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过量运动有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紊乱,造成肠胃功能障碍,比如很多人剧烈运动中火剧烈运动后出现胃痛、下腹部痉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现象。另外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还可能出现运动性高血压。
6 损伤肝肾
过量运动时机体血流量重新分配,肌肉血流量增加,肝、肾等内脏器官的血流量相应减少,尤其是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此基础上,如果再长时间或者高强度的运动,就会导致肝、肾等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氧性损伤。
7 出现内分泌紊乱
运动过量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其中所影响最大的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下丘脑、垂体功能受到抑制,造成内分泌紊乱,并对各系统的功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8 导致精神不振
大量运动会导致机体倦怠、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严重的影响生活和工作效率。有些人还会出现一些精神症状,比如易怒、烦躁、反应淡漠、精神压抑等。
运动小知识跑步小腿变粗
为什么跑步后小腿变粗了
运动强度过大
短跑比赛和足球比赛对于运动员短距离爆发力的要求很高很高。训练中他们将涉及大量的冲刺跑和快速折返跑,而这种爆发力的训练恰恰对肌肉生长的刺激性很大,会让肌肉增长变大。如果你长时间进行百米冲刺跑、竞速跑、折返跑等剧烈的无氧运动的话,有很大可能造成小腿或大腿变粗。
肌肉短时间充血
有些人在跑步后发现小腿和大腿马上就变粗,这只不过是锻炼后腿部充血,导致肌肉膨胀而已,过一段时间之后,肌肉就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当你进行跑步运动时,腿部肌肉的血流量会比静止时增加300-400%左右。所以在结束一定强度的跑步锻炼后,肌肉会在短时间内充血,而这并不是肌肉纤维变粗了。
跑步姿势不对
决定一个人的腿型主要看的是平时的走路姿势和跑步姿势。和从小养成的习惯密不可分。跑步的时候,用前脚掌先着地或整个脚同时着地的话,会对小腿前部的胫骨及膝关节造成损伤,并且会强烈刺激小腿肌肉,造成小腿变粗的后果。
慢跑长跑不会让你的腿变粗
慢跑与长跑是不会让小腿变粗的。因为肌肉的生长完全依赖你给它带来的刺激种类,只有爆发力的训练和负重训练才会让肌肉变大。一般长跑选手们的腿部肌肉都比较纤细。我们的肌肉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快肌纤维直径粗、反应速度快,短跑者快肌纤维发达,因此肌肉更粗壮。所以长跑跑者肌肉纤维更为纤细。所以,跑步会不会导致腿粗,最主要的是和你跑步的速度和距离相关。
如何防止小腿变粗
跑前热身很重要
运动前一定要先做热身运动,以防拉伤肌肉。尤其是在跑步前,对腿部的拉伸尤为重要。只有在预热充分,并且拉伸到位的情况下,小腿才能以“最佳状态"投入“作战"。
如何防止小腿变粗
跑步姿势要正确
跑步时大腿前摆时积极送髋,大腿和膝用力向前上摆动,而不是只往上抬。跑步时脚应落在身体前约一尺的位置,靠近正中线。小腿不宜跨得太远,避免跟腱因受力过大而劳损。同时要注意小腿肌肉和跟腱在着地时的缓冲,落地时小腿应积极向后扒地,使身体积极向前。
最后小腿前摆方向要正,脚应该尽量朝前,不要外翻或后翻,否则膝关节和踝关节容易受伤。跑步时用脚的中部着地,并让冲击力迅速分散到全脚掌。
跑后拉伸不可少
很多新手跑者往往都容易忽略了跑后伸展这一环节。跑后做伸展运动不但能缓解跑步后的肌肉紧张,避免造成筋肉绷紧,还能有效保持腿型的完美。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骨骼肌收缩时,耗氧量明显增加。循环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就是提高心输出量以增加血流供应,从而满足肌肉组织的氧耗,并及时运走过多的代谢产物,否则肌肉运动就不可能持久。
(一)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
运动一开始,心输出量就急剧增加。通常一分钟达到高峰,并维持在该水平。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量成正比。
运动时,由于肌肉的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出量的保证。另外,运动时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使容量血管收缩,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也有利于增加静脉回流。
在回心血量增多的基础上,由于运动时心交感中枢兴奋和心迷走中枢抑制,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因此心输出量增加。交感中枢兴奋还能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循环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也进一步加强心肌的兴奋作用。
(二)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官的。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在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但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
运动时各器官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即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由于阻力血管舒张,肌肉中开放的毛细血管数目增加,使血液和肌肉组织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增大,气体扩散的距离缩短,从而能满足肌肉运动时增加的氧耗。有人曾经推算,人在作剧烈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皮肤和不参与运动的肌肉的阻力血管收缩,可以从心输出量中省出大约3升/分的血液,分配至运动的肌肉。如果动脉血的含氧量为20毫升%,则即使心输出量不增加,仅通过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就可向运动的肌肉多提供600毫升/分的氧。对于心脏机能不健全的人来说,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有限,因此,血流量的重新分配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许多因素改变后的总的结果。换句话说,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心输出量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降低两者的比例恰当,则动脉血压变化不大。否则,动脉血压就会升高或降低。在有较多肌肉参与运动的情况下,如步行时,肌肉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大于其他不活动器官血管收缩的代尝作用,故总的外周阻力仍有降低,表现为动脉舒张压的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故收缩压升高,而平均动脉压则可能比安静时稍低。
二、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的长期性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窦性心动徐缓
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的结果。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即使安静心率已降到40次/分的优秀运动员,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也可恢复接近到正常值。
一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故可将窦性心动徐缓作为判断训练程度的参考指标。
(二)运动性心脏增大
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心脏增大与病理性增大在功能上有极显著的差别。病理性增大的心脏扩张、松驰,收缩时射血能力弱,心力贮备低,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下降,不能承受哪怕是轻微的体力负荷。而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其重量一般不超过500克。因此,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
近年来运动员超声心动图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心脏增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一性反应。例如,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投掷、摔跤、举重运动员心脏的运动性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也有报道心肌厚度也增加,但心腔内半径与心壁厚之比维持在正常范围。
(三)心血管机能改善
运动员的心率较低,故每搏输出量较大。从事最大运动时,两者的心率都可达到同样的高度,但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可从安静时的100毫升增加到179毫升,每分输出量可高达35升。无训练者的每搏输出量只能从安静时的71毫升增加到113毫升,每分输出量只能提高到22升,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此外,经过训练心肌微细结构会发生改变,心肌纤维内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摄取能力提高,线粒体与细胞膜功能改善,ATP再合成速度增加,冠脉供血良好,使心肌收缩力增加。
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有训练者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活动的需要。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运动后恢复期短,也就是运动时机能变化很大,但运动一停止就能很快恢复到安静时水平。
一、岔气发生原因
1、当身体从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转变时,肌肉反应超快,很快就开始努力工作,但内脏似乎有很强的惰性,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配合人体进入有效工作状态,也就是说身体内脏进入工作状态要比肌肉慢得多,这就为岔气埋下了伏笔。
运动时,肌肉血管扩张,相应血流量增加,以满足运动需要,但是增加的血流量从哪里来?除了心脏加强跳动,提高泵血效率外,还得依靠内脏血管收缩,减少内脏血量,从而支援肌肉血液供应,否则光有心脏跳动,血液供给量跟不上,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运动时血液重新分配,也就是说内脏血流量减少,肌肉血流量增加。
但恰恰是由于内脏的惰性,使得内脏血管来不及收缩,血液重新分配不到位,这样就会导致肌肉血供跟不上,与呼吸肌有关的肌肉,如肋间外肌或膈肌陷入短暂的缺血缺氧状态,产生岔气。因此小编一直强调的要好好做准备活动,通过充分的准备活动,让内脏更快苏醒,以配合运动需要,减少岔气发生几率。
2、跑步时,如果胡乱呼吸,没有章法,呼吸节奏把握不好,呼吸过浅,呼吸频率过快,这样无疑会使得呼吸肌很快疲劳,并且由于呼吸肌过于频繁地收缩舒张引发痉挛,这与运动时,动作频率太快而导致局部肌肉抽筋是一个道理。所以在岔气时,停下来深呼吸,呼吸肌负荷解除,疼痛感很快就会消失。
此外,跑步时如果呼吸急促而表浅,还可使得胸内压上升,从而妨碍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血液回流受阻,造成肝脾淤血。肝脾被膜的张力增加,使被膜上的神经受到牵扯而产生疼痛。因此,跑步时合理而高效的呼吸非常重要。
3、在跑步前或跑步中摄入过多水分和食物,胃充盈,加之跑步时的机械振动,会使包裹胃肠的被膜及神经受到过分的牵拉,造成钝痛和痉挛。因此,运动前保持相对的空腹状态,可以减少岔气发生,有人觉得空腹运动不舒服,在运动前要吃点东西,不是不可以,但千万别吃太多太油腻,否则跑起步来,胃部翻江倒海,那滋味,你懂的!
二、岔气的预防与处理
岔气不可怕,预防最重要,在运动中只要做到以下几点,岔气的出现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1 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即使热身后开跑,也不建议一上来就猛冲,前5分钟保持慢跑状态,然后慢慢加速。
2 吃饭后最好间隔一个小时再去跑步,跑步中摄取水分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80ml左右),减少肠胃负担,长距离跑步中吃东西同样如此,不可一次性吃太多,记住,吃与喝都要点到为止。
3 跑步时呼吸节奏很重要,适当控制呼吸频率,加强呼吸深度,并且呼吸要与跑步动作配合,两步一吸两步一呼,三步一吸三步一呼均可。
4 当发生岔气,降低跑步速度,加深呼吸或者停下并按压痛点,一般能有效缓解疼痛。
5 如果停下休息后,疼痛仍不缓解,请及时就医。
一、运动时通气机能的变化运动时随着强度的增大,机体为适应代谢的需求,需要消耗更多的O2和排出更多的CO2。为此,通气机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潮气量可从安静时的500ml上升到2000ml以上,呼吸频率随运动强度而增加,可由每分钟12~18次增加到每分钟40~60次。结合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变化,运动时的每分通气量可从安静时的每分钟6~8L增加到80~150L,较安静时可增大10~12倍。运动过程中肺通气量的时相性变化:运动开始后,通气量立即快速上升,随后在前一时相升高的基础上,出现持续的缓慢的上升;运动结束时,肺通气量同样是先出现快速下降,随后缓慢地恢复到安静时的水平。通气量迅速升、降的时相,称为快时相;缓慢升、降的时相称为慢时相。在中等强度运动中,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靠呼吸深度的增加。而在进行剧烈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增加则主要是靠呼吸频率的增多来实现的。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的增加,意味着呼吸运动的加剧,因此用于通气的氧耗也将增加。据研究人体安静时,用于通气的耗氧量只占总耗氧量的1~2%,剧烈运动时则可增加到8~10%。
二、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
运动时换气机能的变化,主要是通过O2的扩散和交换来体现。肺换气的具体变化为:
①人体各器官组织代谢的加强,使流向肺部的静脉血中PO2比安静时低,从而使呼吸膜两侧的PO2差增大,O2在肺部的扩散速率增大;
②血液中儿茶酚胺含量增多,导致呼吸细支气管扩张,使通气肺泡的数量增多;
③肺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开放的肺毛细血管增多,从而使呼吸膜的表面积增大;
④右心室泵血量的增加也使肺血量增多,使得通气血流比值仍维持在084左右。但剧烈运动也会造成过度的通气,使通气血流比值大于084。这些因素的变化,使得耗O2量为每分4L的运动时,肺的氧扩散容量达到60ml/minmmHg,当运动使耗O2氧量为每分6L时,氧扩散容量可增加到80ml/minmmHg。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20岁以后,肺换气功能将日趋降低,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肺换气功能降低的自然趋势将推迟。
组织换气的具体变化为:
①由于活动的肌肉组织需利用较多的O2来氧化能量物质以重新合成ATP,所以活动的肌肉组织耗O2量增加,组织的PO2下降迅速,使组织和血液间的PO2差增大,O2在肌肉组织部位的扩散速率增大;
②活动组织毛细血管开放数量增多,增大了组织血流量,增大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③组织中由于CO2积累PCO2的升高和局部温度的升高使氧离曲线发生右移,促使HbO2解离进一步加强。运动时组织的这些变化,促使肌肉的O2利用率的提高,肌肉的代谢率可较安静时增高达100倍。
运动过量的表现有哪些
运动过量的表现有哪些,剧烈运动前一定要做充足的热身运动,运动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适量的运动有益健康,运动可以降低身体的血糖,以下分享运动过量的表现有哪些介绍。
运动过量的表现有哪些11、身体感到疲劳。
运动过后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很疲劳,这属于正常现象,那如果身体疲劳持续2—3天或者更久,那么就是你运动过度的表现了。这段时间就要立即停止运动,尽快让身体恢复体力。
2、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一般都是因为饮食引起的,那如果不是饮食引起的,就是因为你肌体运动过度,导致身体缺氧。运动者可根据自身条件而进行运动,不要盲目的去运动。
3、食欲不振。
如果运动量过大,身体受到刺激,就会抑制身体自身的食欲,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现象。所以要注意营养的搭配。
肌肉有疼痛感。运动过后我们一般都会感觉到某个部位酸痛,所以运动还是需要你平时培养的' ,不能盲目的运动,如果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可以从运动量上慢慢增加。
4、头晕头疼。
如果运动之后出现头晕头疼的现象,那么就是与你的血压有关系,运动过后体内氧气过低,所以才会出现这个现象。
5、口渴。
很多人在运动过后都会有口渴的现象,这是正常的。所以在运动的前、中、后一定要保持自身身体水分的充足。
6、精神压力大。
运动过后大部分人会感到身体轻盈,心情愉悦,如果出现精神压力大,身心疲惫,那么有可能就是运动过度的表现了。
注意事项
运动过后也不要选用一些碳酸饮料,碳酸饮料里面糖分比较高,不适合运动过后饮用。
运动过量的表现有哪些2一、过量运动的危害:
1、导致病理性骨质吸收
长期高强度的运动,会使得骨组织所受的应压力过大,发生病理性骨质吸收,尤其是老年人,还容易引起骨折。另外长期高强度的过度牵拉骨膜,还可导致疲劳性骨膜炎并引起疲劳性骨折。
2、可发生关节软骨营养障碍
关节软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是维持关节灵活、正常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关节软骨一旦损伤即产生永久性病变,治疗困难。长期过量的运动,关节软骨经常受到微细损伤,入股正常弹性改变,造成软骨营养障碍,加速软骨的退行性病变。微细损伤累积可造成软骨溃疡、玻璃等损伤。
3、可发生骨骼肌功能下降
运动后肌肉酸痛是大量运动后常见的症状之一,急性或慢性的过度符合会导致骨骼肌的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剧烈运动后肌肉相对缺氧,代谢产物乳酸堆积,自由基产生,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造成肌细胞收缩结构破坏,蛋白质降解加剧,骨骼肌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或障碍,肌肉印度增加并产生严重疼痛。
4、诱发心肌缺血
过量运动会使得心脏供血不能满足心脏自身做功的需求,从而引起心肌损伤,诱发心功能不全和心电异常,严重的还可能引起猝死。高强度运动量还可能引起血流紊乱,进而导致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5、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过量运动有可能出现自主神经紊乱,造成肠胃功能障碍,比如很多人剧烈运动中火剧烈运动后出现胃痛、下腹部痉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现象。另外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还可能出现运动性高血压。
6、损伤肝肾
过量运动时机体血流量重新分配,肌肉血流量增加,肝、肾等内脏器官的血流量相应减少,尤其是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此基础上,如果再长时间或者高强度的运动,就会导致肝、肾等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氧性损伤。
7、出现内分泌紊乱
运动过量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其中所影响最大的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下丘脑、垂体功能受到抑制,造成内分泌紊乱,并对各系统的功能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8、导致精神不振
大量运动会导致机体倦怠、食欲不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严重的影响生活和工作效率。有些人还会出现一些精神症状,比如易怒、烦躁、反应淡漠、精神压抑等。
二、适量运动的5个标准:
1、体重基本稳定: 初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一般在4~6周内体重不应超过或减少3公斤左右。如果运动后体重增加,即使不用说很多人也知道需要调整运动量。但是那些希望通过高强度的运动来减肥的人却高兴地说:“这不正好达到减肥目的了吗?”但不要高兴太早,通过大运动量的运动来迅速降低体重,这可是要付出健康代价的,可能出现一系列不适反应,如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
2、饭量大起大落: 运动之后很多人胃口好了,吃饭自然也多了,如果在连续一周每日的进食量超过平常的3倍,或出现少于1/3,都应当视为运动过量,这就要找运动健身教练为你改改“运动处方”,减少一些运动量。
3、按时睡觉起床: 正常睡觉时间每日保持在6~8个小时左右,参加体育活动后,每日能按时睡眠或起床,这说明现在的运动量正合适,应该保持下去。如果每日睡眠不足4~5个小时或嗜睡超过10个小时,可能都是身体的不良反应。
4、大小便有规律: 基本按时大便,每日一次。如果连续三天每天次数超过4次,就不正常了。正常的昼夜排尿量在1500毫升,如果尿量变化多于2500毫升或少于500毫升,都应当看作不正常。
5、运动后精神好: 运动过后,稍有疲劳但是还有继续锻炼的兴趣,对日常工作、学习没有特别的影响,这就是适量。在初锻炼中,如果发现不明原因对你的工作、生活有影响,上班时经常犯困,可能就要在你的运动量上找问题,看是否运动量过大了一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