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家暴是手足霸凌!在年龄相近的同侪之间,最普遍出现霸凌的,就是兄弟姊妹。美国8成青少年觉得在成长过程中,曾被手足不当对待,但是父母常常不知情或没有处理,衍生成受害者长期的心理问题。这么常见的隐形霸凌,藏在哪里?
家暴的种类很多,但你可能不相信,最常见、又最不常曝光的,是手足间的霸凌。
父母都担心孩子在学校被同侪霸凌,但你可能也不相信, 兄弟姊妹间的霸凌,可能比被外人欺负的机会还要大 。
根据美国纽泽西学院跟曼菲斯大学学者的共同研究,8成的青少年指出,曾有在家中被手足不当对待的经验。
手足不当对待,并不是大人以为的孩子吵架、竞争父母的疼爱,彼此爱比较,或是有敌意,偶尔出击而已。这些经验, 小如兄姊滥用弟妹对他们的情绪依赖或弱点、手足间的情绪勒索,大如谩骂、威胁、取笑、诬赖、破坏对方的物品、拉扯女生(姊妹)的头发,甚至诉诸暴力行为、性侵害等。 无论严重程度如何,多数成了「被遗忘的暴力」。
在美国加州执业的临床心理师蓝瑟(Darlene Lancer)提醒,手足霸凌正成为流行、蔓延的隐形霸凌。
为什么在家中受到伤害,却比在学校被霸凌更得不到救援,甚至让这种行为「流行」起来?
父母忽视,是手足霸凌流行主因首先是父母常常忽视手足的相处状况。例如,有些父母并未留意孩子们的互动,觉得孩子尖叫或受点小伤也没什么,就没有深入了解。有时父母觉得是孩子只是一时口角,过了就好了,却 忽略了怎么老是其中一个人在「欺负」另一个人 。
还有父母基于面子、麻烦而刻意隐匿。的确,法律上并没有规范「手足暴力」这样的情境与定义,外人也常常对家里的事情不得而知。最常发生这种状况的,就是手足间的性侵害。
无论是何种程度的霸凌,父母的掩盖,会让孩子觉得连在最能依赖的家里,也得不到肯定与安慰,加重受害孩子感受到的恐惧和孤单。
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怀疑受害者的陈述,认为另一个孩子应该不会那么坏。父母在情感上,通常很难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是加害人。英文的《人际暴力期刊》(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就曾刊登研究发现,当加害者是家中的未成年人时,父母其实反而常常责备、或是怀疑受害者诬赖或杜撰故事。这导致了被欺负的孩子,在家中也不感到被信任,是更大的伤害。
手足霸凌对孩子是双重伤害研究也发现,哪些情况可能造成、加重手足间的霸凌,让父母尽量预防或察觉。
最常见的原因,是孩子学习父母的言行。当孩子在学校看到不好的言行时,可能有老师、同侪制止或说明。但是在家中,如果父母的一方常常动不动就发脾气、乱骂人、甚至动手动脚,也很少有事后认错或是澄清的场面,而且没有因此得到不好的后果,孩子会误以为,在家里可以这样对待家人,或是习惯以这种方式互动。
另外,父母对孩子如果过度严厉、或是常常暴力相向,也会让孩子把气出在手足身上,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兄弟姊妹。
当父母酗酒、吸毒,或是有孩子出现这类行为时,他们也比较可能会霸凌其他家人。
在家中出现临时变故的非常时期,像是婚姻危机、财务压力等,也可能发生家庭暴力或手足霸凌。所以在此时,父母更要留意彼此以及孩子间的相处。
不管这些行为、伤害有多轻、多重,被遗忘、忽视、隐形的家中霸凌,对受害的孩子而言,都有双重伤害。第一是被亲密的手足欺负,接着还被父母的忽视或否定二度伤害。
他们要承担的苦楚,也远高于被外人霸凌。因为他们会在心中生成一种耻辱感,觉得是不是自己有什么问题,而被如此对待,而且内化成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长期而言,可能衍生出忧郁、低自尊、无法设定界线、创伤后症候群,以及寂寞、无助感,甚至开始酗酒、吸毒,以暴力对待他人。他们也可能难以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或成立家庭,觉得依赖别人是危险的。
所以当父母在家跟孩子谈霸凌的预防观念时,也要说明手足间的相处也一样,并且要留意小孩间的互动,以及任何一个小孩的行为与身体变化,就像留意小孩是否可能在学校被霸凌一样。
小孩吵架难免,但打起架来就不能放任了!研究显示,有1/3的人有遭受手足霸凌的经验,而这种霸凌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不能忽视。
如果你家的小孩被别家小孩欺负,跟你家老大欺负老二,你的反应是否会不同?哪种情况更让你愤怒?
发表于医学期刊《儿科》的研究有惊人的发现:多数家长对于孩子手足之间的恐吓和打架行为的容忍度,远比对自家小孩跟别家小孩吵架打架来得高。然而研究指出,发生在家庭手足之间的霸凌行为,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和阴影其实跟被外人霸凌一样糟,甚至更严重。
这项采样数千名儿童与青少年的调查发现,那些曾遭到被手足攻击、心爱玩具被抢走或毁坏、遭受手足言语或情绪暴力(被恐吓或觉得手足希望自己不存在)的小孩,忧郁、愤努和焦虑的指数都比没有这些遭遇的小孩高出许多。
研究中,有1/3的人有遭受手足肢体或语言暴力的经验,之后都比没这些经历的小孩有更多心里问题。
虽然研究尚未证实手足之间的欺负行为一定会造成另一方的心理伤害,但研究者呼吁, 如果父母纵容孩子之间有很激烈的争吵,且从不干预,或明显偏爱某个孩子、为孩子贴标签,都将让手足之间的竞争变得更负面 ,甚至演变成虐待。
自从妹妹来临到我们家,哥哥一直都是非常温柔。超级爱妹妹的他,经常抱着妹妹亲吻她的脸,整天说著「我爱妹妹」。哥哥欺负妹妹的场面从未发生过,直到最近为止……
不知不觉妹妹两岁了!妹妹开始有自己的思维,开始会表现出情绪和要求,哥哥以为妹妹会永远都像一块面粉任他搓圆按扁,但事实是妹妹会变得有意见,会反抗。看着妹妹成长,哥哥开始明白到他的宝贝妹妹是会Say No的,遇上会反抗的妹妹,哥哥慢慢开始情绪失控,然后有一天终于爆发了!
哥哥因为生气妹妹不肯让出手里玩具而生气,一怒之下把妹妹推倒在地上,目击此情境的我,下意识地大骂哥哥,看着可怜的哥哥大哭着,我立刻知道自己不应该让情绪盖过理性,不然就会大家都下不了台。我唯有先放下怒气,叫哥哥道歉然后和妹妹拥抱和好,哥哥照着做,但我知道他心有不甘,没有真正的释怀,哥哥需要真心知错才能成长。(推荐阅读:妈妈一招神解手足吵架:收集彼此的爱)
此时该怎么帮助哥哥呢?越是骂他,他就越反抗,以为妈妈偏袒妹妹。为了对应哥哥的行为,我尝试采取了以下行动:
1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让他明白自己的想法。最初他不知道自己为何生气,但尝试用语言表达之后,就知道自己是不喜欢妹妹不让出手里玩具,进而生气。 2观察孩子生气时的处理方法。有些孩子会沉默不语,有些孩子会发泄在人或物件上,有些会大哭大吵,各有不同。 我选择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因为压抑在心里是不健康的。等到孩子长大到可以控制情绪时,才教会他如何收拾自己的怒气也未迟。 发泄方法的其中一种是「生气枕头」,我把他房间里一个枕头称之为「生气」,每当他觉得生气就进去房间拿出「生气枕头」来出气。(推荐阅读: 孩子生气就打人?让手足学会好好吵架) 3处理好情绪发泄之后,就要让哥哥明白自己是妹妹的榜样。妹妹本身很喜欢模仿哥哥,不论是自理能力或是玩耍方法,妹妹都会跟足哥哥。自从发生了推跌事件,我就趁哥哥做好榜样时给予赞美,让他知道妹妹从他身上学会了好习惯。希望哥哥会慢慢建立自己做好榜样的责任感。
有两个或以上小孩的父母,经常会为一件事情烦恼不已,那就是手足相争。
有次我去朋友家拜访,就碰到了这样的场景。
朋友生了两个孩子,女儿9岁、儿子7岁,两个娃都属于活泼好动的性格,喜欢的东西又差不多,因此老是为抢玩具、看电视吵个没完。
前一秒他们还相安无事,下一秒钟就冲着彼此吼叫,弟弟有时候还会对姐姐发起身体攻击,比如捏她、抓她、捶打她等等。
朋友每次都会细心开导,让姐弟两轮流玩,十几分钟过去,又是重复地尖叫、哭泣和相互攻击。
次数多了,朋友也有点不耐烦了,于是尝试将姐弟俩分开,没过几分钟,他们两个又求着大人再让他们玩在一起。
小孩的世界就是这么简单,我忍受你跟我抢玩具,但不能忍受你不跟我玩 。
其实我也能看出姐弟俩的妈妈,也就是我朋友在积极地介入调停,奇怪的是,她越是想要显得公平,孩子反而越不想接受
只要她对姐姐轻声细语地说,你先让弟弟玩这个,等一下再让你玩,姐姐就会噘着嘴说“为什么每次都要让他先玩?!”
手足相争,历来是大多数父母教养之路上面临的一大难题,并且这是父母认为最无法预防的突发状况。
对于接收了爆炸资讯的现代父母来说,有时候可能会产生困惑, 是不是应该遵循很多 育儿 专家的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相互之间的冲突?
很多情况下,一旦父母以裁判的角色介入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往往只会让局面变得更严峻。
作为局外人的父母,很难去判断准确到底是哪个先动手的,以及失控状况是由哪个举动挑衅而起的,父母要是维护其中一方,只会加深另一方的不满愤慨而已。
研究表明, 对资源的竞争 是导致手足冲突的主要原因,除了物质方面的争夺,还有父母的注意力和“不公平”的偏袒。孩子会感到不被父母公平对待心理失去平衡,继而用攻击兄弟姐妹来作出无声的控诉。
此外, 父母的行为模式 也会直接影响孩子们之间的和睦关系。经常争吵的父母,往往会让家庭内部的愤怒情绪升级,孩子们受身教“感染”,一旦情绪爆点被触发,就会模仿家长的所 为,将敌对情绪传递给身边人,特别是朝夕相处的兄弟姐妹。
那么,父母可以做些什么来减少手足冲突,并鼓励他们和睦相处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家劳拉·马卡姆(Laura Markham)博士认为, 父母要扮演好联结和润滑的角色, 不要害怕或者避免手足相争,而是要利用 机会让孩子们学习如何解决纠纷,在竞争中找出合作的方法与能力。
要把精力放在协助孩子们相互沟通上面,不要过度执着于道歉这个动作。
只要父母帮助孩子表达出内心的需求、真正能听进去对方所说的话,孩子也会在过程中培养同理心,学习到更深层次的修复冲突,到那时道歉其实没有那么必要了。
关于具体如何做,劳拉支出了以下几招,父母们可以借鉴一下。
1保持冷静
研究显示,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管理他们的脾气,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要做到保持冷静。
因为孩子是需要去感受父母创造的是一种“ 抱持性环境 ”(holding environment),也就是孩子在陷入混乱冲突的时候,父母所能提供的安全的包容环境。如果你能够温和地安抚你的孩子,他们也会慢慢学会如何让自己冷静下来,而这正是学习管理自己情绪的第一步。
2不要选边站
只要父母介入,就要摆正态度、对他们一视同仁,切忌选边站或纠结于到底哪方先挑衅的。
父母要摒弃掉“大的让小的”的教育观念,而是要将重点放在纾解和调适大的孩子的心态上, 只有把大孩子教好了,小的那个自然就会跟着学好的。
3设立基本规则
设立相互尊重的标准,比如不能伤害人、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家中的物品, 一旦有人违反了而辱骂家人或者不尊重对方,他们就要自己去弥补行为对关系所造成的伤害。
同时也要强调,如果孩子争吵后又央求着继续玩在一起,而父母必须再次插手调停,他们就必须各自分开去冷静。
4找出孩子潜藏的感受
相比仅仅强调孩子的愤怒, 找出他背后隐藏的感受比如受伤和恐惧,能有效地缓解孩子的怒气。
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对弟弟很生气,因为他说你很爱哭,这是不是让你很受伤”,当孩子说道“我恨他”时,这时候父母要引导她,恨并非是一种感受,它更是一种态度和立场。
有时候,人们愤怒到了极点就会觉得恨极了某人,即便是对我们所爱的人。但我们可以一起去告诉弟弟,他那样说你让你多难过生气,以致于你都不想再跟他玩了。
5提供情绪处理的替代方案
如果孩子被愤怒情绪影响到无法冷静下来,可以让他去浴室、关上门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在房间里用尽力气朝床上丢枕头,或者采用温和一点的做法,就是用画画表达不满。
6教授问题解决技巧
对于大的孩子,可以提醒他,大孩子享有一些特权比如可以比较晚睡,但同时他也要兼具一些特别的责任,就是绝对不能伤害比他小的孩子。
遇到冲突问题,用双赢的概念教授一些基本谈判和解决问题的技巧,比如零食平分,一人负责平分,另一人就可以先拿;玩具或 游戏 争夺,提议先玩一个人的 游戏 ,另一个人的 游戏 就要玩久一点。
7培养同理心
引导孩子去明白对方的感受,“你看看姐姐她哭了,我想她一定很受伤”“我们可以做点什么让她感受好一点呢”,在平日的亲子相处中,父母也要对孩子的感受多给予同理心,这是他们发展他人同理心的重要基石。
8培养合作精神
留意每一个发展手足团队合作的机会,并给予适当的奖励。
可以尝试设立一个“合作罐”,只要孩子之间没有争吵地、友爱地共同完成一件家务事或者其他事情时,就在里面投入一个硬币;当他们争吵时,就拿出一个或者更多的硬币,视具体情况而定。
等到硬币越积越多,再让孩子共同决定如何使用这笔钱。
9绝不体罚孩子
尽量不要采用任何形式的吼叫、殴打或者连坐式的处罚,这些行为只会告诉孩子,高压胁迫是达到目的的一个可行方式。
已有研究证实,受到体罚的孩子情绪会变得更加愤怒,也更容易和他人起争执,也比较容易重复不良行为。相反用正面积极的纪律,不但会增强亲子之间的关系、让他们更愿意守规矩,也为他们示范如何理性处理愤怒情绪。
10他们还只是个孩子
大的孩子打了小的那个,不代表他会变成一个杀人犯。
父母固然要教孩子不要对别人做任何不好的事情,但不代表你就可以片面地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你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会学起来的。
我们都是从孩子慢慢长大的,小时候难免会对其他手足生气,甚至会做出一些应激行为,但成年后的我们学会地控制住了情绪,思考问题也不再非黑即白,这是成长的礼物,同样地我们也要多给予孩子成长的时间。
教手足同侪之间好好吵架、不动手打人!
学龄前的手足与同侪之间,上一秒玩得很开心,下一秒就开始抢玩具,发生冲突时除了
争吵还会动手打人!大人可以理解较小的孩子因为语言表达较弱而只能动手,但是会说话的哥
哥姊姊,却还老是跟弟弟妹妹抢玩具、还动手打人,该如何是好
◎ 孩子生气会动手打人是面临冲突的反应,非故意!
『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是细想,当大人你看到孩子出现越矩行为时,
情绪一来常常都会忍不住想动手打小孩了,更何况是大脑都还没发育好的孩子啊!当孩子面临
生气或冲突情形时也是一样,譬如当别人抢他手上的玩具时,孩子当下的情绪被激怒,身体
的肾上腺激素突然上升,很自然的出现「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反应慢或年纪小的孩子可能
大哭,反应快的孩子通常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动手打人来保卫自己的地盘。况且,我们必须了
解7岁前的孩子,大脑中负责思考与判断的前额叶仍未发育成熟,往往无法控制冲动与情绪,
更无法在气头上学会思考,就直接动手打人了! 因此,学龄前的同侪之间会难免会有冲突而争
吵动手,更何况是整天腻在一起的手足啊!
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面临冲突或挫折时的动手行为,往往都并非故意的。家长您要做的不
是责骂批评,也不是避免冲突,反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对冲突、不动手、好好的来吵架!
◎教孩子好好吵架、学会沟通、有同理心
家长对于孩子间的冲突容易失去耐心,希望手足同侪之间能主动不冲突、肯礼让。其实,手足与好友之间就犹如夫妻间会时常斗嘴,只是孩子还没学会用语言来沟通、理性的解决冲突。亲爱的家长您要努力的是,从2岁后试着帮孩子找玩伴或进入团体,去适应与不同孩子互动,也才有机会引导孩子在冲突时学会好好吵架与沟通、想出方法,进而引导同理心去体谅与分享,当然也能逐渐减少动手打人的行为。
当孩子正在与同侪或手足争吵、冲突时,家长你可以用五个步骤来引导孩子好好吵架:
1分开冷静
首先,大人要学会先冷静,避免大吼大骂,才不会做出最错误的身教。
立即将冲突的两人分开,避免拳脚相向或冲突越演越烈。
2好好表白情绪与界线
大人别急着仲裁!好好的引导双方表白,说出不满与情绪,更说出自己的
意见与界限。若有一方年纪小语言能力弱,则需要大人协助表达。让孩子说出
情绪,孩子才能真正冷静下来!
3聆听或 同理他人
要求孩子不管是否认同对方意想法,都要耐心聆听对方的情绪与意见。大人试
著引导孩子去理解对方的感受,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踏到别人的界线,或者做
出让对方不舒服的行为。
4 交流协商 方法
大人试着引导孩子一起协商出彼此可以接受的方法与规则,或大人也能想几个方法让孩子选
择,一起找出更好的互动相处方法,当然!方法中可能包括退让与分享。
5正向鼓励好的行为如不哭闹、愿意分享,强化孩子好的行为与正确的处理方式。
让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学会面对冲突、同理与分享给他人,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家长的耐
心与不厌其烦的引导,更需要家长您冷静的态度来应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