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辨析诗词意象。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2、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
二、把握诗词意境。
诗歌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在一些写景抒情诗中,意象是一个个物象,而意境则是这些物象综合起来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象是构成诗歌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所构成的境界,具有整合性,意境是诗歌艺术成就的重要显现。
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
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等等
诗词所描绘的内容是多样化和非常丰富的,有叙事诗、抒情诗、边塞诗、怀古诗和山水田园诗等等,而除了少部分直抒胸臆的叙事诗外,大多数诗词都会使用约定俗成具有特定含义的事物来反映文人的真实感受从而形成诗词整体的意境美。意境则是古代文人创作时不懈追求的“伊人”,是文人将内心情感倾注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映射在作品里的人化环境。其中“意”是文人创作时的思想感情,“境”文人借用各种意象所描绘出来的图景。因此意境是意与境两个核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谐共生,以此构成整体上形与神、情与理相统一的意象系统。
早在先秦时期,文人骚客便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身边常见事物来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情感。《诗经·秦风·蒹葭》中将自己历经艰辛却依旧求而不得仍可望而不可即的事物看做“伊人”;屈原也曾在《楚辞》中多次使用到木叶、美人、香草以及秋菊等意象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性。
由此可见,不管是《楚辞》还是《诗经》都会通过为某一事物赋予特殊的含义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致力于意境的显现。而这两部作品乃古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词的滥觞,必会为后世作品起到模范作用,引领后世诗词的发展。意境一词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的“三境论”中首次出现,即“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像,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意境一词虽用之广泛,但在文艺理论界中却经常与“境界”相混淆,出现把二者等同起来,笼统地称之为“文学形象”或者“文学中的世界”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在我个人看来,许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明晰的缘故。“境界”一词大约最早出现于南宋。李涂《文章精义》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庄子》寓言之类,是空境界文字;灵均《九歌》之类,是鬼境界文字;子瞻《大悲阁记》之类,是佛境界文字;《上清宫辞》之类,是仙境界文字。
”此处“境界”是指文学作品中一种抽象的界域而言。又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云:“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此处的“境界”则指某件事物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而言。叶燮《原诗》中所说:“杜甫诗《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晨钟云外湿”,妙悟天开,从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而此处的“境界”则是文学作品中展现出的境地。
而“意境”则在上文中亦提到过是在意象的基础上所展现出来的形象系统,关乎意蕴。简单来讲,意境就是有意蕴的境地。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言及“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然蒋世铨“铜弦词,惟《浮香舍小饮》四章,《廿八岁初度》两章为全集最完善之作。虽不免于叫嚣,精神却团聚,意境又极沉痛,可以步武板桥。”这就与意境原本的含义相去甚远了。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意象乃意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意境的形成骑着这关重要的作用。读者通过诗词中所包含的意象,较为准确的把握作者创作时的主观感情,并从而顺利的揣摩其意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使用了九个意象,使读者在看到此诗的那瞬间便自然而然的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弥漫着萧瑟凄凉、孤寂无依的灰暗色调的秋郊夕阳图,而漂泊游子羁旅天涯思念故乡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这便是相似意象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意境。
而不同类型意象的组合议会产生不同的意境,从而构成千年诗词绚烂多彩各有千秋的盛况,严羽于《诗话》言:“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鼓起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此便为意境之妙,在作者的话语外向读者传达出无法用文字表达的东西。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的便是王维,其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且擅长绘画。他的诗取景状物,极具画面感,动静结合,尤擅长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与音响变化。而诗画结合最著名的便是那首《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草歇,王孙自可留。
只从字面意思便能浮现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的初秋傍晚图,静谧清幽,并通过描写浣女归家、渔舟采莲的景象,展现了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幽静的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淳朴的人们,仿佛自己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般。
诗的中间中两联同是写景,然侧重点却不同。颔联侧重写物,明月、青松 、清泉,以物芳明志洁;而颈联侧重写人。翠竹、浣女、莲花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性;并以人和而望政通。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想必王维亦是心灵澄明之人,也会想要和他们一样过上如此安静闲适的生活吧。因此便会情不自禁的说出“随意芳草歇,王孙自可留”,心悦于此,那便随心而动、随意而居吧,“此心安处即为吾乡”,远离污浊官场还自身一片宁静。表面看来,诗人通过“赋”的手法模山范水,对景物做了细致的描绘,实际上通篇皆为比兴,借物言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己志,抒发己情,意境悠远。
所有的意境皆由意象产生,意境虽不分优劣,但分大小。意境亦是如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