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好方法,聪明处理手足争吵 家里不时发生手足争吵的状况吗?为了抢玩具动口、动手,甚至一言不合就跑来跟父母告状,想必一定常令爸妈感到一个头两个大!其实孩子之间的争吵,也是学习人际互动的过程,若能进行合适的引导,不仅能从中学到妥协、处理不同的意见,也有助于社会化与价值观的建立。 孩子又吵架?
2岁的妹妹经常趁姊姊不注意翻她幼儿园的书包,偶尔还会从书包里直接拿走姊姊的作品或文具。当姊姊发现时,气愤的从妹妹手中抢回来,妹妹立刻不甘示弱的高声哭闹,此时家中大人听到妹妹的哭闹声多是过来责备姊姊,要她别这么小气还跟妹妹抢,应该礼让妹妹……。
上述为资深心理师何采谕曾辅导过的状况,她指出:「由于大人较为坦护妹妹,造成姊姊的心理不平衡,两人因而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不过,好在奶奶理解姐妹争执的状况,何心理师与家长沟通时,建议应给予妹妹适当的规范与教导,毕竟妹妹未经姊姊同意直接翻找书包或拿走物品并不恰当,在大人的教导与留意下,两姊妹的争执也逐渐减少。
何采谕心理师进一步指出:「手足争执最常见到的状况,是哥哥或姊姊抱怨弟弟、妹妹抢玩具;而弟弟、妹妹则是生气哥哥、姊姊不愿意分享。」或是孩子们在关心的事物上互相计较,包括大小或多少,例如:为什么哥哥的蛋糕比较大块,我的比较小?为什么他的玩具比较多,我的玩具比较少?
为何手足容易发生争执?对于手足之间好发的争吵原因,何采谕心理师提出两个主要重点: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一般而言,孩子会随年龄发展出每个阶段应具备的认知能力,例如「你的」、「我的」、「爸爸的」、「妈妈的」等,当孩子年龄未到尚未发展这些认知,就容易因为不理解而出现误会与争执;加上2~6岁的孩子比较自我中心,他认为这些玩具是他的,为什么要与人分享? 甚至当爸妈拿不同杯子装一样多的饮料给孩子,哥哥可能认为弟弟的杯子比较宽或比较高,装的饮料比较多而起争执,但其实内容物是一样的。何采谕心理师表示:「因为孩子的认知力还不具有容量的概念。」
除此,由于这阶段孩子的注意力无法同时捕捉太多讯息,对于大人的话可能只专注于前半段,例如:妈妈请妹妹先把玩具给姊姊玩,再拿另一个玩具给妹妹,妹妹可能只听到「先把玩具给姊姊玩」,于是妹妹开始闹脾气,为什么只有姊姊可以玩、我却没有玩具?综合这些因素下,孩子容易陷在固著的思考状态,无法理解为什么大人要求他做这些事。
羡慕、嫉妒或争宠 手足争执的主要关键多在于计较公平与否,例如在弟弟或妹妹出生前,身为老大或排行较前面的孩子多是独享玩具。当弟弟或妹妹出生、长大了,他必须学习与弟妹分享,此时会产生「为什么要跟他们分享?是不是爸爸妈妈对他们比较好,所以要把我的东西拿走」等念头。若加上大人经常对孩子说:「你是姊姊或哥哥,要照顾弟弟妹妹」,更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嫉妒或羡慕的心态,为什么爸妈对弟弟妹妹比较好?若心态没有处理好,即使到了小五、小六仍会出现羡慕、嫉妒或争宠的状况。
手足争执的关键在于计较公平与否
8个好方法,聪明处理手足争吵 小心!3个NG处理法手足之间争吵时,常见的处理模式是父母大声斥责,接着要求年长孩子礼让年幼孩子以平息纠纷,然而总是要求大让小的方法恰当吗?是否会造成反效果?还有哪些常见的处理方式亦有待商榷?
1 大的要让小的 当父母经常以「大的要让小的」为由,希望年长孩子将玩具或物品先给年幼的孩子时,何采谕心理师指出:「容易造成年长孩子产生嫉妒或争宠的情绪,觉得爸妈比较疼爱弟弟或妹妹,甚至觉得爸妈对他的关爱被弟妹剥夺,可能趁大人没注意偷偷欺负年幼的孩子。」
2 通通有奖或通通处罚 孩子起争执时,假设是因为玩具的缘故,有些爸妈可能会直接将玩具全部没收,让孩子们都没得玩,何心理师说明:「这即是连坐法。不可否认的,有时连坐法有其效果。」她分析,孩子在争执过程无法进行协调时,有时连坐法是让双方冷静下来的方式,可是不能经常使用,否则对没犯错的孩子不公平。毕竟两个孩子争吵时应先了解原因,倘若爸妈问也没问直接将玩具收走,也许对其中一个孩子并不公平、未顾及孩子的感受。
何心理师曾见过有些父母,习惯以连坐法处理手足争吵的情况,导致孩子发展「玉石俱焚」的心理。像有的孩子故意霸著玩具不让另一个手足玩,让另一方急得跳脚,当爸妈采取连坐法介入处理,也顺应孩子「我不要玩,你也别玩」的心理。
3 哭闹孩子有糖吃 当孩子之间起争执时,哭闹的孩子总是会引来大人的关注,久而久之也可能造成他利用这种手段达到目的,何心理师表示:「这类孩子未来上幼儿园或进入小学,与同侪相处容易产生状况。」像是他在学校得不到要的东西时,直接以哭闹的方式表现,倘若老师坚持原则,孩子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可能发更大的脾气或以其它手段来取得。
因此,处理孩子的问题时,并非孩子大哭、吵闹就立刻满足他的需求,应让孩子学习适当的情绪表达,例如哭,但哭完以后应有解决的方法,像是以语言表达他的需求或不满,别让孩子习惯用哭闹作为手段。
8个好方法,聪明处理手足争吵 孩子又吵架!试试8个好方法1 先观察,让他们自行处理 在进入幼儿园前,孩子必须具备社交技巧,换言之,本身要发展一套因应与处理模式。所以当手足发生争吵时,大人不妨先放手让孩子练习自行协调,借此训练他们的社交技巧与问题解决能力。除非孩子已经大打出手,出现伤害彼此的情况,否则不用急着涉入孩子之间的争执,先听听他们的对话、是否协调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
2 处理的原则公平 处理争执的方式尽可能公平,何采谕心理师指出:「所谓的公平,必须随着孩子的特性、认知能力等有所差异,每个孩子的基准点不同。」毕竟如果两个孩子的年纪、身心发展状态不同,用同一个标准要求,对于其中某个孩子并不公平,应个别对他们有着独一无二的标准,而处理方式也应量身打造。
举例来说,姊姊喜欢衣服、弟弟喜欢车子,如果新年礼物父母都帮姊弟俩准备车子,做法看似公平,但姊姊想必感到不开心、甚至觉得不公平,弟弟喜欢车子,但她喜欢的是衣服而不是车子,因而心生不平觉得为何弟弟收到他喜欢的礼物,自己却不能收到喜欢的衣服?
如果孩子因为协助家务而起争执,例如:7岁姊姊和4岁妹妹整理房间,为了负责的工作而吵架,何采谕心理师建议,父母应根据两人的能力分配工作,例如姊姊负责把书本放进书柜里,弟弟负责把积木、小汽车放进玩具盒里,每个人都依照能力分配工作,也都有事可忙,如此一来不仅从中获得成就感,也不会因为都是姊姊做、弟弟没有做,或两个人做同样的事而计较、争执。
3 让孩子轮流发言说明 偶尔不妨训练孩子举手发言,尤其当他们起冲突时大家会争着解释,何采谕心理师指出:「有时连谁先讲、谁后讲都成了争执点,甚至让大人对于原先状态感到混淆。」因此,试着让孩子轮流说明发生状况,同时训练孩子当他人发言时必须学习等待,也是尊重发言者的表现。
4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常见到家长会落入「不与人分享就不是好孩子」的观念,可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却觉得这是他最喜欢的玩具,亲子间因而陷入矛盾……,何心理师表示:「分享与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是两个概念,孩子对于自己的专属玩具能自主决定是否出借或分享,倘若他愿意与人分享,则是更高的层次。」
5 平时鼓励、培养孩子共享 平时多鼓励孩子与人分享玩具,不仅能从中得到快乐;别人若也愿意与自己分享,除了在人际社交有所交流,也许自己还能玩到不同的两种或三种玩具。不过原则上父母不应予以强迫,而是由孩子自行决定。
6 订立家规与界线 应依照孩子的能力分派他可以做的家务,当孩子完成时,给他一些奖励或鼓励,何心理师表示:「除了像点心、零用钱等实质上的奖励,也可以是正面的口头鼓励,让他从中获得成就感。」
7 转移注意力 由于孩子的认知尚在发展,有时在争执状态下容易固著于某一个问题点,即使父母不断告诉他原因,但因为他的认知能力还没发展到这个阶段,会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况,尤其幼儿园与中、低年级的孩子经常发生。例如:爸妈要求孩子将饼干分给弟弟妹妹吃,他可能会觉得这是他的饼乾,为什么要分给别人吃?虽然大人希望孩子依照社会的标准来做,但孩子的认知思考还没发展到这个状态,可能会产生一些反效果。因此,何采谕心理师建议:「出现类似情况时,不妨试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做其它的事或转开话题。」
8 正向情绪面对孩子的状态 当父母处理孩子的争执时,必须衡量处理方式是否会受自身情绪影响,因此,尽量让自己处在情绪平稳的状态下处理孩子的问题,也才能思考这个方法对孩子是否恰当。
情绪平稳的状态下处理孩子的问题
8个好方法,聪明处理手足争吵 处理手足吵架,Hold住4原则因为孩子的想法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容易发生手足争执,当父母在处置时应掌握哪些原则?
原则1 安全范围内勿过度干涉 当孩子为了饼干点心或玩具而争吵时,何心理师指出:「先在旁观察他们的处理方式,对于不恰当之处予以提醒,让他们思考解决方式。」倘若孩子提出:「我先玩汽车,等一下再轮弟弟玩」,由他自行征询对方意见,如果对方愿意那就照这方式进行;若对方不同意,请孩子再思考其它协调方式,例如猜拳,让他培养与人互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假如父母过度介入,可能会发现孩子经常打小报告:「我要告诉妈妈」、「我要告诉老师」,没有发展出自己的解决方式。
不过何采谕心理师提醒:「这必须视孩子的年纪与发生状况而定,若是2、3岁年纪较小的孩子,则需要大人协助。另外,如果涉及打架等暴力行为,亦需要父母较强制的介入处理。」
原则上,家长不用特别界定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时是仲裁者、有时是协调者、也可能是沟通者。举例来说,年纪较小的孩子不会处理争执,需要父母直接下指令;至于大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完整,加上经验多,比较懂得如何处理事情,此时父母可以做一个引导者。
原则2 切忌肢体处罚 处理孩子们的争执时,尽可能别以暴制暴。有时候孩子管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出现激烈的反应,如果孩子们大声吵架,爸妈还比他们更大声,容易让孩子学到这样的互动模式。另外,以暴制暴也包括肢体的体罚或情绪勒索,有些父母用自己的情绪强迫孩子接受,这可能造成孩子表面接受,内心却有着不甘愿。除此,有些父母还会威胁孩子:「如果你不做什么事,我就不让你做什么」,试图剥夺孩子喜欢的东西来要求他做出好行为的目的。
若想借由剥夺孩子喜欢的事物来要求他做出好行为,何心理师指出:「有2件事不能剥夺──生理需求,不能因为孩子没做到要求的事而不让孩子吃饭、睡觉、或上厕所等;哭泣,哭是情绪表达与发泄的管道,可是孩子哭完时,应让他学习以适当方式(例如冷静说明过程)来表达发生什么事。」
哭是情绪表达与发泄的管道
原则3 情绪不佳时请家人协助 有时父母可能因为工作不顺利或遇到棘手的问题,而将情绪带回家里,此时面对孩子争吵,心烦意乱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处理方式,甚至在气头上而说出不妥的言语或责备,当爸妈发现这种现象时建议暂时离开现场,或请其他家人来协助。不过何心理师表示:「平时大人之间必须培养默契、互相沟通协调,了解主要照顾者的原则。如果随意请一个家人来处理,他可能因为不熟悉父母与孩子互动的状态或标准,反而造成反效果。」
原则4 明确的价值观 家长必须具有明确的价值观,毕竟孩子争执的事物或状况不见得每次相同,当爸妈具有清楚的原则,孩子才知道爸妈的界限,能笃定的处理。倘若原则或价值观模糊或摇摆不定,可能令孩子不知该遵守的规矩,有些精明的孩子则会试探爸妈的底限,如果他发现这个程度爸妈不会生气,就再前进一点。再者,当爸妈的标准、价值观不够明确时,父母所给的指导或处理方式未必能让孩子信服。
8个好方法,聪明处理手足争吵 3撇步,教养变Easy1 发掘孩子独特的特质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展现的气质也不尽相同。因此,父母借由与孩子的亲子互动时间发掘孩子的长处,协助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发挥专长或优势。
2 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 家庭气氛和谐融洽,孩子的情绪会比较稳定。因此,建议家人之间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相处、互动时既温暖又轻松。
3 培养家人间的亲密感 无论是亲子、夫妻之间,或与长辈相处,平常应培养亲密感。如果经常冷漠以对,何采谕心理师指出:「可能让孩子觉得好像不需要在意别人的想法,当他在面对问题时即以自我状态考量。」然而,若家人的关系紧密,孩子在与人互动沟通,甚至在外面对人际问题,心态与情绪也会较正向。
何采谕 学历:政治大学心理学系、高雄医学大学行为科学研究所临床心理学组 经历:台南欣悦诊所临床心理师、高雄长庚医院儿童心智科临床心理师、上善心理治疗所临床心理师 现职:儿童绘本作家、《亲子天下杂志》「请问教养专家」驻站临床心理师、《全国儿童乐园》月刊咨询专家
“他们为什么老是打架”当许多父母再次听到从孩子房间里传出的尖叫声时,他们会问自己一个无处不在的问题。
让我来告诉你答案吧。就像我们成年人一样,孩子们会吵架,是为了得到某样东西。因为无论是学习、吃饭还是争吵,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有一个目的。那么你肯定会问,争吵的目的是什么这可以是为了拿到球去玩、获得看电视的遥控器,或者得到父母的关注。
孩子争吵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背后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某种东西(玩具、食物、电视等),而对每个孩子来说最有价值的获得是——他们在父母心中的位置,换句话说:父母的爱和归属感。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时候,年小的孩子去惹恼年长的一个,然后等挨了打,这样他就可以在爸爸妈妈面前哭,继而等着他们去惩罚他的哥哥,这样就让他获得父母的肯定,得到了父母的“爱”。
尽管并非总是如此,但在很多情况下,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吵被他们用作清楚了解自己在家庭成员中地位的机会。孩子想要确认兄弟姐妹中谁会得到父母的支持,谁会受到责备。
所有的孩子,就像所有的人一样,都想要感受到被爱、被要求、有帮助、有价值,能在家庭、他们的位置能得到安全的接纳,一个无条件的接纳。
为了做到这一点,孩子们会做两个动作。首先,他们会以某种方式行为,然后,根据他们的行为,他们观察父母的反应,而父母的行为或者反应将进一步影响他们的行为。
孩子的归属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孩子对自己的归属感越怀疑,越感到不稳定,就越容易出现消极行为。反之,孩子的归属感越稳定,越能感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和父母对他的爱是放心、不受限制的,他们就越不会试图通过消极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那么,大一点的孩子总是要让步吗
每次6岁的小李和她4岁的妹妹豆子争吵中,他们的父母都对他说:“小李,你是姐姐,让着点,让她玩吧。”这就是为什么豆子会引发的争吵越来越多,因为她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并且把自己定位为家里需要别人忍让的小孩子。另一方面,小李不想让着妹妹,她也渴望父母的支持,需要父母对她的归属感和爱的肯定。
每次争吵都是小李检查自己在家中地位的机会。而每次父母对豆子的支持,都在强化她的感觉,即她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确保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感受归属感,获得父母的爱。
那么小李将会决定如何做呢?
第一种可能 ——小李知道父母不可能支持她,因此她可能会采取“放弃自己的需要和愿望”的策略。从外部来看,这可能看起来很好,很平静,但代价很高——为了能被家庭接受,小李会放弃表达自己欲望的自由。因此,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和朋友相处时,她都可能会采取同样的行为,为了被接受而压抑自己的需求。而且,她可能会开始积累对姐姐和/或父母的愤怒。
第二种可能 ——小李将努力争取她在家庭中的地位。每次父母会支持她的妹妹,就会向她强调,她的位置是“不安全的”,因此她会努力反抗她的妹妹和父母,且这种斗争将变得越来越极端。
父母想要帮助孩子,但是当他们介入孩子的争吵并选择一方时,就伤害了他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让大的那个相信父母对TA的爱少了,而小的那个觉得TA太小,需要依赖父母,需要父母的帮助,这样最终将没有人能从中受益。
父母应该帮助和指导孩子如何解决冲突和争吵,而不是作为决策者,告诉他们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父母应该做榜样,向孩子展示父母如何解决家庭冲突,成为他们观察并学习的积极榜样。
父母应该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方法和机会来实践,教孩子如何表达他们的需求,倾听他人的问题,如何提出想法,如何相互沟通、讨论解决方案和问题。
把家作为一个训练场地,为孩子提供正确的思维和有价值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管理和解决生活中无论是与朋友、同事或爱情关系等矛盾,这才是父母如何在真正的为孩子的生活做准备。
作者\双宝阿木
编按: 父母都是叫吵架中的孩子分开来,而潜力种子的儿童教育中心主任则是教孩子如何吵架,正在苦恼手足之争的爸妈,赶紧来学学呀!
很多人问我?双胞胎感情好不好,会不会吵架身为儿童治疗师与教育工作者的我,还是得很诚实告诉大家……
大人你不懂的微妙手足之情!
手足间的情感很微妙,双胞胎更是有趣!
两个孩子从在我的肚子就被迫要与人分享世界与生活,不管是互动、强夺与竞争是从妈妈肚子里就开始的…
老天爷让两个孩子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中,让这两个仍未有自我观念的小家伙,从小就不断用各种方法来探索彼此,这样的互[动]中当然就包括抢、推、咬与打。
其实,仔细想想这就是孩子在认识自己和别人,想跟外界互动的方式,只是方法在大人眼中比较「原始」,会过度解读成「欺负」而已。
因此当你家老大在[探索]宝宝时,别过度紧张,幽默点吧!
推荐阅读:连坐法处罚解决手足争吵,治标不治本
随着双宝弟弟长大、反应变快会还手的时期,两人的争吵竞争才真正进入白热化。
在谁也不让谁的状况下,两个大脑未进化完成的孩子,不时的会出现推人、咬人和打人的情境。
随着年纪增长,孩子情绪更为复杂,双宝之间当然还会产生忌妒、争宠与争爱,就像妈妈你家生了第二个宝宝时,老大会出现的退化、坏脾气与故意行为。
虽然双宝在家常常互不相让、打来抢去,但是只要其中一人不在家,另一个人就会莫名的失落,不断吵着要找彼此。
在外头若有其他小孩来欺负弟弟时,通常不用妈妈我冲出去围事,因为强悍的姊姊一定会奋勇挺身而出,大声斥喝「不要欺负我弟弟!」,这时妈妈在一旁感到非常欣慰。
这就是大人无法介入的手足之情,所以各位爸妈,幽默一点看待手足间『不打不相识』的情感吧。
孩子会动手打人,因原始大脑仍需要学习进化。
即使妈妈我是受过训练的儿童专业人员,仍要经历孩子感觉像是无止尽的争吵时期。
但是从时间与经验中我深深体悟到,天天相处的夫妻间都时常见了面就吵架、有摩擦口角,你岂能期待亲密的手足之间能没有争吵与冲突呢!
更何况大脑负责思考与判断的前额叶必须到25岁才能真正发育成熟,当孩子面临冲突情绪被激怒时,会很自然就会出现「战斗或逃跑的反应」,无法控制冲动与情绪时,孩子当然就直接动手打人了!
大人千万不过度期待孩子没有经过学习就懂得如何面对,反而要把握冲突当下,试着平静的引导孩子从中学习、启动大脑额叶的思考,孩子才能慢慢从「原始」逐渐「进化」,成为会用语言沟通『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人啊!
别怕争吵!让手足间学会『如何吵架』
孩子先天气质不同,对冲突的反应不同,但是不外乎以哭闹、生气、推咬打人来表示。
而这些都是孩子不知如何表达情绪、想捍卫地盘又不知如何表达的缘故。爸妈千万别害怕争吵,反而要借机让孩子从中学会『如何吵架』。
当然,孩子们通常不擅用言语表达情绪,习惯用哭闹表达。但3岁以后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用语言或合理方式来吵架与面对冲突!
教孩子『如何吵架』!
原则就是让孩子学会在争吵中表达立场与表白情绪、学习协商技巧、或适时的请别人协助。用不伤害他人的方法,取代大哭大闹与动手打人。
家长更进一步在冲突中,引导孩子去同理、体谅他人,偶尔要适时的退让与分享。
而以上这些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学习判断、思考、决策的能力啊!
我来实际来分享,生活中姊弟抢玩具时,妈妈是如何教孩子『如何吵架』。
孩子争吵时,妈妈通常要把雷达打开,不立即介入但默默在一旁静观其变。
一旦发现动手打人就先将彼此拉开,开始 引导『如何吵架』 !
引导孩子表达立场与表白情绪
『怎么哭哭了』引导孩子个别说出情形
大人可引导孩子说出完整句子与感受
如『你是不是想说,这是我的东西,弟弟你不要抢!不然我要生气了~』
学习协商技巧
『你不想弟弟抢玩具,想想给以怎么办』
如『弟弟,我等一下玩完就分享给你,你先玩这个小车车欧!』
适时请别人协助与仲裁
如『生气也不能打人,打人就不对!但是你可以请大人帮忙』
同理或体谅他人
如『姊姊!弟弟年纪小还不太会说话,也许他只是喜欢你、想跟你玩,不是故意要抢你的欧! 你不跟他玩,你看他好伤心欧~』
协商方法或退让分享
如『你里面有4个玩偶,不然你先分享一个给他玩,他应该会很开心。还是你要当个厉害的姊姊教他一起玩,一起分享你的玩具阿!』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说~『不然用猜拳来决定好了!输了不可以耍赖欧~』
当家长引导提出的方法无法达成共识,或者引导一方适时退让也失败,请家长不要强迫,不论任何结果都是一种学习,让孩子在错误中学习,让孩子在争吵中学习。
鼓励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
如『姊姊你刚刚分享的行为,妈妈觉得你很体贴,你看!弟弟因为你也很开心!妈妈真为你骄傲』
推荐阅读:难解家中孩子争宠情结!父母该怎么做?
除了以上的方法建议外,身为家长最要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别听到孩子哭就失控!
有时让孩子哭一哭,哭完情绪宣泄完,孩子才听得进去!
而大人必须理智的面对孩子的冲突,才能教孩子「如何吵架与解决」!
而你的理智与心平气和对孩子就是最好的身教,让孩子体会到『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真谛。
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后怎么处理?当孩子和父母吵架冷战的时候,一般来说此时孩子叛逆心太重,作为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和他硬碰硬,以开导为主。
1、主动讲和
孩子出现冷战情绪这种状态,家长要主动讲和,讲和方式可以对孩子的一些努力进行夸奖,比如说,爸爸发现你最近越来越爱干活了,或者,老师表扬你近来发言很踊跃等,让孩子觉得自己仍然被重视,从而有了新动力。
2、避免与孩子发生激烈的争吵
其实无论是与他人还是自家孩子都不应该因为意见不合问题而发生过于激烈的争吵,特别是叛逆期的孩子,你和他吵的越凶他顶嘴越厉害。吵架不但对解决你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没有任何帮助,并且还会伤害你们之间的感觉,让孩子对你产生恶亲近的感觉。
3、多赞美和肯定孩子
和青春期的孩子吵架后怎么处理?人无完人,孩子有缺点,一定也有做得好的地方呀,他渴望父母对他的赞美,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更多正向的鼓励的。
总之,父母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经常肯定并赞美他的进步之处,给孩子正向的激励,亲子间就会更多愉快的沟通,孩子会越来越多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孩子沟通也是一门学问,我也是过来人,和孩子关系一直紧张,自从上了高途美好家庭课程,学了不少家庭教育知识后,和孩子关系逐渐缓解,现在也是无话不说,像朋友一样!
情侣之间如何有效吵架
情侣或者夫妻之间难免偶尔起争执,一般来说分三种类型:男有理,女有理,男女都有理。那么什么情况下应该息事宁人,避免争吵,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吵架来解决问题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判断标准,我的建议是,想一想这件事情会不会泛化,变成生活中的惯例,如果只是偶尔出现的事情,就不要动怒为妙。
比如说他偶尔很累,所以有一次没起晚,这不用吵,而是要表示宽容和理解,让他觉得他确实找到了一个懂他的女人,而不是怨妇,既让他对你心存愧疚,同时还能让他对你的感情升温,如果他是对你的父母不好,而且表现很没品,那可能就需要吵一架,揪出问题的关键来。
其实,女人不应该总和男友、老公吵架,要懂得以柔克刚。比如,男友手机上有和其他女性的暖昧短信,如果你感觉还在苗头阶段,千万不要大吵大闹,只需要示弱,让他产生内疚感,觉得你更需要保护就好了。当然如果你想分手,那么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很多女人和对方发生矛盾后喜欢冷战,殊不知,冷暴力其实比热暴力(吵架)对感情的伤害更大。排除是原则性问题,否则不应该采取冷暴力。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吵架,也需要掌握一些方法,同时避免一些言行的大忌。
小丽和小强是一对小情侣,男方来自农村,衣服总是有点邋遢,小丽劝说无效,留下一句:你和你爸一样不爱干净”小强就怒了说:“我家衣服从小都是我妈洗的,我就没洗过!“小丽嗤之以鼻:“你自己不洗衣服,难不成还指望我给你洗衣服啊我们都还没结婚,凭什么给你洗衣服呀再说我赚钱比你还要多,要洗也该你洗。“小丽和小强两吵到这个份上就离分手不远了。
类似的小吵变成大矛盾,一般问题发生在以下方面:第一,否定对方的出生(你这种小城市的人天生不爱干浄,你家的人都是波副德行)。第二,否定对方的现状(瞧你混的,这样子连XXX都不如,你怎么就不瞧瞧你同学)。第三,否定对方的未来(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我嫁给你算倒了八辈子霉,你要能发财,猪都会上树)。
第四,否定对方的特殊地位 (很多人追我,我怎么就选了你呢那个谁一直很喜欢我,早知道我还不如跟了他)。第五,否定对方的父母(你跟你妈一个德行,你妈怎么就那么不开化呢你爸是不是太抠门点了)。
总而言之,切忌不要暗示对方自己有备胎,不要否定对方的人品,不要攻击对方的父母,不要嘲笑对方的不得志,不要攻击对方的出生。这些都是吵架的禁区,属于大忌。
另外吵架的时候不要翻旧账,要就事论事,一码事归一码事,有时甚至不需要用到语言。比如说同居男友只吃饭不洗碗,多次提醒无效后,你就找一次将所有的碗放在他的那一侧床上,保证他以后永远都会记得。还有吵架时不要忘记自己的目的,到底是想找茬分手还是想和平解决。
当然了,吵架中有一些原则性,底线类的问题是不能让步的。比如,双方对于未来的规划方向,定居在哪个城市,多久结婚,房产名字,婚后女方工作与否,父母的赡养问题,要不要孩子,子女的教育问题,财产的归属问题等,恋爱初期的问题好比“病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男女双方在婚前就应该将大多数问题解决掉,至少达成言语上的共识。
那伴侣之间到底该如何“有效”吵架呢第一步,吵架时不要泛泛的指责,比如这个宝宝吵架时“指责男友对自己不够关心,也不顾及自己的感受’,应该要搬出具体的事例,指出明路,比如:“我们昨天在公园里的时候走那一条长路,你一直没有和我说话。
第二步,指出明路的时候,不要用斥责的方式说对方的不是,而是表达你的感受:“我那个时候感觉被漠视了,心里很难受。第三步,提出修订行为的方式:“下次我们一起走路的时候,和我笑一笑,或者说几句话,好吗第四步,表达对新的修订行为的期待:“这样我会觉得受到重视很幸福。"
大家要记住,即使吵架时对待伴侣也应该遵循“三像原则”·像尊重你的上司一样尊重对方,像心疼你的父母一样心疼对方,像爱护你的儿女一样爱护对方。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建议:女孩最好对自己的月经周期有一个详细的记录,因为黄体酮的变化会影响心情,在你最烦躁的经期前,尽量克制自己的绪,多接触大自然,吃一些稳定情绪的食物,如巧克力,甜食,不要把气撒在别人身上。祝每个女孩都能得到幸福。
“我和男友住在一起快两年了,之前偶尔拌拌嘴,不怎么影响感情。但这一年多我们经常吵架,有时是谈到结婚生子意见不同,而有时只是因日常琐事就吵来吵去。情侣该怎么处理吵架这件事呢,感觉再这样吵下去,我们的感情都要被磨没了。”
很多情侣在热恋期之后、共同生活之后都会遇到类似的难题。吵架似乎难以避免,但结果差别很大:有些情侣越吵越激烈,最后关系破裂;有些情侣也时常吵架,但感情没受到负面影响,甚至更亲密。
究竟该如何面对亲密关系中的争吵?如何减少争吵对感情的负面影响,甚至促进关系呢?我们结合朱迪斯·莱特、鲍勃·莱特的《如何正确吵架》一书来聊聊“情侣吵架”这件事。
情侣吵架的原因有很多,有时是饭后谁去洗碗,有时是很晚回家却没提前通知,有时是两人对婚育等重大问题有分歧……很难确定有哪些事一定会触发情侣争吵,即便是同一件事的意义对不同的情侣来说可能完全不同。
而在相处过程中,有些话却常常会引发负面感受,将沟通带入僵局、引发争吵。下面我们来看看书中提到的一部分常见的消极表达方式:
1“这事你不懂/这不关你的事”:在理想的关系中,两个人能站在一起共同面对生活的各类困难,而这句话在两个人之间划出了一道界线,不仅显得疏远,甚至可能否定了对方想要倾注的爱意,大大打击对方的热心和主动性。
2“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应该……”:在关系中,两个人仍旧需要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和个人边界,有些事是自己愿意为了促进关系而做的,而有些事自己并不会去做。这句话不仅有试探和考验的感觉,还有一种“情感勒索”的意味,可能让对方陷入纠结的痛苦而损坏了关系。
3“我早就告诉过你”:这句话充满指责的意思。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没有人愿意被人以指责和嘲讽的口吻翻旧账。在指出对方之前的错误时,可以尝试用更平和的语气,如果总是用这种句式,两个人可能会陷入长久而不稳定的权力与地位的争夺中,互相攻击。
4“你总是/你从不……”:这样的话带有强烈的绝对化倾向,而事实上,在大部分的行为上,我们很少存在真的“总是”和“从不”的情况,所以这句话容易激发对方的抵触和反击情绪,最后有可能成为自我实现预言,让关系恶化。
5“你和你爸/妈一个样”:这样的话往往会戳到对方的痛楚。如果对方对原生家庭依然过分依赖,Ta可能觉得不仅自己受到指责,家人也“无辜”被牵连,会异常愤怒;如果对方长久以来无法接纳自己的原生家庭,这样的话会让Ta感受难以摆脱不良关系代际传承的“宿命”,更加消极和绝望。
6“你变了/你改不了了”:当人们将“是否改变了”看作是爱情恩爱的某种标准,争吵常常发生,因为某些变化在关系中必然存在。当一方无法接受这种改变或固化,常常会觉得遭到了背叛,会陷入绝望。
从个体来说,有些人本身的特质也决定了ta更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
1你的人格可能让你更易吵架
从大五人格来看,神经质(neuroticism)水平高的人更易与人产生争执,这类人本身就容易情绪化,情绪波动更大,面对压力时有可能将正常情况视为威胁,小挫折被看成了绝望。而亲和性(Agreeableness)水平高的人更少与人冲突,他们善解人意,周到友好,往往相信别人是诚实的、值得信赖的。
而从依恋类型上来看,痴迷型与恐惧型的人常常忧虑自己被抛弃,可能会在亲密关系中有更多的争吵和冲突,并且他们容易认为冲突对亲密关系造成的损害要比对方所认为的更严重 (Miller,2007)。
2老吵架可能真是“太年轻了”
有人看到年轻的情侣吵架,会觉得很正常:“毕竟他们还年轻”。而这个想法确实有一定道理,根据对美国纽约州年轻人的研究,从18岁到25岁,人们与伴侣的冲突稳步增加,而在25岁左右,人们会建立持久的爱情关系,开始职业生涯,冲突此后会变得平缓。
这一阶段其实就是成年初显期,这时候人的想法和观念还没有完全固定,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人生动向和职业发展都可能没有达到稳定状态,所以两个人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会更大。相比之下,对中年夫妻来说,最大的两个冲突来源是孩子和金钱。在老年期,亲密关系则更加平静 (Gordon,2006)。
3对亲密关系抱有僵化的观念
有些情侣会吵架,与他们对亲密关系的认知有很大关系。某些偏见和误区会阻碍关系正常的发展和流动,比如:
a以为进入关系就会长久快乐:虽然我们都知道,“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只是童话,但有些人仍会将亲密关系作为人生烦恼的灵丹妙药。爱情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幸福感,但良好的关系需要两个人用心经营和维持。同时,个人的幸福感最好是在多个方面建立,而不用全部建立在亲密关系上,这样对个人和关系都有积极作用。
b爱意味着你必须接受我真实的样子:这种想法一定程度是对的,但有些人过于偏激地理解了,以此作为自己不求改变、甘于现状的借口。其实,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发展理想的自我,同时互相支持,才会更加增进彼此的感情。
c用关系的好坏来验证“对的人”:有些人对关系的发展听之任之,并用关系的发展变化来确认对方是否是自己的“命中之人”。这种观念使人忽视了对关系的维持和改善,忽视了两个人在关系中可能获得的成长。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加剧争吵的可能性,比如有人有某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酗酒。在醉酒状态下,人无法理性地沟通,更容易放大自己的情绪,一旦有所冲突,会显得更有敌意,怨言更多。
吵架之所以对不同的情侣会造成不一样的影响,是因为看似同样的争吵,可能属于不同的互动模式。朱迪斯·莱特和鲍勃·莱特在《如何正确吵架》一书中给出了情侣之间的互动量表,让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出不同吵架方式的本质区别。
我们从中提取了两个向度,一个是行为和态度上的主动性,另一个是情感上的倾向,虽然很多情侣都渴望恩爱,但他们也承受着对现状的失望,所以在互动中这些失望感可能会超过对爱的渴望,影响我们的行为。
第一类:被动破坏性行为
面对争吵,有些人会选择逃避,他们在争吵发生时试图离开现场,进入自己的房间或走出家门;即便留在现场,他们往往不做出什么回应,可能一声不吭、非常冷漠,可能心不在焉、不以为意,也可能显出非常无奈。
这类人往往对爱感到失望,在改变关系的行为上放弃了努力和尝试。在这样的争吵中,另一方常常会因逃避式的应对方式,觉得两人之间仿佛有一面透明的高墙而更加焦急和愤怒。看似没有去争吵,但这种行为对关系却有巨大的损伤。
第二类:错误互动
这一类吵架的特点是,两人很少发生较大的言语冲突,多是抱怨和发牢骚,这些小摩擦也很快就平息或被忽视了,但这样的小吵小闹时常发生。这样的两个人对爱拥有渴望,但放弃了主动性,在行为上主要是维持关系表面上的和谐。
所以,这样的情侣经常进行的是虚假的互动。他们假装友善,尽量避免冲突,事事小心,为了不破坏现状;在交流内容上,他们经常讨论家务琐事,或无关轻重的新闻,而很少去谈论那些与内心非常相关的重要话题。
第三类:主动破坏性行为
这种互动方式就是人们对于情侣吵架最典型的认识。在行为上,两个人都很主动,但是他们在争吵中表达的却不是对爱的渴望、对关系的改善之心,他们表露的是自己对爱和关系的失落和绝望,可能会将对方作为关系恶化的原因,将自己作为无辜的受害者。
这样吵架的两个人常常会情绪激动,在攻击和反击中进行人身攻击、冷嘲热讽,甚至进行挖苦和咒骂,最后可能引发肢体冲突。这样的争吵无疑会给双方造成严重伤害,让关系更加接近破裂的边缘。
第四类:紧密互动
有些情侣虽然争吵,但他们对于冲突的发生有较为理性的接纳态度。这只意味着两人在某些想法上有所分歧,需要进一步协商和解决。所以,他们更像是将冲突的根源视为两个人需要一起解决的某个问题,而不是两个人之间的权力较量。
在互动中,他们往往能够展现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开放的态度听取对方的想法,会根据是否有助于解决问题而接纳或否定对方的建议。有时,两人也会以争吵的方式表现出这样的互动,但其实只是较为激烈的良好沟通。两人敢于冒险,不担心破坏表面的和谐,想要得到的是更密切的了解,所以在吵架之后情感关系反而可能更加亲密。
从上面不同类型的互动方式能看出,吵架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两个人用什么方式面对冲突。我们来看看朱迪斯·莱特与鲍勃·莱特在书中给出的“如何正确吵架”的相关建议:
1唤醒和认识自己的渴望:
对大部分情侣来说,之所以会吵架,是因为他们心里有某些未被满足的渴望,而这些渴望常常被表面的形式遮蔽了。比如,你看到男朋友的脏衣服丢落四处,你会和他吵架,可能不是为了嫌弃和改变他的习惯,而是为了自己能生活在整洁干净的环境中。
有些人说自己吵架,恰恰说明自己在乎这份感情。或许,他们内心确实对爱还有着渴望,但他们的行动却被对爱的失望驱动着。所以,在争吵发生前或结束后,多去反思那些引发争吵的事到底说明自己在渴望什么。认清这些渴望,会让我们更容易选择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去努力实现这些渴望,避免失望情绪的发泄。
2敞开内心,紧密互动
仅有爱的渴望还不够,还要敢于冒着风险适当地采取行动。有些人担心自己的渴望被忽视、被否定,所以他们宁愿维持虚假的互动。而紧密的爱需要两个人真实的沟通,在互动中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作者在书中给出一些紧密互动的规则:突出积极面、弱化消极面,尽量减少批评、轻蔑、防御以及退缩和拒绝这些行为模式;在对维持关系的责任上,双方都对现状承担一定责任,而在对获得幸福和满足感上有要承担全部的责任的意识;预设对方是出于好意,两人争吵的目的是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反对和攻击对方。
3寻找冲突的来源和本质
有些吵架的原因可能是两人生活习惯的差异,积极磨合之后或许就能解决,而有些争吵是由于我们在思维上的限制性观念(limiting belief)和固有的行为模式,比如上面提到的一些对亲密关系的僵化认识,比如有些人一遇到争吵就会以被动型攻击来应对,这种模式很可能与他们的童年经历有关。
在紧密互动中,两人袒露内心,努力分辨争吵的本质到底与哪些观念或行为模式有关,将之作为两人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沟通,避免陷入一方对另一方的埋怨和指责。
4摆脱思维与行为定式,解放自我
在了解那些观念和行为模式后,要做的就是在爱的渴望的驱动下尝试做出调整和改变。这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要将改变仅仅停留在思维的改变上,更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反复实践。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自己规定一些任务,与既有的限制观念斗争,发展出新的思考、行为和感觉模式。如果对改变的方法缺乏了解,可以求助亲密关系领域的咨询师。
5改造关系,努力变成更好的我们
在自我获得新的变化后,两个人的关系模式也在逐渐改变,这也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不要将改变自己的那些观念,视为对关系作出的一种牺牲,而是将之理解为我们在想要促进关系的过程中也在获得新的成长。
良好的关系本身就是两个人不断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过程,朝向更好的自己,朝向更好的“我们”。所以,在关系中,不必过分担心和回避分歧、争吵和不安情绪,这就是人与人沟通相处的常态,要相信自己拥有面对冲突,解决冲突的勇气和能力,用灵活而流动的状态来经营关系。
References:
Miller, R (2007) Intimate relationships 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Chen, H, Cohen, P, Kasen, S, Johnson, J G, Ehrensaft, M, & Gordon, K (2006) Predicting conflict with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dulthoo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3(4), 411-427
朱迪斯·莱特&鲍勃·莱特(2019)《如何正确吵架》(钟辰丽译)中国华侨出版社
KY作者 / 夏超
编辑 / KY主创们
社区突然在星期三孩子上半天课时无预警停水,没有存到任何一桶水,瓜爸又下南部没办法帮忙找水,瓜瓜、地瓜放学回家也没水可洗澡…
我请瓜瓜去问社区管理员:「瓜瓜,你去问问伯公发生了什么事?」瓜瓜询问后告诉我:「伯公说社区的抽水马达坏了,下午会有人来修理,修好就会有水了。」心想无水可用的不安,还是去睡午觉好了。睡醒傍晚又过了一小时水就来了。晚餐选择带两瓜出去吃,经过管理员时他面带笑容问两孩子:「水来了洗完澡了吗?不用再一直问了对不对?」两瓜异口同声的说:「嗯,谢谢伯公。」步出社区我问两瓜:「你们下午在我睡觉时还有跑出来问伯公水的事情吗?」瓜瓜:「我只有出来问一次,弟弟两次。」地瓜反应开始激烈:「哪有!哥哥明明就出来问两次,我三次。」瓜瓜也开始情绪激动:「我哪里两次!我明明就一次,是你一直跑出去!」地瓜声音变得更大:「有阿,你和我一起出去一次、你自己出去一次,这样不是两次?我和你一起算一次,然后我又自己去问了两次…。」觉得两孩子快打起来了,我终于说:「好了,不要再说了!妈妈跟你们说,爸爸和妈妈以前和你们一样常常为了这种小事情争,争到最后就吵架闹不愉快了,明明是很小的事。」
瓜瓜还不甘示弱:「明明是弟弟乱讲。」地瓜:「哪有哪有!」我又制止了一次,并告诉两瓜:「爸爸和妈妈以前常常为了去争谁对谁错而吵架,现在都不会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地瓜问:「为什么?」我继续说道:「像你们这次的事情,只要把重点摆在结果就可以了,第一伯公并没有因为你们一直出去问而生气,第二现在水来了、已经有水可以用了,这样就好了,第三,争谁去问几次有什么意义吗?我刚才已经知道你们都有出去问,无论几次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伯公没生气、水也来了”,那你们为了谁出去几次而争吵,有什么意义?只是让大家心情都不好而已。」
两瓜不说话了,我知道他们在思考我说的话,很多时候别说孩子,连大人也常常为了「你记错了、你明明上次就这么说」这些事情而争吵,「谁对谁错」必须分个清楚、分个胜负,争赢的一方仿佛人生也跟着胜利了,是这样吗?我认为除非是上了警局或法院这么大的事,或是牵涉到赔偿、公司惩处…等等这类严重后果,否则像家里这类细小的事情是无须争个水落石出,发生问题直接解决,让所有人一起学到教训与处理,今天如果是你错、下次也可能我错,做错的反省、没做错的「见不贤而内自省」难道不可吗?
举些例子让大家更清楚「怎样的事情不需特别争吵」呢?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例子1谁忘了倒垃圾?
◎生气原因:因为某人的健忘,增加家人或自己的负担与困扰,可能家事都已事先分配好、与家人约定过各司其职,为何别人不能和自己一样把份内事做好? ◎处理方法1:如果自己有空顺手帮忙倒一下,然后昭告其他人自己为大家倒了垃圾,并请大家诚恳的向你道谢。这么做可让别人知道自己更多的付出,也可让忘了倒垃圾的人感谢你的帮忙,最重要的是垃圾倒了、没有臭垃圾在家里面,事情解决了!此时只要别太计较别人是否真心道谢,或去计较这个道歉居然是「讨来的」,就能维持好心情。 ◎处理方法2:拿一张纸用磁铁吸在冰箱上,写上日期时间事件「2015/10/2晚上7点,倒了某人忘记倒的垃圾」。这么做除了能稍微宣泄情绪,还可以预防下次当自己忘记做好份内事时,别人不至于责怪自己而大吃闷亏,哈哈。也让家人清楚明白自己这些更多的付出。
例子2上次妈说下星期要回家吃饭,你怎么没告诉我? ◎生气原因:因为不知情那天已安排其他事情,对母亲无法交代或被责怪不重视。 ◎处理方法:先与母亲好好道歉,告知木已成舟另择期好好和母亲安排吃饭时间赔罪,而且最好道歉当时就订下新的吃饭日期避免悲剧重演,请母亲以后不要怕麻烦可以再次提醒确认,如果自己没回应可能是没听到或忘记了,请母亲多多包涵之外也表达自己很爱父母,这次只是个误会。
例子3妈妈!今天要穿运动服你怎么给我穿便服? ◎生气原因: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责怪或处罚。 ◎处理方法:平和的语气请孩子以后自己记得(千万不要凶巴巴的讲,否则孩子只会记得你很凶而忘了重点),并在前一晚睡前训练孩子自己记得将衣服拿好放在书包旁,这样以后不管妈妈记错与否都不会害孩子穿错。
无论你怎么善后这些过程错误的既定事实,只要你能这么想,事情就会处理得比以前又快又圆满:1了解「人」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误差体,忘性快、左耳进右耳出的能力特别强、听错或者没听清楚的机会大,甚至在传达时都可能产生「口误」呢!人都可能犯错,只要这个错不是引发灾祸或遗憾,在思考那些争吵话语的同时,已经可以想出许多补救与解决的方法了,不是吗? 2在第一时间会想生气是人之常情,但仔细思考「生气」根本无济于事,还可能让对方害怕而选择逃避说谎,耽误了事情处理的最佳时机,就算找到真凶问题还是得解决,少一点争吵的解决会让事情处理得更快速、过程更圆满。 3专心聚焦在「问题处理」上,这才是此类事情发生后的第一重点!切勿本末倒置,争吵完了造成感情破裂或放任事情恶化不管,只因为没有心情再去解决,甚至还有人因为这些小事情吵到大动干戈、不相往来,真是得不偿失。 4如果你已经想办法减少自己说错、听错、记错或者根本没注意到…等等的可能性,有努力在进步与改变,就请周遭的亲朋好友多给你时间或者一起想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会对往后生活更有助益。
这么做不是因为伟大或修养比较好,相反的我很普通与正常,就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在很久以前遇到类似纷争时我常会怒火中烧、力争到底,但却也严重影响到我的情绪,气到迁怒其他事情都不想做了的程度。让怒火延烧到非关的人事物是我更不想见到的结果,所以选择了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希望常有类似困扰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方法,你会发现事情解决后,双方心情不再那么差,说出来的话就不会伤了彼此,更不会在双方心里留下不好的疙瘩,少一分争吵多一分宁静,共勉之。 教养可以这么轻松授权转载 原文出处平息争吵的好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