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有什么神话故事?

南诏有什么神话故事?,第1张

另外一个神话故事:某年某月某日,细奴逻和儿子逻盛炎正在巍山脚下耕种,细奴逻的妹妹和老婆,给他们送饭,遇到一位老和尚化斋,于是她们就把饭给老和尚吃了。她们就回去重新做饭,又被老和尚化斋吃了。她们就只能回去再做,做好饭送到巍山脚下时,看到老和尚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前有青牛,左有白象,右有白马,头上祥云缭绕。云中还有两个小孩,一个拿着铁杖在左边,一个捧着金镜在右边。这姑嫂俩既惊讶又高兴,又把饭给老和尚吃了。老和尚吃完了,问:“你们有什么要求”?姑嫂俩不知道怎么回答,可能是幸福得晕了,也肯定没有听过《阿拉丁神灯》的故事。老和尚就说:“你们世世代代都会受恩”。等细奴逻他们赶到的时候,就只看到一个和尚拿着钵盂坐在五彩云中,石头上只留下衣服的痕迹,以及牛象马的足迹。

  于是在公元649年,细奴逻建立了大蒙国,也就是蒙舍诏,因为在其余五诏之南,所以也叫南诏,这一年细奴逻三十二岁。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死了,他手下的大将李靖也死了。吐蕃的松赞干布遣使奉书对唐高宗李治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赴国除讨。”在这一年的前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事情。唐朝将军梁建方击松外(松州外面,松州就是今天的四川松潘县)蛮,下其部落七十二。又派兵从嶲州(四川西昌县)走小道到达云南洱海地区。当地首领杨盛大惊,与各部首领十人到军门请求归附。

  当时洱海地区是什么样呢,除了有六诏之外,还有许多居住在苍山洱海之间的白族先民,有五六百个部落,虽然是“人众殷实,邑落相望,牛马被野”,但是“无大君长,各擅山川,不相统属”,经常“朋仇相嫌,兵戈相防”。就是虽然比较富裕,但是没有一个真正的老大,谁都不听谁的,经常吵吵架,打打仗,砍砍人,一刻也不得安宁。即使今天这里也只有下关镇,七里桥乡,大理镇,银桥乡,湾桥乡,喜洲镇,江尾乡七个乡镇,这样自然没有什么抵抗力。

  蒙舍诏建立了,建立是建立了,但是相对于其他几诏而言,还只是小兄弟。下面就看看蒙舍诏以及他的的邻居们,蒙舍诏(今巍山南部)、蒙巂诏(今云南巍山北部、漾濞大部)、越析诏(今宾川大部)、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施浪诏(今洱源三营、牛街)、浪穹诏(今洱源茈碧湖),还有两个小诏:石和诏(今凤仪、海东、挖色)、石桥诏(今下关天生桥、西洱河两岸),在苍山洱海之间还有数百个小部落。651年大、小勃弄叛乱,被唐朝将军赵孝祖平定,置于勃弄(今弥渡)、匡川(今祥云)两县,664年,唐朝设立姚州都督府(今姚安、大姚)。金沙江以北是吐蕃的势力范围。瞧瞧,瞧瞧,这就是当时的形势,那叫一个乱啊,跟春秋时中原大地有得一比。即使所有的六诏,或者是八诏,占的地盘加起来还不到现在大理州的一半。蒙舍诏、蒙巂诏、越析诏的诏主大概能成为县长,邓赕诏、施浪诏、浪穹诏、石和诏、石桥诏的诏主也许能叫做乡长,至于苍洱之间的几百个小部落首领,最多也就是个村长、组长之类的。真是不容易啊,不过,就是在这些不起眼县长乡长里,却有一个家族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建立了一个可以与大唐、吐蕃分庭抗礼的地方王朝。

  蒙舍诏诏主,细奴逻同学,虽然你建立大蒙国,可别只顾着高兴,该干活了。先建都城---垅玗图山(今大仓镇甸中村委会团山村西面的垅玗图山顶),称垅玗图城,前临阳瓜江(今大西河,元江红河的源头呵,相信有许多朋友不知道吧),后依大黑山,可望蒙舍川(今巍山坝子)全境,山环水抱,地势险要。并且于653年,第一次派使者通与唐朝,大唐把细奴逻封为“巍州刺史”。还任用武将郭郡矣,文臣波罗旁,还有杨波远,修文习武,发展经济,效学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蒙舍诏发展的措施,到细奴逻去世前,蒙舍诏已经是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富饶之地。

  为什么细奴逻把都城建在垅玗图山上呢?主要是因为在他北面的邻居---蒙巂诏比蒙舍诏强大多了,经常来欺负细奴逻同学,都城建这里,是生存需要啊。654年,蒙巂诏诏主蒙俭又来欺负细奴逻,细奴逻一边抵抗,一边派儿子逻盛(又名逻盛炎),和张建成入唐,以求唐朝保护,最后姚州总管李义援救,击败蒙巂诏。

  大家可以看出来,蒙舍诏要北上到洱海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有个强大的蒙巂诏挡在那里,不打败蒙巂诏,自己就出不去。就像当年秦国要东出函谷关,也是很不容易,因为有强大的晋国挡在那里。后来三家分晋,东边的齐国用孙膑两次打败魏国,西边的秦国商鞅,用诡计才打败魏国,终于打通了东进的通道。那么蒙舍诏怎么样才能打败强大蒙巂诏呢?机会马上就来了。这个机会不是蒙舍诏自己创造的,是蒙巂诏替细奴逻创造的,天上真的掉馅饼了。670年大唐在与吐蕃的大非川战役中,名将薛仁贵输的一塌糊涂。这时蒙巂诏诏主蒙俭,头领和舍联合勃弄、匡川两县的大小勃弄,在吐蕃的支持下,围攻大唐的姚州都督府,当时蒙俭兵强马壮,连营三十余里,马步二十余万。蒙俭心想,这就是实力,最近老大吐蕃把如日中天的薛仁贵打得满地找牙,现在我也来过把瘾,我的拳头也很硬。蒙俭也确实有两下子,先把大唐郎将赵武贵杀得片甲不留,几乎一个不剩,接着又打败李义总,郎将刘惠基被杀于阵前,姚州也被攻下来了。郎将相当于现在的上校、大校的级别。这时大唐皇帝李治心想,两年前我派老薛打到吐蕃家里争地盘,被群殴了一顿,你还真以为我真是好欺负的?

  现在连你小小的蒙俭也来踹两脚,这样下去,我也就不用混了。虽然我头老是疼,眼睛也不好使,但是有老婆武则天和我一起治理这个国家,我也不是好惹的!老梁,给我打,往死里打!于是,672年,委派梁积寿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发川、陕、陇等十八州兵,又招募五千三百雇佣兵,用当地人做向导,先派中郎将令狐智通率兵挡住步兵,又派临源府果毅马仁静截断伏军,再派银州刺史李大志率骑兵攻击马军,还派嶲州都督府长史、行军司马梁待辟带领步卒三千,断绝退路,梁积寿自己亲率行军长史韩余庆等主力长驱直进。就是先挡住前军,再阻住援军,又截断退路,后用骑兵冲击,最后大家一起上,砍死丫的。这几招一下来,蒙俭就懵了,只能逃跑了。当时四大才子之一的骆宾王(我学的第一首古诗《鹅》就是他七岁时的杰作)在梁积寿军中做幕僚,记下了战果:一战斩首五千多,俘虏四千多,再战斩首七千多,获得马匹五千多,头领和舍面缚军门,被饶之不死,蒙俭侥幸逃跑。和梁积寿玩战争游戏,蒙俭太嫩了。蒙俭的结果是跑到现在的漾濞附近,居住在漾濞江两岸,没过多久,就死了。后来蒙巂诏改名叫漾濞诏,虽然没有被灭掉,但一直被蒙舍诏控制着。

  在这场大唐平定叛乱的过程当中,细奴逻站对了队伍,派兵协助梁积寿,跟在大唐军队的后面狠狠地踹蒙俭的屁股,叫你老是欺负我,叫你老是欺负我?!大家都是出来混的,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还得连本带利的还回来!这场战争的结果是:蒙巂诏血本无归,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力量东山再起;支持蒙巂诏的吐蕃也受到损失,暂缓了进军洱海周边的步伐;大唐虽然赢了,但还是采用羁縻政策统治这里;大小勃弄被彻底消灭干净了;只有蒙舍诏强大起来了。

  这里插一下唐朝的“羁縻政策”。羁,就是马笼头。縻,就是牛缰线。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也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听我话,跟我混,就给你好处,有烟抽,有酒喝,有妞泡,有钱花;不听我话,还跟我对着干,就整死你,让你什么都没有。这是一种专门对付少数民族而设置的一种行政区划,分为四级:羁縻都护府(像679年设的安南都护府),羁縻都督府(像664年设的姚州都督府),羁縻州(像621年设的姚州),羁縻县(这就太多了)。姚州是621年设为羁縻州,后来为了应付吐蕃的威胁,于664年升级为都督府的。

  场战争现在打赢了,都是成果应该归谁,应该专门分配呢?毕竟帮助梁积寿砍蒙俭的,又不是细奴逻一家。仗打赢了,下面开始分享胜利的果实。老大(梁积寿)回家不管这事情了,那小弟们自己分地盘。那就先开个会,诸葛亮南征时立在洱海边的铁柱已经锈的不像样了,顺便重新清洗一下,清洗好了,再祭拜一下,趁这个时机,就把新打下的地盘分一下。

  在胜利的第二年,就是673年,会议在洱海边的铁柱下顺利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瓜分蒙巂诏丢失的地盘。参加会议的有:“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西洱河右将军”杨农栋、“西洱河左将军”张矣牟栋、“巍州刺史”细奴逻、大部落主段宇栋、赵览宇、施栋望、李史顶、王青细莫九人。除了细奴逻和张乐进求,大家看看折几个姓:杨、张、段、赵、施、李、王,是不是都是现在白族的大姓啊?个云南大将军“张乐进求”大家还记得吗?就三公主的父亲,细奴逻的岳父,建宁国的国君。在祭拜铁柱的

  时候发生了一件传奇的故事:铁柱的顶上原有一只五色的金缕鸟,这时突然活了,然后又飞到细奴逻的右肩膀上,大家都相互诫告说不要乱动,看看这只鸟怎么个意思,金缕鸟一直在细奴逻的右肩膀上停留了八天,才又飞走。这个时候,大家一看,还分什么地盘啊,天意在这里了,于是大家都不争了,全部都给细奴逻得了,而且细奴逻的老岳父还把自己的建宁国也全部禅让给细奴逻,史载“举国逊之”。

  从此蒙舍诏真正的强大起来了,占的地盘最大,拥有今天的巍山全部、弥渡全部,祥云东部,向北已经发展到洱海边了。

高一的时候教我们英语的一个女老师,很年轻,刚刚结婚,平时都很活泼外向的,有一天她来上课的时候眼睛有点红,声音也瓮声瓮气的,当时我就想她是不是刚哭过然后上了大概十分钟的课吧,她突然捂住脸背过身去开始啜泣,肩膀一抖一抖的当时全班懵了有十秒钟,之后不知道谁起了个头开始大声读课文,接着全班都开始大声读,以掩盖她的哭声她调整了几分钟情绪之后,说“谢谢你们,我们继续上课吧”。那之后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有感触。我的班上有个男孩,很乐观,喜欢唱歌跳舞,是个惹人爱的孩子。一次进行留守儿童登记,我才知道,原来他的亲生父亲早就病逝了,现在的爸爸是继父。这个学期又一次进行留守儿童登记,孩子告诉我:“老师,我爸爸走了。”我问怎么回事。他说:“我妈妈太凶了,和我爸爸吵架,我爸爸被妈妈赶走了。”那个星期回家我告诉爸爸这个孩子的事儿,我爸红了眼睛,让我多关心他。今天晚自习,我正准备讲课,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个男人,我问要找谁,男人说要找某某某,我是他爸爸。出于安全考虑我出去问他爸爸不是没有么,男人告诉我:“老师,我是他继父,我和他妈妈分开了,我想他了,今天做完活特意从宾川赶过来看他一眼的。”我赶快让孩子出来,孩子看到男人冲过去抱着他。过了十多分钟,男人牵着孩子走过来,给我两百块钱说:“老师,这钱你帮孩子拿着,他没钱花了让他跟你拿,千万不要让他妈妈知道这钱,不然她会拿走去赌博。我和她分开也是因为她好赌,又有别的心思,但是这孩子两岁多我就带着他,我舍不得他”男人说完又喊孩子过来,给了孩子四十块钱,两张二十块的纸币,孩子留了一张,把另一张塞到男人手里:“阿爹,你赚钱不容易,这二十就够了。”男人走了,我让孩子送他到校门口,临走时候告诉他下次想孩子了可以给我打电话。作为一个工作四年多的老师,我看了太多父母离异,孩子没人要的例子,还有父母外出打工,几年都不管孩子的例子。而像这个男人这样的我第一次见,从宾川到我们学校至少四个小时,男人穿的很单薄,用的还是直板机,数字键都磨花了,看得出来他生活的也不好,只是一个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却给予孩子最真诚的爱。我班里有个男孩,据说轻微脑瘫,手和脚的动作都不怎么协调,说话很慢很吃力,他念一首七律的时间够其他同学念三四遍。我一直担心班里有人会嘲笑或者欺负他,所以昨天上课小练笔展示他举手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才让他站起来回答。他因为近视很严重就在讲桌的一头坐着,和老师共用一张桌子。在我点他的名字的时候,我看到他很明显地抖了一下,他站起来很慢很大声地念他写的内容。他念的过程中,我一边听一边快速地思索如果有学生笑的话该怎样应对。一段话念完了,教室里很安静,我松了一口气准备点评的时候,学生突然“哗啦啦”地鼓起掌来。每一个学生都看着那个男孩,鼓着掌,脸上带着笑。我站在讲台上,突然想哭,又觉得惭愧,想去拥抱他们每一个人。暑假在一家水果茶店打工,在店里帮忙切水果时候一个穿着朴素的爷爷拎着一个红色的布袋,站在我旁边看了我许久。他说:“丫头,你切的西瓜真好。”我朝他笑了笑。接着他在客区帮我们把桌上的垃圾扔进了垃圾桶,桌上客人喝剩下的饮料也随手塞进了他那个红色的小布袋。店长看见以为他拿了别人的饮料,让我去看看。我连忙追了出去,看见商场一拐角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那位老爷爷把布袋里的饮料给他拿出来给他喝,小男孩不知道说了什么,老爷爷从布袋里又拿出一杯饮料向小男孩晃了晃,两人喝着刚刚从客区收来的饮料,像两只雀跃的小鸟。

白族的习俗有哪些 白族生活习俗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海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手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

白族有什么习俗 白族生活习俗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郸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

白族的民族风俗 传统节日

火把节抢升斗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佳期。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绕三灵,农历四月下旬,为期三四天。

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

剑川骡马会

本主节

蝴蝶会

火把节

茈碧湖歌会

海西海歌会

朝鸡节,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

耍海会,农历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

葛根会,农历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住屋形式

白族住屋形式,坝区多为“长三间”,衬以厨房、畜厩和有场院的茅草房,或“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瓦房,卧室、厨房、畜厩俱各分开。山区多为上楼下厩的草房、“闪片”房、篾笆房或“木垛房”,炊爨和睡觉的地方常连在一起。

婚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比较自由,他们通常利用劳动、赶集、节日活动及赶庙会的机会谈情说爱,通过山歌试探对方,抒发感情,寻觅自己的意中人。

白族婚礼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辱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无论平时或节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并且连斟三道,称三道茶。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婚礼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嫁女儿到男家,这种形式占大多数;二是招姑爷上门,这种情况主要是女方父母没有儿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残等,所以才招姑爷上门。上门的姑爷必须改换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长辈重新取名;三是卷帐回门的形式,即男女双方结婚后七日,妻子带着丈夫携帐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为女方家虽有兄弟,但年龄太小,父母年迈,只好“卷帐回门来赡养老人和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长大结婚后,男方这才带着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这三种婚姻形式由来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属于哪一种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礼的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招姑爷上门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双方的角色互换而已。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已不多见。

日常礼仪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挪卫你(谢谢你)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

白族的节日习俗是什么 居住:

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分布于云南省各地及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湖南省桑植县。

语言文字:

白族人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有南部、中部和北部3种方言。绝大部分白族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并通晓汉语。

民族艺术: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

宗教信仰:

族崇拜相当于村社神的本主,信仰佛教。

民族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每逢节日,除必备节日食品之外,还要进行拜佛、祭天和敬祖等祭祀活动。年节最为隆重。自腊月起家家都要置办年货、杀猪、磨豆腐、舂饵块和糯米粉。除夕时,各家主事人都要带着饭菜、茶酒用托盘顺着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顺八进行祭拜。然后全家人吃团圆饭。隆重的团圆饭在餐桌中央摆一个大的铜火锅,必上猪头肉,周围有八大碗寓意深刻的日菜肴。

祭祀:

中元节和祭天是专门祭祀性节日,特别是每年阴历七月的中元节,是祭祀祖先亡灵的节日,如果是新丧之家祭祀更要隆重,届时要准备八大碗馔肴祭奠,其中有千张肉、排骨、酥肉、酿茄子、百合、羊肚菌,以及脍鱼包肉馅,每道菜不仅用料讲究,做工精备,并且要富有观赏价值。如是直系亲属或姻亲户,在发丧前还要做名为“三滴水”全席来吊唁。所谓“三滴水”全席是指有果品、牲礼(做成凤鱼狮象状的菜肴)和八大碗三大类。

食俗:

白族通常习惯于日食三餐。农忙季节或节庆期间,则多加早点和午点,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常吃干饭,外出做活随着携带盒饭,就地冷餐。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烤茶,全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吃“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如乳扇,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大都喜饮酒,酿酒是白族家庭的一项主要副业。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家酿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恋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斯间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礼仪:

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待。三道茶是白族最讲究的茶礼,即斟茶三道:第一道为纯烤茶,第二道加入核桃片,乳扇和红糖,第三道加入蜂蜜和几粒花椒。因而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进餐时,老人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白族的风俗有哪些? 30分 白族的风俗习惯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古代白族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踏歌。民间流传的《创世纪》长诗,叙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追述了白族在原始社会“天下顶太平”、“不分贫和富”、“百姓肥胖胖”的没有阶级压迫剥削的平等生活。南诏白族诗人杨奇鲲的《途中》、杨义宗的《题大慈寺芍药》、《洞云歌》等诗被称为“高手”佳作,收入《全唐诗》中。《望夫云》、《蛇骨塔》、《杀州官》、《钩曰头》等文学作品,歌颂了古代白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中的英雄人物。南诏有名的《狮子舞》,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原,《南诏奉圣乐》在唐朝宫廷里被列为唐代音乐14部之一。《白族调》是流传甚广的“三七一五”(前三句七言,后一句五言)的格律诗。15世纪中叶,有些文人应用这一民歌形式写下了有名的诗篇,如杨黼的“词记山花碑”。白剧“吹吹腔”是在早期“大本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重要节日

白族的节日颇多,除了和汉族一样的春节、元宵、清明、端阳、中元、中秋等节日外,还有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如绕三灵、小鸡足歌会、三月街、渔潭会、栽秧会、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其中以石宝山歌会最富于情趣。

(1)石宝山歌会

每年农历七月末尾三天,剑川以及邻具云龙、洱源、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禾族,达数万人,汇聚到剑川石宝山的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和金顶寺四个地方的漫山遍野中,甚至在肃穆的寺内神像前,弹唱以白族情歌为主的对歌。有时歌逢对手,常常对唱几天几夜,难舍难分。歌会使原来并不相识的未婚男女青年结为终身伴侣。偶尔能见到自古遗流下的青年男女“野合”的习俗。

(2)白族火把节

每年农历6月25日,是白族民间的盛大节日――火把节。

这一天,除举行划龙舟、赛马外,最有特色的活动要数耍火把。火把是用干树枝一类扎成或劈成的;凡洱海之的白族村寨,每村都有一棵大火把,扎火把的柴火和工作是由当年适逢有喜庆的一些家庭来组织的。火把节前几天,几家人便凑到一起>>

白族生活的习俗 白族的习俗我觉得还是蛮好玩的,我了解的不多就知道多少说多少吧,喝茶好像有个什么三道茶,好像是甜茶苦茶还有个不知道了,然后就是结婚办酒席的时候,新朗背着新娘子在婚礼现场一路走着一路让来参加婚礼的宾客掐新娘。。。。。知道的只有这些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更了解的深刻些就到云南储理玩上几天就知道了。。。。

白族禁忌的风俗习惯 若是家中有客人来访,主人需凝神听客人说话,不能抢插,乱提问,男人在家里,女人不能主动发烟,泡茶与客人攀谈。吃饭时需请客人上八位,主人不能脚踏饭桌栏杆,不能大声说话,才是尊重客人的表现。用餐时禁忌用勺子在甄子里挖一个大洞,意为不与粮食吵架,平等待人。父亲、哥哥、弟弟不能和儿媳,弟媳和兄嫂同坐一条板凳吃饭,吃饭时不能掉饭粒,否则老人会说,否则老人会说要遭雷打,意为珍惜粮食。做客时父子不能同席,男女不能同桌,意为长幼、论了序不乱,男女应当有别。吃完饭,要把筷子规规矩矩的放在自己吃完的婉边,不能乱丢乱放,意为感谢主人的款待。这种待客禁忌从细节上规范人们得行为,使人自幼养成尊老爱幼、亲邻友善、礼贤谦恭、惜才爱物的良好品德。

白族的人办丧事的风俗 春秋战国时代,白族先民的“滇”墓葬形式,有竖穴土坑墓葬、瓮棺葬、圆坑墓葬多种。祥云 那已有“干栏”式重型铜棺;弥渡苴力已有大量石板墓。

住在碧江的白族,死后不用棺,把死者放在一块木板上,覆以屋上的茅草,上盖土,垒成坟状;再在距死者头部两三尺的地方竖一个八九尺高的双杆栗木坊,除挂土锅和盛有祭物的两个麻布袋外,还悬挂死者生前用物,如男的挂弩箭,女的悬织布架等,以示悼念。后一年内,以石片、石块垒墓。墓头留一孔供死者灵魂出入。那马白族约在明代前实行火葬,以火焚尸,取骨入罐,再埋于家族公墓地。明后,受汉影响,渐改土葬――棺葬。

大理、剑川的丧葬也有变化过程。明代以前因受佛教的影响,盛行火葬,以后则改为棺葬。男子死后一般即行装殓,女子死后则必须等候娘家人亲临。停柩在堂三天左右即行择地安葬;停柩期间,一般请道士念经,“超度”亡人。

大理海东地区,人死后由族长主丧,族长根据死者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决定丧事规模的大小。出殡前一般有出帛、诵读韵律严整的白语家祭文等仪式,有的还要“祭方向”,为死者开道。

墓葬的型式很多,一般名为“一层轿”或“两道花门”,穷苦人只堆土为坟;而富家则竖“三碑四柱”、“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有石人、石马、石狮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84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