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知识之人体肌肉注射的五大要点

护理知识之人体肌肉注射的五大要点,第1张

护理知识之人体肌肉注射的五大要点

 你知道什么是肌肉注射吗你知道肌肉注射的护理要点是什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肌肉注射的护理要点的知识,欢迎阅读。

 1注射体位

 可取坐位或卧位。

 (1)卧位: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采以下姿势:

 侧卧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垂,头偏向一侧。

 仰卧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较为方便。

 (2)坐位:为门诊病人接受注射时常用体位。可供上臂三角肌头,如注射用药为油剂或混悬液,需备较粗的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2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

 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b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3作用原理

 药品溶于组织液后,进入毛细血管网再汇入静脉或者直接进入小静脉或者进入淋巴液再汇入大静脉,随静脉血入右房,再入右室,经肺循环后回到左房,再左室,进入体循环,到达肝脏,代谢出活性成分,再随血流达到全身或病灶。若不需代谢即有活性,就不需进入肝脏就能直接到全身。

 4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排携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帮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单独用3%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

 (3)排尽抽取药物之注射器内空气。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进针约25~3cm(针头的2/3,消瘦者及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进针处,同时快速拔针。

 (6)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清理用物。

 在肌肉注射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1)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无回血时,方可注入药物。

 (3)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4)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5)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则行手术取出。

 (6)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结,则可采取热水袋或热湿敷、理疗等处理。

 5儿童护理

 肌肉注射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一种给药方法。一般常用于药物不宜口服、病儿不能口服药物,或根据病情需要快速药物效果的时候。一般情况下,肌肉注射虽然由护士执行,但作为家长也应该协助做好护理工作。

 (1)对懂事的孩子,应给予说明打针的必要性,让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应给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减少不良反应。

 (2)协助护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三对工作,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3)如药物在使用前需作过敏试验,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或不适。如有无胸闷、气短、呼吸不畅、苍白、青紫或烦躁不安,以便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4)肌注过程中,对婴幼儿要固定好,不让其挣扎乱动,以免弄断针头。

 (5)注射后不要立即离开,应停留在医院观察15分钟左右。

 (6)肌注后应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不要作剧烈的跑动。肌注后如孩子诉说打针部位疼痛,走动不便,要严密观察。必要时到医院请医生检查。

 (7)肌注后药物引起的局部硬块,可用热敷或艾条促其吸收。

;

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记述,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二十穴 。

商阳 [经穴]

定位: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针刺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①咽喉肿痛,牙痛。②热病昏迷。③食指端麻木。④耳聋。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井穴

二间 [经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2-03寸。主治:①牙痛,咽喉肿痛。②目赤痛,食指关节肿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荥穴

三间[经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②身热,手背及手指红肿疼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输穴

合谷[经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孕妇不宜针。

主治:①头面一切疾患。如外感头疼,身疼,头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下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面肿,面瘫,面肌抽搐,咽肿失音等。②恶寒,发热,热病无汗,汗出不止。③痛经,经闭,滞产。④胃痛,腹痛,便泌,泄泻,痢疾。⑤半身不遂,指挛臂痛,小儿惊风,狂躁。⑥疔疮,瘾疹,疥疮。⑦各种疼痛及精神紧张等。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原穴

附注:别名虎口

阳溪[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①前头痛,目赤肿痛,牙痛。②手腕无力。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偏历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针刺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主治:①龋齿,耳聋,面瘫。②水肿,手背酸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络穴

温溜[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急性腹痛,肠鸣,肩背酸痛。②面瘫,面肿。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郄穴

下廉[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腹胀,腹痛。②肘臂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上廉[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半身不遂,肩臂酸痛,手臂麻木。②腹痛,肠鸣。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手三里[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针刺方法:直刺08-12寸。

主治:①腹痛,腹泻。②上肢不遂。③止痛,弹拨此穴可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酸胀感。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曲池[经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针刺方法:直刺10-15寸。治瘰疬针尖平刺上透臂臑穴。

主治:①一切热病,发烧,咽痛,疟疾。②半身不遂,肩痛不举,膝关节肿痛。③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牙痛。④月经不调,风疹,湿疹,荨麻疹,丹毒。⑤腹痛吐泻。⑥癫狂。⑦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合穴

肘髎 [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针刺方法:直枣05-10寸。

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五里[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针刺方法: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主治:①肘臂挛痛。②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臂臑[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主治:①目疾:畏光,焦灼感,重感,红肿疼痛,视力减弱,辨色模糊等。②瘰疬,肩臂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肩髃 [经穴]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举。②瘰疬,风疹。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手阳明与阳蹻脉交会穴

巨骨 [经穴]

定位:位于肩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肩峰之间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4-06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主治:肩背、手臂疼痛,不得屈伸、瘰疬、瘿气、惊痫吐血。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天鼎 [经穴]

定位:在颈外侧部,锁骨上窝之上,扶突穴之下,胸锁乳突肌后缘,平甲状软骨上切迹与胸锁关节上缘之中点处。

针刺方法:直刺03-05寸。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气梗、瘿气、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扶突[经穴]

定位:在颈外侧部,胃经人迎穴的外侧约2横指,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与甲状软骨喉结相平处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瘿气、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禾髎[经穴]

定位:在上唇上外侧,当鼻孔外缘直下,上唇上1/3与中1/3的交界点取穴

针刺方法:直刺03-05寸。

主治:鼻疮息肉、鼻衄、鼻塞、鼻流清涕、口涡、口噤不开。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迎香[经穴]

定位:在面部鼻唇沟内的上段,横平鼻翼中部,口禾髎穴外上方1寸处

针刺方法:直刺01-02或斜刺03-05寸。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鼻息肉。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交会穴

大椎(督脉),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对注射部分的精确定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从髂嵴最高点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区。连线法: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b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位置为大腿中段外侧:一般成人可取髋关节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围,该处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且部位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侧,肩峰下2~3横指处。此处肌肉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剂量注射。

肌肉注射部位如果选择在上臂三角肌,进针时的操作为:一手拇指、食指绷紧皮肤,另一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内2.5~3cm(针梗的2/3,消瘦者及小儿酌减)。抽动活塞,无回血,缓慢注入药物。

注意事项如下:

1、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刺伤神经和血管,不能在有炎症、硬节、瘢痕等部位注射。

2、需要2种以上药液同时注射时,须注意配伍禁忌。

3、同时注射多种药液时,应先注射刺激性较弱的药液,后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液。

4、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拔针快,推药慢)。

5、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6、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臀大肌注射,避免损伤坐骨神经,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7、长期注射的病人,轮流交替注射部位。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法:取上臂外侧,肩峰下 2~3 横指。此部位注射方便,但只能用于小量药液注射。

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法:取大腿中段外侧,成人位于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为注射部位。此处范围较广,可供多次注射。

兰州大学护理学院-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程P95

从髂脊最高点上作一垂直平分线,在外上方四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

注射时可以用左手拇食指将局部皮肤撑开,更容易将针头刺入肌肉里面。在屁股上打针也被叫做打“小针”或“屁股针”,而这种肌肉注射是通过将药物注射到肌肉内,利用肌肉内较多的毛细血管更快的吸收药物。

这样就避免了口服药物对肝脏造成的伤害,所以一般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为了安全,往往会选择臀大肌,因为臀大肌肌肉厚实,外上区的血管神经较少,不易伤及大血管和神经。

扩展资料:

打屁股针介绍如下:

可以扎三角肌(上臂与肩膀交接处外侧,那块水滴状的肌肉),但小朋友的三角肌还不够大,所以一般在小孩子屁股上扎针,如果扎上臂的话,也会选择较细的针头。

肌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射于肌肉组织中,一次剂量为1-5ml。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都可肌内注射。水或油的混悬液是水难溶性或注射后要求药效延长的药物。乳剂型注射液是水不溶性药物。

凤凰网-涨知识!为什么小时候打针打在屁股上,长大却打胳膊?

最后一节骶椎的位置,臀部髋骨突出部分。

注射,指的是借助注射器一类的医疗器械将液体或气体注入人体,以达到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其与吃药不一样。药剂经注射后可迅速到达血液并产生作用。药剂经注射后可迅速到达血液并产生作用。但万一误用则药物不易清除,注射时有疼痛感,注射部位有时发生局部不良反应。皮内注射用量小,多为01ml,常用于各种过敏试验(包括破伤风类毒素、抗生素等药物、血清等的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如卡介苗等)以及局部麻醉。

因真皮组织较密,神经末梢多,麻醉药吸收慢,故局麻起始的先作皮内注射局部呈现桔皮样血疹后,再皮下注射,以减少疼痛。一般皮内试验选择前臂掌侧,但卡介苗接种于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皮内。皮下注射为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由于皮下组织疏松、神经、血管、淋巴液丰富,药物易吸收,但注射时有疼痛感。故常用于疫苗和菌苗预防接种、局部麻醉以及某些药物(如肾上腺素)。通常选择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肩胛下缘或腹部(狂犬病疫苗)、大腿外侧等。

一般针头刺入15~2cm,回抽无回血即可将药液推入。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去甲肾肾腺素等,不宜皮下注射。对少数心功能不全或重度脱水的病人,也可采用皮下输液,以长针头刺入大腿内侧皮下,连接输液器将液体缓缓滴入,吸收也比较满意。

肌肉注射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1、携用物至床旁,进行三查七对,向病员作好解释,解除顾虑,以取得合作。

2、准备好注射器,抽吸药液(同皮内注射法)。从安瓿内吸药液法:将安瓿尖端药液弹至体部,用砂轮在安瓿颈部划一痕,用05%碘酊棉签消毒颈部,折断安瓿,用注射器将针头斜面向下放入安瓿内的液面下,左手食、中指增值住安瓿,拇、无名和小指握住针筒,右手拇、食和中指持活塞,吸净药液。

3、消毒皮肤:同皮内注射法。从棉签缸或棉签纸袋内取出棉签两根,夹于左手小指,再从小指里取出一根蘸碘酊消毒皮肤(直径大于5厘米)后,夹于左手无名指。

4、左手拇、食指分开皮肤,右手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和注射部位呈直角,快速刺入肌肉内,进针约为25-3cm,消瘦者和病儿酌减。

5、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缓慢注入药液。注射完毕,以左手小指中的干棉签按压针眼处的同时快速拔针。

6、观察反应。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三查七对是临床和护理上的一个名词,就是要提醒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核对。50年代,由我国护理前辈黎秀芳经过临床实践总结,它是我国护理工作的主要制度。

三查是指: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

三查内容:

1查药品的有效期,配伍禁忌。

2查药品有无变质、浑浊。

3查药品的安瓿有无破损,瓶盖有无松动。

七对指的是: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

"三查七对"主要是针对病人服药,注射,输液的查对制度,减少操作差错。及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时间、方法。

一注意:并注意用药前的过敏史、配伍禁忌和用药后的反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098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2
下一篇2023-11-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