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苏轼词念奴娇
作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词,向来脍炙人口;不过,它的豪放表现为激情的奔纵、气势的雄迈和境界的宏伟壮阔,如胡寅所说“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
这首词与《前赤壁赋》写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而各有特色。它所表观的思想感情,显得昂扬奔放。开头“大江东去”一句,音节高亢,景象开阔,就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与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谓异曲同工。这里,词人先写放眼所见,滚滚长江,奔流直下。无须另外加什么别的形容词、修饰语,江就是“大江”,去就是“东去”一个“大”字,一个“东”字,就足够了。“大”,可以使人联想到长江的源远,“东”可以使人联想到长江的流长。“大江东去”下面接着“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空间的感受与时间的联想交织在一起。“大江东去”,可以说了望得广阔,“千古风流人物”,可以说思考得深远,中间以“浪淘尽”三字连接起来,而言外之意则是说人物、时代已随江水消逝,但人物的功业与精神气概,时代的风采,却万古留传,是大浪所不能“淘尽”的。如果都“淘尽”了,那还有什么下文呢从字面上看,这两句与《论语》上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相近,并不算新鲜。然而苏轼歌词这样的句子所包含的丰富的历史内容与深沉的政治感慨,以及词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却是《论语》上孔子说的话所没有的。“风流人物”,一般注解为“才能出众、品格超群的人”,或者注解为“杰出的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为何不说“浪淘尽千古超群人物”,或者说“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呢“超群”“英雄”与“风流”都属于平声,符合词调的音律要求。苏轼之所以不用,是因为“超群人物”权权限于异乎寻常,而“英雄人物”也只是使人想到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甚至再加上一点悲歌慷慨罢了。“风流人物”呢?那就不光是才能出众、品格超群,而是在英雄气概之外,还有儒士风度,儿女心肠、英雄气概,是豪迈的儒士风度,是潇洒的,儿女心是温情的:三位一体,才叫做“风流人物”。下面所写的“周郎”,就是这样三位一体的“风流人物”。其实,苏轼也自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物。元好问曾说苏轼在这首词中“戏以周郎自况”,“自况”就是“自比”。简单说“才能出众、品格超群”,简单说“杰出的英雄”,就显得浮泛,也不了解苏轼之所以为苏轼。词的开头这两句,从大处写起,下面则由大入小,由一般到具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是实,“三国周郎”是主,用“故垒”唤出“三国周郎”,就是以宾托主。“三国周郎赤壁”,这不妨看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国”,这是时代;“赤壁”,这是地点,“周郎”,这是人物。词人称“周郎”,不称“周瑜”,本来符合于历史实际,周瑜作将领时才二十四岁,东吴即称为“周郎”,同时又突出了周瑜的少年英俊,而且表现出一种亲切的感情。上面说“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上面说“风流人物”这是具体代为“周郎”,上面说“大江”,这里具体化为“赤壁”:由大入小,很像摄影的镜头从远景推向近景。“赤壁”就点到了题目。词家讲究点染。点出了赤壁,苏轼立即用三句词来渲染,“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赤壁的使人惊心动魄的壮丽景色,仿佛犹是赤壁之战时那种激烈而紧张的场面、气象。不这么写,不足以与“风流人物”相称。必须用浓墨重彩来写,而且确实写得好。你看:“乱石穿空”,这是向高处写,着重写形态,石而曰“乱”,见出险峻挺拔,像要穿透天空,见出高耸入云。“惊涛裂岸”,这是向低处写,着重写声音,波涛如惊马之狂奔,发出咆哮,冲击江岸,水力凶猛,像要使江岸崩裂,而且崩裂之声已隐约可闻。“卷起干堆雪”,这是向深处写,着重写色彩,银白的浪花,浩浩荡荡,上下翻腾,仿佛与天上的白云联成一片。这样的景色,壮丽雄伟,美不胜收,然后词人用“江山如画”一句加以总结。画,是绘画,是艺术品,是加工形成的东西,经过画家典型化、艺术夸张了的、比实际事物、实际生活要美。“江山”,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加工形成的东西是高于自然形态的东西的。说“江山如画”,就表示江山如同经过艺术家加工的一样,美极了。这样美好的壮丽雄伟的江山,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为他们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舞台。江山与豪杰相联系,于是自然地引出“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照应上面的“三国周郎赤壁”,词人的生花妙笔宛转盘旋,左倾右盼,好似游龙一般夭矫屈伸,但这游龙却环绕着一颗宝珠,这宝珠就是周瑜。词人用笔,中心是落在周瑜身上。词的下片即从上片末句的“一时多少豪杰”中引出周瑜来。
(
上片侧重在写祖国的如画江山,下片则转入写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也符合词的一般表现手法: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侧重抒情。这里词人从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联系今天现实中的自己,带出无限感慨,这当然就是在抒情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五句全是写周瑜。请大家注意,并没有写诸葛亮。上片已说了“三国周郎赤壁”,中心是“周郎”。这里的“当年”,即“丁年”,“丁年”,即“壮年”,是少年有为、年富力强之时。“小乔”,是周瑜的妻子。她在建安三年(198)嫁给周瑜,当时周瑜才二十四岁。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208),周瑜三十四岁,相隔已有十年之久。苏轼并不拘泥于历史。他说“小乔初嫁了”,这是为的着意衬托周瑜的青春年少,并且用燕尔新婚来显示周瑜的儿女情怀,似乎他正陶醉在柔情蜜意之中。关于“小乔初嫁,正雄姿英发”的断句,恐怕是明朝人造的假,不足为据。苏轼、辛弃疾写词,断句并不完全拘守词律。“了”字表示结婚之事方毕,这时少年气盛,所以说“雄姿英发”,见出周瑜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羽扇纶巾”,是文人平常的装束,这里用以写周瑜的闲雅,也就是儒士风度。 “谈笑间”,是写周瑜的从容不迫。千军万马之中,指挥作战是这么潇洒自如。“樯橹”,指曹操的战船。“樯橹灰飞烟灭”是以赤壁之战的结局,表明周瑜的才能、功业。这样来写周瑜,就可以回过头了解上片“风流人物”的实际内涵。苏轼存心要做“风流人物”,或者竟至把自己看着作“风流人物”,所以对周瑜这么热情地赞美,不禁心向往之。“故国神游”,就是“神游故国”,是词人神游于赤壁之战的当时环境。词人想象自己如果遇见了周瑜,那么,周瑜大概会笑自己对如画江山、对风流人物实在“多情”,感慨太多,牢骚太盛,以致不到暮年便白发丛生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句,实际是词人自嘲,觉得虚度年华,无法与风华正茂时建功立业的周瑜相比。时不我待,于是词人不免发出人生短促的叹息:“人间如梦”,词人想有所作为,而被贬在黄州管制起来,矛盾无从解决,功名建立不了,时光又不肯为目己停留,就只好把烦恼苦闷都托付与江水,明月“一尊酹江月”,归到“江”字,照应首句“大江东去”。以酒祭奠江中之月,与月同饮,月可以明了自己的心迹,足以给自己带来安慰。这结尾,似乎比较哀飒,颓丧。但在无可奈何的感叹中,仍然流露出苏轼的感情壮志。他把祖国江山写得那么壮丽雄伟,把古代风流人物写那么英俊豪迈,都给人以振奋的力量,使人不甘消沉.所以,通篇念奴娇词的基调是健康向上的。陈毅同志的《吾读》诗说,“吾喜长短句,最喜是苏辛。东坡胸次广,稼轩力万钧。”“胸次广,即感情丰富,眼界开阔。这首念奴娇词,正是这样。这是苏轼词的主要方面,好的方面。因此当时就有人认为苏轼的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
借鉴专业的!
这是形容画技高超的诗。
下笔时屈曲的气势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画中的玄妙直接与宇宙相通。简简单单地勾勒出两三朵花卉,那种力量简直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1)盘山:在今北京平谷与天津蓟县(蓟,jì)之间。
(2)外骨而中肤:用骨骼与肌肤比喻岩石和泥土,形容盘山外表岩石而内蕴泥土。
(3)剑、戟(jǐ):都是兵器。罴(pí):熊的一种。罴虎:用《尚书·牧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语,喻武士。这句是说,盘山外观好像拿着兵器的武士耸立,威武森严。
(4)“而松”句:而从石头缝里冒出来的松树。“罅(xià)”,裂缝。
(5)欹嵌(qī qīn):山高峻不平。虬(qiú)曲:蜷曲。
(6)“其干”句:树干被霜雪压得直不起来。
(7)侧偃(yǎn):向旁边倒(dǎo)。
(8)“其面”二句:山的表面光滑陡峭,脚无法登踩。
(9)迂而达:迂回绕道而到达。
(10)锐下而丰上:下边狭窄,上边宽阔。
(11)渐高而渐出:越高,山越向外伸。
(12)寻:古代长度单位,约合八尺。
(13)半:指“数十寻”的一半。
(14)仄:狭窄。圮(pǐ):倒、坏。
(15)夭矫:屈伸的样子。
(16)斗(dòu):指水与石头撞击。
(17)莽莽:原指草木茂盛,这里借指泉水茂盛,源源不绝。
(18)“白石”句:潭边白石卷曲而突出。
(19)纤鱼:细小的鱼。
(20)鬣(liè):指鱼嘴旁的鳍。
(21)彻底:透到水底。
(22)忽与之乱:指落花的影子搅扰水底的鱼。
(23)释衣:脱去外衣。
(24)沁(qìn)水:放到水里。
(25)溯(sù):向上水方向走。
(26)益:更加。
(27)旋折奔舞:梨、李受水冲击的各种样子。
(28)一壁:山峰直上直下,像是一道墙壁。削:形容山峻峭陡直。
(29)粘空:像是粘在空中。
(30)“亭负”句:亭子背靠峭壁,面对断崖之下的山涧。
(31)洞声上彻:流水声一直传上去。
(32)声音十分和谐,像是在互相应答。
(33)上方精舍:即上方寺。“精舍”,寺院的雅称。
(34)锐而规:又尖又圆。
(35)窣(sù)诸波:梵语“塔”。诸,多译作堵。
(36)“影落”句:山的影子落到长城以外。这句极写山之高。
(37)抹海:风从海面吹过,好像擦拭一样。
(38)迂而僻:路远而偏僻。
(39)石级:台阶。
(40)天门开:通向盘顶的另一途径。把盘顶比作天,到了这里就等于打开了通天的门,因以得名。
(41)髻(jì)石:盘山上地名,因形似盘在头上的发髻得名。
(42)“阔以”三句:用手掌拨开路,山石伸出来,右臂无处放,左脚如果踏下去,就是不见底的深渊。
(43)中绝者数:中间断了的有好几处。
(44)导僧:导游的僧人。
(45)嶮(xiǎn):同“险”。
(46)扪(mén):拉,持。萝:藤萝一类的植物。探:摸取。棘:酸枣树。
(47)更(gēng):轮流更替。
(48)秀:美丽,出众。
(49)太古:远古。云岚(lán):云气。
(50)枰(píng)石:棋盘石。
(51)方广可几筵(yán):大小略同于祭神的案席。
(52)瞰(kàn):由高处向下看。
(53)“世上”二句:意谓只有不怕死的人,冒险登盘顶,才能看到这样的奇观。恶(wū)得:怎能,哪会。
(54)衲(nà):本指僧衣,这里借指和尚。
(55)肘行:用胳膊爬着走。
(56)目不谋足:眼睛顾不了脚。
(57)殆(dài):危险。已:同“矣”。
(58)微径:小路。
(59)但:只,只是。油:光滑。
(60)跣(xiǎn):光着脚。
(61)蛇矫:像蛇一样矫捷。
(62)缒(zhuì):本指顺着绳子从上往下,这里是从下往上。下布以缒:从上边放下布,让下边的人攀布而上。
(63)努:用力。从:通“纵”,放,送。
(64)迨(dài):等到。
(65)咋(zhà):咬。咋指:咬咬指头,有痛觉,表示还活着。
(66)载:记录,记载。
(67)新其目:新给它起名字。
(68)纤瘦:狭小,狭窄。丰妍:盛美。
(69)寐可凭:睡可以作为靠的。
(70)茵:席子,垫子。
(71)闲可侣:闲闷时可以作为伙伴。
(72)蛇足之者:用“画蛇添足”典故,指多事的人。
(73)天成可庵:天然形成可以作为小庙。
(74)窈窕(yǎo tiǎo):山水深远曲折。
(75)刹(chà)宇:佛寺庙宇。
(76)录:记载,写出。
(77)寄投者:借以停足的地方。
(78)千像、中盘、上方、塔院:都是寺院名。
(79)“朔,数得十”:从初一数起,数到十,即谓初十日。
(80)苏潜夫:苏惟霖,字云浦,潜夫为号,与作者为至交。小修:作者胞弟袁中道的字。死心:袁文炜,字中夫,后出家,名死心。宝方:一名圆象,后随作者至公安,为二圣寺住持。寂子:僧名,事迹未详。
(81)官于斯:在这里做官。旧雅:旧日交往。
(82)钟君威:钟起凤,君威是字,浙江人,蓟州知州。
(83)郎中:医生。李酉卿:名长庚,麻城人,曾任吏部尚书。 盘山外表是岩石而内含泥土。外表是岩石,所以陡峭的石壁高高直立,远远望去如刀枪林立,有熊虎的气势。内含泥土,所以树木繁茂,从石缝中长出的松树靠着高峻山壁盘旋而上,好像在与石壁争怒。松树的树干因被霜雪所压,不能向上伸展,便向旁边伸展,往往有十余丈远。
那山高古幽奇,没有什么景观不具备,说说它最好的几样吧:进山时的盘泉,其次悬空石,最高处的盘顶。
沿着盘泉走进山中,泉水在这里汇聚成一个水潭(潭水清澈),潭底都是白色的石头,铺满了金色的沙子,水中有几条小鱼游动,鱼鳍鱼尾都清晰可见。偶尔会有落花,影子直达潭底,一会儿又随水波乱了。我们这些游人见了十分高兴,脱去衣服,稍微用脚触碰水面,便大叫痛快,都跳下水去,水深齐胸,我们逆流而上,绕过三四块大石,水声渐渐大起来,我们都听不见彼此说话。有人拿梨李投入水中,那些梨李只是在水中回环盘旋,上下浮沉而已。
悬空石是几座山峰,其中一座深色的山峰拔地而起,峰顶有一块大石悬空而立,很像一个性情中人。旁边有一亭背靠山壁下临深涧,涧水声向上,与风中松涛相和。亭旁是上方精舍,是盘山风景绝佳的地方。
盘山山顶形状人像刚出土的幼笋,又尖又圆。上面叫诸波,每当日光斜射,盘山的影子仿佛直投到塞外,每当风吹过,云雾翻腾,如同大海。在上面不能停留太久,就往下走,有一段迂回而偏僻,并且没有石级的路,叫天门开。从大石顶端找到一条路,才巴掌宽,山石挡着右臂,左脚悬空,途中有好几块石头挡路,我们事先与当向导的僧人约定,遇到绝险处,就要大笑示意,所以每当听到前面传来大笑,我们都胆战心惊。手攀着荆棘,反复试探,才过了这段路。前面见到两座山岩对峙,仿佛是太古以来的风云雾岚,将山壁染成翠绿。再往下有一块平整的大石,十分宽大,可以摆几桌酒席,我们手扶松树向下看,惊魂甫定,才大笑世上不敢冒生命危险的人,怎能探得如此奇景呢?
对面有一个山洞嵌在绝壁上,不太宽,一个僧人攀缘而上,如猕猴一般。我不去,对向导僧说:“上山险在山脊,盘曲而上仍可以到达,下山眼睛都找不到落脚的地方,太危险了,怎么办呢?”向导僧指着一处凸起的地方说:“那里有一条小路,只是陡峭并且很滑,不能立足,走这条路虽然险,却可以到达山脊,绕过去就到下山的大道了。”僧人光着脚,像蛇一样矫捷地攀缘,再从上放下布,让下面的人攀布而上,又叫一个健壮的人从下面用手托住我的脚,腹部紧贴石壁,石壁很滑而且向外突出,爬到一半,身体有些僵硬,过了一会儿方才抬腿,下面的人努力用手推我,这才到了山脊。到了山脊才彼此用手指点,咋舌不已,互相庆贺,互相提醒。山峰名字不很雅,这里不记,那洞壑最初没有名,最近才命名,叫石雨洞,叫慧石亭,石雨洞在下方,沿着涧水声可以找到它,再往上大约百步,有许多石头,纤瘦丰妍各不相同,姿态生动好像会说话。这些石头下方正对着山涧,松树的枝叶遮蔽它们,就像亭子,睡觉可用来倚靠,坐着可以(把它)当草地(席子),清闲时可以(把它)当伙伴,所以把它命名为慧石亭。山涧泉流蜿蜒曲折,如同蛇行,尽头便是红龙池。那洞浑然天成可以建庵,是瑞云庵的前洞,再往下就到中盘的后岭了。那山势幽深秀美而寺院荒废的地方,就叫九华顶,我们没有去。庙宇多,也不再一一记录。只去参拜了几个:千像,中盘,上方,塔院。
登山的那一天是七月初一,同游的人有十个,是苏潜夫、小修、僧人死心、宝方、寂子等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