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脓胸的治疗

慢性脓胸的治疗,第1张

慢性脓胸的治疗原则是消除致病原因,闭合脓腔。绝大多数病人需手术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全身情况,鼓励病人多活动,增强心肺功能。补充营养,提高血浆蛋白、纠正贫血,应俟其血红蛋白提高到10克以上,痰量及脓液排出减少至最低水平,方可进行较大的手术。

(一)改进引流

对于已做了引流但引流管过细,或引流管位置不合适,长期潴脓影响愈合,则应重新置管引流。如肺内或邻近器官无病变,脓胸病期不过久,部分病人可随引流的改进而获得治愈。

(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

范围较大的慢性脓胸,剥除脏、壁层胸膜上的纤维板,即彻底切除脓腔壁,解除纤维包膜对肺组织的束缚和对胸壁的固定,肺可重新扩张,脓腔消失,胸廓的呼吸运动亦可得以恢复。但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病程太久、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维组织已浸入胸膜下使脓胸壁不能从胸膜上剥除,手术损伤大、出血多,如有继发性肺组织纤维性变时,术后肺仍不能膨胀,手术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如肺内有广泛破坏性病变、结核性空洞或支气管扩张时均不宜施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因此该手术适用肺内无明显改变、胸膜增厚明显的慢性脓胸,早期进行,效果。

(三)胸膜内胸廓改形术(改良Schede术)

切除脓腔外侧壁的肋骨和增厚的壁层胸膜,使其余的胸壁软组织(包括肋骨膜、肋间神经血管)塌陷并与脓腔内侧壁对合,并清除脏层胸膜表面的肉芽组织,以促进脓腔消失,若脓腔较大还可利用背阔肌、前锯肌等带蒂肌瓣充填。术后放置引流管和加压包扎,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方法适用于胸膜增厚比较严重的病例。

对有支气管胸膜瘘的结核性或非结核性患者应用不锈钢丝缝合瘘口,再用肋间肌加固,然后作胸膜内胸廓成形术。

(四)胸膜外胸廓改形术

切除患侧部分肋骨和增厚的脏层胸膜纤维板,使胸壁塌陷脓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闭合,而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胸膜增厚不太严重而肺内又有病变,如活动性结核,或作包膜剥脱后肺不能膨胀的病例。

胸廓成形可造成一定的胸廓畸形,并对患侧肺功能造成长期损害,但对病期已久,肺部不易复原的慢性脓胸病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

(五)胸膜肺切除术

如慢性脓胸同时合并有肺内广泛严重病变,如有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或高度狭窄等,其他手术方法还不能根治,则为施行胸膜全肺切除或胸膜肺叶切除的适应症。但此类手术较为复杂,出血多,危险性较大,手术适应症应严格掌握。

(1)带蒂移植:①胸腹壁缺损的修复;②面颈部及上肢皮肤缺损修复;③屈肘功能重建;④乳房再造。

(2)吻合血管的游离移植:①面颈肿瘤切除及烧伤瘢痕挛缩的修复;②头皮撕脱伤,头颅皮肤缺损的修复;③胸腹壁缺损的修复;④四肢皮肤撕脱伤及、足底组织缺损的修复;⑤肢体皮肤缺损的修复伴功能重建;⑥下肢慢性骨髓炎清剖后死腔充填。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病因病理病机 4 诊断 5 治疗 附: 1 慢性脓胸相关药物 1 拼音

màn xìng nóng xiōng

2 概述

急性脓胸经过4~6周治疗脓腔未见消失,脓液稠厚并有大量沉积物,提示脓胸已进入慢性期。

3 病因病理病机

一、病因

形成慢性脓胸的主要原因是:

(1)急性脓胸治疗不及时不恰当:如未能及时诊断、早期选用抗菌素不当和药物剂量调整不及时,或没有及时穿刺抽脓或做引流术,更多者因引流位置不当,引流管不在脓腔的最低位置,引流管太细,位置过深或扭曲、管腔被坏死组织堵塞等造成引流不畅,脓液潴留,形成慢性脓胸。

(2)手术后如有支气管胸膜瘘或食管瘘,经常有污染物和细菌进入脓腔;加之肺长期膨胀不全,胸内残腔久久不能闭合;形成慢性脓胸经久不愈。

(3)胸腔毗邻有慢性感染病灶,如膈下脓肿、肝脓肿、纵隔脓肿及肋骨骨髓炎等感染源未能彻底清除,形成慢性脓胸。

(4)胸腔内有异物存留:如外伤、金属异物、骨片、衣服碎屑等异物存留在胸腔引起继发感染。

(5)结核性脓胸:有的是潜在的肺结核灶溃破,有的是胸壁结核内穿,未经有效的抗痨治疗或因胸膜增厚、钙化,抗结核药不能到达病灶,形成慢性脓胸,此类病人往往合并有混合感染。

二、病理生理

慢性脓胸病人因长期感染,体质消耗,胸膜高度增厚,特别是壁层胸膜增厚尤为显著,有的达2厘米以上,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呈灰白色,表面为肉芽组织,脓腔内有大量坏死组织及积脓并有分隔。结核性脓胸则可有干酪样物,以至钙化。脏层胸膜及肺为机化的瘢痕纤维板所限,影响肺的膨胀,使脓腔不能闭合。膈肌也由于增厚的纤维板相对固定,纵隔受瘢痕收缩牵引向患侧移位。胸壁因壁层胸膜纤维板的固定及瘢痕收缩而内陷,肋骨聚拢,肋间隙变窄,脊柱弯向对侧,病人出现限制性呼吸功能障碍,部分病人有杵状指。

慢性脓胸穿通肋间隙,与胸壁形成哑铃形脓肿,称为外穿性脓胸,多为结核性脓胸治疗不及时的并发症。长期慢性脓胸病人可出现低蛋白血症和低血红蛋白症以及肝肾功能减低。

4 诊断

慢性脓胸的诊断并不困难,患者多有急性脓胸的病史及形成慢性脓胸的过程。但临床上要查明病人的全身和局部病情以及形成慢性脓胸的原因。病人往往有消瘦、贫血、血浆蛋白减低,以及不同程度的慢性全身中毒症状,如低热、乏力、食欲差等。查体可见患侧胸壁下陷、胸廓呼吸动度受限、肋间隙变窄、部分病人有脊柱侧弯、胸部叩诊呈实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或消失。

胸部X线片显示患侧胸膜增厚、肋间隙变窄、纵隔移向患侧、胸腔变小,如有金属异物或钙化均可清楚显示,如有气液平面则说明有支气管胸膜瘘或食管瘘,脓腔较小或仅存在窦道时可注入碘油后照正侧位片,以显示脓腔范围及有无支气管胸膜瘘;或经口吞碘油透视下观察有无造影剂进入胸腔,可证实有无食管瘘及瘘口的位置及其大小。如疑有支气管扩张时则应行支气管造影。

慢性脓胸如未做过引流,须做胸腔穿刺,脓液细菌培养,以明确脓胸的致病菌种。由于使用抗菌素,培养可为阴性。如有支气管胸膜瘘时,向胸腔内注入美兰不久可在咳出的痰中出现。

5 治疗

慢性脓胸的治疗原则是消除致病原因,闭合脓腔。绝大多数病人需手术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注意全身情况,鼓励病人多活动,增强心肺功能。补充营养,提高血浆蛋白、纠正贫血,应俟其血红蛋白提高到10克以上,痰量及脓液排出减少至最低水平,方可进行较大的手术。

(一)改进引流 对于已做了引流但引流管过细,或引流管位置不合适,长期潴脓影响愈合,则应重新置管引流。如肺内或邻近器官无病变,脓胸病期不过久,部分病人可随引流的改进而获得治愈。

(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 范围较大的慢性脓胸,剥除脏、壁层胸膜上的纤维板,即彻底切除脓腔壁,解除纤维包膜对肺组织的束缚和对胸壁的固定,肺可重新扩张,脓腔消失,胸廓的呼吸运动亦可得以恢复。但手术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病程太久、纤维组织已浸入胸膜下使脓胸壁不能从胸膜上剥除,手术损伤大、出血多,如有继发性肺组织纤维性变时,术后肺仍不能膨胀,手术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如肺内有广泛破坏性病变、结核性空洞或支气管扩张时均不宜施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因此该手术适用肺内无明显改变、胸膜增厚明显的慢性脓胸,早期进行,效果最好。

(三)胸膜内胸廓改形术(改良Schede术)

切除脓腔外侧壁的肋骨和增厚的壁层胸膜,使其余的胸壁软组织(包括肋骨膜、肋间神经血管)塌陷并与脓腔内侧壁对合,并清除脏层胸膜表面的肉芽组织,以促进脓腔消失,若脓腔较大还可利用背阔肌、前锯肌等带蒂肌瓣充填。术后放置引流管和加压包扎,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方法适用于胸膜增厚比较严重的病例。

对有支气管胸膜瘘的结核性或非结核性患者应用不锈钢丝缝合瘘口,再用肋间肌加固,然后作胸膜内胸廓成形术。

(四)胸膜外胸廓改形术:切除患侧部分肋骨和增厚的脏层胸膜纤维板,使胸壁塌陷脓腔闭合,而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胸膜增厚不太严重而肺内又有病变,如活动性结核,或作包膜剥脱后肺不能膨胀的病例。

胸廓成形可造成一定的胸廓畸形,并对患侧肺功能造成长期损害,但对病期已久,肺部不易复原的慢性脓胸病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根治方法。

(五)胸膜肺切除术 如慢性脓胸同时合并有肺内广泛严重病变,如有结核空洞、支气管扩张或高度狭窄等,其他手术方法还不能根治,则为施行胸膜全肺切除或胸膜肺叶切除的适应症。但此类手术较为复杂,出血多,危险性较大,手术适应症应严格掌握。

慢性脓胸相关药物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剂

感染等。2.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1)脓胸、肺脓肿、厌氧菌性肺炎。(2)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注射用美罗培南

1.呼吸系统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脓胸等。2.腹内感染,如胆囊炎、胆管炎、肝脓疡、腹膜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

染等。2.用于厌氧菌引起的各种感染性疾病。(1)脓胸、肺脓肿、厌氧菌性肺炎。(2)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

杆菌、放线菌等)所致的中、重感染,如吸入性肺炎、脓胸、肺脓肿、骨髓炎、腹腔感染、盆腔感染及败血症等。

注射用甲硝唑磷酸二钠

前言: 乳房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管,这些结构与乳腺想毗邻的肌肉、筋膜、腋窝等关系密切,详细了解他们的解剖结构和关系,有利于乳房相关手术的顺利进行,避免发生副损伤。对乳腺手术相关应用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对学习和理解乳房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我们这些实习生、规培生和低年资医生,以下做简要总结。

1 位置形态

胸大肌位于胸前外侧壁,呈扇型,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肌束向外侧集中,止于肱骨大结节嵴(Fig1);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其起自第3~5肋骨的前面及肋间肌表面的筋膜,止于肩胛骨的喙突,临床中偶尔会遇到胸小肌缺如的情况(Fig1);

胸大肌的深面,锁骨起点的下方有头静脉通过,乳腺癌根治手术中切断胸大肌时应距锁骨下1横指处开始,避免造成头静脉的损伤和误扎,导致术后同侧永久性上肢水肿(Fig2-A-B)。

2 血液供应

胸大肌、胸小肌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胸廓内动脉的穿支、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肋间动脉的分支及胸外侧动脉的胸肌支。

(1) 胸廓内动脉的穿支

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在距胸骨外侧缘约1cm处穿出,有5~6支,向前分布胸大肌(Fig3、Fig4);

其中供应乳房内侧缘的2~4穿支较粗大,血管平均直径为07mm,在乳房单纯切除或根治术时应该扎牢该血管,而在隆乳术中应避免在该处锐性分离,一旦切断穿支,止血困难。

(2) 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

从腋动脉的第1或第2段发出后,穿过锁胸筋膜,发出分支走形于胸大肌、胸小肌之间,供应两肌,在切断胸小肌时,其内侧缘即可见该动脉,通常有数支分支,如仅有一支,行改良根治术时,不应切断此动脉(Fig5、Fig6-A-B)。

(3) 肋间动脉的分支

肋间动脉的前支供应胸大肌、胸小肌,行乳腺癌根治术时注意结扎该分支(Fig8-A-B)。

(4) 胸外侧动脉的胸肌支

胸外侧动脉约69%起自腋动脉第2段,少数起自第3段,有的与其他分支共干,该动脉在胸小肌后面下行,分支供应胸大肌、胸小肌(Fig8、Fig9)。

3 神经支配

随着各种改良根治术的开展和乳房重建术的发展,胸前神经的解剖越来越重视,如果术中切断了支配胸大肌、胸小肌的神经,则可导致两肌的萎缩 ,失去了保留胸大肌、胸小肌的意义,因此需熟悉胸前神经的分布特点。

胸前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的内侧束和外侧束,分为胸外侧神经和胸内侧神经。

(1) 胸外侧神经

约83%起自臂丛的外侧束,长5~6cm,与胸肩峰动脉伴行,穿过锁胸筋膜、胸小肌至胸大肌深面,支配该肌。该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清除胸肌间淋巴结是容易保护,但在清除尖群淋巴结时易从根部将其损伤。因胸外侧神经沿胸小肌内侧缘下行,在改良根治术切除胸小肌时很容易受损(Fig10-13)。

( 2) 胸内侧神经

约89%起自臂丛的内侧束,其余起自中干前股或后束,长8~9cm,该神经在腋动脉、静脉之间穿出,经胸小肌深面进入该肌,并有分支至胸大肌,支配胸大肌外侧,改良根治术应注意保护(Fig10-13)。

1 位置与形态

背阔肌是位于胸背区下部和腰区浅层较宽大的扁肌(Fig14)。该肌与乳房手术关系主要利用其肌皮瓣行乳房重建术或利用其肌皮瓣修补乳腺术后胸壁的缺损。

2 血液供应

背阔肌血液供应主要来自 胸背动脉 ,尚有肋间后动脉和腰动脉分支等。胸背动脉的直径较大,长约8cm,起自肩胛下动脉,与同名神经和静脉伴行,而肩胛下动脉起自腋动脉的第3或第2段,胸背动脉沿背阔肌深面进入此肌(Fig15-18)。行背阔肌肌皮瓣乳房重建时,应仔细保护该动脉,否则会造成肌皮瓣的血运障碍。

3 神经支配

胸背神经 为背阔肌的主要支配神经,起自臂丛的背侧束,长约95cm,与胸背血管伴行,构成神经血管束,在背阔肌中上1/3交界处进入肌内,分成3~4支(Fig19-20)

腋窝是颈、躯干至上肢主要血管、神经及淋巴结等集中之处,特别是晚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时往往融合成团,与血管神经关系密切,给各类乳腺癌根治术清除腋窝淋巴结带困难,在改良根治术或行乳房重建术时,更需要保护重要的血管神经。

1 腋窝的构成

腋窝位于上臂的近端和胸上部外侧壁之间,呈尖向上的锥形的软组织间隙,由一顶、一底和四壁构成,腋窝仅有前壁为肌性,其余三壁均为骨和肌肉覆盖(Fig21-24)。

(1) 顶:由锁骨中1/3部、第1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与颈根部相交通。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时,应注意彻底清除顶部臂丛前方及锁骨后方的淋巴结及脂肪组织。

(2) 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构成,浅筋膜内有数个腋浅淋巴结,收纳上肢、胸壁及乳腺的淋巴结回流。

(3)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4) 后壁:由背阔肌、大圆肌、肩胛下肌和肩胛骨构成

(5) 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个肋骨及肋间肌构成。

(6) 外侧壁:由喙肱肌,肱二头肌长、短头和肱骨结节间沟构成。

2 臂丛神经

臂丛分5根、3干、6股、3束和5大支。根、干、股位于锁骨上部,至腋窝后形成3个束围绕着腋动脉,分别称为臂丛的内、外后束(Fig25-27)。

(1) 胸长神经: 起自臂丛锁骨上部,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前群淋巴结位于其周围,清除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Fig28-29)。

(2) 胸背神经: 起自臂丛后束,随肩胛下血管和胸背血管下行至背阔肌前面,支配该肌。在清扫腋淋巴结后群时应注意保护,避免损伤(Fig30,详见前述、Fig19-20)。

(3) 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 起自臂丛内、外侧束,有2~3分支,支配胸大肌、胸小肌,损伤后导致胸大肌、胸小肌萎缩(详见前述,Fig10-13)。

(4) 尺、正中、桡神 经等臂丛总要分支与上肢功能有关,行乳腺癌淋巴结清除术时,应仔细辨认,注意保护(Fig31-32)。

3 腋动脉

腋动脉来自于锁骨下动脉,按其与胸小肌的局部关系分为三段(Fig33)。

(1) 第一段: 位于锁骨胸肌三角内,位置较深,显露困难,前有锁胸筋膜和胸大肌锁骨部,后有胸长神经和臂丛内侧束,外侧有臂丛外侧束和后束,内侧有腋静脉。主要分支是胸上动脉;

(2) 第二段: 位于胸小肌深面,被臂丛内、外和后三束包绕。主要分支是胸外侧动脉,胸肩峰动脉。

(3) 第三段: 位于胸肌下三角,该段位置最表浅,易于显露,主要分支为肩胛下动脉,绕过腋静脉后方,分为旋肩胛动脉及胸背动脉,胸背动脉与胸背神经伴行,分布前锯肌和背阔肌。腋窝外侧群淋巴结位于肩胛下血管以外,沿腋静脉排列,在不切除肩胛下血管及胸背神经时,清除外侧淋巴结较为困难。

4 腋静脉

腋静脉与腋动脉在腋窝内相邻很近,是易发生动静脉瘘的部位。由于腋静脉与腋淋巴结关系密切,在乳腺癌根治术清扫淋巴结时,可以结扎切断腋静脉属支,但要保护腋静脉。由于腋静脉管壁薄,在锁骨胸肌三角与胸锁筋膜相融合,因而管径保持开放状态,一旦不慎损伤后,可发生空气栓塞(Fig34)。

5 腋窝淋巴结

腋窝内淋巴结约有8~45个,沿血管神经排列,分别为(Fig35):

(1) 外侧群:沿腋静脉排列

(2) 后群:沿肩胛下血管排列

(3) 中央群:多在腋动脉、腋静脉后方

(4) 前群:沿胸外侧血管排列

(5) 胸肌间淋巴群:沿胸肩峰血管的胸小肌支排列

(6) 尖群:位于腋窝尖的腋静脉的近端

乳腺位于皮肤浅筋膜浅层和深层之间,浅筋膜浅层组织位于皮下脂肪组织中,锁骨下区的浅筋膜极薄,与胸大肌筋膜紧密相连,向下、向外分别延续为腹壁及胸壁皮下脂肪结缔组织,向内与对侧浅筋膜浅层向延续(Fig36)。

大面积分离皮肤是乳腺癌手术的基本功之一,要求分离层次正确、厚薄均匀,理论上讲分离面应该在真皮内小血管网的深面与浅筋膜下较大血管、淋巴管的前面,皮瓣不带任何脂肪组织,但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不带一点脂肪的厚皮瓣术后表皮血运欠佳,影响伤口愈合。因此,皮瓣分离时推荐真皮层深面带点状脂肪结缔组织或皮瓣上仅附一层薄脂肪组织。这样术中出血少,癌细胞扩散的机会也减少到最低限度,术后切口愈合也较好。

乳腺的后面是浅筋膜的深层与胸大肌筋膜,其之间与疏松的组织间隙,称乳房后间隙,这也是乳房在胸壁上具有一定活动度的解剖原因,但有时会有乳腺组织穿过浅筋膜深层和胸大肌筋膜而深入胸大肌中,因此,要完整切除乳腺时,需连同胸大肌筋膜一并切除,最好将胸大肌也切除一薄层(Fig37)。

腋窝部的腋筋膜其实是胸固有筋膜浅层(胸大肌筋膜)向后越过腋窝底部,在背阔肌下缘处移行而成。腋筋膜中央部分较薄,周围部分较厚,中央部有许多重要血管、神经及淋巴管穿过,因此腋筋膜又叫筛状筋膜。实际上腋筋膜为充满于腋腔的脂肪结缔组织,包含腋窝多群淋巴结及各级淋巴管,而脂肪与淋巴结较紧密的黏着在一起,因此做乳腺癌手术时应彻底切除腋淋巴结及其所有脂肪结缔组织(Fig38)。

胸固有筋膜的深层较发达,位于胸大肌深面,向上包绕锁骨下肌形成鞘,向下包绕胸小肌形成鞘,胸小肌外缘的筋膜增厚致密,在喙突下沿腋血管平行切开才能充分暴露腋窝的腋动脉、腋静脉和神经(Fig39)。

锁胸筋膜指的是胸小肌以上的胸固有筋膜深层,在胸小肌内侧缘有一个圆形腔隙,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和胸前神经由此穿出至胸大肌,头静脉和淋巴管也由此进入腋静脉。此筋膜内侧缘显微增厚,自锁骨跨过第一肋分布到第二肋的筋膜,要充分显露腋窝顶部,必须将筋膜的起点切断,然后才能充分显露腋筋膜及与之伴性的淋巴干(Fig40)。

1 动脉血运

乳房的血供丰富,来自 多个方面,主要包括皮肤真皮下血管网、腺体前面血管网和腺体后面血管网三部分,因此术中只有保留任何一个方向的血管蒂,蒂剩余腺体血管既有保障;腺体前存在血管网,因此在皮下脂肪与腺体包膜之间进行剥离即安全又出血少(Fig40)。

(1) 皮肤真皮下血管网:对乳房的皮肤提供广泛的血供,且超越中线,同时又与胸肩峰动脉、肩胛下动脉相吻合。

(2) 腺体前面血管网:乳房外侧动脉+乳房内侧动脉;乳房外侧动脉即胸外侧动脉,又名外入乳动脉、胸侧壁动脉、胸长动脉;乳房内侧动脉及胸廓内动脉,在肋间胸骨旁发出分支穿过胸大肌,分布乳房内侧,负责其血供,主要分支位于1~4肋间,其中1~2肋间支粗大,手术时应结扎止血,不易电灼止血,以免血管回缩后出血。

(3) 腺体后面血管网:来自4个方向,外侧的胸外侧动脉分支,内侧的胸廓内动脉分支,上方和中央的胸肩峰动脉胸肌支,下方的肋间动脉分支。

2 静脉回流

乳房的静脉与淋巴管伴行,分为浅、深两层,癌细胞常通过乳房的静脉转移到区域淋巴结,也可直接通过静脉发生远处转移(Fig40)。

浅静脉位于浅筋膜浅层深面,在皮下形成浅静脉网,乳晕部围绕乳头形成乳晕环(Haller环)。

乳房深静脉有3条途径:

胸廓内静脉穿支:是乳房最大的静脉,汇入通常无名静脉,通过右心直接进入肺毛细血管网,这是乳腺癌肺转移的主要途径;

腋静脉属支:引流乳房深部组织、胸肌和胸壁血液,汇入锁骨下静脉和无名静脉,也是乳腺癌肺转移的重要途径。

肋间静脉:引流的静脉与脊椎静脉相通,可出现脊椎转移,然后注入奇静脉,再经上腔静脉入肺,这是乳腺癌肺转移的第三条路径。

另外椎静脉系统上与硬脑膜窦相通,下与盆地静脉丛广泛相通,因此,当腹压略有变化时,癌瘤可通过椎、腔筋静脉之间交通来回流动的血液发生转移,亦可直接发生在骨盆、股骨上段、颅骨、肩胛骨及脑的转移,所以椎静脉系统是乳腺癌发生早期远处转移,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乳房有第2~6肋间神经皮肤侧支及颈丛3~4支分布支配。

在解剖腋窝时,常在腋静脉的下缘遇到 臂内侧皮神经 ,切断腋静脉的各级分支时若损伤了臂内侧皮神经,会导致上臂术后内侧部位及肘关节麻木感。根治术分离胸小肌时,应将该神经确认并分离,避免一起与血管结扎,否则术后常引起患侧上臂疼痛(Fig41)。

乳房有丰富的淋巴管网,并吻合成丛,并同整个胸部、颈部、腋下、腹部脊椎等处的淋巴网相通,且左右两侧乳房的淋巴管易相通,甚至跨越中线,注入对侧腋下淋巴结群。

乳房淋巴系统由乳腺内淋巴管、向外引流的淋巴管及区域淋巴结组成。乳房淋巴结的主要引流途径详见Fig42。

其实乳腺各部淋巴引流方向并无恒定的界限,乳腺任何部位的淋巴结均可引流到腋窝淋巴结,亦可回流到胸骨旁淋巴结。

1 Frank H Netter(王怀经译) 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

2 Anne MRAgur,Arthur FDalley Gtant's Atlas of Anatomy 14th Edition Wolters Kluwer

3 Putz,RPabst,R(董大翠  宋本才 译) Sobotta人体解剖学图谱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 Keith LMoore, Anne MRAgur,Arthur FDalleyEssential Clinical Anatomy Fifth Int Edition Wolters Kluwer

5 刘树伟,李瑞锡主编 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6 纪荣明主编 应用解剖学实物图谱 人民卫生出版社

7 党瑞山,张传森主编 人体局部解剖学实物图谱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8 董守义,耿翠芝 主编乳腺疾病诊治 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章 胸壁

图1-1 胸廓前面观

图1-2 胸廓侧面观

图1-3 胸廓后面观

图1-4 胸骨(前、侧面观)

图1-5 肋骨

图1-6 胸椎(上面、侧面观)

图1-7 胸大肌

图1-8 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1-9 锁胸筋膜、胸小肌

图1-10 前锯肌

图1-11 前锯肌(皮)瓣

前锯肌瓣乳房再造或丰乳求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1-12 胸前皮瓣(一)

图1-13 胸前皮瓣(二)

胸前皮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1-14 左胸大肌皮瓣

图1-15 右胸大肌皮瓣

图1-16 胸大肌皮瓣

图1-17 胸大肌肌瓣(一)

图1-18 胸大肌肌瓣(二)

胸大肌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1-19 胸侧皮瓣

图1-20 肋间皮瓣

侧胸皮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1-21 背阔肌(皮)瓣

背阔肌肌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1-22 胸前壁(成人)

图1-23 胸前壁(儿童)

胸骨角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1-24 胸背部浅层结构

图1-25 斜方肌皮瓣

图1-26 斜方肌皮瓣(x线片)

图1-27 斜方肌肌皮瓣

图1-28 斜方肌瓣(x线片)

斜方肌肌皮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1-29 背浅部结构

图1-30 胸背部深层结构

图1-31 肋骨瓣

图1-32 肋软骨(肋弓)瓣

肋骨骨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1-33 胸部X线正位片

图1-34 胸部X线侧位片

图1-35 肺尖、胸膜顶水平切

图1-36 膈的左侧面观

图1-37 膈的右侧面观

第二章 胸膜、胸膜腔、气管、支气管和肺

图2-1 肋胸膜前面观(带胸廓)

图2-2 肋胸膜左侧面观(带胸廓)

图2-3 肋胸膜右侧面观(带胸廓)

图2-4 肋胸膜前面观

图2-5 肋胸膜左侧面观

图2-6 肋胸膜右侧面观

图2-7 肋纵隔隐窝

图2-8 肋膈隐窝(左侧面观)

胸膜腔穿刺术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2-9 气管、支气管前面观

图2-10 气管、支气管后面观

图2-11 气管隆嵴

气管隆嵴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2-12 支气管、食管和主动脉的位置

图2-13 支气管动脉

图2-14 支气管的神经分布(后面观)

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2-15 气管、支气管的位置毗邻

图2-16 气管、支气管冠状切面

图2-17 肺的位置(前面观)

图2-18 肺的后面观(心包外肺门结构)

图2-19 左侧肺门结构(心包外)

图2-20 右侧肺门结构(心包外)

图2-21 肺根结构

图2-22 左肺根前面观

图2-23 右肺根前面观

图2-24 左肺门内结构前面观

图2-25 左肺根后面观

图2-26 右肺根后面观

图2-27 左侧肺门内结构

图2-28 右侧肺门内结构

图2-29 肺尖与胸膜顶

图2-30 肺尖与第1肋

图2-31 经肺门胸部横断面

图2-32 经腋中线胸部冠状切

图2-33 胸前壁内侧面血管

图2-34 胸后壁内侧面血管

第三章 纵隔、心包及心

图3-1 成人纵隔前面观

图3-2儿童纵隔前面观

心包穿刺术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图3-3纵隔前面观(肋骨、肺已切除)

……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下部、腰部和胸侧壁。起自第6胸椎以下的全部椎骨棘突和髂嵴后份,肌束向外上方集中,止于肱骨的小结节嵴,收缩时使臂内收、内旋和后伸,如背手姿势。临床上常利用背阔肌制作肌皮瓣或肌瓣修复大面积缺损或用于心肌成形术,此时不会对正常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z一、单臂哑铃划船 这是背肌训练中必要和基本的练习,它能孤立锻炼背部两侧肌群,尤其能锻炼上背肌群,使背部厚实并拥有清晰的线条。 预备姿势:左膝和左手按放长凳上,上身与地面平行,右手抓握哑铃,右臂伸直。抬头眼前视,稍弓背。 练习:上拉哑铃,屈肘,至腕部刚好在腰下,掌心向内。在最高点停约2秒钟,然后慢慢伸直胳膊还原,背部绷紧。伸直胳膊时拇指向内旋转右手使背阔肌充分伸展。 组数:左、右臂各做5组,5次/组。哑铃尽量使用较大重量,但不要勉强。你可能还需通过“欺骗”的方式完成最后1~2次,但不可多用。 技巧:右手持铃练习时,试着从左肩看左手(左手练时相反)。这可防止身体在哑铃上拉和回落时形成扭曲和猛拉,并能使背阔肌受到更强的刺激,同时能使你正确地评价练习的效果。 二、反握胸前下拉 宽握下拉(主要是练背阔肌的块头)能塑造宽阔的背部,这种练法确实适合许多人。但对整个背部来说,使用多样性和均衡的练习更是个好主意。因此,不妨试试使用窄握,你会注意到在运动范围上与宽握的差异。此外,该练习对上背内侧肌群有很好的强化作用。 预备姿势:坐姿,双脚着地,调整胶辊压住膝盖,使膝盖保持稳定。掌心向内反握横杠,两手间距同肩宽。 练习:从伸展位下拉横杠到胸部,背肌收紧,肘部靠近身体。稍弓背,胸部抬高,下颏上抬,腹部和下背保持紧张。 横杠下拉到胸部上方时,两侧肩胛骨收拢夹紧挤压背阔肌,用背肌的张紧力控制横杠保持用力下拉约2秒钟,然后控制性使横杠还原,到达最高点伸直双臂时再停约2秒钟。每次练习应感到双臂充分的伸展和背阔肌的拉伸。 组数:使用你能做3组、8~10次/组的重量,要特别注意动作规范。伸展非常重要,它有助于上背内侧肌群和中背部肌肉块的增长。 提示:下拉时尽量避免仅用两臂的力量,要充分关注背部肌群的收缩和伸展。 三、单臂拉力器划船 它能教会你用背阔肌进行充分的收缩和伸展,你会强烈地感到背阔肌的用力,同时能提高神经系统对背阔肌支配的功效。 预备姿势:使用高滑轮拉力器,右手掌心向内抓握拉把,右膝跪地,左腿屈膝支撑。 练习:向胸部下拉拉把,肘部远离身体。下拉时向身体方向旋转右手。在完全收缩位用背阔肌的张紧力控制拉把2秒钟,然后使拉把慢慢还原。 组数:左、右臂各做3组,10~12次/组,左手拉时左膝跪地。 技巧:单臂划船时头部转向对侧肩部效果更佳。 四、俯立侧平举 三角肌是肩部主要肌群,绝大多数练习者认为俯立侧平举是单纯的肩部练习,其实三角肌后束在背部比肩部占有更大的部分,因此,拥有强健、发达的三角肌后束在塑造背部方面至关重要。经验告诉我们,强化三角肌后束最好的时机是在背肌训练之后,因为在背部没有被“喂饱”之前,强壮的背阔肌可能会“接管”三角肌后束应该做的工作。 预备姿势:两手各握一哑铃,两脚左右开立与肩同宽,膝微屈,向前躬身使躯干与地面基本平行,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掌心相对。 练习:收缩三角肌后束抬起哑铃,保持肘部稍弯曲,举起哑铃时避免躯干上抬。当上臂侧抬至与肩部齐平时,停顿约2秒钟,然后控制性降低哑铃还原。 组数:做3组,10次/组。 技巧:提拉时确保哑铃与肩在同一垂面内,不要使哑铃退至腰部。这样能孤立练三角肌后束,并使上提更加用力。若是首次尝试该练习,则不要过多关注动作的规范和肌肉的收缩。 对职业选手:经常改变训练的各个因素,如练习动作及其顺序等对职业选手来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首先,我们使用的是过度的大重量,肌肉需要更多恢复时间。但我们并不想停下来不练,通过改变练习组合、选用不同的练习或从不同的角度、使用轻重且、高次数等方式,我们仍能经常训练。第二,改变训练计划可使人保持新鲜感,使肌肉获得新的刺激而不断增长。 对初学者:情况正好相反,因为你既没有因大重量训练而疲劳,也没有适应训练。换句话说,你而要更大重量和更多练习。所以,在开始的6个月,建议你不要改变训练计划,唯一的改变应该是提高次数和重量,保持同样的练习和顺序;直到完全掌握它们。当特定的而不是辅助的肌肉首先达到疲劳时,说明你已掌握这个动作了。

1、乳房再造手术后要进行持续负压引流48小时,手术创口要予以加压包扎;2、术后12小时内患者要平卧位,待硬膜外麻醉药物作用消失后改为半卧位。并且限制患者活动,以减少出血或疼痛。静脉输液每1500—200ml,静脉给予抗生素5—7天。

  3、乳房再造术后48小时打开敷料,拔除引流管;并且观察皮瓣或肌皮瓣色泽有无改变,如果出现紫红色应立即进行相应并做好护理。

  4、有些患者在乳房再造术后3—4天,可能会出现385°C以下热,多属吸收热,可给予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对症处理。但如果5天后出现高热时应考虑是否有感染,应该及时检查处理,并换用有效抗生素。

  5、一般情况下,乳房再造术的缝线在术后7天可间断拆线、 8—10天拆除全部缝线。

  6、乳房再造术后3个月内,患者需要佩戴弹力胸罩,这样可以固定乳房并对乳房塑形,还可以减少切口张力,预防再造的乳房下垂变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555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