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对于韩信,除了萧何的推荐还凭借哪些方面选择的韩信?

刘邦对于韩信,除了萧何的推荐还凭借哪些方面选择的韩信?,第1张

汉元年,曾做过楚军逃兵的韩信,再次做了汉军的逃兵。

韩信做逃兵的消息传到萧何萧相国的耳朵里,萧何来不及向汉王刘邦报告,便带着几个人匆匆出发,追赶韩信去了。

几天之后,萧何带韩信回来,跟刘邦力荐了韩信。萧何称韩信为国士无双,说韩信之外,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刘邦东争天下。

就这样,经过萧何的力荐,刘邦就登坛拜将,拜韩信为大将。

刘邦为什么会拜韩信为大将,除了萧何萧相国的力荐,刘邦还有其他的判断方法吗?

实事求是地说,萧何萧相国力荐之外,刘邦并没有其他的判断方法。

刘邦之所以会拜韩信为大将,就是因为萧何萧相国,他非常相信萧何的判断力,也必须要给萧何的面子。

这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在韩信之前,周文也被陈王拜为上将军,宋义也被楚怀王拜为上将军,但陈王和楚怀王都在拜周文、宋义为大将军之前,全部搞过一次面试,而刘邦并没有在拜韩信为大将军前面试过韩信。

当然了,刘邦虽然没有面试过韩信,但刘邦是留有后手的。

这后手便是刘邦与陈王、楚怀王最大的不同之处,即刘邦可以亲冒矢石,披挂上阵。

因为刘邦可以亲自带兵征战,所以刘邦任命哪个人为上将军,并不重要。

你就想吧,无论刘邦任命哪一个人为上将军,都不会把军权交给这名上将军,上将军仍旧得受到刘邦的指挥,所以如果这个上将军的能力确实不行,刘邦也能发现,不至于像周文那样直接折损了整支军队。

所以,刘邦根本就不需要像陈王、楚怀王那样对韩信进行面试。

当然了,在登坛拜将之后,刘邦也对韩信进行了一次面试,这次面试的内容,惜墨如金的司马迁不惜篇幅,把韩信和刘邦的对话细致如实地记录了下来。

这次面试,韩信并没有像韩王信那样泛泛而谈,而是从天下格局上指出,刘邦虽然表面上看着弱小,但很容易就逆转,成为比项羽更强的诸侯王。

后来天下形势的发展,完全如韩信所预料的那样,跟韩信说的一模一样。

这就证明了,韩信的见识是很好的,而刘邦也是很识人的。

当然了,刘邦之外,作为相国的萧何,也非常识人,萧何之外,作为太仆的夏侯婴,也非常识人。

如果你曾仔细地研究过萧何的传记和夏侯婴的传记,你就会发现,韩信之外,萧何跟夏侯婴两个也在刘邦没有发迹前就认定,刘邦就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萧何多次维护刘邦,夏侯婴则多次和刘邦相谈甚欢。

现在的我们,如果没有做过人事,根本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做人事的只需要面试,就能大概确定一个人的真实水平。

刘邦、萧何、夏侯婴也是一样。

参考资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韩信是楚汉之际出色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在很长时间里不被人们认识,经历了许多曲折,长期被埋没。多亏有萧何的慧眼辨才,并诚恳挽留,极力保举,韩信才得以施展他出色的军事才能。

韩信的遭遇,与卞和献玉的故事十分相似。

秦末,韩信仗剑投楚,被用为郎中。曾多次向项羽献计,都未被采用,郁郁不得志。

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韩信背楚投汉,被刘邦用为连敖,仍无法一展宏图,于是牢骚满腹,并因此与同僚门人获罪当斩。当时,监斩官是夏侯婴,13人陆续斩首,轮到韩信,他忽然大叫:“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那为何要杀壮士!”夏侯婴听后,急令停刑,将他唤到面前一问,才知叫韩信,见他身材高大,言吐不凡,知他非同常人。于是令人将他押回大牢,自己前往刘邦处禀报,说韩信是个可用之才,不可因小过问斩,并建议刘邦委与重任。刘邦听后,下令赦免韩信,并将其提升为治粟都尉,但没有重用。

丞相萧何知道此事后,派人叫来韩信,见他相貌不凡,已经心喜,谈论起来,韩信对楚汉形势了如指掌,说起兵法,对如何治军,如何布阵,更是滔滔不绝。萧何深感韩信是当世不可多得的将才,于是向韩信保证,将向汉王刘邦竭力保荐。

韩信得到萧何赞许,满以为相臣权重,自己定会得到汉王重用,以实现建功立业的心愿。岂知,萧何数次向刘邦推荐韩信,都没有得到刘邦的答复。旬日之后,韩信见没有动静,心知不能被汉王重用,决心另投他处。一天傍晚,他收拾好行装,只身离开了汉营。萧何闻讯后,如失至宝,忙骑上一匹快马,向韩信出走的方向追去。萧何因走得匆忙,没来得及通知刘邦。第二天清晨,有人来报,说丞相逃走了。

刘邦听后,大惊,心想:我待萧何如手足,他怎能轻易弃我而去!忙派人四处找寻。两日后,正当刘邦焦急之时,萧何带着韩信又返回了汉营。刘邦一见萧何,又喜又怒,问道:“你为何不辞而别?”萧何说:“臣怎敢私逃,实是追人!”刘邦问:“你追的是何人?”萧何说:“追的是都尉韩信!”刘邦闻言,不禁大怒,说:“我自关中到南郑,逃走的人很多,你都不去追,为何只去追韩信?”萧何回道:“以前所逃之人,无关轻重,去留自便,独推韩信,乃是国士,当今无双,怎可让他逃去?大王若愿久居汉中,可以不用韩信,如要争夺天下,除韩信外,无人能担此重任,所以臣将他追回。”刘邦说:“我怎能长居此地,定要挥兵东进!”萧何听后,接着说:“既如此,就一定要重用韩信,用韩信,韩信则留,不用,韩信定会离去。”

刘邦见萧何如此力荐韩信,不禁问道:“你数荐韩信,韩信果有真才实学吗?”萧何说:“臣已考察日久,韩信确是当今奇才。”刘邦见事已至此,只好说:“那就用他为将,以一试优劣。”萧何说:“只用为将,仍不能留住韩信。”刘邦沉思了片刻,遂说:“那就拜他为大将!”萧何听后,这才放下心来,急忙辞别刘邦,将此消息转告了韩信。

数日后,刘邦设坛拜韩信为大将。自此,韩信辅佐刘邦还定三秦,平定魏、赵、齐,围歼项羽于垓下,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1�7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1�7。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1�7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这是第二次临刑了,他喟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

作为“生死一知己”的萧何,对起兵反叛的英布尚且能从容对待,在刘邦面前为他网开一面,却为何如此对待韩信呢?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带兵在外,吕后在朝中把持政权,突然发生了紧急变故,萧何身为京城留守之任,所以不得不立即杀掉韩信,不像英布的事还处在似是而非的境地,可以从容谋划的。可见快刀斩乱麻,萧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韩信本身善于用兵,拥有真才实学。

萧何对韩信的极力推荐。

韩信本是项羽帐下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所以刘邦开始时对韩信并不信任与重视。但刘邦充分信任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引起了刘邦的重视。他主动与韩信交谈,才被韩信的军事才能所折服。

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刘邦极力需求人才,而韩信正是带兵打仗的奇才,能够给刘邦带来利益,所以才会受到刘邦的重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07556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4
下一篇2023-11-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