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幼儿间的矛盾冲突?

如何正确看待幼儿间的矛盾冲突?,第1张

想要正确的看待幼儿之间的矛盾冲突,首先我们要看到,幼儿之间起冲突的,大部分情况下是两个孩子之间有接触,甚至于起冲突的两个孩子还是很好的朋友,但是正因为是接触的比较多,因此会出现意见相左的时候,所以冲突就随之而来了。更好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来描述冲突的起因,或许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冲突又有了不一样的解释和理解。

首先,家长应该明白这是幼儿同伴交往中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必把孩子间的冲突看得太严重,不能用成人间的冲突去理解,更不能直接介入帮自己的孩子。同伴间的冲突过程既反映了幼儿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特点和水平,又为其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待人态度和情绪情感的发展具有宝贵的教育价值。因此,避免、限制孩子与同伴交往,一旦发生冲突总是把自己的孩子抱开而终止冲突,并不是好办法。其次,家长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鼓励他们自己去面对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学习应对冲突的策略,形成积极应对冲突的能力。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太小没有能力自己解决冲突,而必须由家长或其他成人去帮忙。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孩子间发生冲突,当自己的孩子受到欺负出现委屈时,家长应该冷静地理智处理。如果是自己的孩子错了,不能偏袒,也不能粗暴打骂,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并学习应该怎么做。如果是别的孩子错了,也不要斥责,不能动手帮孩子把东西抢回来,或纵容孩子去把自己的东西抢回来,但也要提出善意的劝告,并鼓励、表扬自己的孩子。再次,家长要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让孩子知道:哭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被认为是怯懦的表现;在沟通、合作和共享中能获得快乐;对别人的攻击,要学会躲避、求援等方法;出现伤害性危险时需要自卫。当孩子之间相互争抢玩具时,家长可以这样做:(1)被争抢的玩具可以两个孩子一起玩的,尽可能引导他们一起玩,学会合作。(2)只能一人玩的玩具,可以建议他们轮流玩,学会互助。(3)当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玩具,可以引导他们交换玩。(4)当别人不同意交换玩具时,应该引导尊重对方,不可以强制;如果实在说服不了时,可以另外找一个新的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当产生肢体接触或哭闹等对立情绪比较明显的冲突反应时,家长可以这样做:(1)可以先让冲突的双方隔开,只有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以后再处理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2)需要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盲目行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指责别的孩子或一味埋怨自己的孩子都可能伤害孩子的心灵,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3)根据冲突的起因判断是非给予不同的处理。如果是对方孩子不对,可要求自己的孩子原谅对方;如过是自己的孩子不对,应该要求当面向对方道歉,得到对方的谅解。(4)最终还是要引导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和交往。

第一个危机是情感的敏感期

孩子三岁之前是建立情感印刻的关键时期,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心理发展理论,0-1岁的孩子基本任务是寻求信任感。孩子半岁左右就会开始通过气味“认熟”,他关注身边经常对他示好、对他的情感作出回应的熟人,渴望着情感需求的满足。美国心理学家哈罗的著名实验——“布猴”与“铁猴”妈妈也证明了亲密关系的重要意义和缺乏亲密关系的危害。

孩子三岁前后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自主感。如果父母或其他人支持孩子独立做事,让孩子在“尝试错误”中学习,那么孩子就会逐步发展出自我掌控感的自信;反之,如果孩子的自由活动被过分控制,越俎代庖,孩子遭遇多次的失败和惩罚后,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羞耻感。

第二个危机就来自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

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老是苦恼,不愿和别人分享玩具,坐不太住…

这种行为都是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思维的表现,早在1920年皮亚杰就提出这个概念并将其视为三到七岁儿童身上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模式。与成年人的智力思维相比,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很难达成与他人的理解和沟通。

影响到上小学后一些儿童的厌学情绪也因此而产生——为了维持自我价值感的需要,通过厌学的形式来逃避学业竞争失败给自己带来的心理伤害

第三个危机是人们俗称的青春期。

随着第二性征的发育,女孩初潮,男孩遗精等生理成熟的表现,激素分泌让广大男孩女孩精力旺盛,困惑多多…

这是孩子从小成长到大主要要面对的三大情感冲突和危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应对方法。如第一个危机时要父母亲自进行陪伴,多给爱的鼓励;遇到第二个危机时,选择恰当的方法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可以通过良好的素质教育,画啦啦、优贝甜这种小班课模式最佳);第三个危机要更多的与孩子谈心,大方坦诚地沟通等等。

同伴冲突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果元

同伴冲突在儿童生活中屡见不鲜,对此很多家长感到焦虑不安,尤其是看到孩子间出现争吵、打斗等行为时,往往急于干涉。我们习惯把孩子间的冲突看作儿童成长中的“负面事件”,力图消除和避免。其实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事件,对幼儿的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1.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中的高发事件。同伴冲突是伴随着儿童同伴交往出现的,在幼年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美国心理学家霍姆伯格研究发现,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行为大约一半是破坏性或冲突性的。随着年龄增长,同伴交往技能不断提高,冲突频率会逐渐降低。

2.幼儿同伴冲突类型多样。3岁前,同伴冲突都是关于物品、空间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冲突,如争夺玩具、图书等。3岁后,随着同伴交往的发展,冲突类型变得多样。除以上冲突仍占较高比例外,儿童谋求加入游戏群体引发的冲突(一方想加入,另一方排斥)、维护共同活动规则引发的冲突(对违反游戏规则、幼儿园行为规则的同伴进行指责)、敌意行为(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报复等)引发的冲突比例不断提高。

3.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特点,他们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体会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在同伴交往中,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主张自己的权益,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控制同伴的行为。思维特点一样,但需求却各不相同,因此孩子们在一起活动时就很容易发生冲突。此时,如果儿童能够通过协商、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把矛盾化解,避免冲突的产生和升级。但是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缺乏,因此冲突时常发生。

4.同伴冲突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我们很多人担心的相反,幼儿的同伴冲突,除极少数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外,大部分不仅无害,反而可以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

首先,同伴冲突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去自我中心化。冲突中儿童认识到在自身需要外,其他小伙伴也有自己的需要,如果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容易产生冲突。

其次,同伴冲突促进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例如儿童在物品、空间冲突中最初形成的是“优势规则”,即身强力壮的同伴在冲突中获胜,取得物品、空间。但是随着冲突的次数增加,儿童逐渐认识到“先前所有权规则”,即谁先拿到或使用某物品或空间,下次使用中具有优先权。

最后,同伴冲突提供给了幼儿学习和演练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冲突中,如果孩子缺乏交往技能,使用抢夺、打人、破坏等消极的交往策略,往往会引发对方的愤怒、报复和成人的干预。因此儿童会尝试改变策略,在成人的教导下学习一些有利于冲突解决的积极策略,如协商、合作,并在以后的冲突中加以运用。

总之,经过了同伴间的冲突,儿童对自身、同伴和社会规则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在冲突中获得了成长。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当简单回避和消除孩子间的冲突,而应该以此为契机,开展社会规范和同伴交往技能的教育。

案例描述:一天在自由活动时间,突然李媛哭着走过来说:老师,嘉嘉掐我的手啦!他还抢我的小椅子!出于对安全的敏感,我急忙放下手中的工作,连忙观察李媛左手背上的伤势。果然,手背上已经出现了一块手指甲掐红的伤块。我的视线立刻开始寻找嘉嘉的身影。此时的嘉嘉正双手按着椅子,一副霸者的姿态。见我的视线正在盯着他,嘉嘉自觉地向我身边走过来,握住李媛的小手一边吹一边说:我都给她吹了,老师。那紧张的样子让我是又好气又好笑。我连忙拉着嘉嘉的手说:即使你帮她吹了,你也做错了,你看李媛的手都被你掐红了,你们俩还是好朋友呢!赶快和好朋友道歉。嘉嘉红着眼圈转过身来和李媛说了对不起。看着李媛的手没什么大问题,我便让他们回位子坐好!我又开始忙起了工作。本想事情到此为止了,可当小朋友都搬着椅子回位坐的时候,他们俩又为了一把小椅子而争抢了起来。李媛,别抢了!哪个椅子不一样啊!看到此情景,我连忙喊道。可李媛一点没有松手的意思,反而哭得更厉害。没办法,我又开始招呼嘉嘉嘉嘉,你过来,老师给你拿个新椅子!你快过来!听着我的话,嘉嘉不情愿的向我身边走过来,此时他的眼圈已经开始有些红润,表情也开始有些不自然。嘉嘉,你不是男子汉吗?这点事儿算什么?我拉着他的小手,鼓励他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我们再拿个新椅子好吧?我把嘉嘉搂在怀里,试着鼓励这颗受伤的心!听了我的话,川川红着眼圈搬起小椅子回位子坐了。事到如此,我庆幸自己没有发脾气,而且观察到了孩子的情绪变化,很好的安慰和鼓励了嘉嘉,自我感觉处理得挺满意。可当离园时,在与嘉嘉的妈妈交流起这件事情时,嘉嘉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句话,让我不禁心头一颤。今天,我有点生气。 为什么生气?妈妈问。嘉嘉不好意思地趴到妈妈身后小声地说我不愿意把椅子给李媛。 嘉嘉不是男子汉吗?你应该让着小女孩对不对?再说老师批评你也是爱你的,哪能掐小朋友呢。教育反思:听了嘉嘉和妈妈的一席话,一方面非常感谢家长朋友的理解和正面教育!另一方面,我也开始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反思中!为什么我煞费苦心地调解和安慰还会伤害到嘉嘉的心为什么嘉嘉到离园时也不愿意接受老师处理的结果?究竟在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该如何介入?怎样介入才能公平、平等的照顾到每位幼儿的情绪情感?怎样才能保护好每个幼小的心灵不受到伤害?,慢慢地我才觉悟到自己在处理冲突过程中教育观念、教育角色定位和教育行为上存在的问题!经过认真反思,我觉得教师在处理幼儿间的冲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基础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角色。《纲要》曾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学习新纲要理念的同时,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当面对幼儿间的冲突时,教师不能再以高高在上的评判者的角色出现来客观的给予他们对与错的评判,而是应该以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出现,帮助幼儿自主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其次,教师应该尝试蹲下来与幼儿交朋友。其实,蹲下来不只是身体上简单的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身体蹲下来的同时,思想观念同样要蹲下来,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状态,与幼儿保持平等自然、融洽和谐的关系,形成同伴、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幼儿感受到老师是在和自己一起玩,一起成长的朋友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约束者和管理者。最后,教师要和幼儿一起经营已经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用心和孩子一起在教育教学以及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去营造,一旦建立则需要教师和孩子一起用心经营,使之对幼儿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二、鼓励幼儿自主解决是手段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不能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给予他们一个评判的结果,而是应该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后,鼓励他们自主解决冲突。例如:在嘉嘉和李媛在发生第二次争抢椅子的时候,教师就不应该从同情弱者(哭)的角度出发,主观地判定了椅子的归属,替孩子解决了冲突的后果,而是应该在帮助他们理清事情发生经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办法解决两个人抢一把椅子的冲突和后果,让他们想想现在应该怎样办?怎样做才是对的?。只有让他们自己尝试去解决,他们才容易愉快地接受冲突的后果。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引导鼓励幼儿自主解决冲突呢首先,要引导幼儿学会如何与人交往。观察生活中经常与人发生冲突的幼儿一般性格要强而倔强,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和同伴发生争吵,分析其原因就是不会与人交往,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懂得谦让。面对有类似问题的孩子,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教给他们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周围的小伙伴会喜欢?给幼儿一个正确的行为指导,让他们学着与他人友好相处。其次,要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想法。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理清事实的基础上,让他们自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干涉或者评判,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引导即可。这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自行化解了心中的不愉快。第三,增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和谐关系。幼儿之间的冲突往往是因为一些芝麻大的小事,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冲突而成为冷面相对的仇人,然而在冲突发生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不管对错,都要和发生冲突的好朋友互相道歉,并友好的拥抱或者握手,以增进同伴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三、适时地引导教育是目的发生冲突的幼儿毕竟是少数,如何减少幼儿间不必要的矛盾冲突,让他们友好和谐的相处是我们教育的目的。那么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合理解决幼儿间冲突的基础上,以点带面对其他幼儿展开讨论、交流、教育,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多种形式教给幼儿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让幼儿从中获得终身受益的教育影响。如:当幼儿间为争抢椅子而发生争吵时,首先,教师在正确处理冲突以后,可以以故事或者情景表演的方式,将发生冲突的真实情况描述下来(最好不要以幼儿真实的姓名去讲述,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他们做得对吗哪做的不对为什么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样做,让幼儿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明确什么样行为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大家不欢迎的?让幼儿获得正面的教育信息。

1、教师应该转变角色。当面对幼儿间的冲突时,教师应该以引导者、鼓励者的角色出现,帮助幼儿自主去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

2、鼓励幼儿自主解决是手段。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教师不能站在成人的立场上,给予一个评判的结果,而是应该站在公平正义的立场上,全面了解事情发生的全过程后,鼓励自主解决冲突;

3、增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应该引导幼儿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以增进同伴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

4、适时地引导教育是目的,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和行为习惯,让幼儿在谦让中享受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

一、成人要冷眼静观,放手让幼儿自主解决冲突。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时,家长和教师应信任幼儿自己有能力处理好,并冷静、客观地观察与了解。不动声色地观察他们的言行,或从侧面了解他们发生冲突的原因。不要急于介入和干预,要试着让幼儿自己去解决矛盾。做到既关注幼儿的冲突,又尽量不进行干预,而是让冲突自然地发展,自然地解决。如果幼儿自己自主解决了,成人可以不过问,有的则需事后问清他们是如何协商解决的,对他们做得对的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积极诱导他们遵从交往的规则,掌握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幼儿年龄小,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冲突虽然解决了,幼儿的道德认识未必得到提高,需要成人适时加以点拨。当幼儿自己不能解决冲突而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时,成人应稍加干预,并设疑引导幼儿去思考和解决矛盾。

幼儿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冲突中,彼此间必然会阐述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或坚持,或放弃,最终达到与同伴协调。这实际上是一种练习过程,日积月累,就将学会如何与他人协商解决问题。所以说,对幼儿间的冲突,一般情况下,成人不必过早地出面干预,最好让幼儿自主解决。经过冲突及冲突的解决后,幼儿会逐渐发现不用争执也能解决许多问题。这样,幼儿间不必要的冲突也就会愈来愈少,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愈来愈和谐。

二、成人要适时介入,帮助幼儿正确对待冲突,习得解决冲突的策略。

当幼儿间发生冲突,幼儿自己解决不了而又有可能导致局面恶化,或幼儿间发生较大问题的冲突,且幼儿要求家长或教师介入,成人应适当地以平等的身份介入,以同伴的角色调解。不能单纯地禁止,而应使双方幼儿平静下来,先让他们说说各自的理由,再让幼儿互换角色想一想,如果你是××,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从中引导幼儿理解双方,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要体察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慢慢悟出道理,明白在同伴交往时应该怎样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或提出建议,让幼儿把自己的行为同某一行为准则或其它小朋友的表现进行比较,让幼儿自己判断自己的言行是对还是错?这样做行不行?然后引导幼儿讨论,该怎么办?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幼儿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最后使他们既达到互相谅解,又学习、掌握了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策略。

三、成人还应适时教给幼儿一些解决冲突的知识与技能。

要解决行为问题,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就是要让幼儿懂得应该怎么做,及为什么怎么做的道理。单纯地给幼儿讲道理,不容易让幼儿明白。因此,家长和教师要适当、适时地运用幼儿身边发生的实例让幼儿懂得:

1、他人在玩时,如果你想玩,应当与人商量,征得他人的同意。

2、与小伙伴一起玩时,如果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不一致,应该协商解决,或按理论处,或轮流,或较量后妥协;

3、与小伙伴一起做事时,如果自己的意见受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则应该作出退让,以免使活动中断。那怕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也应在活动结束后,平静地和大家谈。

4、游戏过程中,如果与小伙伴发生矛盾,应该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不能讲难听的话,更不能使用武力。

5、看到别的小伙伴之间发生冲突时,应该上前去劝解,帮他们分辩是非,而不能与谁关系好就帮谁,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帮好朋友“打抱不平”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77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