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赏一个厨师做七味官?老国鉴毕业证:十年寒窗下一杯清茶如何?

朱元璋为什么要赏一个厨师做七味官?老国鉴毕业证:十年寒窗下一杯清茶如何?,第1张

人生的缘分和命运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有些人才华横溢,但他们没有足够的才华来展示他们的抱负。有些人胸中无墨,却一生富贵。这一切,正应了那句老话:傻子骑好马,聪明的老婆常睡我卑微的老公。今天,我们来讲一个和朱元璋有关的故事,明太祖。

朱元璋坐镇天下后,非常重视教育。除了在当地组织社会研究,他还在南京建了国子监。这个国子监很大,有100多个正殿,2000多个学生宿舍。鼎盛时期,这里除了上千名国内国子监学生外,还有来自日本、韩国、琉球等国的留学生,这个规模比现在的大学小不了多少。

朱元璋在国子监给监生的待遇很优厚,包括食宿,还有过节费。闲暇之余,朱元璋还会和父母一起到国子监走一走,了解教学情况。一天晚上,朱元璋做完奏章,看到时间还早,突然有了冲动,换上便服,来到国子监,想看看监生们是不是在用功读书。

一巡之后,朱元璋来到明伦堂坐下。一个厨师煮了一杯茶,送了上来。朱元璋喝了之后,觉得茶香四溢。他高兴极了,送给厨师一套华贵的衣服和七个官衔。

朱元璋金口一开,厨师激动不已,赶紧磕头致谢。厨师提供茶水获得奖励的消息很快在国子监传开。国子监的一个老监生知道后,觉得很愤懑。他努力学习了很多年,没有找到工作。一个厨子,一杯茶就能轻易成为官员,这是多么的不公平。于是信中吟诵了两句诗:怎么像十年寒窗下的一杯茶?

老监生在一旁看着,自怨自艾,唉声叹气的时候,没想到刚刚路过的朱元璋也听到了。朱元璋听了老监生的抱怨并没有生气,而是继续说了两句:他不如你,你的命不如他。"

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谁让厨师这么幸运?连朱元璋都这么说了,老监生自然无话可说。他只能觉得自己的命比自己的还不如!

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不同的是,明朝的皇帝中,第三位皇帝——明朝开国皇帝朱棣并不是开国君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出身野地,但在击败对手陈友谅之后,就不再亲自上战场,甚至以亲征直接指挥战场。有意思的是,他的儿子朱棣出生在一个皇室家庭,成长在一个幸福的年代,却非常热衷于战争。他不仅去偃师夺皇位,还五次去大漠,最后死在征途上。

朱蒂对战争的痴迷和对军旅生涯的热爱,在明朝皇帝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经历更像是罗马帝国的一般皇帝,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皇帝。朱棣在王守卫的一个地方开始了他的军队,并在四年内赢得了王位。之后又南下安南,北上大漠,多次西行。凡是讲明朝国威的,都当永乐皇帝。

朱棣辉煌的武功被载入史册。这里就不用细说了。需要讨论的是大家经常忽略的问题。朱棣,谁教他打架的?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根据他的经验,我们的军事教官应该是他的父亲朱元璋,他的岳父徐达和我们的最高顾问姚。即使《明史》说创始人朱棣“睿智勇敢”,皇帝的天才和睿智的沈曼吴的陈词滥调也只能半信半疑,人们还是需要老师来开导他们。

朱元璋选著名儒生宋濂为其王侯的文化老师,选左丞相李善长为政务老师。他们两人都在北京住了很长时间。即使他们不能自己做所有的事情,他们也能履行他们的教学职责。但是,朱元璋分配给王侯将相的军事教师是不可靠的。右丞相徐达、少府太子、中书平章、常遇春、少保太子、盛丰、廖永忠等武将和东宫官员。这些将领在洪武前期带兵,早逝或后期被清洗,很少有时间和机会教授军事课程。那么王子们的军事启蒙老师是谁呢?其实是朱元璋本人。

朱元璋是郭子兴起义军的一名战士,他的武艺很好。他不仅是前方的小卒,还是小头目、中头目、大头目,战争经验极其丰富;他们不仅勇敢,而且熟悉底层士兵和中层军官的心态。他们不仅能以情感驱动人,也能以权利激励人。朱元璋把自己“善战”和“知兵”的本领传授给诸侯,并多次为诸侯组织军事演习。洪八年十月,皇太子朱标、秦王、晋王、燕王、吴王、楚王在中都凤阳举行首次军事演习。此时,第四王子朱棣大约15岁。对于战争中出生的老国王来说,战场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需要亲自锻炼和学习指挥调动军队。

吴九年十月,秦、晋、燕、吴、楚、齐诸王又在凤阳练兵。洪武十年春,朱元璋将自己的禁卫军和部分驻军分配给、金三、四,增加了三宫的禁卫人数。

面对几个20岁的儿子,朱元璋还在壮年,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他不仅把训练方法教给儿子们,还把身旁的秦冰送给他们,让他们最大限度地继承他的军事才能。太子、秦王、王锦、瑞贝卡和年幼的顾王、等都亲自带兵,可见明初皇家军事教育的成功。

对于太子来说,他之所以能够吃苦耐劳,锲而不舍,亲赴战争前线,甚至直接与敌作战,身边团结了一大批下级军官,战事不断,节节败退而不乱,与其父朱元璋年轻时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吴鸿九年,朱元璋将徐达14岁的长女许配给16岁的朱蒂王子,封她为皇妃。在王朝初期,皇室与英雄联姻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把国家公共事务和精英私人关系结合起来的模式,在现代社会还是很常见的。

朱元璋把常遇春的大女儿许配给了朱标。此后常遇春将军盛丰、蓝玉、常茂、常胜等一直掌管着帝国的主力部队。元朝残余势力的首领,仍然威胁着帝国西北的郭沫若的妹妹,被许配给了秦王的次子朱商,让保卫Xi的秦王专心从事“统战”工作;许江的女儿被许配给明朝最有名望的太子,有着深远的政治考量。徐达的老乡朱元璋,是最早随朱元璋一起参加起义的人之一,是朱元璋灭天下的头号功臣,也是朱元璋自己的淮西军事集团军队的首领。

以前有很多人为自己孩子取名字的时候并不会想太多,都很随意,他们不会在孩子名字上花很多功夫。但是有一些也是十分的凑巧取的名字让人听了十分的搞笑,开始自己不会发现,但是长大了就会让人哈哈大笑。那么,在你所经历的人生中有听过哪些让人笑出眼泪的姓名呢

搞笑名字一 ——支付宝。我们知道支付宝它是一个APP软件,是专门用于支付买东西支付的时候所需要的软件。那么,有的人叫支付宝,当在走在街上的时候说正要付钱的时候说用支付宝,那么如果是叫支付宝的人在旁边肯定就会“嗯”一下,那么这样的场面也是让人笑得停不下来。

搞笑名字二 ——好牛逼。这个典型的名字真的是特别特别的搞笑,笑到人的肚子疼。作为一个词来说,好牛逼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种夸赞人的方式,说明那个人特别的厉害。那么父母给他取个好牛逼的名字意思是在以后希望它能够非常厉害,那刚好相反不是闹笑话了吗?

搞笑名字三——秦浏橄。家长给孩子取这样一个名字,在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而不知道这个字是怎么写的时候,都会以为是家里的牲畜所得到一种流感。这种流感会让人避而远之,是一种十分不好的兆头,这家长是不是太有才了!

这些搞笑的名字在现实中有时候真的会给他们自身带来一种压力,所以说还是希望在取名字的时候多下点功夫!

导入:唐代诗人张九龄曾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这是唐代开放的海洋心胸,但在明清这样的海洋主题的诗歌却已经寥寥无几。明朝对于海洋的认识似乎越来越局限,以至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明朝初年海禁政策的缘起

教师:明朝第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明代三大明君之一,励精图治,奠定了明朝两百多年的基业,但他也有过糊涂的时候 ,他在开国第二年就制定了“海禁”政策,他说“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与此同时,如果老百姓私自出海,惩罚也是相当严重的。

    “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

问题: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呢?

材料: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教师:这段材料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历史背景,一是张士诚、方国珍是谁?二是朱元璋对于明王朝周边的15个附属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首先,张士诚和朱元璋一样,也是农名起义领袖,但兵败于朱元璋,却在海上建立了东吴政权,这个政权背后的支持者便是日本倭寇,这时的倭寇是真正的日本倭寇。其次,朱元璋对海外国家十分轻视,他错误地认为附属于大明王朝的这15个小国家,不值得交往,于是就有了“不征之国”的政策,并记录在《皇明祖训》中,使后代子孙遵照执行。

教师:阅读这段材料,我们发现朱元璋实施海禁政策确实有一定合理性,而且日本方面的倭寇记载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对海洋实行封锁的做法却也只是权宜之计,消极防伪而已。

二、明朝中期倭寇泛滥之谜

    中国学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以为倭寇是日本人,但后来的学者研究发现,倭寇的构成中,大部分是中国海商,其次还包括葡萄牙海盗,最后才是日本海盗。明朝嘉靖皇帝武断地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可是,这样严厉的海禁政策对于靠海为生的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逼他们走上了绝路。于是一场来自外部的倭患演变成一场持续的内部的动乱。

明朝的官员们,公认最惊险恐怖的事情,莫过于从明太祖手里逃命。 >

因为这位中国历史上出身最草根的帝王,一个原则更至始至终:宁可错杀,绝不放过。

本着这一原则,他执政三十年的洪武年间,这个大明王朝经济重振的 建设年代,也是官不聊生的恐怖岁月。连番整肃风暴,每次大案都是数万官员落马。就连大明乡村的田间地头,经常灿烂金黄的庄稼地上,满是穿囚服玩命干活的苦汉子:全是接受劳动改造的干部。 >

在这样的年月里,犯到朱元璋手中想生,就真叫一个难。比如明初最伟大学问家宋濂,只因自家孙子和大奸臣胡惟庸吃了几顿饭,便被下了死牢。之后朱元璋的儿子朱标苦苦哀求,结发妻马皇后气的绝食,这才闹得朱元璋稍抬手把死刑改成了流放。那年头,这都是逃生成功的奇迹了。

可偏有一个人,却真正创造了更大的奇迹:明明下了死牢,眼看一条命没跑。不用朱元璋的老婆孩子帮着绝食哭闹,朱元璋就亲自急匆匆跑来纠偏,亲手把他从死亡线上拽出来。

这件奇迹,在《国朝献征录》里,更写得像神话一样:朱元璋复核死刑犯,偏巧认出了他。正惊讶间,却猛然一阵轰鸣,只见天上电闪雷鸣,半天干打雷不下雨。朱元璋傻看了半天,立刻满脸严肃冲他拍板:难道你有冤枉?刚说完这话,轰隆的雷声立刻停止,于是平安得救。

这位创造奇迹的幸运儿,就是被朱元璋曾送绰号“快口御史”的韩宜可。

>

而刨去神话色彩说,幸运从朱元璋手下逃生的韩宜可,之所以能被朱元璋迅速认出,并非因为他多么会来事得宠。恰恰相反,这是一个三十年里,经常惹朱元璋上火生气的男人。

一:明朝言官祖师爷

幸运逃生的韩宜可,放在大明朝,更有一个公认的荣耀:明朝言官祖师爷。

这位祖师爷多传奇?在号称士风刚烈的言官群体中,三百年间涌现胆大包天的牛人无数。但无论是单枪匹马横扫腐败分子的顾佐,还是曾大骂皇帝吃喝嫖赌的雒于仁,甚至是曾上《治安疏》气疯嘉靖皇帝,晚年更成为南京言官界大佬的名臣,都不约而同,对韩宜可这位老前辈,表达过由衷的赞叹。

典型如海瑞,当年骂了皇帝下了诏狱,在暗无天日的牢房里受够折磨,却还不忘了吟诵韩宜可的诗篇来自勉。人生最黑暗的岁月,正是韩宜可的精神陪他度过。

更常见的场景是,明朝三百年间,当有御史惹恼了皇帝,被拖出去杖责的时候,好些人给打的皮开肉绽,嘴上却依然强硬。说就是打死了我,我也要做快口御史韩宜可。每当重复这个姓名,便是一场战斗力爆表的场景。不夸张说,这个闪光的姓名,是大明言官中最锋锐的宝剑,每次高高举起,就可召唤无穷的力量。

之所以有如此大威力,是因为这位看似平凡的人物,人生的业绩实在给力:招惹朱元璋。

在整个洪武时代,招惹朱元璋,堪称是最胆大包天的事情。放在被朱元璋赋予特权,可以大胆揭发言事的言官群体,虽说比其他大臣稍微安全,却也同样高危。比如御史王朴,只因跟朱元璋顶了几句嘴,就被问了死罪。被杀了还不算,编《大诰》时又把他的事迹编进去,硬给加了个诽谤罪。

就在这样的政治高压环境下,号称“快口御史”的韩宜可,却真心创造了大明言官界的最大业绩:不懂察言观色,不怕坐牢杀头,更不体察领导心思,不会作秀唱双簧,从来都是忠诚敢言,多次犯言直谏,闹得朱元璋的愤怒指数,不断突破历史新高。

最说明他业绩的,就是他的绰号“快口御史”。这是当年朱元璋亲口“封”的。但“快口”这个词,放在洪武年间绝不是好词,相反是骂人常用词,意思类似于香港枪战片里的“喷子”。不是被气到一定程度,朱元璋也说不出这词。

招他落下这个诨名的,就是著名的弹劾胡惟庸事件。当时还是朱元璋极度器重提拔胡惟庸的年月,有一天,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以及中丞涂节,三人亲热围坐在朱元璋身边聊天,君臣其乐融融的景象正热闹,偏韩宜可蹿出来煞风景。当着朱元璋的面,大骂胡惟庸结党营私专权误国。

>

这场景放在当时,说是骂胡惟庸,却十足打朱元璋的脸。被打脸的朱元璋,当场气的不行,因此也有了那句名骂:快口御史,敢排陷大臣耶!换成现代白话就是:这个喷子竟然敢骂我的大臣!

被朱元璋骂过,后果自然严重。韩宜可当场被锦衣卫拿下。不过好在朱元璋还算冷静,事后又把他释放,打发到陕西按察司工作。这番顶牛朱元璋的英勇表现,也立刻令他名满天下。平日出门办事,沿途都有人围观。走到哪里都有人背后指指戳戳,说这就是那个被皇帝骂成喷子的家伙。

但在韩宜可勇敢的一生里,这番顶牛只是个光辉的开始。而后他的官场表现,却可用一句话来形容:生命不息,顶牛不止。

到了陕西没多久,韩宜可接着又干出一件顶牛的事。当时陕西正全省严打,抓了一大批犯人,准备押送到朱元璋老家凤阳开荒种地。

>

这桩可以顺便拍朱元璋马屁的美事,程序走到韩宜可这里就强硬叫停了。不但叫停,韩宜可还写信给朱元璋说:现在陕西官员办案,都是不分轻重,一抓一大片,应该重新审核,纠察其中有没有冤假错案。一切要以法律为准绳办案。>

这一番猛喷,以很多笔记的说法,据说朱元璋气的在宫里大骂,说都把这人打发到陕西去了,还是封不上他那张嘴。但无论野史正史,这次猛喷的后果,却是记录一致:朱元璋欣然接受了韩宜可的意见,下令重新复查,果然查出了大批无辜者,洗清了好些冤屈。因此民心大安。

从来不吃亏的朱元璋,能够忍住韩宜可的猛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很了解这个人。韩宜可的老恩师,一向被朱元璋器重的钱宰,平日里小心谨慎唯唯诺诺,但唯一一次向朱元璋开口求情,却正是这次为了韩宜可。

而对这家伙的履历,朱元璋也清楚:从来就是个既有个性又认真的人。当年征召他,因为愤恨元朝腐败的不可救药,因此坚决不去。入明后先做山阴教谕,出名的治学认真,后来跑到楚王府做秘书,同样干的兢兢业业。

所以这个人的顶牛行为,说到底还是认真负责任,堪称大明言官界最亟需的人才。所以本着人才难得的原则,还是可以忍。

自那以后,韩宜可彻底来了精神,工作中更是火力全开,只要发现不法行为,犯到自己手里的,就是铁面无私严办,犯不到自己手里的,更是火速上奏揭发。不管权位再高,官位再大,却没他韩宜可不敢惹的人物。多年忠诚敢言,更迅速给自己拉了一个仇人榜。和他有过节的人物,既有北方各路藩王,也有各色权贵重臣。也因此更落了一个响亮绰号:天下第一敢言。

这番英姿飒爽,不但当时名扬一时,更被后世诸多言官效仿。好些人说起韩宜可,都称赞他胆大包天,敢惹权贵骂重臣。但如果仅这么说韩宜可,只能说后世那些言官同行们,不过学了个皮毛。

因为韩宜可最得朱元璋敬重的一条,不是他的敢骂,而是他的讲原则。

二:言官中的业界良心

说到这一条,不得不说说明朝言官的负面形象。这群明朝历史上最勇敢的官,却也恰恰是最招人讨厌的官。

因为这些人虽说敢骂人,但好些人却也只会骂人。以明末名将卢象升的愤懑呼号:言官发展到明末,已经严重眼高手低,自己什么都不会,别人干活却指手画脚。而且越是关键时刻,他们越是乱说话捣乱,好些还不惜夸张造谣,就为博自己出位。用民间老百姓话说,就是一群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浑人,十分没原则。

这种没原则的歪风,在明朝好些时候,都刮的格外厉害。比如当年明孝宗上台后,很想,下诏鼓励言官提意见,还特意补充说明一句:你们讲话一定要摆事实讲证据,决不能没原则的乱说。没想到收上来的奏折,绝大多数都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乱说。逼得少年早熟的明孝宗,只得费劲权谋心思,借助“两京之狱案”恶整,才算暂时杀下这股歪风。

而放在诸如边关战争等国家大事上,不讲原则的言官们,不但常给前线添乱,还尽给后世添堵。比如万历年间抗倭援朝战争期间的丁应泰,明明离前线万里,却长期造谣乱骂。比如明朝碧蹄馆大战死了上万,蔚山大战死了好几万,抗倭援朝战争死了几十万之类的谣言,全都是这位“直臣”亲口发明。

>

不但当时流传一时,还被日本历史学家照单全收,近代还常被右翼军国主义分子拿来吹牛。堪称其中极品。

但如果看看身为祖师爷的韩宜可,就会清楚知道:朱元璋苦心设立的言官制度,并非为了培养那些没原则的极品。他想要的,正是韩宜可这样的良臣。

因为韩宜可人生中一个重要信条,就是对事不对人。无论骂的多厉害,却既不为私人恩怨,更不为个人荣耀升迁。始终一心为国,铁骨铮铮。

而且比起明朝言官们火爆刚烈的形象来,大胆的韩宜可,生活中却是位十分温和淡定的人,就算下了牢狱,都是该吃就吃该睡就睡,听说要用刑,也像没事人似的,把看守都震傻。每次面对朱元璋,不管这位铁腕帝王如何发飙,他这里都丝毫不慌不忙,慢条斯理的说事。

特别令后世诸多言官自愧不如的,就是韩宜可每次骂人时所写的奏折,不但文风厚重,而且言之有据。每篇都条理清晰,证据确凿,都是摆事实讲道理,从不搞人身攻击。有时候一些重臣被韩宜可批评了,嚷嚷着要理论,朱元璋二话不说,直接让人把奏折送了去,要这些苦主驳斥,接着这帮人就清一色哑火。因此他“以锄奸显忠为己任”,战斗力常年生猛。

但最见证他品格的,还是令他名扬天下的胡惟庸。早年他不管不顾,大骂风头正盛的胡惟庸,也惨被下了牢狱,后又被胡惟庸各种阴招穿小鞋,恶治了好些次,却始终没低头。特别是他那件被下了死牢上了刑场,又幸亏被朱元璋捞出来的奇迹,以很多明朝学者的观点,就是胡惟庸搞的鬼。

可仇结得如此深,后来胡惟庸垮台倒霉,先前被恶治的大臣们,纷纷有冤报冤有仇报仇,参与到揭批胡惟庸的热潮来。却偏偏韩宜可又不识时务,再次上书顶牛朱元璋,竭力反对株连无辜,而且请求严格复查每一个获罪案犯。在他的这番努力下,终于救回来一些无辜。

>

而且就是在这场血雨腥风中,他又干出了一件十分顶牛朱元璋,却令朱元璋深受感动的事情:胡惟庸案后,一家获罪官员的妻子十分美貌,朱元璋论功行赏,就把这美妇赏给了韩宜可。谁知韩宜可对这皇恩浩荡,立刻顶牛精神发作,不但推辞不受,而且还振振有词,把朱元璋一顿教育:开明的君王,处置犯人都不会祸及妻儿,更何况糟糠之妻不下堂,别人家的老婆再漂亮,我也坚决不能要。

这番不识时务的顶牛,反而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以朱元璋的赞叹说:韩宜可不但能指出我的过错,更不被美色所诱惑,真是古今难得的清流良臣啊。

而这次顶牛,也获得了一个美满的后果:这种把别人家老婆随便送人的判决,立刻及时叫停。那些犯官家属们,也得到了抚恤和安置。

但这次韩宜可以德报怨胡惟庸的行为,立刻为自己招来了谣言。有一种谣言说的有鼻子有眼:韩宜可这人十分虚伪,平时伪装简朴,其实家里有的是钱,成天山珍海味,奢侈无比。

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去,立刻也就怒了。要放在明朝中后期的帝王身上,碰上这种事,更是由不得不信,明朝中期以后,言官们一个通用品质,就是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自己在家吃喝嫖赌玩的嗨,皇帝随便出格一点,就喋喋不休管个不行。被人戳了画皮,也十分嘴硬,常说我就算品德不好,也有权利监督你。

放在明初,以朱元璋拿着放大镜看干部的性子,多少也将信将疑。更打算抓个道貌岸然的腐败典型。因此招呼不打,就突然杀到韩宜可家,却出乎意料的,看到了令他终生难忘的一幕:韩家屋子里的桌椅板凳,用的全是元朝年间的旧货,最年轻的也有快二十年岁数。全家老小穿衣服更是补丁打补丁,吃的更是粗米蔬菜。所谓山珍海味骄奢*逸,简直子虚乌有。

穷到如此掉渣,朱元璋也严重怀疑,不禁说了句“你是不是知道我来,就把钱藏起来了”。不想韩宜可不慌不忙,又顶了朱元璋一次:大摇大摆的把家里所有的箱子都打开,翻箱倒柜,竟都见不到几个钱。然后轻轻松松告诉朱元璋:我从来不攒钱,也没钱可攒。

这是韩宜可人生当中,最令朱元璋感慨的一次硬顶。以至于朱元璋再次赞叹,说全国的官员,都应该像你一样啊。说罢后的朱元璋,下令把这件事写进《邸报》,由通政司发布全国,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好好学习。

>

至此,入仕十四年的韩宜可,以其坚定的原则和刚正的品格,成功书写了明朝言官面对朱元璋时最辉煌的奇迹:越顶牛,越感动。

三:从此成为传说

虽然很有原则,但即使在不大敢说话的洪武时代,韩宜可招来的攻击,依然非常多。比如以治理西北著称的名臣费震,就曾批评韩宜可,说你骂人骂的痛快,就是不知道别人干活有多难。

费震这个指责,用来形容明朝中后期的好些言官,是相当恰当的。明朝中后期言官的一个毛病,就是看人挑担不累,自己挑担就废。好些以擅骂人著称的言官,自己亲自去干事,更常干的一塌糊涂。比如萨尔浒之战中被后金痛打的杨镐,败掉沈阳的袁应泰,都是这类眼高手低的角色。

但用来指责韩宜可,却是十分错误的。在整个明代的言官里,韩宜可都堪称难得的全能人才:既能骂,也能干。具体行政做事,更是独当一面的好手。

他首先公认高水平的,就是文采。除了骂人的文章写的好,外交文章更写的好。朱元璋的好些国书和出征檄文,就是由他亲自起草,写得气势澎湃,字里行间全是大国风采。后来下西洋前,还特意命人找出来,行前认真抄录学习。

写了不少好文章后,韩宜可终于在洪武十四年,获得了一次重要的工作调动:就任山西右布政使。在还没有巡抚制度的洪武年间,这就是山西省的二号人物。

在这个新岗位上,韩宜可任职时间不长,工作却十分卖力认真。以《献征录》里的说法,到任之后不但大力打击官场潜规则,严惩了一批腐败分子,更大力抚恤百姓,从各类公务开支中省出费用,用以充实预备仓。当时山西专门收容孤寡的养济院数量,以及储备救济粮的预备仓,建设成绩都名列前茅。所谓“百司肃然,上下属目,翼见真儒之用”,正是韩宜可的出色业绩。

但出色了没一年的韩宜可,还是遭到了人生最沉重一击,在毫无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获罪被贬,与同僚山西参议王景一道,被撤职发配到云南临安建水县充军。

至于这场风波的原因,在正史记录中绝口不提。地方志的说法,则是五花八门。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献征录》和《两浙名贤录》里的说法,是由于参议王景在征税工作中犯了错要被重办,韩宜可认为处罚过重,再次上书顶牛。没想到就这一个小事,反而给顶大了:非但没救了王景,自己也一道给发配。

这件事充分说明,在体察圣意方面,韩宜可毫无进步。朱元璋一辈子十分恨的,就是小吏贪污。但凡碰到类似事,都是一抓一大片,逮着尾巴就顺藤摸瓜往大了办。比起当初骂胡惟庸来,这事才是真正逆了龙鳞。韩宜可的倒霉,也就顺理成章。

一直刚正不阿,敢斗权贵顶牛皇帝,闯过多次大风大浪的韩宜可,却在这件小事上,栽了一个大跟斗。

这次跟斗栽的有多狠?他和王景甚至栽出了大明历史记录:头两位被贬官到云南的明朝士大夫。当时的云南,是大明刚刚收复的国土,以少数民族为主,生活穷困且民风凶悍,在世人眼里,可谓穷山恶水的绝路。发配到这地方,人生前途基本全废。

而对于这场凄风苦雨般的打击,与王景结伴走上充军路的韩宜可,心态却一直非常好。一路上干的最多的,就是给王景朗诵自己最爱的名篇:《岳阳楼记》,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与王景共勉。

行至云南,这二位更做出了一件“雷事”,郑重的挥毫泼墨,以满腔的情怀,为自己提前写下一篇墓志铭。两篇墓志铭的风格文采各有不同,主题却一样壮烈澎湃:即使人生已经毫无希望,即使仕途已经终止,即使命运注定让我终老于此地,那么就让这墓志铭做一个见证。我依然会全力以赴的实现理想,任何绝境之下,都不会虚度光阴。

气不萎达,生知命寿,乃夷我铭,其藏阙期。这是韩宜可在自己墓志铭中的豪言,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段年华的见证。

而这心态豁然开朗的二位,在这贫穷落后的云南临安卫,以之后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另一件光耀千秋的大业:推广文教。自洪武十六年,临安卫设立府学后,韩宜可与王景,就成为府学第一代老师。就如早年在山阴担任教谕一样,昔日的铁骨直臣韩宜可,再次回复到模范教师的角色上。

在这新岗位上,韩宜可的业绩也同样优良。最令当地官民动容的是,他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既不搞民族歧视,更不以身份出身论人。而且哪怕是学生家长过意不去,送来各种礼品,他也分文不收,全数退回。教学工作中,他更是一心一意,哪怕当地文化落后,学生悟性有限,他也极有耐心,凡是学生问问题,都是知无不言。即使有时候学生文化低,听不明白,他就更不厌其烦反复讲,以当地地方志的记录说,有一次下课,他被学生们包围着问到深夜,说话说得满嘴都生疮。依然非常欣慰的说:看着你们这样好学,做老师的真是高兴啊。

于是,勤勤恳恳不计报酬教书的劳改犯人韩宜可,不知不觉间,就成了洪武年间感动云南的人物。就连明朝开国功臣,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对他也十分敬重。经常抽空就来探望,每次不但恭恭敬敬请教学问,举手投足更向韩宜可行弟子礼。 >

更被打动的,却是当地的官民百姓。这个素来民风凶悍的地方,起先刚设府学的时候,老百姓集体 ,哭着喊着不来。经过韩宜可与王景二人多年努力,不但当地少数民族家庭都纷纷读书识字,好多人更哭着喊着来拜师。当地的民风更从此大好,变成知书达理的淳朴乐土。连犯罪率都连年创新低。

同样高速发展的,更有当地的文明水平,有明一代,临安府共涌现出五十二位进士。这个曾经“刀耕火种,刻木为符”的落后地区,后来成为明代“科第人才盛于诸郡”的文化胜地,韩宜可更是奠基人。

这事的意义,往小了说,是发展了边境地区的教育事业。往大了说,真个为维护大明的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地处在这样的边陲绝地上,韩宜可也没忘了老本行:惹朱元璋生气。著名的蓝玉大案爆发后,远在云南教书的韩宜可,听闻了朝中的血雨腥风后,竟不顾自身安危,再次上书言事,认为朝廷的诛杀太过酷烈。这份几经辗转的上书,再次把朱元璋气的不行。不过在几位文臣的劝说下,消了气的朱元璋,还是摆摆手作罢了。

而在朱元璋过世后,登基后的建文帝,经过礼部侍郎陈性善的举荐,终于重新启用韩宜可。先下诏封他为云南参政,接旨后的韩宜可还没动身,第二道圣旨又紧跟着来了:参政别干了,赶紧去南京。您现在已经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了。

但经过十五年的流放生涯,韩宜可曾经旺盛的生命,此时已到了尽头。他接旨后兴奋不已,一路紧赶慢赶。以云南地方志的说法,他临行前对友人说,这次出山,一定要把未曾给洪武皇帝朱元璋讲完的话,全给新皇帝讲出来。从整顿吏治到选拔人才,再到发展文教,他样样都有兴奋到激动人心的勾画。

然而就在他的车架行至杭州时,他的身体却再也支撑不住了,像一只燃烧殆尽的火把一样,沉默的熄灭下去。那一夜的情景,也成为有关他最后的传说:天空中有一颗灿烂的流星滑落,驿站里所有的马匹都在悲哀的嘶鸣。

>

以《明史》的说法,是“宜可当之”。这奇异的景象,正是有关他人生最后的荣耀与传说。

在韩宜可过世八年后,即永乐四年,云南临安府学子张文礼考取进士,成为云南历史上第一位登第学子。对这位填补历史空白的年轻人,永乐皇帝十分感兴趣,还特意问他师承何处。当张进士郑重回答,自己的恩师正是韩宜可时,朱棣立刻惊呼,是当年先皇称赞过的快口御史吗?而后明王朝拨出专款,在云南与浙江两省,为韩宜可大力立庙纪念。这位洪武年间铁骨铮铮的直臣,从此成为大明三百年间,言官集体仰慕的传说。

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实行内蒙外汉、蒙古本位的国策,将原本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学边缘化。他虽也兴办学校,但却迟迟不开科举,又使儒士边缘化。

元仁宗延祐年间复开科举,明令“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指程颢,程颐兄弟),朱晦庵(朱熹号晦庵)注解为主”,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定为官本,使理学完成官学化的过程。但元廷仍然坚持蒙古本位的国策,儒学与儒士边缘化的状况并未改变,因此,以华夏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便受到严重压制与阻滞。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决心扭转这种局面,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尊孔崇儒,倡导理学,制礼作乐,立法定律,兴办学校,推行科举,大力振兴传统文化。

明朝刚建立,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即下诏以太牢(牛、羊、豕三牲全备)祭祀孔子于国子学,遣使前往曲阜祭孔,并郑重戒谕使臣说:

“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故后世有天下者,莫不致敬尽礼,修其祀事。朕今为天下主,期在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儒学于是又重新恢复了独尊的地位。

为了树立儒学的崇高地位,朱元璋大力提倡尊孔崇儒。他在登基的次月,即下诏召元代最后一位衍圣公、国子祭酒、孔子第五十五世孙孔克坚入京。四月,孔克坚入京朝觐,朱元璋说:“尔祖明先圣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并赐田二千大顷,赐宅一区,马一匹,月给米二十石。十一月,诏以孔克坚之子孔希学继为衍圣公、品秩由元代的三品升为二品,赐银印,置衍圣公官属,以其族人孔希大为曲阜世袭知县,立孔、颜、孟三氏教授司,立尼山、洙泗二院,并免除孔氏子孙及颜、孟大宗子孙的徭役。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诏全国通祀孔子。五月,京师国子监落成,又释奠于先师孔子。到第二年二月,据谏官关贤报告:“国朝崇尚儒学,春秋祭享先师,内外费至巨万。”崇儒之风盛极一时。

在儒家学说中,宋代的程朱理学在先秦儒学的“外王”之外,着力于解决“内圣”问题,将内圣与外王有效地贯通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而精致的理论体系,因而也更加适应在战乱之后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因此,朱元璋对程朱理学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登基之后,他继续任用朱学在金华(婺州)的传承人物与学者如宋濂、刘基、王祎、许存仁等,让他们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或礼乐制度、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进一步树立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朱元璋还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提倡读经。他反复告谕大臣:“道之不明,由教之不行也。夫五经载圣人之道,譬之菽粟布帛,家不可无。人非菽粟布帛,则无以为衣食;非五经、四书、则无由知道理。”他除经常命儒士为太子、诸王和文臣武将讲授儒家经书外,还规定学校生员必修《四书》《五经》,并特命国子祭酒许存仁教授生员“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全国的科举考试,一概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以程朱注疏为准。这样全国上下的思想言论,都被纳入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轨迹中。

朱元璋自己,更是努力学习《四书》《五经》,他小时曾读过几个月的私塾,后因家贫而辍学。流浪淮西三年,眼界大开,返回於皇寺后,“始知立志勤学”,跟几个老和尚学习佛经,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参加起义后,在战斗的空隙,更是抓紧时间读书,“甚喜阅读经史”,并四处寻儒问道,每到一处,就设法招揽儒士,留置幕府,朝夕相处,讲论经史。明朝建立后,虽未确立经筵制度,但仍不定期地令儒士为之讲读经书,如命宋濂、王祎等进讲《大学》,陈南宾讲《尚书·洪范》九畴,朱善讲《周易》。自己在宫中无事之时,“辄取孔子之言观之”。经过长期的学习、钻研,他对儒家经典不仅烂熟于心,而且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之作为治国理政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朱元璋对元代施行的蒙汉杂糅的礼法之制深恶痛绝,明朝建立后,即致力于构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法制度,说:“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礼与法两手,朱元璋尤重礼制的建设。礼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被视为“国之柄”。儒家传说的礼,一般包括乐在内。礼的含义非常宽泛,它既是国家典制、仁义道德的规范,也是人际行为的准则,具有定尊卑、明等威、叙长幼的作用。儒家的乐,指被赋予某种道德属性的德音雅乐,起到陶冶性情、淑化人心、协调人群、团结社会的作用。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的等级;乐用以求同,缓和上下的矛盾。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在吴元年(1367年)六月,他务未遑,即首开礼、乐两局,广征耆儒,分曹究讨。到洪武三年(1370年)九月,修成《大明集礼》五十卷,“其礼准五礼而益以冠服、车辂、仪仗、鹵簿、字学、音乐、凡升降仪节、制度名数,纤悉毕具”。此后,又陆续修成《孝慈录》《洪武礼制》《礼仪定式》《诸司职掌》《大礼要义》《皇朝礼制》《大明礼制》《洪武礼法》《礼制集要》《礼制节文》《太常集礼》《礼书》等书,厘定包括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在内的各种礼制。这些礼制皆“斟酌古制”而定,《明史》称“其度越汉、唐远矣”。一些懂音律的儒臣,还根据朱元璋“锐意雅乐”的旨意以及乐章要“章和而正”、乐曲要“协天地自然之气”、和谐自然的指示,相继制成朝贺、祭祀、宴飨的乐歌和祭祀之乐歌节奏、朝贺之乐歌节奏及祭祀朝贺之乐舞器服制度。朱元璋还亲自动笔,撰写了《圜丘乐章》《方丘乐章》《合祭天地乐章》和《先圣三皇历代帝王乐章》。

在强调“明礼以导民”的同时,朱元璋也重视“定律以绳顽”。明朝建立前夕,他即于吴元年(1367年)十月下会议定律令,于当年十二月编定以《唐律》为蓝本的律二百八十五条,与记载诸司制度的令一百四十五条合在一起,编为《大明律令》。洪武建国后,律条经过洪武七年、九年、十六年、二十二年的几次修订,最后于洪武三十年正月正式颁行全国,这就是通行于明一代的《大明律》。除大明律外,朱元璋还亲自汇集一批针对“情犯深重、灼然无疑”的“奸顽刁诈之徒”施行法外加刑的案例,加上一些峻令和自己的训话,编成《御制大诰》四编,先后颁行于洪武十八年十月、十九年三月和十二月、二十年十二月,作为《大明律》的补充。洪武三十年正月重新颁布改定的《大明律》时,又择取《御制大诰》的有关条目,与有关律文一起编成《钦定律诰》,附载于《大明律》之后,规定“其递年一切榜文禁例,尽行革去。今后法司只依律与大诰议罪”。

《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但在体例结构与内容方面均较《唐律》有了发展。在体例结构上,洪武七年编成的《大明律》将唐律的末篇《名例律》列于首篇,洪武二十二年修订时,又将唐律其余十一篇归并为六篇,按六部官制分为《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样,不仅分类更为合理,而且内容更为集中,条理更加分明,也更接近近代按部门的分科立法。在内容上,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大明律》设立“奸党”条,增加有关惩治思想言论犯罪的条款;并设立《受赃》的专卷,加重对官吏贪污的惩罚;适应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明律》还加大经济立法的比重,设立《户律》和《工律》两个专篇和《课税》《钱债》《市廛》等几个专卷,并取消了唐律中有关“占田过限”的规定。明律充分反映了明代统治阶级的意志,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晚期高度成熟的一部法典。

基于礼法结合的精神,明律远引礼入法。《大明律》特在卷首开列《二刑图》(《五刑之图》《狱具之刑》)与《八礼图》(以儒家纲纪伦常为依据制定的丧礼服制图)。朱元璋说:“此书首列《二刑图》,次列《八礼图》者,重礼也。”从重礼的原则出发,《大明律》还立有“犯罪存留养亲”的条款,规定犯有死罪之人,所犯死罪不在“大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者,可奏请免于处死,留下性命以奉养亲人;还立有“亲属相为容隐”条款,规定同居亲属犯有“十恶”之外的罪行,可以互相容隐,不加举报。此外,明律还规定,除了“十恶”大罪,奴婢不得告发主人,子孙不得告发父兄;告人祖父,不得指其子孙为证;弟不得证兄,妻不得证夫,奴婢不得证主人。

元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极为有限,又迟迟不开科举,元仁宗复开科举后,汉族儒士仍不受重用,“凡负大器、抱大才、蕴道艺者,俱不得与其政事”。朱元璋对这种状况极为不满,说:“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弛,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义。今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龙凤五年(1359年)正月,即在婺州设立郡学,十一年九月又在应天设国子学。洪武建国后,更是大力发展教育,形成国学、郡学和社学三类学校。

国学是由中央设立的高等学府,前身是龙凤十一年在应天设立的国子学,洪武十五年改为国子监。洪武八年三月还在凤阳设立一所国子监,二十六年并入京师国子监。两所国子监合并后,生员人数多达一千一百二十四名,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监生分为官生(包括品官子弟、土司子弟和海外留学生)和民生(包括贡监即地方官从府、州、县学中选拔的岁贡生员,和举监(即保送入监补习的会试下落举人)。监生除了学习《四书》《五经》《御制大诰》《大明律令》,汉代刘向的《说苑》外,还要学习数学和书法,并兼习骑射。考试结业后,可以直接做官,也可以参加科举,及第后做官。

郡学又称儒学,是由府、州、县设立的中等学校。龙凤五年开设于婺州的郡学是最早的一所儒学。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朱元璋诏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各地陆续开设儒学。整个洪武年间,全国共有儒学一千三百一十一所。

儒学的生员,起初规定府学四十名,州学三十名,县学二十名,后来又命扩增,不限名额。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驾车)、书、数设科分教”,并学习《御制大诰》和《大明律令》。生员经过考核,成绩优异者可岁贡为国子监生;也可参加乡试成为举人。如果入学十年学无所成,或有大过,则送吏部充吏,追夺廪粮。

此外,同府、州、县儒学相近的还有都司、卫所所设的儒学。洪武年间,全国计有都司、卫所设置的儒学二十六所。另外,还有边疆少数民族土司设立的土司儒学。

社学是设在基层的启蒙性质的初级学校,遍布于府、州、县的乡里城坊。最初属于官办,后来由于地方官经常借此扰民,一度停办。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月,朱元璋下令民间自立社学,于是又出现民办社学。社学也以《御制大诰》和《大明律令》作为必修课程。洪武年间,各府州平均设有社学六十一所。至明中后期,虽穷乡僻壤,也“莫不有学”。

除上述几类学校,还有为宗室子弟开设的宗学,为武官子弟开设的武学,等等。

为了推动教育的发展,朱元璋采取了许多措施。第一,考核地方官吏的办学成绩。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今后有司考课,必书农桑、学校之绩,违者降罚”。如所在地方“师不教导、生徒惰学者”,地方官“皆论如律”。第二,重视教官的选拔,稳定师资队伍。洪武十五年十月,朱元璋特命各按察司严格考核学校教官,不通经术者送吏部调任他职,有通经术、能文章而受压制,任用不当者,由朝廷另作安排。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月又制定教官考课法,规定教官在任九年,所教生员,府学有九人、州学六人、县学三人中举,本人经考试又精通《四书》《五经》者提升官职;所教生员中举人数较少,本人又不通经,则降黜之,调任教官以外的职务。此外,朱元璋还严禁随意将教官调离学校,担任其他部分的职务。第三,优礼师儒。规定在学生员由官府供给廪粮,并享受免役特权,除本人外,又免除其家二丁的差役。对教官,规定有司不得随意差遣,教学成绩优异者,可升任中央和地方的官职。第四,规定书籍笔墨免税。这些措施的施行,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从而形成“无地而不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的局面,“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学校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播阵地,洪武年间学校之盛,对传统文化的复兴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大办学校的同时,朱元璋还大兴科举。吴元年(1367年)三月,他就下令设文武二科取士,命各级行政机构“预为劝谕民间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俟开科之岁,充贡京师”。洪武建国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下诏正式建立科举制度,定于当年八月举行科举考试,务“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四年三月,又令各行省连试三年,以后每三年一举。连试三年后,发现录取的多为后生少年,缺乏工作能力,洪武六年二月又下令停止科举,别令察举贤才。此后停止科举十年。但举荐上来的人,滥竽充数者也不少。朱元璋又决定对被荐举者实行考试,国时恢复科举,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命礼部制定科举之式,颁行各行省,遂为定制。

洪武年间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与学校教育相一致,专取生员所学的《四书》《五经》命题,“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四书》《五经》以指定的程朱注疏为准。乡试录取的名额,开始定为五百名,除直隶一百名,广东、广西各二十五名之外,其他行省各四十名,“才多或不及者,不拘数额”。洪武十七年,又下诏不限数额,以实际成绩录取。中试者称为举人。会试的参加者,必须是乡试中试的举人,录取名额临期奏请朝廷定夺。中试者称为贡士,可参加殿试。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仅取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所取进士,或授翰林院官,或到翰林院、承敕监等近侍衙门实习,称庶吉士,待熟悉政务,再擢任具体官职。其他或授中央部门的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等官职,或授地方行政机构的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职。举人、贡士多次参加科举落榜的,可以考入国子监,卒业后也可担任小京官,或做府佐和州县正官,或做儒学的教官。元代儒士被边缘化的局面,也就因此得到根本的扭转。明代官员的任用,国初是荐举、监生、吏员三途并用。由于朱元璋规定应“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与官”,科举逐渐受到朝廷的重视,“内外重要之司,皆归进士”,后来就逐渐形成所谓进士、科贡、吏员三途并用的格局,儒士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承者。儒士特别是进士受到重用,恰恰印证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从而吸引更多的人进入学校读书,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一全国,并采取措施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振兴传统文化,奠定了明初盛世的基础,这些历史功绩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他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滥用刑罚、屠戮功臣,对当时和后来都曾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这也是必须指出的。但总的说来,他不愧是封建帝王中一个有作为、成就较为突出的人物。

大明律

黄森屏,他是明朝初年的名将,朱元璋打天下时他就立下过不少汗马功劳,因为他擅长水战,所以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就派他出使海外,做一名使者宣扬大明王朝的政策,希望周边的小国家臣服于明朝,朱元璋这个想法本是很好的,但可惜他选错了人,黄森屏把朱元璋骗得团团转。

黄森屏奉了朱元璋的命令,然后就去了海外考察,在外面经常遇到大风大浪,可谓九死一生,知道他来到时的东南亚加里曼丹岛,这里当时还处于原始状态,基本都还没被开发过,这里当时有几个小国家,黄森屏达到之后,就不想再回去给朱元璋复命了,便想在此安居下来。

恰好当时几个小国在打仗,但是有个叫渤泥国的实力较弱,经常受到印尼、苏禄苏丹国的攻打,于是黄森屏便帮助渤泥国,因为当时的明朝的军事手法已经很高超了,所以黄森屏一加入渤泥国阵营,战局立马扭转过来,所以渤泥国人民对他感激不尽,国王还把公主嫁给了他。

娶到了国王的女儿,这一切正如黄森屏所愿,于是他便在渤泥国留了下来,这时候朱元璋或许还在等待他回去复命吧,可惜之后朱元璋逝世,都没等到黄森屏回来,当时朱元璋派遣了许多使者出使,基本都回去复命了,黄森屏算是当时最不称职的使者,朱元璋或许都被气得够呛吧。

黄森屏在渤泥国根基渐渐牢固,后来王室夺嫡的斗争中,他有幸胜出了,于是他便成为渤泥国的祖先之一,而他后来的家族人员,在渤泥国掌权了几百年。这个渤泥国在哪里呢?它就位于亚洲东南部,也就是现在的文莱。

文莱是个非常有名的国家,它最有名的地方就是有钱,当地人相当富有,他们主要靠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经济支柱,其石油产量位居东南亚第二位,文莱也是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之一,它的人均GDP排在全世界前十位,而文莱的祖先之一就是中国明朝的使者黄森屏。

文莱国家人们生活非常惬意,他们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义务教学,不要钱的,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免费提供出过留学机会,在文莱看病也不需要钱,整个国家都是免费医疗的,而且他们不需要买房,因为国家会主动免费给大家分配房子,去到文莱可以看到当地到处是豪车,而且公民不需要纳税的,因为国家钱太多了。

假如当时黄森屏没在渤泥国留下来,或许当时它就被别过给灭掉了,正因为有黄森屏的加入,才改变了文莱国的命运,而黄森屏也成为如今文莱的创始人之一,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他也是中国的叛徒了,因为他背叛了朱元璋,背叛了大明王朝。

1408年,黄森屏逝世,人们根据他的遗愿,把他葬回明朝土地,当时已是朱元璋去世的第十个年头,要是他在地下遇见朱元璋,真不知他会如何向朱元璋请罪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0139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