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

(6 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第1张

(1)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2)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3) 89.2%

试题分析:(1)工业上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方程式:3CO+ Fe 2 O 3 高温 2Fe + 3CO 2 ,生成的铁粉为黑色,所以实验中玻璃管里氧化铁粉末的颜色变化是: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不纯的时候点燃或加热可能发生爆炸,所以实验开始时先向大玻璃管中通入 CO,一段时间后再加热的原因是: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加热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3)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进入到石灰水中,所以盛石灰水的装置质量会增重,增重的质量即为二氧化碳的质量,再根据方程式:3CO+ Fe 2 O 3 高温 2Fe + 3CO 2 中Fe 2 O 3 与CO 2 的质量关系,即可算出Fe 2 O 3 的质量,进而可计算赤铁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解:设该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为 x

3CO+ Fe 2 O 3 高温 2Fe + 3CO 2

160            132

x           8.8g

160 :132 =  x : 8.8

x= 10.7 g   

∴矿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10.7g/12g×100% ="=" 89.2%

(1)为避免管内空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应用性质稳定的氮气把管内空气全部排出;

(2)在加热条件下,炭粉与红棕色粉末发生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排出,被澄清石灰水吸收,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中通入纯净而干燥的氮气,可以防止空气进入,从而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及空气中氧气与炭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影响对红棕色粉末中氧的检验与测定;而潮湿的氮气中的水分也会影响澄清石灰水质量的变化,而使数据不准确而造成测定结果的误差,所以通入纯净而干燥的氮气;

(4)根据反应物及题意:可能会有部分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

(5)测得石灰水增重132g,即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132g;

生成的132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质量=132g×

16×2
44
×100%=096g

红棕色粉末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096g
32g
×100%=30%

故答案为:

(1)通入氮气,赶尽管内空气;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及空气中氧气与炭粉反应,氮气中的水分也会影响对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

(4)一氧化碳;

(5)30%;

测得石灰水增重132g,即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132g;

生成的132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质量=132g×

16×2
44
×100%=096g

红棕色粉末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096g
32g
×100%=30%

应该就只是这些方法吧

一、守恒法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质量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

(一)质量守恒法

质量守恒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在配制或稀释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例题1500C时,碳酸铵完全分解产生气态混合物,其密度是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

(A)96倍 (B)48倍 (C)12倍 (D)32倍

分析(NH4)2CO3=2NH3↑+H2O↑+CO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混和气体的质量等于碳酸铵的质量,从而可确定混和气体的平均分子量为 =24 ,混和气体密度与相同条件下氢气密度的比为 =12 ,所以答案为C

(二)元素守恒法

元素守恒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其物质的量、质量也不变。

例题有一在空气中放置了一段时间的KOH固体,经分析测知其含水28%、含K2CO3373% 取1克该样品投入25毫升2摩/升的盐酸中后,多余的盐酸用10摩/升KOH溶液308毫升恰好完全中和,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到固体

(A)1克 (B)3725克 (C)0797克 (D)2836克

分析KOH、K2CO3跟盐酸反应的主要产物都是KCl,最后得到的固体物质是KCl,根据元素守恒,盐酸中含氯的量和氯化钾中含氯的量相等,所以答案为B

(三)电荷守恒法

电荷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和物、溶液等,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

例题在Na2SO4和K2SO4的混和溶液中,如果[Na+]=02摩/升,[SO42-]=x摩/升 ,[K+]=y摩/升,则x和y的关系是

(A)x=05y (B)x=01+05y (C)y=2(x-01) (D)y=2x-01

分析可假设溶液体积为1升,那么Na+物质的量为02摩,SO42-物质的量为x摩,K+物质的量为y摩,根据电荷守恒可得[Na+]+[K+]=2[SO42-],所以答案为BC

(四)电子得失守恒法

电子得失守恒是指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无论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原电池或电解池中均如此。

例题将纯铁丝521克溶于过量稀盐酸中,在加热条件下,用253克KNO3去氧化溶液中亚铁离子,待反应后剩余的Fe2+离子尚需12毫升03摩/升KMnO4溶液才能完全氧化,写出硝酸钾和氯化亚铁完全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铁跟盐酸完全反应生成Fe2+,根据题意可知Fe2+分别跟KMnO4溶液和KNO3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KMnO4被还原为Mn2+,那么KNO3被还原的产物是什么呢?根据电子得失守恒进行计算可得KNO3被还原的产物是NO,所以硝酸钾和氯化亚铁完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KNO3+3FeCl2+4HCl=3FeCl3+KCl+NO+2H2O

二、差量法

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固体质量差、溶液质量差、气体体积差、气体物质的量之差等)与反应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此法将“差量”看作化学方程式右端的一项,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其他解题步骤与按化学方程式列比例或解题完全一样。

(一)质量差法

例题在1升2摩/升的稀硝酸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铜粉,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132克,问:(1)加入的铜粉是多少克?(2)理论上可产生NO气体多少升?(标准状况)

分析硝酸是过量的,不能用硝酸的量来求解。铜跟硝酸反应后溶液增重,原因是生成了硝酸铜,所以可利用这个变化进行求解。

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4H2O 增重

192 448 636-504=132

X克 Y升 132 可得X=192克,Y=448升

(二)体积差法

例题10毫升某气态烃在80毫升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101×105Pa , 270C)时,测得气体体积为70毫升,求此烃的分子式。

分析原混和气体总体积为90毫升,反应后为70毫升,体积减少了20毫升。剩余气体应该是生成的二氧化碳和过量的氧气,下面可以利用烃的燃烧通式进行有关计算。

CxHy + (x+ )O2 → xCO2 + H2O 体积减少

1 1+

10 20

计算可得y=4 ,烃的分子式为C3H4或C2H4或CH4

(三)物质的量差法

例题白色固体PCl5受热即挥发并发生分解:PCl5(气)= PCl3(气)+ Cl2 现将584克PCl5装入205升真空密闭容器中,在2770C达到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为101×105Pa ,经计算可知平衡时容器内混和气体物质的量为005摩,求平衡时PCl5的分解百分率。

分析原PCl5的物质的量为0028摩,反应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增加了0022摩,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PCl5(气)= PCl3(气)+ Cl2 物质的量增加

1 1

X 0022

计算可得有0022摩PCl5分解,所以结果为786%

三、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是进行二组分混和物平均量与组分量计算的一种简便方法。凡可按M1n1 + M2n2 = (n1 + n2)计算的问题,均可用十字交叉法计算的问题,均可按十字交叉法计算,算式为:

M1 n1=(M2- )

M2 n2=( -M1)

式中, 表示混和物的某平均量,M1、M2则表示两组分对应的量。如 表示平均分子量,M1、M2则表示两组分各自的分子量,n1、n2表示两组分在混和物中所占的份额,n1:n2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示两组分物质的量之比,有时也可以是两组分的质量比,如在进行有关溶液质量百分比浓度的计算。十字交叉法常用于求算:混和气体平均分子量及组成、混和烃平均分子式及组成、同位素原子百分含量、溶液的配制、混和物的反应等。

(一)混和气体计算中的十字交叉法

例题在常温下,将1体积乙烯和一定量的某气态未知烃混和,测得混和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2,求这种烃所占的体积。

分析根据相对密度计算可得混和气体的平均式量为24,乙烯的式量是28,那么未知烃的式量肯定小于24,式量小于24的烃只有甲烷,利用十字交叉法可求得甲烷是05体积

(二)同位素原子百分含量计算的十字叉法

例题溴有两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这两种同位素大约各占一半,已知溴的原子序数是35,原子量是80,则溴的两种同位素的中子数分别等于。

(A)79 、81 (B)45 、46 (C)44 、45 (D)44 、46

分析两种同位素大约各占一半,根据十字交叉法可知,两种同位素原子量与溴原子量的差值相等,那么它们的中子数应相差2,所以答案为D

(三)溶液配制计算中的十字交叉法

例题某同学欲配制40%的NaOH溶液100克,实验室中现有10%的NaOH溶液和NaOH固体,问此同学应各取上述物质多少克?

分析10%NaOH溶液溶质为10,NaOH固体溶质为100,40%NaOH溶液溶质为40,利用十字交叉法得:需10%NaOH溶液为

×100=667克,需NaOH固体为 ×100=333克

(四)混和物反应计算中的十字交叉法

例题现有100克碳酸锂和碳酸钡的混和物,它们和一定浓度的盐酸反应时所消耗盐酸跟100克碳酸钙和该浓度盐酸反应时消耗盐酸量相同。计算混和物中碳酸锂和碳酸钡的物质的量之比。

分析可将碳酸钙的式量理解为碳酸锂和碳酸钡的混和物的平均式量,利用十字交叉法计算可得碳酸锂和碳酸钡的物质的量之比97:26

四、关系式法

实际化工生产中以及化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涉及到多步反应:从原料到产品可能要经过若干步反应;测定某一物质的含量可能要经过若干步中间过程。对于多步反应体系,依据若干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质与最终物质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列比例式进行计算求解方法,称为“关系式”法。利用关系式法可以节省不必要的中间运算步骤,避免计算错误,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结果。

(一)物质制备中的关系式法

例题含有SiO2的黄铁矿试样1克,在O2中充分灼烧后残余固体为076克,用这种黄铁矿100吨可制得98%的浓硫酸多少吨?(设反应过程有2%的硫损失)

分析根据差量法计算黄铁矿中含FeS2的量为72% ,而反应过程损失2%的硫即损失2%的FeS2 ,根据有关化学方程式找出关系式:FeS2 — 2H2SO4 利用关系式计算可得结果为:制得98%的浓硫酸1176吨。

(二)物质分析中的关系式法

测定漂白粉中氯元素的含量,测定钢中的含硫量,测定硬水中的硬度或测定某物质组成等物质分析过程,也通常由几步反应来实现,有关计算也需要用关系式法。

例题让足量浓硫酸与10克氯化钠和氯化镁的混合物加强热反应,把生成的氯化氢溶于适量的水中,加入二氧化锰使盐酸完全氧化,将反应生成的氯气通入KI溶液中,得到116克碘,试计算混和物中NaCl的百分含量。

分析根据有关化学方程式可得:4HCl — I2 ,利用关系式计算可得生成氯化氢的质量是67克,再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得出混和物中NaCl的百分含量为65% 。

五、估算法

(一)估算法适用于带一定计算因素的选择题,是通过对数据进行粗略的、近似的估算确定正确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用估算法可以明显提高解题速度。

例题有一种不纯的铁,已知它含有铜、铝、钙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将56克样品跟足量稀H2SO4完全反应生成02克氢气,则此样品中一定含有

(A)Cu (B)Al (C)Ca (D)Mg

分析计算可知,28克金属反应失去1摩电子就能符合题目的要求。能跟稀H2SO4反应,失1摩电子的金属和用量分别为:28克Fe、9克Al、20克Ca、12克Mg,所以答案为A

(二)用估算法确定答案是否合理,也是我们检查所做题目时的常用方法,用此法往往可以发现因疏忽而造成的计算错误。

例题24毫升H2S在30毫升O2中燃烧,在同温同压下得到SO2的体积为

(A)24毫升 (B)30毫升 (C)20毫升 (D)18毫升

分析2H2S + 3O2 = 2SO2 + 2H2O 根据方程式系数的比例关系估算可得答案为D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将问题类比于旧问题,从而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类比法的实质是能力的迁移,即将熟悉问题的能力迁移到新情景或生疏问题上来,实现这种迁移的关键就是找准类比对象,发现生疏问题与熟悉问题本质上的类同性。运用类比法的题又可分为:自找类比对象和给出类比对象两种。前者一般比较简单,后者则可以很复杂,包括信息给予题中的大部分题目。

例题已知PH3在溶液中呈弱碱性,下列关于PH4Cl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H4Cl水解呈酸性 (B)PH4Cl含有配位键

(C)PH4Cl是分子晶体 (D)PH4Cl与NaOH溶液共热可产生PH3

分析NH3和H4Cl的性质我们已经学过,N和P是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相似,所以答案为C

七、始终态法

始终态法是以体系的开始状态与最终状态为解题依据的一种解题方法。有些变化过程中间环节很多,甚至某些中间环节不太清楚,但始态和终态却交待得很清楚,此时用“始终态法”往往能独辟蹊径,出奇制胜。

例题把适量的铁粉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反应完毕后,向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再加入过量烧碱溶液,这时有沉淀析出,充分搅拌后过滤出沉淀物,将沉淀加强热,最终得到固体残留物48克。求铁粉与盐酸反应时放出H2的体积(标准状况)。

分析固体残留物可肯定是Fe2O3 ,它是由铁经一系列反应生成,氢气是铁跟盐酸反应生成的,根据2Fe — Fe2O3 、Fe — H2 这两个关系式计算可得:H2的体积为1344升

八、等效思维法

对于一些用常规方法不易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思维角度,作适当假设,进行适当代换等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方法,称为等效思维法。等效思维法的关键在于其思维的等效性,即你的假设、代换都必须符合原题意。等效思维法是一种解题技巧,有些题只有此法可解决,有些题用此法可解得更巧更快。

例题在320C时,某+1价金属的硫酸盐饱和溶液的浓度为363% ,向此溶液中投入26克该无水硫酸盐,结果析出组成为R2SO4·10H2O的晶体213克。求此金属的原子量。

分析213克R2SO4·10H2O晶体比26克无水硫酸盐质量多187克,这187克是从硫酸盐饱和溶液得的,所以它应该是硫酸盐饱和溶液,从而可知213克R2SO4·10H2O中含有119克结晶水、94克R2SO4 ,最后结果是:此金属的原子量为23

九、图解法

化学上有一类题目的已知条件或所求内容是以图像的形式表述的,解这类题的方法统称图解法。图解法既可用于解决定性判断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用于解决定量计算中的问题。运用图解法的核心问题是识图。

(一)定性判断中的图解法

这类问题常与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溶解度等知识的考查相联系。解题的关键是认清横纵坐标的含义,理解图示曲线的化学意义,在此基础上结合化学原理作出正确判断。

例题右图表示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的变化对下列反 Y

应的影响:L(固)+ G(气)= 2R(气)- 热量 在图中, P1 P2 P3

(P1<P2<P3) Y轴是指:

(A)平衡混和气体的百分含量 (B)G的转化率

(C)平衡混和气体中G的百分含量(D)L的转化率

分析认真分析图中曲线的变化可知随温度升高,Y值降

低,而随压强升高,Y值升高,所以答案是C

(二)定量计算中的图解法

这类问题要求解题者根据文字叙述及图象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求某些量的数值或某些量的相互关系。解这类题的要求在于必须抓住图像中的关键“点”,如转折点、最大值点、最小值点等,以关键点为突破口,找出等量关系或列出比例式进而求解。

例题某温度时,在2升容器中X、Y、Z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开始至2 01 09 Y

分钟,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X

分析由数据可知X和Y都是反应物,Z是生成 07

物。平衡时X减少03、Y减少01、而Z则增

加02 ,那么化学方程式应该为3X + Y = 2Z

而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摩/升·分 02 Z

0 2 t(分)

十、讨论法

(一)不定方程讨论法

当一个方程式中含有两个未知数时,即为不定方程。不定方程一般有无数组解,有些化学题根据题设条件最终只能得到不定方程,必须利用化学原理加以讨论才可以得出合理的有限组解。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例题224克某金属M能与426克氯气完全反应,取等质量的该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可产生氢气896升(标准状况),试通过计算确定该金属的原子量。

解金属M跟氯气反应生成物为MClx ,跟稀盐酸反应生成物为MCly ,分别写出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2M + xCl2 = 2MClx

2M 71x 列式整理可得:M=187x (1)式

2M + 2yHCl = 2MCly + yH2

2M 224y 列式整理可得:M=28y (2)式

对(1)式和(2)式进行讨论可得,当x=3 、y=2时,原子量M=56

(二)过量问题讨论法

所谓过量问题讨论法是指题目没有明确指出何种反应物过量,且反应物相对量不同时,反应过程可能不同,需要通过讨论来解题的方法。

例题写出H2S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升H2S气体和a升空气混和后点燃,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温度和压强都相同(200C,1013千帕),试讨论当a的取值范围不同时,燃烧后气体的总体积V(用含a的表达式表示,假设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1,其它成分可忽略不计)。

解反应式为: 2H2S+3O2=2SO2+2H2O 2H2S+O2=2S+2H2O a升空气中含氧气02a升、含氮气08a 升。氮气不参加反应,体积保持不变。根据 2H2S+O2=2S+2H2O 若1升H2S气体和a升空气完全反应,则a=25升,下列进行讨论:

(1)若a<25升,硫化氢过量 2H2S+O2=2S+2H2O

2 1 所以V=1-04a+o8a=1+04a (L)

(2)若a>25升,氧气过量 2H2S+O2=2S+2H2O 2H2S+3O2=2SO2+2H2O

2 1 2 3 2

可得V=02a-05+08a=a-05 (L)

(三)分析推理讨论法

在分析推理讨论法中,突出分析推理对不定因素的讨论,用较少的计算过程肯定可能的情况,否定不可能的假设,从而较快地进入实质性问题的解决过程。

例题在284克CaCO3和MgCO3组成的混和物中加入足量稀盐酸,生成气体全部被250毫升2摩/升NaOH溶液吸收,将此溶液在减压,低温条件下蒸干得到296克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求原混和物中各种物质各多少克?

解NaOH物质的量为05摩,所以固体物质也应含有05摩的钠离子,下面进行讨论:

(1)NaOH过量,05摩NaOH质量为20克,而025摩Na2CO3质量为265克,NaOH和Na2CO3混合不可能得到296克固体物质。这个假设不成立。

(2)CO2过量,固体物质可能为Na2CO3和NaHCO3 ,025摩Na2CO3质量为265克,05摩NaHCO3质量为42克,这个假设成立。

通过上述讨论可知296克固体物质是Na2CO3和NaHCO3的混和物,有关反应为:

CO2 + 2NaOH =Na2CO3 + H2O CO2 + NaOH = NaHCO3

利用方程式计算CO2的物质的量为03摩,生成二氧化碳的有关反应为: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MgCO3 + 2HCl = MgCl2 + H2O + CO2

利用方程式计算可得:原混和物中CaCO3为20克、MgCO3为84克。

A

拉瓦锡 现代化学之父 是第一个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来进行化学试验的人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拉瓦锡的生平:科目 化学

年级

文件 hxs006doc

标题 拉瓦锡:开创化学发展的新纪元

关键词 燃素/元素

内容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的化学革命被公推为18世纪科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在这场革命中,他以雄辩的实验事实为依据,推翻了统治化学理论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建立了以氧为中心的燃烧理论。针对当时化学物质的命名呈现一派混乱不堪的状况,拉瓦锡与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创立了化学物质分类的新体系。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拉瓦锡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这些工作,特别是他所提出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思想,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安东·尼罗朗·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5岁那年他母亲因病去世,从此他在姨母照料下生活、11岁时,他进入当时巴黎的名牌学校——马沙兰学校。以后升人法政大学,21岁毕业而取得律师的资格。他的家庭打算让他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开业律师,然而在大学里他已对自然科学产生浓厚兴趣,拜一些著名学者为师,学习数学、天文、植物学、地质矿物学和化学。从20岁开始,他坚持每天作气象观测,假期还跟随地质学家格塔尔到各地作地质考察旅行。他最初发表的关于石膏组成和凝固的论文就是在地质调查之中写成的,1765年,法国科学院以重奖征集一种使路灯既明亮又经济的设计方案,22岁的拉瓦锡勇敢地参加了竞赛。他的设计虽然未获奖金,但被评为优秀方案,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这项活动给崭露头角的拉瓦锡以很大的鼓舞、使他更热情地投入科学研究的事业中、同时他的科研才华也开始引起了科学界的注目。因为拉瓦锡接连不断地取得了一项项科研成果,也因为他具备了无需忧虑生活来源的优越科研条件, 1768年他被任命为法国皇家科学院的副会员, 1778年成为有表决权的18名正式会员之一。1785年他担任了科学院的秘书长,实际上成为科学院的负责人。 拉瓦锡成为科学院的成员后,科学研究愈成为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从1778年起,他逐个地取得了化学研究上的重大突破。步入化学家的行列。他才华洋溢,精力充沛,逐渐成为科学界乃至政界的一位新星。

1768年,拉瓦锡选择的一个研究课题是验证水能否变成土。在当时,许多人都相信水能变成土。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中就有水土互变的提法, 17世纪比利时化学家海尔蒙特曾以柳树的实验(海尔蒙特将一柳村茁栽人一预先经烘干称重的盆中,经常淋水。5年后,柳树长成大树了。泥土经烘于,重量并没有减少。于是他认为柳树长大所增加的重重,只能来源于水,水能转变为土,并为树所吸收。)来支持这一观点。人们也时常发现在容器中煮沸水,时间长了总会有沉淀物生成。拉瓦锡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为此他设计了一个验证实验。他采用一种欧洲炼金术中使用过的很特别的蒸馏器。这种蒸馏器能使蒸馏物被反复蒸馏。他将蒸馏器称重,然后加入一定重量的经3次蒸馏后的蒸馏水。密封后点火加热,保持微热,同时进行观察。二周过去了,水还是清的。第三周末开始出现很小一点固体,随后慢慢变大,第八周固体因增长而沉淀下来。就这样连续加热了101天,蒸馏器中的确产生了固体沉淀物,冷却后,他首先称了总重量,发现总重量与加热前相比没有变化。他又分别对水、沉淀物、蒸馏器进行称量,结果是水的重量没变,沉淀物的重量恰好等于蒸馏器所减少的重量。据此拉瓦锡著写论文驳斥了水转化为土的谬说,瑞典化学家舍勒也对这沉淀物进行分析,证明它的确来自玻璃蒸馏器本身。

1772年9月,拉瓦锡开始对燃烧现象进行研究。在这以前,波义耳曾对几种金属进行过煅烧实验,他认为金属在燃烧后的增重是因为存在火微粒,在燃烧中,火微粒穿过器壁而与金属结合:金属+火微粒——>金属灰。1702年,德国化学家斯塔尔也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他认为金属在锻烧中放出了燃素,即:金属+燃素——>金属灰

斯塔尔将有关燃素的观点系统化,并以此来解释当时已知的化学现象。由于燃素说的解释较过去的合理,很快被化学家所接受,成为18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化学理论。尽管一些实验研究的进展已披露了燃素说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但多数化学家还是设法调和这一矛盾,以维护燃素说。拉瓦锡正是在研究了化学史的概况和前辈化学家的工作之后,发现了这一矛盾,并决心解决这一矛盾。

首先他对磷、硫等易燃物的燃烧进行观察和测定,他发现磷、硫在燃烧中增重是由于吸收了空气。于是他想到,金属在燃中增重是否属于同一原因?1774年,他重做了波义耳关于煅烧金属的实验。他将已知重量的锡放入曲颈瓶中,密封后称其总重量。然后经过充分加热使锡灰化。待冷却后,称其总重量,确认其总重量没有变化。尔后在曲颈瓶上穿一小孔,发现瓶外空气带着响声冲进瓶内,再称其总重量和金属灰的重量,发现总重量增加的值恰好等于锡变成锡灰后的增重。拉瓦锡又对铅、铁等金属进行了同样的锻烧实验,得到相同的结论。由此拉瓦锡认为燃烧金属的增重是金属与空气的一部分相结合的结果,否定了波义耳的火微粒之说,对燃素说也提出了质疑。那么金属相结合的空气成分又是什么?当时人们还不了解空气具有两种以上组分,拉瓦锡也无从推断。1774年10月,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访问巴黎。在拉瓦锡举行的欢迎宴会上,普利斯特列告诉拉瓦锡,在3个月前,他曾在加热水银灰的实验中发现一种具有显著助燃作用的气体。这信息给拉瓦锡以启示,他立即着手汞灰的合成和分解。实验事实使拉瓦锡确信,燃烧中与金属相结合的决不是火微粒或燃素,可能是最纯净的空气。1775年末,普利斯特列发表了关于氧元素(他命名为脱燃素空气)的论文后,拉瓦锡恍然大悟,原来这种特殊物质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随后,他对这种新的气体元素的性质进行了认真的考察,确认这种元素除了助燃、助呼吸外.还能与许多非金属物质结合生成各种酸,为此他把这种元素命名为酸素,现在氧元素的化学符号0就是来源于希腊文酸素: oxygene。对氧气作系统研究后,拉瓦锡明确地指出:空气本身不是元素,而是混和物,它主要由氧气和氮气组成。1778年他进而提出,燃烧过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可燃物质与氧的化合,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吸收了氧而增重。所谓的燃素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拉瓦锡关于燃烧的氧化学说终于使人们认清了燃烧的本质,并从此取代了燃素学说,统一地解释了许多化学反应的实验事实,为化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长期以来,水也被看作是一种元素。在氧元素被确认后的1781年,英国化学家卡文迪许在氢气与普通空气或氧气的混和气中通电、发生火花时,会有水珠的生成,这一实验证明水是一种化合物。但是由于卡文迪许仍旧信仰燃素说,所以对这一实验结果不能作出清晰的解释。卡文迪许的助手布拉格登于1783年6月访问巴黎时,将这一实验告诉了拉瓦锡。拉瓦锡立即进行了跟踪实验, 不仅合成了水,同时还将水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再次确认了水的组成,并且用氧化理论给以准确的说明。

运用氧化理论,拉瓦锡弄清了碳酸气就是碳与氧元素的化合物。他又根据酒精一类有机化合物在燃烧中大都生成碳酸气和水的事实,建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法,将有机物在一定体积的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用苛性碱溶液来吸收其产生的碳酸气,再从残留物中计算出生成的水量,由此确定有机化合物中含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比例数。

根据氧化理论,1777年拉瓦锡发表论文,指出动物呼吸是吸入氧气,呼出碳酸气。他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合作,1782年设计了冰的热量计,测定了一些物质的比热和潜热。同时证明动物的呼吸也属于一种燃烧现象。

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是对燃素说的否定,他关于水的组成、空气的组成等一系列实验成果是对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的批判,为了与新的理论相适应,1785年,拉瓦锡和他的同行戴莫维、贝托雷、佛克罗伊合作编写了《化学命名法》。这本专著强调指出每种物质必须有一固定名称,单质命名尽可能表达出它的特性,化合物的命名尽可能反映出它的组成,据此他们建议对过去被称为金属灰的物质应依据它的组成命名为金属氧化物;酸、碱物质使用它们所含的元素来命名;盐类则用构成它们的酸和碱来命名。这样一来,汞灰应称为氧化汞,矾油应叫作硫酸等等。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术语命名的基础,当今所用的化学术语的大部分都是依据这一命名法而来的。

拉瓦锡的化学研究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他总是有意识地把质量不变的规律作为他思维推理的前提。这种质量守恒的思想在他1789年出版的《化学纲要》中,作了清楚的阐述,这是他对近代化学发展的又一突出的贡献。就在《化学纲要》这部名著中,拉瓦锡总结了他化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发展了波义耳提出的元素概念,提出元素是化学分析到 达的终点,即在当时用任何化学手段都不能分解的物质可称为元素。据此他还列出了一张包括33种元素的分类表。现在看来,这张表虽然存在一些错误,但是世界公认这是第一张真正的化学元素表。

就在拉瓦锡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重要进展时,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的大革命。拉瓦锡虽然主张君主立宪制,但是他还是积极地参与了统一度量衡的改革工作。统一度量衡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随着革命的主导权由大资产阶级转移到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的手中,阶级的对抗更为激烈,包括拉瓦锡在内的60人组成的征税承包商集团成为了革命的对象。所谓征税承包业指由一批商人组成的集团,把法国国王的部分征税承包下来,由商人雇用人员到各地强行征收盐、酒、烟草及其它商品的关税。包税商除了上缴给国王一定税款外。还要从中获得一定的利润。这种征税承包业显然加重了对平民百姓的盘剥,很自然地成为革命中的众矢之的。拉瓦锡的家庭经济状况足以维持其从事科研的生活,但是拉瓦锡妄图发财,几乎在他投身科学研究的同时,于1768年加入了包税商集团。从此赚钱的买卖花费了他不少精力。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一问题为他招来了灭顶之灾。1793年,革命政权逮捕了包括拉瓦锡在内的包税商,第二年以超过法定数4%的收入,谋取6一10%的利润的罪行而被处死,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正当他事业兴旺时,落得这样一个可悲的结局,当时和后来的许多人都对此深感惋借。

拉瓦锡虽然死了,他对发展近代科学的突出贡献,后人并没有抹煞他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内容,人们从中获得了不少启迪和教益。综观拉瓦锡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建树,正如有人评论说:拉瓦锡既没有发现新物质,也没有提出新的实验项目,甚至没有创新或改进实验手段或方法,然而他却在重复前人的实验中,通过严格的合乎逻辑的步骤,阐明了所得结果的正确解释,作出了化学发展上的不朽功绩。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强调了实验是认识的基础,他的治学座右铭是:“不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他在研究中一直遵循“没有充分的实验根据,从不推导严格的定律”的原则。这种尊重科学事实的思想使他能把前人所作的一切实验看作只是建议性质的,而不是教条,从而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工作成果,敢于进行理论上的革命。

拉瓦锡善于学习,善于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对于前人的有关研究,他的学习是很认真的。他能把前人对于同一实验所作的不同解释加以分析比较,从中发现矛盾和问题,为此他选择了一些关键的跟踪实验作为自己研究的突破点,并在实验中,保持清醒头脑。在实验中他除了细致地观察外,还善于捕捉那些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变化的相互联系,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从整体上去认识反应的本质,因而显得比别人站得高、看得准。系统严格的定量性是拉瓦锡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他在实验分析中有一个信条:“必须用天平进行精确测定来确定真理。”根据这一信条,拉瓦锡的实验研究都明确地运用了定量方法。以量求质,通过数量的确定推翻了水上相互转化的古老观念,否定了燃素的存在,揭示了氧气的实质和燃烧的本质。他能以考察量的变化来推导化学变化的规律,是因为他相信自然界物质的各种变化中,质量是守恒的。他提出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说明了化学定量方法所依赖的前提。拉瓦锡敢于明确地提出这一原理,除了有实验事实为根据外,他还从“无中不能生有”这一深刻的哲学和“总量等于它的各个分量”的数学公理中获得了启示。

 

2018年安徽高考化学模拟冲刺试题含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氧化钙用作儿童食品的干燥剂存在安全隐患

  B.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都是通过加聚反应制得的

  C.雾霾天气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雾”和“霾”的分散质微粒不相同

D.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7.D  A项儿童若将其误食或玩耍易造成灼伤;B项为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含有双键的物质进行不饱和键断裂加聚形成;C雾为液体颗粒分散质,而霾为固体颗粒分散质,所以正确;D项不应是污染了再治理,而应该是从源头上杜绝污染。

8.下列离子组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10 mol·L-1的KNO3溶液:H+、Fe2+、Cl-、SO42-

B.由水电离出c(H+)=10-3 mol·L-1的溶液中:Na+、AlO2-、NO3-、HCO3-

C.pH=12的溶液:K+、Na+、CH3COO-、Br-

D.无色溶液中可能大量存在Al3+、NH4+、Cl-、S2-

8.C  A项硝酸将Fe2+氧化;B项HCO3在酸性、碱性条件下均不共存,且HCO3-与AlO2-不共存,产生Al(OH)3沉淀;D项Al3+、S2-双水解。

9.香花石被誉为“矿石熊猫”,由我国地质学家首次发现,它由前20号元素中的6种组成,其化学式为X3Y2(ZWR4)3T2,其中X、Y、Z为金属元素,Z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相等,X、Z位于同族,Y、Z、R、T位于同周期,R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T无正价,X与R原子序数之和是W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原子半径:Y>Z>R>T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R<T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X>Z     D.XR2、WR2两化合物中R的化合价相同

9.D  经推断X、Y、Z、W、R、T依次是:Ca、Li、Be、Si、O、F(尤其注意X和W的推断);A项原子半径:Li>Be>O>F正确;B项稳定性:SiH4<H2O<HF正确;C项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Ca(OH)2>Be(OH)2正确;D项CaO2、SiO2中R(即:O)的化合价分别为-1、-2。

10.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图1装置可验证酸性:H2CO3>H2SiO3

B.图2装置可用于收集气体:H2、Cl2、CO2、NH3

C.图3装置可用于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的有机层和水层

D.图4装置中接通开关后,Zn片腐蚀速率增大,Cu片上有气体放出

10.A  A项盐酸挥发出的HCl也可以与Na2SiO3溶液反应;B项可以采用从不同的导管导入气体收集,C为分液;D项接通开关,构成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按系统命名法, 的名称为2,7,7-三甲基-3-乙基辛烷

B.实验证实 可使Br2/CCl4溶液褪色,说明该分子中存在独立的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

C.DDT的结构简式为 ,分子中最多有14个碳原子共平面

D. 的单体是CH3-C≡C-CH3和CH2=CH-CN

11.B  A项名称为:2,2,7-三甲基-6-乙基辛烷;C项最多13个碳原子共平面;D项单体是CH2=CH-CH=CH2和CH2=CH-CN。

12.在下列装置中,MSO4和NSO4是两种常见金属的易溶盐。当K闭合时,SO42—从右到左通过交换膜移向M极,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溶液中c(M2+)减小

B.N的电极反应式:N—2e—=N2+             

C.X电极上有H2产生,发生还原反应

D.反应过程中Y电极周围生成白色胶状沉淀

12.C  左边构成了盐桥式原电池,由于,SO42—从右到左通过交换膜移向M极,说明M极附近产生了M2+,说明M做了负极,N极反应式为N2++2e—=N;X做了阴极,电极反应式为2H++2e—=H2↑,此极附近产生OH—与Al3+形成白色胶状Al(OH)3沉淀;Y做了阳极,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因此此题正确答案选C。

13.一定量CO2通入1 L某浓度的NaOH溶液得溶液A,向A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加入n(HCl)与生成n(CO2)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通入的CO2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 L

B.图中a点溶液中:c(Na+) + c(H+)=c(HCO3-) + 2c(CO32-) + c(OH-)

C.没通入CO2之前NaOH溶液中c(NaOH)=4 mol/L

D.图中b点溶液中:c(H+)>

13.B  由图纵坐标可知通入CO2应为1 mol,A正确;B中少c(Cl-)的浓度,B错误;由图可计算出原

NaOH总量为4 mol,C正确;b点表示HCl过量,溶液显酸性,D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26.(14分)

I.在一个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人2mol N2和6mol H2,发生如下反应:N2(g) +3H2(g) 2NH3(g) ΔH<0。 5min 后达到平衡,测得c(NH3)=05mol/L。

(1) 该条件下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用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平衡时,移走1molN2和3molH2,在相同温度下再达平衡时c( NH3 ) ________025mol/L(填“>”、“ <”或“=”)

II.250C,将04mol/L CH3COOH 溶液和 02mol/L NaOH 溶液各 100mL 混合后,pH =5(设混合后溶液总体积为两溶液体积之和)

(1)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c(CH3COO-) + c(CH3COOH)= _______ mol/L

② c(CH3COO-) —c(CH3COOH) =________mol/L

III.已知 250C 时Ksp[Fe(OH)3] =8×10-39,该温度下反应 Fe (OH)3+3H+ Fe3+ + 3H2O的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 式 并 计 算)向0001mol/L FeCl3溶液中通人氨气(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开始沉 淀 时 溶 液 的pH为________。(lg5 = 07)

26.(14分)I.(1) (1分);(2)015mol·L-1·min-1(1分)(3)<(2分)

II.(1)c(CH3COO—)>c(Na+)>c(H+)>c(OH—)  (2分)(2)①02(2分);②2(10-5—10-9)或2×10-5(2分)

III. (2分);23(2分)

27.(14分)

稀土元素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我国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硫、氮、稀土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应用广泛。

(1)将硫铁矿和焦炭按物质的量比3:2混合放在炼硫炉中,通入适量空气,恰好完全反应发生下列燃烧反应:

FeS2 +  C + O2——→Fe3O4 + CO + S;

①请配平上述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生成3mol硫时,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②请写出FeS2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过硫酸钾,化学式为:K2S2O8,过硫酸结构式为:

①过硫酸钾和过硫酸均有强氧化性,不稳定,容易分解,如2H2S2O8=2H2SO4+2SO3+O2

下列能加快过硫酸分解的固体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uO         B.MnO2            C.Fe2O3         D.Na2SO4

②已知硫酸锰(MnSO4)和过硫酸钾两种盐溶液在催化剂存在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高锰酸钾、硫酸钾和硫酸。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③若该反应所用的硫酸锰改为氯化锰,当它跟过量的过硫酸钾反应时,除有高锰酸钾、硫酸钾、硫酸生成外,其他的氧化产物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铈(Ce)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稀土元素。在加热条件下CeCl3易发生水解,由CeCl3·6H2O制备无水CeCl3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每空2分,共14分)

(1)①3FeS2 + 2 C + 3O2 = Fe3O4 + 2CO + 6S     ; 6mol  ②

(2)①A B C  

②8H2O+2MnSO4+5K2S2O8 = 2KMnO4+4K2SO4+8H2SO4 

③氯气

(3)在通入氯化氢气体的条件下加热除去结晶水

 

28.(15分)

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铜的常见化学性质,过程设计如下:

提出猜想

猜想1:在元素周期表中,铜(IB族)与铝的位置很接近,铜不如铝活泼,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氢氧化铜也具有两性。

猜想2:铁和铜都有变价,一般情况下,+2价铁的稳定性小于正三价的铁,则+1价铜的稳定性也小于+2价的铜。

猜想3:氧化铜具有氧化性,能被H2、CO还原,它也能被氮的某种气态氢化物还原。

实验探究

I解决猜想1

(1)需用到的药品除1 mol · L-1CuSO4溶液、稀硫酸外还需__________________(填试剂的化学式)溶液。

(2)用胆矾晶体配制1 mol · L-1CuSO4溶液250mL,选用的仪器除烧杯、托盘天平、药匙、玻璃棒、胶头滴管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3)为达到实验目的,请你补全实验内容和步骤:

①用CuSO4溶液制备Cu(OH)2;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解决猜想2

取一定量I中制备获得的氢氧化铜固体于坩埚中灼烧,当温度达到80~100℃得到黑色固体粉末;继续加热至1000℃以上,黑色粉末全部变成红色粉末氧化亚铜;取适量红色氧化亚铜粉末于洁净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或盐酸),得到蓝色溶液,同时观察到试管底部还有红色固体存在。请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4)写出氧化亚铜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5)从实验Ⅱ可得出的结论是:在高温下+1价铜比+2价铜________(选填“稳定”或“不稳定”;下同);而溶液中+1价铜比+2价铜             。

Ⅲ解决猜想3

设计如下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

当氮的某种气态氢化物(X)缓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时,观察到氧化铜由黑色变成了红色,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生成物中还有一种无污染的单质气体Y;将X通人灼热的CuO燃烧管完全反应后,消耗001 mol X,测得B装置增重036g,最后收集到028g气体Y。

(6)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5分;除标明外其余每空各2分)

I(1)NaOH     (2)250mL容量瓶(注:不写“250mL”不给分)

(3)将Cu(OH)2分别加入稀硫酸和稀NaOH溶液中,观察现象

Ⅱ(4)Cu2O + 2H+ = Cu2++ Cu + H2O(5) 稳定     不稳定

Ⅲ(6)(球形)干燥管(1分)     (7)N2H4

36.[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我国火电厂粉煤灰的主要氧化物组成为SiO2、Al2O3、CaO等。一种利用粉煤灰制取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如下:

(1)粉煤灰研磨的目的是                                                       。

(2)第1次过滤时滤渣的主要成分有               、              (填化学式,下同),第3次过滤时滤渣的成分是                              。

(3)在104℃用硫酸浸取时,铝的浸取率与时间关系如图1,适宜的浸取时间为      h;铝的浸取率与 的关系如图2所示,从浸取率角度考虑,三种助溶剂NH4F、KF及NH4F与KF的混合物,在 相同时,浸取率最高的是           (填此助溶剂化学式);用该含氟的化合物作助溶剂的缺点是                                                                 (举一例)。

(4)流(4)过程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有                (填化学式)。

(5)用盐酸溶解硫酸铝晶体,再通入HCl气体,析出AlCl3· 6H2O,请简要说明该过程能够发生

  的原因是                                                                   。

(6)用粉煤灰制取含铝化合物的主要意义是                                      。

36.(15分)(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提浸取速率和浸取率(2分)

(2)SiO2、CaSO4;Al(OH)3(各1分,共3分)

(3)2(1分);NH4F(1分);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HF和NH3(2分)

(4)H2SO4;NH4Cl(或NH3和HCl)(各1分,共2分)

(5)通入HCl使AlCl3·6H2O达到饱和,而Al2(SO4)3不饱和(2分)

(6)使废弃固体资源化利用(2分)

37.[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

钛和钛的合金已被广泛用于制造电讯器材、人造骨骼、化工设备、飞机等航天航空材料,被誉为“未来世界的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钛有 和 两种原子,其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                              ;按电子排布Ti元素在元素周期表分区中属于________区元素。

(2)偏钛酸钡在小型变压器、话筒和扩音器中都有应用。偏钛酸钡晶体中晶胞的结构如右图所示,它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_。

(3)氮化钛(Ti3N4)为金**晶体,由于具有令人满意的仿金效果,越来越多地成为黄金装饰的替代品。以TiCl4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可以制得Ti3N4和纳米TiO2。

①TiCl4分子中4个氯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则TiCl4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

②纳米TiO2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催化剂,纳米TiO2催化的一个实例如下:

化合物甲的分子中采取sp2杂化的碳原子个数为________,化合物乙中采取sp3杂化的原子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③另有一种氮化钛晶体的晶胞如右图所示,该氮化钛晶胞中含有_____个N原子,晶胞中N、Ti之间的最近距离为a pm,则该氮化钛的密度为________g·cm-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只列算式)。

37(15分;除标明外其余每空各2分)

    (1)1s22s22p63s23p63d24s2(或[Ar] 3d24s2))     d (1分)

(2)BaTiO3    (3)①正四面体

②7 ;N>O>C            ③4  ;      

38.[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含氧有机物甲可用来制取多种有用的化工产品,合成路线如下:

(1)甲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检验该官能团常用的一种化学试剂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己和丁的结构简式:己_______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属于甲酸酯,含酚羟基,且酚羟基与酯的结构在苯环邻位的同分异构体共有______种。

(4)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时,丁与辛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

(5)庚与M合成高分子树脂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1)醛基 (2分)    新制银氨溶液(2分) 

(2)(每空2分)

(3)5(2分)     (4)1∶2(2分)     (5)(3分)

    

 

一、分割原则

1、将物体分成独立的部分。

2、使物体成为可拆卸的。

3、增加物体的分割程度。

二、拆出原则

1、从物体中拆出"干扰'部分("干扰"特性)或者相反。

2、分出唯一需要的部分或需要的特性。

三、局部性质原则

1、从物体或外部介质(外部作用)的一致结构过渡到不一致结构。

2、物体的不同部分应当具有不同的功能。

3、物体的每一部分均应具备最适于它工作的条件。

四、不对称原则

1、物体的对称形式转为不对称形式。

2、如果物体不是对称的,则加强它的不对称程度,

五、组合原则

1、把相同的物体或完成类似操作的物体组合合起来。

2、把时间上相同或类似的操作联合起来。

六、多功能原则

1、一个物体执行多种不同功能,因而不需要其他物体。

七、‘玛特廖什卡'原则

1、一个物体位于另一物体之内,而后者又位于第三个物体之内,等等。

2、一个物体通过另一个物体的空腔。

八、重量补偿原则

1、将物体与具有上升力的另一物体结合以抵消其重量。

2、将物体与介质(最好是气动力和液动力)相互作用以抵消其重量。

九、预先反作用原则

1、如果按课题条件必须完成某种作用,则应提前完成反作用。

十、预先作用原则

1、预先完成要求的作用(整个的或部分的)。

2、预先将物体安放妥当,使它们能在现场和最方便地点立即完成所需要的作用。

十一、"予先放枕头"原则

1、以事先准备好的应急手段补偿物体的底可靠性。

十二、等势原则

1、改变工作条件,使物体上升或下降。

十三、"相反"原则

1、不实现课题条件规定的作用而实现相反的作用。

2、使物体或外部介质的活动部分成为不动的,而使不动的成为可动的。

3、将物体颠倒。

十四、球形原则

1、从直线部分过渡到曲线部分,从平面过渡到球面,从正六面体或平行六面体过渡到球形结构。

2、利用棍子、球体、螺旋。

3、从直线运动过渡到旋转运动,利用离心力。

十五、动态原则

1、物体(或外部介质)的特性的变化应当在每一工作阶段都是最佳的。

2、将物体分成彼此相对移动的几个部分。

3、使不动的物体成为动的。

十六、局部作用或过量作用原则

1、如果难于取得百分之百所要求的功效,则应当取得略小或略大的功效。此时可能把课题大大简化。

十七、向另一维度过渡的原则

1、如果物体作线性运动(或分布)有困难,则使物体在二维度(即平面)上移动。相应地,在一个平面上的运动(或分布)可以过渡到三维空间。

2、利用多层结构替代单层结构。

3、将物体倾斜或侧置。

4、利用指定面的反面。

5、利用投向相邻面或反面的光流。

十八、机械振动原则

1、使物体振动。

2、如果巳在振动,则提高它的振动频率(达到超声波频率)。

3、利用共振频率。

4、用压电振动器替代机械振动器。

5、利用超声波振动同电磁场配合。

十九、周期作用原则

1、从连续作用过渡到周期作用(脉冲)。

2、如果作用已经是周期的,则改变周期性。

3、利用脉冲的间歇完成其他作用。

二十、连续有益作用原则

1、连续工作(物体的所有部分均应一直满负荷工作)。

2、消除空转和间歇运转。

二十一、跃过原则

1、高速跃过某过程或其个别阶段(如有害的或危险的)。

二十二、变害为利原则

1、利用有害因素(特别是介质的有害作用)获得有益的效果。

2、通过有害因素与另外几个有害因素的组合来消除有害因素。

3、将有害因素加强到不再是有害的程度。

二十三、反向联系原则

1、进行反向联系。

2、如果已有反向联系,则改变它。

二十四、"中介"原则

1、利用可以迁移或有传送作用的中间物体。

2、把另一个(易分开的)物体暂时附加给某一物体。

二十五、自我服务原则

1、物体应当为自我服务,完成辅助和修理工作。

2、利用废料(能的和物质的)。

二十六、复制原则

1、用简单而便宜的复制品代替难以得到的、复杂的、昂贵的、不方便的或易损坏的物体。

2、用光学拷贝(图像)代替物体或物体系统。此时要改变比例(放大或缩小复制品)。

3、如果利用可见光的复制品,则转为红外线的或紫外线的复制。

二十七、用廉价的不持久性代替昂贵的持久性原则

1、用一组廉价物体代替一个昂贵物体,放弃某些品质(如持久性)。

二十八、代替力学原理原则

1、用光学,声学、 ‘味学"等设计原理代替力学设计原理。

2、用电场.磁场和电磁场同物体相互作用。

3、由恒定场转向不定场,由时间固定的场转向时间变化的场,由无结构的场转向有一定结构的场。

4、利用铁磁颗粒组成的场。

二十九、利用气动和液:压结构的原则

1、用气体结构和液体结构代替物体的固体的部分,如充气和充液的结构,气枕,静液的和液体反冲的结构。

三十、利用软壳和薄膜原则

1、利用软壳和薄膜代替一般的结构。

2、用软壳和薄膜使物体同外部介质隔离。

三十一、利用多孔材料原则

1、把物体作成多孔的或利用附加多孔元件(镶嵌,覆盖,等等)。

2、如果物体是多孔的,事先用某种物质填充空孔。

三十二、改变颜色原则

1、改变物体或外部介质的颜色。

2、改变物体或外部介质的透明度。

3、为了观察难以看到的物体或过程,利用染色添加剂。

4、如果已采用了这种添加剂,则采用荧光粉。

三十三、一致原则

1、同指定物体相互作用的物体应当用同一(或性质相近的)材料制成。

三十四、部分剔除和再生原则

1、已完成自己的使命或已无用的物体部分应当剔除(溶解.蒸发等)或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变化。

2、消除的部分应当在工作过程中直接再生。

三十五、改变物体聚合态原则

1、这里包括的不仅是简单的过渡,例如从固态过渡到液态,还有向"假态"(假液态)和中间状态的过渡,例如采用弹性固体。

三十六、相变原则

1、利用相变时发生的现象,例如体积改变,放热或吸热。

三十七、利用热膨胀原则

1、利用材料的热膨胀(或热收缩)。

2、利用一些热膨胀系数不同的材料。

三十八、利用强氧化剂原则

1、用富氧空气代替普通空气。

2、用氧气替换富氧空气。

3、用电离辐射作用于空气或氧气。

4、用臭氧化了的氧气。

5、用臭氧替换臭氧化的(或电离的)氧气。

三十九、采用惰性介质原则

1、用惰性介质代替普通介质。

2、在真空中进行某过程。

四十、利用混合材料原则

1、由同种材料转为混合材料。

扩展资料:

现代TRIZ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思维方法与问题分析方法

TRIZ理论中提供了如何系统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如多屏幕法等;而对于复杂问题的分析,则包含了科学的问题分析建模方法——物-场分析法,它可以帮助快速确认核心问题,发现根本矛盾所在。

2、技术系统进化法则

针对技术系统进化演变规律,在大量专利分析的基础上TRIZ理论总结提炼出八个基本进化法则。利用这些进化法则,可以分析确认当前产品的技术状态,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

3、技术矛盾解决原理

不同的发明创造往往遵循共同的规律。TRIZ理论将这些共同的规律归纳成40个创新原理,针对具体的技术矛盾,可以基于这些创新原理、结合工程实际寻求具体的解决方案。

4、创新问题标准解法

针对具体问题的物-场模型的不同特征,分别对应有标准的模型处理方法,包括模型的修整、转换、物质与场的添加等等。

5、发明问题解决算法ARIZ

主要针对问题情境复杂,矛盾及其相关部件不明确的技术系统。它是一个对初始问题进行一系列变形及再定义等非计算性的逻辑过程,实现对问题的逐步深入分析,问题转化,直至问题的解决。

6、基于物理、化学、几何学等工程学原理而构建的知识库

基于物理、化学、几何学等领域的数百万项发明专利的分析结果而构建的知识库可以为技术创新提供丰富的方案来源。

-TRIZ理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9736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