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和燕麦是两种常见的谷物,它们在生长环境和营养成分方面存在差异。小麦通常生长在温暖干燥的地区,其主要成分是淀粉和蛋白质。因为麦饭石的存在,小麦具有较高的酸度,因此它通常用于制作面包、面条、饼干和其他烘焙食品。
与此不同,燕麦适应性更广,可以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它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燕麦是一种高纤维食品,富含β-葡聚糖和β-葡萄糖醛酸,可以有效降低胆固醇和血糖水平,对心血管和消化系统健康有益。
此外,小麦和燕麦也在烹调和食用方式上存在差异。小麦通常用于制作面食和烘焙食品,如面包、饼干和蛋糕。燕麦则通常作为早餐食品,可以用来制作燕麦片、燕麦粥和燕麦饼干等。
总之,小麦和燕麦是两种不同的谷物,它们在生长环境、营养成分和烹调方式上存在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利用不同的食材,以满足我们的营养需求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小麦能做什么
到80年代后期,小麦总消费量占全球谷物消费量的三分之一,发展中国家小麦消费量占一半以上。全球用作储物的小麦约占总消费量的70%,而在发展中国家占总消费量的80%左右。作为人口大国,小麦在我国主要作为加工面粉的原料,用作食物消费。小麦也是酿酒、饲料、医药、调味品等工业的主要原料,此种消费量也相当可观。据《粮油市场报》报道,我国目前粮食系统共有面粉加工企业1800多家。近年来,各地相继建立了一些合资和个体面粉企业,其工艺水平比较先进,加工能力较强。上述这些面粉加工企业主要是保证本地城镇和外销面粉的加工需求,而农村家庭基本生活用粮(面粉)主要是通过本村的小加工厂加工为成品粮,约占粮食总产量的25%左右。
小麦可以做成什么食物
一般面粉做的食品都是小麦做的,除面包外,还有:饼干、蛋糕(玉米做的除外)、馒头、包子、饺子、馄饨、面(包括方便面)、油条、各种饼(山东煎饼是玉米做的)、汉堡包、月饼、三明治、烧麦、麻花,麦礌不一定是小麦做的,有好多是大麦或其他麦做的
小麦可以做什么
最直接用途就是作为口粮
小麦还可以深加工,做酒精,乙醇,医用制药等
MINECRAFT里小麦能干吗
小麦(Wheat)是一个需要种植而来的物品,在2010年2月6日加到Indev版中。种植小麦的种子可以通过摧毁草丛来获得。小麦可用来制作面包,它也是制作蛋糕和曲奇的重要材料。 收割成熟小麦可获得0-3个种子,以用来重复种植。这使得耕种成为一种简单和可靠的食物来源。需要注意的是,生物会在走过时摧毁小麦,导致其在完全生长前掉落。玩家可以使用栅栏来作为预防措施。玩家可以通过在两只动物靠近时喂它们小麦来让它们进入“爱情模式”来繁殖牛,羊,猪和哞菇。 小麦也能在下界里种植,但是由于水会在下界里蒸发而无法溼润耕地从而导致小麦成长缓慢。
蒸熟的小麦可以做什么
熬粥时放点蒸熟的小麦,这样喝起来有嚼头。也可以做小麦糕吃,既好吃又筋道。
麦子可以做什么食物
能做的太多了,麦子磨成面能做馒头,面条,葱油饼,水煎包,
小麦粉可以做什么
小麦粉主要用作主食食用,可做馒头、面条、水饺、油条等面食,大约上百种。
还可制作面筋、并产生小麦淀粉
还可做浆糊、纤维素等粘合剂
小麦有什么功效
药用价值
金色小麦(16张)
入药部分 秋季采收果穗,晾晒,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取成熟果实(小麦)、未成熟果实(浮小麦),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性状 颖果长圆形,两端略尖,长至6mm,直径15~25mm。表面浅黄棕色或**,稍皱缩,腹面中央有一纵行深沟,顶端具黄白色柔毛。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弱,味淡。商品有时带有未脱净的颖片及稃,颖片革质,具锐脊,顶端尖突;外稃膜质,顶端有芒,内稃厚纸质,无芒。
鉴别颖果横切面:果皮与种皮愈合。果皮表皮细胞一列,壁较厚,平周壁尤甚;果皮中层细胞数列,壁较厚;横细胞一列,与果皮表皮及中层细胞垂直交错排列,有纹孔;有时在横细胞层下可见管细胞。种皮棕**,细胞颓废皱缩,内为珠心残余,细胞类方形,隐约可见层状纹理。内胚乳最外层为糊粉层,其余为富含淀粉粒的薄壁细胞。
果实粉末白色,有黄棕色果皮小片。主要特征:淀粉粒主为扁平的圆形、椭圆形或圆三角状,直径30~40μm,侧面观呈双透镜状、贝壳状,宽11~19μm,两端稍尖或钝圆,脐点裂缝状,复粒少数,由2~4或多分粒组成。横细胞成片,细长柱形,长38~232μm,直径6~21μm,壁含珠状增厚。果皮表皮细胞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长64~216μm,直径16~42μm,壁念珠状增厚。果皮中层细胞细长条形或不规则形,壁念珠状增厚。非腺毛单细胞,长43~950μm,直径11~29μm,壁厚5~11μm。
化学成分 幼苗中含有Apigenin—di—C—acylglycosides,这种新甙之一是Sinapyl一8一D—galactosyl一6一C一arabinosylapigenin。此外,还含有Vicenin—1isoscha—ftoside、and schaftoside或者是他们的半乳糖基异构体以及蜀黍苷[Dhurrin,2一β—D—glucopyranosyloxy-2一(4-hydroxyphenyl)一2S—acetonitrile]。叶和杆中含有CH3(CH2)7CHO及其异构体醛和醇类等挥发性物质。
种子含淀粉53~70%,蛋白质约11%,糖类2~7%,糊精2~10%,脂肪约16%,粗纤维约2%。脂肪油主要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淀粉酶、麦芽糖酶、蛋白质酶及微量维生素乙等。麦胚含植物凝集素。
性味功能 中药味甘,性凉。小麦:养心安神,除烦。浮小麦:
小麦的(20张)
益气,除热,止汗。
主治 治心神不宁,失眠,妇女脏躁,烦躁不安,精神抑郁,悲伤欲哭。浮小麦:治自汗,盗汗,骨蒸劳热。
用量用法 中药30~60g,水煎服;外用小麦面适量,调敷烫火伤处。
宜忌小麦面畏汉椒、萝菔。
未成熟小麦还可入药治盗汗等;小麦皮治疗脚气病。[6]
营养价值
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及维生素A等。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营养成分的差别较大。从蛋白质的含量看,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质硬而透明,含蛋白质较高,达14~20%,面筋强而有弹性,适宜烤面包;生于潮溼条件下的麦粒含蛋白质8~10%,麦粒软,面筋差,可见地理气候对产物形成过程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小麦(20张)
面粉除供人类食用外,仅少量用来生产淀粉、酒精、面筋等,加工后副产品均为牲畜的优质饲料。进食全麦可以降低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未精制的小麦还能缓解更年期综合症。
营养成分
小麦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
小麦粉可以做什么
小麦粉是全世界的食品原料之一,除做馒头、包子、花卷、水饺、面条、烙饼、蒸饼、油条、面包、挂面等主食外,还是做饼干、桃酥、蛋糕等点心的主要原料,
还是生产粘合剂、小麦淀粉、面筋的主要材料。另外小麦粉用在防洪上(堵长江决口有它的功劳)
小麦是什么
面粉,作馒头。面食。
1、西农511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以北淮河,高中用水和化肥种植在茬口。
2、西农3517适宜陕西关中中肥地种植。
3、郑麦9023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晚茬种植。在扬子江的中游和下游,安徽和江苏沿着淮河河、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种植。
4、徐农029适宜在江苏省沿淮麦区及淮北麦区晚茬口种植。
5、紫麦19适宜在淮北区种植。
6、濮兴8号适宜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7、宛麦202适宜作为特殊用途类型品种以订单农业形式在河南省(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除外)早中茬地种植。
8、瑞华麦520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驻马店及以北地区、安徽省淮北地区、江苏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9、徐麦31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从麦芒来区分,大麦的芒很长,和麦穗的长度差不多,小麦的芒相对来说要短,大麦的外壳很难剥下来,小麦的外壳在脱粒时已经掉了,大麦一般作啤酒的原料,或作饲料,小麦主要加工面粉。大麦的收获期比小麦早。
一外观不同
大麦:两头较尖、较细长。多用於清除饲料中占30-50比例。
小麦:两头较园、较短、较圆润。配合饲料。
二生长的环境、土壤、季节
1、小麦长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时光照),如果日照条件不足。就不能通过光照阶段,不能抽穗结实。
2、大麦适于温带、亚北极地区、亚热带的品种。生长期至少90天,在谷类作物中是较短的。
三、分布
1、大麦分布的地方适于温带、亚北极地区、亚热带。
2、小麦分布的地方土层要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否则难以形成高产。
四小麦与大麦的功效与作用
1、小麦的药用功能主要有4种:养心,益肾,和血,健脾。另外还有4大用途:除烦,止血。利尿,润肺。面包和点心尤其是全麦面包是抗忧郁食物,对缓解精神压力、紧张等有一定的功效。进食全麦食品,可以降低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的含量从而达到防治乳腺癌的目的。对于更年期妇女,食用未经加工的小麦能够缓解更年期综合征。小麦粉有嫩肤、除皱、祛斑的功效。小麦中的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预防便秘和癌症。
2、大麦味甘性平,有平胃止渴,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宽胸下气,消积进食,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宝五脏化谷食之功效,治小便淋痛;治麦芒入目,治老人烦渴不止、饮水不定、舌卷干焦,治水气病;夏季清暑热;治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咽喉部脓肿。
毫无疑问,小麦是人类的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它是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农田里的主要作物之一。然而在最初,小麦可能只是禾本科的一种或几种野草。由荒野到田间、从只结单粒种子、穗轴易折断、种子与颖壳不易分离到田间广泛种植的裸粒六倍体普通小麦,小麦走过了几百万年的历史,经过漫长的自然杂交和自然选择到人为杂交和定向选择,见证了人类最初对小麦从野生种到栽培种的驯化,以及现代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的不断发展。
大家族
小麦,禾本科,是小麦属植物的统称。在农田里面,我们见到的一般是颗粒饱满劲硕的普通小麦,但是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的试验田里,小麦的种类可就多了,不仅有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还有小穗只结一粒籽的一粒小麦,结两粒籽的二粒小麦,有颗粒的,也有带皮(颖壳)的小麦。其中一粒小麦还有乌拉尔图小麦、野生一粒以及栽培一粒之分,而二粒小麦就更多了,有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提莫菲维小麦、硬粒小麦、圆锥小麦、波兰小麦等等。裸粒六粒小麦,也不止普通小麦一种,还有它最近的祖先――斯卑尔托小麦、它的亚种――云南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新疆小麦等等。
同样是小麦,它们之间却有很大的分别。对于农家来说,最重要的特征要算穗轴是否易断、小穗结籽数量,以及是带皮(颖壳)还是裸粒了。穗轴易断的小麦不易收获、结籽数量直接影响了产量,而带皮小麦的颖壳既不能食用在脱粒过程中也难以去除。
大约到10 000年前,人类从野生一粒小麦得到了栽培一粒小麦,从野生二粒小麦得到了栽培二粒小麦,从阿拉拉特小麦得到了提莫菲维小麦。我们现在称这个从野生到栽培过程为驯化。驯化过程中,人类选择的一个重要性状是成熟麦穗的穗轴不易断裂(野生种的穗轴在成熟时极易断裂)从而使农民可以收到更多的粮食。所以,小麦驯化的早期必要步骤就是选择那些穗轴不容易破碎的突变植株进行栽培,以使穗轴不易破碎的基因型遗传下去,产生能够收获到完整麦穗的驯化品种。于是,控制穗轴不破碎的等位基因获得了更多遗传机会,并最终在驯化过程中取代了易破碎基因。小麦驯化过程中,人类选择和利用的另外一个性状是易脱粒。早期的栽培小麦都是带皮的,即成熟的麦粒仍由颖壳紧紧地包裹着,必须通过碾米过程,才能使麦粒与颖壳分离。人类在栽培小麦过程中发现并保留了容易脱粒的突变类型,最终裸粒栽培种完全取代了带皮栽培种。
普通小麦种以下还包括一些亚种和约370个变种。我国是一个麦类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拥有3个特有的亚种,即云南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新疆小麦,和137个变种,其中完全无芒类变种(12个)为我国所特有。目前在国家种质资源库中收集和保存有47 724份麦类种质资源材料,包括野生种38 889份,地方品种14 810份,选育品种11 759份,遗传材料989份,其他16 277份。这些种质资源对于小麦品种的改良和科学研究都是弥足珍贵的。
普通小麦的由来
在小麦的家族中,结实多的是六倍体小麦,每个小穗上能结3~8粒果实。六倍体小麦有普通系(AABBDD)和茹科夫斯基系(AAAAGG)小麦。而其中普通系小麦又因为其裸粒、产量高因此成为现在田间广泛种植的小麦类型。
关于普通小麦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最初形成的普通系小麦很可能是带皮的斯卑尔脱小麦,其他裸粒普通系小麦都是由斯卑尔脱小麦分化而来的。
斯卑尔脱小麦是染色体组为AABBDD的带皮六倍体小麦,是由栽培二粒小麦(染色体组为AABB的带皮四倍体)与具有DD染色体组的粗山羊草自然杂交并经过染色体加倍而成。
粗山羊草(节节草)是一种野生物种,至今依然存在。栽培二粒小麦则属于栽培种,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则是一粒系的乌拉尔图小麦与Sitopsis组的山羊草(很可能是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但也有人认为高大山羊草、双角山羊草等其它S组种也可能是小麦B组的直接供体种)发生了自然杂交,再经过染色体的自然加倍和突变的积累而得到的。
从一粒系的乌拉尔图小麦再向前追溯,就到了小麦的原始种。目前众多小麦种和亚种以及各种突变种,均来自这个家族的始祖――最早的原始小麦种。这个种是什么?现代人已经无法得知了,只能依靠考古学的不断探索,去寻找和推测。
但正是这个原始种,分化出了一粒系的乌拉尔图小麦和野生一粒小麦(虽然都是一粒的,但是乌拉尔图小麦和野生一粒小麦在遗产上是不亲和的,在共同分布区不能自然杂交,因为二者的基因组已经有所分化)。乌拉尔图小麦是今天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的祖先,野生一粒小麦是另一种六倍体小麦――带皮的茹科夫斯基小麦的祖先。
从小麦原始种到普通小麦,虽然在文字上可以只是寥寥数语,但是这却是无数次的自然杂交、突变、自然选择以及人工的驯化的结果,这个过程可能是几百万年。
小麦的地理起源是西亚的看法已比较一致。大量的考古和植物地理学研究都证明一粒系和二粒系,以及最早采集和栽培的普通系小麦都发现于西亚地区,当今世界各地栽培的硬粒小麦和普通小麦均来源于西亚地区。
最早的粮食采集产生于19 000年前的亚洲西南部地区。而农业则起源于10 200年前至9 500年前的土耳其东南部和叙利亚北部地区。今天,这两个地区仍生长着野生小麦。在叙利亚北部的人类遗迹中发现了最早的碳化二倍体麦粒,经鉴定为公元前8 000年的遗存。但分析认为并不是人类栽培的小麦,而是采集的。公元前7 000年末期,在巴尔干地区的南部最早出现了栽培一粒小麦,标志着人类种植小麦的开始。到青铜器和铁器时代,世界已广泛种植小麦。
以色列小麦遗传学家Feldman教授的研究认为,大约在公元前7 000年左右,穗轴不易折断的栽培二粒小麦就已经成为近东地区人类栽培的重要谷物了。到公元前6 000年时,栽培二粒小麦从“新月沃地”的山区(中东两河流域及附近一连串肥沃的土地。由于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考古学家詹姆士•布雷斯特德把这一大片肥美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土”。)传播到美索不达米亚的平原地区,在公元前5 000年传播到埃及、地中海盆地、欧洲和中亚,公元前4 000年又传播到印度和埃塞俄比亚等地。一直到公元前约1 000年,栽培二粒小麦始终是人类栽培的最重要粮食作物。
考古研究证明最早出现六倍体小麦也大约在公元前7 000年左右,所以可能人类栽培六倍体小麦的历史几乎与四倍体小麦同样长。最早栽培的六倍体小麦是带皮的,后来才逐渐被容易脱粒的裸粒小麦种所取代。
对于小麦驯化的过程,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有的考古学家认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在作物完全驯化以前,农民一直种植野生植物,而驯化是一个迅速普及的过程;另一些考古学家则认为其中经历了逐渐适应的过程,驯化是一个发生于多个地点的持续了几千年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野生小麦也一直存在于耕地中。最近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论文为后一种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明。
关于小麦各染色体组分化及不同倍性物种的产生时间尚知之甚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小麦的分子进化研究为小麦属的起源和演化历程提供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分子进化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是利用一些保守基因的等位基因序列之间的碱基替换率(两个等位基因之间差异碱基的比率,根据Gaut et al的测算,基因序列中每年每位点的碱基平均替换率为65×10-9)来计算同源基因的分化时间,进而推测该基因所在基因组或物种的分化时间。有人利用麦谷蛋白亚基基因估算的小麦的A、B、D基因组的分化时间是560万年左右,说明小麦的二倍体祖先种在500多万年前已经产生了。但四倍体和六倍体的产生时间尚不得而知。
我国的小麦栽培史
关于我国小麦的栽培历史,主要是由考古发现的碳化麦粒推断的。迄今,发现有麦粒遗存的历史遗迹达10余处。1955年从安徽省安徽亳县的钓鱼台遗址出土了900克碳化麦粒,出土时,麦粒装在一个陶鬲中,呈青黑色,颗粒完整,属小麦栽培种。据14C测定为3 000年前的西周遗物。1979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西北约70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的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小麦粒。经鉴定为普通小麦和圆锥小麦,其年代为距今约4 000年左右。1985年,从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碳化麦粒,其形态与河南地方小麦品种小佛手非常相似,粒较圆,被认为是普通小麦或密穗小麦。据14C测定距今已有大约5 000年。综上所述可见,我国栽培小麦的历史至少已有5 000年。
我国的小麦源于何处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本土起源说,一是西亚传入说。持本土起源说的学者们认为,我国的普通小麦是本土独立起源的,黄河中上游及其高原就是普通小麦的起源和变异中心,其主要依据是我国的黄河流域就有小麦D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分布。随着我国小麦科学工作者的深入调查,先后发现了特有的小麦原始栽培种和半野生种,并且确实有小麦祖先种和近缘植物如粗山羊草、鹅冠草、冰草等的存在。在云南省澜沧江和怒江下游山区,有一种原始栽培小麦,当地居民称其为铁壳麦(即云南小麦)。由于其颖壳紧闭不易进水,种子休眠期较长,可抗穗发芽,不受鸟兽、家禽危害,群众称“鸟不食、鸡不啄、野猪吃了卡脖子”。因此,云南小麦特别适宜林间空地和村边宅旁种植。西藏半野生小麦是在西藏自治区发现的一种半野生状态的小麦,野生性状很明显,近成熟时,穗子逐节自行断裂为单个小穗,与穗轴易碎裂的野生种相似。它混生在冬麦田中,似自生自灭的杂草。当地藏族群众称其为色达小麦(藏语“色达”有自生、杂草的意思)。另外,在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和陕西省有零星生长的粗山羊草,有人注意到凡是有史前遗址的地方,几乎都有小麦D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存在。近年来,在新疆伊犁河谷也发现有大面积的粗山羊草群落。由于上述特有小麦和粗山羊草的先后发现,引起了不少小麦科学工作者和遗传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并加强了我国小麦起源的研究和探讨。
由于从我国特有的普通小麦亚种――云南小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新疆小麦中不难发现普通小麦有野生型演变成栽培型的类似自然及进化的系谱。我国拥有非常丰富的小麦变种。史书亦有“麦居东方”、“东方多麦”、“东方青色,其谷麦”的记载。所以有人认为我国的小麦是本土独立起源的。但是现有的证据表明,我国的小麦栽培史晚于西亚约2 000年,史书的“麦”是大麦还是小麦也难以澄清,并且,在我国尚没有发现四倍体的野生型小麦,所以本土起源说一直没能得到普遍认可。
持西亚传入说的张波、昝维廉等认为,我国虽然有栽培小麦的悠久历史,但小麦并不是我国起源的,而是从西亚传入的,首先传入的地区是新疆和青海等西部地区,传入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在夏代才传至内地的陕西关中地区,至汉代才在我国的北方普遍种植。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多样,在几千年的栽培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变种,乃至亚种。因此,我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小麦的变异中心和次级起源中心。
现代小麦的遗传改良
虽然小麦已有约10 000年的驯化和栽培历史,但是人工改良小麦的历史并不长,大概只有100多年。普通小麦成为经济作物之后,其农艺性状仍在被不断改良。在最近的50年间,随着远缘杂交技术、细胞遗传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小麦育种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品种产量增长了10倍以上。我国小麦的育种史基本与世界同步。1949年以来,我国的小麦品种普遍进行了4~5次的更新换代,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产量提高10%以上。单产从建国初期的40多公斤增长到目前的400多公斤,高产田可达600公斤以上。小面积的试验甚至创造了亩产超过1 000公斤的高产纪录。
在最近50年的小麦育种史上,育种技术曾发生了3次革命性的进步。
第一次进步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兴起和普遍应用。远缘杂交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人为地实现了遗传物质在种、乃至属之间的转移,使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得以拓宽。尤其是黑麦1RS染色体臂引入小麦后,育成了一大批1BL/1RS易位系品种,使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产量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全世界的小麦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迄今应用外源基因改良小麦品种最成功的范例之一。
第二次育种技术变革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矮化育种。矮化育种得益于矮秆基因的发现和应用。矮化育种的结果使品种普遍实现了半矮秆化,显著增强了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使高水肥栽培技术得以配套,从而使得产量实现了又一次的飞跃。人们把这次育种技术革新称之为“绿色革命”,相应的矮秆基因也称之为“绿色革命基因”。
第三次重要的事件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分子育种技术的兴起。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飞速发展,小麦分子育种技术也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使传统育种的表型选择进步到基因型选择,选择效率大大提高,选择群体大大减小。虽然由于小麦的基因组过于庞大,基因组学研究相对落后于拟南芥、水稻等二倍体模式植物,但目前已经开发出数千个各种类型的分子标记,并广泛应用于育种程序。目前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已培育出第一批新品种。可以说分子育种代表了当今小麦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分子育种技术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能够针对某个控制特殊性状的单个目标基因进行种间转移。与远缘杂交相比,目的性更强,育种速度更快,带来的非期望不良性状更少。虽然由于生物和环境安全性等问题,目前尚没有在我国的小麦育种中普遍应用,但毫无疑问,转基因技术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分子育种技术。■
作者简介
张相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之一。
(责编窦利红)
小麦
详细介绍: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
发展:小麦起源于亚洲西部。西亚和西南亚一带至今还广泛分布有野生一粒小麦、野生二粒小麦及普通小麦粗山羊草。从小亚细亚到伊朗的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西南部、伊拉克西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是栽培一粒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最早被驯化之地。以色列西北部、叙利亚西南部和黎巴嫩东南部是野生二粒小麦的分布中心和栽培二粒小麦的起源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