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度的热身方式、科学的健身计划是安全健身的保证
二、发达健硕的胸肌,厚实宽厚的背肌
训练凳举杠铃
斜上哑铃推举
仰卧哑铃飞鸟
哑铃划船
俯卧哑铃飞鸟
坐地拉绳
坐姿举杠铃
坐姿拉力器夹胸
坐姿哑铃飞鸟
正握引体向上
拉力器颈前下拉
站姿拉力器夹胸
哑铃耸肩 坐姿推胸
三、强壮有力的臂膀
EZ杠铃弯举
坐姿哑铃弯举
背后曲伸
举哑铃三头肌后弯
卧姿三头屈伸
拉力器下压
俯身臂屈伸
手腕弯举杠铃
斜板臂弯举
拉力器肱二头肌弯举
平板臂屈伸
俯卧位哑铃臂屈伸
四、打造傲人的六块腹肌
仰卧踢腿
仰卧膝盖盖胸
完全仰卧起坐
罗马椅挺身
对象卷腹
健身球仰卧支撑
杠铃伏地挺身
罗马椅侧倾
垂悬举腿
五、结实有型的臀、刚劲有力的腿
杠玲屈蹲
史密斯机杠铃深蹲
拉力器直腿内收拉
俯立挺身
臀腿抬举
靠臂蹲
单脚蹲坐
坐姿腿屈伸
马步哑铃蹲
仰卧小腿屈伸
史密斯机负重提踵
立姿单腿哑铃提踵
俯卧小腿屈伸
扩展资料:
器械健身——用最适合的器械,进行最强效、最专业、最科学的训练,实现肌肉健美冲刺,雕刻完美肌肉线条,练就充满阳则的健美身躯。
针对你最想雕塑的部位,制定最完美最实用的动作组合——臂肌/胸肌/背肌/臀肌/腹肌/腿肌! 针对你所要达到的锻炼目标,提供最科学最功效卓著的训练方案! 肌耐力训练方案/肌张力训练方案/肌肉质量训练方案/爆发力训练方案/心肺耐力训练方案/减重训练方。
找对最适合自己的健身器械—— 有氧器械:跑步机/台阶机/健身单车/划船机; 重量器械:杠铃/哑铃/拉力器/拉绳/拉力器/罗马椅/健身球/史密斯机。
掌握数十种健身器械的用途和科学操作方法—— 运动的要领/频率/次数/组数/时间/强度/功效。
健美先生的私人配餐秘笈—— 科学合理营养搭配,10周快速减脂、增肌饮食方案。必须准备的运动行头—— 舒适的运动服/运动鞋、袜/小配件。
---器械健身指南
(一)感觉技能训练
感知觉训练(sensoryandperceptualtraining)包括:对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进行浅感觉实体觉(stereognosis)运动觉感觉运动觉的训练感觉训练的主要方法包括感觉再教育脱敏疗法和代偿疗法
1感觉再教育对于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感觉再教育,早期患者的训练重点是将刺激的视觉反应与感觉反应相对应当能够感觉到固定的触觉并能将之很好地定位后,就可以开始通过触觉来分辨物品的训练对于脑卒中后患者的感觉再教育,强调将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再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鼓励在早期就进行有目的的大量的感觉和运动训练,如双手进行上举运动
2脱敏疗法最初可以用夹板或衬垫对敏感部位进行保护,随着治疗取得进展逐步去除保护性用具对敏感皮肤的刺激分为五个级别级别1:音叉石蜡按摩级别2:
电池震动器加大力度的按摩铅笔顶端的橡皮按压产生的触觉级别3:电震动器质地辨别级别4:电震动器物品辨别级别5:工作和日常生活动作当患者对当前级别的刺激没有疼痛反应后可进入下一个级别
3代偿疗法经常的体位变换可以避免持续的低强度压力对肢体尤其是对骨突出部位造成的损害远离过冷和过热的危险因素避免皮肤和物品间的反复运动和摩擦教会保护性感觉缺失的患者注意对水泡割伤挫伤部位的保护以避免感染感觉障碍的代偿技术还包括用其他感官来替代,如用视觉代偿以避免接触锋利的物品而受伤
(二)运动技能训练
1改善肌力和肌张力的训练利用作业活动或对作业活动进行改造,如利用木工铜板砂磨板等作业活动,为患者提供抗阻抗重的主动运动使用锤子改善上肢肌力;使用面团泥团训练手握力;使用硬币训练捏力;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中的本体促进技术皮肤感觉促进技术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调整肌张力,如选择接近日常活动的洗脸梳头穿袜等对角螺旋性运动,改善和调整肢体肌张力;采用不同的反射性抑制体位调整肌张力,如仰卧位下伸肌张力增高,俯卧位下屈肌张力增高;利用不同的反射性模式抑制肌肉痉挛,诱发软弱无力的肌肉收缩,以保证各项作业治疗的顺利进行例如,偏瘫患者在进行手工作业前,先对患侧上肢进行挤压牵伸及感觉刺激,使痉挛的肌肉充分放松,无力肌肉兴奋性明显提高后,再完成布置的手工作业骨折和偏瘫造成一侧上肢功能障碍者可以训练单手操作完成系扣系鞋带穿脱衣裤,用非优势侧手书写开锁拍球捏泥开门等,都可以预防肌肉萎缩
2维持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利用桌面推拉滚筒运动或擦拭运动以及不同高度的木钉盘的摆放抛气球等作业活动,充分改善上肢的活动范围,尽可能鼓励患者通过完成日常活动,来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
3运动协调性和灵巧度的训练包括粗大运动协调功能训练,如翻身抬头坐卧转换坐站转换上下楼梯步行活动,提高患者躯体和肢体的综合协调控制能力精细协调活动训练,可以利用洗碗捡米粒编织木刻嵌镶等作业活动,充分改善眼-手协调和灵巧度利用拼图插板搭积木等游戏提高视觉运动整合能力让患者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画一条直线,逐渐减小平行线的间隔,如由3cm逐渐减至1cm,以训练上肢精细协调控制能力,或练习用筷子或钳子持物等
4平衡训练平衡能力关系到患者坐位或站位的静态自动态和动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是保证患者进行各种手工作业日常步行穿衣等活动的基本条件作业治疗师可以配合物理治疗师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利用巴氏球保持患者坐位平衡,鼓励患者坐在桌前双手静置于桌面上保持静态平衡,或完成简单的手工作业活动;早期进行双上肢的日常活动,如穿衣洗漱等活动;让患者坐或站在床边利用单手或双手伸向不同方向取物,或进行木钉盘摆放作业;利用套圈作业和抛气球游戏训练患者的坐位或站位2级平衡训练;可选择一些娱乐或体育活动,如跳集体舞拍球蹦床骑马水中步行等活动,都能提高平衡能力
5身体移动能力训练如何恢复乃至提高患者的移动能力是康复治疗的一个主要目标,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就需要患者能在所处的环境中进行身体的移动例如,床上的移动,从床移动到卫生间以便于使用洗手池或马桶,或是移动到便利店剧院和工作等场所
进行移动训练时治疗师必须清楚不同的患者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时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自己的习惯,每个患者都会面临各自不同的问题;因此,治疗师要认真听取患者的想法和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并应用一些辅助设备帮助他们提高移动能力
身体的移动需要患者具备一定的躯体功能,如,肌力身体的协调性和关节活动范围等患者可能存在不止一个方面的障碍,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可能存在关节活动范围的问题同时还有肌力较弱和疲劳的问题;脊髓损伤的患者可能感觉功能减退,同时还有肌肉无力或瘫痪的问题,患者的功能在一方面或几方面存在障碍时,辅助设备和代偿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障碍可能会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移动能力产生影响,如脑卒中偏瘫的患者可能需要轮椅来进行户外的移动,但在居室中只需要拐杖来辅助行走
训练的第一个阶段是达到在医院或其他康复设施内的独立移动第二个阶段是达到在家和社区内的独立移动,治疗师要把患者实际的家庭环境也就是患者将要回归的环境因素考虑在内,环境包括居室院子小区和社会即患者工作学习的环境,作业治疗师应对患者实际的生活环境进行评价,并给出出院后的建议,这样才能把康复的效果延续
身体移动训练包括卧位下在床上的翻身左右移动,床上的坐起躺下,坐位下的前后左右移动,轮椅与床便器椅子汽车等之间的转移等患者在作业治疗师的指导下,训练完成以上各种转移,最终实现独立转移目标独立转移包含两个意义:一是靠患者自身能力的恢复实现独立转移;二是自身能力有损害,但借助某种辅助装置和操作技能使其独立完成转移独立转移的基本原则:首先是治疗师帮助患者转移时其指令必须清楚;整个转移过程中必须保持平衡;学习独立转移的时机要适当,太早则患者因失败而失去信心,太晚则因依赖而失去兴趣;应当教会患者利用体重转移,如利用倾斜力和翻滚力以增加起身的动量其次,需转移的两个平面之间高度尽可能相等而且稳定,两个平面应尽可能靠近,其间以转移板连接;轮椅转移时必须先制动;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时,以最安全容易的为最好如果患者不能达到独立转移,则训练其实现辅助下转移辅助下转移的原则是辅助者与患者之间互相信任辅助者知道患者有什么缺陷,体力和认知如何,需要何种方式和多少力度的辅助患者预先告知辅助者自己习惯的转移方式,转移时辅助者与患者应当互相支持,协同用力辅助者需要相当的技巧而不能单独依靠体力,辅助时主要依靠下肢力量因此,通常辅助者两腿分开与肩同宽并一前一后,髋膝可以微屈,但腰背及头颈必须伸直,旋转时避免用腰而用足的力量转移前必须准备好必要的设施与空间,使转移过程中无障碍;辅助者必先注意衣着,尤其应避免穿着鞋底易滑的鞋,衣着要方便活动,注意防止头发和戒指掠过或牵扯患者辅助者必须了解自己的体力和技能,没有把握时不要单独行事;应先使患者了解转移的目的和方法,处于最好的起始位置,并已排空大小便,转移中不会发生大小便失控辅助者应当使自己的指令明确地被接受,与患者有语言文化差异时尤应注意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移动技术
(1)仰卧位至(床)端坐位:颈7损伤的患者不利用任何辅助器具完成从仰卧位至(床)端坐位的体位变换①用肩胛和肩部肌肉的力量移动到肘支撑位②用一侧肘关节支撑保持平衡,用另一侧的肱三头肌将躯干的上部撑起,再用保持平衡侧的肱三头肌支撑将躯干完全撑起于长坐位③将一只手支撑于身后保持平衡,用另一只手将腿移向床边
④当移动至床边时,将身体倾斜用一只手支撑在轮椅座上保持平衡,用另一只手将靠近床沿的腿移至床下⑤再将另一条腿移至床下⑥现在已处于(床)端坐位,准备好转移至轮椅
(2)轮椅至床的转移:下肢瘫痪的患者独立进行从轮椅至床的转移①患者将轮椅尽量靠近床边与床平行并刹车固定,将左侧的扶手移开②将转移板置于轮椅和床之间的缝隙上,防止身体与轮子的磕碰损伤皮肤③患者将身体重心倾斜向左侧保持平衡,用右侧上肢支撑将臀部从轮椅移至床上④在床边稳定住平衡⑤右手支撑在轮椅座上,用左手将左腿抬起⑥将左腿放置于床上⑦将腿摆直⑧重复以上步骤,将另一条腿放到床上,记住保持平衡是独立完成转移动作的关键
(3)辅助下轮椅至床的转移:辅助下从轮椅至床的转移动作包括如下步骤①将患者的臀部向前移动至全部轮椅作为面积的前2/3处,这主要是为避免在转移的过程中与后轮发生碰撞损伤皮肤②将患者身体向前倾斜使患者的头部依靠在辅助者的右侧大腿上如果条件允许,患者可将左手放在轮胎上给予适当辅助辅助者用自己的腿保持患者的腿于相对稳定的姿势③辅助者用上肢和腿的力量将患者轻拉向前,抬起患者的臀部并转向床的方向④患者的重量如果被充分向前转移了,因此全部过程几乎不用向上提的力量
6实用步行训练作业治疗中的步行训练与物理训练中的步行训练侧重点不同物理治疗中的步行训练,主要强调下肢具备行走能力的各组肌群和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以及步态训练;作业治疗中的步行训练,强调实用步行能力训练,训练患者能在有效时间距离内安全行走,指导患者适应不同的地面不同的环境障碍物等,保证患者最终能步行穿过街道商场车站闹市公园工作场所等这种步行能力的训练,实际上要求患者具有综合活动技能
7增强全身耐力的训练原则为少负荷,多重复根据患者的状况兴趣安排或较容易简单或较难复杂的作业活动
8神经生理学疗法神经生理学疗法包括Brunnstrom疗法Bobath疗法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易化技术(PNF)Rood疗法等
(三)认知技能训练
认知技能训练(cognitivetraining)包括注意力定向力记忆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1注意力训练注意是对事物的一种选择性反应根据参与的器官不同可以分为听觉注意和视觉注意等注意力的训练要求患者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力并逐渐延长注意的时间和范围例如治疗师以每秒一个的速度给患者念随机排列的数字,从两个开始,每念完一系列让患者重复一次,一直进行到患者不能重复为止或者要求患者用铅笔从汉语拼音字母如DTEWCVBYUNDFTVC中删去治疗师指定的字母“T”,成功后增加难度,纸上同时出现大写和小写字母,让患者从更多的字母中删去指定的字母
2记忆能力训练记忆是过去感知过体验过和做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简单记忆和复杂记忆等复述是记忆训练中常用的方法,它要求患者无声或大声重复要记住的信息,复述的内容可选择数字名字词汇等,随着记忆的进步逐步增加难度记忆训练中还可以通过启发诱导帮助患者回忆一天做过的事情或制造令人难忘的联想来加强记忆当语言性记忆较差时鼓励用形象记忆
3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训练患者对不同物品或事物进行分类,如食品(鸡蛋面包牛肉苹果白菜等)衣物(衬衫裤子袜子鞋手套等)学习用具(铅笔橡皮尺子等),再从粗分类到细分类,如将食品进一步细分为肉类蔬菜水果等向患者出示有共同点的物品或词组,如猫-狗,杨树-柳树,床-衣柜等,让患者回答每一对物品的共同之处,学会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经常向患者提出一些如“迷路了怎么办”“出门回来发现忘记带钥匙怎么办”等问题,治疗师观察患者表现并提供不同的帮助,包括需解决问题的步骤分解给予提示等,帮助患者提高分析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定向能力训练让患者反复练习从一个地点走到另一个地点,如从病房到治疗室,从治疗室到食堂,路线的设计要从简单的直行到复杂的转弯,从近距离到远距离如果定向障碍与空间关系障碍有关,应先重点治疗更为基础的空间关系障碍
更多认知技能的训练内容参考认知障碍的作业疗法
(四)吞咽技能训练
国外的吞咽技能训练常常是由语言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来完成治疗前常规进行动态食管钡餐造影,将患者整个吞咽过程动态拍摄下来,分析吞咽困难发生的时期和部位,指导治疗师制定训练方案除影像诊断外尚应进行正常反射(呕反射和咳嗽),异常反射(咬合反射吸吮吞咽),饮水试验和头颌舌的控制等评定吞咽障碍的训练主要是控制吞咽过程中食物团的流动和防止误吸包括吞咽器官运动训练感觉促进综合训练和摄食直接训练,进食时尽量要求患者取坐位
(五)心理技能训练
残疾人的心理变化一般经历震惊否认抑郁承认和适应等阶段,作业治疗中非常注重对患者心理技能的训练,治疗师不仅通过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的交谈,帮助患者树立战胜残疾重返社会的信心,更通过安排不同的作业活动调整患者的心态和情绪,使患者从伤后的震惊否认阶段过渡到适应阶段训练中患者可以通过摔打胶泥发泄内心的愤怒和不满;可以通过绘画表达心中的思念和愿望;可以通过完成一项简单作业重拾信心和勇气;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完成作业而重新发现自身价值
常用的降低肌张力的方法有:1早期良肢位的摆放,2促通技术,也就是拍打拮抗肌群,3温热疗法4推拿,要用重手法5药物减张,首选巴氯芬类,不可突然停药,防止反弹6其他如手术,肉毒素注射等必须由专业人员实行意见建议:针对肌张力的增高,我们采取的措施也要权衡利弊,适度的肌张力增高有助于站立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的改善,可防止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等等。
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如人在静卧休息时,身体各部肌肉所具有的张力称静止性肌张力。躯体站立时,虽不见肌肉显著收缩,但躯体前后肌肉亦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称为姿势性肌张力。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张力,称为运动性肌张力,是保证肌肉运动连续、平滑(无颤抖、抽搐、痉挛)的重要因素。
肌张力高的表现:
一,手掌经常呈握拳状,拇指内扣。按摩其手背仍不易使小手张开。
二、牵拉婴儿的四肢时,感觉抵抗力强,很难拉开或活动,如拉动手臂前伸、上举均困难或拉不直,胸前交叉困难。
三、脚腕经常呈内扣状,脚趾下扣,呈剪刀状。手扶婴儿站立硬的平面,脚一直内扣和踮脚。
四、触摸腿肌肉,往往大腿小腿肌肉生长粗细不均匀,肌肉较硬,容易被误认为老年人常说的结实。
五、洗澡时难将拳头掰开,当下肢刚触及浴盆或水面时,孩子全身立即成僵硬姿势。
肌张力高判断方法:
把宝宝的脚向外打,看能打开多少度,90度以内,肌张力高严重,120度以下90度以上,肌张力高轻微。把宝宝的双脚捏住往上提,屁屁不能离开床面,看腿能抬多高(抬时腿是直的不能弯),110度以上正常。握住宝宝脚腕,轻轻向上推脚,使脚面尽量靠近小腿。如推不动或抵抗强烈,显示肌张力高。
3个月以后,除以上情况,把宝宝放在床上,捏住双手把拉坐起,如果头还往后仰就显示肌张力高。4个多月的婴儿站在大人腿上时会跳跃,肌张力高婴儿只会直直地站着,且用脚趾使劲的陷进大人肉里。俯卧不能抬头。如自己判断宝宝疑似肌张力高一定去医院儿科或康复科做全面检查。如有必要(特别是出生时脑部缺氧婴儿),做脑部核磁共振检查,看看脑部是否异常。宝宝肌张力高危害大,轻的导致肌肉生长不均匀,重的导致走路姿势异常,如内八字或X腿,甚至撅屁股走路。所以,肌张力异常的应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通常宝宝3个月应能体检发现,4个月以内的治疗成为早期干预,一般治疗效果好,好转迅速,能彻底治愈,不影响以后运动发展。最晚应在一岁半以前予以纠正治疗。
1、踮脚尖
剖析肌张力高与脑瘫之间的关系
该种异常表现主要系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增高所致。患儿的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过高,导致距小腿关节过伸,无法背屈,站立时足底部不能起到支撑面的作用。患儿站立时需要付出更多的力量,平衡能力也因主动肌与拮抗肌直接肌力不协调而受到影响
2、髋关节屈曲
此种异常主要由髂腰肌肌张力增高造成。患儿由于髂腰肌和腰大肌肌张力增高导致髋关节屈曲,站立时重力线在髋关节前方通过,难以维持立位平衡。
3、双下肢交叉(剪刀步)
此种异常主要由于下肢内收肌肌群肌张力增高所造成。患儿双下肢内收肌肌张力增高,导致双下肢交叉,影响患儿翻身、爬行、站立和步行。
4、膝过伸
此种异常主要由股四头肌肌张力增高所导致。因为患儿股四头肌中骨直肌肌张力增高,导致膝关节过伸,这种膝关节过伸即使在患儿仰卧位时仍然存在。
指偏瘫患者健侧上下肢紧张性随意收缩时,患侧上下肢也发生肌肉紧张引起的关节活动。这是一种发自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 。 1、定义 Brunnstrom技术是依据脑损伤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各个不同阶段,利用各种运动模式诱发运动反应,再从异常运动模式中引导、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达到恢复患者运动功能的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如脑外伤、脑卒中、儿童脑瘫等及运动控制障碍疾患。
(2)禁忌证:意识和认知障碍、严重情感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
3、设备与用具 简易的训练器具如治疗床、平行杠等,不需要专门的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Brunnstrom技术主要包括:体位摆放及床上训练,坐位训练,引导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引导分离运动,行走训练,日常生活练习。
(1)体位摆放和床上训练:
1)床上卧位:仰卧位、侧卧位良姿位的摆放技术;
2)床上训练:翻身训练:通过转动患者的头(利用紧张性腰反射、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帮助完成翻身活动;从床坐起训练:通过让患者头转至患侧(利用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和刺激足背屈肌(利用共同运动)协助完成从床坐起活动。
(2)坐位训练:
1)坐位平衡:重点对健侧、患侧躯干肌的控制力进行训练,以提高躯干平衡反应,改善坐位平衡;
2)诱发平衡反应:治疗师用手向前、后、左、右推动患者,破坏其平衡状态后使患者重新调整重心维持平衡;
3)前方倾斜及躯干前倾:在治疗师或患者利用健侧帮助下,使躯干前倾和向前方倾斜来诱导躯干平衡能力;
4)躯干旋转:治疗师站在患者身后,双手分别放在患者两侧肩峰上,嘱患者目视前方,肩向左侧旋转时,头向右侧旋转,左右交替,动作应缓慢。利用躯干-颈-上肢模式,交替产生肩部屈肌、伸肌的共同运动、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腰反射诱发及促进躯干旋转;
5)头、颈运动:患侧上肢放在治疗台上,治疗师一手放在患侧肩上,另一手放患侧耳后。让患者用耳朵接触肩峰,治疗师用手给予抵抗,当阻力足够大时,可诱发肩上举及耸肩活动;
6)肩关节活动:在治疗师引导下的肩部运动,以维持肩关节活动度,预防肩痛;
7)屈髋肌群收缩训练:坐位,治疗师利用躯干前倾和后倾以诱发屈髋肌的反应性收缩。
(3)引导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
1)屈肘:治疗师抵抗健侧上肢屈肘(利用联合反应)、让患者面向健侧(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牵拉患侧的近端、轻扣斜方肌、肱二头肌等引起上肢屈肌的共同运动。
2)伸肘:治疗师抵抗健侧上肢伸展(利用联合反应)、让患者的头转向患侧(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轻扣胸大肌、肱三头肌等引起上肢伸肌共同运动。
3)双侧抗阻划船样动作:治疗师坐在患者对面,相互交叉前臂再握手做类似划船时推拉双桨的动作,向前推时前臂旋前,向回拉时前臂旋后。治疗师在健侧施加阻力以引导患侧用力(利用健侧肢体和躯干的本体冲动对患者难以进行的推、拉或往复运动进行促进)。
4)下肢屈/伸共同运动:患者仰卧,健侧下肢伸展,嘱患者健侧下肢做抗阻屈伸动作以此引导患侧下肢的屈曲。
5)下肢外展/内收共同运动:将患侧肢体置于外展位,嘱健侧下肢内收,在此过程中治疗师施加阻力,引导患侧下肢内收;将双下肢均置于中间位,嘱患者健侧下肢抗阻外展,引导患侧下肢外展。
(4)引导分离运动:
1)肘关节屈/伸分离运动:患者坐位,将肘置于面前的桌子上,然后进行肘关节的屈伸活动;治疗师托住患侧肘关节使上肢水平前伸,要求患者用手触摸对侧肩部再将其回复到上肢伸展位。
2)手指屈曲/伸展:当手指能够完全屈曲时,练习拇指与手指的相对运动,嘱患者握拳,拇指在四指外,然后拇指向小指方向滑动;也可将四指伸开,用拇指分别沿四指的指尖划向指根;或将四指伸展,然后保持指间关节的伸展,练习独立的屈曲和伸展掌指关节。
3)下肢屈曲/伸展:患者双杠内站位,练习小幅度的膝关节屈曲和伸展;也可以嘱患者在患腿摆动时练习踝关节的背屈和跖屈。
(5)步行训练:
1)辅助步行:治疗师站在患侧,与患者手交叉握住,另一只手放在患者腋窝,托住患肩,与患者一起步行,同时辅助患者进行重心转移,控制步幅及步行节奏;
2)独立步行:患者借助拐杖、平衡杠、扶手等进行独立步行训练;
3)指导步行:患者在步行时,治疗师对完成的动作给予指正;指导患者如何控制重心、起步、步幅及如何纠正膝过伸等。
(6)日常生活练习:生活中利用共同运动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包括上肢伸展内收时旋转门把手;用患手梳头;将外衣搭在前臂上;患手握皮包带;患手拿牙刷等小东西、抓火柴盒等;书写时用患手固定纸;患手穿衣袖;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
5、注意事项
(1)熟悉脑损伤后的异常运动模式及病理反射的神经病理学基础知识。
(2)熟悉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的评定。
(3)Brunnstrom技术重点在早期运用原始反射来完成或诱发运动动作,应尽早介入。
(4)重视心理方面的治疗与支持,取得患者配合。 1、定义
Bobath 技术是治疗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其核心是以日常生活活动任务为导向的姿势控制和运动控制。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儿童脑瘫、脑外伤、脑卒中等引起的运动障碍。
(2)禁忌证:意识和认知障碍、严重情感障碍、生命体征不稳定等。
3、设备与用具 治疗床、Bobath球等,不需要特殊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Bobath技术主要包括:控制关键点、反射性抑制模式、促进姿势反射、感觉刺激、姿势控制和以任务为导向的运动控制训练等。
(1)控制关键点:
1)治疗师通过对患者身体关键部位(中心控制点:头部、躯干、胸骨中下段;近端控制点:肩峰、髂前上棘;远端控制点:拇指、拇趾)上的手法操作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降低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
2)手法操作从躯干和近端开始,向远端移行,并随之减少操作点和控制的量以逐渐诱导出随意运动,常与反射性抑制联合应用。
(2)反射性抑制模式:
1)躯干肌张力增高:屈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过伸位,可以降低屈肌张力,增加伸肌张力;伸肌张力增高时,把头放置在屈曲位,可以降低伸肌张力,增加屈肌张力;屈肌与伸肌张力均增高时,通过旋转躯干(保持骨盆不动)来抑制。
2)肢体肌张力增高: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旋位来抑制;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位来抑制;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对称性伸展(头在中立位) 来抑制。
3)出现痉挛时:颈、背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躯干与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干及髋的伸展。
(3)促进姿势反射:
1)促进调正反应:治疗师利用头部与躯干间的位置变化促进躯干转动。仰卧位时,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诱发出胸、腰、下肢转动,训练翻身活动;治疗师利用躯干位置倾斜,促进头部直立;坐位时,治疗师向左、右倾斜患者躯干以训练头部控制,治疗师利用上半身或下半身扭动时,另一半随之转动成一直线,促进翻身活动;患者仰卧,治疗师将患者的肩胛带或骨盆扭转,带动躯干转动,训练翻身活动。
2)上肢保护性伸展反应:治疗师通过突然向前方、侧位推动患者,还可在坐位或俯卧下让患侧上肢支持体重,以诱发和促进上肢保护性地伸展和身体平衡能力。
3)促进平衡反应:治疗师从前方、后方、侧方或对角线方向突然推拉患者,还可配合使用大球、滚筒、平衡板等辅助训练器具进行,使之保持身体平衡,不致跌倒,训练维持平衡的能力。
(4)感觉刺激:
1)加压或负重:治疗师通过对关节施加压力或支持体重来增加姿势性张力与减少不自主运动。
2)放置及保持:定位置放训练:治疗师将患侧肢体按训练要求放在一定的位置上,当肢体能控制后,嘱患者由此位置向上和向下活动,再返回原位;保持训练:指肢体在无帮助情况下,停留在某一位置并保持一段时间的等长收缩训练。
3)轻推技巧:压迫性轻推:治疗师通过挤压关节的手法操作,用来增加肌张力;抑制性轻推:治疗师诱发由于拮抗肌痉挛产生交互抑制的肌肉无力的收缩;交替性轻推:治疗师用方向相反的手法轻推患者,如从前向后与从后向前,从左向右与由右向左轻推患者,以引出平衡反应。
(5)姿势控制和以任务为导向的运动控制训练:
治疗师首先对患者进行核心控制(指对腰、躯干及骨盆)的稳定性训练,在此基础上再训练肢体选择性的运动控制练习,并将所练习的运动模式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反复练习。
5、注意事项
(1)鼓励患者及家属,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心理支持,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2)熟练掌握神经解剖及神经生理学等医学基础知识。
(3)关键点的手法操作动作应缓慢。
(4)治疗儿童时应遵循运动发育的规律。 1、定义 PNF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刺激,达到促进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改善运动控制、肌力、协调和耐力,最终改善功能的治疗技术。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中枢神经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科损伤性疾病、运动创伤和关节炎所致的功能障碍等。
(2)禁忌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定,关节内未完全愈合的骨折,关节急性炎症或外伤所致的肿胀,骨关节结核和肿瘤等,以及婴幼儿,意识障碍及听力障碍者。
3、设备和器具 不需要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PNF技术主要包括的内容:基本技术、特殊技术、常用技术分类、常用基本运动模式。
(1)基本技术:
1)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的方向。
2)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
3)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
4)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
5)牵引和挤压:治疗师利用对躯干和四肢的拉长(拉长肌肉,分离关节面)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负重(压缩)以激活关节感受器。
6)时序:运动的先后顺序,促进正常顺序及通过“强调顺序”增加肌肉收缩。
7)体位和身体力线:治疗师的身体和手的力线引导和控制运动或稳定。
8)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2)特殊技术:
1)节律性起始:先被动、缓慢、有节律地活动肢体数次,并让患者感受运动的感觉,再让患者参与运动。
2)等张组合:治疗师令患者在整个活动范围内做主动抗阻运动(向心性收缩),在关节活动末端,令患者停留并保持在这一位置(稳定性等长收缩),当达到稳定后令患者缓慢地向起始位运动(离心性收缩)。
3)动态反转:治疗师在患者运动的一个方向施加阻力,至理想活动范围的末端时,远端手迅速转换方向,诱导患者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且不伴有患者动作的停顿或放松。
4)节律性稳定:令患者肢体保持某一位置不动,治疗师交替的给予患者主动肌与拮抗肌产生等长收缩的阻力。
5)反复牵伸:治疗师在患者肢体运动的起始位或全范围给予主动肌反复、快速地牵伸,在牵伸的同时,发出活动指令,诱导牵张反射。
6)收缩-放松:先对制约关节活动的拮抗肌给予等张抗阻,随后放松,并将受限的肢体运动至新增加的关节活动范围。
7)保持-放松:治疗师先被动或令患者主动地把受限的肢体放置在被动关节活动范围的末端,然后对拮抗肌和旋转肌等长抗阻并维持5-8秒。
(3)常用技术分类:
1)促进运动起始的技术:节律性起始、反复牵拉。
2)增强肌力的技术:反复牵拉、节律性稳定、等张组合、动态反转、稳定性反转。
3)增强耐力的技术:稳定性反转、动态反转、节律性稳定、反复牵拉。
4)增加稳定性的技术:等张组合、稳定性反转、节律性稳定。
5)增加协调和控制的技术:等张组合、节律性起始、稳定性反转、动态反转、节律性稳定、反复牵拉。
6)增加活动度的技术:动态反转、稳定性反转、节律性稳定、收缩-放松、保持-放松。
7)放松技术:节律性起始、节律性稳定、保持-放松。
8)减轻疼痛的技术:节律性稳定、保持-放松。
(4)常用的上肢和下肢基本运动模式:
表2-9-1 上肢屈曲-内收-外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肩胛骨 后缩、下沉 前伸、上提 肩 伸展、外展、内旋 屈曲、内收、外旋 肘 伸展 伸展 前臂 旋前 旋后 腕 尺侧伸展 桡侧屈曲 手指 伸展 屈曲 拇指 伸展、外展 屈曲、内收 表2-9-2 上肢伸展-外展-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肩胛骨 前伸、上提 后缩、下沉 肩 屈曲、内收、外旋 伸展、外展、内旋 肘 伸展 伸展 前臂 旋后 旋前 腕 桡侧屈曲 尺侧伸展 手指 屈曲 伸展 拇指 屈曲、内收 伸展、外展 表2-9-3 上肢屈曲-外展-外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肩胛骨 前伸、下沉 后缩、上提 肩 伸展、内收、内旋 屈曲、外展、外旋 肘 伸展 伸展 前臂 旋前 旋后 腕 尺侧屈曲 桡侧伸展 手指 屈曲 伸展 拇指 屈曲、内收 伸展、外展 表2-9-4 上肢伸展-内收-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肩胛骨 后缩、上提 前伸、下沉 肩 屈曲、外展、外旋 伸展、内收、内旋 肘 伸展 伸展 前臂 旋后 旋前 腕 桡侧伸展 尺侧屈曲 手指 伸展 屈曲 拇指 伸展、外展 屈曲、内收 表2-9-5 下肢屈曲-内收-外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髋关节 伸展、外展、内旋 屈曲、内收、外旋 膝关节 伸展 伸展 踝关节 跖屈、外翻 背屈、内翻 足趾 屈曲 伸展 表2-9-6 下肢伸展-外展-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髋关节 屈曲、内收、外旋 伸展、外展、内旋 膝关节 伸展 伸展 踝关节 背屈、内翻 跖屈、外翻 足趾 伸展 屈曲 表2-9-7 下肢屈曲-外展-内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髋关节 伸展、内收、外旋 屈曲、外展、内旋 膝关节 伸展 伸展 踝关节 跖屈、内翻 背屈、外翻 足趾 屈曲 伸展 表2-9-8 下肢伸展-内收-外旋运动模式 关节 起始位 终止位 髋关节 屈曲、外展、内旋 伸展、内收、外旋 膝关节 伸展 伸展 踝关节 背屈、外翻 跖屈、内翻 足趾 伸展 屈曲
5、注意事项
(1)根据评定结果,选择适宜的治疗技术。治疗时根据患者的反馈,调节治疗量及调整治疗技术。
(2)患者取舒适安全的体位,治疗师保持正确的体位和身体力线进行操作。
(3)操作时,注意手的抓握技巧,言语提示须简洁、清晰,提供的最大阻力应适宜,牵拉力量不宜过大。
(4)避免患者过度疲劳。 (MRP)(motor relearning program)
1背景
运动再学习是80年代初,澳大利亚学者Janet H Carr等提出的一种运动疗法,指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为一再学习或再训练的过程。
2 定义
运动再学习是将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恢复运动功能的训练视为再学习或重新学习的治疗方法。它以生物力学、人体运动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作业或功能为导向,强调患者主观参与,按照科学的运动学习方法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训练。
3方法
运动再学习的具体操作分为4个步骤:(1)描述正常的活动成分并通过对作业的观察来分析缺失的基本成分和异常表现;(2)练习丧失的运动成分,包括解释、指示、练习加语言和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3)作业练习,包括解释、指示、练习加语言和视觉反馈及手法指导,及时进行再评定;(4)训练的转移,即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包括安排和坚持练习,练习中要自我监督,并要求亲属和工作人员参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运动再学习方案的4个步骤 步骤1 分析动作
观察
比较
分析 步骤2 练习丧失的成分
解释 - 认清目的
指示
练习 + 语言和视觉反馈 + 手法指导 步骤3 练习丧失的成分
解释 - 认清目的
指示
练习 + 语言和视觉反馈 + 手法指导
再评定
鼓励灵活性 步骤4 训练的转移
衔接性练习的机会
坚持练习
安排自我监测的练习
创造学习的环境
亲属和工作人员的参与 4特点
(1)综合利用神经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运动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
(2)正确判定出缺乏控制或正常顺序的运动成分;
(3)制定正确的训练目标;
(4)整体与部分训练运动的整合;
(5)康复训练与生活环境的密切结合;
(6)注重患者在训练中的注意力;
(7)利用多种反馈信息;
(8)患者应积极参与康复训练;
(9)患者应有一定的时间,用脑思考所学到的新动作; 1定义
(1)Rood技术又叫多种感觉刺激治疗法或皮肤感觉输入促通技术。由美国人Margaret Rood提出。
(2)此技术的主要特征是在特定皮肤区域内利用轻微的机械刺激或表皮温度刺激,影响该区的皮肤感受器,可获得局部促通作用。
2适应症
适合于任何有运动控制障碍的患者。
3基本理论
(1)适当的感觉刺激可保持正常的肌张力,并能诱发所需要的肌肉反应;
(2)感觉性运动控制是建立在发育的基础之上,逐渐地由低级向高级感觉性运动控制发展;
(3)利用动作完成需有目的性,诱导出皮质下中枢的动作模式;
(4)反复的感觉运动反应是动作掌握的必备条件;
4治疗原则
(1)先诱导出一些早期的粗大动作。
(2)开展姿势控制训练时,首先要固定远端肢体,然后再沿其固定方向的纵轴向下挤压。
(3)当肢体末端固定,通过对末端上方肢体的被动或主动活动,来训练肢体的控制能力。
(4)当肢体的近端关节控制能力提高后,固定近端关节,诱导远端肢体在空中进行自主运动。
5基本方法
(1)利用感觉刺激来诱发肌肉反应:
1) 触觉刺激:快速刷擦和轻触摸;
2) 温度性刺激:冰刺激;
3) 牵拉肌肉:快速、轻微地牵拉肌肉;
4) 轻扣肌腱和肌腹;
5) 挤压肌腹、关节,引起关节周围的肌肉收缩;
6) 特殊感觉的刺激;
(2)利用感觉刺激来抑制肌肉反应:
1) 挤压:轻微的关节挤压可缓解肌肉的痉挛;
2)牵拉:持续性牵拉可抑制或减轻痉挛;
(3)应用个体发育规律促进运动的控制能力:
1) 关节的重复运动:由主动肌收缩与拮抗肌抑制而完成;
2) 关节周围肌群共同收缩:是固定近端关节,发展远端关节技能的基础;
3) 远端固定,近端活动;
4) 技巧动作:近端固定,远端活动;
(4)轻微触摸刺激痉挛肌的拮抗肌
1)上肢屈肌痉挛的抑制方法:轻微触摸图中上肢的黑线处,可缓解下列肌肉的张力:手指屈肌、拇指外展肌、腕关节尺侧屈肌、肘屈肌、肩关节后伸肌。
2) 下肢伸肌痉挛的抑制方法:轻微触摸图中下肢的黑线处,可缓解以下肌肉
的张力:如足趾屈肌、足趾内收肌、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踝内翻肌(胫骨后肌)、膝屈肌(股后肌群)、内收肌。
(5)抑制腕和手指屈肌痉挛的方法
让患者握住一空的圆锥型物体,治疗师从腕关节尺侧向里施加压力,降低手指屈肌张力。
肌张力高不百是单一的临床表现,它是锥体束损害的表现之一。一般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椎体束的损伤,表现度为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病人活动受限,行动困难知。单纯肌张力高,可以用痉挛肌治疗仪来防止肌张力增加。另外可以口服道利奥来素和金刚烷胺片,这些药版物可以缓解肌张力增高。但是,建议肌张力增高的肢体最好不要针灸治疗,因为针灸此时会增权加肌张力增高的情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