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嘛,闹矛盾很正常的。主要是看为什么闹的矛盾,错在谁那里。20岁已经是成年人了,想必他也有自己的想法了。其实有时候男孩子和妈妈亲,疏导疏导就好了。现在的90后很多都是亲情观念淡化了的,最亲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了,所以父母的亲情是孩子成长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经历一段叛逆的时光。发现孩子有叛逆的心理,有的家长会采用包容溺爱的方式,而有的家长却选择批评指责,以至于和孩子之间闹起了矛盾。
一般过于极端的做法,都对孩子的健康没有好处。所以,有时候就不得不采用“讲道理”的方式。可是,怎么讲道理那?他不听怎么办?
其实,在生活中父母给孩子讲道理,基本上很难听进去。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掌握对方法,当然也不会看到效果。
在我们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们经常对我们讲,生活如何艰苦,我们要怎样怎样。他们想方设法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又是善恶。可是听是一回事,听到心里能够理解又是一回事。
当时我们只管应承,对父母说的大道理根本一窍不通,就更别提怎么消化、理解了。或许等到自己慢慢长大,才知道对孩子讲道理,讲得好的话或许他们能听进去点,讲得不好就相当于白说。
每个孩子都有他固有的思维模式,不可能什么事都听家长的,更不要指望,我说的对,孩子就一定要遵守,因为他们的认知还很有限。
让孩子自己懂得道理,多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
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孩子不懂道理,硬要给他灌输下去,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其实,在给孩子讲道理时,多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就是前面老师的做法,让孩子自己明白道理,才能收获更好的效果。
苏格拉底的提问法是指:发生矛盾造成当事双方争论不休,通过陈述和提问,让对方说的话出现问题,就加以反驳,让对方只能说正面的观点。
比如,利用提问和回答的方式,让孩子独自思考、理清思路。
我和孩子一起聊天,他很想要个小火车,可是我并不想买给他。
妈妈:“你真的想要那个火车吗?”
孩子:“是,妈妈,没有它我很难过!”
妈妈:“家里不是,有这样的小火车吗”
孩子:“家里那个,没有这个好玩!”
妈妈:“为什么没它好玩,这不都一样吗?”
孩子:“这个轮子是完整的,没有磕碰!”
妈妈:“它不和家里的一样吗?只是这个有点新。”
孩子:“对,我觉得新的好一点!”
妈妈:“它们两个功能都是一样的,现在新一点,玩几天就旧了,我们还要花这么多钱能买很多好吃的,你觉得买这个真的合适吗。
孩子:“……”
说道这里可能孩子自己就会想了,这个玩具到底值不值得。同样的玩具,却要多花冤枉钱,有钱还不如买点好吃的,到最后就会打消买玩具的想法,还学会了动脑放大思考。
类似的事情我们古代圣人孔子也做过,他是用在数学上,后来他的学生这样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同样也是用问答发,引发别人思考。
陶行知先生也曾讲过,孩子们有问题就让他们问,可以让他们在解答问题中,累积知识量,开发思维。
平时在跟孩子聊天的时候,要让他们能够感觉跟父母是平等的,哪怕是再忙也要耐心地跟孩子讲话,让他们心中感觉到你是爱他的。这样沟通起来,才更容易让孩子专心地思考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