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幼儿园被同桌男孩欺负了怎么办?

儿子在幼儿园被同桌男孩欺负了怎么办?,第1张

我们小时候,小学的时候都会以开玩笑的名义欺负同学,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尤其是男孩子欺负女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教育呢?

第一点、及时向父母了解情况:男同学欺负女同学可能是心理上有些问题,此刻需要找到学生的家长来问话,孩子在平时中是否是遇到过什么心理上的问题。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引导。同时老师也要告诉被欺负的女同学,如果被别的同学欺负,第一时间要告诉老师,不要有逃避的心理,别因害怕对方而不敢告诉老师,老师是可以帮助解决问题的,面对不公平需要勇敢的站出来。

第二点、告诉男同学此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老师要告诉男同学此种做法是 不正确的,让同学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并且写一份检讨书。老师还需要分析男同学欺负女同学是基于什么样的心理,对这种行为追问到底。作为老师应该要批评教育这种行为告诉男同学,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不礼貌的行为,如果长期这样欺压会让女同学心理产生阴影,可能你会觉得好玩,但无形中也在深刻的伤害在别人,告诉学生这样做会产生的严重后果,让他不要再这样肆意妄为。

第三点、适当的惩罚 :对于欺负女生的男同学第一次可以给予口头上的警告,如果学生再犯第二次的话,就要被处罚,惩罚的力度可以根据事件的严重性来执行。比如如果男同学不改正自己行为,让其连续一个星期打扫教室卫生,每天都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被欺负的女同学道歉。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在别人面前丢掉脸面,他自己也会觉得羞愧,因此适当地提出一些惩罚,可以让他遵守学校的纪律,不再犯这些错误。

文|CC爸妈

公众号:CC爸妈 ID:cc-bama

前天微信上有妈妈转给我这个新闻时,我真的气愤不已!

11号上午10点左右,傅女士突然接孩子幼儿园的电话,说自己的孩子在园内摔倒受伤了,可能需要缝1针,让赶紧过去。

当傅女士到学校时,孩子正坐在医务室里,由于伤口较大医生建议缝针。

但在医院缝针的过程中傅女士才发现,伤口 根本不是1针就能缝好的,而是缝了8针!

在沟通中,园方一直称孩子是小心被凳子磕到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傅女士的强烈要求下,园方才让查看了当天的监控录像:

视频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男童并非不小心磕伤的,而是被老师抓起来后扔到地上摔伤的!

当孩子爬起来后,疼得直跳脚时,老师关注的仍然不是孩子,而是凳子是否磕坏了……

这熟练抓起来扔到地上的动作,不是虐娃是啥?

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内心都是崩溃的,只想说一句:

“不为人,何为师?!”

虐童给孩子带来的远不止身体受伤那么简单,更严重的是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打击。

不单纯是被施暴孩子本身,班上在座的每一个孩子都不能幸免。

新闻里孩子的妈妈说:“孩子已经有阴影,会模仿老师打他的样子。”

看着真心疼……

很多妈妈说送孩子上幼儿园最怕的就是这个,你不知道孩子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遭着什么罪,受着什么苦。

如果不是这次意外,孩子受如此大的伤,那么, 这位老师平时摔打孩子的行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发现。

到底怎么样才能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过的好不好?

我们不可能大小事就去调监控。

这个问题,也只能直接问孩子、侧面问老师。

之前关于如何做能更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我们写过多篇。 (文末C妈做了汇总)

今天主要给大家说说,和娃或老师沟通时可能会遇到的“坑”。

只有 多用方法少掉坑 ,才能真正客观全面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也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

不要用引导式提问

之前专门写过,要通过问问题的方式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

但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 不要进行引导性的提问。

比如看到孩子身上有伤,直接就问“是不是被打了啊?”紧接着又问“被老师打了还是被同学打了?”

好嘛,答案不用想,十有八九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一定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我明白大家的担心,尤其是屡屡看到虐童新闻后,不放心或很警惕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我们的主观想法太强烈的话,会很难了解到真实情况。

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他们无论是记忆力还是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比较弱,几个小时过去后,他往往会忘掉或记混之前发生的事情。

如果我们询问时,只给“是或不是”两个答案,那么他只能二选一,更降低了他准确描述事件的机会。

当然了, 大点之后的孩子 (比如中班下学期或大班的) ,孩子比较“滑”了 ,很有可能是他自己不小心碰到了,或者跟小朋友打架所致;为了不被家长批评、推卸责任,就直接回答“是”。

所以,提问也讲究技巧,应该多进行开放性的提问。

同样是看到孩子受伤了,可以先表示关心:

“现在还疼不疼,妈妈可以带你做进一步处理”;

然后就受伤部位本身问具体发生了什么:

“我看到胳膊这里有一块淤青,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跟妈妈说说吧”。

还原过程中,多注意细节,比如孩子回答说是老师拿凳子磕的,可以继续问:

“当时你们正在做什么,是在做 游戏 吗?还是在吃饭?还有印象吗?”

一步步问下来,才能更多了解到细节。

不要只听老师说

虽然幼师虐童的新闻时有发生,但坏人毕竟是少数的,有很多敬业的幼教工作者在帮助着我们的孩子。

尤其是在对幼儿园进行了严格考察,或者孩子入学一段时间并无什么异常时。

很多家长对老师是非常信任的,同时会非常认可和赞同老师说的话,仿佛这样可以让老师对孩子更好一些。

比如老师说:“你家孩子太调皮了,经常影响班上同学上课。”

我们赶紧说:“哎呀就是,这孩子从小就皮,您多担待,该说就说,该管就管!”

比如老师说:“你家孩子很不听话呀,叫做什么不做什么,带起来真费劲啊!”

于是就经常对孩子说“老师说你特别不听话,以后老师叫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听到没!要不老师怎么喜欢你啊!”

如果我们每次都唯老师的命是从,认为老师说的就绝对正确,而不去了解孩子到底是否真的影响了其他同学、真的如老师所说那么不听话,就同样以老师的视角去评价孩子的话,试问:

如果哪天老师真的把孩子怎么样了,孩子会把实情告诉我们吗?

可能性恐怕不大,因为在孩子心里,父母和老师是一条战线的,说不说又有什么用呢?

我之前亲眼见过CC班上的同学跟家长说:“妈妈,今天晚上有我最不爱吃的茄子,老师说不吃完就不让妈妈来接。”

结果妈妈张口就来:“老师不也是为你好吗?小朋友本来就不该挑食,我说你都不听,老师的话你总要听吧。”却只字未提老师这样恐吓的做法并不对。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 默认妈妈同意老师的种种做法 ,试问:

如果真的有进一步的恐吓,告诉妈妈反而两头挨批,孩子还会说吗?

真的别高估孩子的判断力,对他们来说,父母之责罚与老师之责罚,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之说。

不要只听孩子说

这一点其实存在很多种情况:

一、孩子真的小,对感受的表达不准确;

二、孩子在“幻想期”,无中生有;

三、孩子为自己开脱。

第三种情况在介绍第一点“不要引导式提问”时已经说到了,这里主要说说第一、第二种情况。

我还记得CC刚上幼儿园时某天放学:

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今天刘老师打我了。”

我一脸疑惑,因为刚才刘老师慈眉善目地跟我交待了CC的一日表现,没有任何异常啊?

回到家我试探性地问:

“那今天你还喜欢刘老师吗?” (真打应该会有抵触)

“喜欢呀。”

“为什么喜欢刘老师呀?”

“因为我想妈妈的时候刘老师总是会抱抱我。”

“那你们太调皮的时候,老师生过气吗?”

“会呀。”

“生气会怎么办啊?”

“会打人呗!”

“哦,今天都打谁了?”

“朵朵、豆豆、还有我。”

“为什么打你们呀?”

“因为我们不好好排队呗。”

“那怎么打呀?”

“就是「排整齐排整齐,看看你排队都排哪儿来了」,然后一巴掌一个,把我们「打」进去了。”

说着,CC就做了一个扒拉一下我肩头、把我融进队伍的动作。

我心说这也叫打?

然后突然想起她那段时间经常跟我说“xx打我了”。

比如到时间了,奶奶拉着她去睡觉,她觉得奶奶力气大了,就说奶奶打她了;再比如说爸爸打她头,特别疼,实际是爸爸用手捋了一下,她不乐意,就觉得是挨打了。

小孩子的认知和成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就像我们觉得打招呼、登高没什么,而对于很多小孩而言就畏难、害怕。

他们口中的“打骂”也与我们理解的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不要一听孩子说“老师打我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怒气冲冲地去找老师对质,不仅不利于了解真实情况,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另一种情况也非常常见,最近闺蜜说她家上中班的娃特别能编故事,前因后果、故事情节、人物场景都讲得有鼻子有眼儿的。

其中也经常涉及到老师怎么打了他们、惩罚他们,一开始闺蜜以为是真的,正想好好问问。

结果那孩子直接来一句:“后来我就变成了奥特曼,一脚把老师给踢飞了!”

emmmmm。。。。

好吧,原来纯属虚构啊!

孩子会有这样一个“幻想期”,在上中班之后会表现地很明显。

小孩子天真无邪是真的,但他们说的话不一定都是真的。

所以在聊天中一定要听完、听全,往细了聊,避开这些沟通中常出现的坑,才能真正了解到孩子在园里的真实情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避免意外的发生。

提问也是个技术活,你问对了吗?

今天平安夜,C妈就希望,孩子们都能遇到好老师,平平安安的吧……

这篇关于男孩教育攻略:妈妈要懂得在儿子面前示弱,是 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很多人发现,在女孩越来越“野”的同时,“文气”的男孩也越来越多。

 “文气”以前是好孩子的专用词,可是越来越多的男孩家长,却渐渐不喜欢听到别人用这个词来夸奖自家的儿子。

 因为“文气”这个词,往好的一面去理解,是“细心、文静、温和、善解人意”,可是这些词,原本是女孩子的专属。如果往不好的一面去理解,是“胆小、怯懦、不自信、责任感缺乏”,甚至有点“娘娘腔”。

 这让男孩家长倍感压力。

 “文气”的男孩越来越多,这到底是怎么了?

 为什么男孩越来越“文气”

 幼儿园的小操场上,孩子们在玩耍。一位妈妈,眼睛追逐着一个小男孩。

 男孩正和同伴们玩滑板车,平衡一下没掌握好,踉跄了下,便不敢再上车,一脸很想玩又不敢的表情。妈妈似乎被惹恼了,眉头一皱。

 这时,一旁家长嘀咕了一句“我家女儿,整天爬上窜下,像个假小子,真拿她没办法。”这句话就像一根导火线,把她蹭蹭蹭地点燃了。这位妈妈上前厉声斥责儿子:“你怎么缩手缩脚的,一点不像男子汉!”

 这样的场景,实在太常见了。不少男孩家长发现,在介绍自家儿子时,用“细心、文静、温和、善解人意”等词语的频率越来越高,而这些形容词,原本是女孩子的专属。

 男孩胆小、怯懦、不自信、责任感缺乏,甚至有点“娘娘腔”。这样的男孩越来越多,到底是怎么了?

 杭州胜利学前教育集团胜利园区的沈杭凯园长,最近在做一个关于小男生的课题。对幼儿园小男生的调查中,她发现,男孩本应具有特质,现在正在弱化甚至消失。

 “一些男孩比女孩还要敏感。”沈院长记得,有个男孩,有次回家气呼呼地对妈妈说:“做男孩真不好,明天不去幼儿园了!”男孩生气的原因,是和女孩吵架了,老师总要他“让让女孩子”。

 还有一些男孩很作,比女孩还要精细,吃饭挟口菜,一定要吐点菜渣出来。还有些胆小,稍有挑战性的活动就不敢参与,回答问题畏畏缩缩的男孩占的比例也不小。

 幼儿园教育应该男女区别对待

 “幼儿园缺乏男老师是一个因素。”沈园长分析,另外幼儿园老师的教育理念也存在一定误区。

 在幼儿园,老师对不同性别的孩子给予同等教育。以往,老师很少考虑性别因素,在评价孩子的表现时,更多地从传统观念出发,不会强调男女孩子在性别上的不同。

 沈园长举了个例子。比如幼儿园孩子都要学的“手腕花”动作,就是手腕向外转的一个动作,这是为了锻炼孩子手部的大肌肉。

 幼儿园里的几乎都是女老师,做示范时,动作比较柔美,表扬孩子时也总是用“做得真漂亮”这类的句子。

 “这种柔美的动作适合女孩,不适合男孩。”沈园长说,现在,老师在教这个动作时,会男女区别对待。指导男孩子,把温柔的转动改为有力量的往外推。表扬男孩时,也改用“像齿轮一样灵活,力气真大啊”等等更有阳刚特质的话语。

 再比如,幼儿园每个教室都有表演区,仔细看,会发现道具都是些花朵什么的,很适合女孩子玩。“现在,增加一些军帽、枪、旗等等。比如打旗语,就很适合男孩子表演。”

 沈园长说,在意识到班里男孩的某些表现不恰当后,老师会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行修正。

 “虽然同龄男孩,在语言能力、动作协调性等方面,都比女孩弱一些。但我们发现,男孩对玩具造型的探索和一些科学活动,表现得更有兴趣,在做某件事情上,专注度更强。”沈园长觉得,在幼儿园里开辟一些适合男孩的课程和游戏很有必要,而在以往这是被忽略的。

 妈妈要懂得在儿子面前示弱

 “男孩的‘弱’,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很有关系。”沈园长发现,幼儿园里也有很具男子汉气质的男孩,“胆大、大方、比较独立”,她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比较民主、宽松的,“家长和孩子商量着来”。

 “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会产生两种倾向,一种是‘无法无天’型。比如有个男孩,不管在幼儿园还是家里,鞋带掉了,就脚一翘‘给我系鞋带’。另一种是退缩型的,不管做什么都表示得很懦弱。”

 “现在的妈妈太强悍了,什么都替儿子打点好,其实妈妈在儿子面前适当示弱,给儿子一些机会,可以激发男孩的潜能。”沈园长认为,现在不少家庭都是爸爸很忙,缺席孩子的教育,妈妈是家里家外一把手,长此以往的“包办”,会压制男孩的潜能。

 其实,当妈妈的可以适时示弱,告诉儿子,你是男子汉了,要保护妈妈,帮助妈妈。沈园长打比方说,去超市买东西时,可以分一点给孩子提;做一些家务时,可以让孩子来当下手。当然,爸爸们也要多和男孩接触,言传身教是做好“男子气”榜样的途径。

 “不要怕累着孩子,孩子的潜能,尤其是男孩的潜能很大。而现如今普遍的教育习惯,把男孩的特质给掩盖了,没机会发挥出来,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男孩创造一些机会。”沈园长说,每个男孩的身体里都有许多小马达,让这些马达运行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我以前教过一个学生就是,父亲是屠夫,杀猪卖肉的,身上带着匪气。孩子智力挺好,成绩也不错。

有一次和本班的孩子有矛盾,挨了打,我听说后还没有来得及处理,家长冲进了班级,把打人的孩子拎出教室就打,打完告诉班级所有孩子,谁在欺负我儿子,就是这个下场。告诉他儿子,谁在打你,给我往死里打,爸有钱,不怕。

第二天,被打孩子的家长也来了,两家人就要拼命,派出所出面,才平息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

可孩子从此在班级威信没有了,大家都不跟他说话,他主动示好也没人理他,大家都躲着他,慢慢的成绩也下降了,最后高中都没考上。一个很好的孩子,毁在了他父亲的手里。

孩子受欺负了家长心疼是必然的,但一定要冷静,有老师还有学校,不行还可以报警,相信学校,一定会给孩子一个说法,而家长来学校闹就不地道了,让孩子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毕竟是小孩子之间的事,大人掺和不合适,会被同学瞧不起,会增加孩子自卑心里。

所以家长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别把孩子带坏了,毁了孩子的一生。

我们做家长的,看见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同学闹矛盾,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被欺负了”,顿时火冒三丈,忍无可忍。

一个憋不住,冲动起来到学校大闹一场,倒是很解气,可是孩子很尴尬。

讲一个故事,丁丁,初一男生,活泼好动,爱开玩笑,爱调侃。经常和班上的文文(性格比较文静)开玩笑。一次,玩笑开过头了,文文生气,两人打了起来,都受了点小皮外伤,丁丁的受伤看起来更严重(脖子处有几道抓痕)。

丁丁一摸脖子,有点出血,一下子害怕了,哭着给家长打电话,老师正在调解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来了,一看丁丁脖子上的伤痕,二话没说就报了警。

警察来了之后,把两个孩子叫到一起,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嘱咐了几句就回去了。

丁丁家长不依,指着文文骂了一顿之后,非要到医院给自己孩子检查,老师劝说无果,只得把文文家长也叫来,文文家长通情达理,没有抓住丁丁言语挑衅在先这一点大闹。

最后的结果是双方家长给对方孩子看病,然后都记大过处分。

事情本身不是关键,关键的是这件事造成的影响。

其实孩子都是要面子的,尤其在同伴面前,初中的孩子都已经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他们认为,伙伴之间闹矛盾吵架要家长出面是很怂的一件事,所以,一般都不叫家长出面。

这件事本身也是丁丁有错在先,总是语言挑衅,谁也受不了,人家生气反击也是正常。并且两人打到一起,伤的都不严重,还并且老师也不是没有积极解决。家长完全没有必要到学校打电话报警,并且作为一个大人,直接恐吓孩子也是不应该的。

本来丁丁常开玩笑抖机灵,大家也没觉得怎么烦人,对他也挺友好的。可是经过这件事,大家对他有了看法,觉得这件事他做得不对,他家长更不对。

并且大家都觉得,这样一件小事,都值得家长这么大动干戈,和他一起玩就得小心翼翼,万一一个不小心,引来他家长一顿打骂,太不值得了,不如不和他玩。

男孩子大多淘气,老师上课的时候,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批评几句,个别时候甚至会上手拍几下,都不过分,起到警示的作用。

可是从那后,老师也不太敢管他了,也是怕万一管的严了,惹来麻烦。

所以,孩子之间闹矛盾,我们不要一听就炸毛,了解清楚情况,是校园欺凌的话,一定不能委屈求全;但是对于孩子之间一般的矛盾,也不要上纲上线,不了解清楚就急着为孩子出气。

那样的话,只能致孩子和自己于尴尬的境地,还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不利。

孩子在学校与其他同学闹矛盾,家长到学校大闹,这对孩子影响非常坏。

先举个例子,我班有一个小个子男生,平时各方面表现都还不错,一天上午他与同班一高个子的男同学发生了矛盾,被打了6巴掌。结果他直接打电话给妈妈了。这时候,我也接到了班干的报告,找到了打架的两学生。在我的调解下两孩子互相道歉,认了错,并且握手言和。

可是一会儿,小个子男生的妈妈来了。她一到教室门口就喊孩子出来。我赶紧站出来跟她解释。但她执意要孩子把6巴掌打回来,并且已报警。我一方面把他的情况汇报给驻校警务室,一方面竭力劝说,最终她答应由班干陪同俩孩子到县医院做全面检查。中午时分班长打电话给我说,医院做了脑部CT和其他几项检查,一共花了700多块钱,医生说没问题,但孩子妈妈非得住院观察。第2天在医生要求下才出了院,孩子被妈妈带回去了。没想到2天后这个妈妈打电话跟我说,在乡镇医院又花掉了几百块,要求打人者支付。我把信息反馈给大个子学生的家长,这个家长也还不错,把所有治疗费和来回包车的费用全部都付齐了,也花掉了1000多块钱。又过了几天,妈妈送孩子到校上学,提出要对方支付她误工费每天500元。她说这几天在家陪孩子治疗,耽误上班赚钱了。这样的要求,我感觉明显不合理,班上同学也纷纷指责这位妈妈讹人。我只好做学生本人工作,希望他能 劝阻家长。同学之间小纠纷已经握手言和了,不必要闹得如此地步,但孩子说他妈妈骂他了。至此我已精疲力尽,只能建议她走法律渠道,再打电话我也不接了。但同时我也利用班会课让同学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打人的孩子也买了水果、奶粉等营养品送给被打孩子,俩人在讲台上拥抱了一下 ,他们俩之间算是和平解决了。最终家长闹到什么程度我也没有再参与。但是这件事后,这个小男孩在班上再也没有朋友了,本来他学习成绩还可以,与同学相处也还不错,但是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同学搭理他。看到这种情况我只得私下找其他同学谈话,希望大家能够原谅他,整个事件中,这个孩子只是没有及时向老师汇报就找了家长,也没有什么错,哪知家长如此不讲道理。其实这个男孩也很后悔,他说没想到自己的妈妈会这样,感觉很丢人。

这个真实事例告诉我,一个家长如果不通情达理,看上去是保护自己的孩子,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混,小学时候,我同桌是个女生,我就很讨厌和女生坐在一起,刻了三八线,有时候扯他头发玩,有时候捉虫子扔他桌上。大家都知道我老是惹她哭,可班主任就是不给我们换位置。

有一天,她妈妈找到学校里了,她真的,好凶,吓得我一声都不敢吭,不说是指着我破口大骂,就是那个嗓门和表情,我至今难忘。

但是,老师竟然仍然没有给我们,换!座!位!

但是我就不敢造次了,三八线还在,她越界我都不敢说她,我越界她还说我,我觉得我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后来我俩开始说话,突然觉得,原来这个同桌,还挺好!

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即便是那么小,我仍然自尊心受挫,总觉得家长找到学校,就会很丢人,也怀疑大人是不是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呢?最主要的是我真的不敢欺负我的同桌了。

而对于家长的孩子来说,来学校打闹,那他要是脸皮薄点,还怎么受的了别人指指点点啊,小学初中我们都觉得自己啥都懂啥都能解决,考家长找到学校会让我们很没面子,要是有一个同学家长来学校大闹,不管是啥原因,在那个没轻没重的年纪,就觉得很没用很丢人。

当然也有的家长的教育清风细雨,小孩闹矛盾,俩家家长之间协商,不喊不叫,依理讲话,老师也喜欢这样的家长,而对于孩子来说,脸面也受到了极大的维护。

我觉得九年的义务教育,最容易闯祸的年纪,要是没有家长找学校的经历,那要么就是这个孩子儒弱,要么就是家长不在乎。

初中时候,记得有一次和外班的男生闹矛盾,他叫我周五下午等着,我也没怕,周五下午我先放学,我去他教室门口等他下课,他看见我站在门口,我就站在前门口,老师还给他们上课,我就盯着他,狠狠地盯着他,下课他让我跟他走,我知道要打架了,可没想到这个孙子竟然找了个 社会 的黄毛,还有好几个人,应该是他哥,就在巷子里,我跟他们说,你们来惹我试试,我敢一个人来我怕你们?可是我慌的一批,我那时候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家长,即便是在不愿意家长来学校,我仍然打了个电话给我的家人,然后把,我打完电话二话不说上去就打,没错,放下电话我就开干了,那一堆人不敢上,他们不知道我打电话给谁,最后家长来了,我打架没吃亏,家长也没去学校大闹,跟那和我打架的男生说你住哪,就没了,真的就没了,男生回答后他们给了他个眼神说了句你小子小心点,就走了,我觉得,要是那个时候闹到班里面去,会让我很痛苦,所以并不是我们讨厌家长来学校,而是讨厌家长来学校大闹。

有一个刁蛮的家长,会被周围人鄙夷,说不定这个孩子也会渐渐刁蛮得理不饶人,而我相信,老师也讨厌鸡毛蒜皮的小事来学校闹事的人。

九零后逐渐的为人父母,我们更容易懂的这一感觉,我们处理孩子在学校的矛盾比上一代俏皮和变通,有人欺负孩子,告诉他打得一拳开免的百拳来,有人占我孩子便宜,我会给他说当面送他好几倍被占便宜的东西,钱我出,总是,孩子的事情孩子解决,除非对方家长出手,要不然我不会贸然去学校给孩子和老师添麻烦的!

孩子在学校与其他孩子闹矛盾,家长到学校大闹对孩子有影响吗?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了发生在我初中同学身上的一个故事。那时是初二,班里边有两个男同学,一个长的又胖又高,同学们给他取了个绰号——肥肥。另外一个长得又矮又瘦,外号猴子。一次 体育 课上, 体育 老师带着大家跑步,猴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跑到肥肥后面,可能是胖人的裤子都容易往下掉的原因,猴子跑步的时候,一不小心踩到了肥肥又长又宽的裤子上,猴子轻声说了声对不起,但肥肥还是不依不饶的要找猴子麻烦,于是两个人开始发生口角,不一会儿就有肢体动作了,本来肥又高又胖,一开始占有优势,可猴子却很灵活,打到最后的结果是猴子脸上被肥肥抓了一道,肥肥被猴子一拳打到鼻子上打出了鼻血。老师过来把两个孩子拉开了,进行了劝解,觉得小孩子打架一会就好了,就没在理会这件事。可下午快上课的时候,肥肥的爸爸带着肥肥来到了学校,要找老师理论,找猴子理论,找猴子的爸妈赔偿。事情闹得挺大,还惊动了警察,也去医院做了检查。自始至终猴子的爸妈都配合老师以及肥肥的爸爸。那件事之后对肥肥产生一定的影响。

看到又高又肥的肥肥,同学们都离他远远的,生怕和他在一起,产生麻烦,发生打架斗殴的现象。

上次肥肥和猴子打架,肥肥的爸爸 体育 老师好一顿臭骂,肥肥的爸爸实在是太没有礼貌,也不会顾全老师的面子。其他老师也怕再碰上不讲理的肥肥爸爸,索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怎么管肥肥了。

肥肥感觉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很是压抑,每天也闷闷不乐,自顾自的玩耍,发呆。最后他爸爸给他转学了。

孩子之间的小摩擦难免,闹点小矛盾也很正常。也许不一会儿孩子们就和好了,家长们无需对孩子的小矛盾产生过激的行为,因为过激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对孩子影响很大。我在前段时间也碰到了这样的问题,前两天孩子的老师突然发来短信,意思是我的孩子在幼儿园碰撞了其他孩子,希望家长能配合跟对方家长打个招呼。我立即打电话向老师打听情况,事实居然是两个孩子在玩耍中发生了肢体碰撞,结果那个孩子回家闹情绪,非得说在幼儿园被人打疼了,结果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大闹幼儿园,要讨说法,老师为了息事宁人,希望我们能出面打个招呼。

对于这种无理取闹家长的行为,我深表厌恶,孩子在学校与其他孩子发生一些矛盾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般老师会出面解决,同学之间也能内部消化,只要没有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根本不需要家长干预,为了一点小事就大闹学校,不仅显得家长自己的素质极差,对孩子也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孩子会受到孤立

对于这种会闹事家长的孩子, 老师 一般会谨慎对待,也会要求其他学生跟他保持距离,时间久了,这个学生就被大家孤立起来了,对于他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

孩子会肆意妄为

对于表现一向不太好的孩子,看到父母为他出气撑腰,学校和老师都不得不作出让步,就更加胆大包天,也许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到时连父母都管教不了,只能自食苦果了。

孩子会胆小怕事

如果父母出面帮助孩子争取到了什么权利,则孩子会养成什么事情都要求助父母的习惯,长大以后依然不能独当一面,完全没有独立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事情真相

家长不要听信孩子的一面之词,必须多方了解事情的原委,包括从老师处打听,或者从孩子其他同学那边了解情况,只有从客观的角度看待孩子与同学的矛盾,才能采取理智的做法。

主动教育孩子

在了解实情的前提下,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多加教育。一方面不要做挑事的那一方惹是生非,在学校里有任何问题,都必须第一时间跟老师沟通,老师会以公正的立场出面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学会自我检讨,不要把问题都归结到别人身上,多从自身寻找问题,才能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适时求助老师

如果孩子跟同学之间的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家长可以主动与老师沟通,共同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大闹学校,毕竟学校里的事情由老师负责解决更好,如果老师实在解决不了,家长再出面,这样也有利于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总之,明智的家长不会到学校大闹,有任何问题都应该采用积极沟通的方式,否则只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恶劣的影响。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非常有影响,我说个我们处理自己女儿上学的一件事。事发是去2017年的10月份左右,我女儿从学校回到家,跟我说了件事情,说是同年级的一个同学,也是个女孩,她俩小学就是同学,下课的时候趁着出去上厕所,非要给我闺女介绍个男朋友,因为当时是在周四,女儿吓得四。五。两天,上厕所都得有人陪,她妈妈一听也是,直接要找学校,我没让她妈妈去闹,周日的时候,我在微信群里联系了女儿班主任,班主任立马就联系了那个班的孩子家长,周一我送女儿去上学,跟那个女孩家长见了面,我们没有进学校,在学校外面,然后把事情大体跟那个女孩的父亲说了,我们互相留了微信,电话,现在还经常联系呢,如果这事去学校闹,我闺女班主任说只要我抓着不放,可以开除那个那孩子,我没有那么极端的处理,现在听说那孩子也把坏习惯改了,学习还进步了10来名呢!

可以说这个处理不当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孩子在学校和别人闹矛盾,首先作为家长你要了解事情的原委,妥善理性的处理问题!不然会惹得别人的非议,让孩子在学校伤了面子,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孩子。上高中时我有一个很要好的高中男同学,有次下晚自习回家,我同学发了一个短信给我。问我到家了没,结果被我爸看到了,说我早恋了,打电话骂了我同学,第二天跑到学校大闹,还找到我们班主任,让我在班级里颜面尽失,从此我就失去了这个朋友,在班里看到这个同学我都特尴尬。每次想到这个事情,我都特别怨恨我的爸爸。

那必须有恶劣影响啊!

家长去学校闹,会产生以下三种后果:第一:小孩子也是爱面子的;第二,小孩子不能形成自我解决矛盾的能力;第三,老师会对这个孩子另眼相看。

小孩子在学校里与同学闹矛盾,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家长应该问清楚矛盾的起因。

首先, 家长自己有一个对错的判断,如果家长对,一些事都判断不清楚的话,那没法谈教育子女了。 然后, 慢慢引导小孩子,找到矛盾的起因,让小孩子认识到错误。 最后, 再指导小孩子解决矛盾的行为。

家长去学校闹,会让小孩子觉得自己很没面子,自己很无能,自己很丢人,尤其是上了小学之后,孩子的自尊心就比较强了。

小孩子一有问题,就让家长出面解决。那他对家长就特别的依赖,形不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长大之后也无法与人正常的交往。

家长去闹之后,老师们会对这个孩子另眼相看,我觉得这个小孩儿,文化素质品德都有问题。老师也尽量,不会跟他活多交往,毕竟现在老师都明哲保身了。不然,得罪了孩子,告诉了家长,容易引火上身。

目前,教育专家制定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学校和家庭联合培养孩子,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具有连贯性、一致性!

如果家长与学校之间矛盾比较严重,会影响这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甚至家长在家里大骂学校及老师,都会给孩子的教育造成恶劣的影响。

不客气的讲影响很大的!虽然我也是家长。针对孩子所受心理伤害多大以及有没有受到身体伤害,去跟学校先做实事沟通,这是必要的。但是,是否有必要大吵大闹真的要看事件的严重性,和学校的处理态度。

案例:一个女孩在学校被一个男孩推倒,扭到了脚,学校第一时间帮女孩送了校医做了处理,并通知双方家长。当家长都到学校后,老师看女孩脚伤不是很严重,想尽量说和,让男孩给道个歉,男孩家长也看看承担一些医药费。但是,男孩说是女孩先叫他小不点儿的,不肯道歉,没办法男孩家长代为道歉,并愿意支付医药费。本以为这就解决了,没想到第二天女孩的姥姥到学校找老师大吵大闹一通,全班都知道了女孩的姥姥去闹的事,女孩当时似乎看上去很解气的样子。但是,从那以后就发现很多孩子开始对女孩指指点点,背后小声说话,女孩子开始变得超级敏感,只要是有人在说悄悄话,她就以为在说她,跟同学搞得关系也不好。有一次,女孩的姥姥去接她放学,孩子甚至跟她姥姥大声的发脾气,说不要你来接我,丢死人了! 这就是家庭传统暴躁症,大人的处理方式也影响并复制到了孩子身上,多可悲的事情!连老师以后在孩子身上也只会做做表面,不会真正喜欢孩子的。

其实,只要女孩家长跟孩子说,如果真的说了男孩“小不点儿”,就需要先道歉,并且保证以后不再说,如果没说,以后永远都不会那样说。男孩的面子也会下得来的,男孩肯道歉问题就解决了。结果谁都没有冷静的去分析分析,男孩家长仓促承担了责任,代道歉,承担了医药费。结果,女孩的姥姥没看到处理过程,只看到了孩子受伤的脚,一下子爆发了天不怕地不怕非要闹个天翻地覆的流氓老人本色,学校跟她讲道理也讲不通!此处就不拓展了,因为那又涉及到另外一个 社会 大话题。

无论怎样,不要让你的情绪失控,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我们每个家长最负责人的做法。

邻居家豆豆今年刚刚上幼儿园,与大多数小朋友反应不同,豆豆对于幼儿园是非常喜欢的。每天早晨早早起床,背起小书包去上学。

可是这个周一却怎么也不去幼儿园,甚至为此还 哭闹起来 。妈妈以为豆豆是不喜欢离开妈妈才不想去,结果通过豆豆断断续续哭声了解,幼儿园有个同学总喜欢欺负豆豆。

豆豆玩什么玩具他就去抢什么,每次排队也喜欢挤在豆豆前面,甚至还会偶尔推豆豆。

很多家长都以为在幼儿园里,男孩子会因为调皮而经常欺负女孩子,其实 事实恰好相反 ,男孩反而处于弱势。

为何这一阶段的男孩容易被女孩欺负?并不是男孩子太懦弱。

在幼儿园里吵架时,男孩说不过女孩

从身体的发育情况来看,男女因为生理结构不同,女孩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要 远比男孩好。

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女孩2岁左右已经能表达得很顺利了,而男孩2岁左右的时候还很少能说出连续的句子。

在幼儿园女孩会通过较强的表达能力,绝对地压制住男孩,让他们无法反驳。即便男孩有反击,女孩的反应能力也要快于男孩,所以男孩只能受欺负。

幼儿园阶段孩子若有矛盾动手,男孩可能打不过女孩

幼儿园同龄的孩子女孩发育要比男孩早一些,在身高上也更有优势。包括青春期的发育,也是女孩要早一些。

一直到初中甚至是高中阶段,男孩子的身高才会普遍高于女孩。所以在幼儿园的时候,女孩在身高上也会压制男孩,而男孩因为个子小,力气上也没有优势。

幼儿园阶段,女孩学子学习好

女孩的心理成熟要早一些,理解能力较强、反应能力迅速,学习时也更轻松一些。而男孩天生的思维偏理性,小时候容易有“一根筋”的心理。

虽然幼儿园学习的内容不多,但是凭借成绩的优秀,女孩占据一定优势,男孩也因为成绩不好而无力反驳。

除了孩子在发育上的区别,与家长的教育也有关

尊重女性这个思维在我们大人心中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时,也会潜意识地让男孩子谦让女孩。

比如玩玩具的时候,虽然男孩很喜欢,但女孩想要玩,家长就会劝说男孩让着女孩。希望通过这些教育能让男孩 更绅士、更有礼貌 。经常对孩子说你是男子汉,要让着点女孩。

本来这种教育的出发点是不错的, 但是家长过度强调,会让男孩心理产生想法 ,认为男孩就应该听女孩的,即便是被欺负了也得 忍着不能还手 不能说。

而家长看到之后也没有太在意,时间久了男孩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变得自卑、胆小、害怕女生,甚至是长大后参加工作了,面对生活上的不公平对待也不敢反抗。

当发现男孩经常被欺负或性格有变化,家长要做好引导

如果家庭的氛围平时都是妈妈比较强势,每次发生矛盾也是 妈妈欺负爸爸 ,而爸爸不还嘴不出声,孩子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觉得被女孩欺负是正常的。

父母发生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做好沟通,而不是以一方压制为主。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样,用行动来引导效果更好。

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负了,就会着急训斥为什么不还手。别着急先问问当时孩子 事情的原委是什么 ,根据不同的情况告诉孩子不同的解决方法。

可能前几次孩子有自己的理由而家长却不分青红皂白直接训斥,让孩子变得反而更盲目,下次再发生同样问题的时候, 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很多新的挑战。特别是 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需要家长告知解决方法,很多时候孩子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做。

安徽阜阳的一名小男孩在幼儿园坦然向其他小伙伴展示自己的假肢,这也让一旁观看的母亲感到非常的难过,认为自家的孩子长大了,而且与小朋友的相处过程当中,对于自己的这一缺陷感到非常的自信,并没有因为自己与其他小朋友不同而感到自卑,之所以这名小男孩安装了假肢是因为在之前的一起车祸当中让这名孩子永远失去了左腿,对于这种突然的变故,男孩子也并没有因为自己身体出现了变化而感到非常的难过,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身体的缺陷,这也是许多成人所不及的地方。

在幼儿园中有一些小朋友特别容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歧视,而且在与小朋友相处的过程当中,也很容易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被其他小朋友孤立起来,安徽阜阳的这名男孩子用自己最真实的状态去向幼儿园的其他孩子展示自己,这样子做也让更多具有残疾的孩子能够拥有自信去和其他的小朋友交流,并且乐观的生活下去。

在社会上身残志坚的人有许多,面对这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我们不应该以异样的眼光去对待他们,正因为他们对于自身残疾的乐观心态,所以才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对于身体健康的我们来讲,也应该学习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遇到一些难题是千万不要灰心丧气,自我放弃,一定要勇于拼搏,积极进取,努力将我们遇到的困难解决,要向他们看齐,只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够为我们今后的每一天打好基础,正因为这样社会才能够更加的美好,当我们遇到那些身患残疾的人也应该尊敬他们,帮助他们,不应嘲笑他们和疏远他们。

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年龄还小,就算当着她的面跟别人吵架也没关系,这可是会给孩子们造成很严重的心理阴影的。

这是一件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也是一个小男孩一直在努力克服的心理阴影。男孩儿四、五岁的时候,妈妈在给他洗澡,可是洗到一半,妈妈跟爸爸就吵了起来,两人吵得非常凶,男孩手足无措的抓着浴巾,站在角落里面一直哭,从那以后就算去幼儿园上课,小男孩手里一直抓着那条浴巾。爸爸妈妈的争吵给男孩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男孩不敢跟别人接触,不敢跟别人说话,甚至在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做活动的时候,他都一个人站在墙角边,手里紧紧的抓着那一条,经过时间的洗涤已经破旧了的浴巾。

爸爸妈妈们千万要重视这件事情,不要觉得就算当着他的面吵架,没几天他就忘了。经常看爸爸妈妈吵架的孩子,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是从小就缺乏安全感,做事自卑,对待朋友非常敏感,甚至有的时候不敢跟身边的人进行一些基本的交际,整个人看起来又怯懦又胆小,对待亲情也非常淡漠,对父母也没有多深的感情。

而另外一种,虽然也是自卑,但是因为自己会把父母吵架的那个场景深深的刻入脑海中,有的时候小孩子晚上睡觉做梦都会梦见那个场面,这些折磨让孩子长期感到恐惧,精神感到紧张,慢慢的整个人便非常容易朝外界发脾气,甚至还会有暴力倾向,做事情都非常的暴躁。

大人之间的争吵往往都会争论出一个结果,弄出一个输赢,但是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看,不管大人争吵是爸爸赢了还是妈妈赢了,输掉的都是他们两个人的孩子。他们争吵的画面会成为孩子,脑海中一个非常恐怖的,不想再回想起来的事情。

曾经有一对夫妻因为闹离婚的事情争吵不已,当着孩子的面也一如既往,甚至还把家里厨房的碗都摔在了地上,两人只有一个女儿,便开始争论起女儿的归属权。但是这一对爸爸妈妈居然一人拉着女儿的一只胳膊,让女儿站在这碎片中间问女儿要跟爸爸还是要跟妈妈,女儿无奈之下居然捡起地上一块碎片,划向了自己的手腕。

因为女儿的自残这个家庭平静了很长时间,但是后来爸爸妈妈却又开始争吵了,此时的女儿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她认为只要自己自残,爸爸妈妈便不会再争吵。渐渐的女儿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到现在还没有痊愈,甚至还有自杀的倾向。

其实一个家庭的氛围,如果不和睦最受伤的还是孩子。就算孩子不会患上抑郁症,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人际交往也很正常,但是等孩子长大以后父母逼着孩子结婚的时候孩子却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妈妈争吵的画面,产生了婚姻恐惧症,怎么都不敢结婚。

所以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要当着自己孩子的面争吵,就算不小心被孩子看到自己和对方正在争吵,一定要向孩子解释,说自己只是在跟对方说话而已,只是声音有一些大。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告诉孩子,自己和对方吵架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她让孩子不要感到愧疚,此时爸爸妈妈们一定要向孩子表达出自己是爱孩子的,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有安全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672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4
下一篇2023-11-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