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来了!
他出身贫寒,几经磨难,却凭借着满腔热爱,一直坚持在举重路上,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
他曾是夺冠热门选手,却因伤遗憾退赛,一度陷入低谷!
如今,蛰伏5年后的他强势归来,一举夺冠实现惊天逆袭!
他,就是湖南名将——谌利军!
7月25日,在东京奥运会男子举重67公斤级决赛中,谌利军抓举开把145公斤,并顺利完成,赢得了开门红!
但是在接下来的两次抓举中,他却接连出现了失误。
抓举结束后,谌利军的成绩仅排在第四位,落后第一名6公斤之多。
第一把挺举过后,谌利军更是以11公斤的差距,大幅度落后于第一名的哥伦比亚选手。
在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下,谌利军顶住了极大的压力,挺举第二把成功举起187公斤,打破了该项的奥运会纪录!
最终,谌利军以332公斤的总成绩,实现了惊天逆转,力压对手,霸气夺冠!
也为中国队拿下了宝贵的第6枚金牌!
这场漂亮的绝地反杀,让无数观众看得热血沸腾!
比赛结束后,谌利军和教练兴奋地抱在一起,远在老家观看比赛的谌妈妈,也激动得泪流满面!
赛后采访时,谌利军更是几度哽咽,直言自己这一路走来,满是心酸!
1993年,谌利军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
父母务农打工,家里还有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叔叔,和年迈多病的奶奶。因此,家庭条件一直都很不好。
谌利军的爸爸是当地有名的大力士,周围的人跟他掰手腕从来就没有赢过。
谌利军继承了父亲的基因,从小就在运动方面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别的孩子办不到的,对于谌利军来说却是轻而易举。用谌妈妈的话来说就是:“身体好,力气大,爬得高,跳得远,有股狠劲。”
一次偶然的机会,谌利军被介绍给了体校的蒋益龙教练。
当时年仅10岁的谌利军身高还不到1米3,人很瘦,很精神,但是看上去却并不像是大力士的样子。
蒋益龙对谌利军进行了立定跳远和俯卧撑的测试,结果大出他的意料!
谌利军光着脚随便在水泥地上一蹦,就蹦出去两米多远,俯卧撑一口气能做50多个,根本不费劲儿!
蒋益龙很快就意识到,谌利军绝对是个举重的好苗子!
于是,他开始尝试说服谌利军的父母,希望能让他跟自己去练举重。
但这并不容易,谌爸爸对此事倒是十分支持,谌妈妈却很反对。
她既担心谌利军没有举重天赋,练不出成绩,白白浪费了时间,还耽误学习,限制他以后的发展。又担心练习举重会影响儿子的身材,以后不好娶媳妇儿。
再加上家里条件实在是不好,谌妈妈一直不同意谌利军跟蒋益龙去体校。
为了不错失人才,蒋益龙先后5次上门劝说,再加上谌利军自己对举重也很感兴趣,最终,谌妈妈还是同意了。
据说谌妈妈刚一松口,蒋益龙担心她反悔,连夜就带着谌利军坐拖拉机赶到了镇上,直到现在提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进了体校以后,谌利军训练非常刻苦,整个人晒的皮肤黝黑,小小的个子举着大大的杠铃,让去看望他的谌妈妈心疼不已,每次都忍不住掉眼泪。
一开始谌利军也想家,但是对举重的热爱,让他硬生生忍住了回家的渴望。实在熬不住了,就哭着睡一觉,醒来继续投入紧张的训练中。
谌利军一心想要练出好成绩,像爸爸说的那样,成为世界冠军。
可是还没等他实现这个愿望,家里的顶梁柱就垮了。
2004年,谌爸爸突然患上了脑癌,卧床不起,失去了劳动能力。
这让原本就不富裕得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谌利军家成了远近闻名的特困户。
一家五口的重担,也全都落在了谌妈妈的身上。
丈夫和弟弟昂贵的医药费,还有儿子的生活费,让谌妈妈头疼不已,她不得不一天打三份工来维持生计。
在最困难的时候,谌妈妈曾经试探地问过谌利军,能不能放弃举重。
但是谌利军十分坚决:
“我练了这么久,现在不练了,那我吃的苦,不是白吃了吗?”
为了儿子的梦想,谌妈妈咬咬牙坚持了下去。
幸好,谌利军自己也十分争气。
2006年,他被选进了湖南省专业举重队。
2010年,年仅17岁的谌利军,就获得了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冠军。
从此,他不仅不再用谌妈妈花钱供他训练,反而还能每个月给家里寄去一些工资。
原本日子已经有了盼头,可厄运却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
2012年,谌爸爸和弟弟先后因病离世,这让谌妈妈和奶奶大受打击。
对自己抱有极大期望的父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去现场看一场自己的比赛,就离开了人世,谌利军久久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
幸好,在教练们的陪伴和鼓励下,谌利军再次打起了精神。
2013年,谌利军获得了世界举重锦标赛的冠军。
2015年,谌利军再次获得了世锦赛的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谌利军的冠军越拿越多,他终于靠着奖金把家里的债还上了。
但奖金毕竟有限,还完债后,谌利军家仍然一贫如洗……
每当你踏入赛场就完全释放自己?只在乎结果,却不把训练当成一回事?只专注在一件事上,将比赛视为迈向成功的机会?却发现受伤率节节上升…,那么你可能是专家型运动员!美国知名肌力与体能教练暨顾问布雷特·巴塞洛缪,将运动员分为16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质、弱点,并提出教练该如何应对这类选手。以下针对专家型运动员的介绍,你可以帮自己或学生评估看看是不是这类运动员、又该如何对待他们?
你是专家型运动员吗? 用这些特质判断16种运动员类型 概述与优点
这个原型是需要特殊互动的类型之一。尽管他们的渴望非常明显,就如同名称暗示的,专家型运动员仿佛只在乎他们的专项运动,这是他们最深层的核心价值之一。对他们来说,专项运动不只是比赛,还是逃避的窗口,因为他们对训练并不感兴趣,你只要告诉他们球场或跑道在哪里,就可以离开了。他们的热情,让他们能沉着地应付真正的比赛考验。比赛根本就是为他们而设的。无论他们的性格是内敛还是奔放,当他们一踏入赛场,你就可以看到他们完全地释放自己,因为对比赛充满了热情。他们与技巧型运动员非常类似,会专注在比赛的各项枝微末节上。他们专项运动中的各种动作,都需要很高层次的直觉反应,动作若是不到位,就会吃足苦头,但他们并不专注于训练上。他们只在乎结果,却不把训练当成一回事。
弱点
有志成为顶尖球员的危险习惯之一,就是只专注在一件事上。但这似乎违背常理,因为我们都会被教导要更专心,专注于一项运动不要分心等等。但事实上,当我们能将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串连起来,才能应付复杂的状况。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若是多栖运动员,成长过程中如能找到一项真正喜欢的运动,长大后就能成为全面运动员。因为他们练习不同类型的动作技巧多年,所以能更精确地做出各项动作。
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若是多栖运动员,长大后就能成为全面运动员 如何产生连结
提到专家型运动员时,没有比「了解你的观众」这句话更贴切的了。所有互动必须从了解其他人喜欢什么开始。这让你了解他们目前的处境,并且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专家型最在乎的就是比赛。当你看到他们的心思不在训练当下,而你却想要指导他们时,可以用以下的例子来比喻。想像你指导一位专家型篮球员,他非常自豪自己高超的灌篮技巧, 你应该不难想像在 NBA 球季赛时这是多么的火热。你告诉这位球员,悬垂式上膊可以让他「更具爆发力」,却无法与他产生连结,因为在他心中,认为自己已经非常具有爆发力了。对一位自认可以漂亮灌篮的篮球员来说,要他体会快速举起杠铃能增进灌篮技巧是非常困难的。通常他会在脑海中浮现出,「麻烦给我一颗球,然后让我自己训练就好」。身为运动表现教练,因为我们在科学、物理学、训练迁移和适应上的知识,让我们了解这中间的连结。然而,球员所看到的却是又多了一件事要做,而且无法让他们做真正想做的事:打篮球。 我们可以从告诉他,为什么要做悬垂式上膊和这项训练对他有什么帮助;但不是用运动表现教练的行话,而是用篮球的行话。例如,试着说,「悬垂式上膊训练可以提升你的垂直跳跃能力,也就是说,可以让你的灌篮更具爆发力,并且可以让你『羞辱』对手」。 在这里个人化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可帮助运动员透过自己的眼睛了解训练的好处,因为新的思维可以强化他们想要训练的意图。我们让运动员了解训练的真正意涵,就可以改变他们的思维。在本书后半部我们会更进一步探讨重新改造的艺术,但现在只有少数运动员(不包含专家型运动员)在乎训练在学理上的细节,多数人只想知道如何在专项运动上表现得更好。
悬垂式上膊训练可提升垂直跳跃能力 ©experiencelife 教练诊疗室
由亚当.费特(Adam Feit MS, CSCSD, RSCC)教练提供 在运动员的世界里,「专家型」有新的意义,因为受伤率节节上升,而特殊的一对一教练课又快掏空父母的荷包,所以今日的教练必须在逆境中求生存。相较鼓励运动员多参加不同种类的运动,越来越多人建议年轻选手要专注在训练专项技术上。不论你到哪个训练营观摩,看到的都是用「未来可能成功」来说服年轻选手。运动员被灌输专注在某项运动上越早越好,因此父母就需要不断地投资各项所需,才能获取选秀被青睐的机会。 但有没有人想过这趟旅程会结束? 当散场灯一亮,每个人收拾好包包就回家了。 学生运动员每天忙碌地接受训练和比赛,他的人生是否还能持续前进?更精确地说,教练能替他们准备好球场之外的人生吗? 我非常幸运地在十多年教练生涯中,训练了数千名运动员,从国家美式足球联盟(NFL)的最有价值球员到中学的替补球员,让我有机会自我调整和了解不同类型的运动。我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何种层级,专家型运动员不只是参与比赛,而是将比赛当成他的生命。专家型运动员不单单将比赛视为一场比赛,也将比赛视为迈向成功、磨练技术和出类拔萃的机会。但是当他们的选手生涯接近尾声而真正人生才要开始时,身为教练的我们就非常重要。 我发现区分个人与参赛者这两个角色并不容易,因为个人特质和运动员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区隔。当专家型运动员向别人自我介绍时,会告诉对方自己就是球员,他的专项运动就是他最喜欢的嗜好,并且将练习与比赛视为第一要务。 将这两种身分混淆十分危险,而且很难抽离开来。如果这个状况年复一年持续下去,我们就像在等定时炸弹炸开一样,当「然后现在呢?」这个问题出现时,面对的可能是让球季报销的受伤、被交易到新球队或只是告诉你要提早退休了。最终,专家型运动员一无所长,并且马上就会陷入混乱的生活。 我曾是美国大学第一级别美式足球队最年轻的肌力与体能总教练。在我24岁时,掌管了21种运动和超过四百位学生运动员,还包括横跨校园内的两间重训室、不愿意配合的奥林匹克专项运动教练们,以及一支超过二十年未赢过球的美式足球队,这样你应该知道我有多忙了。 很不幸地(但可预期),输掉我担任体能总教练的第一场比赛后,有一位重要球员受伤了。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关心他,但他却是球队想要获胜的重要球员之一。这位年轻的球员生长在教练世家,并且花同样的时间研读美式足球战术图集和《圣经》,是每支球队都想要的球员。他在各方面都努力不懈,但在一个冰冷夜晚的防守练习时,他的身体受伤了,继续完成第5个球季剩余比赛的梦也碎了。 我在旁边陪伴他,而运动伤害防护员急忙替他包扎,让他安全与稳定,突然间感同身受的情绪涌上我的心头。因为我在高中时也曾经受过类似的伤,因此非常理解他当下的心情。但除了「以我个人的经验」、「一切都会没事的,你一定没问题的」这类话之外,我实在想不到任何正面或有信心的话。身为年轻的教练,我被不能在「我的」球员面前流露出情绪的想法所蒙蔽。 我尽所能地做,并且让练习继续顺利进行。但为什么我不多做一点呢? 当球季持续进行,我偶尔会在早餐时刻或到重训室去看看他。我有选择性地去看他。 我知道他陷入很多困境:继续待在球队的困境;继续上学的困境;继续存活在忧郁、沮丧与恐惧深渊的困境。但我却缺乏常理的判断力和动机来陪伴他,因为我还有许多事要忙。对这位年轻人来说,美式足球就是他的全部,若将美式足球从他的生命中抽出,就好像将名牌牛仔裤的标签拿掉一样,只会加深对他未来的污辱。
「专家型」有新的意义,因为受伤率节节上升,而特殊的一对一教练课又快掏空父母的荷包,所以今日的教练必须在逆境中求生存
如果事情能够重来一次⋯⋯ 我会做得更多。我会从三个不同面向来分析状况—整体局势、幽微细节和运动员。现在再回头看我的职涯发展,我知道我有所成长。我学到训练应该是以选手为中心,而不是以教练为中心。我不再将运动比赛视为「全赢或全输」,而是「就是场比赛」而已。我现在会花时间与我的选手在一起,并且用人的角度看待他们,而不是运动表现者。为了以防万一,我还会用下列3个问题来确认我们彼此知道未来会遇到的事。 • 你的身分是什么?(你是谁?) 我们通常都会将自己归类为球员、教练、父亲、母亲、丈夫或太太。但如果没有球赛可打、没有小孩需要养育或没有伴侣需要我们的爱呢?我们的身分会改变吗?(提示:不应该改变)身分是我们存在的基石。它是我们如何与他人产生连结,展现我们的生活热情及为何而活的义务与机会。身分并不是称谓。它无法寻求或抛弃、找到或遗失。它是当所有事物都消失时,所剩的最后内在自我。 •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对你来说什么是重要的?) 对于专家型运动员来说,精通某项运动技术几乎是第一选择。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们花时间专注在某项事物,也因此忽略了其他事物。但我们对于喜爱的事物总是找得到时间,特别是在某个时刻。无论是努力训练成为更好的球员、加班到很晚只为完成一项专案,或在周日的午后悠闲地到处晃晃,在那个当下,没有任何事情比正在进行的事更重要。当专家型运动员将所有时间都花在精进技术上时,他们就没有时间在人生的其他领域成长,如此一来,最终将导致失序和困惑。让专家型运动员了解除去运动还有许多事物值得探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与真实世界接轨。 • 你的目标是什么?(什么是你想要达成的?) 对于专家型运动员来说,最终的目标就是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准—站在最高的殿堂,然后享受成功的喜悦。然而,许多专家型运动员都不可思议的以目标为导向,不惜牺牲一切来达成他们想要的目标,我们时常在报纸上读到、在电视新闻上看到,甚至自己曾指导过这样的选手。但是, 就像约翰.麦斯威尔(John Maxwell)在《领导团队17法则》(The 17 Indisputable Laws of Teamwork)这本书中提到的,如果专家型运动员认为他们就是唯一,那么将无法看到事情的全貌。 目标不应该只是SMART(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alistic and timely, 特定性、可测量性、可到达性、实际性和时效性),而是 PIE(purposeful, impactful and enjoyable, 目标明确、极具影响力和真心享受)。长远的目标 不是只有最终的结果,还有通往终点的道路。
虽然许多教练不喜欢较深入的问题和开放式回应,但我鼓励你们拥抱它们。现在就做,避免当你握著一位年轻运动员的手,他不断地呻吟而你却一句话都说不出口,那么一切就太迟了。不要问你的选手可以为球队做什么,而是问当没有球队时他还可以做什么。如果你要与专家型运动员一起工作,下列几件事是你可以做的: 1找到他们在重训室和球场外真正喜欢与享受的事。当你不只知道他们的名字、背号和家乡时,教学会更自然。 2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不只是一位运动员。他们是否可以在训练课程或重训室帮你的忙?我们是否可以邀请他们共同参与决策过程,让他们成为领导者? 3 运用所有机会让他们不只是一位好队友,也是一位好人,有些顶尖选手甚至才德兼备。将社群、责任和服务原则融入你的训练哲学中,给予和帮助他人比获取或接受来得更有福。 4让他们了解生命是需要花时间与空间来拥抱的。多花些时间与他们讨论降低体脂率、减少四十码冲刺的秒数和增加仰卧推举杠片数之外的个人和职业目标。最重要的是,当他们「专长」结束时,花些时间引导他们进入真实的世界。 5即使他们花了多年时间精进某项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了解人生除了手上的冠军杯或脖子上的奖牌,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事。
书籍资讯 ◎ 文章摘自脸谱出版,布雷特.巴塞洛缪著作《心志教练:教练生涯最重要的一堂课,与运动员建立深度连结,成就运动表现的科学与艺术》一书。 本书特色 「心志教练并不是训练运动员,而是与运动员一起训练。」 运动教练界的《从A到A+》,第一本从心理层面探讨教练与运动员之间关系的重要著作 美国Amazon书店运动/教练类排行#1,逼近满分高度好评。 世界级肌力与体能教练顾问布雷特.巴塞洛缪(Brett Bartholomew)从心理层面出发,带领教练认识自我,深入剖析16种运动员类型 帮助所有教练及运动者建立彼此连结,突破训练瓶颈,共创最高训练成效。 • 更多脸谱出版《 心志教练:教练生涯最重要的一堂课,与运动员建立深度连结,成就运动表现的科学与艺术 》一书资讯 请点此
责任编辑/Dama
东奥会中国举重队喜讯连传,继 汪周雨拿下金牌后,同一天队友李雯雯又夺冠了!她以碾压性优势,成为女子举重87公斤以上级的冠军!
中国举重队由此成功取得7金一银,突破纪录。
骄人的成绩,让大家为之沸腾。
这么多年来,中国确实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女子举重运动员,有奥运健将,也有全国冠军。
比如曾6次拿下全国举重金牌的邹春兰,她不光成绩喜人,退役后起起落落的人生经历也令人十分感叹。
2000年9月23日,这位29岁的举重冠军邹春兰心情复杂地走出吉林体工大队,手里攥着队里发放的一次性伤病补偿加药费,总共8万块。
从1987年进入体工队到1993年退役,再加上食堂工作的这几年,邹春兰已经在体工队生活了十多年,早已熟悉了这里的一切,离开这方天地,她能干点什么呢?
不久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手握6枚金牌的前举重冠军邹春兰在澡堂子当搓澡工。
后来,在妇联和 体育 局的帮助下,邹春兰开起了洗衣店,迎来新生活。
2015年,邹春兰和丈夫关掉了洗衣店,准备回老家开办农村合作社。
回望邹春兰的人生,做运动员一方面给她带来了荣誉,另一方面却又让她饱经生活的坎坷。成为举重冠军,再到开办干洗店,都像是命运的偶然。
邹春兰1971年出生于吉林省梅河口,她是农家子弟,从小力气就大。当被老师建议举杠铃试试时,懵懂的邹春兰举起了90斤,这让老师十分欣喜。
这偶然的尝试,让邹春兰走上了运动员之路。
经过训练,她很快就崭露头角。1988年,在全国举重冠军赛中获得44公斤级的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枚金牌,后两项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两年后,邹春兰再次斩获48公斤级的举重冠军,打破全国纪录,她成了炙手可热的 体育 新星。
然而好景不长,1993年的全运会上,邹春兰只拿到了第七名。眼看事业发展到了尽头,邹春兰选择了退役。
但她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除了举重外没有一技之长,被安排去了食堂打杂,每月只能领到364元的转业工资,这对于伤病累累的邹春兰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待遇,3年后也拿不到了。邹春兰只好拿了8万元的“买断费”,自谋生路。
她回到家乡梅河口,在业余体校任举重队教练,但授课成绩不理想,于2002年秋离开。
邹春兰练 体育 出身,不怕吃苦,为了生活她尝试过很多工作,承包养鸡场、烤羊肉串、甚至工地搬砖……不是缺技术就是生意不好,或者身体实在吃不消,每一个工作最后都难以为继。
邹春兰思来想去,只得在男朋友周绍成的介绍下,去了澡堂帮人搓澡。
搓一次能拿15元,高峰时能搓50个人,但长此以往,本就心脏不好的邹春兰觉得胸闷难受,加上这澡堂就快要被转卖出去,包吃包住的待遇没有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怕露宿街头的她非常渴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生计艰难,一直陪伴身边的男朋友周绍成给了邹春兰很大的安慰。
他是一位还俗的出家人,对邹春兰很贴心。两人情投意合,结成了夫妻。
当时他们都在澡堂打工,一个月拢共能挣800元,每天精打细算,战战兢兢地讨生活。
也有退役运动员创业发家过得相当不错的,但邹春兰不敢想,那些都离自己太遥远了。
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她在澡堂被人认出来,新闻刊出,引爆全国热议。
澡堂女客爆棚,好多客人想一睹冠军真面目,也不乏真心想帮助邹春兰的人,只为让她能多赚一点。
很多热心企业伸出了橄榄枝,邀请邹春兰去工作。
其中一家聘请她为销售形象代表,将来去各地进行宣传活动,把自强不息的故事传递给全国人们,报酬是每月一千元,同时为她解决一年的住房租金。
夫妻俩盘算了一下,毕竟学历学识没跟上,还是踏踏实实学一门手艺比较可行。
妇联和吉林 体育 局得知邹春兰的想法后,就提供了几个项目供她参考。夫妻俩选择了干洗店项目,妇联半边天洗衣工程办公室为邹春兰提供了一整套的洗衣设备,并派专人来为她选址。
2006年9月,“伊好洗衣店”开张了,夫妻俩非常开心。邹春兰对来之不易的洗衣店投入了全部心血,洗得干净,收费也低廉,冲着她冠军名气而来的人们在得到满意的反馈后,渐渐成了店铺的老客。
因为店铺的租金高,邹春兰还让丈夫学了修鞋技术,多赚一点算一点。
第二年,又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降落在了邹春兰身上。
早年因为练举重,邹春兰外表有些男性化,每天都需要对着镜子用镊子拔胡子,重庆一家整形美容医院得知她变美的心愿后,主动联系她,为她免费提供美容整形。
经过“修饰”的前冠军,看着镜子里倍添秀气的脸庞,露出了笑颜。
美容医院还联系了一家婚庆公司,为夫妻俩拍婚纱照、补办了婚礼。老周牵着邹春兰的手,笑得分外开心。
“变得更有女人味”的梦圆了,但邹春兰还想要个孩子,这个愿望却还未能达成。
经过医生诊断,邹春兰体内雄性激素比男性还高,例假紊乱,很可能是当年训练时教练让吃“大力补”造成的后遗症(大力补是一种合成类固醇,当年合法,目前已成竞技类 体育 比赛中的禁药),生育的梦想只能暂时搁置了。
但这并不影响夫妻俩的感情,邹春兰表示,将来或许会领养一个孩子。
邹春兰得到帮扶后,渐渐走出了困境。经营干洗店没法大富大贵,但维持生活是没问题的。
有一次,一家高尔夫球场来人,满满当当的椅套、衬衫、床单、打口布等,把店铺的过道都堆满了。听说这是球场老板特意指定下属送来“伊好洗衣店”洗的,就冲着冠军的名声而来。
邹春兰听了,心里很感动。她和店铺员工一起,洗得格外用心。
自己过好了,邹春兰不忘积极回报 社会 。
洗衣店招工对下岗工人特别倾斜,还为多位残疾大学生提供了免费的洗衣培训;听说长跑运动员艾冬梅生活困难想要拍卖金牌,邹春兰专程跑到北京资助她;汶川地震时,她又捐出了2个月的盈利……
2015年,邹春兰和丈夫决定关掉洗衣店,回老家重新开办合作社,也许是养殖场 ,也许是农庄,一切皆有可能。
经历了风雨洗礼的前举重冠军,早已蜕变,和多年前迷茫的搓澡工不能同日而语。无论选择哪一条路,想必他们会有更好的发展。
#邹春兰#、#举重#
作者:芬尼
责编:Seven Dreams
内定成绩开除田亮、私吞教练奖金?她怎么不受影响还能一路向上?
体操队美女如云、游泳队帅哥扎堆,他们不当运动员也能靠脸吃饭吧
当过黑道大嫂、后成豪门情妇,这位港姐退圈后开公司又变亿万富婆
2006年3月15日下午2时许,长春一家浴池内,热气蒸腾。一女搓澡工熟练地套上洗澡巾,使劲在女浴客后背上搓着……
“你是全国举重冠军? 全国冠军给我搓澡? ”女浴客很吃惊。搓澡工没有回答,她疲惫地坐在角落里,表情尴尬。
这个女搓澡工正是昔日著名的举重运动员、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从冠军到澡堂搓澡工,她的人生究竟经历了什么?
邹春兰的住所是一间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房间,除了床,一张茶几占据了房间的最大面积,上面放了一台小电视,旁边有一袋鸡蛋。
在一张圆桌上,邹春兰精心地摆弄着自己获得的 14枚各种举重奖牌,其中金牌就有4枚 。
过着如此拮据窘迫的生活,很多人很难想象,她曾经却是我国著名的举重运动员、全国举重冠军。
邹春兰,吉林省梅河口市人,因为力气大 ,14岁的学生时代便被 体育 老师看中 ,第一次接触杠铃就举起了90斤,并从此爱上了这项运动。
1987年,邹春兰进入吉林省第一体工队。 同年9月,在全国举重冠军赛,邹春兰取得抓举第二名、挺举第一名的成绩。 一出道就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邹春兰自然成为省第一体工队的重点培养对象。
1988年秋天,在全国举重冠军赛上, 邹春兰夺得44公斤级的抓举、挺举、总成绩3枚金牌 ,其中挺举、总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邹春兰的名字一下子震惊了举重界。
1990年11月,全国举重冠军赛, 打破48公斤级全国纪录 。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由于伤病,是邹春兰唯一没有取得奖牌的比赛,同年退役。
2000年,在举重队食堂工作过一段时间以后,29岁的邹春兰拿着自己的档案, 告别了同事和朋友,黯然离开了举重队 。
2000年离开体工队, 虽然邹春兰得到8万元的伤病补偿 ,但是由于文化水平太低,不善谋生,很快在经济上陷入困境。
2006年,邹春兰跟丈夫一起来到长春市的这家大众浴池打工,靠给顾客搓背,赚取微薄的收入。
邹春兰在这家浴池打工快一年了。 她是一名搓澡工,每搓一个澡收费5元,邹春兰能得125元。 一个月下来,邹春兰挣的钱不到500元。
邹春兰夫妻二人住在一个面积不足5平方米的房间,曾经的全国举重冠军的窘迫生活展露无疑。
由于常年从事 体育 训练,邹春兰把学业彻底荒废了, 她只有不到小学3年级的文化 ,拼音都不会。
除了没有文化,她还缺乏一技之长。长期进行举重训练,邹春兰在实用技术方面没有任何专长,改行学别的又很慢……
离开举重运动后的邹春兰感到举步维艰。在狭小的房间里,沉默了很长时间,邹春兰说:“ 回首痛苦的往事是一种折磨。”
据悉,这家浴池的老板也是运动员,和邹春兰是老乡,在训练时认识的。看到她实在不容易,就把她收留在这里,还免费提供吃饭、住宿,算是帮帮曾经的同行。
身高15米的邹春兰看上去非常瘦小,搓澡的间隙,才顾得上吃午饭。她盛的饭是米饭和炖白菜。她说:“ 长时间吃米饭白菜,实在受不了,就炒两个鸡蛋解解馋。 ”
作为一名女性,最让邹春兰痛苦的是 身体上表现出许多男性的特征 ,即使天天吃雌性药物,效果也不大。
在做运动员期间长期服用一种叫 “大力补” 的药物,即药物类固醇,是雄性激素的衍生物,能加速肌肉增长,增强身体的强度和体力。此后,异性体征困扰其多年。
每隔两三天,邹春兰起床后,她都要照很长时间的镜子,看脸上的变化,拔掉嘴边冒出来的黑黑的胡茬。 受早年训练的影响,身体出现了很多男性体征。
为保持女性特征,邹春兰需要不断服用雌性激素类药物,这让她花费了不少钱,但收效甚微。
虽然曾是全国冠军,但她觉得自己连普通人都不如,异性体征时常出现, 自卑心理直到现在仍伴随着她。
她现在还无法生育,经过初步检查,医院说是子宫发育不良,她不知道是否跟当初训练时吃“大力补”有关系。
在邹春兰身上,很多地方都带有明显的男性特征,比如她小腿上的 腿毛很重,声音厚重、沙哑,皮肤像男性一样粗糙 等等。
邹春兰说:“绝大多数的女运动员经过调整后,都能够恢复女性特征,像我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每天都吃强地松(一种激素药物),但是调整的效果不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体力也越来越差,心脏还不好,搓澡时经常感到力不从心。 邹春兰十分希望为丈夫生一个孩子,但是她的身体已经没有了生育的能力。
就在邹春兰陷入困境的时候,经过别人牵线搭桥,她认识了老周。2001年8月18日,两人结婚了。
老周比邹春兰大7岁,家住朝阳镇。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他受到**《少林寺》的影响,觉得当和尚挺好, 近30岁的他在当地寺院出家,然后开始云游四方 。
结婚以后,俩人借住在老周的弟弟家,老周给批发部送啤酒,每月能赚500元。但是送啤酒的工作实在是朝不保夕,收入很不固定,实在没办法,他俩就开始想别的谋生办法。
他表示, 体育 总局一直很重视运动员的就业安置工作。运动员就业安置是难点问题,国家为此出台了系列退役运动员安置和保障政策。
邹春兰的境遇被媒体披露后,国内反响很强烈,有很多企业 出于宣传、炒作自己的动机, 邀请她过去上班,可邹春兰觉得自己文化程度太低,只想学一门手艺。
这时候,全国妇联和吉林省 体育 局决定扶助邹春兰进行创业。经过谨慎的考虑之后,邹春兰在全国妇联的帮助下,购买了一套洗衣设备 ,开起了干洗店 。
起初邹春兰的洗衣店经营得并不顺利,一是因为她没有经验,二是市场竞争激烈。为了争取客户,她降低了洗衣的价格,并提高了服务质量。
看到邹春兰诚恳的服务态度,且冲着她举重冠军的名气,很多人选择到她的干洗店洗衣。
邹春兰意识到, 自己一没文化,二没关系 。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生活很困难,但击倒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恰好是自己, 她内心发誓一定要做“生活冠军” 。
为了向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她在接收衣物时,她都要先仔细检查一遍,把有污渍的地方做出标记,然后交给洗衣工。
经过她的努力经营,干洗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洗衣店里有五个人,一名洗衣工,一名熨烫工,还有一个前台。为了创收,邹春兰让丈夫学了修鞋技术,顺便也接修鞋的生意。
2008年,邹春兰被全国妇联评为 “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 ,2009年,被评为吉林省女性创业典范。
靠着国家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邹春兰重新找回自我,从奥运冠军,到搓澡工,又从搓澡工,到如今的“老板娘”,邹春兰的人生又一次得到了逆袭。
对于自己的过往,邹春兰十分感慨:“ 那是我选择的路,即使我能有自己的孩子,我也不会让她再去走。把自己所有的青春都献给了 体育 ,最终如果像她母亲一样,落到这样的情况,我怎么忍心? ”
是的,运动员的就业安置是 历史 沿革问题,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解决退役运动员学习、就业、 社会 保障问题,国家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规定。
除了要求建立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制度,还强调建立、强化训教一体化制度,确保运动员在完成训练、比赛任务的同时,保证质量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并放宽对运动员入学的要求,以便运动员尽快掌握谋生技能。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我国一些落后贫穷的地方,因为穷而选择向 体育 梦、奥运梦进发的孩子们却不在少数。
经济与 体育 协调发展,或许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路径。
--全文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