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件上COPY下来的- -|你看看
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第一章 头 部
第一节 概 述
1、境界与分区
2、表面解剖
2.1 体表标志
2.2 体表投影
第二节 面 部
1、面部浅层结构
1.1 面部皮肤及浅筋膜
1.2 面肌、面部血管及神经: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面神经的分布,三叉神经末支出颅部位及分布
2、面侧区
2.1 腮腺咬肌区:腮腺咬肌筋膜,腮腺的位置和形态及穿经腮腺的结构,腮腺管。
2.2 面侧深区:上颌动脉和下颌神经的分布。
3、面部的间隙
第三节 颅 部
1、颅顶
1.1 额顶枕区:境界及层次
1.2 颞区:境界及层次
2、颅底内面:12对脑神经出颅部位,海绵窦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第二章 颈 部
第一节 概 述
1、境界与分区
2、表面解剖
第二节 颈部层次结构
1、浅层结构: 颈阔肌、浅静脉及皮神经的分布
2、颈筋膜的层次、附着及筋膜间隙交通关系
第三节 颈前区
1、 舌骨上区
1.1 颏下三角
1.2 下颌下三角:下颌下腺及其毗邻的血管、神经
2、舌骨下区
2.1 颈动脉三角:境界及内容
2.2 肌三角:甲状腺的位置、被膜、毗邻、固定装置,甲状腺的血管及喉的神经。甲状旁腺。气管及食管颈部的毗邻。
第四节 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
1、胸锁乳突肌区
1.1 境界
1.2 内容及毗邻
2、颈根部
2.1 境界
2.2 内容及毗邻
第五节 颈外侧区
1、枕三角
1.1 副神经的走行和分布
1.2 颈丛和臂丛的分支
2、 肩胛舌骨肌锁骨上三角
第六节 颈部淋巴
颈部淋巴结群的名称、位置流注关系及临床意义
第三章 胸 部
第一节 概 述
1、境界与分区
2、表面解剖
第二节 胸 壁
1、浅层结构
1.1 皮肤、浅筋膜、浅血管及皮神经
1.2 乳房位置、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2、深层结构
2.1 深筋膜及胸廓外肌层
2.2 肋间隙的构成
2.3 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肋间血管、神经的排列位置及关系
第三节 膈
膈的毗邻关系,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裂孔的位置
第四节 胸膜和胸膜腔
胸膜及其血管和神经,胸膜腔及胸膜窦,胸膜的体表投影
第五节 肺
1、位置和体表投影,肺门和肺根
2、肺叶和肺段
3、肺的血管和神经
第六节 纵隔
1、概述
1.1 纵隔的境界、位置与分区
1.2 纵隔侧面观
2、上纵隔
2.1 上腔静脉及其属支,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动脉韧带和动脉导管三角。
2.2 气管胸部和支气管
3、下纵隔
3.1 心包的组成,心包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3.2 心的位置和毗邻,心的血管和神经。
3.3 食管的血管、神经及毗邻,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的行程及其与食管静脉的关系。胸导管和胸交感干的行程及毗邻。
3.4 纵隔间隙
第四章 腹 部
第一节 概 述
1、 境界与分区
2、 表面解剖
3、腹膜腔与腹腔脏器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1、 浅层结构
1.1 皮肤
1.2 浅筋膜:层次,浅血管及皮神经
2、深层结构:腹直肌及腹直肌鞘,三层扁肌及腱膜,腹壁深层血管及神经,腹股沟管的构成,腹股沟三角。
第三节 结肠上区
1、 胃
1.1 胃的毗邻和韧带
1.2 胃的血管和神经。
1.3 胃的淋巴
2、 十二指肠
2.1 十二指肠的分部和毗邻
2.2 十二指肠的血管和神经
2.3 十二指肠悬韧带。
3、 肝
3.1 肝的体表投影,肝蒂
3.2 肝的分叶与分段,肝的韧带。
3.3 肝的淋巴
4、 肝外胆道
4.1 肝外胆道的构成
4.2 胆囊三角、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4.3 胆总管的分段
5、胰
5.1 胰的位置及毗邻
5.2 胰的血管及神经
5.3 胰管与副胰管
6、脾
6.1 脾的位置、毗邻及体表投影
6.2 脾的血管和韧带
7、肝门静脉
第四节 结肠下区
1、 空肠及回肠
1.1 空、回肠位置、形态结构及肠系膜
1.2 空、回肠血管及神经
2、盲肠和阑尾:回盲部、阑尾根部体表投影、阑尾常见位置
2、 结肠
2.1 结肠分部、位置、毗邻及血液供应
2.2 结肠淋巴
第五节 腹膜后隙
1、 概述
2、 肾
2.1 肾的毗邻、肾蒂、肾被膜
2.2 肾的位置、肾门、肾窦
3、 输尿管
4、 肾上腺
5、 腹主动脉
6、 下腔静脉
7、 腰交感干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第一节 概述
1、 境界与分区
2、 表面解剖
第二节 盆部
1、 骨盆整体观
2、 盆壁肌
3、 盆底肌与盆膈
4、 盆筋膜
5、 盆筋膜间隙
6、 盆部的血管和神经,盆部的淋巴
7、 盆腔脏器与腹膜
7.1 盆腔脏器的位置安排
7.2 盆腔腹膜的配布
7.3 直肠毗邻、血管及淋巴
7.4 膀胱、前列腺及精囊
7.5 子宫的毗邻及血管,子宫韧带及子宫附件
第三节 会阴
1、肛区:肛管及坐骨直肠窝
2、男性尿生殖区
3、女性尿生殖区
第六章 脊柱
第一节 概述
1、 境界与分区
2、 表面解剖
第二节 层次结构
1、 浅层结构
2、 深筋膜
3、 肌层
4、 血管和神经
5、 椎管及内容物
第七章 上 肢
第一节 概 述
1、 境界与分区
2、 表面解剖
第二节 肩 部
1、 腋区
1.1 腋窝的构成:顶、底、前、后壁层次,三边孔、四边孔的构成及穿行内容。
1.2 腋窝的内容:腋动脉的分段、分布及毗邻,腋静脉及臂丛,腋鞘和腋窝蜂窝组织,腋淋巴结。
2、 三角肌区及肩胛区
3、 肩胛动脉网
第三节 臂 部
1、 臂前区
1.1 浅层结构
1.2 深层结构: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和神经。
2、 臂后区
2.1 浅层结构
2.2 深层结构:深筋膜和骨筋膜鞘,血管神经束。
第四节 肘 部
1、 肘前区
1.1 浅层结构
1.2 深层结构:肱二头肌腱膜,肘窝的境界和内容。
2、 肘后区
3、 肘关节动脉网
第五节 前臂部
1、 前臂前区
1.1 浅层结构
1.2 深层结构:深筋膜,前臂肌前群,血管神经束
2、 前臂后区
2.1 浅层结构
2.2 深层结构:深筋膜,前臂肌后群,骨间后血管神经束。
第六节 手 部
1、 手掌
2、 手背
3、 手指
第八章 下 肢
第一节 概 述
1、 境界与分区
2、 表面解剖
第二节 臀 部
1、 境界
2、 浅层结构
3、 深层结构
3.1 深筋膜
3、2 臀肌
3.3 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结构
第三节 股 部
1、 股前内侧区
1.1 浅层结构:浅动脉及大隐静脉,浅淋巴结及皮神经。
1.2 深层结构:髂胫束及隐静脉裂孔,肌腔隙与血管腔隙,股三角的境界与内容,收肌管,股内侧区的血管和神经。
2、 股后区
1、 浅层结构
2、 深层结构
2.1 后骨筋膜鞘
2.2 坐骨神经
第四节 膝 部
1、 膝前区
2、 膝后区:腘窝的境界和内容
3、 膝关节动脉网
第五节 小腿部
1、 小腿前外侧区
1.1 浅层结构:浅静脉与皮神经
1.2 深层结构:胫前血管神经素数束,腓浅神经。
2、 小腿后区
2.1 浅层结构: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
2.2 深层结构:胫后血管神经束
第六节 踝与足部
三、学时分配
章 序 讲 授 内 容 理 论 学 时 实验、实习、
讨论学时
第 一 次 头部 (一) 1 3
第 二 次 头部 (二) 1 3
第 三 次 颈部 (一) 1 3
第 四 次 颈部 (二) 1 3
第 五 次 胸 壁 1 3
第 六 次 腋 窝 1 3
第 七 次 上 肢 1 3
第 八 次 胸 腔 1 3
第 九 次 腹前外侧壁 1 3
第 十 次 结 肠 上区 1 3
第 十 一 次 结 肠 下区 1 3
第 十 二 次 腹膜后隙及脊柱 1 3
第 十 三 次 盆部与会阴脊柱 1 3
第 十 四 次 下肢 (一) 1 3
第 十 五 次 下肢 (二) 1 3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了,但是你知道吗?在人体上有几个危险的三角区域,我们是不能乱碰的,否则就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相信大家有听说过面部危险三角区的,这个地方长痘痘是不能随意的用手挤压的,极易引发面部感染,身体还有其他的三角区,需要我们好好保护。
1、身体危险的三角区
一、脸部三角区
细呵护,防感染
由鼻根部与两侧嘴角连线,构成了我们脸部的一个“三角区”。在这个区域内,有6条通向颅内的静脉经过这里,它们互有分支,相互沟通,形成一张致密的血管网。
高危因素
感染:口唇周围血管丰富,和颅内毛细血管相通,如果随意挤破痘痘、刮胡子不讲究卫生等,细菌会从毛细血管侵入,极易引发颅内感染,引发大病。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要警惕。
粉刺不断:警惕毛囊虫感染。
嘴角开裂:可能缺乏维生素B2和B3。
专家建议
长了痘痘不要随意挤压,注意保养,做好防晒。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焦虑情绪。
勤清洁,洗脸时最佳水温35℃,要选用弱酸性的温和、刺激小的洁面产品。
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甜、油、辣食物;多吃蛋奶、鱼肉;保证每天吃点深绿色蔬菜。
二、颈部三角区
常活动,防劳损
颈椎由颈椎骨组成,颈部金三角区是指颈后枕骨以下包括第一颈椎、第二颈椎的区域。
正常颈椎向前微凸,这样的弧度可增加颈椎弹性,使头部震动减缓。如果长期保持不良姿势,颈部的前凸就会逐渐变直,或转为后凸,会压迫正常工作的神经、血管,容易引发偏头痛、脑中风等。
高危因素
长时间低头、久坐,颈椎间盘突出。
粗暴按摩,颈部韧带受损。
枕头或枕头过高,颈部韧带劳损。
窝在沙发里,违背脊柱生理弧度。
趴桌子上补觉,颈椎变形。
专家建议
正确坐姿:双肩后展,脊柱正直,两足着地。
活动颈部:每一两个小时左右就转动一次颈部,动作轻缓。
抬头远望:避免过长时间伏案或低头。
睡眠方式:睡眠选择合适的枕头。
防寒防湿:风寒潮湿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流减慢。
三、肩部三角区
纠姿势,减酸痛
肩三角相当于上臂肩关节三角肌的位置。这个区域肌肉厚实,三角肌从前、外、后三面包绕肩关节,腋神经分布于其中,支配着三角肌的收缩和舒张。
不过肩关节结构比较松散,容易因肌肉瞬间拉伤而损伤肩部软组织;上身各种运动常会使用肩关节,如果过度使用,周围的软组织会受到磨擦,易发生慢性劳损或软组织炎症。
高危因素
长时间用电脑或坐着学习的人,肩胛肌肉劳损。
单肩背、斜挎背等不当的背包姿势会引发肌肉酸痛。
睡姿不正确,可能无法维持脊背的自然曲线。
穿鞋不对。高跟鞋、人字拖会改变身体平衡,脊椎受力不均,加重后背疼痛。
专家建议
避免一个姿势保持过久,常站起来绕肩。
背包时最好双肩,不要长时间背重物。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量要适度,运动中关节保持微弯,避免对抗的阻力伤及关节。
四、膀胱三角区
重卫生,忌憋尿
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高发部位。
高危因素
通常排尿少,可能诱发结石。此外女性尿道较短,肠道的细菌容易在外阴滋生,再经由尿道侵入膀胱。
男性久坐,前列腺受到重压,影响正常血液循环,使得腺液排泄不畅,引发前列腺炎,加之不及时排尿,疾病加剧。
专家建议
及时排空膀胱尿液。
多喝水,每天保证1500毫升,冲洗膀胱。
限制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浓肉汤等;多吃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如猕猴桃、菠菜、卷心菜。
注意私处卫生,勤换内衣裤,勤清洁。
五、双脚三角区
常按摩,勤自查
足底三角区是指以大拇指为顶点的前脚掌区域。
高危因素
不注意卫生:洗脚、换洗袜子不及时,真菌感染。
常穿高跟鞋:脚部挤压,导致拇囊炎、锤状趾、胶质增生。
大病牵连:糖尿病导致脚伤长期不愈;甲状腺功能减退让双脚冰凉;痛风、关节炎产生大脚趾等。
专家建议
常泡脚:可加快血液循环,环节腿脚胀痛、改善睡眠。但泡脚不要过久,温度不要过高。
坚持运动:每天提脚跟、伸膝勾脚、甩腿运动。
讲卫生:及时换洗袜子,穿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
2、女人危险的三角区
NO1:易长痘痘的面三角
危险地带:这个三角区域由鼻根部与两侧嘴角连线构成。头面部有6条可以通向颅内的静脉,它们互有分支,相互沟通,形成一张致密的血管网。这个区域的血管丰富,养分供应充足,废物、毒素清运比较及时,所以面部皮肤最为敏感、活跃,全身的问题也容易在这里集中体现。
危险形成:面部静脉是唯一一条没有静脉瓣的静脉,静脉血带着废物源源不断地流向“废物处理站”。但由于面部静脉的特殊结构,血液除了会正常向下流动到颈部静脉,还会向上流到颅内。
安全警示:如果脸上长了痘痘,千万别用手去挤,不然手或痘痘周围皮肤上的细菌、灰尘很容易随之进入血液,沿着静脉网络四处流窜,最易造成眼睛和鼻子等器官感染,严重者还会引发颅内感染而危及生命。
NO2:引发头痛的枕三角
危险地带:枕三角是指枕骨下,包括颈后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的范围。这里有人体最复杂的关节:枕——第一颈椎——第二颈椎关节。头部的左右旋转、点头、摇头动作主要靠这些关节完成。正常颈椎向前微凸,神经动脉在中间穿行,这样的弧度很容易增加颈椎的弹性,使得头部震动减缓。
危险形成:如果长期保持不良姿势,颈部的前凸就会逐渐变直,或转为后凸,就会压迫正常工作的神经、血管,不仅容易引发偏头痛、脑中风等疾病,还会导致颈性心绞痛。
安全警示:避免高枕睡眠。高枕使头部前屈,增大对颈椎的压力,容易加速导致颈椎的病变;颈肩部要注意保暖,风寒之气最容易伤害筋骨。如果颈部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受到冷风吹拂,很容易发生强直和疼痛;此外,要经常端正头、颈、肩、背的姿势,不要经常偏头耸肩;同一个姿势维持1小时之后,要注意放松一下肩颈部的肌肉,做些头和上肢的前屈后伸、旋转运动,以增强颈肩肌肉应对突然变化的能力。
NO3:容易受伤的肩三角
危险地带:肩三角相当于上臂间关节三角肌的位置。这个区域肌肉厚实,三角肌从前、外、后三面包绕肩关节,腋神经分布于其中,支配着三角肌的收缩和舒张。全身其他关节只能做屈、伸两个动作,而肩关节由于具有特殊的球窝结构,可以做5个方向的动作。
危险形成:由于肩关节结构比较松散,如果运动不当很容易因肌肉瞬间拉伤而损伤肩部软组织;此外,由于上身的各种运动常会使用肩关节,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会受到磨擦和挤压,容易发生慢性劳损或软组织炎症。
安全警示: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让肌肉、韧带得到充分伸展;运动量要适度,在运动中各个关节要保持微弯,避免动作过大,避免对抗的阻力伤及关节。
NO4:女性的生殖三角
危险地带:生殖三角由会阴深横肌、尿道膜括约肌和下方的三层筋膜组成。在这个三角区域中包括了女性全部的生殖器官,这些器官所分泌的雌激素,让女性保持特有的月经、体形、皮肤和身体感觉。
危险形成:由于女性的女性私处是个开放的器官,所以一不留心,细菌便会长驱直入。而由于这个部位阴暗、潮湿的环境特点,特别适合细菌的滋生。当有了炎症后,该区域丰富的血管,会使细菌一路向上蔓延。
安全警示:由于该区域临近肛门,皮肤皱褶又多,汗腺丰富,因此做好清洁保护工作最为重要。尤其在月经期间,必须勤换卫生巾,以免血渍成为细菌的培养基地;入厕前要洗净双手,以免细菌侵入。
除了有面部三角区,还有私处三角区,肩部三角区等,人体三角区是很脆弱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好好的保护自己的三角区,因为三角区部位的血管丰富,一旦受到外力的伤害,就会出现大出血,感染,休克等症状,严重的危及生命安全。
-
项背部、肩胛区和三角肌区神经、血管
1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为第十一对脑神经,自颈静脉孔出颅后,向下外行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从该肌后缘中点斜越颈外侧区,入斜方肌深面,支配该肌。如一侧副神经损伤,则斜方肌瘫痪,导致下垂、抬肩无力。
2肩胛背神经dorsalscapular nerve(C5):起自臂丛的根部,穿经中斜角肌,斜向后下方,经肩胛提肌深面至菱形肌深面。支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3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 nerve(C5、6):起自臂丛上干,向后与肩胛上动脉伴行,经肩胛横韧带下方入冈上窝。支配冈上肌,主干继续向外绕经肩峰与肩胛颈之间,进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下肌。
4腋神经axillary nerve(C5、6):自臂丛后束起始后,伴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穿三角肌后缘浅出,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皮肤(臂外侧上皮神经)。
5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C5~7):已述于腋腔
6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C6~8):已述于腋腔。
7肩胛上动脉suprascapular artery :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下,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自肩胛横韧带上方进入冈上窝,与肩胛上神经伴行,绕肩胛颈至冈下窝,分布于冈上、下肌及肩胛骨。
8颈横动脉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侧,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越过颈外侧区下部,至肩胛提肌的前缘分为升、降两支。降支经肩胛提肌内侧,沿肩胛骨脊柱缘下降,分布于行程附近的肌肉(如冈上、下肌,斜方肌和背阔肌等)。有人颈横动脉缺如,则代之以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的肩胛背动脉,亦可分为升、降二支。
此外,尚有已述于腋腔的腋动脉的分支: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及其分支(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等,均分支供给肩带肌、肩关节及附近结构。
9肩胛动脉网:在冈上窝、冈下窝和肩胛下窝,来自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降支,与来自腋动脉肩胛下动脉的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形成广泛的吻合,叫做肩胛动脉网,动脉网的存在有助于腋动脉损伤或结扎时(在腋动脉第一、二段)侧副循环的建立。
第十五章 颞下窝进路A型解剖
Infratemporal Fossa Approach Type A
颞下窝进路由Fisch创立,适用于各种侧颅底病变,分为3型。A型适用于颈静脉孔肿瘤,B型应用于岩尖斜坡肿瘤,C型适用于颞下窝、翼腭窝及鼻咽部病变。
一、 切口及皮瓣(图15-1)
耳后大C型皮瓣,前至外耳道垂直线前方,下方沿下颌角后向前转向颈部,分离皮瓣,切断外耳道并关闭。
[上传失败(image-72fc4f-1651408907446)]
图15-1 切口及皮瓣
1外耳道断端
Figure 15-1 Incision and Flap
1 external canal
注意点
切断外耳道前壁时切忌分离过多,以避免损伤面神经额支。封闭外耳道时需要剔除软骨,用周围软组织加固,以避免脑脊液耳漏。
二、 解剖腮腺区面神经(图15-2)
在乳突尖内侧乳突尖与外耳道底连线中点深面1cm左右寻及面神经总干,沿面神经总干向腮腺内分离直至找到颞面干和颈面干。
[上传失败(image-ae5504-1651408907446)]
图15-2 解剖腮腺区面神经
1面神经主干;2颞面干;3颈面干;4乳突尖;5二腹肌
Figure 15-2 Parotid Segment of Facial Nerve
1 main trunk of facial nerve;2 temporal branch;3 cervical branch;4 mastoid tip;5 digastric tendon
三、 解剖颈动脉三角(图15-3)
在乳突部附着区切断胸锁乳突肌,将胸锁乳突肌向后下翻起,暴露颈动脉三角。颈内动脉自颈总动脉分出后,在颈外动脉后外侧上行,垂直向上进入颈动脉管,在颈部无分支;颈内静脉起自颈静脉孔,收集乙状窦和岩下窦的静脉血,出颅后进入颈动脉鞘,位于颈内动脉后方,在颈部转向外侧,与颈总动脉伴行;迷走神经经颈静脉孔出颅,在颈鞘内位于颈内动静脉后方下行;副神经分为延髓根和脊髓根,延髓根加入迷走神经,脊髓根在颈内静脉前外侧下降,下行于胸锁乳突肌深面,在其后缘中点穿出;舌下神经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在迷走神经外侧,颈内动静脉之间下行。
[上传失败(image-6eed15-1651408907446)]
图15-3 解剖颈动脉三角
1面神经主干;2外耳道断端;3颈内动脉;4迷走神经;5颈内静脉;6副神经;7第一颈椎横突;8乳突尖
Figure 15-3 Exposure of Carotid Triangle
1 main trunk of facial nerve;2 external canal;3 internal carotid artery;4 vagus nerve;5 jugular vein;6 accessory nerve;7 transverse crest of first cervical vertebra;8 mastoid tip
四、 面神经前移位(图15-4)
将乳突轮廓化,切除外耳道后壁,切除鼓膜及鼓室内容物,保留镫骨。沿面神经垂直段解剖至水平段及膝状神经节,将面神经由骨管内分离,前移位至腮腺内并保护。
[上传失败(image-ac5c14-1651408907446)]
图15-4 面神经移位
1移位的面神经;2乙状窦;3颅后窝硬脑膜;4第一颈椎横突
Figure 15-4 Anterior Rerouting of Facial Nerve
1 retouted facial nerve;2 sigmoid sinus;3 dura of posterior fossa;4 transverse crest of first cervical vertebra
五、 显露颈静脉孔(图15-5)
从上下两个方向沿乙状窦和颈内静脉追踪至颈静脉孔,充分切除颅颈交界处骨质及附着的软组织。在咽鼓管鼓室口处找到颈内动脉锥曲,向下解剖与颈段颈内动脉相连,向深部追踪至颈内动脉水平段。切除第一颈椎横突,显露并保护椎动脉。
[上传失败(image-2bd7a7-1651408907446)]
图15-5 显露颈静脉孔
1移位的面神经;2颈内动脉垂直段;3颈静脉孔;4颅后窝硬脑膜;5第一颈椎横突;6椎动脉
Figure 15-5 Exposure of the Jugular Foramen
1 rerouted facial nerve;2 descending segment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3 jugular foramen;4 dura of posterior fossa;5 transverse crest of first cervical vertebra;6 vertebral artery
六、 切除颈静脉球(图15-6)
打开颈静脉球,可以发现其内侧岩下窦开口,岩下窦往往不止一个开口。
[上传失败(image-d18662-1651408907446)]
图15-6 切除颈静脉球
1移位的面神经;2颈内静脉(已结扎);3岩下窦开口;4椎动脉;5颈内动脉
Figure 15-6 Remove the Jugular Bulb
1 rerouted facial nerve;2 jugular vein (ligated);3 opening of inferior petrosal sinus;4 vertebral artery;5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注意点
术中切除颈静脉球时会遭遇岩下窦大量出血,这时需使用大号吸引器吸除出血,用止血纱布填塞岩下窦。岩下窦内侧是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出颅的位置,术后后组脑神经的损伤往往难以避免。
颈部的浅筋膜一般较薄,含有少量脂肪,在颈前部和颈外侧部浅筋膜内含有颈阔肌。浅筋膜内还有浅静脉、浅淋巴结和皮神经,均位于颈阔肌的深面。
颈部浅结构
1.皮肤
颈部的皮肤较薄,活动性较大,横纹明显,手术时,宜作横切口,以利愈合。
2.浅筋膜
颈部的浅筋膜一般较薄,含有少量脂肪,在颈前部和颈外侧部浅筋膜内含有颈阔肌。浅筋膜内还有浅静脉、浅淋巴结和皮神经,均位于颈阔肌的深面。
(一)颈阔肌platysma(图6-2)为阔而薄的肌片,起于胸大肌上部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行,前部肌纤维附于下颌下缘。后外侧部纤维越过下颌骨下缘延至面部,与口角的肌肉纤维交织。前部纤维在颏下方与对侧颈阔肌纤维交织,而越往下两侧肌间的距离越远。颈阔肌变异较大,可一侧或双侧缺如。收缩时,颈部皮肤出现斜行皱纹。其前部纤维可协助降下颌,后份纤维可牵下唇和口角向下。颈阔肌受面神经颈支及颈丛皮支支配。
图6-2 颈阔肌及颈部浅层结构
(二)颈部浅静脉
(1)颈外静脉externaljugularvein(图6-3、4)为颈部最大的静脉,它由前、后支合成。前支是面后静脉的后支;后支由枕静脉与耳后静脉合成。两支在下颌角处汇合,沿胸锁乳突肌浅面行向外下方,在距锁骨中点上方25厘米处,穿过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穿入处深筋膜与静脉壁愈着,当静脉损伤时,管腔不能闭合,易发生气栓。颈外静脉末端,通常只有一对瓣膜,不能完全阻止血液倒流,故当上腔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时,可使颈外静脉怒张。
图6-3 颈部浅静脉
(2)颈前静脉anteriorjugularvein(图6-2、3、4)起自颏下部,沿正中线两侧下降,进入胸骨上间隙内,呈直角转向外侧,经胸锁乳突肌深面,注入颈外静脉,偶有注入锁骨下静脉或无名静脉者。在胸骨上间隙内,两侧颈前静脉间常有横吻合支相连,称颈静脉弓,颈前静脉无瓣膜,离心脏距离较近,受胸腔负压影响较大,故于颈部手术(如甲状腺手术,气管切开术等)时,需注意防止空气吸入静脉。颈前静脉有时只一条,其位置居于中线。
(三)颈浅淋巴结 superficial cervicallymphnodes(图6-5) 沿颈外静脉排列,收纳外耳部份、腮腺区下部和下颌角等区域的浅淋巴管,其输出管注入颈深淋巴结。
(四)颈部皮神经 包括颈丛发出的皮支和面神经的颈支两种。
(1)颈丛的皮支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穿出颈深筋膜浅层分布于皮下(图6-2、4)
枕小神经lesseroccipital nerve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分布于枕部皮肤。
耳大神经greatauricular nerve 绕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上方行,分布于耳廓及其周围的皮肤。该神经较粗大,受麻疯杆菌侵犯时经皮肤可触及。
颈横神经transversecutaneous nerve of neck经胸锁乳突肌浅面横行向前,呈扇形分支,分布于颈前部皮肤。
图6-4 颈丛皮支
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s行向下外,分为前、中、后数支,分布于颈前外侧部、胸前壁第2肋以上及肩部皮肤。
(2)面神经颈支cervical branch of facial nerve从腮腺下端穿出,行向前下方,分布于颈阔肌,为该肌的运动神经。腮腺手术时,面神经颈支可作为寻找面神经主干的标志之一。
颈部浅层肌
1.胸锁乳突肌 sternocleidomastoid( 图6-6) 以两头分别起于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合成一个肌腹,斜行向外上方,止于乳突和枕骨上项线的外侧部。一侧收缩时,可使头倾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并可屈颈。受副神经和第2、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支配。
2.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图6-6)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下颌骨、颞骨茎突、乳突之间,主要为封闭口底的肌肉,由浅面的二腹肌和茎突舌骨肌;深面的下颌舌骨肌和颏舌骨肌组成。舌骨下肌群为位于中线两侧的扁条肌,浅层为并列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为上、下相续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它们的具体起止见表6-1:
图6-5 颈淋巴结浅群
图6-6 颈部肌
表6-1舌骨上、下肌群各肌的名称、起止点、作用及神经支配
颈深筋膜及筋膜间隙
颈部的深筋膜位于浅筋膜及颈阔肌的深面,包绕颈部的肌肉、血管、神经和脏器,形成浅、中、深三层。颈部器官借致密的筋膜互相分隔,筋膜之间有由疏松结缔组织充填的间隙,称筋膜间隙。(图6-7、8)。
1.浅层
颈深筋膜的浅层 又称套层,环绕颈部。后部附着于项韧带及颈椎棘突,向外侧再转向前方,依次包绕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后,被覆于舌骨下肌群表面至正中线与对侧者愈合,构成颈白线。
浅层筋膜上方附着于枕骨上项线及乳突,向前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继而在下颌骨下方,分为两层,包绕下颌下腺,附着于下颌骨,形成下颌下腺鞘。浅层筋膜下方附着于肩峰、锁骨及胸骨柄。在颈静脉切迹上方,分为浅、深两层,分别附着于切迹前、后缘,两者之间的间隙称胸骨上间隙,含有颈静脉弓及淋巴结。
2.内脏筋膜即颈深筋膜中层
又称气管前筋膜,可分为脏层和壁层。脏层薄而疏松包绕颈部器官,如喉、气管、甲状腺、咽和食管,包绕甲状腺的部分构成甲状腺假被囊。壁层较致密,位于颈部器官的前面,贴于舌骨下肌群的后面,向两侧形成颈动脉鞘,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脏、壁二层之间形成气管前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左、右甲状腺下静脉构成的甲状腺奇静脉丛,位于间隙内。在幼儿的气管前间隙的下段有胸腺上部,向下通上纵隔前部。因此,颈部气管前间隙有感染或出血时,可沿此间隙向下到达前纵隔。前纵隔如有气肿亦可沿此间隙上延到颈部。
3.椎前筋膜
即颈部深筋膜深层,覆被椎前肌、前、中斜角肌、肩胛提肌、臂丛及锁骨下血管,构成颈外侧三角的底,并向外下方伸展,包绕锁骨下动、静脉及臂丛与腋鞘相续。向上附着于颅底,向下与脊柱的前纵韧带融合。椎前筋膜与咽后壁之间为咽后间隙。此间隙的脓肿,可向咽腔膨出,患者可出现吞咽和发音困难。感染时可向下延至后纵隔。椎前筋膜与脊柱颈部之间有椎前间隙,颈椎结核的脓肿,脓液多积于此间隙内,也可顺此间隙向下蔓延至后纵隔,或向两侧扩散至颈侧部,或穿破椎前筋膜至咽后间隙。
图6-7颈筋膜及颈筋膜间隙(正中矢状切面)
图6-8颈筋膜及颈筋膜间隙(横切面)
4.颈动脉鞘carotid sheath
颈动脉鞘为内脏筋膜在颈部大血管周围增厚形成,内部包绕着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该鞘上达颅底,下至纵隔,周围以疏松结缔组织与颈部深筋膜浅层及椎前筋膜相连续。
颈部的分区
图6-9 颈部分区
颈部以胸锁乳突肌为标志划分为三区,即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颈前区的境界是胸锁乳突肌前缘、前正中线和下颌骨下缘,呈尖向下、底朝上的三角形,故又名颈前三角。颈前区又可分为下列四个小(三角)区,即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下缘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容纳下颌下腺;由左、右二腹肌前腹和舌骨体围成的颏下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前正中线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的肩胛舌骨肌气管三角(即肌三角),内有甲状腺和气管等;由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的颈动脉三角,内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支。颈外侧区的边界是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锁骨,是一个底朝下、尖向上的三角形,又名颈外侧三角。颈外侧区可分为二个小(三角)区,即以斜行的肩胛舌骨肌下腹划分为上方的枕三角和下方的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锁骨上大窝)。枕三角内有副神经从中点向外下方斜过。肩胛舌骨肌锁骨三角的深部有锁骨下动脉越过,并有肺尖和胸膜顶自胸腔突入(图6-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