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需要被关注和认可:虚拟数字人希望被人们关注和认可,得到情感上的满足。
2、需要情感共鸣:虚拟数字人需要与人类建立情感联系,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和共情。
3、需要被理解和尊重:虚拟数字人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和尊重它们的想法和行为。
公益广告是一种以人文情感为基础的艺术表达形式,
不论在其创作个体的艺术构
思上,还是在其宣传方法的情感沟通上,它都把人的审美情趣作为内在规律的主线,
追求个体与受众思想沟通、情感互动的最佳效果。如何把握运用公益广告的情感规律
和原则,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广告人深思熟虑的重要问题。
民族文化是广告创意的源泉,也是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来,许多广告人都将注意力转向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这种回归意识和民
族情感与广告意识相结合,增强了公益广告的传统寓意和民族审美特征,使公益广告
更增添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感染力。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感,
这种审美情感是随着民族的产生发展而日
趋完善和成熟的,它一旦形成,就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并不断影响和左右着
这个民族的精神生活和艺术实践。从传统文化影响艺术创作的角度讲,任何偏离本民
族文化精神底蕴的艺术都只能是苍白的和没有灵魂的。
公益广告作为一种以情感为基
础影响和规范人们生活的艺术实践,在情感诉求上必然显现追根溯源的特点,保持民
族情感在性格上的一致性和继承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会从更高的境界去追
求文化,追求艺术化的生活。公益广告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也正说明了人们精神
生活和广告创意本身返朴归真、追根溯源的特殊现象,也是广告艺术民族化的发展趋
势。
公益广告民族化最根本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在广告语言中得到释放和张
扬,以情感诉求的方式给予紧张生活的人们以人情的温暖和精神的慰籍,它使人们重
温民族精神,寻找到失落的精神家园。公益广告适应了传统文化缺失的时代特征,应
运而生、蓬勃发展,人们也期盼着充满人情味的广告佳作,呼唤沉积在社会文化深处
的民族情结和精神需求。
时代特色是广告创意的命脉,也是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客观要求
艺术必须与时代同步,引导时尚潮流。时代的进步、发展、变化必然带来艺术的
发展和广告形式的变化。公益广告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呈现,都在承载着一个时代
的精神和理念。
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主流意识。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情感世界混乱
无序。公益广告不仅要代表和体现社会的主流思想,而且要充分发挥其文化思想整合
的功能,统一人们的思想观念,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实现广告的自身价值。公益广
告,不管以什么形式出现、有没有文字说明,它都在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体现某种
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人们接受公益广告的过程就是对其蕴涵的思想、观念、价值取
向的解读过程。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广告,必然在情感诉求上与大多数人的情感需求不
谋而合,其广告自我意识与社会主流意识必然殊途同归。因此,公益广告所要表达和
释放的情感信息必须是弘扬真善美、树立良好形象、有利于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水平、
并且代表着社会主流意识的信息。
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迎合意识。公益广告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因为
它具有的个性及其在情感诉求上与人们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产生共鸣。因此,
广告创意一定要考虑到受众的情感需求,
不能忽视情感迎合对于广告在理解和认识方
面的作用;要冲破功能性解说的藩篱,关注人生活方式和心灵情感的变化,影响人们
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要延伸情感诉求的传播触角,激活人
们沉积在内心的情感基因,焕发改造生活的激情和动力。只有这样,公益广告释放的
信息才能具有可视、可读、可感的特点,使信息传达在情感理解的层面充分释放。
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科技意识。公益广告与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它借助科学技术
来传递思想、观念、情感和理想,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
公益广告必须紧跟时代科技前进的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力量,开拓公益广
告宣传和渗透的途径,以高效、快捷、准确的特点释放情感信息。
个体素养是广告创意的灵魂,也是公益广告情感诉求的内在需求
作为个体行为的公益广告,体现了创作个体的艺术素养,也通过个体的艺术实践
对整个社会的精神活动进行规范和强化。近年来,公益广告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创作
特点,由以前规范警示的诱导形成直白的表达,逐渐转变为更高层次的对人的精神生
活需要的关怀,创作出了许多震撼人心、被大众认同的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广告。
前沿性。一方面,公益广告要准确把握时代的思想脉搏,大胆分析预测社会大众
的情感走向,迎合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用丰富的语言引领社会情感,慰籍人们的
心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另一方面,公益广告要拓宽
“
大视野
”
,树立
“
大观念
”
,要
有放眼世界、关注人类的精神,要有直面现实、干预生活的勇气,了解和关注社会各
类问题,以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唤醒人们真挚的情感,化解社会矛盾。近几
年来全球以种族和睦为主题的公益广告不断涌现,体现人类对
“
地球人都是一家人
”
的
理想向往,洋溢着一种浓郁的
“
种族和善
”
气氛。意大利著名的女装设计师白尼顿首开
先河,
把黑白不同种族的人搬上了同一幅广告,
画面充满了不同种族之间的亲善友情。
美国耐克公司的一幅广告,双脚蹬耐克鞋的两名黑人、白人球星在奋力争抢篮板球。
一幅英国广告中四名不同肤色的年轻人紧紧依偎在大伞下。
一家法国航空公司发布的
一幅广告,画面上三名不同肤色的俊男倩女携手翱翔在蓝天中。这些公益广告传播宣
传了世界和平,为平等对话、团结友好制造了舆论,推动、促进了世界人民的团结、
进步、繁荣。
责任性。公益广告在情感诉求上,用广告语言创造出情感愉悦,在广告语言中渗
透进一种滋润心灵的营养和一种蓬勃的生命冲动,一种可以触摸到的生命激情,用情
感营造一种高度关注人性发展的广告氛围。
我国公益广告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寥若晨
星到现在的兴旺景象,就是人们认识和肯定了公益广告职责的最终结果。公益广告的
责任性,是以情感沟通来实现的,以赏心悦目的情感符号与人们进行心灵对话,使受
众心领神会而倍感亲切,享受到广告所带来的舒适、优美而高尚的心理满足。我们在
认识广告的责任性时,既要看重广告对以知性为内核的科学理性的需要,也应重视其
对以心性为内核的人本价值的寻觅,不能只把它当作思想教育的手段,还应该用它来
进行美育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和
追求。
探索性。公益广告和其它形式的文化艺术一样,在本质上是人们改造世界、改造
生活的艺术手段,它的文化内涵反映着社会的整体现象、反映着社会的变化和人类精
神的变化。公益广告所能蕴含和表达的思想观念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既可以
表达人们的实践观念,也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哲理观念。公益广告不仅对自身在情感诉
求上的艺术价值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而且它承担着整合文化、统一思想、规范行为
的重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反映创作个体自我意识的张扬和情感心灵
的呐喊,反映广告艺术对人类精神生活和情感走向的积极探索
情感广告的作用消费者购买和使用商品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或自我形象的展现。当某种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些心理需要或充分表现其自我形象时,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商品本身。也正因为这样,情感诉求广告在现代社会得以诞生,在今天更是得以蓬勃发展。因此,情感广告是诉诸于消费者的情绪或情感反应,传达商品带给他们的附加值或情绪上的满足, 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品牌态度。这种广告又叫做“情绪广告”或“感性广告”。
直接作用诉求方式
情感广告
情感影响态度的直接方式最容易发生在下述场合:人们较少了解对象和较少信息加工的机会。广告诉求的心理机制是经典条件作用和社会学习过程。其结果是形成“移情”,即将情感信息与特定的广告商品或服务信息意义联系起来。
间接作用诉求方式
间接作用诉求方式即情感通过对信息加工过程间接影响态度的变化。情感对信息加工过程的影响,一种表现是当情感体验同显示的材料内容一致时,人们的回忆要比对不一致的材料回忆得更好。而且,在提取记忆的内容上,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情感体验会导致不同的倾向性,即各自倾向于不同性质的记忆内容。另一种表现是在信息加工程度上,对于令人振奋的说服信息,积极性情感体验者比消极性情感体验者了解得更多;而对于令人沮丧的说服信息则相反。这些都表明情感影响信息加工过程的认知反应,进而影响其态度变化。
理性诉求一般就是性价比了。从价格,产品,质量,相关证书入手了,
感性诉求就广泛了,一般有什么男人要对自己狠一点什么的,男人的选择,女人的天性美都是感性,感性就是盲目的去追求,触及你的情感内心。
摘 要:社交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普遍使用的网络工具。本文以人人网为例,以"使用和满足"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需求视角出发,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目前社交网络已经满足的大学生的相关需求,同时寻找其尚未满足或未能很好满足的需求,以优化用户体验和最大程度满足用户需求,为网站更好地发展提供事实依据。
关键词:人人网,大学生,使用需求
一、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我们发现,随着大学生人群使用人人社交网络热情的高涨,近年来关于大学生与SNS(社交网站)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研究者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大学生用户使用社交网站现状与其心理需求相联系(齐宁,2011),探究用户网络社交的深度与广度,另一些研究从网站的视角出发,研究高效网络环境的变化和网站的组织与发展(蒋广学,2011),但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究大学生使用需求和需求满足情况的研究却相当缺乏。大学生作为主要网络社交人群,应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只有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寻找其未能满足或没有很好满足的需求,才能真正促进网站设计优化和发展,优化用户体验。
二、实证研究
(一)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我们以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为例,调查大学生对社交网站--人人网的使用状况,探究其使用需求,并进行需求满意度分析。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使用人人网最希望满足哪些需求;2人人网各个功能的设计和使用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主要满足了哪些需求;3大学生使用人人网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此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样本的选取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笔者所处地理位置,我们选择北京林业大学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在图书馆、教室、宿舍等学生密集区域有针对性的发放问卷。从调查样本所涉及的年龄、性别、所在年级来看,调查样本覆盖面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能够满足我们的调查需求,通过对样本的分析能够推断出学生对人人网站的使用状况和需求满足度。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1、人人网各功能使用情况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在人人网上最经常使用的功能是日志、状态、相册功能,其中调查对象在人人网浏览日志、视频的比例占到879%,分别有761%和732%的大学生会在人人网上了解同学近况、发布状态,发布照片、玩游戏、留言互动的比例分别占到153%、137%和317%。可见,被调查者在网上活动主要有三方面:浏览日志、视频,了解同学近况和发布状态。日志功能最经常使用,但多为浏览日志,发表日志的只是少部分,表明大部分同学愿意在人人网上获得有用信息并了解身边朋友近况。
2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需求分析
如表21所示,我们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的需求分为10类:包括习惯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诉求、发布信息、巩固感情、了解动态、获得认同、归属感、放松娱乐、求知欲望。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的需求中,求知欲望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其次是习惯需要,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了解动态、巩固感情为主要的需求,发布信息、获得认同、放松娱乐的需求较弱。分析可见大学生希望在人人网上获得信息、学到知识,同时希望通过人人网获得交际方面的提升,包括与朋友进行情感沟通、巩固感情、了解朋友的信息。
3人人网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分析
我们侧重于从功能的角度考察人人网对大学生需求的满足,从问卷调查分析中我们得出,日志主要满足了大学生了解动态信息、获得知识的需求,状态主要满足了展示自我、情感诉求、巩固感情等需求,相册满足了学生展示自我、巩固感情、了解动态、归属感、放松娱乐等需求。从各个需求的满足情况来看,展示自我、情感诉求、了解动态、放松娱乐等都通过多方面的功能能够得到较大的满足,但是学生最希望满足的需求中,求知欲望、巩固感情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满足。
从以上分析中总结出大学生使用人人网以满足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1)扩大交际网络
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搜索功能找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或是想要关注的人和事情,通过 "加为好友"功能产生互动,从而建立人际关系,扩大交际网络;人人网不仅满足了结识新朋友的愿望,由于人人网有身份信息的认证,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寻找到老同学。
(2) 获取多维度的信息
在人人网上,用户不需要进入某个特定的话题或专栏分享来获取信息资源,所有的信息资源均可以在新鲜事页面上呈现。同时,这些信息资源的范围种类不受每个用户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规模大小所限制,确定信息资源范围的是该用户的所有好友的数量及这些好友分享,传播的信息。
(3) 构建自我形象与群体身份认同
大学生在人人网可以通过上传照片和写日志来记录生活、展示自我、增加人气,满足每个大学生内心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同的心里,人人网的页面设计简单时尚,为传播信息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同时使用人人网建构自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群体身份得到认同,从中得到了社会归属感。
(4) 宣泄情感,放松娱乐
大学生通过信息的发布进行情感的诉求与交流,通过各种游戏以及其他应用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
4人人网存在的不足
人人网在满足大学生以上需求的同时,还有一些需求未能得到满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通过人人网构建的人际关系在现实中发挥的效用不高
通过调查,大部分大学生在人人网上认识的"陌生"好友仅仅限于在网上交流、相互分享信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联系,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在交流真正为现实中的好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通过人人网构建的人际关系还是持有较低信任度的态度,他们并不能将这种在虚拟社会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现实生活中,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2)人人网对于满足大学生获取其他有用信息方面的需求不够
目前大学生通过人人网获取的信息主要是身边的新鲜事以及一些娱乐休闲方面的资讯,而对于其他诸如就业、考证、专题学习方面的信息很少,部分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齐宁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心理需求分析--以人人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1):151-160
[2]蒋广学校园网络文化发展、制度建设及组织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以北京大学未名BBS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作者简介:张雅婷,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占君慧,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张繁谦,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