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法则:
法则1:在你训练三角肌之前,请弄清楚构造。三角肌由前中后三束组成,练肩时不可只练某一肌束,不要集中精力去做前、侧、后肩的不同练习动作。
法则2:哑铃推举与侧平举是训练的重点内容,肩部训练开始就是两个动作:某种推举动作与哑铃侧平举。推的动作刺激三角肌的全部,使其变大,形成宽厚的肩膀。哑铃侧平举发展侧束,能增加肩的宽度,增强视觉效果。宽肩加上细腰,上体就能形成漂亮的“V”形。
法则3:用金字塔训练法则去刺激三角肌侧束。
用30磅哑铃做25次侧平举,40磅做15次,50磅做10次,60磅做8次。然后再按此顺序倒着做,直到30磅25次。做两个循环,练习中没有任何休息。
法则4:不要忽视斜方肌与三角肌后束。匀称在健美训练中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建立一个协调匀称的体格,不能有身体某个部位比其它部位更重要的想法。在三角肌训练中,要求斜方肌与三角肌后束能与三角肌前束和中束相配。因此建议将俯身飞鸟与直立划船列入肩部训练计划。
法则5:不要忽视关节,否则会导致受伤。肩关节是训练伤害事故的危险区域之一。即使用正确的姿势做动作,如果重量太重,也会有受伤的风险。因此,在正式训练前做两组20—25次的暖身推举是不可少的。
法则6:所有的肩部练习应从推举开始。推举能有效增大三角肌前束、中束的力量与体积。我用史密斯器械(也可用杠铃)做颈前推举,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三角肌前中束的动作,然后是哑铃侧平举、俯身飞鸟,最后是直立划船。
法则7:恢复调整很重要。我经常一周训练各部位两次。如果肩膀强大,可试着一周两次刺激这个部位。,一周练一次三角肌就够了。
1、与呼吸运动无关的肌是
D腹肌
2、膈收缩时
C、C膈顶下降助吸气
3、能使肩关节外展的肌是
A三角肌
4、下列哪块肌没有伸髋关节和屈膝关节的作用
A股四头肌
5、小腿三头肌的作用是使足
B跖屈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肌的辅助结构包括
A肌腱
C腱膜
D腱鞘
2、位于背部浅层的肌是
A 斜方肌
B 背阔肌
3、有关竖脊肌的描述,错误的是
B位于椎骨棘突尖端
C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
4、有关胸锁乳突肌的描述,错误的是
B起自乳突
C一侧收缩,使头屈向对侧
5、股前群肌包括
A 缝匠肌
C股四头肌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在关节运动轴相对的两侧,配布有作用相反的肌群。
正确
2、肌靠近身体正中面和四肢近侧的附着点为止点。
错误
3、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的起止点和作用完全相反。
正确
4、腹股沟管是腹肌间的斜行裂隙,下界是腹股沟韧带。
正确
5、竖脊肌和臀大肌是维持人体直立的主要肌。
错误
四边孔的组成介绍如下:
四边孔是由位于肩关节后方的三块肌肉组成的,包括肩胛下肌、大圆肌、小圆肌。四边孔的起点为肩胛下肌,止点为肱骨上部的肱三头肌长头,三角肌和筋膜。
四边孔位于肩关节后方内侧的肌间隙。又称四边间隙、四角间隙。可在体表触摸出。其前上方为肩胛下肌和小圆肌;后上方为臂三头肌长头;前下方为肱骨颈;后下方为大圆肌。外侧覆盖有三角肌、筋膜和皮肤。通过此孔的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腋神经于此处分出臂外侧皮神经,经三角肌下缘入于皮下。
四边孔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嵌压症,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三角肌和肱三头肌同时受损,常被误诊而延误治疗。
发病机理
肩四边孔位于肩关节后侧,由肌肉和骨关节围成一个四边形间隙。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颈及肩肱关节,下界为大圆肌,内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界为肱骨上端。其间隙可容纳一拇指,间隙内有腋神经及血管等。腋神经发自后索,伴随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
其皮支自三角肌后缘穿出分布于三角肌区及上臂上1/3外侧区皮肤。桡神经及其支配肱三头肌的肌支均未穿过四边孔。但腋神经穿过四边孔的位置与肱三头肌肌支相距很近,而距桡神经主干较远,故肩四边孔区受损伤时只有腋神经及肱三头肌肌支受损,而桡神经主干则无损伤。由于肩四边孔的解剖特点,当因肩后部落地,腋后方与锐物相撞,肩胛部受重物撞击,
或锁骨、肩胛骨、肱骨外科颈等骨折时均可使腋神经和桡神经三头肌肌支同时被挤压在肩肱关节面的后下方而受伤。肩外展位时更易受损。由于四边孔区小静脉甚多,伤后血肿形成瘢痕,进一步造成对神经的压迫。又由于暴力大小及瘢痕压迫程度不一,神经可发生断裂或嵌压等不同病理改变。
先弄清楚该肌肉的起止点,知道它跨越哪一个或哪 些关节,从哪一个方位跨越关节,就很容易分析出肌肉的功能。
例:肱二头肌,起点:肩胛骨的盂上结节和喙突,止点:桡骨粗隆。从前方跨越肩关节和肘关节,具有屈肩关节和屈肘关节的功能。同时注意桡骨粗隆位置并不是在正前方,而是略朝向内侧,故肌肉收缩时能将止点向前外侧拉,造成前臂的旋后。因此肱二头肌的功能包括屈肩、屈肘和使前臂旋后三方面。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臂臑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臂臑穴的定位 10 臂臑穴的取法 11 臂臑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臂臑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臂臑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臂臑 1 拼音
bì nào
2 英文参考Bìnào LI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bìnà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臂臑 汉语拼音 Binao 罗马拼音 Pinao 美国英译名 Elbow Bon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LI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4 富耶氏 德国 DI14 英国 Li14 美国 LI14
臂臑为经穴名(Bìnào LI14)[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别阳。属手阳明大肠经[1]。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1]。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4 臂臑的别名头冲(《备急千金要方》),颈冲(《千金翼方》),背臑[2],臂脑[2],别阳(《黄帝内经太素》)。
5 出处《针灸甲乙经》:臂臑,在肘上七分(寸),腘肉端。
6 特异性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
7 穴名解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1]。
《说文》:“臂,手上也。”上肢统可称为臂。凡肉不著骨之处,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称“臑”。本穴正当上膊肉不著之处,故名之。[2]
8 所属部位上臂[3]
9 臂臑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4][5]。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6]。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1]。
臂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臂臑穴的位置(肌肉)
臂臑穴的位置(骨骼)
10 臂臑穴的取法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1]。
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自然垂臂,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横平臑会,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取穴[7]。
快速取穴:屈肘紧握拳,使三角肌隆起,三角肌下端偏内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8]。
11 臂臑穴穴位解剖臂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有旋肱后动、静脉的分支,及肱深动、静脉。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三角肌中点。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11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1]。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5]。
11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臂外侧皮神经和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和胸肩峰动脉分布[5]。
12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臂臑有通络明目作用[1]。
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
13 臂臑穴主治病证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目疾、颈项拘挛[5]。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1]。
臂臑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等[6]。
臂臑穴主治颈项拘急,颈背肩臂痛,瘰疬;目赤肿痛,迎风流泪[7]。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臂臑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1]。
14 刺灸法 141 刺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5]。
一般直刺05~10寸,或针尖向肩部方向斜刺08~12寸[1]。
直刺05~1寸[6]。
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1~15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传导[7]。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2]。
142 灸法可灸[1][5]。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艾柱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15 臂臑穴的配伍臂臑配肩髃治肩臂痛[1]。
臂臑配臑俞、肩髃、肩贞,治肩臂不可举[7]。
臂臑配曲池、天宗、肩髃,治上肢不遂[7]。
臂臑配手五里治瘰疬[1]。
臂臑配睛明、承泣治眼病[1]。
臂臑配太阳、耳尖放血治急性结膜炎[1]。
臂臑配合谷、光明、二间,治目疾[7]。
臂臑配强间,有行气缓筋,活络止痛作用,主治颈项强。
臂臑配手三里、大迎,有豁痰行瘀,温经散结作用,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16 特效将艾灸条对准臂臑,距皮肤2~3厘米,每次灸5~10分钟,对白内障、视神经萎缩有辅助疗效[8]。
按揉臂臑3~5分钟,可缓解颈、肩部酸痛[8]。
17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寒热,颈疬,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
《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针灸大成》: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18 研究进展-
项背部、肩胛区和三角肌区神经、血管
1副神经accessory nerve :为第十一对脑神经,自颈静脉孔出颅后,向下外行于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从该肌后缘中点斜越颈外侧区,入斜方肌深面,支配该肌。如一侧副神经损伤,则斜方肌瘫痪,导致下垂、抬肩无力。
2肩胛背神经dorsalscapular nerve(C5):起自臂丛的根部,穿经中斜角肌,斜向后下方,经肩胛提肌深面至菱形肌深面。支配肩胛提肌和菱形肌。
3肩胛上神经suprascapular nerve(C5、6):起自臂丛上干,向后与肩胛上动脉伴行,经肩胛横韧带下方入冈上窝。支配冈上肌,主干继续向外绕经肩峰与肩胛颈之间,进入冈下窝,分布于冈下肌。
4腋神经axillary nerve(C5、6):自臂丛后束起始后,伴旋肱后动脉穿四边孔至三角肌深面;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穿三角肌后缘浅出,分布于肩部和臂外侧上部皮肤(臂外侧上皮神经)。
5肩胛下神经subscapular nerve(C5~7):已述于腋腔
6胸背神经thoracodorsal nerve(C6~8):已述于腋腔。
7肩胛上动脉suprascapular artery :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下,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自肩胛横韧带上方进入冈上窝,与肩胛上神经伴行,绕肩胛颈至冈下窝,分布于冈上、下肌及肩胛骨。
8颈横动脉transverse cervical artery:起自甲状颈干,行向外侧,经前斜角肌和膈神经的前方,越过颈外侧区下部,至肩胛提肌的前缘分为升、降两支。降支经肩胛提肌内侧,沿肩胛骨脊柱缘下降,分布于行程附近的肌肉(如冈上、下肌,斜方肌和背阔肌等)。有人颈横动脉缺如,则代之以直接起于锁骨下动脉的肩胛背动脉,亦可分为升、降二支。
此外,尚有已述于腋腔的腋动脉的分支: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及其分支(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等,均分支供给肩带肌、肩关节及附近结构。
9肩胛动脉网:在冈上窝、冈下窝和肩胛下窝,来自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肩胛上动脉和颈横动脉降支,与来自腋动脉肩胛下动脉的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形成广泛的吻合,叫做肩胛动脉网,动脉网的存在有助于腋动脉损伤或结扎时(在腋动脉第一、二段)侧副循环的建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