时间过长
在传统中医里面有“8个总穴”,这八个穴位简单易找,甚至不用针刺,经常按压刺激就能够起到防治多种疾病的作用,因此很多针灸医生都喜欢应用这“8个总穴”。
古人还把它们归纳成治病的口诀: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 、腿疼阳陵透 。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解释这些穴位。
01
肚腹三里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疾病,像胃弱、胃寒、胃痛等,都可以选取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 按压刺激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配合“中脘”,可治疗胃痛;配合“天枢”,可治疗脐周痛和便秘。
02
腰背委中求
委中位于腘窝横纹线中间, 具有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的作用。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例如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治疗首先要考虑委中穴。
委中位于膀胱经上,经气皆汇聚于此,故可调治腰背经气,配合腰背部的“阿是穴”,治疗腰背痛疗效较好。
03
头项寻列缺
列缺穴位于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头面部的疾病,例如 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除此之外,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调理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04
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不仅是临床 养生 常用穴,更是止痛要穴。 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中点。
头面五官的病症多选取合谷,头痛艾灸或按揉合谷穴是最常用的,但实际上,不管哪里痛都可以艾灸或者揉按,愈靠近头部的疼痛就找愈上方、靠近下肢就找下方,左侧灸左手、右侧灸右手。
合谷配合“下关、颊车”,可治疗面瘫和牙痛;配“风池、大椎”,可治疗感冒。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05
心胸取内关
内关穴能调节三焦气机、活血止痛,心胸部疾病多选取内关。其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三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等都可以选取内关穴治疗。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中医治疗心脏系统疾病以及胃肠道不适的首选穴位。
内关配“神门、足三里”,可治疗心悸;配“足三里”,可治疗呃逆。
06
小腹三阴谋
三阴交主治小腹部疾病,例如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经闭、遗精、阳痿等病。 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三阴交是应对妇科各种不适的最佳穴位,女性经常按摩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三阴交配“关元”可治疗痛经。
三阴交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调经止痛,宁心安神的作用,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约一横指陷中。是肝经、肾经与脾经交汇处,经常按摩还可以起到调节肝脾肾三脏的效果。
07
坐骨刺环跳
环跳位于股骨大转子和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具有 袪风除湿、强腰通经 的作用。
这里的“坐骨”并不是指西医概念上的坐骨这一个部分,而是从腰到腿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由坐骨神经引起来各种疼痛可以找这个环跳穴,上可以治到腰,下可以治到脚,例如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药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08
腿疼阳陵透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穴是整个腿,上至胯骨、下至足跟的一个总的开关。
发生疼痛了要考虑到打开这个开关,使它的气血流通 ,所以有关筋骨的不适都可以选取阳陵泉,例如关节炎、五十肩、运动伤害、扭挫伤、落枕等症状都可以通过艾灸或者揉按来缓解症状。
小剧透
总的来说,头颈部、脸部疼痛选取合谷、列缺,肠胃不适选取足三里,妇科症状用三阴交,腰背痛灸委中穴,心血管问题选取内关,筋骨酸痛找阳陵泉。
记住这些穴位,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自己的 养生 大师,在应对各种疼痛时我们会更加的从容,经常按压刺激这些穴位,疾病也不会轻易的找上我们。
另外还有小剧透,下期咱们将介绍 养阴清热话石斛 ,感兴趣的你一定要来看哦~
文中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
欢迎将文章朋友圈让更多人受益~
下面选取一些中医治疗中的常用穴位,大家可以照图有所了解,可便在按摩中应用。
(1)头、面、颈部常用穴位①百会:属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7寸,相当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之交点。
治疗头痛、子宫脱垂、神经衰弱。
②囱会:属督脉。
体位百会前3寸处。
治疗头痛、眩晕、颜面红肿、鼻塞。
③上星:属督脉。
体位前发际正中上1寸处。
治疗头痛、眼痛、鼻炎、鼻塞、鼻衄。
④率谷:足少阳胆经。
体位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咀嚼时有牵动处。
治疗偏头痛。
⑤额中:经外奇穴。
体位印堂穴上1目寸处。
治疗睑缘炎、呕吐、眩晕、额窦炎。
⑥印堂:经外奇穴。
体位两眉头联线之中心。
治疗前头痛、眩晕、鼻病、眼病、高血压。
⑦太阳:经外奇穴。
体位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向后1寸许的凹陷处。
治疗头痛、头晕、牙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⑧鱼腰:经外奇穴。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上眉中心凹陷处。
治疗角膜翳、结膜炎、面神经麻痹、上睑下垂。
⑨攒竹: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眉头内侧凹陷处。
治疗头痛、流泪、目赤肿痛、视物不清、角膜白斑。
⑩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眉梢外侧端凹陷处。
治疗偏头痛、眼病、面神经麻痹。
睛明: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眼内眦内1分,向上2分许。
瞳子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眼外眦角外侧5分。
治疗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角膜炎、视神经萎缩。
承泣: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下眼眶边缘上。
治疗急性结膜炎、慢性结膜炎、迎风流泪、近视、远视、散光、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白内障等。
四自:足阳明胃经。
体位眼平视、瞳孔直下1寸稍内,相当眶下孔体位。
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眼痛。
完骨:足少阳胆经。
体位乳突出下方凹陷处,俯首取之。
治疗耳鸣、牙痛、颊肿、面神经麻痹。
风府:督脉。
体位后发际正中上1寸,相当枕骨粗隆直下方凹陷处。
治疗感冒、头痛、项强、中风。
哑门:督脉。
体位第一、二颈椎棘突间,相当于后发际正中5分处。
治疗脑性瘫痪、头痛、癫痫、聋哑、咽喉痛。
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哑门穴旁开1.3寸,人后发际5分凹陷处。
治疗后头痛、颈项强痛、咽喉痛、神经衰弱。
颈中:新穴。
体位风池穴翳明穴连线中点下2寸,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治疗半身不遂、落枕。
颈根:经验穴。
体位肩并穴前2寸凹陷处。
治疗落枕、肩背痛、颈椎病。
(2)胸、腹部常用穴位①天突:任脉。
体位胸骨柄上缘凹陷处。
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咽炎。
②中府: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
③云门:手太阴肺经。
体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6寸。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胸闷。
④俞府:足少阴肾经。
体位锁骨内端下缘凹陷处。
治疗咳喘、呕吐、胸痛。
⑤膻中:任脉。
体位两乳之间,前正中线。
治疗咳嗽、哮喘、胸痛、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⑥天池: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乳头外1寸,第4肋间处。
治疗胸肋痛、腋下肿痛。
⑦巨阙: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剑突下1寸。
治疗心慌、心跳、胃痛、呕吐。
⑧不容:足阻明胃经。
体位脐上6寸,巨阙穴旁开2寸。
治疗胃扩张、肋间神经痛。
⑨上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5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
⑩中脘: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上4寸。
治疗胃炎、溃疡病、呕吐、腹泻、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口冲门:足太阳脾经。
体位耻骨联合上缘,正中旁开3.5寸。
治疗精索痛、睾丸炎、子宫内膜炎。
气冲:足阳明胃经。
体位脐下5寸,曲骨穴旁开2寸。
治疗生殖系统疾病,下肢发凉。
曲骨:任脉。
体位前正中线,脐下5寸,当耻骨联合之上方。
治疗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白带多、子宫收缩不全。
会阴:任脉。
体位男子为阴囊与肛门之间,女子为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之间。
治疗痔疮、阴道炎、尿道炎、阴茎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3)背、腰部常用穴位①大椎:督脉。
体位第7颈椎棘突下。
治疗热病、头痛、外感、项强、背痛、支气管炎、哮喘。
②肩并: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椎穴与肩峰联线中点,肩部高处取之。
治疗肩痛、落枕、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
③肩外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第一胸椎棘突下旁3寸。
治疗肩肿痛、落枕。
④风门: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二胸椎棘突下旁下1.5寸处。
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荨麻疹。
⑤身柱:督脉。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胸背痛。
⑥肺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肺炎、支气管炎、感冒、咳嗽、背腰痛。
⑦天宗: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下窝的中央。
治疗肩、背、臂、肘疼痛。
⑧厥阴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治疗神经衰弱、胸闷、胸痛、头顶痛、呃逆。
⑨膏肓: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神经衰弱、久病体虚。
⑩心俞: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治疗心律不整、心慌心跳、神经衰弱。
神堂: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治疗心脏病、气管炎、哮喘、肩背痛。
至阳:督脉。
体位第七胸椎棘突下。
治疗肝炎、胆囊炎、胃痛、肋间神经痛、腰背痛。
会阳: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尾骨下端距正中线旁开约5分处。
治疗经期腰痛、白带过多、腹痛、腹胀、腹泻。
长强:督脉。
体位后正中线尾骨尖下5分。
治疗痔疮、脱肛、腰背痛。
(4)上肢部常用穴位①抬肩:新穴。
体位肩峰前下1.5寸。
治疗肩痛、肩周炎、上肢抬举困难。
②巨骨: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治疗肩臂痛不得屈伸。
③秉风: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肩胛冈上窝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呈凹陷处。
治疗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④肩贞: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垂臂合腋、腋后皱襞尽头上1寸(5~59)。
治疗肩胛痛、手臂不能高举、耳鸣。
⑤肩髃: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垂肩时锁骨肩峰端直下约2寸的骨缝中。
治疗肩臂痛、上肢关节痛、偏瘫。
⑥曲池: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曲肘成90度时,横纹桡侧头稍外方。
治疗上肢关节痛、肩背痛、退热、高血压、荨麻疹。
⑦手三里: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池穴下2寸。
治疗肩臂痛、上肢麻痹、腹痛、腹泻。
⑧扭伤穴:新穴体位稍届时,半握拳,掌心向内,阳池穴与曲池穴联线的1/4与下3/4交界处。
治疗急性腰扭伤。
⑨头痛点:经验穴。
体位前臂桡侧曲池与阳溪联线上1/3处。
治疗头痛、头晕、头胀。
⑩温溜: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阳溪穴上5寸,在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联线上。
治疗口腔炎、腮腺炎、牙痛、舌炎、肩臂酸痛。
阳溪: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腕背横纹桡侧端凹陷处。
治疗头痛、眼痛、牙痛、小儿消化不良、手腕痛。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体位拇、食指合并后,隆起肌肉的最高点。
治疗头痛、牙痛、鼻痛、眼病、发热、面神经麻痹。
会宗: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尺侧旁开约一横指,尺骨的桡侧缘。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外关上1寸。
治疗肩臂酸痛、胁肋痛、便秘。
三阳络: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支沟穴上1寸,两骨之间。
治疗耳聋、臂痛、失语。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直上2寸,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关节痛、腮腺炎、落枕。
阳池:手少阳兰焦经。
体位腕背横纹中央稍偏尺侧凹陷中。
治疗手腕痛、肩臂痛。
中渚: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半握拳,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治疗耳聋、耳鸣、肩背痛。
腕骨: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手背尺侧,第五掌骨与钩骨之间凹陷处。
治疗肘、腕、指关节炎、头痛、耳鸣、呕吐。
后溪: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半握拳,第五掌骨小头后方、掌横纹头。
治疗肩背痛、头顶痛、肋间神经痛、腰痛。
少泽: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小指尺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眼病、乳腺炎、乳汁不足。
尺泽:手太阴肺经。
体位肘横纹中央桡侧,肱二头肌腱之桡侧。
治疗咳嗽、哮喘、肘臂肿痛。
鱼际:手太阴肺经。
体位第一掌骨掌侧中点赤白肉际。
治疗哮喘、咳嗽、发热、咽喉肿痛。
小商:手太阴肺经。
体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1分许。
治疗咳嗽、中风、咽喉肿痛。
曲泽: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泽侧缘。
治疗心悸、心痛、肘痛、手颤。
臂中:经外奇穴。
体位腕横纹与肘横纹中点联线中点,两骨之间。
治疗上肢偏瘫、前臂神经痛、胸痛。
郄门: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直上5寸,两筋之间。
治疗心动过速、心绞痛、乳腺炎、胸膜炎。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之间。
治疗胸胁痛、胃痛、心慌、心跳、恶心、呕吐、胸闷。
神门:手少阴心经。
体位仰掌、腕横纹尺侧端梢上方凹陷处。
治疗失眠、多梦、心慌、心跳、癔病。
大陵: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治疗心肌炎、肋间神经痛、扁桃体炎。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屈指握拳,中指与无名指尖之间所对的掌中心(在三四掌骨之间。
治疗胁痛、中风昏迷、中暑、瘫痪、小儿惊风、精神病。
小海:手太阳小肠经。
体位肘关节后、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
治疗颈项、肩背痛、颊肿、癫痫。
落枕:经外奇穴。
体位手背二、三掌骨间掌指关节后约5分处。
治疗落枕、肩臂痛、胃痛、咽喉痛。
足跟点:手针穴位。
体位在手腕内侧大陵与劳宫穴上1/4和下3/4的交界处。
治疗足跟痛。
坐骨神经点:手针穴位。
体位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近第四指掌关节处。
治疗坐骨神经痛、髋关节痛、臀部及下肢痛。
夜尿点:手针穴位。
体位掌面小指末端指关节横纹中点处。
治疗夜尿、尿频。
商旧:手阳阴大肠经。
体位食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耳聋、牙痛、手指麻木、发热。
中冲:手厥阴心包经。
体位中指尖中央,距指甲1分许。
治疗心绞痛、心痛、休克、耳鸣。
关冲:手少阳三焦经。
体位无名指尺侧端,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热病、肘、臂痛不能举。
少冲:手少阴心经。
体位小指桡侧,距指甲角1分许。
治疗心悸、胸痛、中风、昏迷。
牙痛点:新穴。
体位手掌面第三、四掌骨间,距掌指横纹后约1寸。
治疗牙痛。
十宣:经外奇穴。
体位两手十指尖端,距指甲约1分许。
治疗用于急救之昏迷、中暑、小儿惊风、癔病、癫痫发作。
落零五:新穴。
体位落枕穴上5分。
治疗胃痉挛、高血压。
(5)下肢部常用穴位①居髎:足少阳胆经。
体位仰卧,在髂前上棘与大转子最高点联线中点。
治疗坐骨神经痛、腰痛、下腹痛、子宫内膜炎。
②环跳:足少阳胆经。
体位侧卧或俯卧,尾骨尖上2寸(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联线的中、外1/3的交界处。
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
③风市:足少阳胆经。
体位大腿外侧,直立,两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到之处。
治疗下肢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
④箕门:足太阴脾经。
体位髌骨内上缘直上8寸。
治疗小便不通、遗尿、下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⑤膝阳关:足少阴胆经。
体位股骨外髁之上方凹陷处,屈膝取穴时,阳陵泉穴上3寸。
治疗膝关节痛、下肢麻痹、瘫痪。
⑥五里:足厥阴肝经。
体位大腿内侧阴廉穴下1寸处。
治疗下腹痛、尿闭、遗尿。
⑦髀关:足阳明胃经。
体位伏兔穴直上6寸与会阴穴水平线之交点。
治疗下肢麻痹、腰痛、腹股沟淋巴结炎。
⑧梁丘:足阳明胃经。
体位髌骨外上缘上2寸凹陷处。
治疗胃痛、腹泻、乳腺炎、膝关节痛。
⑨鹤顶:经外奇穴。
体位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治疗膝关节痛、两腿无力。
膝眼:足阳明胃经。
体位屈膝,髌骨下、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取之。
治疗膝关节炎。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
体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横指处。
治疗胃病、溃疡病、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
阑尾穴:经外奇穴。
体位足三里穴下2寸。
治疗急、慢性阑尾炎。抬腿无力。
上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足三里穴下3寸。
治疗腹痛、腹胀、腹泻。
条口: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2寸。
治疗膝关节痛、肩周炎。
下巨虚:足阳明胃经。
体位上巨虚穴下3寸。
治疗急、慢性肠炎,肋间神经痛。
承扶:足太阳膀胱经。
体位臀下横纹中央。
治疗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尿闭、大便秘结。
公孙:足太阳痹经。
体位足内侧,第一跖骨基底之前下缘凹陷处赤白肉际。
治疗胃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痛经。
隐白:足太阴痹经。
体位足拇趾内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腹胀、崩漏、多梦、惊风。
蠡沟:足厥阴肝经。
体位内踝尖直上5寸,肝骨内缘。
治疗疝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腿酸痛。
太冲: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背第一、二趾缝间上15寸处。
治疗头痛、目眩、高血压、闭经、乳腺炎。
行间:足厥阴肝经。
体位足拇趾、次趾缝间、趾蹼缘后约5分处。
治疗头痛、目眩、月经过多、小儿惊风、肋间神经痛、盗汗。
筑宾:足少阴肾经。
体位太溪穴直上5寸,胫骨内侧缘后约2寸。
治疗排肠肌痉挛、癫痫。
太溪: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与跟腱联线的中点。
治疗膀胱炎、遗尿、月经不调。
照海:足少阴肾经。
体位内踝尖直下1寸。
治疗月经不调、子宫脱垂、扁桃体炎、神经衰弱、便秘。
侠溪: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五趾蹼缘后5分处。
治疗耳聋、头痛、眩晕、胸痛、肋间神经痛。
陷谷: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三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治疗颜面浮肿、水肿、肠鸣、腹痛、足背肿痛。
涌泉:足少阴肾经。
体位足底前、中1/3交界处,当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呈凹陷处。
治疗头顶痛、小儿昏迷、抽搐、中暑、脑溢血。
调经穴:经外奇穴。
体位在足底部,与足背临泣穴相对处。
治疗痛经、月经不调。
大敦:足阙阴肝经。
体位足大趾外侧,距趾甲角1分许。
治疗子宫脱垂、疝痛、遗尿。
历兑:足阳明胃经。
体位第二趾甲外侧,距趾甲角1分。
治疗面神经瘫痪、鼻衄、牙痛、扁桃腺炎、消化不良。
窍阴:足少阳胆经。
体位第四趾外侧,距趾甲角约1分许。
治疗胸膜炎、哮喘、头痛、咽喉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