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痛病常见原因,多发病于青壮年,男性居多。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腰痛”“痹症”的范畴。引起腰痛病主要有三个方面病因:内因是肾气亏虚、气血不足;外因一是外伤、劳损,二是外邪入侵。骨正方可筋柔,运用强脊通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气血同调、筋骨同治、防治结合,疗效显著。督脉循身之背,入络于脑,总督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此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故。强脊通督法是以中医督脉(脊柱)为中心的基本理论做出发点,用整复脊柱关节错动手法及针药辨治、强脊功法训练,从而使督脉的气血条达、经络通畅、阴阳调和,进而消除病痛,恢复腰脊、颈部肌肉弹性,松解通利关节,改变腰脊、颈项部僵紧状态,增强神经传导,促进恢复,消除恢复期残存症状,使受损组织在短期内获得生理恢复。
本法理论上以经络学说以及脏腑经络及脊柱具体部位的相关性为基础,通过经络辨证和脏腑辨证,应用强脊通督手法结合针药辨治和强脊功法训练,对脊柱错动的骨节加以整复。强脊通督法循督脉(脊柱)辨证施治,调理脊柱关节、疏通经络、通调督脉、振奋阳气、激发经气,最终使脊柱条达、督脉通畅、骨正筋柔、脏腑各司其职,此为正本清源、标本兼治的治疗手法。临证中我们总结出强脊通督十三法:三步强脊法,按脊松枢法,寰枢端转法,牵颈折顶法,颈椎旋提法,提胸过伸法,腰椎旋转法(坐位与侧位法),腰骶侧扳法,过伸压盆法,手牵顶盆法,屈髋踢拉法,悬动拔牵法,督脉罐蜡灸。强脊通督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运用的是三步强脊法。该手法施用的关键在于正确掌握操作程序步骤,手法轻重适宜,按穴准确。具体操作步骤与手法运用如下:
理筋
患者采用俯卧位。揉法:沿腰背部顺行向下至小腿进行揉摩,沿受累的经络路线重点按揉至小腿三遍,以松解肌肉,改善受累区血液循环,恢复麻木区的神经组织,以放松身体,舒通经络使气血得以畅通。推法:用双手掌根沿脊柱两侧自背部开始推至臀部三遍,以调达气血、疏通经络,使腰背肌肉得以放松调整。推理法:沿大腿后侧顺行向下至跟腱进行推理三遍,使下肢整体气血流通、肌肉舒展。
整脊
坐位定点旋转复位法:患者端坐于方凳上,双手抱头,双足分开同肩膀宽,术者坐于患者背后,首先用触摸定位偏歪之腰椎棘突部位与移位方向,然后一手伸入偏歪侧的腋下,手掌压住颈后,者稍低头,同时助手固定患者下肢,术者另一手拇指顶住偏听偏信歪之棘突腋下之手扣住患者颈部令上身前屈45度的同时提拉以另一手之拇指为旋转中心作纵向旋转45度的同时向上牵引躯干,可听复位之弹响。侧卧位斜扳复位法:患者侧卧于骨科复位床上,触摸法定位错位之伤椎,以左侧为例,术者立于患者前面,令左侧在上,上方之腿屈髋膝,下方之肢体伸直放松,肩膀部后伸,术者右前臂及手扣住患者左臀骶部,左手顶住患者左肩前方顺势发力推扳使脊柱纵向旋转,可听见清脆弹响提示复位成功,注意不可使用暴力。纵向牵引复位法:俯卧位,患者双上肢上举握住床头,术者双手握住患者下肢作后伸纵向牵引。如患者体格壮实或肥胖者可今其仰卧位屈膝屈髋后进行旋转摇运,以松解通利腰骶关节与椎间关节,调整关节内在平衡。
通络止痛
弹筋法:由上向下弹拨两侧腰肌三遍,以兴奋肌肉、恢复肌纤维组织弹性。揉督:沿督脉由头枕部向尾骨平揉三遍,根据疼痛部位左右不同分别从右向左揉或从左向右揉,从上向下揉为泻法,从下向上揉为补法。以使督脉气血结者散之、虚者补之,调节督脉阴阳平衡。捏拿法:俯卧位屈膝捏拿小腿三头肌、仰卧捏拿股四头肌,改善肌肉弹性,激发肌肉活力、恢复肌张力。点穴法:自腰部开始依次点按肾俞、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涌泉穴,以通经活络、改善神经传导,促进神经组织恢复。拍打法:是结束调整手法,用掌部自腰脊部开始向下至小腿进行拍打,以宣通经络,舒筋活血,放松肌肉,使腰腿肌肉得到放松舒展。在施行手法整脊时,特别是定点旋转复位时一定要稳、准、轻、巧,做到“坐位放松、定点准确、因势引导、合力旋转、不求响声、但求指感、观察反应、缓慢复原”,不主张一味追求复位弹响避免加重组织损伤,甚至于产生不可逆的神经损伤。筋喜柔不喜刚,故施用手法要轻柔绵软,外柔内刚,力量由轻逐渐加重,使感觉渐次传入深层,而患者并不感觉皮肉疼痛、施术者亦不觉疲劳。
针药调治
腰椎间盘突出使督脉经络之气受阻不通则痛,在通过调脊、整脊已使骨正筋柔,再施以针药使督脉的气血条达、经络通畅、阴阳调和。常用圣愈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内服,药渣外用熏熥腰部。圣愈汤载于《兰室秘藏》,为补益气血的经典名方之一。原方药物组成有熟地、生地、川芎、人参、当归、白芍、黄芪。根据原文记载,其临床主治为“诸恶疮血出过多,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疮证脓水出多,五心烦热,口渴;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其质清稀,少腹有空坠感,心慌气促,倦怠肢软,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润,脉细弱。”上海中医骨伤科名中医施杞教授运用圣愈汤治疗慢性筋骨病很有心得,认为所有的慢性筋骨病都应该以“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独活寄生汤载于《备急千金要方》,为祛湿剂,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效。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常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二方合用益气活血、补肝益肾、祛风止痛,从而使督脉气血调达。人体阴阳整体平衡,根据远道经络辨证取穴,采用针刺疗法下病上治。如腰痛自臀部沿大腿外缘下行,经小腿前外侧至足背疼痛,多见L4 5椎间盘突出,取液门透中渚;腰痛自臀部沿大腿后侧外缘,经小腿后侧至足跟疼痛,多见L5 S1椎间盘突出,取后溪透合谷;全小腿痛,多见L4 5合并L5 S1椎间盘突出,为混合型,取液门透中渚及后溪透合谷。
导引功法
导引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久远的一种,以呼吸与躯体运动相结合的治病健身方法。他把行气、按摩、漱咽、肢体运动相配合,“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古人认为,导引可以调营卫、消谷水、祛风邪、长血气、却未生之病、治已结之疾。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督脉经络之气受阻不通,我们设计一套强脊操结合背肌训练、核心肌群训练,配合调息呼吸吐纳,达到循经导气、调息、强身健体、增加腰椎活动度的目的,从而稳定脊椎、调畅气机、防止复发。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腰股痛的穴位 1 拼音
yāo gǔ tòng
2 注解
腰股痛 证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腰痛下引至股部,一名腰腿痛。多为肾虚兼受风、寒、湿邪侵袭所致。治宜补肾、祛风、散寒、利湿为大法,用青娥丸、壮肾散、牛膝丸、萆薢散等方。
治疗腰股痛的穴位 郄中。委中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委中穴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位于膝后区,腘
下昆仑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
髀关
痪,腹股沟淋巴结炎,股外侧皮神经炎,膝关节炎,腰痛,髋痛,股痛,膝痛,下肢屈伸不利、麻痹或瘫痪,小
足厥阴肝经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
精宫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 小腹三阴谋
坐骨刺环跳 腿疼阳陵透
第一个穴位,“ 肚腹三里留
也就是说凡是在“肚腹”这个部位所发生的任何病,像胃弱、胃寒、胃痛、胃痛风,西医讲的,胃下垂、胃痉挛这个部位,都要用足三里这个穴,足三里穴位在这个地方,人腿 的膝盖、膝盖的半月板,半月板有凹陷,凹陷下面三寸,这个穴位叫足三里穴。这个穴位就负责治疗肚腹所有的疾病。
足 三 里
位 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 治: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疏风化湿,通经活络,益气健脑等。适用于肠胃功能低下、久病体弱、胃痛腹痛、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呕吐、肠鸣、高血压、失眠、半身不遂等病症。为养生长寿抗衰老的中药穴位,对美容、减肥亦有一定作用。
感 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下肢和足背发散。
第二个穴位,“ 腰背委中求 ”
腰背这个部位的疾病,首先治疗者要考虑到委中穴,委中穴在什么地方呢在这条腿,腿 腘窝横纹线中间。腰背这个部位有什么疾病,你像腰痛。过去有句话讲:病人腰疼,大夫头疼。腰疼的种类很多,很多病因能够造成腰疼,比方腱盘突出,肌肉拉伤,腰肌劳损,甚至是肾亏、肾虚 寒,虚火或者是一些由内脏器官引起来的腰背方面的疼痛要都考虑这个穴位,委中穴,这是第二个穴位。
委 中 穴
位 置:腘窝横纹正中线处。
主 治:疏筋活络,袪风除湿,凉血泄热,强健腰膝。适用于腰背疼痛、屈伸不利、项强、腰肌劳损、下肢瘫痹、半身不遂、膝关节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感 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感,有时向腰部发散。
第三个穴位,“ 头项寻列缺 ”
列缺穴在手腕横纹以上 (尺骨陷中),在这个部位,所有头部的疾病头疼、头晕、眩晕呕吐等等,都可以用列缺穴来治疗。
列 缺 穴
位 置:列缺穴位于手腕内侧(大拇指侧下),能感觉到脉搏跳动之处。(或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 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 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牙痛,指压列缺穴,可以使手动脉及血液流动,对于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非常有效。该穴为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第四个穴位,“ 面口合谷收 ”
第四个穴位,首先就指出来,嘴周围和脸面上的疾病都可以用合谷穴治疗,合谷穴在这个地方,人的拇指和食指 (虎口)连接部到指骨连接部,划一条竖线,中点这是合谷穴。
合 谷 穴
位 置: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 治: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
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位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合谷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位的疗效。
第五个穴位,“ 心胸取内关 ”
心胸从咽喉部到胸口,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刚才讲“肚腹三里留”,腹部以上的这部分,有病找内关穴,内关在腕 内侧横纹上两指,找这个部位,这个能治什么病呢?像心脏病、心悸心慌等等,包括妇女的乳腺炎、乳腺增生、胸闷也都是属于心胸疾患,要找内关穴。
内 关 穴
位 置: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或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
主 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呃逆、腹泻、精神异常等。
该穴为人体手厥阴心包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
第六个穴位,“ 小腹三阴谋 ”
小腹咱刚才讲了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现在人的正面,就差这块了,小腹部位。小腹部位得了病,就要找这里面。请大家看,在这条腿的内侧,这是踝骨以上三寸,踝骨以上三寸这个穴位叫三阴交穴,“小腹三阴谋”就说凡是小腹的疾患可以用三阴交穴来治疗,小腹什么病呢,有的时候,小腹疼痛,男子的前列腺炎,不孕不育、精少、女子的月经不调、 经量过多或者过少,还有白带等等,一些属于在小腹方面发生的病都要考用三阴交穴,这是第六个穴位。
三 阴 交
位 置:内踝直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 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感 觉:局部按压有酸胀麻感,有时可向小腹部发散。
第七个穴位。“ 坐骨刺环跳 ”
环跳穴在人的背面(臀部),在这个地方,现在坐骨指的是什么呢,并不是指西医概念上的坐骨这一个部分,而是从腰到腿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由坐骨神经引起来各种疼痛可以找这个环跳穴,上可以治到腰,下可以治到脚,所以在这里发生疼痛要考虑环跳穴。
环 跳 穴
位 置:股骨大转子和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处。
主 治:袪风除湿,强腰通经。适用于风湿痹痛、下肢瘫痪、药膝疼痛、麻木不仁、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感 觉:局部按压有酸麻胀痛感,同时向下肢发散至小腿外
第八个穴位,“ 腿疼阳陵透 ”
腿疼要针刺阳陵泉穴,阳陵泉穴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看膝盖骨,这是人的腿的前面这个大骨头叫胫骨,后面还有一个小骨头叫腓骨。它就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叫腿疼阳陵透,就说这个阳陵泉穴是整个腿,上至大跨、下至足跟的一个总的开关。发生疼痛了要考虑到打开这个开关,使它的气血流通。这里面有很多病,像老年人的风湿老寒腿,肌肉拉伤,静脉曲张等等,都要用阳陵泉穴来治疗。
阳 陵 泉 穴
位 置:膝外侧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 治:清利肝胆,疏筋活络,滑利关节。适用于耳鸣耳聋、胸肋胀痛、半身不遂、下肢疼痛或麻木、膝关节炎、胆囊炎、口苦、呕吐等病症。
感 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肚腹三里留,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这三个穴位已经把人的胸腹的一些疾病都包括在内,掌握这三个穴位,首先胸腹的任何疾病你先心里有根,找到这三个穴位。再看看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个又把头部都包括了,头部的疾病这两个穴位要重点考虑。后面腰背部“委中”,坐骨这个部分“环跳”,腿疼“阳陵泉”一个人整个的人体除了手没有包括在内以外,基本上 ,你掌握了这八个穴位,就等于人体的大部分疾病,你首先心里有了数,也就是说都有地方来治疗它。
属於"风湿寒性关节痛",一定要早治疗
风湿寒性关节痛轻者在局部,即某处肌肉或1、2个关节(多为膝、髋、肘、肩、背) 疼痛的、酸麻、屈伸不利;重者可发生人身肌肉、大小关节疼痛(无经肿),关节活动因 疼痛受限,甚至卧床不起。患病后持续多年不愈,反复发作由轻到重,从局部到全身关节,发病部位无红肿的炎症表现,部分病人自觉全身肌肉关节酸胀,有一种难以表达的不适。实验室检查: 血沉(ESR),除少数增高外,大多数正常,抗“O”(ASO)、类风湿子(RF)均为阴性。治愈后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不留下畸形。遇冷或天气变化(刮风、阴天、下雨、雪病情加重。在天气变化之前的肌肉即出现疼痛或不适感,“身上是气象台”。
平时看多了广告,治疗风湿的招很多,有药贴、中西药等等方法,其实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能解决暂时的疼痛,其实风湿痛也没有一种快速有效的根治方法,目前看来,使用针灸和药酒是稍为有效的,但都得在正规医院风湿科咨询和治疗,药酒分两种,一种是每天适量喝上几小口,一种是坚持每晚擦揉关节一定时间,两者不能混用,当然你还应从日常生活中调理,避免潮湿、受凉,饮食方面也要注意调理,少吃一些寒性食物。
1 外关在什么地方
外关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外关穴的准确位置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2 外关的意思是什么1外关:外,外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胀散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由穴内出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2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胀散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3三焦经络穴:络,联络也。本穴输出的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它不光输向本经各穴所在的天部层次,它还外传于手厥阴心包经所过的天部层次,本穴有联络各部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三焦经络穴。
3 外关的功效与作用作用功效:祛火通络。
1缓解治疗头痛、耳鸣、便秘等。
2日常生活中,遇到中暑、晕车、晕船,或呕吐,如果已经吐了,强力按压可以止吐。
4 外关主治病症热病,头痛,颊痛,耳聋,耳鸣,目赤肿痛,胁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颤,手脚麻痹、肘部酸痛、手臂疼痛、偏头痛、落枕、肋间神经痛等。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
风寒湿痹型 证见 肌肉关节疼痛酸麻,或有肿胀,遇阴雨寒冷则疼
痹证药膳
痛加剧,得热痛减,口淡不欲饮或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
1.主方蠲痹汤(程钟龄《医学心悟》)
处方:羌活、独活、秦艽各12克,海风藤30克,桂枝、当归各10克,川芎6克,威灵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风胜者,加防风,白芷各10克。湿胜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寒胜者,加川乌头、熟附子各10克,细辛3克。
2.中成药
(1)追风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
(2)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风湿药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1)除痹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川芎lO克,虎杖、寻骨风、木瓜、白花蛇、防风各12克。水煎服。
(2)桂枝活络汤(赖天松等《Il缶床奇效新方》)
处方: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参各30克,乳香、没药、炒穿山甲各10克,当归12克,蜈蚣2条,秦艽20克,甘草3克。水煎服。风湿热痹型 证见 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
1.主方宣痹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栀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2.单方验方
(1)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水煎服。
(2)葛根银花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痰瘀痹阻型 证见 痹证日久,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 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药
1.主方桃红饮(林骊琴《类证治裁》)加味
处方:当归尾12克,川芎9克,桃仁、红花各10克,威灵仙15克,穿山甲20克,地龙、土鳖虫各9克,白芥子、胆南星各10克,乌梢蛇、露蜂房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1)小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2)活络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治痹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茯苓12克,桃仁、红花、川芎、蜂房、桂枝各6克,丹参9克。水煎服。久痹正虚型 证见 骨节疼痛,时轻时重,腰膝软痛,形瘦无力。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 养血益气,培补肝肾。
方药
1.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 处方:独活、秦艽、当归、桂枝各12克,桑寄生20克,川芎、熟地黄、白芍、茯苓、续断、党参、牛膝各15克,狗脊、杜仲1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痹内舍于心,可选用炙甘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2.中成药
(1)舒筋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
(2)壮腰关节止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1)温肾止痛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12克,*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黄芪、熟地黄、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2)龙蛇散(周长勤《广西中医药》1985.3)
处方:地龙、白花蛇各150克,土鳖虫、蜈蚣、僵蚕、全蝎、蜣螂各30克,穿山甲20克。共研干为细末,分成20包,每日l包,分2次冲服。
编辑本段痹证治疗的其他疗法1.外治法 (1)威灵仙60克研末,葱白30克捣烂,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外敷贴于痛处。
(2)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3)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4)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5)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6)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2.针灸疗法 按不同部位,关节选择相应穴位,也可选阿是穴。
肩部:肩髑,肩髎,肩贞、肩前、肩后。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天泽。
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中脉,照海,昆仑,丘墟。
行痹者,加隔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足三里、商丘。热痹者,加大椎、曲池。
操作:行痹、热痹者,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针,可兼用隔姜灸。着痹者,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3.饮食疗法 (1)胡椒根煲蛇肉:胡椒根50克,蛇肉250克,共煲汤服食。适用于风寒湿痹。
(2)老桑枝煲鸡:老桑枝100克,母鸡1只(去毛及内脏),加适量清水共煲汤,盐调味饮汤食鸡。适用于风湿热湿。
(3)千斤拔杜仲煲猪尾:千反拔、狗脊各30克,猪尾1条,加清水适量共煲汤,饮汤吃肉。适用于久痹肝肾亏虚。4.预防调护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 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起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 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
编辑本段药酒治疗痹证寻骨风酒 1寻骨风酒 验方
配方 寻骨风200克,酒750克。
制法 将上药粗碎,用酒浸7日后开口,去渣备用。
功效 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
用法 每次空腹温饮10-15毫升,每日3次。茵芋浸酒方 2茵芋浸酒方 《圣济总录》
配方 茵芋(去粗茎)、萆薢、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狗脊(去毛)、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石斛(去根)、生姜各一两半。
制法 上九味,口父咀,以生绢袋贮,以酒一斗,浸经三两宿。
功效 风寒湿痹,皮肉不仁,骨髓疼痛,不可忍。
用法 每服一盏或二盏温服,服尽酒一半,更添新酒浸之。觉药味淡,即再合。
说明 《御药院方》同上。白花蛇酒 3白花蛇酒 《本草纲目》
配方 白花蛇一条。
制法 上用袋盛,同曲置于缸底,糯饭盖之,三七日,取酒饮。
功效 诸风,顽痹瘫缓,挛急疼痛,恶疮疥癞。
主治 饮用。
说明 本方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五附诸药酒条下。牛膝附子酒 4牛膝附子酒 《圣济总录》
配方 牛膝、秦艽、天冬各15克,薏苡仁、独活、细辛(炙)、制附子、巴戟天各10克,五加皮15克,肉桂10克,杜仲15克,石楠叶10克,清酒1公斤。
制法 将上药共捣细,用酒浸于瓶中,冬十日,春七日,秋五日,夏三日后,去渣备用。
功效 手臂麻木不仁,腰膝酸痛,行步脚弱,屈伸挛急,四肢不温及阳痿,便溏,肌肉酸痛。
用法 每次服15毫升,渐加至25毫升,每日早、中、晚各1次。乌麻浸酒 5乌麻浸酒 《普济方》
配方 乌麻(即黑脂麻)五升。
制法 取上味,熬碎之,酒一升浸一宿。
功效 手脚酸痛兼微肿。
用法 随多少饮之。补肾地黄酒 6补肾地黄酒(二) 《永乐大典》
配方 生地黄(切)一升,大豆(熬之)二升,生牛蒡根(切)一升。
制法 上以绢袋盛之,以酒二斗浸之五六日。
功效 人久风湿痹,筋挛骨痛,润皮毛,溢气力,补虚止毒,除面皯。
用法 任性空心温服三二盏,恒作之尤佳。
说明 《永乐大典》谓本方出《山居备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这十九条病机归纳起来: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各一条;属于火者五条;热者四条;风、寒、湿的病机各一条。
以下按此顺序进行针灸处方并简要析之。
1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掉,转动,指猝倒痉痫抽搐震颤之类;眩,目眩,视物发黑缭乱,此指眩晕。肝为风木之脏,凡风病皆属于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舒畅。肝开窍于目,足厥阴肝经上连目系、通脑与督脉会于颠,故眩晕从肝论治。若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盛生风,灼津伤血,则见肢体震颤抽搐,猝然昏仆。
治则:息风清热,平降肝阳。
针灸处方:百会、风池、外关、足临泣、合谷、太冲。
释义:风为阳邪,头为诸阳之会,肝风内动之证最易上犯清阳而头晕目眩;且肝经上连目系与督脉会于颠顶,故针刺百会,息风宁神以清上、平降肝阳而治眩晕;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之会,针刺既疏散外风而清热,又降少阳胆火而息内风;外关、足临泣属八脉交会穴,交叉取之针用泻法,同经同气一以贯之,疏泄少阳而清头目;取手阳明经原穴合谷泻头面之热,针对肝阳上亢取太冲足厥阴肝经原穴直折其火,且两穴配合谓之开四关,开闭通窍,对头晕目眩、阳亢面赤者效果显著。若风火夹痰上扰,气粗而喘、蒙蔽神明者,加丰隆;并急刺厥阴经井穴中冲、大敦,点刺出血,开窍醒神;若后期肝肾阴虚者,取太溪、三阴交,调补肝肾之阴。
2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收引:收,收曲、拘急;引,引亸、软缓。形容肢体关节拘挛、屈伸不利,或软弱无力。肾主骨,肾气足则骨体舒展,步履轻便。肾虚骨病则拘急而收曲,或亸缓而引长。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邪伤人,流注经络血脉,每致筋骨失养而收引。肾为水脏,肾中真阳可散寒化气利水。少阴寒化证表现为肢厥、身冷、蜷卧、腰痛、下利、脉微等。
治则:回阳救逆。
针灸处方: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足三里。
释义:募为阴,俞为阳。取膀胱经背俞穴肾俞,针用补法,乃阴病行阳之所在,补肾益气;灸关元小肠募穴,温补元阳,壮火以制水;且二穴又属俞募配穴法,激发脏腑功能而祛寒。取任脉气海穴,配督脉命门穴,灸之以补命火而益元气,且疏通任督二脉以调阴阳。取足三里胃经合穴,针用补法,养胃益气,协同诸穴以强先后天之本。此外,身痛可加绝骨、阳陵泉舒筋活络;下肢肿加三焦俞、膀胱俞、阴陵泉祛寒利水。
3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喘急,气乖于皮毛也。《说文解字》谓“形恶”,如皮肤褐斑、紫癜、黑痣一类;郁,气遏于内不得抒发也,即痞闷不通义。肺居胸中,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故某些皮肤疾患当从肺治。肺为气之主,凡五脏六腑之气无不总统于肺,故凡治气,皆当治肺,是为本条重点。病则气逆痰滞,肺热喘咳或痰浊阻肺,日久由肺及肾可见气虚作喘。
治则:清肺化痰;或健脾化浊。
针灸处方:肺俞、大椎、曲池、尺泽;或太白、丰隆、足三里、阴陵泉。
释义:取肺俞穴刺络拔罐放血,清宣肺热,止咳平喘;取大椎针用泻法,清热散邪,配曲池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导热邪外出,以助肺之肃降;尺泽肺经合穴,针刺以泻肺热;若肺热盛者,加合谷、列缺穴清热宣肺止咳;痰壅气促者,取少商点刺出血,配鱼际,平喘清肺化痰。若慢性咳喘痰白量多者,取脾经原穴太白、胃经络穴丰隆,为脏腑表里原络配穴法,功能健脾祛湿,化痰止咳;阴陵泉、足三里乃脾胃两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健脾化浊利湿;若久病肾虚者,加肾俞、命门、气海、太溪穴,以培本固元。
4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指皮肤或四肢浮肿;满,指腹内胀满。皆湿气壅滞,水不下行而停于内也。诸湿者,或头重如裹,或虐暑泻痢,或周身困重,或痰饮痃癖,皆属土不制水也。脾主运化水湿,无论外湿或内湿,伤及脾阳,则容易水湿内停而见肿满。
治则:温中燥湿,健脾利水。
针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阴陵泉。
释义:取膀胱经背俞穴脾俞、胃俞,募为阴、俞为阳,乃“阴病行阳”的重要穴位,健运中焦,养胃益脾;配胃募穴中脘,为俞募配穴法,激发脏腑机能而温中化湿;继取胃经合穴足三里,配脾经合穴阴陵泉,合主逆气而泄,健胃消胀,利水消肿。
若中焦升降失司,症见胸胁腹胀满闷痛者,可加足太阴脾经穴公孙,配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内关,二穴八法相配,调运胸腹气机以消胀泻满,效果满意。若兼见肾虚水泛者,加肾俞、关元、膀胱俞,以温阳利水。
5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疮,血凝结阻滞其气,气与血争则痛,血热夹风则痒,皆属心经血分为病是也。故凡痛痒的皮肤疾患,当从心治。心主血脉,乃君火所居。热郁脉中,气血凝滞,轻则为痒,重则为痛。一般疮疡见红肿热痛者属阳;若阳虚痰凝见阴疽流注者属阴,色白不红、漫肿不痛,可资鉴别。
治则:清热解毒,清心降火。
针灸处方:巨阙、心俞、内关、曲池、合谷、膈俞。
释义:巨阙为心经募穴,配膀胱经背俞穴心俞,属俞募配穴法,则心脉祛邪的力量大增,解毒清心降火;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配合谷大肠经原穴、曲池大肠经合穴,导毒火邪热下行;因阳性疮疡,血热肉腐成脓,血分有热,故加膈俞血之会,点刺出血,则血中热毒可清。
按:阴疽流注属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肿,特征是漫肿疼痛,皮色如常,每每此处未愈,彼处又起,缠绵难愈。多因气血衰退,瘀血夹阴毒凝滞于肌肉深部使然。
6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厥有二义,一是厥冷,二是昏厥;固,腹中瘕积、寒疝、大小便闭一类;泄,下利不止;下,指肝肾。肾主水,肾阳虚则厥冷,阳虚失于温熙则泄,水不化气则寒冷固结。治宜温阳利水。肝藏血,主疏泄,其脉与督脉会与颠。肝气逆则厥;肝阳化风冲犯脑络者,《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论治当辨清阴阳虚实。
中风闭证治则:清肝降火,开窍醒神。
针灸处方:人中、中冲、涌泉;内关、合谷、太冲。
释义:急取人中、中冲、涌泉,点刺出血;必要时加内关、合谷、太冲,针刺均用泻法。
中风脱证治则:回阳救逆固脱。
针灸处方:人中、百会、足三里;关元、气海、神阙。
释义:若属脱证,取人中、百会、足三里针用补法,重灸关元、气海、神阙,以回阳固脱。若证属肾阳虚,水不化气,固摄失权,往往表现为尿频,肾虚及脾,脾失健运则大便稀溏;抑或阳虚寒凝,浊邪盘踞大肠,传导无力,腑气不通,又当温阳润肠通便。
肾虚尿频治则:补肾温阳,固摄津液。
针灸处方:百会、中脘、气海、关元。
释义:取百会、中脘,针用补法;灸气海、关元穴,温补肾阳,取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义。加肾经原穴太溪激发肾气,脾经原穴太白,健脾摄津,足三里养胃益脾,又属培土制水之方。
肾虚便秘治则:温肾益气,养血润肠。
针灸处方:中脘、气海、大肠俞、上巨虚。
释义:取胃募穴中脘、任脉穴气海,补中气益元气;配大肠俞,属俞募穴相配,协调脏腑功能,促进大肠传导,取上巨虚大肠经下合穴,通腑调肠;加脾经原穴太白、胃经络穴丰隆,是为主客原络配穴法,协调脾为胃行津液之能。
辨证取穴,每个人体质不同,取穴方案不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