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和诸葛亮有直接交战过两次,第一次是诸葛亮了第四次北伐,司马懿抵御住了诸葛亮北伐,以蜀军退兵结束;第二次是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没有正面交战诸葛亮就病逝了。
1、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
此时刘禅听信诸葛亮早晚欲称帝的谣言,下旨令武侯退兵,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2、第五次北伐是建兴十二年(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
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扩展资料:
第五次北伐后的影响:
撤退后的蜀军,魏延因不愿撤兵,并企图统率蜀军继续作战,即率所部抢先南行,占据斜谷南口,挡住杨仪归路。杨仪遣马岱将其击杀,然后退回汉中。历时七年的诸葛亮攻魏之战至此结束。此后,杨仪与蒋琬、费祎掌握了蜀军的实权。蒋琬曾计划继续北伐,但为其他重臣反对而未有实行。
在抵抗过蜀军的侵攻后,司马懿于238年(曹魏景初元年)讨伐辽东的公孙渊,灭公孙渊。自此,曹魏东西外患除去,司马懿亦因为取得大功,确立其在曹魏朝廷内的地位。
239年(曹魏景初二年),年轻的曹叡驾崩,其养子曹芳尚年幼,令司马懿有机会把持政局,凌驾曹氏后人的地位,间接种下后来三国归晋的基础。
-诸葛亮北伐
司马迁和司马懿同为司马氏,其他并无关系。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懿是三国时期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而且司马迁的长子后来改姓“冯”,次子改姓“同”,不再使用司马姓氏。
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
扩展资料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
司马懿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参考资料:
-司马迁
做为三国时代的两个大阴谋家――贾诩和司马懿,他们都诡谲阴狡,智略深长,那么如果两人斗智,谁又能更胜一筹呢?
关于司马懿,大家都清楚,他有着超乎于常人的强大毅力,屡挫屡战,坚执不屈。如同伏在草丛中屏声静气等待猎物的狡狯豺狼,当对手稍稍放松警惕露出破绽的时候,就瞅准时机,一跃而起,扑向对方咬住咽喉,发起致命一击。
如此可怕的阴谋家,司马懿如果在智斗中对上贾诩就能占据上风吗?
当然不行。如果说司马懿是一头豺狼的话,贾诩则是一条隐身于树丛间不露声色的巨蟒。你根本无从发现他的存在,也不知道他何时会发动攻击。无论你是否吊着十二万个小心,仍然会落入陷阱。一旦被缠住,就会被越收越紧,被盘绕勒尽体内的最后一丝呼吸。
司马懿虽然凶残狡诈,但他在政坛上所面对的真正敌人并不算强大。曹操是使用他,司马懿在曹操这种枭雄多疑的目光下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引起曹操的注意;曹丕是利用他,用司马懿去分剥曹氏和夏侯氏家族中的旧势力,在曹丕的咄咄逼人的威势下,司马懿也丝毫不敢造次;曹叡是倚重司马懿,但也防范甚深,以曹叡的机敏狠辣,司马懿仍然不敢稍加懈怠。
司马懿在争夺权力过程中陆续遇到过的对手有曹真、张郃、曹爽,曹真在世时,司马懿也翻不了天,曹真智谋不在其下,威望极高,气魄刚雄,司马懿总是忍让退缩;张郃是个勇将,精通军事但却拙于政治,阴谋诡计不在行,着了司马懿的道;曹爽就是个凡俗之辈,才不配位,脑袋瓜子也简单,寡谋无断,当然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司马懿在军事上主要对手是蜀汉的诸葛亮、东吴的陆逊,但司马懿只能做到龟守,无法寸进,智谋方面完全落于下风。
贾诩可不同,他这辈子经历过的事,遇到过的人太多了。贾诩在西凉军中曾经伺候过董卓这样的恶魔,董卓死后,西凉军陷入鸟兽散的境地,是贾诩一语点破天机,指引西凉众将士反攻长安,开启了汉末三分的乱世。贾诩在李傕、郭汜等那些西凉豺狼群中从容行走而毫毛不伤,可见其智勇。贾诩辗转至张绣麾下,在宛城又帮助张绣阴了曹操几把。以曹操这样的超级枭雄,居然屡屡被贾诩收拾得狼狈不堪,他的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猛将典韦其实都因贾诩的诡计而殒命的。尽管到了如此地步,贾诩仍然能够保全张绣和自己的性命。投降曹操以后,曹操也未迁罪于贾诩,可见在曹操心目中贾诩的份量。
贾诩出了一道题,造成天下大乱,汉末三分诸多枭雄谋士,能臣猛将都没有能够解开,司马家又连续三代,方才重归一统。以贾诩的才能,在任何一个主公麾下都能趋利避害,受到倚重,混得游刃有余,这可不是仅靠隐忍就能办到的事情,以司马懿的能力,能做到吗?
所以说,司马懿与贾诩相比,差着一个很大的层次。司马懿那两下子想和贾诩相抗,那是开玩笑,贾诩随时都能借别人的刀毫无形迹地把他干掉八遍。
1. 试述诸葛亮初出茅庐后在新野巧用火攻大破曹军的故事。
答: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惇dun1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惇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答:在司马徽和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与关、张前去拜访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的诸葛亮。二顾茅庐,诸葛亮都闲游去了。三顾茅庐,孔明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便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拱手立于阶下,直到诸葛亮醒后,才得以相见。诸葛亮为刘备的诚心所感动,答应出山,做出了鼎足三分的大事业。
6简述诸葛亮尽忠的一个例子。
答:刘备称帝后伐吴,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击败,退守到白帝城。从此刘备一病不起。临终将其儿子刘禅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哭着答应:“臣怎么敢不竭尽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后来,尽管刘禅很不成器,但诸葛亮还是尽力辅佐,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气周瑜:一气:赤壁之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看准时机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妹妹嫁给刘备这一机会将其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给赵云三个锦囊让其依计行事,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率兵攻打又失败,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直吐鲜血,被活活气死。
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皇室后代刘备见国家不安,想干一番大事业,可惜力量不足。一天他正在看官府的招兵告示,遇上路过的张飞,听说了刘备的宏图大志,决定与刘一起做番大事。于是,二人相约到酒店相商,巧遇关羽,。三人志向相同,惺惺相惜,在张飞家后的桃园义结金兰,共图大志。
⑤汉中争夺战:曹操夺取汉中,令曹洪、夏侯渊镇守。张飞打败张郃夺取瓦口隘,黄忠夺取天荡山,并听从法正的计策在定军山半山以逸待劳斩杀夏侯渊。从许都赶来的曹操战局不利,发布鸡肋军令,借故斩杀杨修,不久退兵。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
12简述《三国演义》中一次精彩的用计。
答:①火攻:在第39回中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命令关羽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敌军来而不敌,只待粮草。看南面火起,便纵兵焚其粮草。命令张飞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见南面火起,便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又命令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命令赵云为前部,不蠃只输,甚至还吩咐主公刘备自引一军为后援。自己却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并命令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
②水淹: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关羽得信,亲自披挂上阵迎敌。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被庞德射伤,回营养伤。十日后,箭伤愈合,又听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庞德与众将商议,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七军兵士随波逐流,淹死很多。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投降,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投降。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③空城计:诸葛亮屯兵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他自己则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怕城中有伏兵,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实施空城计的前因后果: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失守。司马懿退兵,诸葛亮料定司马懿还会来,就连夜退守汉中。)
④连环计:赤壁之战时,曹操派蒋干劝周瑜投降,周瑜设下群英会款待这位旧友,巧用反间计,让曹操误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又让庞统向曹操献上锁船之计,又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三计连环,打得曹操大败而逃。
13简述《三国演义》中体现关羽“勇”的一个故事。
例如: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
答:如“温酒斩华雄”:曹操、袁术等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吕布部将华雄杀得联军损兵折将。这时,担任马弓手的关羽请求上阵,曹操令人斟上一杯热酒为他壮行。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说道:“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只听得鼓声大振,喊声大作,不一会儿,关羽已跃马归来,提华雄头颅掷于地上,而酒还是热的。
又如“单刀赴会”:东吴屡次讨要荆州未果,遂采用鲁肃之计,设下鸿门宴,埋伏好刀斧手邀关羽来吴国赴宴。关羽轻驾小舟,单刀赴会,只带领十几个随从人员。席间关羽借醉挟持鲁肃,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
14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评论三国人物时,说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试举《三国演义》中的例子加以评论。
答:“奸雄”是对曹操性格最全面的概括。作者在第一回就借他人之口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有奸诈的一面,但又不同于董卓之流的小人之奸,因为他还有谋取霸业、统一全国的雄才大略。有时他很狭隘,甚至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样极端自私的话,但他又求贤若渴,爱惜人才,宽容大度。当刘备、关羽委屈于他手下时,他都曾以礼相等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言行,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典型。
如:董卓进兵京师后,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为非作歹,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满朝文武哭哭啼啼,对董卓无可奈何。曹操却抚掌大笑,自告奋勇前往谋刺董卓。计定之后,他佩着司徒王允借给他的七星宝刀进入董卓所住小阁,见吕布侍立于旁,不敢下手。董卓叫吕布去挑马赐与曹操,吕布去后,曹操见机正要行刺,董卓从衣镜中看见曹操在背后拔刀,迅速转身问道:“孟德干什么?吕布也牵马来到阁外。曹操灵机一动,忙持刀跪下说:“我有宝刀一口,献与恩相。”董卓拿过宝刀,递与吕布收了。曹操马上解下刀鞘交与吕布,并以试马为由离开相府。当董卓、吕布醒悟过来要捉曹操时,他已远走高飞。
又如:曹操是奸雄,既奸诈又狠毒。官渡之战中,他对前来投奔自己的许攸赤脚相见,并接受许攸的计策,偷袭袁绍粮仓,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后来又因许攸对自己多次无礼而残忍地将其杀害。但曹操也有可爱的一面。他为了迎回被自己骂回娘家的丁夫人,亲自上门,又是笑脸,又是好话,甚至允许丁夫人改嫁。(这是易中天认为的正史的说法,在《三国演义》中是许褚杀了许攸。)
15简述一个关于赵云的故事。
答:赵子龙单骑救主:建安13年7月,刘表死,曹操率军南征荆州,刘琮投降。曹操攻刘备,刘备弃新野而移兵樊城,后又弃樊城往襄阳撤退,因带着百姓一起撤退,被曹军追上,混乱中甘、糜两位夫人及阿斗下落不明。赵云冲入敌营寻找他们,七进七出,杀敌无数,势不可当,最终救出阿斗。
16简述一个关于张飞的故事。
答: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张飞在长坂桥断后。张飞叫随从的二十余个骑兵在马尾上拴上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不知虚实而不敢轻进。他立马桥头,面对桥西的曹军,发出三声巨雷般的大吼,吓死了夏侯杰,一时乱了曹军阵脚。曹操只得急令退兵,使得刘备在关羽、诸葛亮的接应下退入江夏。
17“河北醉归,怒斩曹瞒六将;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请说出这副对联所称赞的人物,并简述对联中所写的事情。(5分)
答:对联所写人物为关羽(1分)。上联说的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护送两位嫂子千里投奔刘备的故事。(2分)下联说的是关羽单刀赴会的故事,关羽借与鲁子敬多年未见叙旧为由,拉着鲁肃不放手,互相敬酒 ,实则以鲁肃为人质,埋伏的刀斧手见鲁肃被困,不敢轻易下手。关羽因此安全脱身。(2分)
18扼要叙述《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刮骨疗毒的精彩片段。(5分)
答:关羽手臂被曹仁毒箭射伤,华佗看了伤势后说,我有办法治好你的箭伤,只是要立一根大柱子,上面钉一个大铁环,请你把手臂穿过铁环,我用绳子绑牢它,再用被子蒙住你的头,用尖刀割开皮肉,刮掉骨头上的毒,敷上药,再用线缝合伤口。关羽哈哈大笑,说哪里要用什么柱子,命令摆酒。关羽一边喝酒,一边和马良下棋,同时伸出手臂让华佗做手术。华佗割开皮肉,直至骨头,骨头已经发青,刀刮骨头,悉悉有声,这时,帐上帐下见者,都掩面失色,关公却仍在饮酒食肉,谈笑下棋!手术结束,关公大笑而起,说:“先生真神医也!”华佗也翘起大拇指,由衷赞叹:“君侯真天神也!”
19.简析《三国演义》“群英会”中曹操为何会中周瑜的反间计。
答:因为曹操生性多疑,用人而不信。蔡瑁、张允等人久练不战,蒋干所盗书信的内容与曹操对荆州降将的担心正相吻合,曹操一时受了蒙蔽。其次,因为周瑜的这次反间计做的也真是天衣无缝,一时难于识别,曹操于是上当啦。20“锦囊妙计”是一个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请写出相应的故事。
答: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其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等人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刘备娶了孙权之妹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21《三国演义》写了大小四十多场战争,其中有扭转乾坤的重大战役,有事关全局的中小战役,还有惊心动魄的搏斗场面。请你简要概述其中的一次战争(或战役、战斗),并指出其战争描写的一个特点。
答: 以斗智为主,把斗智与斗勇结合起来描写,是《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一个鲜明特点。赤壁之战是最出色的例子。作者用九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其中前三回集中写战略决策。在曹操强大力量的威胁下,诸葛亮为争取与东吴结盟,奔走于夏口、柴桑之间,分析形势,利用矛盾,争取同盟军;孙权集团内部,展开战略决策的激烈辩论,主战主和各执己见,决战求和犹豫难决,孙权在周瑜、鲁肃的支持下,从狐疑不决到誓死抗战。整个战略决策过程写得跌宕起伏,变化多端。在战争进程中,又充分展开孙、刘之间又联合又斗争;孙权内部主战派主和派之间的矛盾;主战派内部周瑜、鲁肃对待同盟军不同策略的矛盾,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结合起来,而使情节波澜起伏。
22.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什么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答:⑴黄盖行苦肉计。⑵为了让曹操上当,以便火攻曹军,周瑜决定使用苦肉计。黄盖愿行此计,并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故意大唱反调。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肉绽,卧床不起。随后黄盖诈降曹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23《三国演义》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望梅止渴”就是其中一例。请简述“望梅止渴”的情景。
答: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路过一片荒凉的干旱地区,将士们又累又渴。此时,曹操灵机一动,告诉将士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树结满了梅子。”一想到梅子将士们嘴里就流出口水,都加快了步伐。走出了干旱之地,将士们虽没见到梅林,但已经有水喝了。
24请简述一个有关曹操奸雄本色的故事。或:你对曹操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或:你认为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举一个故事说明。
答:错杀吕伯奢 曹操与陈宫逃亡,躲到吕伯奢家,吕家杀猪款待,曹操听见后院的磨刀之声,疑心大起,又听见有人说:绑上再杀。于是,不问青红皂白,连杀吕家八口,最可恨的是,当他发现杀错人之后,并没有放过吕伯奢这一无辜的老人。当陈宫责怪他残忍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5简述一个张飞粗豪的故事。或:谈一件你对张飞印象最深的故事。或:三国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
答:断喝长坂坡 张飞见曹操亲自率大批人马到来,他让手下二十多人砍下树枝栓在马尾上,分两队在长坂桥后跑,等到曹军来到前,他知道曹操向来多疑,于是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冀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连喝三声,声如巨雷,喊声未绝,曹操身边的夏候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操见状忙下令撤军。
26张飞性格粗豪,但也有细心的时候,举一故事说明
答:张飞用计 刘岱、王忠奉曹操之命进攻徐州。关羽擒了王忠,张飞邀功心切,刘岱却任其叫骂,坚守不出。张飞情急计生,假作酒醉,打一士卒,使他误传信息,诱使刘岱上当,最后将刘岱一举活捉。
27简述一个赵子龙英勇无敌的故事
答:千军之中救阿斗 曹操大军来袭,刘备携百姓渡江,被杀得首尾不能相顾,妻离子散。赵子龙受刘备之命保护主公的妻儿,但混乱中走失。赵子龙杀入曹军阵营救出甘夫人,再杀入曹营怀揣幼主大战长坂坡,赵子龙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人。赵子龙一战成名。
28简述一个有关诸葛亮足智多谋的故事
答: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29请写出一个源于《三国演》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答:A锦囊妙计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B舌战群雄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C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30请说出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5分)
答: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当道,而舍水上山,结果被申仪、申耽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参考答案2:一后悔没听刘备的话。刘备以前和他说过马谡这人言过其实,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能委以重任。诸葛亮没有听刘备的话,让他守街亭,结果街亭失守。二痛惜街亭的失守使他的北伐计划失败。三惋惜马谡是个人才,他和马谡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39结合具体的情节思考刘备为什么会在夷陵之战中败结陆逊?
答:天时:曹丕篡汉,刘备汉室宗亲,不讨贼而攻吴,政治不利。当时天气干燥。
地利:刘备孤军深入,不谙地势。于森林茂盛处扎营,给陆逊可乘之机。
人和:刘备不听诸葛亮赵云之计,内部不和;枉自托大,小看陆逊;不听黄权劝告,一意深入。而孙权结盟曹丕,上下精诚团结。陆逊一时人杰。
答:刘备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长厚仁明的君主形象。但是也有些描写让人觉得他虚伪。最典型的莫过于长坂坡之役,赵云大战之中,浴血救出阿斗交到他手上,他却掷之于地,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这里自然不无心疼赵云的意思,但毕竟太不合人情。连作者也说其“无由抚慰忠臣意,故把亲儿掷马前”,是明显的作秀了。
88“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吼.独退曹家百万兵。”这首诗赞的是张飞大战长坂坡?请简要分析小说从哪些角度描写了他在长坂桥的不战而胜。
答:文聘追赵云至长坂桥,见张飞立马桥上,疑桥东有伏兵,不敢近前。曹操大军赶到。张飞睁圆环眼.厉声大喝,声如巨雷,曹军股栗。曹操想起关羽曾说张飞勇武无敌,便下令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曹操颇有退心。张飞挺矛再喝,夏侯杰惊毙。操回马而走。小说通过声音(三声大喝),反衬(烘托、夸张)等手段来表现。
89“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恺,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弓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三国人物?他的性格特点怎样,请根据相关情节简要说明。
答:描写的人物是吕布。性格特点:他本姓吕,先拜丁原为义父,后见利忘义,杀了丁原,取其首级,又投董卓,并认贼作父。司徒王允设下连环计,将歌伎貂蝉同时许给董卓和吕布,使父子两人陷人争夺美女的圈套。吕布为此不惜与义父反目,再杀了董卓。这是个没有主见、目光短浅、见利忘义、有勇无谋的人物。
90“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个三国人物之死?死时的长叹意在说明什么?
答:写的是周瑜,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既生瑜,何生亮!”仅用二十余字,就把周瑜不服气,又不得不承认事实的无可奈何的情感表达出来。
91《三国演义》与历史记载比较,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惬 如何理解《三国演义》这样改的目的与作用?
答:原文是刘备求谒而不能,十分恼怒,故而杖打督邮,现在改成了督邮要迫害刘备,勒索财物,而且不顾民意,要强加罪名,故而招打。鞭打督邮变成了伸张企义、惩治恶吏的正义之举。且原来是刘备杖打督邮以出气,现在把,打督邮的事移到了张飞身上,这就维护了刘备长厚仁爱的形象,同时强化了张飞鲁莽暴烈的性格。
从人物关系上看增加了关羽、张飞这两个人物,使并突更加丰富,更加精彩。还增加了刘备亲民,百姓拥戴酌内容,使事件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强化了冲突气氛。
通过合理的想像,增加了生动的细节、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和场面展示,形象变得丰满而生动,呼之欲出。如督邮的作势欺人,横行无忌;刘备的忍气吞声,宽厚待人。比如张飞的神态动作“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人馆骤,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语言有“害民贼!认得我么”“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这就增加了惩治恶吏的痛快淋漓之感。关羽的语言不多,“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积棘丛中,非栖莺凤之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却写出了他心中不平、反抗的态度及对今后的考虑,这些都很符合关羽的个性,把他心高气傲的秉性,刚凛难犯的气质以及细腻的心计都写出来了。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说到司马懿的死还要先说世人敬爱的孔明,孔明在五丈原被司马懿活活气死。后人为孔明愤愤不平,就以此编撰了一个流言。据说孔明知道自己要死,就在死之前日夜用毒水浸泡兵书。因为他知道司马懿有个看书的小习惯,就是翻书的时候习惯用手沾嘴里的唾液。后人为诸葛亮抱不平,盛传这样一个谣言,同时也给死后的诸葛亮抹上了神秘的面纱。
诸葛亮死后距离司马懿的死十多年,司马懿的死于这个传言没有任何的关系。司马懿是病死的,虽然中途有无数人想要杀司马懿,但都被他一一化解。记得在司马懿只有二十多岁的那年,他同村的一个人想杀了司马懿。幸亏被司马懿的好友知道及时通知司马懿,司马懿才幸免于难。曹操也想杀了司马懿,可是他司马懿太聪明太狡猾了。虽然有不甘于人之下的风骨,但是却处处隐晦、处处附和曹操,从而打消了曹操的疑虑。曹操在世之时,也只是把他搁置一边不于重用。
曹丕也防着司马懿,他把兵权交给司马懿用完之后就马上要回。从这里可以看出曹丕对他的堤防,曹操在世时就一直提醒曹丕小心司马懿,即便是临死前也这么说。曹丕谨记在心,可是谁想到曹丕在曹操死后的第六年就死了。曹丕死后,司马懿就大权在握了,从此再没有人可以左右他或者威胁他的生死,所以他是病死的。嘉平三年八月戊寅(251年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文贞,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谥号后改为文宣。但《三国志》和《晋书文帝纪》均记载谥号为“宣文”,故多以后者为准。同年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
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显然不是的,因为司马懿是179年出生,郭嘉是170年出生的。而郭嘉38岁就去世了,而且他是弱冠学业已成,只是隐居等待英主,而这个英主就是曹操。试想郭嘉弱冠之时司马懿还只有10岁不到。而且司马懿与郭嘉所长差别很大,一个是善奇计,一个是通才。
在正史中郭嘉是曹操五大谋士之一,也是其中数一数二的一位(其他四位是 荀彧,荀攸,贾诩,程昱)。而司马懿则是三朝重臣,晋朝的奠定者。
看到二楼的回答,我甘愿掉到二楼去反驳一下他的观点。就是郭嘉早死是因为好酒,这不是原因。郭嘉之死的直接原因是在曹操远征北方的柳城回来的途中, 因为水土不服, 气候恶劣, 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 才患病去世的。根本原因是郭嘉这个人不拘小节,对自己平日的生活很看淡,也就是我们现在人说的太不会关心自己了,加上自己身体弱,又长期随军,积劳成疾才造成了他的早夭。光是会喝酒,不会造成他早死。曹子建爱喝酒,曹孟德爱喝酒,为什么都活了那么长的时间呢?
高平陵政变可能司马懿都没想到,曹爽竟然丝毫没有抵抗的举动,直接举双手投降。难道曹爽当时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么?其实是曹爽自己放弃了抵抗的机会,如果他能够暂时退至后方,重新调派城南和洛阳的部队,说不定还能同司马懿一战,但曹爽当时已经没有斗志了。不过夏侯玄手上也都好几万的兵马,为什么他也不敢抵抗司马懿呢?夏侯玄作为曹氏宗亲,虽然和司马懿是亲家,但司马师杀妻后,按理说夏侯玄应该非常想替自己的妹妹报仇,难道他也丧失斗志了么?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夏侯玄一直没动手,确实让人不太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曹爽对夏侯玄有知遇之恩。夏侯玄与曹爽是表亲(夏侯玄是曹爽姑姑的儿子),而且夏侯玄在曹叡当皇帝的时候,因为得罪了曹叡,曹叡把他从黄门侍郎贬为羽林监。后来,曹叡去世,曹爽当辅政大臣的时候,才把他提拔起来,先是当散骑常侍,接着又当中护军,再接着当征西将军。
二是司马懿和夏侯玄关系不好。夏侯玄曾向作为另一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提过很多好的建议,司马懿也认为这些建议提得好,但却认为时机不到,不能实施。显然,因为夏侯玄威望高,司马懿忌惮夏侯玄,才不采纳他的建议。从这个角度来说,夏侯玄也应该帮曹爽。
三是夏侯玄有能力阻止高平陵政变。夏侯玄当时是征西将军,都督雍州和凉州两个州的军事。当时他正在前线,手握重兵。要想带兵反抗司马懿,其实是很容易,而且是可以成功的。因为夏侯玄作为皇室成员(夏侯家族和曹家是同一家族),只要站起来振臂一呼,必然一呼百应,拿下司马懿,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夏侯玄最终并没有这么做。高平陵政变发生后,司马懿把他从边关调回去,让郭淮代替他的职务,他就规规矩矩交出兵权,回到长安。被任命为任大鸿胪、太常这样的闲职。后来,当司马懿去世,司马师主政的时候,还在李丰政变事件中,把他无罪杀死,诛灭三族。
夏侯玄最后的结局,可以说是他一手造成的。那么,他当时为什么不动手呢?我认为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第一,曹爽的态度让夏侯玄不好主动作为。曹爽在高平陵政变中,不听桓范的劝告,不起兵与司马懿对抗,而是选择束手就擒,这多多少少影响了夏侯玄的判断。
其实,曹爽在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是有足够能力与司马懿对抗的。按照桓范给他分析的,其一,他手中有天子,可以号令天下;其二,他到许昌后,许昌不但有武器库,还有足够的军队;其三,桓范作为大司农,还可以调拨天下粮草。曹爽这么好的条件,他都不选择和司马懿对抗。夏侯玄毕竟是一个无直接利益的人,他有什么必要起兵呢?
第二,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我为什么说夏侯玄以国家大局为重呢?因为当司马懿征调夏侯玄进京的调令到达后,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曾劝夏侯玄别进京,同时又对他提建议说,干脆投降蜀国算了。当时夏侯玄说:吾岂苟存自客於寇虏乎?意思是说,我怎么能够为了保存自己而投降敌人呢?显然,夏侯玄是以国家大局为重的。他知道,一旦自己造反,或者投奔蜀国,都将造成魏国的动乱和分裂,这对魏国肯定是不利的。
第三,夏侯玄具有名士风度。夏侯玄是一个名士,他是玄学的代表人物,是当时的四聪之一。作为当时的名士,讲究的是一种风度(魏晋风度),就是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惧。当年,夏侯玄靠在柱子上写字,天下大雨,打雷击中了柱子,把他的衣服都烧焦了。但是,他依然谈笑自若,继续写字。这一点,充分表现了他的名士风度。具有名士风度的人,既要泰然自若,又要光明正大,绝对不能做出起兵造反之类的事情来。
夏侯玄其实把什么事都看得很明白的,但是他不想办法,不躲避。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有人对夏侯玄说,好了,威胁解除了。夏侯玄却摇摇头说,你说错了,司马懿在世,还可以凭着我和他多年的交情不杀我。他的两个儿子,肯定不会放过我的。果然他最终被司马师杀掉。
直到死的时候,夏侯玄依然是一副名士风度。《三国志》记载:临斩东巿,颜色不变,举动自若。这就是夏侯玄的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