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大封功臣,都说曹参应排第一,为何最后是萧何居首功?

刘邦大封功臣,都说曹参应排第一,为何最后是萧何居首功?,第1张

公元前201年,刘邦借伪游云梦将韩信俘虏回来后,正式对文武百官进行论功行赏,当时众功臣中呼声最高的人正是曹参,据史书上记载,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按照大家的意思,是希望能够把曹参排在第一位,但刘邦却把萧何排在曹参之上,位列第一。当时刘邦是这样为萧何辩护的,在打猎的时候,在前面追杀猎物的虽然是狗,但让这些狗知道猎物在哪里的是却是狗后面的人,所以人自然要比狗的功劳大,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功狗”与“功人”之说。

表面上看,刘邦是把这些将领比作打猎的狗,而把萧何比作狗后面的主人,是以此来突出萧何的贡献。但事实上,刘邦的这番比喻,实际上是在说他自己,因为他才是真正的主人,萧何其实也不过是一条功狗,真正的功人,就他刘邦!

刘邦这番话的意思,其实是告诉这些功臣,狗永远也是狗,狗虽然奋战在第一线,但是真正的功劳,永远是属于人的。猎狗辛苦,也很危险。但是,你们谁见过,猎人会和猎狗平分猎物?更有谁见过,猎狗能够和猎人讨价还价?所以,我刘邦想如何分配猎物,绝不是你们能够干涉的。

事实上,刘邦之所以要把萧何抬出来压在曹参前面,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当时这些功臣都还希望能够裂土封王,因为刘邦在打江山的时候,就曾许诺过,只要打败项羽,每个人都可以分封一块土地。

但问题是,等到刘邦夺取天下后,刘邦的儿子、弟弟、侄子,即使幼儿园还没有毕业,一封就是几十个县,对于许多功臣而言,很多人连一个县也得不到,有的干脆几个村也得不到。

在这种背景下,这些功臣自然不服气,他们于是就联合将曹参推了出来,因为凭借曹参的军功,是完全有资格分封几十个县的,而一旦曹参能够分封,其他人起码也可以分封一两个县或者几个村。

对于功臣们的心思,刘邦自然很清楚,但问题,刘邦显然不可能把天下再分封出去,所以他把萧何给抬出来,用萧何压着曹参。最后位列第一的萧何都没有分封土地,只是拿了个食邑万户的爵位,享受着高工资而已,那位列第二的曹参自然更没有资格分封土地,甚至连工资也要比萧何低才行, 所以就食邑八千户。至于其他人,就更没有资格了。

从这某种意义上,刘邦确实很对不起这些功臣。但问题是,那几位裂土封王的功臣,最后都没有好下场;而这些没有分封土地的人,却都是善终的,并且还在政府部门担任各种重要职务,拥有一定的权力,坐享荣华富贵。

首先得弄清这个功劳是什么功劳?

汉初三杰:韩信是军事功劳,张良是谋略功劳,萧何是内政功劳,汉初所有的功臣没有比这三个人的功劳更大。

再看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是冲锋陷阵,一个首级、一座城池,在战场上打出来的,是负责具体的执行,是军功,那么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的功劳是能够以具体的数字来细化的,比如说斩了多少个首级,杀了敌方什么职位的将领,攻了多少座城池,记得清清楚楚,以这些数字来论功行赏。

曹参的功劳是:打下2个诸侯国,120个县,俘虏了2个诸侯王,3个诸侯国相,6个将军,郡守、司马、军候、御史各一人。

那么萧何的内政功劳能计算吗?无法计算,萧何具体功劳是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四个字:足兵足粮。

萧何的功劳是无法用数字统计的,而且萧何所起的作用,是曹参这些人无法替代的。

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后方提供兵员、粮草、武器、补给等,兵马未行,粮草先行,没有后方萧何提供的兵马粮草,前方的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连打仗的机会都没有,而且刘邦在多次作战过程中,打成光杆司令,全靠萧何在后方不断的输血,刘邦才能一次又一次的起死回生,如果你是刘邦,经历了好几次打仗打成光杆司令,手下连一个兵都没有的地步,你可以想像一下,那个时候萧何提供的兵员和粮草有多重要,说的不好听一点,如果没有萧何提供的兵员和粮草,刘邦能东山再起吗?可能一次就被打败了,再也翻不了身,那么哪有刘邦的胜利,可以说,在这个方面,萧何绝对是首功。

正因为刘邦有这样的经历,深深的体会到那种雪中送炭的滋味,才觉得萧何的功劳是无可替代的,是排名第一的。

萧何除了提供兵员和粮草,还要负责管理刘邦的大后方,包括关中、巴蜀、汉中等广大的地区,这些地区可就是原来秦国的范围,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管理这样的一个王国就是萧何的内政之功,萧何等于是说是刘邦家里的大总管,管理家里的一切事物,刘邦在前线打仗,家里的事需要刘邦操心,全靠萧何管理的井井有条,稳定有序,对于前线的刘邦是莫大的支持之功,换了曹参行不?显然不行,从这个方面说,萧何也是首功。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刘邦排功臣名次时,天下已经统一,刘邦的政权将会由打天下过渡到治天下,那么对于这么一大帮有军功的功臣来说,治天下显然不是他们的特长,打下天才是,到了治天下阶段,刘邦就不需要有太多军功的功臣,刘邦刻意抬高萧何的功劳,目的就是抬高治天下的作用,抬高萧何的地位,有利于萧何的治理,想想如果治天下过程中,一大帮有着军功的大臣,居功自傲,你怎么管?

    萧何 ,秦末辅佐 刘邦 起义,而后又在楚汉战争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其死后谥号“文终侯”。同时, 萧何 也是被 刘邦 认为第一功臣和大威胁,为何这么说呢?以下见分晓。

    萧何为何被刘邦认为第一功臣和大威胁?

    若说萧何为何被刘邦刘邦认为是第一功臣和大威胁,有一句话说的好,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就把刘邦为何认为萧何是第一功臣和大威胁体现的淋漓尽致了。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首先, 萧何慧眼识珠,不仅发现了刘邦,而且还为刘邦发现了韩信,成就了刘邦的天下大业; >     其二, 他功高无二,被刘邦认为第一功臣,然而也被认为是一大威胁,于是他从善如流,自损清白,自污其身,小心谨慎,趋利避害。

    以下是萧何为何被刘邦认为是第一功臣和大威胁的论证

    一、才识过人,慧眼识珠

    萧何的出身不是世家豪门,但年纪轻轻,就因精通司法律令,而被任命为沛县的功曹,负责刑事审判。他审案刑判以“文无害”而著称,也就是引用法律条文准确无误,从没有使人无辜受害。很快,他就因“素有方略,诸事辨明”,而被秦朝派在泗水郡督察工作的御史和郡司法长官一致看好,把他从县上调到郡。担任了泗水郡卒史(郡司法长官的助理)。在政绩考核中,他又是全郡第一。御史决定推荐萧何到中央司法部门任职,却被他拒绝了,而是又找了个理由调回了沛县当主簿(县 秘书长)。拒绝的原因没有明确记载,大概是因为他已预感到秦朝的暴政不得人心,天下终将大乱,不想到朝中去当牺牲品。 >     萧何还慧眼识英雄,发现了为刘邦打天下的将才韩信,又留下了一段“月下追韩信”的 历史故事 ,成就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美名。

    二、从善如流,化险为夷

    萧何跟定了刘邦,但他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每当刘邦以市井无赖之心、君主的权术,猜疑、牵制他的时候,他都能以大局为重,听从别人建议,解除了知邦对他的疑虑,而化险为夷。 >     公元前204年,刘邦与 项羽 形成了对峙局面,双方都无法迅速战胜对方。此时萧何留守后方负责粮草、兵源的输送,成了决定刘邦生死存亡的关键人物。生性多疑的刘邦,数次派特使到后方向萧何问辛苦。萧何手下的鲍生看出端倪,对萧何说:“现在大王风餐露宿,在前线浴血苦战,还不忘记问候您的劳苦,大概是对您不放心了。我给您出个主意,不如把您家族中所有能扛动兵器的男子,全都派到前线去;这样的话,汉王就会打消对您的疑虑,而更加信任您了。”萧何依计而行,果然刘邦大喜,放心了。 >     公元前196年,萧何帮助吕后处死了韩信,清除了刘邦的一块“心病”。此时,刘邦正率军在外平定叛乱。消息传来,刘邦派了特使回到都城,封萧何为相国(丞相),增加封邑五千户,而且还特别恩准,从宫廷卫队中选拔五百人,做相国的警卫。满朝文武争相祝贺,可是有个叫召平的人,却来给萧何吊丧。召平对萧何说:“您的大祸,从这件事开始啦”,萧何大惊,问其缘故,召平说:“皇上在外艰苦平叛,您身为相国留守国都。没有浴血苦战的功劳和危险,却赏加封邑和卫队,真正的原因是因为韩信是叛乱的内应,皇帝对您也起疑心了。给您配置卫队,并不是对您的宠信啊!希望您辞谢封赏不要接受,而且拿出所有家财去帮助皇帝打仗,这样才能躲过此劫。”萧何采纳了召平的计策,刘邦又大喜:萧何真忠臣啊。 >     不久,大将英布又造反了,刘邦又要御驾亲征。临行前。又几次派人向萧何问计。萧何说:“您率军出征,我将为您安抚百姓,稳定人心,而且拿出全部家财资助军需,就像你上次平叛一样,竭尽忠心。”听了萧何的回答,他的一位门客惊恐地对他说:“您灭族的大祸不远了!您身为相国,功劳第一,已不可复加。您刚入关中时,已经深得百姓的爱戴,现在已经十年了。百姓都非常拥护您,您何必还念念不忘您在百姓中的德望呢皇上之所以多次问您的做法,是害怕您在百姓中德望太高,影响太大。现在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搜刮百姓以降低自己的德望呢您要是这么做了,顿失民心,皇上也就能安心出征了。”萧何采纳了门客的计策,刘邦又大喜:萧何没“毒”了,可以放心。  >     公元前193年七月辛未,萧何去世,谥号“文终侯”。 >

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曰:“平阳侯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70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 ”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

其功劳之大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其一,开国之功。在刘邦起兵过程中,萧何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秦国灭亡以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对峙局面。刘邦命令萧何留守关中。萧何收敛赋税,镇抚百姓,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前方前线输送充足的粮饷和壮丁,使百姓爱戴刘邦,不肯为项羽出力,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为刘邦建立起稳固的后方基地。刘邦对于萧何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他在向众将解释为什么将萧何列为功臣第一时说:“各位将领的功劳是猎取野兽,功同狗等;而萧何是指示兽踪,功同人等。

其二,定策之功。萧何还没有跟随刘邦起兵时,就通晓法令,担任秦沛令“主使掾”。刘邦称沛公后,任命萧何为主丞,料理日常政务、军务。攻占咸阳后,他劝刘邦不要满足于当前的胜利,应当安抚民心,制定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在楚汉战争和建立西汉以后,他重新整顿秦朝的旧法条文,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律令和赋税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治事方针一无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的成规。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由来

其三,荐贤之功。韩信投奔刘邦以后,刘邦只派他当了一名管军粮的小官。萧何发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向刘邦大力举荐,但刘邦仍旧没有重用他。韩信失望之下,逃离汉营,另找出路。萧何听到消息后,骑上快马连夜追赶,把韩信追了回来。在萧何的一再举荐下,韩信被为大将军。韩信没有令刘邦失望,也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领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最后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中国历史上识才荐贤的典型事例。

其四,护书之功。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后,民间的前代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书籍被烧成灰烬,咸阳就成了收藏和保存图书资料的惟一场所。刘邦的义军攻入咸阳后,许多将领忙着抢占府库良马,瓜分金银美女,就连刘邦本人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宫中,贪恋着金玉、狗马、美女而舍不得离开。唯独萧何对金帛财物毫不动心,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第等衙门府第,收取律令、图书、文献档案,细心地保藏起来。在随后爆发的楚汉战争及刘邦初创帝业的艰难时期,刘邦之所以能够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并迅速采取措施占领要塞、镇抚百姓,全赖萧何这一及时收藏图书、档案之功。西汉建立后,萧何制定汉律,就是在秦律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而成的。如果没有萧何的救护图书,就不可能制定出那么完整的汉律来。也同样是由于萧何的护书之功,才保存了大量先秦文化典藉,才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刘邦称帝后论功行赏,定萧何为首功,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诸侯分封完毕,接着是排位次。群臣曰:“平阳侯曹参跟随陛下南征北战,身受70余处战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多,应排第一。 ”刘邦已经压过大家一次,重封了萧何,对排位次的事就不好再说什么,不过他心里仍然认为萧何应该排在第一位。

这时,关内侯鄂君曰道:“在楚汉战争中,陛下有好几次都是全军溃败,只身逃脱,全靠萧何从关中派出军队来补充。有时,就是没有陛下的命令,萧何一次也派遣几万人,正好补充了陛下的急需。不仅是士兵,就是军粮也全靠萧何转漕关中,才保证了供应。这些都是创立汉家天下流传后世的大功劳,怎么能把像曹参等人只是一时的战功列在万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见,萧何应排第一,曹参第二。 ”鄂君的这番议论,正中刘邦下怀,于是顺水推舟,把萧何排为第一,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并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加封萧何二千户。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食邑万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6696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