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话与普通话比较的特点:
1、浙江话跟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存在较大差异,音韵上最典型的差别是浙江话塞音三分,而普通话塞音二分的特点。
2、浙江话与普通话同出一源,因此,在构词法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如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从复合的情况看,词根+词根复合而成的合成词,两者之间的差别较小;词根+词缀复合而成的合成词以及重叠式合成词差别较大。
相关信息:
吴侬软语,浙江大部分地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其中嘉兴、湖州、杭州(不含淳安建德)、绍兴、宁波、舟山等地区属于太湖片吴语,台州地区基本属台州片吴语,温州地区的吴语基本上属于瓯江片吴语,丽水衢州地区属于处衢片吴语,金华地区属于婺州片吴语。
传统上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但上海话在20世纪初期迅速崛起,取代了苏州话成为吴语的代表方言。
浙江话的发音特点如下:
1 在浙江方言中,“倒”的发音有不同的念法,最常听到的是“do”和“de”。在“省do”这个词条中,“do”的发音是“懂”;在“省de”这个词条中,“de”的发音是“得”。虽然两个发音只差一个字母,但在意思上却大相径庭。
2 在“省do”这个词条中,“懂”的发音是“do”,意思是“省悟、领会、察觉”,一般表示某人做事情比较迅速、机灵;而在“省de”这个词条中,“省de”的发音是“得”,意思是“领悟、察觉”,但含有“无能为力、不能改变”的暗示,一般表示某人在经历某些事情后,由感而发。
此外,浙江话中的“头”字,一般发音为“to”,例如“to路(头路)”、“to五(头绪)”等等。浙江话中的“不”字,一般发音为“bo”,例如“bo要(不要)”、“bo去(不去)”等等。
总的来说,浙江话的发音有很多特色之处,需要深入了解和熟悉当地的方言。
浙江可能是方言最多的一个省份,一共有88种方言。几乎是每隔一个市区就成了另外一种语言,别看大家都是一个省的人,但真的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浙江吴语人口占浙江省总人口的98%以上,除此之外还有闽南语、蛮话、客家语、畲家话、官话等方言,为什么浙江会有这么多方言呢这就和当地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浙江的方言文化是如何壮大起来的,感兴趣的话就来一起看看吧。
浙江话怎么说,很难一言以蔽之。浙江方言之多,已经到了令浙江人自己都头大的地步。几个语言片区之间,往往就隔着一条小河小山。在普通话推广之前,人们从家里走出去几百米就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是常有的事。
不过,浙江各处的方言虽乱,种类其实不是很多。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局面,和不少原因有关。今天的文章就带你一起分析浙江方言混乱的原因。
浙江方言多的第一个原因,恐怕就是因为此地移民众多,文化混杂型极高。
浙江大多数人口使用的语言,都属于吴语,具有吴语独特的语法结构和发音范式。听上去纷繁复杂的浙江方言,很多情况下只是因为语速、语调和用词的不同才显得不一样。
如果用书面语记录,则浙江大量的方言就会被归并,划入各个方言片区。易懂如嘉兴话,复杂如台州话,都可以被认为是停留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种语言。
什么!居然都是吴语吗
能够和吴语区分的,是南方的闽语和西北方的徽语。
全浙江有100多万人使用闽语,基本都集中在浙江南方的一些县市,在文化上更容易受到福建的影响。这些人和浙北的文化传统并不互通,算是浙江内部自成一体的群体。
浙江西侧的千岛湖附近,则分布着大量徽语人口。此地在早期历史上就划归徽州管辖,和徽州文化过从甚密。一直到了北宋将其划入建德路,才开始和浙江有了更多接触。
但是由于多年来对千岛湖的开发,和划归杭州以后的文化辐射作用,徽语和吴语之间的区别也正在减弱。
从南方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和畲[shē]话也是古代浙江语言现象的一支。不过由于人数比较少,这些语言都很难作为浙江文化的主流出现。不过在浙江南部,这些方言仍然很有活力,体现着江南地区少有的多民族特征。
和周围省份的交界处,出现徽语、闽语并不稀奇,令人称奇的是浙江还有大量北方官话的方言岛。尤其是在宋朝南迁之后,不断有来自中原、华北、中部的移民进入,这些人后来就变成了浙江方言的特例。
浙江省境内的官话分布在西北部跟安徽省交界的一些地区,其中以河南移民官话为最多,湖北移民官话次之。这些移民大多来自太平天国后的迁移入浙的人口,在吴语的包围中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解放战争中随 南下的河北、山东人也很多,他们至今仍然保留着鲜明的北方语言特征。
改革开放之后,浙江的经济活力吸引了很多内陆人。由于务工者往往聚集,在浙江的大城市里就经常出现一些奇特的语言区,比如重庆话、东北话,在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都在逐渐形成气候。
江浙之地,在南宋南迁以前,都不算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这背后的主要问题,还是出在浙江的地形地貌上。浙江省的多山毋庸多言,山地丘陵占浙江总面积的70%。
天台山、天目山、雁荡山等众多山脉分布全省,海拔一般在200-1000米,也就是江南丘陵地形最好的写照。
全省的西部和南部丘陵海拔逐渐走高,在和安徽、江西、福建等的交界处,山势最高,地形也最复杂。山势的阻隔,让浙江西侧和南侧的交通运输非常不便。
不论是人还是货物,古代想在这个地区完成流通都并不容易。因山地而相对封闭的环境使得语言也在限定的区域内自行发展,很难形成混杂。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被群山围困、极为封闭的温州贡献了中国人闻之色变的“魔鬼语言”。不过,温州话本质上仍然属于吴语的一支,不是单独进化出来的语言。
虽然用词和整个汉语世界都有区别,但在句式和语法上仍然能够用其他吴语作为底板去转译。比起美军使用的那些独立发展的印第安土话来,温州话的加密程度仍然不够好。
相对来说,浙江东北部的大平原地带,因地势平坦温和,语言的互通程度就很高。浙北平原区的语言特征基本属于太湖片的吴语,和隔壁江苏的苏州、无锡等地差别不大。这里可以说是吴语区最大的统一区,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东北部的宁绍平原也是如此,但是因为距离浙北有一段距离,因此发展出了口气更硬的方言。不过只要仔细听,双方还是能互相听懂的。
由于太湖和杭州湾的阻隔
这一核心区又可分为:
苏锡常/杭嘉湖/宁绍,三部分
除了山峰阻隔以外,浙江的水系条件也注定了此地难以诞生一门大一统语言。
浙江的水系大多短促狭小,流域面积也十分有限。尽管有钱塘江和瓯江等比较长大河大江,但比起西部和北方动辄几百公里的巨大河流,浙江的水系还是比较短的。
浙江除了北部多平原外
大部分地区遍布山地,河流亦相对短促
水系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非常巨大。因兴修水利、沿河上下游交通而形成的共同记忆,对于文化的统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漫长而笔直的尼罗河,在北非很早就帮助埃及人完成了国家统一的认同感;北方的黄河在经过了黄土高原的中下游,也形成了一个文化语言相对统一的北方共同体。
短的河流覆盖区域有限,沿岸因这条河流而凝聚起来的人口也就有限。浙江的方言统一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山水复杂,让浙江的方言互通受到了影响,就更别提密布浙江附近的海岛和水上渔民的语言有多难统一了。
比较著名的浙江方言小语种是九姓渔民方言。这一族群世代捕鱼为生,主要分布在新安江、衢江的上游和富春江的下游。
与世隔绝的船上生活让他们发展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语言系统。尽管使用的人不多,但给多姿多彩的浙江方言又增添了一分色彩。
扁平管理,中心缺乏
一个地区的语言想要统一,拥有一个长期的绝对核心是必要条件之一。由于某一个中心的文化高地现象,让周围的地区高山仰止,这是人类在追求文化统一的时候的必然逻辑。
粤语以广府话为标准、川语以成都话为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都是这个逻辑的产物。
但是浙江不具备这个条件。浙江从古代开始就是一个中心不明省份,没有某一种方言特别“时尚”,以至于让所有人都去模仿。
春秋战国时的越国政治中心在绍兴,吴国则定都苏州,这两座城市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的两大中心。
但两者的方言并不绝对相同,在中间地带不断争夺追随者的过程也就是语言融合的过程,但始终未能彻底完成。
春秋战国时代的苏锡常与杭嘉湖之争
汉直到魏晋,吴越的政治中心又跑到了南京。此处不仅在文化上更趋近安徽,对浙江的控制力更是相当有限。此时即使是浙江北部,人口也稀疏有限,无法形成语言上强有力的推广。
等到了浙北人口繁密的宋朝,浙江的行政中心一度稳定在杭州。但很快又被分拆成东西两路,由杭州和绍兴分别统辖,浙东北的方言从此和杭嘉湖一带产生了区别。
南宋行政上被拆分的两浙
等到了两者复合,杭州的上层语言又变成了河南官话,始终难以积淀出一个绝对强势的口音。
独树一帜的杭州小片
并不是无本之木
至于浙西和浙南,由于山林密布,始终没有参与政治游戏的资本;争夺控制权的帝王将相也往往对此处兴趣缺缺。
这里的语言形态减少了外部的干扰,最终反而沉淀出了很强的本土文化认同感。这种天高皇帝远的文化自信心,在整个东南沿海都并不少见。
到了明清两代,统治者都在打天下时吃了江南士人的亏,于是干脆把苏杭二府分开划分到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当中。
杭州终于成为了浙江的绝对核心。
可此时浙江的吴语区已经基本固定,外界移民也在干扰单纯的吴语辐射力,才让今天的浙江方言保留着原始多彩的样貌。
虽然方言种类繁多、外地人听来晕头转向,但浙江方言其实也没有人们想得这么恐怖。吴语在浙江的统治地位却始终无法动摇。
即使是南宋时期随赵构南下的大批操河南话的官僚,也只是在杭州留下了北方话的印迹,杭州话的吴语特征始终没有被取代。浙江吴语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但进入现代以后,这个强省的语言会走上一条怎样的道路,仍然难以预料。
杭州话,是吴语的一种,属于吴语太湖片。
分布于杭州拱墅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杭州话是杭州历史的活化石。杭州市区话具有全浊音,四声齐全,清浊对立,这是隶属吴语的典型标志。
杭州地区的滨江、萧山、富阳方言,以及临安、桐庐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余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苕溪小片。杭州地区吴语临绍方言使用人口众多。此外,原严州府今划入杭州的淳安县、建德市为徽语。
扩展资料现代吴语比官话具有更多古音因素,语音与《切韵》《广韵》等古代韵书高度吻合。
吴语继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体系,以保留全部浊音为最主要特征 ,声母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类,部分地区保留尖团音分化。吴语具有仄音之一的入声韵。吴语保留平仄声律,继承中古汉语整齐四声八调,平上去入四声因声母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
吴语有数万个特有词汇和诸多特征本字,是江南人思维方式、生活情调、文化涵养、社会生产、风俗民情、语言习惯的生动体现。吴语保留较多古汉语用字用语,文化价值高。吴语语法结构和普通话差别大。吴语分为太湖、台州、金衢、上丽、瓯江、宣州六片语片,北部吴语为最大语片。
吴语扎根于吴、越故地,与吴越文化血脉相连,人文历史源远流长。吴语为江南本土古老语言,见证诗画江南语言文化。吴语是吴越人的母语,是吴越人的文化属性和乡情沉淀。
吴语区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经济文化核心地区,今一百余城构成以上海为首的吴语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吴语还是吴歌、越剧、评弹等传统曲艺的载体。吴语也为历代文人所吟咏。
-杭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