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索上的家庭》,解开情感上的悬念

《钢索上的家庭》,解开情感上的悬念,第1张

我们从小唱着「我的家庭真可爱,整洁美满又安康」,却从没想过,有那么多时候,我们悬在钢索之上,每个家庭成员都小心翼翼的闪躲迎面而来的情绪勒索⋯⋯

我们从小唱着「我的家庭真可爱,整洁美满又安康」,却从没想过,有那么多时候,我们悬在钢索之上,每个家庭成员都小心翼翼的闪躲迎面而来的情绪勒索⋯⋯

看过了翻译国外作品的《父母会伤人》、《大象在屋里》等汇集丰富咨商辅导案例的著作,我总是告诉自己,那些都是国外的书啊,也许台湾风土民情不同,像台湾这么讲孝顺礼教、主张儒家思想的地方,应该不会有那些问题吧?看完了《钢索上的家庭》,我深刻感觉到,原来我曾经眼见过的所有悲伤的故事,其实都不是特例,都值得好好被疗愈。

亲爱的小彬老师,恭喜你出书了。

你说,这是向《热锅上的家庭:一个家庭治疗的心路历程》致敬,写下本土化经验的家庭故事。

书里的经验的确在地化到得到大量的共鸣。从你这本书在十一月上旬出书至今,近一个月来,我几乎每天都会看到亲友在 facebook 上转贴你的文章:透过新闻媒体转发的书摘《「下辈子可否让我做自己?」 资优生考上医学系却自杀》、《孝顺的儿子,委屈的媳妇,气势凌人的婆婆》⋯⋯无不获得各方讨论。

看完文章,每个人所持的立论有正有反:有的人觉得维护传统价值大过个人利益,有的人觉得来到新世代就是应该互相尊重⋯⋯

每天贴一点新闻媒体底下的讨论内容,半开玩笑地对你说「哇我也认识畅销作家了耶」,稍微讨论一下各种思维背后的因果,是我最近的小小消遣。

打从知道你和出版社签约,我便非常期待这本书面世。在咨商室里,一定有很多故事可以为镜吧?过了好久好久,几乎都让我以为你要放弃完成这本书那么久,你忽然告诉我,书已经准备付印,我开玩笑对你说,「终于啊。」

你传来书籍封面,我看着干净明亮的构图,不解书名从何而来,赶紧看了博客来的书籍介绍──原本以为会是轻松诙谐的咨商室小故事,但光是在博客来看了你以自身故事写就的书序,就让我惊讶到下巴都快掉下来。

这封面和内容,让我想到李奥纳多、凯特温丝蕾的**《真爱旅程》。那么干净明亮小清新的外皮,翻开来却是心酸满载的血泪史。

这是我认识的小彬老师吗?是会跟我在留言里一搭一唱的鬼扯的那个小彬老师吗?

一直以来,我身边总是不乏这样的朋友:讲起笑话来非常好笑,跟他们相处总是让人心情放松,他们好像也都能稳稳接住我们的每一段负面情绪,好好安抚住每一个不安的灵魂。

可是,打开这些人心里的潘朵拉盒子,往往有令人落泪的生命经验在其中。只是他们都不说。

你在书序里这么写:

「所有的孩子,生来无不希望能与原生家庭建立既深且厚的关系,令人遗憾的是:幼时我们感受到的不全然都是爱,有时夹杂着更多的伤痛、冷漠与疏离,因为有些父母真的给不起或不知道该怎么给。

但亲爱的:我们都常常忘记我们已经长大,忘了可以透过长大后的自己,陪伴自己走一段疗愈的路,并用自己的力量,善用生命中的资源,把自己爱回来。」 ——《钢索上的家庭》,p23

看着你在书序里的这段话,我想到前阵子邓惠文医师在《成人的微课堂:当双人变成三方─家庭三角关系》里说的,父母不一定都有能力爱孩子,但孩子都是本能地爱着父母的。

能够疗愈自己伤口的父母,能够打开自己被长期封印的爱人的能力,对孩子是莫大的福气。

回想起来,我已经不记得我们开始聊起来是什么缘故了。但我还记得,刚开始在严选留意到你的文章,是看见你写下你在咨商室里听见的那些故事。那些流动在文字里的情绪,常常勾起我不同时期的回忆。

这些故事结集成册,略加改写,试图将钢索建构为桥梁──在文末,你提供给为人父母与为人子女者不同的「疗心练习」课题,亲子双方在改善彼此命悬一线的危坠感,得以有具体建议。

你知道的,这些咨商室里的悲伤故事,都太沉重了,我读完内心澎湃,无法迅速写下什么。我的脑海里不断地回放各式各样的经验与回忆,无法具体地分析出什么讯息。

比如说《懂事的孩子 ≠ 不需要爱——影子般存在的孩子》,让我想到在伴侣关系中乖巧安静、表面上非常独立能照顾好自己的 Cloudie,在与 Sky 恋爱时,总是幽微地压抑著自己不被在意的感受。直到 Sky 在某次听见 Cloudie 的抱怨后,才意识到他过度专注于工作、而忽略了她的感受后,Sky 在写给 Cloudie 的信里提到,「对于爱情,是你不懂得怎么要,而我也不懂怎么给。」

我不知道 Sky 有没有看见,那个我所看见的 Cloudie──在原生家庭里,Cloudie 是最乖巧的孩子,因为情绪稳定、表现优秀,父母反而完全没有时间赞美她的美好,而把全副心力与大量金钱都浪掷在不愿意长大的另一个孩子身上。

比如说《父母辛苦大半辈子,我怎么可以如此自私?——被剥夺选择权的孩子》提到设定界限,我会想到我曾经得到教养的建议是:不要放弃身为母职的权力,不要怕孩子觉得受限。适当的边界,是让亲子双方都舒服好过的必要。

不仅仅是子女要对父母设定界限,适当的保护自己,父母也不应该在亲职里疲于奔命。还要好好的相处到老啊,太早就把彼此都磨耗殆尽,就没有未来了。

比如说《他始终用「那个男人」称呼爸爸——守护家人的孩子》提到,孩子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生涯规划:

我想到 Jenny 曾经告诉我,她放弃组织家庭的原因,「我不觉得自己能安心去追求幸福。像我这样的家庭,父亲好赌,母亲没有谋生能力,我如果追求自己的幸福离开了这里,那这个家该怎么办?说来容易,但要取得两边家庭的体谅,还是现在这样比较轻松吧,哈哈。」

我们对话的场景在阳光灿烂的台南,说起她的选择,日光下,她的神色有淡淡的阴影,和话尾的干笑恰成对比。

我想,也许知道我读了这本书后,最高兴的人,会是我女儿也不一定。

即使她只有三岁,我们多少还是有些许亲子冲突。面对她的情绪起伏,我总希望自己尽可能冷静一点,尽量在脑袋还能有最后的理智时,想想你在书里说的这一段话: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往往也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直白问问孩子:『我看见了,也感受到了!但其实你可以不用这么辛苦。你愿意明白告诉我,你需要什么吗?』」 ——《钢索上的家庭》,p92

如果她哭了,也许表示她觉得委屈、觉得不被我理解吧?如果这时候我还吼她、责备她、对她碎碎念、跟她冷战,不是把伤口挖得更大吗?

我告诉自己:吵架的时候可以暂时静一静。深呼吸完,还是要回来好好面对问题。

离她进入狂飙的青春期还有一点距离,但愿我不会在顺适的生活里忘记这件事。

有太多家庭在取得平衡后,就懒散地不想再照顾那个安静、不抱怨的家庭成员的需求。所以我们总会看到几张令人心疼的脸孔:长期投入家庭而被琐事累坏了的母亲,扛下经济重担而酗酒的父亲,尝试取代父母过于早熟的长子长女,作为守住家庭基本架构最后一道防线的老么⋯⋯

看着《钢索上的家庭》,我实在难以把它们想成一则又一则「故事」。它们就是以血淋淋的姿态存在于我的记忆里的现实人生,可能是在我自己身上找到淡化的片段,或在我的亲友身上更深刻地重现。

唉。

过去我们都会觉得不可思议:遇到家暴、或身处在《父母会伤人》一书里定义的「有毒父母」羽翼下的孩子,这些受害者未必毫无能力,而他们为何不求援、不逃离?为何甚至在法庭上反过来维护父母?

在我最近看到的文章里,有提到一个概念:

「目前台湾针对婚姻暴力的观点,往往是鼓励受害者能勇敢的走出来,并重拾自主权,勇敢的对抗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这对正处于暴力情境个案来说,是必然的趋势,先保护受害人免于身心健康的破坏,当然是首要考虑的条件。但是,假若阿静真的愿意且成功的离开此高压控管的婚姻,阿静就真的会浴火重生?重新享受自主性所带来的幸福?还是,这段关系就变成阿静一辈子的遗憾?有时婚姻暴力带来的伤痛,不仅是个人身心健康的破坏,更可能是失去了对爱的信仰。

……在台湾家暴法的规范下,似乎只关注于处理暴力所带来的紧急性与危机性问题,并未考虑长远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修复的议题。」 ──《回应〈受暴女性为何无法脱逃?-从「家庭暴力」到「高压控管」〉-放下专业角色、重新看见感情债》,孙颂贤,中华心理卫生学刊第二十八卷第四期,2015

那些隐隐在内心的伤口,并非在人生里切开一个断代,就能够快速与之隔绝。伤口需要慢慢的淡化,除了需要时间,也需要技巧来加速复原。

就像身上小小的擦伤不敷药也许也会好,但适当的清洁、消毒、施以正确的外敷药或包扎护理,能加速它好转、甚至是阻止它发炎恶化。内心的伤口也是。

谢谢你在每个个案故事最末,额外整理了言简意赅的疗心练习。不只作为受伤的孩子的急救箱,也给误伤子女的父母修复关系、不往下犯错的机会。

有一天聚餐,用餐之后,我们一群人就著空桌放松地聊著天。

我提到孩子最近做了些体贴的举动,但有人以心咨专业,建议我可以珍惜孩子的懂事、但不要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以免对她的未来造成影响。

S 一脸意外地打断我,「这有什么不好吗?我不懂,只要不要走偏变坏了,不就没关系了?」

「孩子就只是个孩子呀,太早长大,对她来说,她的人生就少了童年这块了。」我试着告诉他我的理解,却说不完全。

那一天到了各自解散回家之际,S 仍然还是无法理解。他觉得只要父母照顾好这个孩子,不要让孩子日后变成社会价值里的不良少年,父母就已经可以放过自己了。

我在回家路上想起你的书,想起书里那些表面无伤,但最后一举爆发的案例。

我又想起另一段我在查资料时看到的内容──

在波涛汹涌的家庭成长、表面无伤的孩子,内心受的伤害也许非常严重。那些看起来并不典型的伤害、看似无害的环境,也许造成了难以言说的影响,最后旁人看起来莫名其妙的反应,其实其来有自。

人生走到现在,难免有遗憾,作为普通人,我当然会希望尽量让孩子过得圆满一点。我想到你在严选的作者栏里这么说: 「好的教养,是孩子一辈子的养分;父母幼时的伤痛若经疗愈,是孩子的福份。」

谢谢你的书。但愿我们都是有福之人。

书籍资讯

书名:《钢索上的家庭:以爱,疗愈父母带来的伤》 作者:陈鸿彬(小彬老师) 出版社:宝瓶文化 页数:288 开本:148  208 (cm)  ISBN: 9789864060702 售价:NTD$320

其实我觉得书本身售价也满有梗的啊,320,在我小时候(?)流行数字游戏时,这可是「想爱你」的谐音啊。这本书想好好爱一下每个受伤的孩子,与内在小孩受伤的大人。

* 本篇文章由热血青年很向上授权刊登,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本文为合作之严选作者观点,不代表立场》

爱情总是令人心动,充满希望和惊喜。在爱情里,有多少人曾经相信“爱情是永恒,缘分永存”,但当实际遇见时,才发现那完整的爱情里,似乎只有相爱一半。因为在相爱之后,竟然又有一部分的相处,这便是维系爱情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相爱容易,相处难”是一句不容忽视的真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爱是不太困难的,因为它更多的依赖于心境:有太多的外表、形象和美感会让一个人有着心动的感觉,这时,情侣之间的默契和沟通关系早已被细微的温度、情感和瞬间的爱意所改变。

然而,在爱情最初的幸福感中,如果我们忽视了相处的细节,那就很可能把爱情的结果变得复杂起来:如果两个人一时兴起而走近,但没有足够的沟通间接作用,便不会有真正的来往换着,而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两个人会彼此互相依赖、陪伴,却变得越来越远,甚至有时会因小事而吵架甚至分手。

相处的难度不在于初恋的甜蜜,而是在于信任力营造中的包容力:两个人要分享一起度过的每一个时光,坦诚而彼此尊重,信任而把握住,要明白别人的优点和缺点需要包容,最终才能彼此互敬而温柔。

事实上,真正能够相处到最后,便是爱最深、也最幸福的一对,也是最成功的一段真爱旅程:在关怀彼此的持续给予中,两个人总能在每一个分隔的时刻把自己的心再次的紧扣。这也正是“相爱容易相处难”的真实反映:再甜蜜的相爱,也要靠不断深入的理解,才能使两个人从温柔的面向中,真心实意地去体会彼此的心。

最终,不要忘记:“真爱便是有行动的爱”,也只有有行动的爱才能打动人心。我们最终都等待着那种能够温暖并且===能够紧紧地把握住自己,也陪伴着自己的伴侣,才是真正能够体会出真爱的滋味的人。

恋爱中,比吵架更可怕的事情是冷战!冷战!冷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说实在的,我真的很讨厌冷战。有什么事情你可以和我说,哪怕是吵起来,也比你不声不响的生闷气要好得多。吵架了,无论吵的有多凶,也要比直接冷战要来的好。无论是吵架还是冷战,都说明了这段感情出现了一些问题,不是你就是对方有了小情绪,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容易就会留下后患。这个时候,吵架要比冷战来的直接。毕竟,吵架你会知道是什么原因,宣泄过了哄哄就好了。而冷战呢?有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方就莫名其妙的不开心了。对方在想什么你都不知道,也就无法解决问题。而对方选择了把什么都埋在心里什么都不说,可是又没有办法做到豁达和不在意,那样委屈和怨气就越积越多,总有一天会一发不可收拾。这样就导致了两个人心里都有了怨气,不利于感情的维持。长期这样子下去,两个人很容易就会走到分手那一步。特别是异地恋,如果冷战了,你不理我我不理你,彼此又不在身边,几天不说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呢?但吵架也有不好的地方,有时候在气头上很容易口不择言,说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伤己伤人的话。所以说,情侣之间相处学会交流沟通真的很重要。

不要冷战!不要冷战!千不要冷战!!!

爱情总是令人心动,充满希望和惊喜。在爱情里,有多少人曾经相信“爱情是永恒,缘分永存”,但当实际遇见时,才发现那完整的爱情里,似乎只有相爱一半。因为在相爱之后,竟然又有一部分的相处,这便是维系爱情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相爱容易,相处难”是一句不容忽视的真理。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爱是不太困难的,因为它更多的依赖于心境:有太多的外表、形象和美感会让一个人有着心动的感觉,这时,情侣之间的默契和沟通关系早已被细微的温度、情感和瞬间的爱意所改变。

然而,在爱情最初的幸福感中,如果我们忽视了相处的细节,那就很可能把爱情的结果变得复杂起来:如果两个人一时兴起而走近,但没有足够的沟通间接作用,便不会有真正的来往换着,而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甚至两个人会彼此互相依赖、陪伴,却变得越来越远,甚至有时会因小事而吵架甚至分手。

相处的难度不在于初恋的甜蜜,而是在于信任力营造中的包容力:两个人要分享一起度过的每一个时光,坦诚而彼此尊重,信任而把握住,要明白别人的优点和缺点需要包容,最终才能彼此互敬而温柔。

事实上,真正能够相处到最后,便是爱最深、也最幸福的一对,也是最成功的一段真爱旅程:在关怀彼此的持续给予中,两个人总能在每一个分隔的时刻把自己的心再次的紧扣。这也正是“相爱容易相处难”的真实反映:再甜蜜的相爱,也要靠不断深入的理解,才能使两个人从温柔的面向中,真心实意地去体会彼此的心。

最终,不要忘记:“真爱便是有行动的爱”,也只有有行动的爱才能打动人心。我们最终都等待着那种能够温暖并且===能够紧紧地把握住自己,也陪伴着自己的伴侣,才是真正能够体会出真爱的滋味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821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