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故事情节是塑造典型性格的依托,优秀小说的故事情节都和塑造典型性格紧紧结合,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也就是塑造典型性格的过程。故事情节越典型,越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就越有利于典型性格的塑造;脱离了塑造典型性格,故事情节再曲折生动,也毫无意义。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等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科幻、公案、传奇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对领会文章主旨、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能力,往往具有重要价值。因而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揣摩、判别作者的情感倾向,对真正读懂文章、正确解题,具有先决意义。常言道:言为心声。大多数文章,作者的立场态度、褒贬倾向鲜明无碍,但有些文章纯客观展示矛盾冲突,作者犹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淡定超然,情踪难觅。有的文章,作者虽介入事中,但口吻戏谑,褒贬不定,又难以捉摸。鉴于初中生有限的文学积淀和欠敏锐的情感触角,教师从相应角度,择取课内外特定篇目,切实指导学生强化揣摩意识,掌握判别方法,显得尤为必要。一、从字里行间辨析文本是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原始载体,即便隐晦不明,也能从相关的内容和特定的表达方式中找到蛛丝马迹。1、从特定情节上分析《羚羊木雕》一文,写少年“我”未征得父母同意,将珍贵的非洲木雕送给了挚友万芳,以致父母逼我索回,使“我”痛苦万端。小说充分展示了情与理的冲突、价值与友谊的较量、未成年人财物处置的尴尬。作者似乎只是提出了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纠葛,并有意回避自己对事件本身是非曲直的判断,从而使作者的情感倾向显得扑朔迷离。在处理“体会课文思想情感”的问题时,我让大家揣摩作者的情感倾向,并提示学生注意“我”送羚羊木雕给万芳的背景情节——万芳仗义的表现;矛盾冲突双方给人的感觉——父母的生硬粗暴、不留余地,“我”的为难、无奈和痛苦;旁观者奶奶的态度——“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如此处理后,学生顺利地感觉到作者对“我”与万芳友谊的珍视,对“我”处境的同情,并借助奶奶之口,曲折委婉地批评了父母简单、粗暴的做法。2、品味议论和抒情句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写了有关阿长的许多事,且大多数事情都表现了阿长的粗俗、无知和随性,学生对人物负面感受较强,加之对她为“我”买来《山海经》的行为认识不足,很难体会作者的感激深情。针对这种情况,我让他们找出文章中的议论句和抒情句,说出你从“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确能够做成功”“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等句子中读到什么?从而形成对作者敬佩、感激、同情之心的感知。3、注意情感代言人在小说中,作者往往借助于矛盾冲突中立的一方表明态度,暗示倾向,如《羚羊木雕》中的奶奶,《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等。尽管后两文的“我”与小弗朗士都是线索人物,但“我”代父母付牡蛎钱时对叔叔外貌的留意,同情之情溢于言表;内心的默念和付给小费,彰显了在金钱利益横流的社会里,骨肉亲情只与纯洁孩子同在的悲楚。小弗朗士行为态度的转变,意味着“最后一课”的无比庄严,爱国主义悲歌的极度感染力。作者的情怀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举止无声辐射,在貌似不偏不倚的沉静描述中,迸射出炽热的情感暗流。二、从写作手法上透视初中生往往会在丑陋与俊美、崇高与低俗、正直与邪恶混杂兼有的人物身上迷茫无措,弄不清作者对其是何种态度,从而影响对人物的准确把握。此种情况下,我让学生注意正负面是否有顺序。如果先写负面感觉,后写人物的不凡,一定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如《列夫托尔斯泰》、《阿长与山海经》,作者意在扬其正面,负面不过是一陪衬,为的是突出正面,使行文有起伏有波澜而已。倘若没有明显的顺序呈现,就是作者在塑造或描摹人物时,遵从生活或艺术的真实性,表现人物多层面、立体复杂的形象性格。此时作者的情感倾向显然也呈现出相应的复杂性。三、从人伦道义上判断如《蒲柳人家》中的何大学问,其性格就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他仗义疏财,慷慨豁达,侠肝义胆,能言善道;另一方面他又死要脸面,爱戴高帽,为人处世粗枝大叶,行事从不量力而行。且正反两面往往相依相伴地裹在一起,呈现出正面难得、负面小节无害的特点,体现出作者对人物尊敬与戏谑参半的情感态度。又如《水浒》、《西游记》中,诸如鲁智深、猪八戒等人物形象,作者的肯否无不对应于人伦纲常、公序良俗和人本理念,作者不变态,他心即公心。四、从背景动因上思考有些文章,往往与作者经历和特定的背景相联系,惟有了解这些,才能透视作者内心的纠结在作品中的反映。如鲁迅先生对国人精神麻木、不觉悟耿耿于怀,其作品中屡显批判、痛惜之情:《藤野先生》中**里的看客,《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及惟嘲弄孔乙己为快事的短衣帮,《故乡》中的中年闰土等皆有此疾,其文无不存有唤醒民众的念想,表达怒其不争的感愤。综上所述,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是开启正确理解文章的窗口,而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打开窗口,不仅需要深入文本,还须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增强社会认知。
最近在思考怎么写古风类小说,拿了本《三国演义》思考观摩。以下是对人物形象、矛盾冲突、故事结构的一些感悟。
写小说的话,至少得明白几个基本点, 人物形象,矛盾冲突,故事结构 。简而言之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在某一故事背景下发生的大大小小冲突。
这种人物间发生的矛盾冲突,是观众聚精会神观看的兴趣所在。人物形象越生动特色,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就越有意思,并且引人遐想。再加上反应条件----事件的安排,这样矛盾冲突便不只是瞬时的摩擦碰撞,而是有了一个长期并且完整的过程。
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大大小小事件冲突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下一步的行为,接着如何去处理自己的处境,实现相应欲望。 这样就不断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看点。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灵魂,而事件中人物的矛盾冲突(情节)是使这个灵魂更加鲜活的关键,而矛盾冲突又蕴含在故事的“起承转合”结构中。就这样一层层地丰满着人物形象。
一本小说看完,过了一段时间,也许最先浮现的是小说主人公的鲜活形象,然后是记忆深刻的某些情节以及故事发展的大概脉络。人物形象、情节和故事背景在脑海中相互融合发展,便形成了大脑对这本小说的主要印象。
“起承转合”既是故事发展顺序和故事的结构,也是创作故事常用的写作手法,矛盾冲突(情节)就蕴含其中。“起”是故事如何开头,“承”是接下去如何发展,“转”是故事的转折、发展高潮,“合”是结合前三部分,如何来结局。
在“起”、“承”、“转”、“合”中,每个人物形象都有各自的成长目的与性格,各自的欲望目标。处于不同阵营的双方,逐渐因相同目标资源发生冲突,这就导致矛盾冲突的必要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发展的高潮(“转”)。
另外, 每一个起承转合的部分都可以细分下一层的起承转合 。比如,在小说有开篇部分,发展部分,高潮部分,结尾部分。而根据主要人物在相应部分的发展程度,又可以分为下一层的起承转合。就这样一层连着一层,联合着大大小小的事件,贯穿着整部小说的发展。
以《三国》故事结构为例:一层层的起承转合,大大小小事件冲突,丰满着人物形象,也推动着小说发展。
一、 起 曹操军团的崛起与强盛——1-40回
第1回到第9回——董卓军团的覆灭
起 ——故事开篇,曹操、袁绍、刘备、孙坚、吕布等重要人物登场。
(宦官当权——黄巾起义——刘关张从军——汉灵帝死——少帝继位——外戚何进与十常侍争权——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曹操谋刺董卓——十八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董卓火烧洛阳——孙坚背约——盟军瓦解——磬河之战——孙坚战死——王允巧用连环计——董卓之死——王允之死)
第10回到第19回——吕布军团的覆灭
承 ——故事的发展。灭吕布,曹操军事力量进一步壮大。
(曹操攻打徐州——陶谦三让徐州——吕曹交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二虎竞食操命备杀吕布——驱虎吞狼刘备讨伐袁术——吕布院门射戟——刘吕相斗——刘备投曹操——宛城之战——曹刘联合攻打吕布——徐州失守——白门楼缢死吕布)
第20回到第33回——袁术、袁绍军团的覆灭
转 ——故事高潮。曹操与袁绍的斗争。
(许田打围——曹操欺君之举——汉献帝不敢受辱——献帝谋除曹操——董承受命——刘备参与预谋——为防谋害——刘备后园种菜——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大惊——借击袁术——离开许都——袁术兵败身死——刘备攻占徐州——曹操攻打刘备——刘备求救——陈琳檄文——袁绍攻打曹操——董承吉平身死——曹操发兵攻打刘备——再次求助——刘备投袁绍——关公土山约三事——曹操厚待关羽——曹袁开战——关公斩颜良文丑——刘备写密信——关云长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关张释疑——会古城主臣聚义——孙策继位掌权——袁绍七十万进攻许昌——官渡之战——许攸进曹营——夜袭乌巢——袁绍八百单骑逃回冀州——仓亭再败袁绍——刘备投荆州刘表——驻守新野——袁绍之死——曹操攻占冀州——用郭嘉遗计平定辽东——统一北方)
第34回到第40回——刘表军团的覆灭
合 ——故事的发展,刘表病死后,刘备势力逐渐崛起。
(刘备投奔刘表——受厚待助刘琦——刘表病——蔡氏因忌谋害——马跃檀溪——水镜先生荐卧龙——走马荐卧龙——徐庶进曹营——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刘表身死——火烧新野)
二、 承 刘备军团的崛起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第 41 回 -74 回
第41回到第53回——刘备势力的崛起
起、承 ——故事的下一步发展,刘备势力,在曹操势力压迫下,继续发展着。
(樊城之战——刘玄德携民过江——当阳之围——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张飞当阳退敌——刘备欲联吴抗曹——诸葛亮柴桑劝战——舌战群儒——鲁肃力排众议——孔明智激周瑜——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曹操误杀蔡瑁张允——孔明草船借箭——黄盖献苦肉计——阚(kan,第四声)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曹操横槊赋诗——七星坛诸葛祭风——火烧赤壁——诸葛亮智算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孟德——周瑜攻曹仁受伤——刘备占据荆州)
第54回到第72回——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转、合 ——针对曹操压迫,三分天下策略
(气周瑜——鲁肃讨荆州不得——周瑜出美人计——损了夫人又折兵——二气周瑜——“假途灭虢”谋荆州——孔明将计就计——大败周瑜——三气周瑜——周瑜病逝——庞统弃吴投刘——刘备进兵西川——庞统身死——诸葛亮起兵增援——嘱托关羽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张飞打开入川门户——刘备占领益州——刘备自立汉中王。)
三、 转 三国的征伐与斗争,第 75 回 -104 回
第75回到第85回——三国势力的斗争与衰弱
起、承 ——衰弱的开始,三国主要人物逐渐陨落
(孙权索荆州——关羽拒绝——曹操联合孙权攻打关羽——华佗刮骨疗毒——关羽水淹七军——攻取樊城——吕蒙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关羽之死——华佗之死——曹操之死——曹丕称帝——刘备称帝——刘备征吴——张飞被害——黄忠中箭身亡——刘备攻猇(xiao,第一声)亭——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白帝托孤——曹丕联合南蛮、东吴孙权进攻蜀汉——孔明安居平五路)
第86回到第104回——诸葛亮南征北战,孔明病逝
转、合 ——孔明欲力挽狂澜,鞠躬尽瘁而死
(吴蜀通好——七擒七获孟获——曹丕死曹睿立——诸葛亮用离间计——司马懿削职回乡——出祁山——智取三郡——曹睿启用司马懿——夺新城斩孟达——街亭失守——诸葛亮摆空城计——挥泪斩马谡——上表自贬——二、三出祁山——智取陈仓——四出祁山未有进展——孙权称帝——诸葛亮六出祁山——木牛流马——火烧上方谷——雷炸火烧曹军——司马懿受辱——授兵书于姜维——五丈原禳(rang,第二声)星——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四、 合 司马军团崛起,三家归晋——第 105 回到 120 回
(起承转合:政权归司马氏——司马昭被困铁笼山——姜邓斗智——姜维避祸——二士争功——三国归晋)
我也写过言情小说,也在网上发表过两篇。不是什么著名小说家,你的问题我挺有兴趣的。
我从六岁起迷恋古装戏,但是写的却都是校园文,古代的言情比较难写的,剧情相对来说也要复杂一点而且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也不能用太现代的语言(穿越除外),而且文笔要好,篇幅要长,一波三折,像《步步惊心》《甄嬛传》。写古代的用第三人称比较好。矛盾吧,也比较复杂。如果觉得文笔好,有写下去的耐心的话,那就可以写。
现代的像校园小说,我也写过两本(虽然不像样,就凑合着说),以第一人称写比较好,让人看了比较有亲切感,开始也比较简单,第一种,女的笨笨的,喜欢男主,或是暗恋男主,然后勇气可嘉的去倒追男的,后来男主被感动《恶作剧之吻》《花样少年少女》这样的。第二种,女主是比较有正义感的,跟男主在某些方面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你捉弄我来,我捉弄你,欢喜冤家型的,这个比较好写,爱看的人比较多,男的一定要很帅,万人迷,且有钱,脾气臭,后来被女主感化,或者改造之类的,像这样的最好代表就是《流星花园》,很多韩剧都是这个类型的。像这样的小说篇幅可以短点,而且写的可以随意一点,开始的时候要搞笑一点,然后男主,女主双方有感情了,然后漂亮有才华的女二出现了,女主跟男主产生误会了,最后误会解决了,大家感情更加好了。
这个又是马克思泛滥主义!!什么东西都用马克思!!从此中国人个个了!!
小说世界里面存在着一个矛盾交错的世界,小说里面的矛盾在于作家自身思想及经历和作家在追求现实主义创作。作家自身的思想观念和人生经历对作品的内在矛盾性的呈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作家自身的坎坷经历中,童年心理创伤……先农后城的‘城乡交叉’经历导致了爱情与婚姻等诸多矛盾
一方面有许多人物都有着和他一样的品性,另一方面许多人物的品性是他所希望的,所期待的,是对他的生活理想和感情缺失的一种补偿
小说确实存在这方面的原因,笔下的矛盾世界,不仅仅只有作家自身经历的背影,还有着文本叙事本身要发展的需要,正是那些错综的故事情节,才使交错的矛盾不自觉的出现,可以说小说是一个矛盾的世界有着相当的必然性,揭示路遥小说世界的内在矛盾,分析其背后的生成原因,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创作。我以为,在小说世界里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矛盾:爱情——婚姻,城市——农村,传统——现代,人性的美——结局的悲,理想——枷锁。
小说的复杂性就是说小说中的人物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思想复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