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运动可以预防和治疗孩子驼背?

什么运动可以预防和治疗孩子驼背?,第1张

●小树小树贴墙站。贴墙站立最能校正立姿,要求孩子双足并拢,肩、臀、脚后跟贴壁,腰背部分不能靠墙,要与墙面保持一点距离。贴墙站立至少要15分钟。为避免孩子不耐烦,父母可与孩子一起做游戏,如父母扮演追兵“二郎神”,孩子戴上老槐树、桃树、土地神的面具,代表瞬时变幻的孙悟空。好了,如果能站满15分钟不被“二郎神”发现,孙悟空就算赢了。

●顶书行走踮脚尖。对于素喜低头含胸的小孩来说,要培养昂首而行的习惯,可在他头上放一本书,行走的过程中要保证书不掉下来;同时,要用前脚掌行走,从头颈到腰臀,感觉像“绷了一根线”。每天走10分钟,就可有效地纠正含胸低头、斜肩而行的毛病。

●芭蕾训练正身姿。有条件的女孩子满5岁就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芭蕾动作训练,如手位训练,可以正肩形、锻炼脖颈的姿态、加强手臂的表现力及端正脊柱。又如立姿和踮足行走的步态,对校正走路的内、外八字,校正膝形不正和走路塌腰垮臀,大有裨益。

●灌篮训练正脊柱。对于习惯性斜肩歪头、哈腰窝胸的男孩子来说,双手投篮及双手抓杠吊在单杠上的训练,非常有利于校正脊柱的弯曲,使肩背的柔韧性得到锻炼。可买一个即装型的儿童篮筐,随时让孩子在公园或小区花园里进行训练。当孩子像鸟一样飞起来享受“灌蓝高手”的喜悦时,他的情绪一般都会得到改善。久而久之,“心因性”的身姿不正也会得到纠正。  

另外,针对孩子的驼背现象,要早预防早纠正,驼背这东西越托越难改掉,且时间越长越严重,别看是姿势性驼背有矫正的可能,如果转变为病理性驼背,父母想哭都来不及。

孩子的驼背,很多父母通常不在孩子身边无暇顾及,而孩子也发现不了,所以我建议父母让孩子佩戴姿势提醒设备小搭档优姿仪,孩子从小养成正确姿势习惯对日后的气质和健康体态都有很大帮助,这款可穿戴智能设备,里面置有角度感应装置,只要姿态幅度超过15°就会以震动的方式提醒要恢复正确姿势。

 关于宝宝抬头的这个问题,一直都是困扰着大部分的家长的,因为有些宝宝在出生后不久就可以抬头了,而有一些宝宝过了很久的时间好是不能抬头,大多数的父母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那么肌张力高宝宝会抬头吗

肌张力高宝宝会抬头吗

 婴儿肌张力高的表现,其在平常生活中表现为更容易激惹,闻声惊吓,持续哭叫,入睡困难,穿衣时难以将手臂插入,袖内洗澡时难以将拳头般开,而且如果宝宝肌张力高的话,宝宝的肌肉也是比较紧的,活动比较僵硬,在给宝宝换尿布时,不容易把宝宝的两条腿分开,还有可能宝宝在站立时躯体前后肌肉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婴儿肌张力高的表现,其在平常生活中表现为更容易激惹,闻声惊吓,持续哭叫,入睡困难,穿衣时难以将手臂插入,袖内洗澡时难以将拳头般开,而且如果宝宝肌张力高的话,宝宝的肌肉也是比较紧的,活动比较僵硬,在给宝宝换尿布时,不容易把宝宝的两条腿分开,还有可能宝宝在站立时躯体前后肌肉保持一定张力,以维持站立姿势和身体稳定。

 肌张力高的宝宝抬头不早是因为背肌紧张,所以出现头后仰、身体打挺、角弓反张,属于身体的异常姿势。因为竖头稳定需要前、后以及脖子两侧肌肉均衡,还有肩胛带稳定才可以保持。所以宝宝出现肌张力增高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给予评估和早期的综合康复治疗。肌张力高的宝宝要注意脑瘫高危存在的可能,多见于出生时存在高危因素,如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出生体重儿等,如果有以上病史和表现时需要及时就医。

 婴儿抬头高不一定是肌张力高,在平时的生活中一定要密切观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平时房间内可以针对性的开窗,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给宝宝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保持充足的睡眠,在平时不要带宝宝去人流多的地方,以免给宝宝带来伤害。

 人类肌肉和肌肉群中总是有持续的肌肉紧张活动。正常情况下,肌肉张力的变化是有限的,否则人体将失去锻炼的可能性。婴儿容易出现肌张力过高,但通常会好转。如果在六个月的检查中肌肉张力仍然太高,则需要检查和治疗。你可以继续观察婴儿状况的各个方面,看看是否有任何异常(不仅仅是运动异常)。

肌张力高可以治愈吗

 肌张力增高本身是查体时的一个体征,而并不是一种疾病。需要找到引起肌张力增高的疾病才行,引起肌张力增高的原因,有脑血管病,有脊髓病变,一般是胸髓以上的病变会导致肌张力增高。这些都是中枢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可以口服肌松药物,比如乙哌立松。来减轻肌张力增高的现象,同时配合针灸,理疗,按摩,康复,营养神经药物综合治疗。肌张力增高,一般会遗留后遗症,不容易治愈。

 肌张力高,是神经系统的一个标志,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疾病。肌肉张力能否治愈取决于具体的疾病。在儿童或幼儿中,脑瘫更常见。如果脑瘫导致肌肉张力增加,则无法完全治愈。需要进行一些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来控制症状。对于老年人来说,帕金森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口服药物可以用来控制肌肉紧张加剧的症状。效果很好。

 肌张力高是临床症状,要分析是什么疾病引起的肌张力高,比如脑瘫而导致肌张力增高,脑瘫的治疗没有特别好的办法,治疗前景也不乐观。比如脊髓休克之后,急性期过后肢体逐渐瘫痪、肌张力增高,这样的病人是很难治愈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过后进入肌张力高的阶段,需要根据本身的脑神经损伤程度来具体分析。如果不是严重的损伤,肌张力一定程度增高,可以通过康复训练的办法使其恢复。所以,肌张力高需要分析患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疾病是否得到了合理的治疗,包括合理的药物治疗、合理的康复治疗,进行综合的分析和预判。

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如长、宽、围度以及重量等),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

此外,代表长度的还有坐高、手长、足长、上肢长、下肢长;代表宽度的有肩宽、骨盆宽、胸廓横径和前后径;代表围度的有头围、胸围、上臂围、大腿围、小腿围;代表营养状况的有皮褶厚度。

1体重

体重是指人体的总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儿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重量及其增长的综合情况,也作为计算药量的重要依据。与身高相结合可用以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和体型特点。

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千克左右,出生后3—4个月体重达6千克左右,1岁时达9千克。1岁内婴儿的体重可按以下公式估算:

1—6个月 体重(千克)≈出生体重(千克)+月龄×0.7 kg

7—12个月 体重(千克)≈6 kg+月龄×0.25 kg

2岁时,儿童体重平均为12千克左右,此后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故2—10岁儿童的体重可按下式估算:

体重(千克)≈年龄×2+8

定期测量体重可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和营养状况,并作为指导儿童喂养及早期发现疾病的依据。测量前应排完大小便、赤脚、只穿背心短裤。测量须使用专门的人体测量杠杆秤,站或蹲在秤台中央。1月以内的婴儿用特制的婴儿磅秤,让儿童卧于秤盘中进行测量。使用前先校正零点,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千克。

用体重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时一般用两种方法:①按年龄的体重。按儿童年龄分组,用体重的均值作为标准,以均值±10 %作为正常范围,大于l0%为超重,大于20%以上为肥胖;相反,小于10%为轻度营养不良,小于20%一40%为中度营养不良,小于40%以上为重度营养不良。②按身长(身高)的体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用不同数值的身长(身高)所应有的体重为基准,不分年龄和性别,用百分位数法列表,使用时按照儿童的身长(身高)值查出标准体重,如果所测儿童的体重位于第20百分位数到第80百分位数之间,说明该儿童的体重属正常范围。

2.身是(身高)

身长是指人体站立时颅顶到脚跟的垂直高度,是最基本的形态指标之一,常被用以表示全身生长的水平和速度。身高方面表现的个体差异,比体重所表现的更大。身高方面的异常,大多由于先天性的骨骼发育异常与内分泌疾病所致。

与出生时的身长相比,1周岁时的身长约为1.5倍,4岁时为2倍。2岁以后,儿童的平均身高可按下面公式估算:

身高≈(年龄×5)+75厘米

3岁以下的儿童可用量床测身长(卧位时颅顶点到脚跟的垂直长度);3岁以上的儿童可用身高计测身高(站立时,颅顶点到脚跟的垂直高度)。在使用身高计测量儿童身高时,受测儿童脱去鞋帽,取立正姿势鹣立在身高计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并拢,足尖分开。足跟、骶骨部和肩胛间三点靠在身高尺上,躯干自然地挺直,两眼平视前方,头部保持正直。测量者将滑测板轻压受测者头顶,测量者的眼睛与滑测板呈水平位。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3.坐高(顶臀长)

坐高是坐位时从颅顶点至臀部接触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躯干的生长情况,与身高比较时可说明下肢与躯干的比例关系。

3岁以下儿童应卧位测量顶臀长。婴幼儿平卧于量板上,使之身体伸直、两腿并拢,用两手将儿童头贴紧固定于正中位置。测量者左手将儿童两脚提起,使小腿与大腿成直角,右手将活动板贴住臀部,测得值即为顶臀长。

3岁以上儿童坐位测量,称坐高。受测儿童坐于高度相宜的矮凳上,先令其身躯前倾,骶部紧贴至尺或墙壁,然后坐直,对头、肩的位置与测身高时相同,两大腿伸面与身躯成直角而与地面平行,且两腿靠拢,两足平放在地面,足尖向前。测量者以手移动滑测板轻压颅顶点后进行读数。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4.头围

头围能反映颅和脑的大小以及发育情况,是判断大脑发育障碍,如脑积水、头小畸形等的主要诊断依据。儿童出生时,头围已达到成人头围的65%左右,10岁时则达到成人头围的95%以上。新生儿头围平均值为34 cm,1周岁时为45 cm,2周岁时为47 cm,3~4岁共增长1.5 cm,以后增长得更少。所以对头围的监测在出生后头2年尤为重要。

测量头围时,测量者面对儿童,将布卷尺的始端固定于眉间最突出点,然后环绕头围,经过枕骨粗隆,再向眉间围拢,卷尺在头两侧的水平要一致。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1位。

5.胸围

胸围表示胸廓的容积以及胸部骨骼、胸肌、背肌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身体形态及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以及体育运动的效果。

出生时,胸围为32 cm左右,儿童的平均胸围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增加12 cm,速度最快;第二年增加3 cml以后每年约增加1 cm。

测量胸围时,3岁以下的儿童取卧位,3岁以上取立位,均不取坐位。要让儿童的呼吸处于平静状态下再测量胸围。在取立位测量时,受测者自然站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双肩放松,两上肢自然下垂。测量者面对受测者,将带尺上缘经背部肩胛骨下角下缘至胸前,带尺下缘经过乳头上缘。读数时以厘米为单位,至小数点后一位。

运动是人的本能。宝宝自从离开母体后到长大成人活动自如,必定要经历趴、爬、坐、站、走这五次飞跃。爸爸妈妈可以在宝宝这五次飞跃的关键时候给宝宝一些帮助哦!1宝宝每一个新动作的飞跃,都是以相应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为前提的,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第一次飞跃:趴趴是宝宝运动生涯中的第一次飞跃。满月后的宝宝已经开始显得不“安分”了,趴在床上,总是试图将头离开床面,眼睛平视前方,打量着周围多彩的世界。这个趴不仅能锻炼宝宝的颈肌、臂力,对呼吸、血液循环也有好处。爸妈巧帮忙:满月以后,每天可以让宝宝趴上两三次,每次半分钟。渐渐地,宝宝就能用手臂撑着床面,抬起胸,扬着头。再过一段时日,宝宝身子显得灵活了,就会在原地翻身,从仰卧转换为趴了。通常,出生6个月的宝宝开始从仰卧位向俯卧位翻身,7个月则从俯卧位向仰卧位翻身,开始了360度的“大回旋”,顺利完成身体伸、屈肌间的协调动作。

2第二次飞跃:爬爬始于早期的趴。爬是一项全身性运动,能很好地锻炼全身伸肌、屈肌协同动作,同时促进小脑和大脑发育。据此,遗传病学家常指导智力落后的3岁以下儿童练习爬行,以开发智力。没有经过好好爬就学走的宝宝,由于背肌、腰肌无力,协调功能差,学走路时身体易向前倾,会摔跤。因此,任何时候都不应让宝宝放弃爬。爸妈巧帮忙:爬是需要训练的。7~8个月的宝宝会用手支撑起上半身似爬状,起初,并不是向前爬,而是一个劲地向后滑动,这是因为人的运动发育规律有一条叫“先退后进”,学爬时向后滑动是一个正常过程。在向后滑动中,宝宝开始前进--学会向前爬。在爬行过程中,你可以用玩具逗引,呼唤着宝宝的名字;宝宝不动时,你就助他一臂之力;宝宝有一点进步,即给以微笑、赞许,予以鼓励。宝宝长到10个月,就会灵活地用两手、两膝、两足尖蹬着爬了,爬得很好看,像个机器娃娃“摇头摆尾”,好不得意啊。

3第三次飞跃:坐坐是仰卧到直立行走的过渡联合体,是发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说明宝宝已脱离仰卧为主的襁褓时期。6个月以前的宝宝骨骼很软,脊柱和背部肌肉都缺乏支持的能力,为防止脊柱畸形、影响正常发育,宝宝学坐不宜过早。正常情况下,宝宝7~8个月时,不用手支撑就可坐得稳稳当当;9个月时,能独坐10分钟,两只手还可以自由玩耍,拿取玩具,身体前倾时不会跌倒;10个月时,身体向两边倾斜也不会跌倒,并能由坐位改成俯卧,或由俯卧变成坐位;11个月的婴儿已经坐得很稳,可以随意将身体向两侧转动。爸妈巧帮忙:从宝宝6个月开始可以练习坐。开始的时间不宜太长,频率不可过高,每天一两次。训练中,将宝宝放在大床上或小车里,背后有靠背,你一边轻轻放开手,一边用柔和的声音和宝宝谈话,使他感到愉快;或者让宝宝坐在你的大腿上,慢慢放开双手,让他独坐。

4第四次飞跃:站站是走的必要前提。一旦宝宝颈部、背部、腰部肌肉发达了,躯干、臀部和大腿就可以离开地面独立站立了。爸妈巧帮忙:站也需要帮助和训练。时间可以从宝宝6个月时开始训练。在宝宝躺着的时候,教他多做踢腿动作,以锻炼大腿肌肉。你可以用双手挟住宝宝的两肋,让他站立、转向,再逐步尝试松开你的手,让宝宝在没有扶持的情况下站立,以此锻炼他的平衡感和腿脚动作的协调。每天练习3~4次,每次半分钟,渐渐增加次数和每次的持续时间。宝宝7~8个月时,将他放到有栏杆的小床边,坐在铺着被褥的床面上,用玩具鼓励他拉着栏杆站起来。如果宝宝成功了,记得及时鼓励他哦。

5第五次飞跃:走走在宝宝的早期发育阶段中位置重要,是成为自由人的开始。爸妈巧帮忙:在宝宝能坐的情况下,即可训练走的动作。7~8个月后,当宝宝能勉强扶着栏杆站住以后,你用玩具在小床另一头逗引,让他迈步,逐渐接近玩具。9个月以后借助学步车进行学步训练,让宝宝尝试“走”的种种乐趣。到11个月以后,让宝宝站在地上,放开双手自己向前迈出一步、两步、三步你也可以用双手扶着宝宝的腰帮助他迈步,进而牵他的一只手领着走,直到你能完全放手,让宝宝独自行走。宝宝真正学会走路一般是13个月左右,也有的宝宝9个月就会走,还有些宝宝要到18个月才会走,这都是正常的。 

注意事项

特别提示:国外心理学家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后提出,走路早晚,与宝宝的肌肉紧张程度及个性有关,并认为走路早的宝宝开拓性强,性格活泼,有独立性,但易发怒。走路晚的宝宝依赖性强,感情丰富、热情,喜欢研究物体的细微之处,而对物体的大幅度移动兴趣不大。对走路较晚的宝宝,妈妈要多多关心他,同时予以疾病检查。0-1岁这段时间,宝宝经历了太多的变化,特别是一些运动技能方面,开始从无到有,从刚开始只能躺在床上动不了,到后来的会趴、会坐、会爬、会站、会走,都是努力学习的结果。爸爸妈妈们也不能任由宝宝自己发展,还要适时地进行锻炼与促进,帮助宝宝生长得更好!

现在很多小孩因为没有正确的坐姿或站姿,很容易出现驼背,怎么及时判断小孩驼背,怎么治疗呢,下面一起来了解下。

1、孩子的两肩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让孩子直接靠墙站起来。

父母用他们的眼睛或钢尺来测量孩子两肩的高度。如果两边的高度不一样,这意味着孩子有弯腰的倾向。让孩子坐直,父母坐在孩子旁边观察。如果孩子的下颌相对向前,也就是说,比身体的其他部分稍微突出,这也可以表明孩子是弓着背的。让孩子坐直,父母仔细观察孩子的两个肩胛骨,如果在水平线代表相对健康,如果有坡度,就应该纠正。让孩子弯下腰,做一个45度的斜角。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背上有凸起,孩子的驼峰就已经形成了。

2扶着墙,挤压你的胸部和腰部。

离墙一步远,举起你的手臂,支撑住墙,尽量保持上身朝向你的前任,保持你的胸部高和腰部低,保持你的脚不向前移动,把你的胸部贴着墙,在恢复前保持4拍。这项练习应该定期进行,这样儿童和青少年就可以逐渐形成挺胸、挺胸的姿势。双臂倒置,胸部和腰部抬高:背对墙壁站一步。把你的手臂向外翻,把你的手臂上下颠倒,握住横杆。然后抬起你的头,把你的胸部举到最高点。向内折叠双臂,尽可能保持双腿直立。保持4拍并恢复。做6 ~ 8次,注意自然呼吸。

3使用矫形器。

一旦发现孩子有驼背的倾向,就带孩子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以便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最佳的治疗方案。儿童的脊柱总是处于生长过程中,并且没有成形,所以最好的治疗方法是使用矫正器。然而,这种矫正器不是由父母自由选择的,而是需要由医生决定和选择。毕竟,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类型和原因的驼背,应该单独治疗。

宝宝五个月之后身体各方面都开始稳定发育,这时候开始家长就可尝试让宝宝学会一些坐立的姿势了。要注意的是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用科学的方法训练宝宝。坐立训练可以分阶段进行。

首先是第一个阶段是锻炼宝宝的颈肌和背肌,即训练宝宝抬头。家长可以在宝宝趴着的时候,拿一些宝宝感兴趣的玩具举到宝宝的头前,让宝宝的头跟着玩具左右上下的摆动。这样就能很好得锻炼到宝宝的颈椎和后背的肌肉。当宝宝适应了之后,家长可以让宝宝握住你的手,这时候他会尝试自己用力起来。

第二个阶段就是让宝宝学会靠坐。有了第一阶段的引导,宝宝自己就会非常想要自己坐起来。这时候家长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将宝宝扶坐起来,用软的枕头当作靠垫把宝宝放在靠垫旁边。当你看到宝宝摇摇晃晃得靠在靠垫上时,不必过于紧张,是需要在一旁守着保证宝宝的安全即可。大概坐靠一会儿之后就可以让宝宝重新躺下了,坐靠的时间太长对宝宝的颈椎不好。

第三个阶段是让宝宝学会扶坐。前面经过靠坐的练习,宝宝自身的控制力会有明显的增强。那么就可以尝试扶坐了。家长慢慢的将靠垫撤走,宝宝则会用双手撑着身体,弓背得坐着。虽然保持这种姿势的时间不长,但也能很好的锻炼到宝宝的背肌。扶坐的频率也不要多,不要累到宝宝。宝宝能保持扶坐之后,家长可以拿玩具再次吸引宝宝去拿,锻炼他的平衡能力。

以上三个阶段都训练完之后,宝宝就能够自主得坐立了。家长在为宝宝进行训练的时候记得一定要保护好宝宝,小心宝宝磕着碰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786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