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意象柳的诗句
2 关于柳的诗句意象
3 关于柳的意象诗句
关于意象柳的诗句 1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2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3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关于柳的诗句意象 1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2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3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关于柳的意象诗句 1关于"柳"为意象的古诗和古词
采 薇 《诗经·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诗经·小雅·采薇》写的是出征士兵保家卫国怀念亲人和乡土的情思,这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以杨柳作为意象的最早的一首诗。其大意是:当初我们出征啊,杨柳飘拂依依;如今我们归来啊,却是雨雪漫天纷飞。
咏 柳 [宋]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有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梦令 《红楼梦》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此词是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人物史湘云所写的“咏柳”词,读来别有生趣。
鹧鸪天 咏柳
意在闲闲
雨过新晴五月天,一时光景尽清妍。
笼烟流翠添娇态,间有蝴蝶舞蹁跹。
柳腰瘦,叶眉欢。也挽人臂也拂肩。
前人惯作离情诉,我今翻成妩媚篇。
[注]这是一位网友所写的“咏柳”词,有古人遗风,更具时代新意。
带柳的古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陆游《马上作》
柳带东风一向斜,春阴澹澹蔽人家。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万井楼台疑绣画,九原珠翠似烟霞。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
2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商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3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哪些
唐诗中有关“柳”的诗或以柳树为意象的诗有
1《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年代: 唐 作者: 李煜
风回小院庭芜绿,
柳眼春相续。
凭阑半日独无言,
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
池面冰初解。
烛明香暗画楼深,
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2《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卷帘直出画堂前。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4《渭城曲》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浣溪沙》
年代: 唐 作者: 冯延巳
春到青门柳色黄,
一梢红杏出低墙。
莺窗人起未梳妆。
绣帐已阑离别梦,
玉炉空袅寂寥香。
闺中红日奈何长。
4以“杨柳”为意象的古诗词有那些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 愈 3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 愈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6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城东早春 杨巨源)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 谢灵运《登池上楼》8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9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处 柳永《雨霖铃》 10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1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2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柳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1、春天的象征。春风中的柳丝,鹅黄嫩绿,令人赏心悦目,柳丝摇摆,仿佛在向人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柳树最早向人们传递了春天的信息,唐贺知章的《咏柳》诗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杜甫也有诗云:“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
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这些历代文人咏柳的绝唱,使柳树成为了春天的象征。
2、吉祥的象征。柳树因其具有治病、驱鬼、辟邪、祛毒的功用,被古代人视为吉祥的象征。
佛教典籍《灌顶经》载:“禅拉比皇以柳枝咒龙”,受其影响人们认为柳树可以祛鬼,称其为“鬼怖木”。
佛教故事中南海观音一手托净水瓶,另一只手则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存在有元旦日、寒食节(三月三)插柳于户避鬼的习俗。
《齐民要术》有“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的记载。到了唐代又演变成插柳或戴柳圈驱邪避毒的习俗,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卷1有“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之载。因此,后世多以清明节、
寒食节插柳免虿毒辟邪。清代《宣恩县志》也载:“清明,插柳叶于门,簪柳于首,曰辟毒疫。”今陕西南部地区尚遗留有“柳枝鞭蝎”的民俗。
3、离别之情的象征。柳与留谐音,并且颀生长柳条,如烟的柳色,仿佛离人不尽的别恨,
人们就把柳当作情感的寄托物,产生了“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风俗。长此以往就把柳视为别离的代名词。
《诗经》在《采薇》篇里描述一驻外士兵想起离家从军的情景,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不舍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
《宋书·五行志》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
”唐以后以诗咏折柳极为兴盛,如王之涣《送别》曰:“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孟郊《古离别》曰:“杨柳织别愁,千条万条丝”,李白《劳劳亭》曰:“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白居易《青门柳》曰:“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古代的中国人视柳为军营之树,或者是与隐士相伴的一种树,又或者有离别的象征。
一、军事象征
因为柳的生命力强,生长得也快,经常种在军营周围来作屏障。所以将军的军营营帐又被称作柳营。
二、隐士象征
垂柳因其郁郁葱葱受到古代隐士的喜爱。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既是隐士也是个叛逆者。夏天时,他喜欢在院中大柳树周围摆上水,然后蹲在树阴底下铸剑,司隶校尉锺会盛礼前去拜访他,他照样埋头冶炼,不理不睬。后被锺会构所陷害。
三、离别象征
因“柳”与“留”谐音,又因为杨柳枝叶细长,代表友情的长久,古时人常以杨柳作和朋友道别之用,表达恋恋不舍之意。
扩展资料
古诗中柳象征意义
1、以柳赠别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多用“折柳”,表示离人的难言难分之情“折柳”赠别之风,尤其是在唐、宋朝时盛行,因而,“折柳”也就成为赠别的代称。
2、以柳言愁
人遇悲心事,景暗万念灰。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是以柳言愁的高手,“晓风轻拂、残月朦胧、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杨柳三个意象罗列,构成一幅哀愁的景观,引起人们对词人深秋旅途的无限遐想。
3、以柔为美
柳的形体特征,具有阴柔之美。“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
4、象征青春
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5、以柳喻情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
作品介绍
《柳》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此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全诗言少意丰,隐而不露,含蓄委婉。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关柳,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的生动写照。
原文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⑴,乐游春苑断肠天⑵。
如何肯到清秋日⑶,已带斜阳又带蝉⑷!
注释
⑴东风:指春风。唐李白《春日独酌》诗之一:“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舞筵:歌舞的筵席。
⑵乐游:乐游原的省称,也叫乐游苑,在唐代长安东南,今陕西西安市郊。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⑶肯到:会到。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晋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⑷斜阳:傍晚西斜的太阳。唐赵嘏《东望》诗:“斜阳映阁山当寺,微绿含风树满川。”
白话译文
曾经追逐过春风飘拂着轻歌曼舞的酒筵,在京城的游苑里,在断肠销魂的春天。
怎么会这样地待到了清秋的日子,已经带来了西下的斜阳,又带来凄切的寒蝉。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唐宣宗大中五年( 851年)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聘时所作。李商隐在被柳仲郢辟为节度书记后的几年离都在柳幕中,所以他的咏柳诗往往借府主的姓氏抒发感慨。此诗即为其中一首。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刚病故,自己不久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悼念妻子,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知。
赏析
这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诗人借柳的'形象来自比,抒发情感。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一、二句“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意为春日细长低垂的柳枝,随风轻扬,最易使人联想起舞女的飘然舞姿。这个“舞”字,形象地表现春柳的婀娜多姿,同时,又把柳枝与热闹的舞筵结合起来,更加衬托了柳枝的欢乐。“拂舞筵”三字,仿佛使人看到柳枝同舞女一同翩翩起舞的场面,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两者互衬,优美动人!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气。对句又紧接舞筵,从时、地两个方面加重描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舞筵,而是春日乐游苑上的舞筵。“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春风荡漾,百花争艳,长安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觥筹交错,歌管迭奏,红裙飘转,绿袖翻飞,碧绿的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好一幅春光明媚,繁华似锦的场景。
三、四句“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却陡然一转,描绘出杨柳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清秋”,喻秋色已深;清秋又当斜阳,环境更加凄凉。临近生命终结的秋蝉,鸣声更加凄厉。本来是斜阳照着柳枝,秋蝉贴在柳枝之上哀鸣,诗中却用两个“带”字,反说柳枝“带着”它们,此与第一句中的“逐”字一样,又使柳枝由被动变为主动,化客观死景为活景,表现出秋日之柳的不幸。第三句既是反诘,又是感叹,同时又是转折。“肯”字或释为“会”(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但如果解作肯不肯的“肯”,诗意似更深邈:既然秋天是如此萧条,那你(柳)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啊!言外之意是说不如不到秋天来,大有悲不欲生之痛。此处的转折,用了“如何肯到”这样顿挫有力的明转,增强了对比感。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诗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描绘,来表现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两句中,虚字运用亦很精妙。第三句“如何”、“肯到”连用,可反诘、感叹语气更加强烈。结句“已带”、“又带”,更是层层推进。
这首诗中“柳”的形象被刻画得生动饱满、跃然纸上,产生这种效果主要是因为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
一、诗人在刻画“柳”这一形象时,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第三句一个“肯”字又是把柳作人写。第四句两个“带”字也分明是将柳写作人。诗人把斜阳照柳,秋蝉鸣柳反说成“带斜阳又带蝉”,这一反,却将柳的形象凸现出来了。
二、巧妙地运用对比,是此诗的另一特色。诗的前两句着力刻画春日之柳,写春柳的万条丝绦随风舞动,写乐游苑的繁花似锦,也写到了春日乐游苑舞筵的热闹盛大。似乎让人置身其中,令人感到春光融融、舞袖飘飘。总之,呈现的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诗的后两句则极言秋日的凄清。秋是清秋,阳是斜阳,蝉是寒蝉。一系列的凄冷意象组合成凄冷的秋景。前后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给人情感上造成巨大的冲击。
三、虚词的妙用。全诗二十八字,共有虚词五个:曾、如何、肯、已、又。而这五个词在诗中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没有“曾”则看不到昨日之柳、春日之柳的情状,那么秋日之柳就少了一层铺垫,少了一层对比。没有“如何”、“肯”,则柳的形象就不够生动,反诘的语气也不够强烈。“已”和“又”本身构成并列关系,这里,两者连用,似又带有递进一层的意味,把柳在秋日的凄清写得入木三分。五个虚词的使用,不仅使表情达意愈加准确,更是让人感到意味蕴藉,回味久远。
四、象征的运用。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写春日之柳,写秋日之柳都是有所寄托的。所谓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是也。春日之柳正是当初风华正茂、春风得意、胸怀天下的诗人的写照,而秋日之柳则是长期沉沦下僚、生活维艰、飘沦憔悴的今日的诗人。诗人没有直接倾诉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是借柳这一形象来表达,含思宛转,藏锋不露。言近旨远,言有穷而意无尽,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在选材构思上是颇下了一番功夫的,“柳”意象的选择,对比、拟人手法的运用等无不匠心独运,但是又让人感觉不到雕琢的痕迹。正所谓精雕细琢,浑然天成。
作者介绍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G(溪)生、樊南生。汉族,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著有《李义山诗集》。
柳的意象:挽留与祝愿
以柳赠别表达了对客人的挽留之意,如雍裕之(唐朝人(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蜀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有诗名。工乐府,极有情致。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裕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江边柳》:“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诗中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宋代朱敦儒《柳枝》:“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几时归(柳枝)”词中那舍不得亲人离开自己的情感,在六个“柳枝”(“留之”)含蓄的重复中表现的无以复加。
此外还有戴复古的《清平乐·今朝欲去》:“今朝欲去。忽有留人处。说与江头杨柳树。系我扁舟且住。”这些诗歌都是抒写离别时的那种不忍分离的感情,要杨柳留人的。
垂柳的“依依”神态又与人们分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一致,所以,将杨柳与离别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
李白的“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折柳送别朋友的离愁和深情厚谊,奇妙之处在于上述二首又都由柳而联想到春风,借春风来表达离别之苦。
岑参的“可怜汾上柳,相见也依依”(《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抒发了诗人重返旧地时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情怀。杨巨源的“水中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折杨柳》),诗人以柳丝谐音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难舍难分之情。
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通过离人这一缩影的描绘,勾起读者对古代多少离愁别恨的场景的再现。
晚唐简州刺史雍陶的“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题情尽桥》),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起一幕幕送别的缠绵悱侧的场面。
李商隐的“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一)诗人以饱满的激情深切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无可奈何。
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的缠绵情景。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扬柳烟。”倾吐了离别者折尽柳枝、痛断肝肠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