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脚底疼可能是由于足底跖筋膜炎、扁平足和第三跖骨卡压综合征等原因,针对不同的病因,建议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帮助改善走路足底疼痛的症状。
1、足底跖筋膜炎:长期的行走及足底磨损、异常的行走姿势及足底的不正常挤压和机体免疫力减弱等形成的足底无菌性跖筋膜炎都会导致行走时机体足底部反复疼痛,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患者注意休息,并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辅以外用红外线烤灯等理疗方式,帮助改善足底炎症反应,减轻局部疼痛不适。
2、扁平足:患者由于足弓较低或没有足弓而在走路时全脚掌着地,使得患者的足底肌腱承受巨大的重量和磨损而出现炎症反应,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患者可以通过穿舒适的鞋子或采用足弓鞋垫以减轻足底磨损和承重以改善病情,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辅以足底肌腱的理疗以缓解磨损。
3、第三跖骨卡压综合征:异常的走路姿势或者先天性的神经卡压,使得患者在行走时出现足底部疼痛不适,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行封闭治疗或者外用支具固定以改善病情,针对较为严重的神经卡压,也可以通过手术治疗。
当你每踩一次地板脚底就剧痛一次,第一个想抓出的凶手是不是足底筋膜炎?没错,虽然足底筋膜炎是造成脚底痛常见的疾病之一,推估占求诊足部疾病患者的1-2成,但脚底痛其实还有如拇指外翻、种子骨障碍、疲劳性骨折等因素。我们先深入了解头号敌人足底筋膜炎,再一一厘清脚底哪个部位痛可能对应的还有哪些疾病。
脚底每踩一步痛一回? 一次搞懂足底筋膜炎和这些可能原因 足底筋膜炎症状
1 疼痛会在未承重一段时间后,因再度承重而出现。最明显的症状是﹕早上起床脚踩到地板时足跟强烈刺痛,经一段时间行走后渐渐缓解,但站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又开始疼痛。
2 疼痛部位从脚跟向前蔓延。
3 接近脚踝的跟骨内侧足底及两侧有轻度肿胀。
4 唯有在承重活动时产生的疼痛,也就是足踏地时产生的疼痛才是足底筋膜炎,疼痛强度每个患者不同,约1/3患者两侧同时发生,但可能一侧较严重,特别容易发生在作为蹬足的右脚。
©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 病因&危险因子
大部分足底筋膜炎是过度或不当使用,或因退化导致缓冲效果减少,而造成「绞盘机制」失效所致。一般好发于40-60岁族群或较年轻的跑者。
常见的内在危险因子﹕ 肥胖、扁平足、高弓足、足内旋、阿基里斯腱或足内部过紧绷、足跟腱挛缩、小腿三头肌紧绷或无力、脚跟脂肪垫萎缩。另外,虽然跟骨骨刺常伴随足底筋膜炎出现,但目前仍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常见的外在危险因子﹕ 有站立时间过久、跑者过度训练(例如突然增加跑步距离)、穿不适合的鞋子(如高跟鞋、不适脚的跑鞋)等。
©台湾家庭医学医学会 诊断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及触诊,当足后跟内侧有局部压痛点,尤其将脚趾往上扳使足底筋膜拉紧时,局部压痛会更明显。
一般来说,抽血检验及X光检查对确诊足底筋膜炎没有助益,除非怀疑有合并其他病症时才会安排。而超音波检查能帮助侦测足底筋膜增厚及相关异常变化,但目前并没有被建议作为常规使用。核磁共振成像(MRI)也可显示足底筋膜增厚情形,但极少用来诊断足底筋膜炎。
治疗与缓解方法
足底筋膜炎多为自愈性疾病,高达90%接受适当保守治疗(非手术性的治疗)的患者在1年内明显缓解,仅约10%需要积极治疗。以下1-4是可帮助分散足底筋膜压力、初步减缓疼痛的保守治疗;5-7则在前述方法使用一段时间后,没有明显改善且继续影响生活,再依医师建议接受的保守治疗。8则是那10%患者需要的积极治疗。
1 训练足底的内在肌群,帮助支持足部以及分散压力。
2 锻炼臀肌及核心肌群,因为与足底肌膜是筋膜线中的背线,将筋膜线锻炼起来会有所帮助。
3 伸展放松小腿肚肌肉、阿基里斯腱。
缓解足底筋膜炎的瑜伽动作-头触膝伸展式
4 扁平足、高弓足选择合脚、包覆性好,有足弓支撑及足底缓冲垫的鞋子,或进一步使用客制化矫正鞋垫辅助。
5 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常作为短期使用,可减轻疼痛失能、减少发炎。如果使 用保守治疗3-4周以上症状没有改善,仍明显疼痛且影响生活,可在足底痛点局部注射类固醇,短期缓解疼痛。但因反复注射类固醇可能导致足跟脂肪垫萎缩或足底筋膜破裂,应避免在1年内于同样部位注射超过3次。
6 增生疗法﹕强化足底筋膜韧带。即是将增生药剂(如高浓度葡萄糖水、维生素B12、自体血小板生长因子等)经超音波导引注射到足底筋膜,直接精准 该部位修复。
7 体外震波治疗﹕促使微血管新生,达到软组织再生及修复功能,但治疗时患部会暂时疼痛。
8 一般来说,只有不到10%患者经6个月保守治疗仍无效,才需要手术治疗。治疗方法为切除部分足底筋膜,绝大多数患者都可得到满意的改善;目前发展出内视镜足底筋膜切除术,伤口只有1公分左右,恢复比传统方法快,伤口疼痛也可大幅减轻。
脚底痛还可能是这些原因!
疲劳性骨折﹕ 蹠骨(前脚掌附近的足弓顶点)发生刺痛、尖锐疼痛,外在感觉为脚背疼痛。
种子骨障碍﹕ 脚拇趾根部的拇趾球剧痛,一般较常见发生在左脚,若症状严重可能出现拇指外翻的现象。
拇指外翻﹕ 脚拇趾根部附近发生剧痛,拇趾往小趾方向偏移导致脚内侧向外凸出,是两脚都常见的症状,足弓塌陷会伴随拇指外翻一起出现。
脚底水泡﹕ 常见于初期跑者,主因除了脚底皮太嫩受不了几万步的触地摩擦、超出平常跑量;也可能因为鞋太大或太小、下雨天跑步双脚泡水等防护不当因素。
跟骨炎﹕ 疼痛位置多位于足跟正下方,与常见的足底筋膜炎的跟骨内前侧疼痛相当接近,常会被混淆而当成足底筋膜炎治疗。患者大多跟骨的正下方有触压痛,穿硬的鞋子或足跟直接踩在地板上会很不舒服,但不至于痛到无法走路。
种子骨与蹠骨位置 ©卫生福利部护理及健康照护司实证护理指引 ©illust AC
很有可能是足底筋膜炎症,早起时疼痛,行走后缓解。
建议:泡热水,白天不要站的时间过久,避免穿高跟的鞋。早起后可以先扶墙站立,但身体要前倾,拉伸一下足底筋膜,这样一般都会缓解的,哦,还有避免太劳累。
踮脚尖也叫提踵,简单地说来就是通过收缩小腿肌肉以提起脚后跟,让前脚掌支撑身体,从而达到锻炼小腿肌肉和增强脚踝力量的训练效果。
踮脚尖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做的动作,可以为身体带来多个方面的益处,而且没有任何器材和场地需求,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锻炼,也十分安全,尤其适合年纪较大或者腿部力量较为薄弱的朋友进行锻炼。
踮脚尖(提踵)动作应该怎么做踮脚尖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踮起脚尖,不过真正进行训练的时候还是需要注意动作的规范,才能起到更好的锻炼效果,也避免了一些潜在的受伤风险。
踮脚尖的动作解析
我们在进行踮脚尖锻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才能保证动作的标准和安全性:
1、膝关节微微弯曲不要超声。 踮脚尖时候如果膝关节超伸很容易增加我们膝盖的压力,引起膝关节内部韧带、软骨和髌骨的摩擦,不利于膝关节 健康 ;
2、核心收紧腰椎处于中立位置。 踮脚尖过程中我们要确保核心保持控制,腹直肌可以微微卷曲,避免出现仰着身子腰椎反曲的情况,能够避免腰椎收到不必要的压力。
3、踮脚尖的锻炼要快上慢下。 提踵的时候向心收缩要快速提起脚后跟,然后下放脚后跟离心收缩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慢,这样能够达到对小腿肌肉更好的刺激,获得更强的锻炼效果。
踮脚尖(提踵)做多少次比较好接下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踮脚尖的锻炼做多少次比较好。
由于每个人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水平各不相同,因此锻炼的强度也会不一样,所以踮脚尖锻炼没有一个固定的次数,但是原则上是最好每次训练分为4-8组进行,每组踮脚尖至小腿肌肉感觉到发酸为止,这样就能达到我们想要的锻炼效果了。
对于腿部力量比较薄弱的朋友,建议一开始可以通过扶着墙或者桌子的方式进行踮脚尖的锻炼,能够更好地保持平衡,避免摔倒的风险。
对于腿部力量较强的朋友,可能正常的踮脚尖锻炼已经达不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这个时候可以通过单脚踮脚尖或者负重踮脚尖来提升对小腿肌肉的刺激强度,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由于小腿肌肉属于耐劳肌,有很强的恢复能力,也可以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原则上踮脚尖锻炼可以经常进行,一周安排3-5次踮脚尖锻炼,你会很快感受到小腿肌肉水平的增长。
踮脚尖(提踵)能带来哪些好处一、踮脚尖能够强化小腿肌肉
踮脚尖是一个主要通过小腿肌肉收缩来进行的训练动作,因此主要锻炼的也是我们小腿的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帮助我们提升日常的跑、跳等运动能力。
踮脚尖同时还能刺激到踝关节附近的小肌肉群,提升踝关节的稳定度和支撑能力,对于打篮球经常崴脚的朋友有特别好的帮助。
二、踮脚尖能提升心血管功能
小腿是第二心脏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到过,小腿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的收缩能够帮助静脉将血液从腿部输送到心脏,因此小腿肌肉的发达和心血管 健康 息息相关。
通过踮脚尖的锻炼,我们能够强化比目鱼肌的收缩能力,强化整体的心血管功能。
三、踮脚尖能按摩脚底穴位
我们身体几乎所有部位都能在脚底上找到对应的穴位,通过按摩相应穴位能够提升我们各个脏器的 健康 ,而踮脚尖时候由于重心的不同变化,可以对脚底不同区域施加不同的力量,能够起到按摩脚底的效果,经常锻炼踮脚尖能够提升内脏器官的 健康 度。
总结踮脚尖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适合所有人进行锻炼,可以强化小腿肌肉、提升身体整体的 健康 程度。
掌握正确的踮脚尖姿势,按照自己的训练水平进行踮脚尖的锻炼,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自己变得更 健康 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