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这部动画片又称为《粉红猪小妹》,它的英文名是《Peppa Pig》。这部动画片是由英国人Astley 、Baker 、Davis一起创作、导演加上制作的一部英国学前电视动画片。这个动画片主要围绕着小猪佩奇与家人的愉快经历,十分幽默而有趣。在这部影片中着重宣扬了传统的家庭观念与友情,十分鼓励小朋友们体验生活。
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这部影片的第一集,就鼓励小朋友在下雨的时候尝试着泥地跳跃。我不禁想到我小时候的时候,也十分喜欢在下雨天踩水玩,在踩水的过程中感到十分的畅快与愉悦。但是每次回去的时候都会被家长教训,因为踩水弄脏了衣服,白白给大人增添了负担。所以这也算是童年的遗憾吧。
但是在《小猪佩奇》这部动画片里,弟弟乔治在泥坑里反复跳跃后,家人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一起加入。我觉得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什么。这是一种对于人的尊重啊。
《小猪佩奇》在2004年5月31日发行首播后,它的动画片已在全球180个地区播放。为什么它会火气来呢?我觉得主要是它动画风格的十分极简。而且对话语调十分幽默,便于小朋友模仿。同时它的故事情节深具教育意义,不光能让学龄前儿童积极学习知识,还能让小朋友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十分受小朋友喜欢。
这确实是不听话,但你怎么十分肯定是他不听正确的好话,还是你乱讲话?这只能说你不好控制他,那你就立规矩,说父母的话就是要听,因为父母说的大多都是对的,而且给他钱,就需要服从,要么你就是好好跟他讲道理,说服他,那如果他说对,你就要尊重他,让他坚持他所想的。
《小猪佩奇》之猪爸爸
我很早就听说《小猪佩奇》了,但因为种种原因 2018 年才开始给女儿看。那时候,她刚过两岁,一看就喜欢上了,激动地又笑又叫。从这以后,全家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看这部动画片儿了。孩子看的时候变得很专注,大人因此也能稍微放松一会儿,或者做点别的事情,比如好好吃完一顿饭。
就这样看了几个月之后,老公突然对我说:“你发现没有?这部剧里面, 除了小猪佩奇,最重要的角色就是猪爸爸了 。”说完,斜着小眼睛看看我,又补充道:“连猪妈妈都只是个小配角而已。”
其实,我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所以,当听他这么讲时,我以为这个男人终于良心发现,知道自己这个爸爸平时做的不够好,要改正,就赶紧趁势说:“对呀,你要是跟猪爸爸一样,我就省心多了呀!”
老公一听我跟他想的不一样,不似刚才那般得意了,装傻道:“我是不是要跟猪爸爸一样,继续把肚子吃得胖一点,把胡子留得长一些?”接着就哈哈笑起来。作为一名天天陪娃累成狗的老母亲,真是无语了,很想直接把他揍成猪爸爸。
后来,我一直特别留意被佩奇嘲笑肚子大的猪爸爸,才发现他表面上看来 有点懒 (喜欢拿份报纸坐在椅子上什么都不用做),经常 犯迷糊 (动不动就迷路)或者出洋相(被大黄蜂追赶,从树上掉下来),但本质上却是个不折不扣的 好老公、好爸爸 ,尤其在带孩子这件事上,从来都是毫不含糊地一马当先,实实在在地给中国的爸爸们上了一课。
还记得吗?在第一季第一集里,佩奇和乔治玩跳泥坑的 游戏 ,弄得满身泥巴,猪爸爸看到了,可没嫌烦,也没喊猪妈妈,而是直接就帮他们擦干净了。后来,佩奇一家的生活逐渐展开,猪爸爸更是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爸爸力”。
下雨了,佩奇把泰迪熊落在了外面,猪爸爸冒着大雨去把玩具捡回来;
出去玩,风筝挂在树上了,猪爸爸爬上去把风筝扯下来;
野餐时,佩奇要把猪爸爸最喜欢的蛋糕分给鸭子吃,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
车子脏了,猪妈妈一声令下,猪爸爸就带领着孩子们一起洗车子;
猪妈妈过生日,猪爸爸带着两个孩子忙前忙后准备派对;
甚至当 Chloe 家的小宝宝 Alexander 夜里哭闹时,也是猪爸爸哼哧哼哧地推车子哄他睡觉。
作为一个妈妈,看多了猪爸爸的出色表现,真是很羡慕猪妈妈,觉得她上辈子一定拯救了整个宇宙,否则怎么能在那么多大猪蹄子里遇上了这么会带孩子的猪爸爸呢?
更重要的是,除了这样一种带娃的自觉,猪爸爸懂得孩子,有耐心,会陪伴,善引导,还具备共情的能力,甚至在潜移默化之中把 育儿 中的烦恼变成了孩子的成长时刻。
会陪孩子玩耍
猪爸爸很喜欢陪伴孩子。不管是在家,还是出游,只要孩子们跑过来,他都会放下手头的事,跟他们一起玩 游戏 。
去海边的时候,佩奇和乔治要把猪爸爸埋在沙子里,猪爸爸一开始不太愿意,但最后还是痛快地答应了。
佩奇和乔治画画的时候,猪爸爸跟猪妈妈要了土豆,切开后蘸着颜料给孩子们画了一副太阳。
学校的嘉年华上,乔治一心想要个恐龙气球,但是羚羊夫人手上没有,猪爸爸就拿几个绿色的气球给他做了一个。
佩奇和乔治的泡泡液用完了,猪爸爸用肥皂水自制了一桶泡泡液,还摇出了超级大的泡泡。
去鸭子塘的时候,佩奇的朋友没有带玩具船,猪爸爸就用报纸给她折了一艘纸船,结果惹得其它小孩儿羡慕不已,争着叫猪爸爸折纸船。
我们现在才看到第四季,但这样的例子可谓数不胜数。我想这有可能是猪爸爸很爱自己的老婆,不愿意让她过度操劳,也有可能是他发自内心喜欢自己的孩子,并愿意付出。不管怎样,他实实在在地在做 … 想想某些只生不养的爸爸,我愿意给猪爸爸点一万个赞啊!
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猪爸爸从来没有为孩子的错误或者失败而发火。不管大错小错,他都一以贯之地镇定,还引导孩子们积极地去面对。 如果这不是生来就有的天赋,那就是从后天教养的结果,也就是说猪爸爸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养大,所以自己做了爸爸以后也自然而然地如此教育孩子。
最叫我佩服的就是学校运动会上猪爸爸的所作所为。那一集,佩奇跟苏西在跑步比赛的时候为谁跑得快吵起来了,结果忘了跑,输了比赛,因此很不高兴。此时中断一下,假使这里不是佩奇,而是周围的孩子,大部分父母会怎么做?我连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会听到骂声:“谁叫你不认真比赛呢?跑步的时候能讲话吗?”因为我自己也会这样想,也有这样的冲动。
可是,猪爸爸没有再火上浇油,只是告诉女儿:“ 比赛的名次不重要,参与才重要。 ”结果,佩奇不但开心起来,还学会了一个人生道理,在乔治输了跳远比赛哭的时候也说了同样的话,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后来,猪爸爸在接力赛的时候第一个跑完了第一棒,但是佩奇光顾着讲话,忘了接棒跑步,结果又输了比赛。说实话,这也是一个父母的痛点 — 孩子重复犯错误。若是这样的事儿发生在生活中,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失去忍耐的限度,进而发飙。但猪爸爸依然没有埋怨或者训斥佩奇,而是跟她说:“没关系,还有下一场比赛。”
难得的是,猪爸爸每次的鼓励都带着对孩子的信任,透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乐观和镇定,看不出一点失望之后的强颜欢笑,更没有无奈之下的冷嘲热讽。
给孩子安全感
先讲一件一直存留在我脑海里的事儿。主人公是大学里的一个同学,故事是她小时候的事儿。说她爸陪她在湖边的公园学自行车,她觉得自己练地不错,就稍微骑远了一点,结果遇到一个下坡,一时没握好把,连人带车摔倒了,差点掉到湖里。她爸听到了,赶紧过来,却没先看她,而是跑过去检查车子有没有事儿。她其实没摔伤,只是受到了惊吓,但却对她爸当时的举动一直耿耿于怀。
我跟这个同学并不熟,故事只是在一次课堂讨论的时候听到的,不知为什么,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跟她比差远了,经历过很多类似的事件,所以一度还有点不理解,觉得这有什么大不了,也好拿出来说。后来想想,我一直记着这件事儿,说明我可能比她更需要来自父母的安全感,只是自身没有察觉到而已。
直到我看了《自行车》那一集,看到同样的事情发生时猪爸爸的处理方式,才觉得我们的成长中还真是缺了一点什么。
孩子们在佩奇家的花园里骑车玩,猪爸爸怕他们撞坏了自己种的南瓜,就提醒大家要看着点。结果,佩奇光顾着比赛,骑地太快,还是把南瓜给撞坏了,因而很内疚,但猪爸爸没有责备她,也没有先跑过去看看南瓜,而是很温柔地把她抱起来,跟她说:“嗯,南瓜很重要,但是你的安全更重要,答应爸爸下次骑车的时候小心些。”
对比之下,我也很想有一个猪爸爸一样的爸爸。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时代在进步, 育儿 方式却跟原来没什么差别,反观我的孩子,仍然只有“同学的爸爸”,而非猪爸爸。这是多么的悲哀 ……
温柔地处理孩子的情绪
乔治才两岁,经常因为各种事儿哭,有时候是佩奇“欺负”了他,有时候是被其它东西吓着了。猪爸爸从来没有说过:“男孩子,哭什么哭!”之类的话,而是亲身示范带孩子玩,或者告诉他刚才发生了什么,缓解他的恐惧。
佩奇四岁了,自尊心强,觉得自己事事都很棒。不管骑自行车、溜冰还是踢足球、吹口哨,她一样也不想落在人家后面,否则就有点“气急败坏。”就说溜冰那一回,佩奇虽然还不会溜冰,但坚决拒绝苏茜的帮助,逞强说自己会了,结果跌了一跤。猪爸爸很懂自己的女儿,知道她此时肯定觉得很尴尬,于是也故意跌了一跤,还说自己经常在溜冰的时候摔到。结果佩奇不光不气了,还高高兴兴地跟猪妈妈学溜冰去了。
时下,共情成为一个热词。只要喜欢看 育儿 文章的人,都对它不陌生。可是,有时候还是很难掌握,不知道该怎么做。看看猪爸爸,才知道原来这么轻松。说到底,是因为他理解孩子的感受。
结语
不否认动画片里面的内容有些简单化了,成人镇定、有办法,孩子好哄、不难缠,一片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但猪爸爸确实是一面很好的镜子,他照出了诸多爸爸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缺位,也照出了父母们在 育儿 方面的不足。 鉴于种种原因,我们或许达不到镜子的高度,却能对自己进行反思,并朝着好的方向努力和改进。我想这就是猪爸爸那么有魅力的原因吧。
一句话,他们都是有钱人,哦,不对,它们都是有钱的猪:
这是住的房子――小别墅
这是出行的工具――直升机
这是猪爷爷的游艇
猪爸爸会各种乐器――有时间
猪妈妈会说流利的法语还会小提琴――富家女
猪爸爸的独栋办公室在楼顶――公司高层
猪爸爸猪妈妈是 社会 上的高层猪啊
猪爸爸猪妈妈平常夫妻,总的恩爱,偶尔别扭,比较真实。但是家庭的核心保险在猪妈妈身上。
猪妈妈负责神预言,猪爸爸负责打脸对猪妈妈来说,自己男人几斤几两重心里真是太有数了,尤其知道他在孩子面前特别好面子,常常不能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所以猪妈妈好多次都是神预言。
猪爸爸爬树,猪妈妈说,小心,你会掉下来的。他说,我知道该怎么爬,而且我也不会掉下来!嗯,后来掉下来了。
猪爸爸让猪妈妈开车,说我来看地图,猪妈妈说你看地图我们会迷路的。他说我会看地图,我们也不会迷路!嗯,迷路了。还不让打电话给猪爷爷问路,说要靠自己找一天肯定能找回去,猪妈妈说我们没有一天的时间。
猪爸爸指导猪妈妈煎饼,总说扬得不够高,不够高,一副很懂的样子。猪妈妈耐着性子搞完,说你自己的自己煎吧。嗯,他扬得够高,结果贴到天花板去了。
两人势均力敌猪爸爸是公司职员,应该是专业性比较强的高收入工作。会拉手风琴,学过芭蕾舞,会带孩子,一拖二也没啥压力。除了肚子大点,偶尔焦躁,呼噜声大,也没啥毛病。
猪妈妈应该是自由职业者,也是有一技之长的,自己在家办公,带娃工作两不误。会拉小提琴,会说法语,爱看戏剧,高知文艺青年没跑了。另外,猪妈妈绝对是颜值很高的美女猪,作为对比,猪妈妈站在猪伯母旁边,睫毛扑闪扑闪的,猪伯母就没有那圈睫毛,这不是表示猪妈妈化了妆就表示她天生颜值高。
家庭条件方面,猪爷爷家有船,有花园,猪妈妈从小学拉小提琴,学法语,爱看戏剧这些爱好和经历也提示她的原生家庭条件是比较好的。
所以这两人的结合,是经济上旗鼓相当,综合实力上也是势均力敌,门当户对的好婚配。
猪妈的智慧,和谐整个家,她手里拽着幸福的保险绳猪妈妈在两性关系上太有智慧了,特别知道什么时候进退。这是在发自内心的爱这个家,爱猪爸爸的基础上,特别了解猪爸爸的个性。用家里老人话来说,简直就是“你一撅屁股,就知道你要拉屎还是撒尿”,所以才有那么多的神预言。
神预言是会实现的,然后呢?恐怕好多妈妈都会受不了,“我早就说巴拉巴拉…,你不听!”,“我早告诉你巴拉巴拉…,你不信!”这样的话怕是忍都忍不住就会脱口而出,但是有什么用呢?除了在孩子面前给老公难堪,激化矛盾,升级争吵,实在没有一点用处。
这样的话,猪妈从来没说过。
猪爸焦躁的时候,她总是一笑而过,没有真正为这些生过气。不是隐忍不发,而是真的没有生气,虽然对于结果也觉得有点遗憾,但是她似乎真的是发自内心的理解猪爸,把这些都看成大男孩的叛逆时刻,看成猪爸孩子气的一面。只是想办法去补救,想办法去解决眼下的问题。
这实在太难得了,有人直接黑脸开撕,有人忍气吞声内心抑郁,她却活的依然洒脱不羁,因为完全不放心上。
佩奇一家总的来说是很幸福的,家庭条件比较优渥,儿女双全,夫妻和顺,但是这背后,有猪妈妈很多的智慧和努力,孩子需要引导,其实老公也是,你说呢?
虽然最近网上也有不少声讨《小猪佩奇》的声音,但是就我个人的想法,小猪佩奇还是适合孩子看的,尤其适合幼儿园的小朋友看,理由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小猪佩奇》中父母恩爱、子女和睦,是一个很有爱的家庭。猪爸爸和猪妈妈对孩子的教育是完全儿童中心式的,虽然佩佩和乔治偶尔也会犯错误,但是猪爸爸和猪妈妈总是能站在小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给与孩子合适的建议。比如有一集佩奇不小心把猪爸爸的球衣放进洗衣机染了色,但是猪爸爸并没有生气,而是高兴地穿着去踢球了。
第二,小猪佩奇中贯穿了一些有用的知识,寓教于乐,适合孩子。例如有一集是讲北斗七星的,还有一集是讲夜行动物的。我家宝宝在看了这两集之后对这些知识就记得很牢。
第三,小猪佩奇是有英文原版的,可以作为早期英语启蒙的辅助工具,而且其中的词汇和语句相对还是简单的,孩子可以适当模仿。
第四,小猪佩奇中的家庭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姐弟关系,朋友关系等都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猪爸爸和猪妈妈的相处过程中,猪爸爸总是充满幽默,尊重猪妈妈,而猪妈妈对猪爸爸充满了信任,对他偶尔犯得错误,也是一笑而过。小猪佩奇中的这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很强的感染力。
第五,小猪佩奇的设置是姐姐和弟弟,其中有不少他们相处的内容。现在二胎家庭越来越多,大家都可以从小猪佩奇中吸取到不少好用的经验。家里的小朋友看了,也会学会一些和小弟弟小妹妹相处的方法。
第六,小猪佩奇的故事简单而温馨,传递了很多快乐。我家宝宝每次看的时候,都忍不住哈哈大笑,我想这种愉悦的心情也是很宝贵的。
孩子们非常喜欢看的动画,猪爸爸憨厚可爱,猪妈妈睿智慈爱
1,小猪佩奇里的妈妈是特别温和的妈妈,基本没见过她生气的样子,即使孩子们做错什么事也不会大声吼叫,会告诉孩子怎么做更好,不会限制孩子的天性,佩奇喜欢跳泥坑,那就让她去跳吧,而且还和佩奇一起跳泥坑。
2,佩奇的爸爸负责 搞笑 担当,很多可爱 搞笑 的事都是爸爸做的,猪爸爸不会像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一样,猪爸爸也会经常帮猪妈妈做家务,也经常去参加学校的活动,而且还经常去带孩子老婆出去玩,这都是很多爸爸做不到的。
3,猪爸爸,猪妈妈很相爱,他们从来不吵架,尤其在孩子面前,从来没吵过架,给孩子做了一个好的榜样黑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和更多的爱。
家里有小孩在看,也跟着看了不少《小猪佩奇》。猪爸爸和猪妈妈给我的感觉就是相亲相爱,两夫妻相处得很和睦,无论多细小多平常的事情都能开怀大笑其乐融融啊。
两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很多爱心和耐心,性格平和温顺,从不打骂小孩子,对孩子的教育以引导和支持为主,所以能和孩子们玩在一块。
这只是儿童启蒙动画片,里面的一些日常细小的事情也是以启蒙教育为主,情节简单,气氛温馨,相互帮忙,友爱和善,世界和平。成年人看了肯定没意思、感觉低能、知识面并不多,但3岁左右的小孩子很喜欢,也能接受,天天嚷着要看。
娃儿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娃儿有暴力倾向怎么办,暴力倾向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时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凡事靠暴力来解决的思维,不利于孩子的未来健康发展,本文简述娃儿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娃儿有暴力倾向怎么办1孩子有暴力倾向怎么办
1、给孩子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其实内心是很没有安全感的,攻击别人的行为其实是下意识的在保护自己。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和解决烦恼的事情,所以就选用暴力解决,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好的安全感。
2、不可自暴自弃:父母经常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思想,就是不可以自暴自弃。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要有技巧,不可以伤害了孩子的尊严。
3、不看暴力动画片:现在的很多动画片的情节都非常夸张,有的内容还很暴力。父母要会甑别,不要把暴力倾向很重的动画片给孩子看。
4、少让孩子接触有暴力倾向的人、事、物:所以说,在生活中,家长应该做好榜样,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打架,和孩子交流时也一定要轻声细语,出现问题时要理智对待,即使争辩或者是吵架,也尽量要避开孩子。少让孩子和有暴力倾向的人待在一起,尽量不要让孩子。不要让孩子看到一些暴力的画面,或者是玩暴力的游戏。
5、家长不要“以暴制暴”:当孩子有暴力倾向时,家长第一时间,并不是要训斥或者是打孩子,而是要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你以暴制暴,很可能会加重孩子的暴力倾向。
6、对孩子加以引导:当孩子遇到事情时,非常生气或愤怒时,家长应该对孩子情绪加以引导,让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慢慢的变得不再扔东西,也不再大吼大叫,说明孩子有了进步,家长也应该给予孩子鼓励,并且告诉孩子,这样做是很对的。
小孩为什么会出现暴力倾向
第一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是百依百顺,从小就任由孩子任性胡闹。和孩子做游戏时,必须让孩子赢,孩子输了就又哭又闹。不论孩子提出什么要求,父母都会在第一时间无条件满足。孩子心里有了负面情绪,也任由他肆意发泄,偶尔动手打了父母几下,也就当孩子太小不懂事给翻片儿了。
第二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就是棍棒教育。孩子从小不论做错了什么,哪怕可能只是不小心说错了一句话,就遭来一顿打骂。孩子虽然还没有反抗的能力,但总有一天会长大,当他发现自己的能力已经可以反抗父母,甚至能对父母施加暴力时,再面对父母的棍棒教育,可能就会反抗。这时候父母已经无法再用单纯的暴力“制服”孩子,孩子便能从暴力行为中得到满足感。
通过上文的具体分析,家长朋友是否已经知道孩子有暴力倾向怎么办了呢,要知道这世间万物都是因果循环的,孩子的暴力倾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如果您的孩子不幸存在这种情况,家长朋友们一定要上心、警惕了,积极帮助孩子从这种极端的性格中走出来,才是最为重要的。
娃儿有暴力倾向怎么办2反思自己
首先应该反思自己。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模仿。如果家长的脾气很暴躁、语言很粗鲁,而且当着孩子的面从不掩饰,那么孩子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变得越来越暴躁,变得越来越有暴力倾向。所以说,作为家长,有责任有义务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哪怕生活中的苦难再艰辛,也不应当着孩子的面发泄。
改变方法
当知道孩子的暴力倾向来自于家长自身的原因后,家长们就应该及时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毛病。不能再让孩子继续发展下去,对他今后的生活都是极为不好的。家长们应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什么又是错误的。
以正面引导为主
教育重在平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说,家长们要在平时就注重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思维,应该以积极健康的引导为主流。因为孩子的辨别是非能力弱,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所以很容易进行随意模仿。多给孩子讲一些积极的故事,可以帮助他们巩固是非观。
冷静处理
当孩子耍脾气时,家长们不要马上去哄。这样会助涨孩子的坏脾气,让他知道家长最怕自己耍脾气,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最应该做的是,家长转身离开远离“战场”,让孩子自己去沉思。双方都冷静下来,有利于孩子及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便改正。
通过沟通去改变孩子这样的行为
家长们绝对不要小瞧沟通带给一个孩子的影响,如果说家长能够找到最适合跟自己孩子沟通的方式,那么这个对于教育孩子是很有帮助的。毕竟能够通过口头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变得越来越好,这是所有家长都希望看到的。所以说父母需要通过口头教育让孩子自己意识到暴力是解决不了任何事情的,只要他们有这样的一个认知,我想慢慢的会改正的。
改正要鼓励肯定
当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时,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怎样做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样一来,他下次还是会按照正确的方式去做事情,而不是顺着自己的脾气来。家长应该首先给鼓励,然后再教育孩子到底哪里做错了,好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
适当惩罚
适当惩罚,不是虐待孩子,而是让他们记得更深。尤其是孩子自己犯的错误,更应该让他们铭记在心,下不为例。不要在一个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可以采取罚站、抄课文等惩罚方式。
开阔孩子心胸
在教育孩子不耍脾气的同时,还应该开阔孩子的心胸,让他们不要局限于边边角角这些琐碎的东西上。可以带孩子旅游、参加团体活动等方式,开阔孩子的心胸,培养他们豁达、开朗的脾气性格,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
小孩子之间经常会吵架,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吵架时该怎么办呢?如何帮助孩子化解矛盾,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呢?
1、首先要稳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和别的孩子吵架之后,回到家里,不管对错,首先还是希望父母能够关心一下她,能够安慰一下,因为和别的小孩吵架了,这个孩子是觉得比较委屈的,要是回到家里开始哭或者闹脾气,那么肯定是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这个时候,父母先不要责怪孩子,先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
2、时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3、父母不要太认真
孩子之间发生吵架,家长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轻下定论,那样弱势一方的孩子会不服气,产生抵触情绪,对家长产生不信赖。对于占优势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就没有错,让孩子产生骄纵的心理,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在孩子之间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原谅彼此,友谊第一。小伙伴之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笑泯恩仇。况且孩子吵架,吵完了很快也就没事了,以后孩子之间又可以很好的玩在一起了。
4、和孩子探讨解决方法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同时让他了解怎么做才正确。 孩子们发生冲突,大多是争取权利或表达情绪的行为,如果处理得好还可以一起玩耍,但是表达不当则会变成互相攻击。 我们要非常明确告诉孩子,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暴力的方式,还有更多途径可以走。
5、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很多家长在一个家庭中,不知不觉可能会偏爱某一个孩子,比如姐弟争吵时,如果父母不问缘由,就指责姐姐没有让着弟弟,这样会很伤姐姐的心。虽然不被父母偏爱的孩子试图轻描淡写地对待这种情况,但是他们明显地感到伤心,自我价值认知也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家长们请注意:孩子们非常敏感,他们会察觉到父母的情绪和偏爱,尤其是父母会偏向谁,不被偏爱的孩子可能会怨恨父母一辈子。
孩子也会像大人一样吵架,家庭有两个孩子的通常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 很多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选择“坐山观虎斗”,让孩子先吵一会; 也有些家长会偏袒其中一方,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真正明智的父母是不会放任孩子争吵,将自己置之度外的。
「妈妈,哥哥拿我的玩具了!」 「妈妈,我没有!妹妹乱说!」 「爸爸,姊姊不让我用她的彩色笔,但是上次我有借她!」 「奶奶,他们的蛋糕比我大块!」 如果家里有一个以上的孩子,这样子的对话非常常见。
我是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小时候要是和妹妹起冲突, 得到的回复总是:「 你是姊姊,应该让妹妹。」 是的,「姊姊让妹妹」天经地义;
一次哥哥抢我玩具,我逮到这个「哥哥让妹妹」的大好机会, 兴奋地找大人告状,没想到,得到的回应居然是: 「你是女生,比较懂事,就让一下男生吧!」 我两边都吃不开,真是无言啊!
年幼的我只觉得自己好倒楣,由于从小总是被要求忍让, 长大后的我遇到类似情形也常以自认倒楣收场。 这种「以和为贵」的解决方式,我总觉得有问题……
但是大人这样的处理方式很普遍: 「家和万事兴」是固有观念,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是华人的处事模式; 另外,父母在外为了生计奔波一天, 回家后要是看到孩子争吵不休,很少不动怒的。
所以遇到孩子争执, 父母不是叫比较好说话的那一方多让让之外, 就是大动肝火,把所有的小孩子连坐法一起「教训教训,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
有的父母很认真地当起包青天, 希望能把如罗生门般谜样的「兄弟阋墙」事件厘清, 但是哥说哥有理,妹说妹有理,弟弟也很有理, 父母被搞得头晕转向,结果多半「误判」。
被冤枉的孩子觉得爸妈就是偏心, 侥幸开脱的孩子觉得父母其实也傻傻搞不懂状况, 下次还可以如法炮制、故施重技。一轮下来,全家都输了。
2005年我在纽约的联合国国际学校任教,开学一个月, 隔壁班幼稚园的小朋友起冲突了, 两个小朋友为了一支铅笔闹得不可开交。 我心想我的同事可能要花上一大堆时间排解此事,课也甭上了。
有着棕色卷发及中南美洲人特有的橄榄肤色的Ms E来自瓜地马拉, 教学经验丰富,也是儿子的幼稚园老师。
那时她正在教室前给围坐在地毯上的孩子念书, 看到两个孩子吵了起来,笑 地说: 「亲爱的玛丽和汤姆,老师看到你们两个对彼此有意见, 意见不合很正常,老师很高兴你们有机会可以学习处理争执, 现在请你们两个到教室后面的『和平桌』,自己把事情谈妥。」
当时我还是个新老师,新奇地观望这件事情的发展。 两个圆嘟嘟的五岁小孩蹦蹦跳跳到了教室后面, 教室后面有一张铺着红格子桌布的小圆桌, 桌上放置了一个小地球仪,象征世界公民, 地球仪旁边还放著一只纸鸽子,象征和平。
对话开始了: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这是我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 汤姆:「我喜欢你的铅笔。」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我很难过。」 汤姆:「你的铅笔很漂亮,我们两个都很喜欢,我只是想看看你的铅笔而已。」 玛丽:「我们两个人都同意我的铅笔很酷,如果你想看我的铅笔, 请跟我说,用抢的,铅笔断了,我很伤心。」 汤姆:「对不起。」 玛丽:「这次没关系了,下次请跟我说。」 汤姆:「好的。」 玛丽:「还有你的黏土玩具很好玩,下次可不可以借我玩一下?」
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两个人手牵手走回地毯区跟老师报告:「解决了!」, MsE笑 回应:「好的,欢迎你们回来上课!」
我所预期的老师大动肝火、花长时间干预说教、 或是处罚学生的画面完全没有出现。
在短短的两分钟内, 孩子学到: 表达情绪、同理心、解决问题、道歉、接受道歉和沟通协商。 小玛丽甚至懂得为「自己未来的利益」堆筹码!
之后我陆续修习了教室经营管理、儿童心理学和多门相关课程, 更了解美国老师或是说美国社会对于处理争执的看法和方法。 美国人认为意见不同是人类社会中必然的现象, 要做的是学习如何处理,而不是避免。
学校的做法更是「把孩子的事留给孩子」, 老师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是不会介入的。
当然,老师平常便会训练孩子解决纷争的能力和做法, 所以当天我看到的情形就是美国老师平常训练的成果。 这件事情从三、五岁就可以开始。
看到MsE的例子,让我对家中三个小鬼吵架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回家后,我把家中三岁、四岁、五岁的孩子叫来。 我笑 说道:「你们听好,以后你们吵架,妈妈是不会管的。」
三只小生物盯着我看,装可爱也装傻。 我继续:「你们要是意见不同,我会把你们请到房间, 门关起来,吵完才能出来。」 六只眼睛,黑白分明,眨巴眨巴。 我接着:「妈妈要教你们如何吵架」
第一: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看法,在这阶段 除了说话的人可以发表想法,其他人只能听,不能开口。
第二:说话时,要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
第三:开始协商。
第四:协商不只是解决当天的争执, 还必须商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解决之道。
第五:谁也不准让谁,我们家就是要『没大没小』, 我们也不爱吃梨,也不用『孔融让梨』, 所以,要是三个人没有达成共识,架不算吵完,继续吵。
第六:吵完后,一起来跟我会报结果。
接下来,我们一起练习了几次,孩子虽小,但是做得有模有样。
解决纷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样子才不会沦为没有意义的攻防战; 每个人的意见、个性不同,我要孩子「 谁也不用让谁」。
比方说,小女儿个性温和,我反而坚持她据理力争, 不用因「怕妈妈不高兴我们吵架」而委屈自己; 还有,吵架的最终目的是找出解决的方法。
一天,孩子果然吵架了,我很兴奋,想检收成果。
我把他们三个「请」到另一个房间里,把门关上,让他们自己「乔」事情。 不用告状,不用哭诉,妈妈听不到也不想听, 趁你们吵架时,妈妈要泡壶热茶,独自享受下午茶时光, 我心中默默期望他们「议事冗长」, 这样我还可以去泡个澡,顺便敷敷面膜。
没想到,不到几分钟,三个小人儿从房间蹦出来, 跟我报告「吵架高峰会」结果: 「我们讲好了,以后姊姊要借我跟哥哥的玩具得先跟我们说, 但是不可以玩超过半小时,因为我们也想玩。」
从此之后,孩子练就一身吵架本事, 「吵架高峰会」会程越来越短, 我连吃点心的时间都来不及他们便达成协议了事, 速速出关后跟我抢饼干吃。
事实上,几次之后,他们发现被关在房间吵架很无趣, 远远不及出来玩玩具、吃布丁有意思。
另外,他们对彼此的「战术」也越来越娴熟, 三两下就能抓出彼此的「破绽」, 对于彼此的底线也有默契。
就这样,他们从小到大真正开过「吵架高峰会」次数寥寥可数, 三个人至今感情非常好,我准备多年的「河东狮吼」也一直派不上用场。
其实孩子之间出现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这也是他们学习解决纷争、与人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 父母介入,等于是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孩子有自己解决事情的方式,大人介入只会越弄越糟, 况且由父母处理孩子的告状,就像「打地鼠」一样,没完没了, 到最后累的还是家长,何必呢? 让孩子学习怎么吵架,父母绝对会轻松得多, 有时候我还会想,这三个小子怎么不多吵一会,妈妈的面膜还没干哩!
给父母的小分享:1教孩子要「没大没小」,不用「孔融让梨」。
2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吵架。
3孩子吵架能培养谈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学习这些重要能力的好机会。
5孩子吵架时,父母眼不见为净,不要当裁判,离开现场为上策。
孩子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家长的处理方式却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教育, 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知书达理、温润尔雅的人, 就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是非观念, 正确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争吵的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