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简介五十字以上?

黄鹤楼的简介五十字以上?,第1张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3-8]  [20]  [26] [30] 

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6]  [9-10]  [29] 

1987年11月28日,经全国评审委员会审定,中国建筑业联合会授予黄鹤楼首届建筑工程鲁班奖。 [11]  1991年,国家旅游局授予武汉市黄鹤楼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称号。 [11]  2007年,武汉市黄鹤楼公园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12]  2008年9月,武汉市黄鹤楼公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和建设部公布为国家重点公园。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吴大帝孙权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黄鹤楼。 [21] 

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文学家鲍照首作《登黄鹄矶》诗于黄鹤楼;泰始五年(469年),祖冲之撰成志怪小说《述异记》讲述有江陵人荀环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并与之交谈的故事,为黄鹤楼称谓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

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史学家萧子显撰《南齐书》称黄鹤楼神话中驾鹤仙人为王子安,使黄鹤楼更具现实色彩。 [22] 

唐代楼制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诗人崔颢作《黄鹤楼》七律诗,黄鹤楼因此又有“崔氏楼”之称。 [23] 

唐永泰元年(765年),文学家阎伯理撰《黄鹤楼记》,涉及黄鹤楼的传说、地势形制、当时人物活动及感想诸方面;记中指出黄鹤楼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为费祎,形成与《南齐书》中称仙人为王子安不同的说法,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黄鹤楼传说。

唐宝历二年(826年),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鄂岳沔蕲黄观察史牛僧孺对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城垣进行大规模改造,黄鹤楼与城垣分离,成为独立的景观建筑,后楼毁改建为白云阁。 [23] 

宋代楼制

北宋元祐年间(1086年~1094年),鄂州知州方泽重建黄鹤楼。 [14] 

南宋初年,黄鹤楼倾圮,实体故址不存。 [14] 

元至正三年(1343年),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修建胜像宝塔,为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黄鹤楼实体仍不存。 [24] 

明代楼制

明洪武四年(1371年),江夏侯周德兴大规模扩建武昌府城,重修黄鹤楼。 [25] 

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黄鹤楼年久倾圯,都御史吴琛重修之。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黄鹤楼毁于大火。

明隆庆五年(1571年),都御使刘悫重建黄鹤楼。

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起义军大西政权领袖张献忠所部败退武昌,明平贼将军左良玉率兵入城与之激战,黄鹤楼毁于兵火。 [25] 

清代楼制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御史上官铉重修黄鹤楼。 [13] 

清康熙三年(1664年),黄鹤楼毁于大火,湖广总督张长庚、巡抚刘兆骐重建黄鹤楼。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湖广总督蔡毓荣补葺黄鹤楼。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黄鹤楼遭雷击起火,部分损毁,后整体倾圮。 [13]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湖广总督喻成龙、巡抚刘殿衡重建黄鹤楼。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湖广总督满丕,巡抚张连登小修黄鹤楼。

清乾隆元年(1736年),湖广总督史贻直重修黄鹤楼。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为黄鹤楼题“江汉仙踪”四字横匾,后又御制“百岁寿民吴国瑞四世一堂”的诗碑置于黄鹤楼中。

清嘉庆元年(1796年),湖广总督马慧裕全面整修黄鹤楼,增加石础四十余件,中间贯以铁索,改变了黄鹤楼自始建以来的纯木结构。 [13] 

清咸丰六年十二月(1856年),太平天国起义军为保卫武昌城与清军激战,黄鹤楼毁于战火。

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

清同治七年(1868年),湖广总督官文、李瀚章,巡抚郭伯荫重建黄鹤楼。

清光绪十年(1884年),黄鹤楼毁于大火,仅余攒尖铜顶一座。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首次提出用铁质材料重建黄鹤楼。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巡抚端方在黄鹤楼故址附近修建有两层西式红色洋楼,称“警钟楼”。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军学界筹资于蛇山建风度楼和抱冰堂,张之洞题写“奥略楼”三字作为楼匾。 [13] 

民国八年(1919年),湖北督军兼民政长王占元欲重修黄鹤楼,后因兵变等原因取消。

民国十一年(1922年)四月,武汉绅商动议重建黄鹤楼,但未获北洋政府回复。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湖北省主席夏斗寅欲筹资重建黄鹤楼,后因水灾等原因取消。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武汉抗日群众团体在清理倾圮的岳王庙时,从瓦砾中发现镌刻有岳飞半身遗像和四言像赞诗的青石碑,并为此于黄鹤楼故址附近建立岳武穆遗像亭。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湖北省主席万耀煌“欲重修黄鹤楼,因时局有变取消。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四月九日,武昌市政府决定募集资金重修黄鹤楼、抱冰堂等文化古迹,制订有筹募款办法,后因不明原因取消。

1956年7月27日,武汉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武汉市黄鹤楼重建委员会。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占用黄鹤楼故址。

1975年12月27日,根据武汉市革委会文化局提交的《关于重建黄鹤楼选址的意见》,中共武汉市委决定将黄鹤楼按清代同治年间楼式重建。

1976年6月3日,中共武汉市委批准成立武汉市黄鹤楼筹建领导小组,下设武汉市革委会重建黄鹤楼筹建办公室。

1980年6月20日,湖北省计划委员会正式批复《重建黄鹤楼计划任务书》。

1981年初,湖北省计划委员会通知黄鹤楼工程停建。同年4月4日,重建黄鹤楼办公室向武汉市人民政府呈交《关于完成重建黄鹤楼开工前准备工作的报告》,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启动。 [11] 

黄鹤楼与武汉长江大桥(1995年)

1981年10月22日,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于故址千米外的蛇山山顶破土动工。 [3] 

1984年5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黄鹤楼公园,同时筹组隶属于武汉市园林局的黄鹤楼公园管理处。

1985年2月7日,黄鹤楼公园管理处正式成立。

1985年6月,黄鹤楼重建正式落成;同年11月,黄鹤楼正式对外开放。

1989年5月,武汉市人民政府为重建黄鹤楼工程立纪功碑一座于公园内。 [2]  [11] 

2018年2月20日,黄鹤楼公园管理处启动景观改造工程,补修黄鹤楼。

自从去了国家图书馆,发现有好多想看的书。办了借书证,再也没有那种去书店和去图书馆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了。还记得小妹之前说她每次逛书店就想上厕所,也许也和我的感觉是一样的吧。

之前也是因为看书没准点,怕是借了的书没翻几页就到期要还了,现在基本能保证固定的看书时间。借书的期限倒变成了一种督促,挺好。

最近借的书都是关于古代建筑类的。上个月看过的一本《营造法式新解》,虽然作者试图要把宋代《营造法式》一书用现在言语讲述清楚。但书籍终归过于专业,如果没有古建构件的专业知识,看不了几页就混乱了。书中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足够的说明。即然建筑是一门艺术,那直观的总是能让人清楚的分辩出古代建筑里的各类名词,一张图要胜于一段文字的描述。所以这一本,看到最后已经混乱了。

后来又借了两本,都是清华大学楼庆西教授的古建书,一套中的两本:《柱》和《亭》。自己的书架上还有一套楼老师的古建知识丛书。也是因为这套书才让自己越发喜欢古代建筑,也把自己带入了故宫的大坑。楼老师的所有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图多。文字加实例,让人一看就明白,再加上老师偶而的几句幽默词句,也会让人边看边乐有趣不已。

这两册小书《柱》主要集中讲了柱子的种类及各自的特点,多属于学习知识点的书。新学到的有墓表,栓马柱。也算是收获。《亭》则以鉴赏为主,介绍了好多皇家或江南园林里的亭。看到苏州拙政园时,也能想起两年前和同学一起去苏州的情景,虽然那会也看不出名堂,但也能从景致中感叹一下风景的独特和设计的巧妙。

目前还在看的有一本《营造法源图解》,也是一本好书。从古建的木作谈起,对于工人们口口相传的建筑技巧逐一进行了解释,并且都配了图。今天带在包里,打算最近在上下班的地铁上看。虽然作者一再强调这是苏州园林古建的技法,与北方会有所不同,但也不妨碍借由基本的建造手法去看故宫的宫殿建筑。之前有听过一次讲座,讲座的老师有粗略地谈到古建里只要确定了间数/柱粗就能确定所有建造材料的尺寸,当时觉得不可思意,觉得好神奇。

现在再回过去想想,如果是按宋《营造法式》执行,可不就是所有木料的大小尺寸国家都是规定好的。如果不按《法式》,在年久的制作过程里,也有规矩在约束着各个构件的尺寸,也许不光是为了能让榫卯结构更精准的连接在一起,也有在力学上的承重经验的积累。

有时觉得古建很有趣之处在于,很像是小时候玩的积木,一件件扣合在一起,就能屋起堂建。榫卯精确的插在一起又让人感叹工匠设计的巧妙。

 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书籍如下:

  木经

  《木经》是一部关于房屋建筑方法的著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令人遗憾的是,这部书后来失传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简略记载,《木经》对建筑物各个部分的规格和各构件之间的比例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一直为后人广泛应用。《木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当时建筑技术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对后来建筑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在很多部分上都是从《木经》上参照的。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工程做法则例

  清代为加强建筑业的管理,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工部编定并刊行了一部《工程做法》的术书,作为控制官工预算、作法、工料的依据。书中包括有土木瓦石、搭材起重、油画裱糊等十七个专业的内容和二十七种典型建筑的设计实例。该书虽然不尽完善,但对研究清代初期的建筑技术水平而言,是一份相当完备的资料。此外,清代政府还组织编写了多种具体工程的做法则例、做法册、物料价值等有关建筑的书籍作为辅助资料。同时民问匠师亦留传下不少工程做法抄本,所以说清代建筑营造方面的文字资料是历代中最丰富的。同时在政府的工程管理部门中特别设立了样式房及销算房,主管工程设计及核销经费,对提高宫殿官府工程的管理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样式房的雷发达家族及销算房的刘廷瓒等人,都是清代著名的工师。清工部《工程做法》和宋《营造法式》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

1 形容十分敬佩的四字词语

心悦诚服 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

心服口服 服:信服。心里嘴上都信服。指真心信服。

五体投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推崇备至 推崇:推重,敬佩。极其推重和敬佩。

肃然起敬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敬若神明 神明:泛指神,像敬重神一样敬重对方。形容对某人或某物崇拜到了极点。多用作贬义。

2 形容十分崇敬的四字词语

焚香礼拜 焚香:点燃香火。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灵行礼跪拜。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

负驽前驱 背着弓箭在前面开道。比喻迎接的礼度极为尊敬。

恭敬桑梓 恭敬:尊敬,热爱;桑梓:桑树和梓树,古时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比喻故乡。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

胡天胡帝 胡:何;帝:指天神。什么是天,什么是帝。原形容服饰容貌像天神一样美丽,后也表示尊敬崇仰。

敬而远之 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敬恭桑梓 敬恭:尊敬,热爱;桑梓:桑树和梓树,古时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比喻故乡。热爱故乡和尊敬故乡的人。

敬老慈幼 敬:尊敬;慈:怜爱。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敬老尊贤 尊敬年纪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

举案齐眉 送饭时把托盘肖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

磕头礼拜 磕头:旧时礼节,跪在地上头碰地。礼拜:向尊敬的人或神行礼。恭敬地跪在地上叩头行礼。

生荣死哀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师道尊严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提名道姓 提、道:说。直呼他人姓名,对人不够尊敬。

相敬如宾 形容夫妻互相尊敬,象对等宾客一样。

众星捧月 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所尊敬爱戴的人。

尊师重道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焚香膜拜 烧香跪拜,以表尊敬服从之意。同“焚香礼拜”。

负弩前驱 弩:弓箭。背着弓箭走在前面。表示极为尊敬。

敬贤下士 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敬老怜贫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敬老恤贫 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敬上爱下 敬:尊敬。尊敬在己之上者,爱护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谦恭有礼。

敬上接下 尊敬在己之上者,爱护在己之下者。形容待人谦恭有礼。同“敬上爱下”。

齐眉举案 送饭时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后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同“举案齐眉”。

怜贫敬老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

生荣死衰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3 形容特别崇拜的四字成语

奉为圭臬

解释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出处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皋,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

奉为楷模

解释楷:法式;模:模范。把某种事物当作榜样。

出处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

4 敬佩的四字成语

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登崇俊良:登:举荐,推举;崇:尊崇,尊重;俊良:才智优秀的人推举尊重有才识的人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奉如神明: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奉若神明: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奉为圭璧:圭璧:玉器,指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尊重有价值的东西奉为神明:奉:信奉;神明:神灵的总称像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事物极其尊重管仲随马:管仲:春秋齐桓公的相国;随:跟从管仲随着马走比喻尊重前人的经验敬贤爱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敬贤重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同“敬贤爱士”路柳墙花:路边的柳,墙旁的花比喻不被尊重的女子,指 欺贫重富:欺:欺负欺负贫穷的人,尊重富有的人。

5 敬佩的四字成语

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登崇俊良:登:举荐,推举;崇:尊崇,尊重;俊良:才智优秀的人推举尊重有才识的人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奉如神明: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

奉若神明: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奉为圭璧:圭璧:玉器,指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尊重有价值的东西

奉为神明:奉:信奉;神明:神灵的总称像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事物极其尊重

管仲随马:管仲:春秋齐桓公的相国;随:跟从管仲随着马走比喻尊重前人的经验

敬贤爱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

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敬贤重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同“敬贤爱士”

路柳墙花:路边的柳,墙旁的花比喻不被尊重的女子,指

欺贫重富:欺:欺负欺负贫穷的人,尊重富有的人

1 形容特别崇拜的四字成语

奉为圭臬

解释奉:信奉;圭:测日影器;臬:射箭的靶子;圭臬:比喻事物的准则。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出处清·钱大昕《六书音韵表序》:“此书出,将使海内说经之家奉为圭皋,而因文字音声以求训诂古义之兴有日矣,讵独以存古音布局哉。”

奉为楷模

解释楷:法式;模:模范。把某种事物当作榜样。

出处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听说刚勇的拳师,决不再打那倒地的敌手,这实足使我们奉为楷模。”

2 敬佩的四字成语

安老怀少:安:安顿;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轻人,使其信服

登崇俊良:登:举荐,推举;崇:尊崇,尊重;俊良:才智优秀的人推举尊重有才识的人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奉如神明: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

奉若神明:奉:信奉;神明:神崇拜得象迷信者敬神那样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

奉为圭璧:圭璧:玉器,指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尊重有价值的东西

奉为神明:奉:信奉;神明:神灵的总称像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事物极其尊重

管仲随马:管仲:春秋齐桓公的相国;随:跟从管仲随着马走比喻尊重前人的经验

敬贤爱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

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敬贤重士: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同“敬贤爱士”

路柳墙花:路边的柳,墙旁的花比喻不被尊重的女子,指

欺贫重富:欺:欺负欺负贫穷的人,尊重富有的人

3 盲目从众是四字成语吗

盲目从众不是四字成语,是短语。

通俗理解就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的意思。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近似成语:

矮人看场

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也比喻见识不广

飞蓬随风

枯蓬随风飞。比喻人没有主见,态度随着情势而转变。

人云亦云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

水母目虾

比喻人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随风而靡

靡:倒下。顺风倒下。比喻没有主见。

随声附和

和:声音相应。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

鹦鹉学语

鹦鹉:一种能学人发音的鸟。鹦鹉模仿人学习讲话。比喻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亦作“鹦鹉学舌”。

是出自西游记中。

起因是:泾河龙王因私改玉帝旨意,没有按照旨上所说降水,被判斩首。监斩官正是唐太宗的宠臣魏征,龙王于是托梦给太宗,望太宗帮他求情。唐太宗答应了,第二天拉来魏征同他下棋。中途魏征睡着了,结果梦斩龙王。

龙王到了阎王出向阎王诉冤,说是唐太宗言而无信。阎王于是拘传唐太宗,太宗魂魄于是下了地府。后来多亏魏征等大臣众多周旋,解决了此事,太宗魂魄终于回到了人间。经历此次事件,太宗觉得世事轮回,应该多做善事,弘扬佛法。于是有了“唐太宗还魂,登朝宣布大赦天下,严禁毁僧谤佛。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太宗许之。”

字面意思就是“太宗魂魄回体,在朝堂上宣布要大赦天下,颁布法令禁止诋毁僧人,侮辱神佛。大家又都推举陈玄奘(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奘)作为大法师主持水陆大会(佛教的一种隆重的法式),唐太宗准许了”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通读一遍西游记,你问的这一章是从第九回 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到第十回 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这个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079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