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最新漫画中区区四皇老甚平殿后归来,及时参战,且还发挥了巨大作用,摧毁了敌方的远射跑炮,让草帽团全员一阵星星眼。那么归来的甚平在船上会是什么样的位置呢?!
甚平出场的时候,旁白给出的介绍已经属于草帽团的一员,不过身份给的是舵手,甚平有多年航海经验,在推进城时期就展示过了高超稳定的掌舵航海技术,所以以后舵由甚平来掌很令人放心。
不过只是舵手就够了吗?有粉丝觉得以老甚平应该成为草帽团的副船长!
索隆虽没副船长之名,却有副船长之实
草帽团没有设定副船长的职位,但海米基本都把草帽团的副船长视为索隆,理由有很多,因为索隆实力强大,以世界最强剑客为目标,在草帽团中是无限接近于船长路飞之强的存在。而且索隆是船长路飞最早的兄弟,两人的目标同样高远,结伴出海,后才相继招徕了后面的船员。
而且索隆不仅在船上资历最老而且实力最强,他在船上的表现也实际上就相当于副船长,相当于小说中地位仅次于宗主的掌律祖师。草帽团是个气氛轻松的小团体,平时没什么规矩,船长挨揍最多。不过索隆就是船上的底线规矩所在!
在乌索普下船众人挽留的关键时刻是索隆站了出来当黑脸,告诉路飞海贼船有海贼船的规矩,路飞是船长,他不允许船长低声下气。罗宾下船离开的时候,也是索隆当黑脸,告诉众人他一直不信任她。直到真正知道罗宾的隐情之后才允许一起去营救。
所以,索隆就相当于原来草帽团的副船长。不仅粉丝如此觉得,在动画里草帽团的粉丝,脑残粉巴托洛米奥一伙人也坚定认为索隆就是草帽团的副船长。在官方发布的资料集生命卡中,官方的态度也说明索隆确实是草帽海贼团里最有副船长资格的人,原话是“足以担任副船长的职务”。
那么甚平加入后,会挤下有实无名的索隆成为真正的副船长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老甚平担当任何一个海贼团的副船长都是绰绰有余的。
甚平在海上已经活跃了几十年,早在太阳海贼团纵横大海的时候,甚平就是船长泰格的左膀右臂,那时候他就相当于船上的副船长。在泰格死后,甚平继承了太阳海贼团,成为第二任船长,后来甚平还当七武海当了那么多年,白胡子死后蛋糕岛寻求庇护,太阳海贼团加入大妈麾下,哪怕大妈都对甚平这一战力无比看重。
老江湖甚平外号海侠,风评本就极好,在蛋糕岛篇章对抗四皇大妈所展现出的气魄与实力都让人敬佩!不仅征服了粉丝,也征服了草帽团全员。
甚平目前的悬赏金是4亿3000万,仅次于船长路飞。就实力来看,索隆换刀之后还没有展现过全力,但之前的实力甚平肯定是要比他强出一筹的。
甚平对草帽团船长路飞有大恩,对草帽团也有大恩,全员都对他钦佩尊敬,尊称他为老大。甚平加入的话,要一个副船长谁都没话说,毕竟老成持重的甚平肯定能做得没问题。
不过副船长的问题,不能只看能力与实力,还得看性格!
甚平活的就是一个义字,航海已经十几二十年了,大风大浪经历过了,已经46岁的他实力没有太大的进步空间,也没有那么旺盛的激情了,而他加入草帽团是因为和路飞这一伙人实在意气相投而且草帽团前途不可限量。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甚平连船长位置都放下了,加入草帽团只是和一群意气相投的人最后走一段畅快的旅途。就算草帽团因为欠他太多,一致推举他当副船长他也不愿意当。现在甚平在船上老成持重超然的老大哥的位置就很合适!与船长并肩的副船长位置还是索隆的!
黄忠阵斩夏侯渊直接击溃了曹操军队的军心,在所有武将战绩中能够排名前十。曹操听说刘备拿下了西川,他就已经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无法完成统一天下的愿望,但是他也不能让刘备安安稳稳地坐拥西川地区,刘备是一代枭雄当初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敢反抗曹操,现在有了自己的两个根据地。他更加不把曹操放在眼里,曹操也知道刘备是一个危险,绝对不能让他平稳的度过这段时期,曹操想趁着刘备立足未稳拿下汉中和西川地区。
汉中之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发生。刘备和曹操在汉中地区展开了一次仅次于赤壁之战的战争,这场战争决定了刘备和曹操未来的发展方向,谁能够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谁就把握了未来的主动权。汉中之战开始的时候两军对峙处于僵持局面,谁也不能打破僵局,曹操劳师远征粮草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刘备抓住了曹操这样的破绽。刘备大军开始不断抢夺曹操军队的粮草,曹操急于求成想要在短时间内寻找刘备的主力军队进行一次大决战。
刘备在战争中一点一点取得主动权,曹操终于再也无法支撑这场战争。黄忠阵斩夏侯渊其实是刘备送给黄忠的一个礼物,如果按战斗力和领导能力上来说黄忠未必能够打得过夏侯渊,只不过当时夏侯渊已经成为曹操军队当中的一枚弃子,曹操希望夏侯渊能够在前线顶住一时三刻,曹操的援军到达战场指定位置之后就可以反败为胜,但是黄忠率领的大军兵锋正盛,根本就没有给曹操和夏侯渊这样一个机会。
夏侯渊很早就跟从曹操南征北战,是曹操最心爱的将领。黄忠阵斩夏侯渊打败的不仅仅是一个将军,而是整个军队军心。
赤眉军失败非常正常,这是农民起义难以跳出的历史怪圈。
赤眉军起义属于农民起义王莽篡汉后,建立了新朝。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将私田改为王田。王莽改革的本意是想把蛋糕分给穷人,但政策落到地方后,由于官员的懈怠和腐败,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天凤5年(即公元18年),山东青州、江苏徐州等地发生旱灾和蝗灾,这让日子本就不太好过的农民更是雪上加霜。在突如其来的天灾面前,饱受压迫的农民终于爆发了。
由于琅邪人樊崇有勇有谋,因此被起义军推举为首领。为了与官军区分开来,他们用赤色涂眉,因此山东地区的起义军也被称为“赤眉军”。樊崇揭竿而起后,赤眉军队伍迅速壮大,一年时间就发展到了万余人。
赤眉军曾经取得了一些胜利第一次胜利:赤眉军起义后,王莽派遣十万大军前去镇压。天下百姓苦于新朝久矣,因此都选择帮助赤眉军,而不帮朝廷的军队。两军交战后,王莽的军队被赤眉军打得落花流水。王莽军队败走后,赤眉军的威名传遍了四方,加入起义队伍的人越来越多。
第二次胜利:新朝末期,叛乱四起,在南方地区也涌现出一支强大的起义军——绿林军。绿林军曾经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万军队,因此实力要强于赤眉军。
绿林军和赤眉军曾经合作过一段时间,但是当绿林军攻占长安后,双方产生间隙。绿林军首领刘玄担心赤眉军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便派出军队暗中监视赤眉军的行踪。
绿林军和赤眉军貌合神离,最终赤眉军决定拥立汉室后裔刘盆子为皇帝。双方闹掰后,樊崇率领赤眉军一路向长安进发。刘玄素无大志,在长安称帝后,便开始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这让底下将士心生不满。在小人的挑拨下,刘玄还杀掉了一些有功之臣,因此赤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占了长安。
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让赤眉军败给了刘秀在赤眉军攻入长安的同时,南阳豪族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与刘玄、刘盆子二人不同,他的父亲做过县令,母亲也是地主家庭出身,因此刘秀受过良好的教育,代表的自然是地主阶级。
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曾经富庶的关中由于连年战火,早已养不起几十万军人。地方武装还配合刘秀的军队,将长安城围得水泄不通,物资根本运输不进来。赤眉军被迫放弃长安城,向东进发。
由于身处异地没有群众基础,再加上遭遇了刘秀的正规部队,因此赤眉军很快就败下阵来。此后,赤眉军刘盆子、 樊崇以下十余万人全部投降于刘秀。
赤眉军之所以会败在刘秀手中,主要还是由农民起义的局限性造成的。历史上,最先举起反抗大旗的往往是农民,但最终胜利果实还是会落到地主阶级手中,明朝算是一个例外。
1、世界公认三大位面之子分别是:“刘秀、君士坦丁、查理大帝。”
2、刘秀。刘秀出身刘氏宗亲旁系中的旁系,只能算是一个县里的富庶人家,还曾有牢狱之灾,也没有什么白帝斩蛇,天命所归的神话,就是莫名其妙被推着一步步走向帝位。昆阳一战,王莽新军四十万,刘秀只二万,且刘秀仅是小小偏将,无实权,无威望,无战绩的三无小卒。然而这一战天降陨石,短短两三天就连续引发许多异象,王莽新军军心大乱,战力大减,刘秀更是一反常态,十分勇猛,结果打赢了这场不可能赢的战争,因而名动天下。刘秀兄长刘_豪气冲天,战功赫赫,在义军中威望很高,而当时称帝的更始帝也有些实权和根基,帝位算起来怎么也轮不到刘秀。结果更始帝暗杀刘_,大失军心,本来刘_如果活着,刘秀绝对不可能越过兄长,更始帝间接给了刘秀机会。兄长死后,刘秀选择了孤身谢罪,而不是起兵造反,结果让更始帝有点惭愧没有下手杀他,而后刘秀更是闭门不出,期间没有暗杀活动也没有陷阱遭遇。更始帝回过神决定派刘秀去巡视河北,也就当时民风最彪悍,割据最严重,也是治安最危险的地方,而且什么也不给刘秀,只有一根棒子,派他送死的用意明显。没想到刘秀带着几个随从,在河北风餐露宿数日后,河北群雄知道昆阳英雄刘秀大驾,竟然纷纷赶来宣誓效忠,没多长时间,刘秀就势力大增,可以抗衡更始帝了。刘秀一朝,所有功臣悉数善终,刘秀更对他们全部坦诚相待,在中国所有开国皇帝包括许许多多的称王称霸者中都极为罕见。
3、可以说刘秀本人就是一个做好事,做好人的良民,他他的人生记录里几乎没有做过违背天理正义,良心道德的事情,他也几乎从未显露过什么雄图,什么野心,这样的人本来别说县长,村长都难做,他竟然当了皇帝,还当了那么久。
4、君士坦丁。君士坦丁在位期间,促进了基督教的发展,并促使之成为了国教。其在位早期颁布了《米兰敕令》,自此基督教成为了一种自由、合法的宗教,敕令还要求归还迫害时期没收的基督教教会财产,并且规定了星期天为礼拜日;他还建造了多座知名教堂,如耶路撒冷圣母教堂等,经过坦丁时代,基督教的地位不可动摇,终于在392年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开始了西方文化史上唯我独尊的鼎盛时代。君士坦丁重建并扩大了古老的城市拜占庭,将它重新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并定为首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1453年依然是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因为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充足的物资储备以及三面环海一面靠陆的特殊环境,始终是中世纪最难攻克的堡垒,也是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经历千年而不倒的因素。君士坦丁制定民法对奠定中世纪欧洲整个社会结构基础产生了积极作用。他制定法律来规定某些职业(如面包师和屠夫)为世袭职业;颁布法令禁止佃农离开租种的土地(把佃农变成农奴,终身依附那块土地)。基于以上功绩,坦丁大帝足以被称为罗马帝国的忠心之君,他的排名比亚历山大帝、拿破仑和希特勒更高,他虽然名气比不上后者,但是他的政策具有更为持久的影响。
5、查理大帝。大卫王。作为普通读者大卫的形象大部分来自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圣经》中有记载,最为人所知的是他战胜歌利亚的故事。大卫王是以色列的第二任君主,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代大帝,智慧无双。旧约圣经称大卫是“被上帝所羔之人”从一个牧童,经过无数战争,最终成为了王。大卫在位四十年,没有一年不出征。他打败了腓力斯丁人、迦南人、亚玛力人,版图空前扩展。他让人建造王宫和城市,命名为大卫城,位于耶路撒冷正中央。耶路撒冷以后也成为了以色列的政治中心。宗教是团结全国人民的主要工具。大卫把盛放犹太教圣经的约柜运到耶路撒冷,还为它设计了一座华丽的宫殿。大卫宣布犹太教为国教,耶和华神是以色列人唯一的上帝。从这时起,这座伟大的城市——耶路撒冷,成了犹太民族的精神中心。亚历山大20岁被推举为新国王,开始东征。先后征服小亚细亚,击败波斯,不费一兵一卒占领埃及、回师灭掉巴比伦和波斯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辉煌业绩。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占领地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并在重要城市建立图书馆,促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经济,融合东西文化,并且鼓励民族间通婚,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对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恺撒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并且以其优越的才能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奠基者。与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前三头同盟,随后出任高卢总督,在8年的时间里征服了高卢全境,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凯撒是罗马帝国的奠基者,他改订历法,推行儒略历。查理大帝是法兰克国王,在位期间发动一系列战争,成功地使西欧大部分地区都归属于他的统一领导之下。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把一顶皇冠戴在查理曼的头上,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为了回报教皇,加强与教会的结盟,极力维护和提高罗马教会的权益。他每征服一地都强化基督教势力,让每个教区的人为教会交什一税。他在位期间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校,聘请知名学者讲学,对于恢复古典文明和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准,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郃 - 个人档案
字:俊乂(三国志) 隽乂(三国演义)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冀州]河间鄚县 [今河北任丘北]
官至 车骑将军 谥壮侯
相关人物 曹操 诸葛亮 司马懿 夏侯渊 袁绍 卑湛 韩馥
曾效力过的势力 魏 袁绍 韩馥
张郃 - 简明历史传记
张郃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先从韩馥,后投袁绍,在与公孙瓒的交战中多有功劳。官渡之战时,张郃受郭图陷害,率众投降于曹操,得以重用,随曹操平定北方,远征乌桓,平马超,灭张鲁,多有战功。后来,张郃随夏侯渊驻守汉中,在夏侯渊被杀后暂代主帅,维持败兵。魏明帝时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张郃奉命救援陇右,在街亭大败蜀将马谡,导致诸葛亮撤兵;诸葛亮第四次时,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而亡。
[191年],袁绍取冀州,韩馥战败,张郃率兵归附袁绍,任校尉,用来对抗公孙瓒。后来,公孙瓒被击败,张郃功劳很大,升为宁国中郎将。
[200年],曹袁两军相持于官渡,袁绍派淳于琼率万余人护送军粮,屯于乌巢。曹操留将守营,亲自率兵偷袭乌巢。张郃认为曹操兵精,淳于琼必败,应迅速去救援,而袁绍的谋士郭图却建议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袁绍采纳了郭图的建议,张郃劝阻,袁绍不听,只派轻骑去救乌巢,而派重兵去进攻曹操的大本营,结果不能够攻下。很快,乌巢兵败,消息传来,袁军军心动摇。郭图闻讯后大为羞愧,为推卸责任,诬谗张郃不卖力作战,失败后还出言不逊。张郃心中害怕,与将军高览愤而投奔曹操。曹操闻张郃来降,十分高兴,将此事比作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于是拜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授予他部队,随军作战。
[204年],张郃随曹操攻克邺城,大败袁尚。次年,又随曹操在南皮消灭袁谭势力。
[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张郃与张辽共为先锋。战后,张郃因功升为平狄将军。后来,张郃又参加了征讨管承,征讨陈兰、梅成等人的作战。
[211年],马超、韩遂叛乱,张郃随曹操出征,在渭南大破关中军。继而,张郃率军围攻安定,击降杨秋
[214年],马超在张鲁支持下,卷土重来。张郃跟随夏侯渊击败马超,并平定了宋建的叛乱
215年],曹操亲率大军进攻汉中,从散关入,派张率五千步兵在前开道,一直到阳平。张鲁投降,曹操回军,留张郃与夏侯渊、徐晃等守汉中,以拒刘备。同年,张郃率兵南下进攻巴西郡,欲迁徙当地百姓到汉中。刘备派征虏将军张飞为巴西郡太守,抗击张郃。张郃军进至岩渠,被张飞击败,率残部退回南郑,改任荡寇将军。
[218年],刘备进攻汉中,屯于阳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率军迎击,张郃负责防守广石。刘备亲自率精兵万余人,分为十部,夜间猛攻张郃。张郃亲自率兵与蜀军进行搏斗,刘备不能攻克。次年,魏军主帅夏侯渊在定军山战死,曹军大败,张郃同败军一起退守阳平关东。司马郭淮和督军杜袭收敛散卒,推举张郃继夏侯渊为魏军主帅。张郃出任,指挥士兵,布置营寨,军心安定。刘备欲渡汉水来攻,见魏军在汉水以北列阵相迎,刘备于是放弃渡河,隔水相持。不久,曹操遣使令张郃假节。后来,曹操亲自进攻汉中,不能取胜,于是撤出汉中的部队,令张郃屯兵于陈仓。
[220年],曹丕即位,任命张郃为左将军,进封都乡侯。不久,曹丕称帝,又进封张郃为鄚侯,随即命令张郃跟随曹真征讨安定的胡羌,之后与曹真一同进朝朝见。
[223年],张郃同夏侯尚一起进攻江陵。张郃别督诸军渡江,攻取洲上屯坞。
[227年],魏明帝曹睿即位,张郃奉命屯兵荆州,与司马懿进攻孙权部将刘阿等人,追至祁口交战,击败吴军。
[228年],蜀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响应。魏明帝曹睿加张郃位特进,使督诸军,与蜀将马谡战于街亭。马谡依守南山,下不据城,被张郃截断水源,杀得大败。继而,张郃又平定了三郡的反叛。魏明帝曹睿下诏嘉奖张郃,增加食邑1000户,前后一共4300户。司马懿在荆州训练水军,欲从沔江顺流进入长江伐吴,魏明帝曹睿命令张郃率关中诸军去荆州接受调度。张郃到达荆州后,正值冬天水浅,大船无法通行,于是又回军屯驻方城。同年年底,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关围陈仓。魏明帝曹睿急招张郃进京,把三万士兵交给他指挥,并派遣武卫、虎贲等侍卫保护张郃。魏明帝还亲至河南城置相酒送,问张郃能不能来得及救援陈仓,张郃判断诸葛亮军没有粮草,一定不能持久,便回答等援军赶到时,诸葛亮已经退走。张郃率军连夜赶到南郑,诸葛亮果然退军,于是奉诏还于京都,被拜为征西车骑将军。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张郃随司马懿前往相拒。后诸葛亮粮尽退兵,张郃追至木门,与诸葛亮军交战,被飞矢射中右膝,死亡,被谥为壮侯,儿子张雄继嗣。由于张郃前后征战有功,魏明帝分张郃的食邑,封张郃的四个儿子为列侯,封他的幼子爵为关内侯。
张郃通晓应变之术,擅长布置营寨,预料战势、地形,一向准确,即使诸葛亮都对他有所顾忌。张郃虽为武将,却喜欢儒士,曾推荐同乡的卑湛,被皇帝下诏嘉奖,将张郃比作爱好儒学的东汉大将祭遵,并将卑湛提升为博士。
由汉至三国,军号泛滥,然则始终以大骠车卫、四征前后左右为最高。“征西”、“车骑”之制,可见《宋书·百官志》:“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由“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可见这两个军号都高于“前后左右”将军,同时又位次三司,按汉魏惯例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下。作为最高层次的军号,单处车骑、征西二者之一,已足见其重,在三国曹魏,却有一个“征西车骑将军”,遍观前后,担任此位的,只有一人,便是张郃张俊乂。
洪饴孙的《三国职官表》(注1):“魏征西将军一人,二千石,第二品。--------张郃:太和元年由左将军迁,是年转车骑将军。”“魏车骑将军一人,第二品。-------张郃:太和元年由征西将军迁,使持节行都督督军,三年战殁。”由此看来,洪饴孙是将《三国志·张郃传》里的“征西车骑将军”解释为张郃先后但任“征西”、“车骑”两个军号,然则还缺乏具体可信的记载证明此说。“车骑将军”一说,《晋书》有“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即使以之为信,然而最关键张郃任“征西将军”一说在任何正史里不见其事,所以张郃分任两号之说也就存在较大疑问。
作为比较正统的史料,《三国志》对军号、官位之事备及其详,即然郃本传里有“征西车骑”一说,其可信应是相当高的,另外,查诸《华阳国志·刘后主志》更有:(八年)秋,魏大将军司马宣王由西城,征西车骑将军张郃由子午,大司马曹真由斜谷,三道将攻汉中。”这里明确提到的张郃,也是以“征西车骑将军”出现的,说明这个军号已被常璩所认同,由此更进一步说明了《三国志》里这个军号的可信度。
另外,张郃在街亭之战的巨大作用,使得他一时间在曹魏军队中据有相当特殊的地位,在特殊情况下产生这样的特殊军号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具体情况将在街亭之战的分析里提到。
前事
张郃为曹操“张乐于张徐”五员大将之一,五子各有所长,而郃尤以巧变著称。张郃起自袁绍属下历任校尉、宁国中郎将,于官渡之战降于曹操。
官渡火烧乌巢的瞬间,《三国志·张郃传》对袁绍方的谋划有详细记载:“绍遣将淳于琼等督运屯乌巢,太祖自将急击之。郃说绍曰:‘曹公兵精,往必破琼等,琼等破,则将军事去矣,宜急引兵救之。’郭图曰:‘郃计非也。不如攻其本营,势必还,此为不救而自解也。’郃曰:‘曹公营固,攻之必不拔,若琼等见禽,吾属尽为虏矣。’”官渡之战的过程不用多说,由以上记载便可知张郃深知兵机,乌巢之事的带来的变化已在其所料之中。然而,这次争论,却为张郃降曹埋下伏笔。
《张郃传》:“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郃惧,乃归太祖。”以袁绍军破而后张郃降,然则传后的裴松之注依《武帝纪》与《袁绍传》对此说存疑。《武帝纪》:“(袁绍)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袁绍传》:“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这两说都是张郃降而后袁绍军溃。
关于张郃降曹的原因,本传记为郭图进谗言:“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三国志》所记,应有此事,不过《郃传》袁绍军先破而后张郃降这一说法就有很大疑点。《郃传》、《武帝纪》与《袁绍传》同出于《三国志》,在此事上就写作立场而言,后二者较为可信,而《郃传》将此顺序小有改变,所要掩示的,也正是《武帝纪》与《袁绍传》没有掩饰的------张郃降而后袁军溃,更进一步可以理解为张郃的投降是袁军崩溃的重要原因。
乌巢被烧,袁绍败局虽成,然而也应该是余粮尽军心散之后的事,事实上却是在乌巢被烧瞬间,这样庞大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不难发现,张郃在此时起了几乎是关键的作用。曹操火烧乌巢之时,“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郃传》。这里所领“重兵”的无疑是张郃、高览,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绍的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烟消云散,受乌巢之火与重兵覆没的双重打击,袁军才马上军心散乱以至崩溃。否则若是袁绍粮尽前全军死战,曹操方即使胜利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伤亡。所以由此可见张郃在这里作用的明显。
另外要说的是张郃对投降时机的拿捏也是相当到位,不负“巧变”之名。《袁绍传》:“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张郃的投降,是在曹操烧乌巢后回营这一瞬间,此时曹军根本就未对袁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乌巢之火的影响也没有明显化,而以军力来看,张郃、高览所领的“重兵”未必处于劣势,这样情况下的投降,应该称得上是非常之举,而这也正是张郃拿捏准军机变化的表现。事实证明,这成为左右后来战局的关键,对曹操而言而是得到了相当大的一笔筹码。所以对于张郃来归,曹操惊喜之余,有“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之喻,以之为“偏将军、都亭侯”,可以说是相当厚待。
曹操之下,星光灿烂,而张郃再次表现出巨大作用,是在汉中之役。“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 ,分为十部,夜急攻郃 。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陈寿后评称张郃用兵以巧变称,而此战则显示出他的严整坚重。刘备起自河北,又曾北从袁绍,对张郃向来应有所知,阳平广石之役可能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魏略》“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及杀渊,备曰:“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意以未得张郃而不满。 夏侯渊“虎步关右,所向无前”,又素号知兵,却为刘备所轻,张郃在关右汉中诸战皆为渊部下,反倒为刘备所重惮,从刘玄德顾诸葛亮于乡野、识马谡于病中的阅人之道来看,也略见张郃的不简单。
夏侯渊败死(注2),“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遂推郃为军主 。郃出,勒兵安阵,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遂不致为刘备所乘,亦可见张郃在军中的威望。
江陵
魏文帝继位,以张郃为左将军,“诏郃与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召郃与并朝许宫,遣南与夏侯尚击江陵”《郃传》。魏初,诸曹夏侯从战统军是定俗,而真正在前线奋战的,却是张郃这样的外姓将领。
江陵之战,《郃传》只记为:“郃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
《吴主传》:“(黄武元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
由以上二传可见,带兵分据中州的便是张郃。《朱然传》:“魏遣曹真、夏侯尚、张郃等攻江陵,魏文帝自住宛,为其势援,连屯围城。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郃渡兵攻盛,盛不能拒,即时欲退,郃据州上围守,然中外断绝。权遣潘璋、杨粲等解而围不解。”这一段更是详写其过程。
这个江中洲具有相当重要军事意义,对曹魏而言,可以阻断对江吴军的救援,对东吴而言,以之为基地可以随时进击江陵城下,换句话说,占据了江中洲,便把握了整个战局的主动,事实上,正是由于后来魏军占领了江中洲,使得东吴多支援军长期束手无策。
对于江中洲的地位,东吴方事先也有相当的认识,故以“万人备州上,立围坞”。而张郃渡江击孙盛,从前后相关记载来看,实乃江陵之役中最大的硬仗。《潘璋传》:“魏将夏侯尚等围南郡。分前部三万人作浮桥,渡百里洲上。诸葛瑾、杨粲并会兵赴救,未知所出,而魏兵日渡不绝。”单由浮桥延至陆上一点登陆,不可能抢滩成功,而必须以水军配合,或是协助排除守军对浮桥的干扰,或是从背后牵制吸引洲上的守军的兵力。水陆两方的配合本来就具有相当的难度,而由浮桥登陆,更是将己方一线暴露在敌方的一面中,因而最具艰险。
《夏侯尚传》:“黄初三年,车驾幸宛,使尚率诸军与曹真共围江陵。权将诸葛瑾与尚军对江,瑾渡入江中渚,而分水军于江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先下流潜渡牵制水军,再由陆路登上江中渚,便达到“水陆夹攻,破之”的效果。这与上段分析的过程接近一致,只不过这里没有说明陆路方面用的是“浮桥”,难道是很偶然的巧合么?
《三国志·诸葛瑾传》后注引《吴录》:“曹真、夏侯尚等围朱然于江陵,又分据中州,瑾以大兵为之救援。瑾性弘缓,推道理、任计划,无应卒倚伏之术,兵久不解,权以此望之,及春水生,潘璋等作水城于上流,瑾今攻浮桥,真等退走,虽无大勋,亦以全师保境为功。”
既然诸葛瑾身位大将之重,又:“性弘缓,推道理、任计划”那么很难将自己处于险地,贸然渡入江中渚,而“虽无大勋,亦以全师保境为功”表明他至少不曾遭遇大败,那么《夏侯尚传》所言便不一定是事实。同时,在魏书诸传有关击败诸葛瑾一事的记载,只见于《夏侯尚传》,其它诸传皆未提到。
由此,便有足够的理由怀疑:《夏侯尚传》中“入据江中渚”的,不是诸葛瑾而是吴将军孙盛。那么这样才与《三国志》中魏书、吴书诸传及《吴录》所载相吻合。再仔细看《尚传》中这段,“尚夜多持油船”这里的“尚”官方记功语气很重,然而也意多隐晦,可指“夏侯尚部”,也可指“夏侯尚军”,但夏侯尚作为诸军统帅,亲自渡江涉入险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张郃此时正是夏侯尚所督之部。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此战水陆两线,吴方从正面带来最大的压力当是孙盛屯坞里的万余人,而率主力渡江激战的,最终将孙盛部击破占领江中渚的,乃是张郃。《尚传》内容,当为陈寿得自魏国官方资料,故为最详,而此事《郃传》仅两句。这大概是曹丕欲将之战之功归于夏侯尚(注3),而授意在记录上做的手脚。
街亭
魏明帝继位前后,曹操以来的元老宿将已经星散将尽,所余着惟曹真、张郃、徐晃等人,另一方面,司马懿起自曹丕左右,于文帝时代在魏国迅速崛起(注4)。魏国的军事重心大致可归于江汉与关中两区,张郃前在关中随夏侯渊平定诸羌胡及枹罕宋建,渊死代之统领汉中诸军,文帝时“郃与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后又在江陵之战督诸军奋战,“明帝即位,遣南屯荆州,与司马宣王击孙权别将刘阿等,追至祁口,交战,破之。”江汉与关中诸军都曾受张郃统领,作为曹操以来军事上仅存的元老,加上长期以来的良好战绩,张郃在魏军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曹真于文帝时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后参与了江陵之战,明帝即位先后任大将军、大司马,俨然是诸曹、夏侯在军事上的代表人物,在诸葛亮出祁山后主导中的军事。而司马懿于明帝即位后不久迁骠骑将军,太和元年六月,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此后,张郃、曹真、司马懿各自作为魏军在中央、荆州、关中的最高层领导,关系比较微妙,曹真为诸曹夏侯代表、司马懿为曹丕托孤重臣,通常张郃处于这两人的领导之下。明帝时代,曹真后督关中诸军,司马懿督荆豫诸军,分别应对蜀、吴方面的战事,这可以说是一种结构上的平衡。而这一平衡时期,张郃显然是魏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一但关中、江汉的有军事行动,张郃部便要奉魏帝之命从一区赶往另一区。在来回奔移与大小作战中,已至黄昏之年的张郃军事上的成就越来越引人注目。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首出祁山。
《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三国志·曹真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由《亮传》与《曹真传》可以肯定的是此战为箕谷、祁山两线作战,作战的先后,《曹真传》:“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看似行文有势,然实际上较为含糊,既军郿又何以要击马谡?“遣真督诸军,遣张郃---”这样给人映象似乎对抗蜀军的主力是曹真,张郃所部也为曹真督下,《郃传》:“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这里却是张郃督诸军,二人职责似有所冲突(注5)。
而《诸葛亮传》的逻辑则交待得较为清楚,因为扬声取郿,赵云据箕谷,曹真举众拒之,所以才会有《真传》中的“军郿”。雍凉为曹魏所并有年,天水三郡何以骤然响应诸葛亮?也可由《亮传》知其真正原因:曹真的所率的魏军主力已在箕谷被赵云邓芝牵制住,蜀军主力声东击西的转击祁山,顿时无援的天水三郡为情势所迫才不得不叛变魏国(注6)。由此,可以说是曹真军事上的判断失策造成了关中空前的危机。
对于张郃的出战,《亮传》随后交待得更加清楚:“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关中的剧变,使得魏明帝不安之下移驾西镇长安,此前曹真的关中诸军已无法调动,面对诸葛亮从祁山方向而来的主力,魏明帝派出的领军将领,实际上是张郃。
“加郃位特进”,〈宋书·百官志〉:“特进,前汉世所置,前后二汉及魏、晋以为加官,从本官车服,无吏卒。晋惠帝元康中定位令在诸公下,骠骑将军上。”东晋制:“特进,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诸持节都督。右第二品。”综上来看,“特进”在曹魏也应是与“骠车卫”近级的高位,然而,这是临时的加官。张郃行伍起家,根据《三国志》本传的记载来看,此时为左将军、鄚侯,这在曹魏政权下已是外姓将领的极至了,毕竟张郃既非诸曹夏侯嫡系,又非诸帝身边近臣,即使此后再有功,也被当权者想办法把功劳转移给了亲信嫡系。所以终文帝一世与明帝初年,虽张郃数战有功,却未得升进。然而此时明帝的大将,曹真被牵制、司马懿在荆州,能用的就只剩张郃。而一但战败,明帝自身所在的长安便将暴露在蜀军面前,此时明帝也是抱着搏一把的心态把所有希望都放在了张郃身上,“特进”就是在这关键时刻对张郃的破例提升。
街亭之战,成为三国的经典战例之一,而马谡由此战成为后人的笑柄。《三国志·马谡》:“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后人多以此战笑马谡不知兵,然而却很少看到,马谡面对的,是知兵善变的张郃。
史称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这样的智商,断不是随便犯低级错误的人,街亭之事,《诸葛亮传》:“谡魏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诸葛亮自贬三等疏对于街亭之败的陈述为“不能训明章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何以为“举动失宜”,?《张郃传》“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在《王平传》有:“谡舍水上山,举错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马谡的“舍水上山,举错烦扰”正违了军法,所以诸葛亮便有“不能训明章法之言”。在优势情况下,统领大军对敌却不敢踞城硬战,试图上山踞险,举错烦扰,无不表明,一向“好论军计”的马谡“临事而惧”了,一惧之下,便失去理智,罔顾军法,这正应了刘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言,马谡之失,不在于才智,而在于器量,令他所恐惧失常的,是张郃的威名。而此战中的张郃,的确是与他一直的威名相符,轻松的利用马谡的破绽将其全军击败。在不利情势下冷静应变,最终抓住对方破绽将之击破,使得己方的不利得以全面扭转,这看似平凡实际上却又是难为之事吧。此役之后,诸葛亮费尽心思所造成的大好形势顿时全部丧失,不得不退回汉中。诸葛亮出祁山最成功的一次,却以张郃的完胜而收场。而张郃随后又拔军讨平了叛魏应蜀的南安、安定、天水三郡。
街亭一战,实际上是张郃以孤军击败蜀军的主力,这样的结果令魏明帝也为之感动,《郃传》:“诏曰:‘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壮语之下,也是大大的松了一口气吧。
街亭之战后,张郃应是协助曹真统领关中诸军。当年冬,张郃督关中诸军至荆州伐吴(注7)。诸葛亮利用关中空虚之机复出攻陈仓,“帝驿马召郃到京都。帝自幸河南城,置酒送郃,南北军士三万及分遣武卫、虎贲使卫郃。”作为外姓将领,能得到这样的待遇,这在曹魏建国以来绝对是未有之事。由此可以看到魏明帝对张郃的信重。而之后的事实,也验证了张郃熟知兵机:“因问郃‘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县军无谷,不能久攻,对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这就是传说中的料敌千里之外吧。尽管张郃已料到了陈仓之战的结果,为使明帝安心,他还是晨夜进军,“郃晨夜进至南郑,亮退。”
陈仓围解,张郃被招还京都,“拜征西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司马曹真与大将军司马懿。这个名号应该是夹杂了种种含义的,“车骑”是由左将军的提升,这本是一直以来行伍出身的外姓将领在曹魏政权下从不曾达到的高度,而“征西”既是一个军号,又隐含了对张郃长期以来在西线诸战特别是街亭之战中立下功绩的感念。这几种复杂的感情夹杂在一起,便产生了“征西车骑”这样一个前所未有又威武无比的军号。在曾经共同奋战的同辈人逝去后这么多年,张郃才达到他的最高点。
木门道
黄初五年,诸葛亮复出祁山,大司马曹真病死,明帝使司马懿西屯长安(注8)。此时张郃以征西车骑将军受司马懿节制。品级本是相差不远,又皆是知机善多谋,张郃不可避免的与司马懿发生了摩擦,而且还不止一次。
最初的部署,《汉晋春秋》:“宣王使要(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余众悉出,西救祁山。”《晋书·帝纪第一》:“张郃欲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注9)。
这里的分岐,是司马懿欲以主力救祁山,而张郃建议多留兵后镇以防诸葛亮来袭。
其结果是《汉晋春秋》:“亮分兵留攻,自逆宣王于上邽,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其麦,与宣王遇于上邽之东,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得还。”
《晋书·帝纪第一》:“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
两种记载的结果大不相同,但也都提到的是,诸葛亮分兵袭了上邽。这正是张郃先前欲分兵防备的,而司马懿的恐前军不能当之虑则多余了。在这里,司马懿初次主持对蜀作战,所求的只是不丧师,而以张郃的丰富战斗经验,他的主张则是制敌之策,两者的处发点都是慎重,而明显在这样的战争中张郃更务实一点。
另外,从细节上来看《晋书》的这一段记载有许多疑点,司马即然在上邽留兵,不击败守军又何以芟麦,显然,《晋书》缺失的是守军被击败的相关记载,在《汉晋春秋》却便提到了诸葛亮破费曜等之事,从当时的双方主力奔袭的方位形势来看,应是事实。所谓的:“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也只是《晋书》的一面之辞,并不符合突袭作战的常理。而更现实的一点是:魏军刚奔救祁山,马上又赶返上邽,这样高强度的来回奔返,其疲劳可以想象,而作战力更是令人怀疑。诸葛亮“自逆宣王于上邽”,也是想在魏军疲惫的状态下占点便宜,更不可能“望尘而遁”。还是“敛兵依险,军不得交,亮引得还”更合理一点。这样的交手算下来,其结果是魏军既损守军又被割麦,还来回奔返,吃了不小的亏,另一方面要说的是,蜀军在这激烈攻防转换时间里,也不可能大规模收割上邽之麦。
诸葛亮退走,司马懿又追至卤城,此时张郃与他发生第二次分岐。“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在不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以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悬军食少,亦行去矣。’宣王不从,故寻亮。”事在《汉晋春秋》。
由此也可看出魏军先前奔返上邽之时,祁山附近尚在蜀军围攻之中,魏方之前的奔袭尽管没有产生任何积极战果,但仍有一定的主动,另一方面,蜀军出兵以来,并未有重大损失,在祁山一线还保留着相当的实力,《晋书·帝纪第一》:“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其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载: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想必,都会被书中108将的义薄云天、兄弟情谊深深触动,然而,108个兄弟真的如表象那般情同手足吗?笔者觉得未必,其他人暂且不谈,单说宋江与武松二人,便能窥见端倪,两人的关系并没有表面那般亲密,甚至,存在这缝隙。
武松早期是非常崇敬宋江的,当时,他还未登上梁山。
二人的初次相识还是在柴进家中,当时武松混的极其悲惨,落魄不已,再加上身有疟疾,每到天寒之时,都要依靠铲炭取暖。有一次武松在走廊内铲炭时,恰逢宋江从此经过,由于,未能注意脚下,碰到了铁锨头,导致上面的炭火挑到了武松脸上。
脾气火爆的武松当即抓住宋江,挥拳就要打来,幸好被赶到的柴进制止住。而后,经过柴进介绍,武松才知道面前这人就是自己仰慕已久的宋江,当即磕头赔罪。宋江识人确实毒辣,刚见武松第一面,便看出此人日后定然不凡,有个做大事的样子,内心便有了拉拢的念头。
宋江收买人心的方法自然是靠仁义,处处表现出对武松的关心。柴进自然看出了宋江的念头,遂对武松刮目相看,再也没有小看之心。武松辞别之时,宋江极为伤心,相送甚远,这种情谊终于触动武松,二人便结拜为兄弟。
后来,武松与鲁智深碰到一起,早期的时候,他们因为犯事被当地府衙调查,二人无处可去,便决定落草为寇。巧合的是,二人在路上遇到宋江,三人互相寒暄一番后,宋江想着时机成熟,是时候对武松进行招安。在宋江说服下,武松同意随他共上梁山。
宋江见武松身旁之人勇猛过人,又动了收服心思,让武松帮忙劝服他的兄弟,然而,武松内心不愿强加于人,对于宋江的请求,他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敷衍了过去。武松在登上梁山后,与宋江的相处还算融洽,在梁山推举好汉之首的时候,武松毫无犹豫的站在了宋江这边,令宋江感动不已。
也是从那件事起,宋江已经将武松当成了自己人,认为自己说什么话,武松一定会跟着照做。
然而,事情并没有宋江想的那般美好,有一次宋江召集山寨兄弟们痛饮,兴起之时,宋江借着酒劲透露了“朝廷招安”之类的事情,武松当即跳出来反对。宋江内心很意外,他预料会有人反对,可是,怎么也没想到,第一个反对自己的人,竟然是武松。
武松的反对,令宋江脸色很难看,然而,这还没完,武松不仅反对,更是痛斥宋江,言语极其强硬,那一刻,根本没有顾及宋江颜面。武松盯着宋江,厉声道:“今天你要招安,明天又要招安,这不是令兄弟们心寒吗?”说罢,当即摔门而去。鲁智深也是坚定的招安反对者,从始至终,他一直站在武松一边。
从这个时候,宋江与武松之间出现矛盾,且这种矛盾是无法逆转的。由于,宋江执意接受招安,二人关系裂痕自然越来越大。
其实,宋江在招安之初,反对者不仅武松、鲁智深,许多梁山兄弟对于宋江的决定都深感失望,中途退出者甚多。宋江在晁盖死后,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聚义”改为“忠义”一字之差,却暴露了宋江内心想法。聚义还好理解,无非就是众多志同之士聚在一起共谋大事,可这“忠义”又是何意?它是要梁山兄弟忠于谁呢?
招安事件,使得梁山兄弟间的分歧愈加严重,这点在宋江看来,实属正常。早在登上梁山之时,他便看出梁山众汉虽然表面团结,实则派系众多,关系复杂,每个人的内心打算各不相同。有人想接受朝廷招安,安心在朝中寻个官职,过完此生。
这种想法的多是曾担任过军职的好汉,而对于平民身份的好汉们来说,朝廷就是腐败无能的存在,接受招安,无疑是羊入虎口,倒不如齐心推翻当朝,共创盛世。从今天来看,平民身份派系的好汉考虑更加周全,但可惜宋江并不是这么想。
当时的宋江只想洗刷自己的罪名,而接受朝廷招安,便是恢复名誉的最佳时机。这点表现出宋江的自私自利,为了自己的声誉,却出卖了整个梁山。后来,武松在擒获方腊中遭受断臂之痛后,选择出家为僧,而拒绝进京受封时,宋江只说了四个字:任从你心。
之后他再也没有勉强过武松了,因为,此时已经残废的武松在宋江看来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
武松墓原位于西泠桥畔,今武松墓是基于旧墓修于1924年,1964年被平毁,之后,在老照片的基础上于2004年重建,由墓圈、墓碑、石牌坊和墓道组成。牌坊上镌有“嵚奇瑰伟”四字篆书,两侧石柱上刻着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