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们有矛盾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才会更好?

发现孩子们有矛盾时,父母应该如何处理才会更好?,第1张

子女多的家庭,很容易发生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抢,吵架,甚至打架。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相处得和和睦睦,相亲相爱。但兄弟姐妹之间由于长期相处在一起,朝夕相处才最容易引发矛盾和问题。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距离近了,美就没了。

上次我去一个亲戚家,刚进门,就听到了吵架的声音。一看,原来是亲戚家,我的表姐表弟正在吵架,起因是两个人在争抢一包零食,表姐说零食是她先拿来吃的,就应该是他的。表弟说这是他让妈妈在超市买的,应该是他的。两个人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差一点就要打起来了。

亲戚听完顿时也生气了,一把抢过那包零食,扔进了垃圾桶,边教训他们,抢什么抢,没吃过零食吗?两个亲姐弟,为了一把零食就快要打架了,像什么样子,长大了怎么得了!表姐和表弟吓得不敢说话了。

据调查,引起家里的孩子们闹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争夺“财产”。当然也不是像古代那样几个皇子为了争夺皇位骨肉相残,甚至杀君弑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还做过一种研究,叫做手足互动,研究者通过大量的试验可以看出,2-4岁的孩子,最容易闹矛盾,平均每个小时都会闹6-7次矛盾,让人应接不暇;年龄稍大的孩子闹矛盾的频率会相对少一点,像4-7岁的孩子,每小时闹矛盾达到3-4次。至于闹矛盾集中的原因,大多要归于“财产”

这种“财产”在孩子的认知里,可以是他捡到的石头、树枝,他看上的小花小草,他拥有的零食,衣服,玩具等等。这些财产一旦被抢,就会引起孩子们的矛盾。小孩子的占有欲都很强,这些东西在他手里,他会保护得非常好,生怕被别人抢了去,这时候,一旦有人动手抢了,那么孩子就会立刻生气,哭闹不止,与抢东西的人争吵。

那要怎么减少孩子之间的矛盾呢?子女众多的家庭,父母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才能减少孩子之间的矛盾,切记不可厚此薄彼。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最厉害的人,他们也非常听父母的话。父母在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一定要公平公正且合理。手心手背都是肉,亏待了哪一个,孩子的心里都会非常不舒服。

还有,父母想要减少孩子之间的矛盾,就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同时也要教会孩子不要随意抢夺别人的东西,尊重别人的物品所有权。是谁的就是谁的,不能因为年龄的大小而有失偏颇,随意抢夺别人的东西就是不对的,对孩子进行好的连续,才不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

家庭有兄弟姐妹就难免就发生矛盾,但是父母一定要协助化解这些矛盾,不然会矛盾越来越激化,矛盾也会越来越多。兄弟姐妹之间都是有血缘关系的人,是很亲近的人。他们之间的矛盾也要多让他们自己调解,有利于亲近关系。

在我看来,夫妻在带娃的过程中更容易吵架,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带娃是一项非常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任务,特别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需要不断地照顾、喂养、换尿布等等。这会给夫妻双方增加很大的负担,可能导致双方都感到疲惫和压力。当双方都处于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情绪容易变得敏感和脆弱,从而更容易发生争吵。

其次,带娃是一项需要协作和分工的任务。夫妻双方可能对于如何照顾孩子有不同的意见和偏好,这可能导致分歧和冲突。比如,一个人认为应该让孩子尽早独立,另一个人可能更倾向于过多地保护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可能就如何教育、如何处理孩子的问题产生分歧,引发争吵。

另外,带娃也会给夫妻双方的个人时间和空间造成限制。有时候,一个人可能希望休息或者有自己的个人爱好和兴趣,但因为孩子需要照顾而无法得到满足。这可能引发不满和情绪的积累,最终导致夫妻之间的争吵。

尽管带娃的过程中夫妻更容易吵架,但我认为通过沟通和理解是可以缓解这种情况的。首先,夫妻双方应该保持良好的沟通,坦诚地表达彼此的想法和需求,并寻找共同的解决方案。其次,夫妻应该相互理解和支持,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给予对方一定的个人时间和空间。最重要的是,夫妻要相互包容和宽容,明白在带娃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这些争吵只是暂时的,不应该影响到彼此之间的感情。

总的来说,带娃时夫妻更容易吵架是很正常的现象,但通过沟通、理解和包容,

带娃时夫妻更容易吵架,这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以及一些可能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首先,带娃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耗费精力的任务。新生儿或幼儿需要持续的照顾和关注,包括喂养、换尿布、安抚等。这对夫妻来说可能是新的角色和责任,需要适应和学习。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改变可能导致夫妻之间的紧张和压力增加,从而增加了吵架的可能性。

其次,带娃过程中可能存在意见不合的情况。夫妻可能对于如何抚养孩子有不同的看法和方法。例如,关于喂养、睡眠、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夫妻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偏好。这种差异可能引发讨论和冲突,导致吵架的发生。

此外,带娃会消耗夫妻的时间和精力,限制了他们的个人自由和休闲时间。夫妻可能感到疲惫和压力,缺乏时间进行自我放松和满足个人需求。这种长期的压力和疲劳可能导致情绪紧张和容易发生争吵。

解决带娃期间夫妻吵架的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方法:

1 沟通和理解:夫妻之间应该积极沟通,分享彼此的感受和需求。理解对方的观点和处境,尊重彼此的意见和决策。

2 分担责任:夫妻应该共同分担育儿责任,合理安排时间和任务。相互支持和配合,互相帮助减轻负担。

3 寻求支持:寻求外部支持和帮助,例如家人、朋友或专业育儿顾问。他们可以提供经验和建议,缓解夫妻的压力。

4 自我关爱:夫妻都需要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和缓解压力的方法,例如锻炼、阅读、社交等。

5 建立共同目标:夫妻应该共同制定育儿目标和价值观,明确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有助于增强夫妻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减少吵架的发生。

6 学习和成长:夫妻可以一起学习育儿知识和技巧,参加育儿课程或阅读相关书籍。这有助于增加双方的共识和理解,减少冲突的可能性。

7 灵活适应:带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夫妻需要适应孩子的成长和变化。灵活应对挑战和调整自己的期望,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争吵。

8 寻求妥协: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夫妻可以尝试妥协和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通过互相妥协和让步,维持和谐的家庭氛围。

最重要的是,夫妻之间应该保持理解、尊重和爱的态度。带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夫妻之间的合作和支持是建立幸福家庭的基础。通过积极的沟通和相互支持,夫妻可以共同应对挑战,建立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

再小的宝宝也能听到父母的争吵

表哥家里几个月前新添了宝宝,喜气满满的,可是最近,宝宝常常无缘无故就开始哭闹,奶也喂过了,尿也撒过了,身体也没什么异常,可就是比别家小孩哭闹的频率高。

去看了医生,也说不出什么道道来,只好找做幼师的小妹,来取取经。

经过一番沟通,似乎找到了问题所在。原来啊,表哥这一对小夫妻,日常的相处模式就是吵吵闹闹的,从恋爱时期,就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就这么风风火火的过日子,好几年也习惯了。

这家里添了宝宝,表哥表嫂觉得孩子这么小,听觉还没发育,也就没在意,在宝宝面前吵架,简直是家常便饭了。

可实际上,在宝宝面前吵架,影响可大着呢。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听觉在母亲的子宫中就开始形成,发育的关键时期是在婴儿期。

所以婴儿的听力很早就开始了,甚至是胎儿时期,所以表哥和表嫂认为,孩子出生不久,没有听觉,是错误的想法。

婴儿不仅有听觉,而且有他自己的特点。几个月大的宝宝,正是对声音敏感的时候,不仅爱听自己和别人发出的声音,而且还能把声音和声音的内容建立联系,甚至模仿说话者的情绪。

表哥表嫂吵架时,对宝宝毫无顾忌,宝宝能听到争吵声,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的不良情绪,所以当爸爸妈妈一起出现的时候,不会说话的宝宝,就用哭闹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听完小妹的一番分析,表哥表嫂茅塞顿开,并表示以后再也不当着宝宝的面吵架了。

当着孩子面吵架危害大

其实啊,父母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仅仅会引起孩子不满,从而哭闹,还会有超出父母想象的坏影响:

1阻碍孩子感官发育

婴儿的听觉和视觉非常敏感。如果他听到父母的激烈的争吵声,他的感觉是痛苦的,甚至身体会变得僵硬,神经会收缩,以便自我保护。

在婴儿时期,如果经常受到痛苦感受的刺激,势必会影响听觉、视觉发育,严重的将来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因为感官协调不好,导致学习能力差。

2大小便失禁

稍大一点的孩子,会对父母的争吵产生恐惧心理,此时他接收到的信号是,不能靠近父母,不能和父母说话。

久而久之,也就不敢表达想上厕所的意愿,严重的,到上幼儿园了,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或是父母一吵架,就大小便失禁。

3造成性格缺陷

孩子很难理解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

在孩子们有限的认知里,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尤其是有时候,夫妻之间有冲突,却把自己的孩子作为发泄对象。

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孩子会觉得都是自己的错,久而久之,就不敢和别人交流,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

4模仿吵架行为

幼年时期,是人类模仿力最强的时期,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会给孩子带来这样的错误印象:吵架是交流的唯一方式。

在一个经常吵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也会变成一个爱吵架的人,碰到任何问题,只会用吵架的方式来解决,严重的甚至无法正常与人交流。

这样做能避免伤害孩子

可是夫妻相处,难免有磕磕绊绊,不可能完全不吵架,怎样才能不影响孩子呢?其实啊,只要掌握这样几个方法,就能避免这个问题:

1吵架尽量避开孩子

在家吵架记得关房门,声音不要过大,矛盾尽量不过夜,床头吵架床尾和,多沟通,少冷战,让吵架这件事,只停留在夫妻双方。

2当面吵架一定要和好

有时候夫妻情绪上来了,顾不了很多,等回过神来,已经在孩子面前吵架了,这时候就要有一个爸爸妈妈的样子,解决好问题后,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给孩子传达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3学会向孩子道歉

把孩子当做独立个体,遇事要考虑孩子的感受,父母之间有冲突,孩子很难置身事外。

影响到了孩子的情绪,父母要学会向孩子道歉,这样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吵架不是一件好的交流方式,也是给孩子树立榜样,日后遇事能够多换位思考。

第一,作为家长应该自我检查一下,孩子这样性格产生的原因,是不是家里经常带他的人影响了他

第二,他是不是收到**、电视、等其他形式传播给他了一些对于人与人之件关系的误导

第三,孩子争强好胜不是坏事,作为家长首先应该肯定孩子的争先的精神,不要一味的给予否定

第四,引导孩子最重要就是不要把他当做是你的孩子他必须按照你的要求去做,给孩子机会判断

这样做他自己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伤害了谁?让孩子自己思考思考

第五,根据孩子给你的答案你再判断一下原因出在哪里,根据这个原因你在用一些建议性的提问

不要命令式的,(例如:如果我们和小朋友讲讲道理呢,会不会更好呢?)变换口气不要以

自己是家长而自居,给孩子平等、尊严、判断的机会、选择的机会。

很多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都会感觉自己与孩子在沟通上出现问题。孩子想要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与主张,脱离父母的掌控。而父母认为孩子不成熟,仍会以管教小孩的方式教育孩子,这也容易成为双方争吵的导火索。对此,父母应该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多的隐私空间。

一、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会想要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与主张,以此脱离父母的掌控。

很多父母应该有注意到,当自己的孩子在成长到某个阶段的时候,突然减少了和自己谈心的频率。与此同时,她们也不愿意让父母帮忙收拾自己的物品,插手自己的事情。事实上,这就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一个表现。孩子在进入青春期以后,会想要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与主张,以此脱离父母的掌控。她们会开始拥有很多只属于自己和亲密好友的“小秘密”,而这些“小秘密”是不能让父母知道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已经渐渐长大了,她们不愿意被大人们当做小朋友看待,她们会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很多事情,父母对她们的一些要求与好奇是多管闲事的表现。在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们,内心对外界的评价都会比较敏感,如果父母经常想插手她们的事情,她们在和父母说话时的语气也会不自觉地变重。

二、以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即使进入青春期也还没长大,因此仍然会以管教小孩的方式教育孩子。

以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即使进入青春期,他们也还没有长大,因此仍然会以管教小孩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的父母会认为孩子没有自立能力,他们习惯帮自己的孩子安排很多事情,甚至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指指点点。举个例子,一些家长会在没有问过孩子的前提下,就帮孩子收拾房间,将他们认为孩子已经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等到孩子回到家,发觉自己的东西被父母碰过,就会对父母大发脾气,认为父母一点都不尊重他们。父母与孩子之间一旦没有达成共识,也没有做好充分沟通,双方就容易因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吵架,而双方对彼此的不理解也会成为发生争吵的导火索。

三、父母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应该学会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多隐私空间。

有的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仍然没有改变对孩子原来的的教育方式,因此会经常与孩子发生争吵。由此可见,父母在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时,应该学会对他们适当放手,给孩子更多隐私空间。如果孩子不希望家长帮他们安排一切日常生活细节,家长可以试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但前提是家长要和孩子强调“负责任”的重要性,如果孩子做错事情,也要有承担后果的觉悟。除此之外,给孩子提供一个只属于孩子自己的隐私空间也很重要,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为了不与青春期的孩子陷入争吵,家长一定要更多地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并且找到方法解决与孩子之间产生的问题。

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劳伦斯·科恩还提到:孩子有时候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别人,只有当大人没时间、没精力、不得其法而无法提供帮助时,他们才转而去攻击他人。

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不管是争夺父母的关注,还是“社交掌控权”。父母有技巧的插手,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横加干涉,才能帮助和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586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