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运动形式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第1张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如下:

1、太极站桩:双手自然抱住肚脐下三寸小腹丹田,用意念想着丹田,入静,吐故纳新。太极推手:身体稳如泰山,动作变化自如,控制对方的四肢,来留去送,收放自如。

2、太极独立:增强大脑神经的控制力,强化四肢肌肉,呼吸自然,心如止水。太极跌叉:双腿打开与身体呈90°,立身中正,增强下肢的韧带力量,促进血液循环。

3、太极控腿:控制身体平衡,使四肢控制自如,收放自如。太极盘步:加强腿部力量,伸展韧带,加强脚踝的力量。太极静功:意念集中,体验心境,意守丹田,调身调心。太极抱球:动作曲而不直,直而不僵,控制身体阴阳二气,控制丹田真气。

太极拳的步型主要有“弓步”、“坐步”与“马步”三种。

“弓步”俗称“弓箭步”,是以前腿弯屈如弓,后退挺直似箭而得名。诀云:“前腿弓,后腿绷。”即是指此。站桩时称作“弓箭桩”或“弓步桩”。

“坐步”是太极拳的专用步型,与“坐胯”都系太极拳常用的下肢技法术语。坐步的做法是:两脚前后错步站立,两脚跟间的距离相距约本人脚长的二倍;前脚跟着地,脚尖上翘,膝关节微微松屈;

后脚外展四十五度(吴式太极拳不外展或微微外展),重心居后,以后腿屈膝支撑体重;松屈髋关节,胯根向回抽缩,使臀部向后、向下坐落,似坐在凳子上一般。是整个下肢相互配合所形成的一种前虚后实的步型,因此,又有人叫它“虚步”。

“马步”又称:“骑马式”,“马裆步”,或叫“地盆”。在用于桩功练习又称为“骑马桩”。

做法:两脚开立,相距约本人的两个横脚长,两脚掌平行、脚尖朝前或微微外展;屈膝下蹲时大腿不能近水平,膝盖的垂直投影线也不能超出脚尖,身体重心在两脚中间,虚领顶劲,裹裆含腚,命门外凸,裆部既沉又吊。

骨骼健康可以使我们更年轻态,骨骼的兴衰也代表身体健康。专家研究发现, 太极拳 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太极拳养生对人类有突出贡献,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对骨骼有按摩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欢迎阅读!

 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

太极拳不仅是门 武术 ,也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练习太极拳可提高骨骼韧性,降低摔跌的风险。

现代科学技术对气功的研究资料已不断证明,气功养生术是一门学问,其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卦掌等,都各具特色。有的以动为主,旨在运动健身,那么气功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没有帮助呢

专家指出我国的气功养生与治病之术,是中华 文化 遗产的瑰宝。它不是迷信,只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给它冠以神秘的面纱,肆意歪曲它。

练太极拳能打通各个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人体有充分的血液滋润,气色就会提高,还会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对气功的研究资料已不断证明,气功养生术是一门学问,其内容十分丰富,如五禽戏、太极拳、易筋经、八卦掌等,都各具特色。

有的以动为主,旨在运动健身,使人体各部位的关节筋骨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使百脉通畅,气血调和,各系统机能活跃。有的以静为主,主动地炼意、气、形,强调自我的身心锻炼,从而更好发挥其保健抗病的功效。

据说美国有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将在少年 儿童 时期的男女和进入老年时期的男女,组织长期打太极拳作为健身的体育锻炼,经数年后,其测得结果表明儿童不缺钙,身体素质高,不易患骨骼上的疾病。

无论男女老少练太极拳都能各取所需,太极拳是一项柔和的全身运动,对身体各处都起着积极影响。

老年人不易患股骨头坏死症, 摔跤 后骨的应力增强,不易骨折等。他们的结论是以打太极拳进行体育锻炼,达到养生治病目的,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对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也同样有效。

股骨头坏死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病情进行适当的锻炼,但锻炼应动静结合,不能勉强,更不要做令股骨头负重的运动。

 太极拳能增加骨骼密度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挺起脊梁来”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可是病情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想做到,并不容易。这个“静悄悄的流行病”除了让人放松警惕之外,常常在不经意间给身心带来长期的伤痛和负担。

现在都是办公化工作,很多人在上班时坐着,下班就是躺着,长期这样容易引起痔疮等疾病,太极拳对以上这些都有改善。

久坐不动的都市生活方式,是骨质疏松症发生和发展的“帮凶”之一。为此,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在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来临之际,强调运动对骨骼健康的重要意义。

现代都市人上下班以车代步,上下楼以电梯代楼梯,最终可能因“习惯性缺乏运动”而导致日后患骨质疏松症。而适当运动是提升骨骼健康的重要手段,能改善机体的生物力学和全身情况,防止跌倒和创伤,降低骨折率。

研究发现,经常锻炼的青少年进入老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将更晚,症状更轻;常打太极拳的人与不打的人相比较,跌倒的发生率减少47%,髋骨骨折发生率降低25%。

研究发现,腿脚不好的人练习太极拳一段时间后,自己能走路,腿脚不好的毛病也有明显的改善。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参加太极拳活动多年的60岁-90岁的老人血浆睾酮水平大于对照组不常运动的老人,而与健康成年男性相类似。运动可调节睾酮,睾酮能促进代谢,使骨密度增加。

体育运动 对于增加骨质疏松妇女的骨形成是有效的。12名69岁-95岁老人参加实验,经每周3次为期3年的轻度至中等运动量的训练后,骨矿物质增加229%,不运动的对照组则减少328%。

运动还有益钙的利用,增加吸收,而卧床能使尿钙排泄量比正常排出量高3倍之多,因而极易发生骨质疏松;再因长期卧床影响骨血液循环,使骨营养缺乏,加速骨量丢失。长期不运动使骨附属组织缺钙,也同样加速骨丢失。

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强烈建议,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应当持之以恒地参加运动锻炼。

 防止骨质疏松,练习太极拳是首选

 1骨质疏松与人的年龄成正比

医学专家称,骨质疏松是老年人易患的疾病。进入中老年以后,人的骨密度逐渐下降,这种下降在女性绝经后明显加速,因此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而男性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比女性高。

 2骨质疏松与练习太极拳频次成反比

著名的养生专家说:美国人做过研究,分两组老年人,一组在健身房锻炼,天天练肌肉;另外一组分文不花,打太极拳,对比结果发现,练拳的这组平衡功能好、脑子好、走路不跌跤,跌跤骨折减少50%。

 3练习太极拳是首选

美国人非常佩服中国人的智慧,他们说,预防骨质疏松,练习太极拳是首选,因为不花一分钱的太极拳比现代化的器械效果好得多。

 太极拳防止骨质疏松的功效

 1练习太极拳,使人“心静”与“体松”

太极拳练习“先在心,后在身”的意识作用,注意“心静”和“体松”两种基本 方法 。“心静”就是在练拳时,思想上尽量排除了一切思虑杂念的干扰,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姿势高或低,心理上始终保持安静状态。

“体松”就是在练拳时,使其周身协调,全身的骨骼、肌肉关节、韧带和五脏都处于自然舒展状态,有利于骨骼的发育和健康。

 2练习太极拳,减少骨矿物质丢失率

据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练习6个月太极拳,能减低负荷肢体(胫骨)的骨矿物质丢失率。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目的。

常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可对骨骼肌肉运动系统形成良好刺激,有效减少体内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3练习太极拳,有助于骨骼、肌肉和关节组织的健康

太极拳是“动无有不动”的全身性运动,全身各大小肌群和关节都参加活动,因此长期练习有助于使关节运动灵活,改善关节韧带弹性,增强肌肉坚韧和伸缩力。练与不练,结果大不相同。

4提高人的平衡能力,防止骨质疏松,降低骨折概率

有些老人咳嗽一下就会骨折,举手提物品也会骨折,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之一是失去平衡摔倒而导致股骨颈骨折。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呢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骨骼钙质减少,骨质疏松而致。

骨质疏松虽然能造成骨痛、肢体缩短等并发症,但目前骨质疏松所造成的最大的危害是骨折,并且已成为我国伤残的主要致残原因之一。

有关医学专家经调查研究后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可有效地防止骨折。专家将三个练习太极拳团体中的41人与年龄相当而不练习太极拳的86人,进行腰椎、股关节、膝关节及手腕等活动部位的骨质密度比较。

发现经常练习太极拳者的膝盖骨比不练习太极拳者要强壮得多,其骨质密度要高14~40%,而且,经常练习太极拳者的骨质状态也十分理想,基本是接近20岁左右的青年人。

太极拳运动中,有一部分动作专门练习衡能力的,练习者的平衡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练习太极拳时,常常一条腿支撑了全身的重量,腿部受力增加,骨质的含钙量也会增加,骨骼就变得很坚固了。

所以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不容易会摔跤和骨折。大量的研究证明,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后,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有效改变肢体僵硬、震颤、动作迟缓等状况,跌倒的危险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以上。

 

看了“太极拳锻炼骨骼肌肉强身健体” 文章 的人还看了:

1 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

2 练习太极拳对骨骼及关节的作用

3 论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

4 强身健体习练太极

5 太极拳的三个层次

6 常练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7 太极拳与健康长寿

一、心静体松。所谓“心静”,就是在练习太极拳时,思想上应排除一切杂念,不受外界干扰;所谓“体松”,可不是全身松懈疲塌,而是指在练拳时保持身体姿势正确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全身关节、肌肉以及内脏等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状态。

二、圆活连贯。“心静体松”是对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而是否做到“圆活连贯”才是衡量一个人功夫深浅的主要依据。太极拳练习所要求的“连贯”是指多方面的。其一是指肢体的连贯,即所谓的“节节贯穿”。肢体的连贯是以腰为枢纽的。

在动作转换过程中,则要求:对下肢,是以腰带跨,以跨带膝,以膝带足;对上肢,是以腰带背,以背带肩,以肩带肘,以肘带手。其二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即“势势相连”----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势势之间没有间断和停顿。

而“圆活”是在连贯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意指活顺、自然。

三、虚实分明。要做到“运动如抽丝,迈步似猫行”,首先要注意虚实变换要适当,是肢体各部在运动中没有丝毫不稳定的现象。

若不能维持平衡稳定,就根本谈不上什么“迈步如猫行”了。一般来说,下肢以主要支撑体重的腿为实,辅助支撑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上肢以体现动作主要内容的手臂为实,辅助配合的手臂为虚。总之虚实不但要互相渗透,还需在意识指导下变化灵活。

四、呼吸自然。太极拳联系的呼吸方法有自然呼吸、腹式顺呼吸、腹式逆呼吸和拳势呼吸。以上几种呼吸方法,不论采用哪一种,都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初学者宜采用自然呼吸

 太极拳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项目,以下是“太极拳基本功介绍”,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太极拳对身体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影响

 人体循环系统使人体内部一套封闭系统,包括血脉系统和经络系统,主要功能使不断向全身各系统和部分、组织与细胞输送营养物质、氧气和激素,以及各种能量,以滋补营养和充能,并将其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废物分别送到肺、肾、肠胃和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从而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由于太极拳使人体内外进行缓慢的螺旋形或圆弧形武术运动,人体各系统和各部分必然会得到轻柔挤压、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弹性、伸缩性、柔韧性和力量。当骨骼肌松弛时,静脉学管外周压力下降使静脉血管的容量增加,减轻心脏负担,毛细血管被动扩张,容量增加,随血液输送到组织的氧气、营养物质等也相应增加,促进了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对细胞新陈代谢其促进作用。由于太极拳运动强度减小无氧代谢成分较少,引起机体疲劳的产物——乳酸也减少。研究证明,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可以使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增加,加速主动脉排空,还可以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小板粘聚性,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元含量,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到活血化淤作用;同时还可以显著提高血液酸碱平衡能力。实验证明,太极拳对人的心脏功能有明显提高作用。可使心机纤维增粗,心壁增厚,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口径变粗,心脏容量和每博输出量增加。

 太极拳运动作为缓和型的有氧练习,可以促进机体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交感神经的活性下降,因而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太极拳是按照太极理论和中医基本理论,按照人体阴阳五行运动的规律,通过经络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经络畅通则身体健康,经络不通则生疾病。太极拳的练习方式、途径虽不尽相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练就充足的内气,并运行内气贯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通大小周天,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练拳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

 一般来说,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准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准备操拳。

  二、练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

 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最好选择安静一点的地方,维持好心理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切记与人交流,用意识来支配全身的力量,从而达到精神和肌肉两方面的锻炼。

 同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如年高体弱的,可采取姿势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千万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

  三、练拳时尽可能做到柔、缓、松、轻相结合。

 由于老年人受到体力上的限制,练拳时应尽量柔和、放松、自然、缓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即使初学者,也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身体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掌握好这个要领。

  四、练拳时应掌握深匀细长的呼吸。

 匀细深长的呼吸,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纳新”的效果,同时也能改进血液循环和内脏活动机能。由于这是一种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式运动,初学者可能感到有困难,应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

  老人练习太极注意事项

 太极拳讲究的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身心合一,动作一气呵成,配合自然的呼吸,这样长期练习对于我们的心、肺、肠、胃等都有很多的益处。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既有一般拳术活动肌肉筋骨的好处,又有调息养神的功效,所以特别受到老年人的喜爱。但在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太极拳的身形的要求:

1、头部达到要求的具体表现是,下颏微收,颈项和衣领的后部微贴。但要避免因强行僵项而造成头颈呆滞。要使头部和颈部保持灵活舒畅。

2、脊背至尾闾要在一条垂直线上,这是体现“中正安舒”的重点,。脊椎关节放松以及尾闾向下垂悬的基本功练习,对于养生架子的运用、技击架子的发劲都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肩肘为上臂的两端,老拳谱上有“沉肩坠肘”之说。意思是说不要耸肩翘肘,那样会影响意气下沉。

4、腰胯相通,老拳谱有“松腰松胯”之说,腰是全身动作的中轴,胯随腰转。放松腰胯是使全身动作灵活的关键,要在腰的周围形成一个气圈。要特别注意把腰、胯和全身的活动有机地、协调地联系起来,发挥其养生和技击的功能。

扩展资料:

要领

1、意气相合,气沉丹田: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2、动中求静,动静结合: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3、式式均匀,连绵不断:指每一招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参考资料:

-太极拳

 一、虚灵顶劲

 顶劲是指头容正直,神贯于顶。

 该要领并不是单指头项,应包括整个身心。从足到头顶均要体现上灵之意。即:两足抓地头项上领,如两足与头将身体拉长的感觉。

 二、含胸拔背

 含胸是指胸微涵内收,使气沉于丹田。

 拔背是指气贴于背,蓄力于脊。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常言道“步随身转则为功,身随步转则为病”。正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王宗岳《十三总势歌》)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

 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是指肩松开下垂。

 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坠肘是指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发力不能完全到位。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是指《太极拳论》所说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此方可称做上下相随。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

 即:“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拳论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又如“运劲如抽丝”,都说的是这个意思。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气喘吁吁。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贲张之弊。习练者细心体会,自会收益良多。

 拓展注意事项

 打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根据近年来生理学的发展,特别是许多生理学家对中枢神经的研究,使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我们知道,神经系统,尤其是它的高级部分,是调节与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人类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以适应于外界环境并改造外界环境。人依靠神经系统的活动,使体内各个系统与器官的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起来。因此,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如果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对全身来说就有很好的保健意义。太极拳的优越之点就在于此。

 打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对心脏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在中枢神经活动支配下发生的。就太极拳动作的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是一种用来消除体内淤血的良好方法。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

 打太极拳对骨骼,肌肉及关节活动的影响很突出。以脊柱为例,练太极拳与腰部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经常地练习太极拳,无论对脊柱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都有良好的作用。据观察,太极拳组老人发生脊柱畸形的只有百分之二十八点五,而一般老人则为百分之四十七点二。驼背是典型的老年畸形,是衰老的结果。但是,经常打太极拳,驼背的发生率就远比一般人少。经常打太极拳,脊柱的活动幅度也较好,太极拳组老人弯腰时手能触地的占百分之七十七点四,对照组老人占百分之十六点六。X线照像检查发现,太极拳组比对照组老年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也较低(百分之三十六点六比百分之六十三点八)。老年性骨质疏松是一种衰老的退行性变化,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骨质中的成骨细胞不够活跃,不能产生骨的蛋白基质,致使骨生成少,吸收多,骨质变松。骨质松就容易产生畸形,关节活动也就不灵活。而打太极拳要求动作连贯、圆活,周身节节贯串,因此打太极拳有一定的防老作用。

 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影响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目前还不多,但从上述两组老人的骨骼变化及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来看,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以及无机盐中钙、磷的代谢影响是良好的。近年来,国内有不少人从物质代谢的角度研究运动的防老作用。例如,有人报道,老年人锻炼五到三十分钟后,血内的胆固醇含量会下降,其中以胆固醇增高的老人,下降尤为明显。也有人对动脉硬化的老人进行锻炼前后的代谢研究,发现经过五到六个月锻炼后,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却明显减少,而且动脉硬化的症状也大大减轻。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说明打太极拳对体内物质代谢的良好影响。

 打太极拳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前面已经提过,由于神经系统活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改善其他系统的机能活动,因此它可以预防并治疗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运动、分泌、吸收的紊乱)。此外,呼吸运动对胃肠道起着机械刺激的作用,也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因此可以促进消化作用,预防便秘,这对老年人也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轻松柔和的健身运动,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影响,加强了心、血管与呼吸的功能,能减少体内淤血,改善消化作用与新陈代谢过程。所以,从医学的观点上来看,它是一种很好的保健体操与病人的医疗体操。

 太极拳健身方法

 太极拳具有非凡的健身功效是由于太极运动有以下五个特点。

 (1)每个动作都是全身运动,所谓“一动无不动”。一般的广播体操,上肢运动光运动上肢,下肢运动光运动下肢,弯腰运动光运动腰。跑步看似全身运动,其实运动很单调,缺少扭旋动作。太极拳则不然,自始至终是全身运动,全身的每一块肌肉、每一个关节都不断地进行着各式螺旋运动,因而使筋骨皮肉及内脏系统得到全面锻炼。腹式深呼吸则更加增强了内脏的锻炼和按摩。太极拳还要求提起精神、神志安详、排除思虑,集中于打拳,这又使大脑得到休息,神经指挥系统得到锻炼。有一本书,书名是《太极拳传真》,作者是一位已故太极名家的徒弟,他在书中说:“自从学了太极拳,自己的小提琴水平大有提高。”我认为这并非不可思议,因为太极拳不仅能健身强体,还能使人神经灵敏、动作协调。

 (2)强而不猛的适量运动。运动生理学家告诉我们,超负荷运动有害健康。一座桥梁,瞬时超过负荷极限,就会产生裂缝,甚至断裂;人体也是这样。竞技运动的金牌得主,往往因拼搏过度成为病号。温和的运动,例如步行,虽然有益于健康,但效率低,耗时多,而且动作单调,锻炼不全面。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复杂多变,没有激烈运动,但始终不泄劲;看似缓慢柔和,其实是一种高效率的运动。在练拳“懂劲”之后,中等强度打拳,春寒料峭的早晨,穿件单衣打拳,不感寒冷;春秋季节,七八分钟就

 浑身热乎,开始出汗,20分钟则浑身舒畅、汗流浃背。太极拳用的劲主要是内劲,即自我拉伸、自我压缩、自我弯曲、自我转动的劲。因为是自我用劲,因而运动强度可以自我掌握。拳架低、速度慢、呼吸深而长,意念集中,用劲认真,则运动量大;反之,则运动量小。练拳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因而老中青皆宜,是一种有利无弊的运动。

 (3)纯粹的有氧运动。生理卫生知识告诉我们,在有氧运动时,人体的动物淀粉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能促进新陈代谢,清除体内垃圾,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和中枢神经功能,因而有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功效。相反,剧烈运动时,人体的动物淀粉来不及充分进行氧化反应,只好在无氧情况下,酵化生成乳酸以提供能量;这种无氧运动造成酸性物质积累,加速人体衰老。多数运动既不是纯粹的有氧运动,也不是纯粹的无氧运动,而是混合运动。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少运动,则有氧运动、无氧运动都不足,新陈代谢不良,机能退化。太极拳既是全面而适量的运动,又自始至终是深呼吸运动,因而是纯粹的有氧运动。氧气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物质之一,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尽情享用。要使氧气不仅进入肺部、进入血液,还要能进入周身各部的组织,滋养全身,才是充分享用了大自然的恩赐。太极拳就有这样的功效。

 (4)一面放松,一面用劲,也就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是太极拳的又一特点(其他内家拳也有这种特点),这大概是中华武术特有的体育文化。听起来有点玄,其实一点也不神秘。以上肢动作为例,在屈伸弧旋之间,把劲用在松肩坠肘上,用在屈肘撑臂上,用在坐腕伸指上。这种用劲方法,有点类似于伸懒腰,是一种自我拉伸的劲,不但和“手法松柔”不矛盾,而且非如此不能充分松柔。太极拳动作必须缓慢,缓慢了才能充分拉伸、充分放松,才能使自己感到舒畅,甚至是美妙的享受。如果动作不缓慢,就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了。下肢要负重,怎样放松实脚稳健负重,虚脚轻灵放松,两脚虚实变换,轮流放松。

 为什么要放松放松了,经络才畅通。这是千百年来无数气功家和内家拳锻炼者的实践经验。机理是什么这涉及对经络本质的认识。1997年12月3日,《科技日报》发表了中国中医研究院李志超先生的文章《人体的经络在哪里》。

 文章大意说:从医学临床实践经验和现代物理手段检测的结果,经络确实存在,但是在解剖镜下却怎么也找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该文作者认为,经络是人体组织之间、细胞之间存在着的缝隙,这些缝隙连成网络,有体液在其中流动,这就是经络之所在。该文作者又说:这只是一种推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我认为这是一个科学的假说,这个假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放松能通经络。放松了,当然缝隙就大,经络就通。按照中医的说法,经络对健康至关重要,起着“决生死,处百病”的作用。

 (5)太极拳是以脊椎运动为核心的运动。脊椎不仅是人体的力学支柱,也是中枢神经之所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植物神经从脊椎两侧伸向人体各部分,指挥人体的生理活动。针灸穴位图上也沿脊椎分布着肺腧、胃腧、肝腧、肾腧等穴位。健身必先健中枢神经,因而必先健脊椎。太极拳讲究手法、步法、眼法和身法,其中以身法为主。身法讲究“身形腰顶”,即“五弓齐发”,以身弓为主,身弓以腰为顶。

 拳谱中有一首关于“身形腰顶”的歌,说:“……腰顶穷生研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腰为中枢、尾闾中正等太极要领,讲的也都是身法问题,可见身法的重要。身法问题,其实也就是脊椎运动问题。一代宗师杨澄甫的说法是“气贴于背……力由脊发”,直接点明脊椎是动作的核心。太极拳的举手投足,都要先动腰,由脊椎发力,带动肩膀,肩膀再带动臂和手;由脊椎发力,虚实变换,把重心移到实脚之后,再将虚脚轻轻提起;不是简单地做手和脚的动作。这是太极动作和一般体操动作的根本不同之处。打太极拳时,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着脊椎的自我拉伸、压缩、左右转动、上下搓动、向前后做弓腰的活动。更准确地说是不断进行着把这些活动综合在一起的螺旋活动。太极拳不前俯后仰,不左弯右曲,脊椎运动是微动或内动,动作细腻,外表上看是姿势中正,其实内劲就在姿势中正之中。

 做一个“揽雀尾”,腰劲要变换7-9次;做一个“十字手”,腰劲要变换5次。全套85式太极拳,腰劲变换达好几百次,因此能使脊椎得到充分锻炼。我曾多次故意在晨练时以跑步代替打拳,并比较自我体验,总觉得跑步完后脊椎仍没有活动开,不如打拳来得舒畅。

 由以上五点健身原理可见,太极拳的健身功效,非一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健身器械运动等可以比拟。我并不贬低现代体育运动,而是认为必须经常而适量地进行多种不同的运动,才能起到良好的健身作用。就单项运动来说,或许只有游泳能和太极拳的健身效果相比拟,但游泳不如太极拳简便易行,不像太极拳那样可以随时随地每天坚持。

 太极拳的难点是不易在短期内“懂劲”,只能“由着熟而渐悟懂劲”,因而初学时,健身效果不很明显,但是只要坚持学,就有一定效果,因而“开拳有益”。太极拳是终身之拳,只要持之以恒,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健身效果就会逐渐提高,而且越来越好。只要符合上述五点健身原理的要求,即使动作姿势不很标准,也照样能有良好的健身效果。只要你每天打完拳后能感到身心舒畅,日积月累,你的健康水平必将大大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351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