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曹小娟

怎样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曹小娟,第1张

新课程语文教学强调了有感情诵读,因此,在一些公开课上经常听到老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总要问一个问题:“在朗读文章时把握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我认为,朗读既要讲究艺术性,也要讲究科学性。弄清究竟是读者的感情基调还是作者的感情基调。在朗读时,我们很多情况下是强调学生的朗读,因此主要是把握读者的感情基调。案例一: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九(下)《给我的孩子们》丰子恺师:请同学们学习速读课文后思考:在朗读时我们应该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学生思考后举手)生:憧憬、向往、赞美。师:你能作个示范朗读吗(生读)师:谁来点评一下生:不对,他没有从整篇文章去看,应该是带着“悲哀”的感情去读。师:你能说明原因吗生:因为文中出现了好多次“悲哀”(读例句)师:对,还应带着点惋惜去读,为成人难以理解孩子的童真而悲哀。我认为,老师问题设计里的“我们”是指学生,指读者,作为现代的学生,整天与作业、电脑打交道,根本不熟悉那个时代人的乐趣,他们对丰子恺先生文中描写的童趣感到新鲜是很正常的,因此有人说“憧憬、向往”也是有依据的。而“悲哀”是指作者丰子恺先生的感情,把它用在学生的身上是否妥当

散文中作者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表意。通过直抒胸臆或寓情于他人他物他景的方式来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对于散文“思想情感”的考查,中考考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通过品味词语来体会作者情感;分析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情感;分析人物描写体会作者感情。这些考试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概括填空型。这一类题目往往以空格或问题的形式出现,如:“请概括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请在横线上填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等。重在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应该熟悉全文的情感脉络,抓住关键词,若无现成的词语可供选择,则需要对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出相关词语。 二、词语推敲型。对于词语的推敲往往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①直击点击。这种题目直接点明要品味的词语及其所传递的情感。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七上《春》)这个句子“闹”字很有味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该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二是该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带给你什么感受,传递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比如对于“闹”字,我们可以这样解答:“闹”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修辞角度),写出一股蜂围蝶阵的场景,有声有形,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和画面感(词语表达的意思),它似乎让我听到了蜜蜂在嗡嗡的叫着,看到了一只只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嬉戏,十分的热闹,不禁让人联想到古诗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春天写得生意盎然,生机勃发(给读者的感受),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传作者之情)。②比较甄别。通过词语对比,考查考生的语言敏感度,从而深度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如: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七下《登上地球之巅》)中能否将“插”、“蹬”二字分别换成“伸”和“踩”,其间有何区别?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继而通过比较,从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此题我们可以这样解答:“伸”字显示了动作很自由,与“伸”相比,“插”字显得动作很困难,所展现的空间很小,更能突出登山的艰难;“踩”字力度不大,“蹬”字用力很猛,面对垂直崖面,一个“蹬”将登山之难传递的淋漓尽致,因此,用“插”和“蹬”更能显示登上地球之巅的不易,从而体现了登山队员的坚定意志,顽强精神,以及作者对他们的钦佩之情。 三、景物赏析型。这是一种赏析景物描写的题目。常以“句子赏析”的类型出现。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扣住修辞或一般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对句子作第一层次的赏析,明确句子描写的景物特点;二要抓住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等“贵在有我”的特征,从中破解出作者的情感密码。比如“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七上《紫藤萝瀑布》)请对这个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按照两个层次作答:这个句子运用通感的修辞,一句“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将只能闻不可见的香气从抽象变成了形象,从无形变成有形,写出了香气的馥郁;“轻轻地笼罩”将香气人格化,似乎是一个多情的母亲或少女,整个景物描写充满了一种温馨宁静平和的特征,(第一层赏析)写出了作者此时安静平和的心境和对景物的痴迷沉醉之情。(第二层赏析) 四、人物赏析型。这是一种赏析人物描写的题目。常以“句子揣摩”的类型出现。解答此类题目,同样可以按两个层次作答。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二要抓住散文“贵在有我”的“我”,从对人物的描写中破解出作者寄寓的情感。比如关于《邓稼先》的一个题目: 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邓嫁先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面对此情此境,一般的人说话绝对是斩钉截铁、气壮河山的喊出“我不能走!”但邓稼先却是说“我不能走。”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解答此题,我们需要抓住人物语言的细微差别。“我不能走。”与“我不能走!”仅有一个标点之差,感叹号的情感是激动的、强烈的,而句号则是平稳的,淡定的。面对戈壁的风沙呼啸,面对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邓稼先却如此的平和,一个标点的差别将人物的那种从容淡定,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刻画了出来。(第一层赏析)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寄托在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第二层赏析)此外,分析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抓住一些标点,比如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里也有大文章,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模拟训练题 炊烟赵丽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掸落飘在肩头的枯叶,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我终于看见了在远方山坳里的炊烟,我急匆匆地走向山坳,走向炊烟,想象炊烟下可能出现的情景:大蘑菇似的小木屋……果然看见两间小木屋了,只是普普通通,不像大蘑菇。木屋里走出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黑红的脸颊上,洋溢只有山里人才有的那种健康的光彩。“客人来啦,快进屋里歇吧!”“能不能……麻烦买一点吃的?”早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不好意思地问。“那还要问,坐下,先喝碗茶!”她把我按在一把竹椅上,转身从灶台的铁锅里舀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开水,又悄声叮嘱了丈夫几句,那男人一声不吭地走出门去了。灶台有点脏,她也许怕我看了不好受,找来一块抹布仔细擦了一擦。“山里人邋遢,将就一下啦!”①她一边笑,一边又从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的铁锅,一连洗了三遍。不一会儿,那男人拎着满满一篮红薯和芋头回来了,并且已经在山溪中洗得干干净净。她把红薯和芋头倒进锅里,坐到灶背后烧起火来,他不知又到哪里去了。②小木屋里静下来,只有门外的哗啦哗啦的林涛和灶膛里哔剥哔剥的柴火,一起一落地在耳畔响,协奏出一首奇妙的曲子。红薯和芋头馋人的香味在小木屋里飘漾起来。“吃吧,爱吃多少就吃多少,只是别嫌粗糙啦。”③哦,红薯和芋头,竟是那么香,那么甜,不仅抚慰了我的饥肠,也驱除了我的疲乏。这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午餐之一!她坐在一边,快活地笑看我狼吞虎咽,手中,不停地打一件鲜红色的毛衣,毛衣不大,像是孩子穿的。“你有几个孩子?”“有两个女儿,在山外读书去了,一个上小学,一个念中学,都寄宿在学校里。我想让她们将来都上大学呢!现在山里人富了,甚么也不愁,就指望孩子们有出息。”她笑着回答,语气是颇为自豪的。这小木屋里,也有和山外世界同样的憧憬和向往……吃饱了,歇够了,该继续赶路了。我掏出一些钱给她。“钱?”她又笑了:“这儿不是商店,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吧。如果不忘记山里的人,以后再来!”我的脸红了,也不知是为了甚么,也许是为了这城里人的习惯…… 起身走时,我发现背包变得沉甸甸的,打开一看,竟是塞满了黄澄澄的桔子!是他,原来刚才去了桔林。“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人解渴。”他在一边腼腆地笑着,声音很轻,却诚恳。我走了。她和他并肩站在门口,不停地向我挥手。“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坳里回荡…… 走远了,小屋消失在绿色的林涛之中,只有那一缕炊烟,依然优美地在天上飘…… 选自上海文艺出版社:《赵丽宏文集(卷2)):记忆和遐想》,有删改 练习1、本文以“炊烟”为线索,随着与炊烟距离地变化,作者的情感也在变化:从不见炊烟的 到看见炊烟的 到走近炊烟的 再到回望炊烟的 。2、划线③句加点的词语很有意思,请赏析其妙在何处?3、请对划线②句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划线①句对中年妇女的描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与品格? 参考答案1、焦急期盼;惊喜激动;喜悦感激;怀念2、“抚慰”和“驱除”运用拟人的修辞,赋红薯和芋头以人的感情色彩,将红薯和芋头人格化,写活了,写出了它们给了旅途中饥饿劳累的“我”以极大的满足舒适感;而它们是农家夫妇给我的,从而反映了农家夫妇热情善良美好的高贵品质,表现了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3、这个句子中“哗啦哗啦”和“哔剥哔剥”两个拟声词的使用,使句子充满了动态之美,仿佛有声音在耳边回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林涛和柴火之声比作“奇妙的曲子”,写出了林涛和柴火之声的动听美妙;从中反映出了作者在遇到农家夫妇的招待之后那种平和、愉悦、感激、享受的心理。4、这个句子抓住中年妇女的动作进行描写,一个“笑”字显示了她对“灶台有点脏”的不好意思,“一连洗了三遍”写出了中年妇女站在“我”的角度,怕“我”对灶台之脏不满而想极力洗干净从而让“我”满意的心理,表现了中年父女的热情、体贴、细致的品质,从中流露了“我”的感激之情。

作文时,如何捕捉动情点呢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热爱生活,体悟情感是前提

情从何处来从生活中来。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学生只有热爱生活,细心体悟身边的种种情感,才能够培养出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敏感的心,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动情之处。

所以说,生活阅历愈丰富,其情感体验愈丰富。作为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其情感体验不一定都是直接的,那么,间接的情感体验无疑也是很重要的。阅读文学作品,是学生间接体悟情感的有益渠道。

二、丰富情感,抓住要害是基础

人生中,让我们动情的事物太多了。从文体上归结这些动情点,应有所侧重。如文学作品的动情点是人物、情节以及作品所塑造的人物的情感。我们就从记叙文、议论文及写景文的动情点上谈起,看这些文体该如何抓住其各自的要害,去捕捉动情之处。

(一)记叙文的动情点

记叙文是通过记叙具体的、真实的人和事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其动情点就在人、事两端,人和事又浑然一体,不能分割。所以,要想使人和事动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人和事的性质要清楚。尽管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但一个人或一件事总会表现出一些真善美或假恶丑来,既然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就应该让人产生相应的好恶之感。

2人和事的经历过程要完整。事件曲折、完整,才能激发出读者的情感。

3人和事的结局要可预测。结局可预测,情感才有着落。街亭要“失”,林冲要上梁山,人物的性格才更鲜明突出,才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情感。

4人和事的描写要生动形象,突出细节。而写作技巧的运用则能更好地激发读者的情感。

(二)议论文的动情点

首先,观点要明确。文章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旗帜要鲜明,态度要坚决。议论就是对人或事表明观点,亮明立场。

其次,道理要正确,正确的基础就是求真务实。《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人们常将“情”“理”并称,凡事讲究“合情合理”。“合理”了,才能说服人,打动人,才能情感充沛。

再次,论据要新颖有力,论证要严密周全,这也有助于让读者动情。耳目一新的论据能让人怦然心动,老生常谈的论据则令人味同嚼蜡。层层递进、丝丝入扣的论证让人拍案称好,而那些结构松散、思路混乱的文章则让人不知所以然。

(三)写景文的动情点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近代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欣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凄凉等等,情由景生,莫不令人心潮起伏,情感激荡。景或明丽或阴暗、或雄浑或小巧、或繁茂或残缺、或自然或人为,都能牵扯出不同的情感。因此,把握景的不同特点,揣摩景中情,即可捕捉到动情之处。

另外,要准确捕捉写景文的动情点,对古诗中的经典意象也应该有所把握。如“明月”代表思乡念家,“杨柳”代表惜别深情,“冰雪”代表忠贞高尚,“哀鸿”代表苦痛流离等。这些意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特定的情感符号,每吟咏之,就会让人思接千载,情意油然而起。

三、匠心独运,恰到好处是关键

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们其实只谈到了“知”情与“捕”情,至于学生在作文时如何表达这种情,并且最终能以情动人,还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技巧。

(一)内容上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突出时代精神为主旨

学生可以义正词严地表达正义,可以豪情满怀地追求理想,可以情真意切地歌唱爱与奉献,也可以感叹生活的些许无奈,揭露人性的阴暗面,抨击社会的某些不公等。只要这些文章内容充实,思想健康,关注现实,言之有理,就一定能够打动读者。

(二)技巧上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1情不可遏,直抒胸臆。悲喜交加,爱憎分明,于叙事评人后,直抒胸臆,以情激情。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时候,直接抒情显得空洞、直白、缺乏内涵,这就需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比兴譬喻,外景和内心融合,可以加强文章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文章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3细节生动,渲染真实。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只有将细节生动地描写出来,才能使文章真实感人。

4以小见大,升华情感。作文要能够以小见大,对朴实的生活情感进行升华,让情感的热流闪耀出理性之光。

5排比反复,强化情感。排比反复都能增强语言的气势,集中表达某种情感,且形式整齐,能够增强文章的形式美。

6设问反问,引发想象。反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设问句就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导读者思考,也能够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7对比突出,善用人称。对比显示差异,差异打破平衡,情感的起伏也在所难免了。今昔对比、贫富对比、美丑对比、顺逆对比等,都可引发读者情感的波动。

四、多积广储,新颖别致是保障

应该说,把真情实感自然、流畅地表达出来,就能感动人。但是人生有限,情感无垠,人们能捕捉到的情感毕竟有限,而那些微妙复杂、不易捕捉甚或尚无名称的情感何止“千种(风情)”。

许多“神秘”的无名情愫恰恰就隐藏在大千世界和艺术中。当人们一旦与它们相逢,这些无名情感就可能会被唤起,被调动,被激发。因此,学生只有对感人的素材多积广储,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招之即来”。同时,多积广储,在使用的时候就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把那些新颖别致的素材用上,就能点燃情感之火炬。

表达真实情感方法不止两个:

1真情实感来自于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

2也会来自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3总而言之,真情实感来源于对真实感受的描述,也就是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69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