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

明朝朱祁镇与朱祁钰是怎样的皇帝?历史评价如何?,第1张

古语有云:“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也不能有二君。在一个朝廷中,若是同时存在两位皇帝,那会闹出天大的笑话。

但是在我国历史上的明朝时期,就存在过一朝同时有两位皇帝的情况,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正统年间,北方的瓦刺开始侵扰明朝的边疆。

当时明朝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而年仅二十几岁的朱祁镇正是意气风发之时,加上宦臣王振的怂恿,朱祁镇便决定亲自出征,不管朝中大臣如何反对他都听不进。

果不其然,朱祁镇在土木堡战败被俘。而古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孙太后与朝中大臣便拥护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景泰帝”。

然而朱祁镇只是被俘而非被废,这样从名分上说,明朝就有了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皇帝。而瓦刺那边呢?本来是想以朱祁镇作为谈判条件的,谁知道明朝干脆换了个皇帝。八年后,明代宗病重以至于不理朝政,整个皇宫人心惶惶。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大内太监曹吉祥、武清侯石亨、太常卿许彬等朝中大臣率领亲兵、家丁等数千余人发动“夺门之变”。

他们的目的便是帮助朱祁镇复辟,重新夺回皇位,虽遭抵抗但最终还是成功了。朱祁镇上位后又是抓捕当初拥护朱祁钰之臣,又是改年号。

然而他却唯独没有在成功复辟的当天废除朱祁钰皇帝的称号,直到半个月后的二月初一,朱祁镇才下旨“废帝为郕王,迁西内”。不久后,朱祁钰暴毙而亡。

由于把持朝政的需要,我们能够理解在朱祁镇被瓦刺俘虏时,为什么需要第二位皇帝朱祁钰,严格来说并不算一朝二帝,毕竟做决策的还是朱祁钰。

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不得不杀于谦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女医明妃传》让明英宗朱祁镇火了。

这是位传奇的皇帝,但是他并不英明神武,反而在历史还有昏庸之名。他先是轻信宦官,以致土木大败,天子被俘。后在夺门之变复位之后继续任用奸佞,冤杀忠臣于谦。

于谦的贡献和地位在历史上早有定论,是绝对的忠臣和国之柱石。要是没有他,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就可能已经瓦解,更别说坚持到了1644年。是他坚决地驳斥了朝廷中南迁的主张,统一了朝廷上下抗战的认识,坚定了上下背水一战的决心,运筹帷幄,大败瓦剌,守住北京城,使大明转危为安。

就是这样的一个忠臣加功臣,在朱祁镇夺门之变复位之后,却第一时间被下狱,几天后就被处死。

朱祁镇以谋逆罪杀掉于谦,当时舆论哗然,谁也不相信于谦会谋逆,这成了朱祁镇除土木堡之变之后另一个终身污点。

于谦有功,朱祁镇心里清楚,但是即使如此,朱祁镇也不得不杀掉于谦。理由很简单:为了皇位的正统性!

本来一开始朱祁镇也不想杀于谦,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建议朱祁镇杀掉于谦时,朱祁镇只说了一句和:谦实有功。

但是徐有贞接着说的一句话,就让朱祁镇起了杀心,这句话就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不杀掉于谦,我们夺门之变就没有正当的名义。

所谓无名,意思就是说,朱祁镇这次的复位没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当性。正中朱祁镇的痛点,所以朱祁镇必须杀于谦。

这里可能会有人不明白了,皇位本来就是朱祁镇的,现在他复位,为什么还会担心自己复位的正统性?何况他都是皇帝了,为什么还要担心这个正统问题?

明朝受程朱理学影响颇深,对正统性异常看重,当年朱棣夺位就千方百计地找理由来说明自己当皇帝的正统性,甚至到了不惜连妈都不认的地步。朱祁镇的第一个年号也是正统,可见正统对皇帝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当时的朱祁镇内心对于自己通过这场政变夺回皇位心也是有点虚的,如果朱祁镇真的对自己夺回的皇位政治正确性那么坚信的话,他没理由被这一句此举无名所打动而杀掉于谦。

为什么他对夺回皇位的正统性不自信,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政治惯例上的不合理,第二是对大臣们的拥戴自己的不自信。

首先,政治惯例上的不合理

古代又不是法治国家,政治惯例和道德往往就跟现在的宪法差不多,按照当时的一般看法和政治惯例,只有太子或者皇帝遗诏指定的人继位,这个皇帝才是合法的。

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朱祁钰在国难之际由群臣推上皇位,虽然不合常规,但是他的皇帝的合法性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可,所以,只有朱祁钰才有立嗣的权力。

但他废掉了原太子朱见F(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后来朱见济夭折,满朝文武求立朱见F为太子,朱祁钰就是不答应,并经常惩罚有此动议的大臣。可见朱祁钰主观上就是不想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一脉。

朱祁镇也知道自己弟弟不会这么好心主动还回皇位。所以夺回皇位,只能先否定朱祁钰皇位的正统性,才能确定自己皇位的正统性。而于谦正是将朱祁钰推上皇位的主导人,如果于谦不死,也就是代表朱祁镇认可于谦当年推举朱祁钰是正当的,那么也就是否认了自己现在夺位的正当性,这当然不行!

所以搞政治斗争的就是这么矛盾,就算朱祁镇心里认可于谦当年这么做是对的,但是在表面上,又不能承认于谦是对的。

事实正确和政治正确说到底是两回事。

所以于谦死于政治。

其次,对大臣拥戴自己的不自信

皇位的正统除了先皇指定,还有就是大臣的拥戴。朱祁钰的皇位合法性就是这么来的。而朱祁镇之所以退位,是因为自己闯了大祸,差点断送了大明帝国。后来瓦剌人带着他去勒索明朝,开始还能勒索地到钱,后来一分都没有了,没人管他死活,朱祁镇很自然会觉得是群臣抛弃了他。

朱祁镇被软禁的7年,可以说与世隔绝。礼部每年元旦和朱祁镇寿辰时都会要求朝贺太上皇,但是朱祁钰没有一次答应。连朱祁镇送给太监一把金刀都会变成一桩大案。所以这7年来没人敢来看朱祁镇,自然更加加深了朱祁镇的印象——他是个被群臣抛弃的人,即使朱祁钰死了,大臣也很可能不会再拥立他复位。

以上两个原因,使朱祁镇对自己的正统性开始心虚。所以,他自己一开始也觉得自己这场政变是绝对有必要也有意义的,所以他并不反对用夺门二字来形容这场政变。

因此就算他后来知道了朱祁钰病重,不久人世,皇位很快会空缺,他也并没有否定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等人的功劳。

但实际上,满朝文武支持朱祁镇的大有人在。这其中还是当时人心中固有的正统性在作祟。比如在朱祁钰的独子朱见济夭折后,很多人觉得这是天意,比如御史钟同就上疏:

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

意思很明显,就是天命是朱祁镇一脉!这个说的还算客气,还有人更不客气,有个叫章纶的简直是简单粗暴:

上皇君临天下十有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亲受册,是上皇之臣也

朱祁钰自然是勃然大怒,对该二人严刑拷打。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当时很多臣子心中,朱祁镇才是正统。

这些朱祁镇当时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复位之后就肯定都知道了。加上以石亨几个发动夺门之变的所谓功臣恃宠而骄,嚣张跋扈,朱祁镇越来越不满,也渐渐开始反思这其中关节。然后有个叫李贤的来了个临门一脚,让朱祁镇彻底开窍。

李贤说,这皇位本来就是陛下您的,您再说夺门,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当时J王(朱祁钰)病重,又无子嗣,大臣自然会迎您复位,又何必夺门?

朱祁镇并不一定相信李贤的话,但不管信不信,李贤的话至少证明了大臣们的共识:无论自己是否夺门,皇位的正统性都是在自己这里的。既然大臣们承认了自己的正统性,那再自己通过夺门之变复位,倒显得好像自己是篡位的一样了。于是朱祁镇下令以后不许使用夺门二字。

既然夺门是没必要的,自己的正统性不需要杀于谦来正名,那么当初 嘛还杀于谦给自己抹黑啊?所以从那之后,朱祁镇才开始后悔错杀于谦。

所以,无论朱祁镇是杀于谦,还是后悔杀于谦,理由都是一样的——为了皇位的正统!

不是唯一选择,但综合的来看,应该是当时的最佳选择。好大喜功的明英宗朱祁镇,觉得自己也有做将军实力,贸然带兵出这个瓦刺,与瓦刺决战于土木堡。当然,现实并不像朱祁镇想象的那样,在他的带领下明军溃不成军,几十万大军兵败于土木堡,连他这个“三军总司令”也成了瓦刺的俘虏。

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事件”,而这次事件过后他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明朝的俘虏太上皇。

朱祁镇的被俘让彼时的明帝国乱成了一锅粥,明军土木堡溃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为君。明帝国当务之急最重要的事不是继续出兵把朱祁镇救回来,当然,明军此时再战也不是明智之举,所以究竟应该立谁为继承人,成了明帝国最先应该思考的问题。 

按照传统来说,英宗被俘,那么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就应该是他的儿子朱见深,也是“法定”的继承人。但是,当时又有一个问题摆在面前,朱见深彼时只有三岁,历史上年幼的皇帝并不在少数,但是当时的明帝国显然并不适合。为什么这么说呢?对内,明帝国内部已经乱做一团,大臣们分为几个党派,在危急时刻还在明争暗斗;对外,英宗被俘,瓦刺势大,显然仍然有再次入侵明帝国的趋势,所以当时急需一位有能力、能主事、能自主决断的皇帝上位。三岁的朱见深自然是不具备这些能力的,所以,以于谦为首的“大臣派”就找到了朱祁钰。

朱祁钰虽然没有准备接受这一切,但是在做了皇帝之后,他的表现没有辜负于谦的“鞠躬尽瘁”,他绝对是当时皇帝的最佳人选。

在做了皇帝之后,他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朱祁钰展现出一个皇帝应该有的气度和魄力。于谦、王竑、彭时、商辂、陈循、王文、胡濙、萧镃等人都在他的手下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朱祁钰善于发现人才,并将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下,明廷击退了北方瓦刺对京城的攻击,京师防务也得到整顿。所以,明人就曾这样称赞景帝的功绩“萃涣倾否,外攘内修”。他在位期间,做到了敬礼大臣,宽恤民下,赏罚亦无失,而且动不动就给农民减税免税,明朝的农民过了几天的“好日子”。

当然,命运给他开了一扇门,但是又给他上了一道锁。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效,击败了瓦刺,迎回了自己的“太上皇”哥哥,没想到这直接终结了自己的皇帝生涯。哥哥朱祁镇并,没有感激自己,而是将皇位夺了回去,而朱祁钰就在命运的玩笑中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宫中。

朱祁钰的皇位合法性就是这么来的,朱祁钰在国难之际由群臣推上皇位,对正统性异常看重。正中朱祁镇的痛点。于是朱祁镇下令以后不许使用“夺门”二字,几天后就被处死,政治惯例上的不合理。” 意思很明显,倒显得好像自己是篡位的一样了,皇位很快会空缺,那再自己通过夺门之变复位。既然大臣们承认了自己的正统性。 就是这样的一个忠臣加功臣。后来朱见济夭折,运筹帷幄。乃者太子薨逝。所以,但是朱祁钰没有一次答应。当时的朱祁镇内心对于自己通过这场政变夺回皇位心也是有点虚的,是上皇之臣也” 朱祁钰自然是勃然大怒。理由很简单,但不管信不信。朱祁镇被软禁的7年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让明英宗朱祁镇火了:为了皇位的正统性:“谦实有功。为什么他对夺回皇位的正统性不自信,还是后悔杀于谦,却第一时间被下狱。陛下亲受册,这句话就是。所以这7年来没人敢来看朱祁镇,李贤的话至少证明了大臣们的共识。这是位传奇的皇帝,坚定了上下背水一战的决心!本来一开始朱祁镇也不想杀于谦,是绝对的忠臣和国之柱石。后来瓦剌人带着他去勒索明朝? 明朝受程朱理学影响颇深,朱祁镇也不得不杀掉于谦,但是复位之后就肯定都知道了。连朱祁镇送给太监一把金刀都会变成一桩大案,大败瓦剌,也就是代表朱祁镇认可于谦当年推举朱祁钰是正当的,但是他的皇帝的合法性受到了满朝文武的认可,统一了朝廷上下抗战的认识,不久人世,如果朱祁镇真的对自己夺回的皇位政治正确性那么坚信的话: “上皇君临天下十有四年,您再说夺门。其次,守住北京城。朱祁镇以谋逆罪杀掉于谦:“不杀于谦。这其中还是当时人心中固有的“正统性”在作祟,我觉得有两个原因,所以朱祁镇必须杀于谦,皇位的正统性都是在自己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又无子嗣,也渐渐开始反思这其中关节,就算朱祁镇心里认可于谦当年这么做是对的。他先是轻信宦官,谁也不相信于谦会谋逆,满朝文武支持朱祁镇的大有人在,固当传之于子。于谦有功,他没理由被这一句“此举无名”所打动而杀掉于谦,我们夺门之变就没有正当的名义,这个皇帝才是合法的,为什么还会担心自己复位的正统性:第一,足知天命有在,让朱祁镇彻底开窍,是天下之父也,如果于谦不死,有个叫章纶的简直是简单粗暴,那么也就是否认了自己现在夺位的正当性,所以,就让朱祁镇起了杀心,还有就是大臣的拥戴。但实际上,还有人更不客气,朱祁镇这次的复位没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当性,反而在历史还有昏庸之名。事实正确和政治正确说到底是两回事?所以从那之后,朱祁镇心里清楚,差点断送了大明帝国,只有朱祁钰才有立嗣的权力,更别说坚持到了1644年,当年朱棣夺位就千方百计地找理由来说明自己当皇帝的正统性?朱祁镇并不一定相信李贤的话?何况他都是皇帝了,天子被俘。而朱祁镇之所以退位。 既然“夺门”是没必要的,按照当时的一般看法和政治惯例。可见朱祁钰主观上就是不想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一脉,朱祁镇只说了一句和!所以搞政治斗争的就是这么矛盾,但是在表面上,比如御史钟同就上疏。加上以石亨几个发动夺门之变的所谓功臣恃宠而骄。朱祁镇的第一个年号也是正统,可见正统对皇帝来说,使朱祁镇对自己的正统性开始心虚,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就可能已经瓦解,当时舆论哗然,那么当初我干嘛还杀于谦给自己抹黑啊,朱祁钰就是不答应。然后有个叫李贤的来了个临门一脚,虽然不合常规,可见当时很多臣子心中,政治惯例和道德往往就跟现在的宪法差不多。翻译成白话就是,政治惯例上的不合理古代又不是法治国家,甚至到了不惜连妈都不认的地步,理由都是一样的——为了皇位的正统。”但是徐有贞接着说的一句话。以上两个原因,对该二人严刑拷打,此举无名”,满朝文武求立朱见濬为太子。所以,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这些朱祁镇当时肯定是不知道的。后在夺门之变复位之后继续任用奸佞,皇位本来就是朱祁镇的,是因为自己闯了大祸,自然更加加深了朱祁镇的印象——他是个被群臣抛弃的人。比如在朱祁钰的独子朱见济夭折后,可以说与世隔绝: “父有天下,自己的正统性不需要杀于谦来“正名”,朱祁镇才开始后悔错杀于谦。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只能先否定朱祁钰皇位的正统性,才能确定自己皇位的正统性,冤杀忠臣于谦,为什么还要担心这个正统问题!这个说的还算客气,对大臣拥戴自己的不自信 皇位的正统除了先皇指定,又不能承认于谦是对的。要是没有他,所以他并不反对用“夺门”二字来形容这场政变,第二是对大臣们的拥戴自己的不自信:无论自己是否夺门,大臣也很可能不会再拥立他复位,后来一分都没有了,这成了朱祁镇除土木堡之变之后另一个终身污点,当时郕王(朱祁钰)病重,他也并没有否定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等人的功劳,朱祁镇很自然会觉得是群臣抛弃了他,只有太子或者皇帝遗诏指定的人继位。所以于谦死于政治,是极为重要的,没人管他死活,很多人觉得这是天意,朱祁镇才是正统。于谦的贡献和地位在历史上早有定论,但是他并不英明神武,即使朱祁钰死了。 这里可能会有人不明白了,这当然不行,但是即使如此:如果不杀掉于谦,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建议朱祁镇杀掉于谦时,又何必夺门,并经常惩罚有此动议的大臣。是他坚决地驳斥了朝廷中“南迁”的主张,现在他复位,他自己一开始也觉得自己这场政变是绝对有必要也有意义的。而于谦正是将朱祁钰推上皇位的主导人。所以夺回皇位。李贤说,嚣张跋扈,以致土木大败。首先,朱祁镇越来越不满。礼部每年元旦和朱祁镇寿辰时都会要求朝贺太上皇,使大明转危为安。朱祁镇也知道自己弟弟不会这么好心主动还回皇位,无论朱祁镇是杀于谦,这皇位本来就是陛下您的,大臣自然会迎您复位,开始还能勒索地到钱。所谓“无名”。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是天命是朱祁镇一脉。 但他废掉了原太子朱见濬(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因此就算他后来知道了朱祁钰病重,在朱祁镇夺门之变复位之后

说到这个于谦在朱祁镇被俘之后拥立这个朱祁钰的事情还是有说法的,因为当时朱见深已经是太子了,这个时候应该是太子上位啊,那么于谦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这背后也是展现了这个于谦的大智慧了,更多的我们不说了,大家往下仔细的分析看看就知道了!

这体现了于谦等人高超的政治智慧。

1、也先的如意算盘

朱见深出生于1447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在1449年,尽管朱见深已是太子,但,实际是还是一个天真无邪的两岁多的儿童,无任何执政经验,说话无份量。而朱祁镇又是贪生怕死之辈,一年半载是没有杀身成仁的勇气的。这两点瓦剌头目也先看得很清楚,于是,朱祁镇作为也先手中的筹码就有很高的价值了。

因为明英宗是大明朝的统治者,在朝野就是一言九鼎的天子,没人敢违背他的意愿。如果牢牢控制着明朝的天子,也先就可以挟天子以令大明!在攻城掠地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瓦剌灭明朝的成本低,而且速度快。

明朝中有见识的朝臣自然明白也先的小九九,知道要国有宁日,就必须尽快毁掉也先手中的筹码,也就是让明英宗不再拥有皇位——让明英宗一文不值。如此,既可保住英宗的性命,也能让明朝在抗击瓦剌侵略时,有浑存的底气。

2、于谦深谋远虑,善于权衡利弊

如果,拥立皇太子朱见深为皇帝,这位睡觉还尿床的儿童根本不会理政,必然导致皇权旁落。还有,朱祁镇是朱见深的亲爹,父子情意在——如果立朱见深为皇帝的话,说不定这个懵懵懂懂的儿童会不顾一切条件赎回自己的亲爹,这加大了朱祁镇作为筹码的份量,提高了朱祁镇作为人质的价值,也正中了也先的下怀!

朱祁镇在御驾亲征前,明令郕王朱祁钰监国。这时的朱祁钰风华正茂,已二十一岁,精力充沛,有一定的执政经验,在朝野也有威望。能认清理智与感情的界限,且朱祁镇跟朱祁钰是同父异母兄弟,隔着一层山!在亲情与国家利益面前,自然知道熟轻熟重!

3、于谦拥立朱祁钰为帝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显然,拥立朱祁钰当皇帝是最明智的抉择,最低能破灭也先的幻想!朱祁钰身为大明王朝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也先提出要求,对也先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也可以严辞拒绝!

也先能征惯战,也机智灵活!知道大明拥立朱祁钰为皇帝后,立即明白朱祁镇已有无价之宝变成了一钱不值的昨日黄花了!自己的计划已经泡汤!如果杀了这位先帝,对明朝没有任何影响,反而会激发大明同仇敌忾的决心,增加明朝报复自己的机率与勇气!

在于谦等人高瞻远瞩政治策略下,朱祁钰被立为皇帝,明英宗也被放了回来。

如果没有朱祁钰与于谦的力挽狂澜,大明王朝很可能真的要提前一百多年就“寿终正寝”了,但是因为景泰帝朱祁钰与哥哥朱祁镇的那些爱恨纠葛,最后朱祁镇这个在皇位上能够“梅开二度”的帝王,在复辟成功后,不但废黜了朱祁钰的帝号,还将于谦这个大功臣杀害了,这一段冤案寒透了大明百姓的心,虽然朱祁镇生前没有为于谦平反,但是后来也知道自己错了,他的儿子成化帝朱见深为于谦平反是顺应民心的事,而于谦能立下如此不世之功离不开朱祁钰的支持。

一、力挽狂澜,拯救了整个大明

英宗朱祁镇第一次在位时,因为宠信宦官王振,结果在他的挑唆下,朱祁镇亲率十万大军去征讨瓦剌部队,结果没有干掉瓦剌一兵一卒,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这一次的影响是巨大的,大明王朝的许多有名的文臣武将都死于此役。

原本强盛的大明王朝一下子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时候,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钰为新帝,朱祁钰也给了于谦足够的支持与信任,将全国兵马全部交予于谦调遣,终于在最后关头打赢了北京保卫战,成功将大明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二、皇位之争,让兄弟失和

瓦剌人见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后,就决定将他放回,但是回国后的朱祁镇面临的局面就尴尬了,因为哥哥有过而自己有功,朱祁钰不愿交出皇位,但又怕朱祁镇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于是将他囚禁了起来,并废除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使兄弟二人彻底成为了最大的仇敌。

三、复辟成功,朱祁镇开启了复仇之路

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患病,再加上他又没有儿子可以继承皇位,于是一些奸险小人立马看到了可乘之机,他们砸开囚禁朱祁镇的南宫大门,使朱祁镇成功复辟,复辟成功没有多久,朱祁镇就命人勒死了朱祁钰,废黜了他的帝号,并处死了朱祁钰的心腹大臣于谦。

四、顺应民心,成化帝为他们翻案

于谦的死,让大明的百姓非常伤心,据说为于谦行刑的刽子手,在回家之后就自杀了,英宗未死之前,从朝廷到民间,就有为于谦平反的呼声,只不过英宗碍于面子未实施而已,所以成化帝一上台,立马给于谦平反,并大力宣扬于谦的忠义,虽然成化对朱祁钰态度纠结,但考虑到他的功劳,最后也为他翻了案。

因为朱祁钰不信任于谦,虽然当时明王朝在发生土木堡之变是因为于谦力挽狂澜之下把朱祁钰扶上了皇位,虽然朱祁钰在位期间也对于谦也是比较尊敬,但内心却是对于谦非常的不信任,可以说也是忌惮,因此在病危的时候才会把石亨叫到身边,而不是找于谦,而且于谦自身可以说虽然手握重兵,但自身可以说是没有野心,而且当时的于谦本以为太子的位置是很容易选出来的,却没想这时候的石亨等人却把在宫中的朱祁镇给接了出来,使得整个天都变了。

我们都知道朱祁镇时期曾因为太监王振从而发生了土木堡之变的事件,当时差点使得整个明王朝都陷入动荡之中,可以说这时候恰恰是于谦挺身而出,推举朱祁钰登上皇位,从而安定了局面,而这时的朱祁镇则是被俘获在瓦剌,在几年后才重新回到中原,之后就被朱祁钰尊为太上皇从而幽禁在宫中,因为朱祁钰的位置是于谦才得以登上的,但内心还是对于谦比较忌惮的,担心于谦会篡位,所以在临死之前才没有把于谦叫到身边,而是叫了石亨,可以说也恰恰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最后满盘皆输。

这时候的于谦可以说是跟朝中的几个大臣一起商量要哪位皇子做上储君的位置,自身可以说是没有野心的,但奈何这时候的石亨等人却把宫中的朱祁镇给请了出来,来了一招青天换日月的招式,使得第二天就天变了,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拥戴下重新登上了皇位,因为于谦的存在朱祁钰才得以当上皇帝,而朱祁镇当时在瓦剌的俘获下用来威胁明王朝的军队,差点被于谦反击的时候杀死,所以对于谦是恨之入骨,因此在登上皇帝后也是第一个拿于谦开刀,可以说也是杀鸡儆猴。

可以说因为朱祁钰的不信任,于谦的忠诚,所以才导致最后朱祁镇能够复位成功,这也是历史上被称之为夺门之变的事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463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