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有哪些

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有哪些,第1张

汉代选拔官吏的方式主要是察举制为主,考试为辅。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有进入国家管理层的可能。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亦得人最多,出了许多名人。孝廉之设,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武帝下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显示孝廉起初不是常科,不被重视,后来孝廉规定为岁举常科,才受重视,渐显重要。

扩展资料: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汉文帝(公元前179年-前157年在位)时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前87年在位)时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察举制

古代的政治制度都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因此人才选拔制度也是要随着时代的不同、随着政治制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根据史书的记载,我国最早的人才选拔制度是西周时期采用的是世禄制。

世禄制这种人才选拔制度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性的,因为这种制度的从本质上来说是为当时的世族阶级服务的,因此底层的寒门子弟很少有机会可以通过这个制度进行翻身,这也就决定了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但是随着周王室宗主地位的衰弱,世禄制这种人才选拔制度也是逐渐瓦解,后来便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举荐制以及军功所取代。

当年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得到学习,这就是举荐制开始形成的原因。当时各个诸侯国为了强大自身国力,因此不仅仅在贵族中选拔人才,还从那些出身贫贱的平民当中选拔有能力的人去当官,甚至一些有才能的人还可以自己毛遂自荐。而军功制是当由于当时战事频发,因此国家为了征集百姓当兵的同时承诺,百姓可以用军功提高自己的官爵。到了秦汉时期,举荐制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察举制,察举制更加的专业化以及官方化。察举制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人才再在中央接受考核进行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这种人才选拔制度更是排除了一些庸才混入官场。但是就是如此,人才选拔制度依然是被当时的贵族所掌控的,很多并没有才华的人通过花钱买通考官而被人举荐去做了官,因此察觉制也是逐渐的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

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曹丕进行改革,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但是这种制度下,官员任命的权力仍然是集中于世族手中的,仍然没有办法使寒门子弟可以鲤鱼跃龙门。因此到了隋朝便产生了在古代最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而后来的历朝历代皆是对科举制进行加工完善,到了武则天时期更是出现了武举科。

没事帮你答了吧。

察举制兴起于汉代,为推荐制度,由地方官员考察本地优秀人才推荐给朝廷供朝廷任用,其标准为“孝廉”,即推举孝顺、公正两种品质的人才,这种制度由于受地方大族的影响,举荐的人多是地方大户的子弟,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地方势力。

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兴盛于南北朝,为推荐评选制度,由中正官对推荐人选评级,一共有九个等级,又叫九品官人法,评完级别之后,国家按照人的品级(人品)授予相应的官职(官品),由于中正官大多由名门望族中人担任,这个制度实际上是维护门阀士族统治的。

科举制兴起于隋朝并在其后历代逐步完善,为考试选拔制度,历代考核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如唐代还考诗歌),但是主要以儒家经典思想为主,由于科举制的兴起,以血统维系的门阀士族逐渐崩解,新兴的科举士族崛起,这个制度在古代保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望采纳~

一、世卿世禄制

这是存在最早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选拔制度,盛行于夏商周时期(也有说是始于春秋时期,夏商周是举荐制度的,观点不一)。这种选拔制度的重点不在选,而在于你是否有一个靠得住的爹。因为这种制度就跟帝王的世袭罔替一样,是父死子继的。父亲做什么样的官,儿子中就有一个人可以被挑选出来做这样的官。除非有特别大的过失。很像明朝时期的国公王爷一样,世袭罔替,与国同休。不过这个世卿世禄的官可不是国公王爷这样的闲职,是真正需要处理政事的,所以如果一个身居高位的权臣摊上一个不争气的儿子,那对于国家来说就等同于一场灾难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弊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制度最终逐渐被取消。

古代卿大夫画像

二、察举征辟制

察举征辟制是汉朝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就是指地方官吏在自己的地盘上寻访考察人才,向朝廷举荐,朝廷对举荐的人才授于对应的官职。征辟则是皇帝或者地方长官直接招募人才,跟现在的招聘有些类似。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选官面向全国,不分贵贱,只要有才能就可能成为官员,相对于之前的世卿世禄制确实是一大进步,不过这种制度也有一大漏洞,那便是对人才没有一个考核标准,全凭举荐官员个人的喜恶,甚至在过程中徇私舞弊、谋取私利,后来愈演愈烈,选出来的人才竟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货色。而且举士和举官不分,没有选举的专职官员,导致最终被淘汰。

该来源于网络

三、九品中正制

为了避免察举征辟制中门阀对官员选拔的干预太大,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采用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置中正官,专门负责寻访人才。但是中正官都需要朝廷的司徒任命。到了后期,很多中正官都是从朝廷派遣,目的便是加强朝廷对选举的控制,这也是九品中正制设立的初衷。该制度需要对人才进行三方面的考察,即家世、才能、品德,然后根据综合考量来给被考察人定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共九品,根据品流的高低授于不同的官职。

该来源于网络

起初,家世只是作为一项参考,权重不大,但晋朝以后,由于该选官制度被大门阀所掌控,就变成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了。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主要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隋朝,大门阀已经成为了威胁皇权的重要势力,为了削弱门阀,打破士族对官职的垄断,才开始施行偏向寒门取士的科举制,使得社会中下层有才能的人得以进入上层,施展自己的才能。

先秦的时候,主要有养士和军功两种。著名的战国四君子,都有大量的门客,从其中挖掘有才能的人,这种方式也能选到很厉害的人才,但相对于门客的总数来说,还是不怎么好。秦国在变法后,靠军功积累爵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所以秦国最能打。

汉朝的时候,主要察举制。三国里常说的“举孝廉”,就是这个。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效率也不太高,并且存在关系户。此外还有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等方式。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这个很复杂,大致就是人分九品,按出身和才能划分。但问题很大,出身贫寒的人,很难有大作为。这个制度下,中国古代的世家豪门彻底崛起了。

隋唐时期及以后,科举,也就是考试了。考试选拔人才,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是比起前几种,效果还是好一些的。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所谓常举是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

由于常举和制举选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试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法上有很大区别,而常举以其长期性、固定性的优点成为了科举中最重要的部分。

最重要的科举内容是常举,常举的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秀才一科要求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

如果被推荐而来而未能得,所荐州长官甚至还要受处分,以至于后来参加考试人数非常少,唐高宗时曾被停止过,此后也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扩展资料:

通过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运行机制。

科举制度造就的士绅阶层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平衡,科举制度造成的社会流动机制,使中国农村有着自主性的文化系统。

除了这些方面的魅力之外,科举制度是一种权力的流动,使得中国古代社会保持一种权力的上下流动和上下平衡,这种流动和平衡往往是社会承载力的体现,可以展现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张力。

参考资料:

-科举制度

古代人才的选拔制度

从古至今,人才选拔制度都是国家发现人才、选拔使用人才的重要标志。商周时期,在人才选择上,除了原有贵族中推荐、国家选拔之外,也特别注重品行和实际能力。在人才使用上,也是不拘一格,因为人才关系到国家成败,关系到事业发展的前途。

例如,傅悦、百里奚这些曾经做过贱民甚至奴隶的人,只要有品行和本事,都被国家委以重任,实践证明他们都是大贤大德之才。周文王选拔人才,除了以上办法,还亲自下到基层,积极通过访贤形式开展。例如,在西岐潘溪河边钓鱼的姜子牙,就是这样被他发掘的。正是因这样的访贤与察举,西周才得以发挥人才优势剪商成功,在礼乐制度的运行中,奠定周朝800年基业。可见,人才是多么重要啊!

除了察举,还有一种方式是国家招募、人才自荐。国家根据发展需要,向全天下发放人才招募令。让有本事的人才,自己送上门来应聘。例如,影响中国近2000年历史开端的秦国大良造商鞅,就是这个类型。秦国对外发布了招贤令之后,各种人才都积极的向秦国聚拢,都想在秦国的土地上有所伸展。

魏国法家人物卫鞅,也来到秦国。在对秦国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变法策略。经过与秦孝公的交流与审核,卫鞅治国方略最终被采纳,并得以贯彻实施。卫鞅之法,直接促成了秦国由弱变强,最终一统天下。

秦汉以后的察举制、科举制,都是在这些人才选拔经验的基础之上。慢慢形成的人才选拔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影响至今。我们现在招募公务员、选拔各类人才,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的。

所以说,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除了科举取士之外,还有察举、推荐、访贤等多种形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523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