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情感

如何准确把握一首诗的思想情感,第1张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希望以下几个方面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2鉴赏的是白居易的一首诗,诗题是《邯郸冬至夜思家》,从题目我们就知道了时间地点、大致环境以及诗歌类别,可以肯定诗作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是思乡念亲。杜甫《春夜喜雨》这个题目就不仅标示了时间、吟咏对象,而且鲜明透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可以说题目的一个“喜”字,把作者的心迹展露无遗。又如陆游《书愤》,文题就意味着作者要抒发的是心中的激愤,而事实全诗正是以“激愤”贯穿的。其他如《永遇乐61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怀古》;《征人怨》《闺怨》春宫怨》;《谢亭送别》《送沈子福之江东》等等,从它们的诗题我们就可以推断其大致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总是推敲过来提炼过去,不达到最能体现自己意旨决不罢休,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即是言此。那么这个炼来炼去的字眼或诗句,就是诗眼或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显然,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态度情感乃至表达技巧,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它就是诗歌的“心脏”。抓住了它,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和命脉,通过它就可直接探查到该诗的内蕴和底细。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初读只觉诗歌都在写景叙事。看不出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但仔细分析就可发现,一个“愁”字“出卖”了诗人,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成了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醒后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明写作意图,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又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以明显看出主旨句是“一夜征人尽望乡”,凭此可直接推断出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解剖诗歌的“细胞”。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可以说意象就是诗歌的一个个细小具体的组织“细胞”,诗歌就是这一个个意象“细胞”搭建起来的艺术“大厦”或有机生命体。因此,读懂诗歌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必须首当其冲从分析意象做起。读懂了意象,也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能够较为准确地推断出作品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这个特点需从两个层面来说。经过先辈们几千年的耕耘,古诗词中许多景或物被赋予了特定的意蕴。如“柳”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这就是人们传统所说的意象(古诗词中这类有特殊意义的意象较多,这里无需详谈)。当然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只要抓住了这些意象,也就相应地得出了含有该意象的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如菊花是隐逸、高洁、脱俗的象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就以“月”的意象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另一类意象是不具有相对固定意义的形象,直白地说就是打上了作者情感烙印、被写进诗中的一组具有相同特征的景物,作者用它们共同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情感。对此我们应仔细分析这一组景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根据这些景物特征来推断出作者相应的思想情感。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选取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几个清新自然、热烈、充满生机,具有山野典型特征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山野全景图。静对自然生命的壮观,作者心里充满感动,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不只是美的联想,色彩的比较,更是生命的礼赞。全诗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于大量的借景抒情的诗词,都具有类似的特点,考生们可举一反三,参照赏析。

分析诗歌的“血型”。如人可以划分为几个类型的肤色、血型一样,古典诗词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类别。类型相同的诗作,其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大致相同的一面。例如咏史怀古诗,大都歌颂古人功绩,抒发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情怀(如杜甫的《蜀相》);闺怨诗大都借怨妇之口表达被朝廷(官场)抛弃的苦恼(如温庭筠的《梦江南》);赠友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或别后的思念;边塞征战诗,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山水田园诗,大多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闲适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类别较多,不一而足)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据此进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推断。

苏轼的浣溪沙中下阙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诗歌分析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下阙诗句:沙上未闻鸿燕信,竹间时有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引用“鸿雁传书”这个典故,意象是勾起了词人对故旧的思念,这首词跟苏轼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的《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情景类似。

此情唯有落花知:运用移情手法,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大体无外这两种。要把景和物的精神内涵扩展开来,从中揣摩作者当时的心情理想和抱负,这些精神内涵的扩展,就是诗歌的意象。时代背景和作者作诗时所处的人生阶段,都是把握诗歌意象的依据。比如同样的描写梅花的诗歌,如果诗人是在太平盛世人生得意时所作,就可以理解为怡然自得的心态,而再乱世颠沛流离时所作,就是愤世批判自怨自艾的意思。

把握诗歌的意象,不要太局限,如果是应试作答,局限一点也没办法,但如果只是出于单纯的欣赏,那么一点要给自己无限的自由。每一首好诗,都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独到韵味的世界。

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世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

1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二字,可以表达出诗人的情感,那便是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为什么不用白云、孤云,而用浮云呢?因为浮云可以暗指困难、挫折、障碍等。可以通过理解这个意象,知晓诗人艰难险阻的精神。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有出处的诗句。

谢邀:

开篇明义,“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意象的建构与表现被他看作是文学与诗词的准绳之一。

“意境”是指诗词作品中,诗人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

可以说,意境的深远与否与诗词的意象密切相关,只有领悟意象寓意,才能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进入诗歌意境,感知诗人情感。

中国古典诗词作者常以主观情感赋予客观景物来建立意象,实现表意和抒情等功用,形成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征,亦彰显中国古典诗词作者创作模式的特点。因此,承载诗词意蕴的语符也进入了修辞审美的艺术境界。

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绪,无不借用斑斓多姿的意象。而被精心选取的意象,构成诗歌的意境,呈现含蓄隽永的韵味,便构成了中国传统诗词特有的景观。可以说,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用意象创造诗人的心灵空间,这是一切艺术形式都必须遵循的法则,更是诗人创作的追求。诗人通过意象世界寄寓情感,让读者在想象中去感知,去玩味,他们或者咏物,或者写景,或者描摹人物情态,或者刻画生活场景,不一而足。

诗人有感于天地万物,通过剪裁物象、选取意象来表达内心的这种感受,揭示了诗歌创造意象世界这一艺术特征。如李白的“不知明镜里,何秋得秋霜”,一个“秋霜”,蕴含着诗人无尽的愁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也是通过时空的悠远苍茫,来表达抒情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悲伤之情的。

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离不开鲜明、真实、生动的意象。而意象的创造融合了作者的情感。我们欣赏时就要通过对这些意象进行加工组合去把握意象,从而评价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诗词意象主要有人象、景象和物象三类,而且这三类意象都是以意象营造意境为目的,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来体现诗人情感和诗歌内涵的。

所谓的人象,也就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有不慕荣利、豪放不羁的,有寄情山水、归隐之志的,有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有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有矢志报国的,有爱恨情长的,有慷慨愤世的等多种人物形象。

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登高》中的后四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后四句为第二个意象群,抒发了诗人登高的感慨。悲秋的游子,孤病登高的诗人,斑白的鬓发、新停的酒杯,表明了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举目无情的孤独,痛苦之情可想而知。

杜甫长期远离故乡,独自漂泊在外,暮年多病,举目无亲,在凄清的秋天登高望远,不禁愁绪满怀。诗人想到国势艰危,仕途坎坷,不由须发皆白,但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忧国伤时的感情跃然纸上。

再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夜色将尽,晨曦微露,一轮红日从大海上冉冉升起;严冬将尽未尽春己悄然而至的唯美动人的画面,这就是诗词意象的景与情交融。而诗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真可谓是景中含情,景中出理。这就是诗词中景物意象的抒情功能。

所谓的景象,也就是诗词中的景物形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诗词中的景为情中景,在这方面,北宋词人秦观的《踏莎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这首词的上阕中,词人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开篇三句是虚构场景,词人这里运用的是因情造景的写作手法——景为情而设,正像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那样。因为词人试图跌宕,被贬郴州,他独自一人寓居郴州旅舍,面对孤馆青灯,所以他是看不到“津渡”这一意象的。

从时间上来看,《踏莎行》开篇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这两句所描写的时间是“斜阳暮”三字;从字面上看,时间怎么又倒退到了昏昏时刻了呢?很显然,这两句才是秦观笔下的实写,原来是词人不堪孤馆寂寞。

词人此时此刻的心境是失望和伤感的,所以“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读来格外的凄婉哀怨,也格外的声情凄厉,读来感人肺腑。“可堪孤馆”和一个“寒”字,写尽了词人心中的孤苦凄凉,如果将王国维的这句话用来评价秦观此处的写作手法,是恰如其分的。

景与情的交融,莫过于思乡与送别的场景。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思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将杨柳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紧密联系起来。杨柳、晓风、残月最能触动人心的意象集中在一起,更能打动人心。

诗词中的意象内涵丰富,体现人们生活的现实、情感、追求,走进诗词的意象,才能更好地领略古典诗词人文精神的熏陶。

所谓的物象,也就是诗人为表明心迹或情感,对景物进行拟人化的象征性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和思想感情。

马致远的《秋思》中,选取“枯藤”作为开篇意象,不仅为之后的“老树”“昏鸦”等相关意象起到龙头牵引作用,同时也为全篇的系列意象奠定荒凉凋敝的基调,直接赋予全篇哀愁绵延的情调,并与后续一系列意象共同构成意象组合,以系列意象组合传达作者思念故乡,苦于漂泊的愁楚之情。

而南宋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以貌取神,着重刻画梅的品格:开于严冬而不与百花争春,显其旷达洒脱,梅的坚守情操,不变志节这也是诗人自己的人格写照。

中国古典诗词中对于意象的建构方式,常以情和景的妙合,来赋予意象成立于意境之中的可能性,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的那样:“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对于情与景的融合,常见于一系列情与景的意象组合。

情景交融是诗人创造意境和意象时所共同追求的,但意境的特征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突破和超过了具体的意象,从有限到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它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去思索去领悟诗人在诗中寄寓的对社会历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又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诗人选取了寂静山林的几种景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它们都包含了诗人的独特感受,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

诗中“静”和“闲”是指悠闲、恬适,指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尘世烦忧的厌恶与回避。正是诗人有这种宁静恬适的心境,以有声写无声,将这些意象进行艺术加工,才创造了一种特有的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

我国古代的诗歌,不论抒情方式如何,不论其抒情主人公是否直接出现,都能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意境,这些意境或形神兼备,或优美动人,或清新隽永,或萧索凄清,或朦胧如烟。

沉浸在景情交融的诗歌意象中,流连于诗歌意象营造的境界中,读者可以聆听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最真切的诉说,对接诗人最丰富、最真实、最细腻的情感,享受最具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美趣,从而得到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体味了中国古典诗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充盈生机的人生观念与审美状态。

中国是公认的“诗歌王国”,唐诗宋词一向被世人推崇和景仰。诗歌用它自己的方式给后人展示古人的喜怒哀乐,它让悲伤、快乐,沉寂、淡雅,思念、欢聚,忧国忧民都穿越时空,从一个时代走到了另一个时代。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因此,解读诗歌的情感在读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经过几年的教学,现总结个人对诗歌情感分析的方法如下。一、 审查题目。 (一)、理解题目含义。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对理解词义及做题有指导作用。如2000年全国卷,赵师秀的《约客》表明诗人在等朋友;2001年全国卷,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表明中心是送别;2002年全国卷,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表明作者在春夜这个该睡觉的时刻,在洛阳城里,诗人听到了一曲笛子独奏。表明诗人心里不平静,为什么不平静?这就是中心。又如司马光的《晓霁》,“梦觉繁声绝,林光透隙来。开门惊乌鸟,余滴堕苍苔。”诗中“繁声”是鸟叫声还是雨声?考生容易理解错。如果读了标题《晓霁》,知道夜里下了雨,“繁声也就好理解了”。再如欧阳修的《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中,“拟说归期”的是谁?“未语”的是谁?“惨咽”的是谁?都不好判定,如果研究一下标题,《玉楼春》告诉我们,这是青楼,离别的人不是在家里夫妻,而是青楼里才子与歌妓间的离别,就很好理解了:男的要说出回去的日子,还未说,女子就哭了。 (二)、在诗的题目的指导下通读全诗,理解诗句,把握中心。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人,人不离事(背景)。”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理解这首诗,我们从标题中“独”字可以知道李白的心情是孤独。通读全诗,再联系李白的经历,我们会理解更深:李白离开长安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看透了世态的炎凉,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一种孤寂之感。“天上的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辽阔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把孤独之感写尽了。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中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说作者本身蕴涵的信息是不可忽视的。现以李白、杜甫为例讲解。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开元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他半道病还,病逝为止。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禝”的儒家用世思想,同时,道教思想贯穿他一生。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这些特点从中学教材选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行路难》都可以看出。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他的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使诗歌变得缓慢深沉,变得低回起伏。其次,杜诗风格是多样性的,这与他不同时期不同经历有关。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他的青年时代是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回忆。33岁遇到李白结下一段千古传诵的友谊。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我们不难看出,不同诗人由于家庭出身,生活经历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创作风格;甚至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形成了不同时期对人生的思索,得出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这说明,文学作为一种人类高级特殊的精神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这四个要素构成。四个要素互相依存,相互作用。现实世界的反映进入作家的头脑,通过作家的加工,形成作品,再使读者进行接受,而这四个要素又是相互作用的。三、抓关键词句诗歌最大特点是简练,因此解读诗歌,有时我们要具体到对一个字或者一个词的理解上。而解读诗歌,我们需要的就是抓住这些关键的词。(一)、直接表露作者的情感的语句。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一诗中,作者通篇只用了一个词“可怜”直接表明作者的感情态度 。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可怜一词,可谓是把要表达的意思尽收其中。抓住这个词,就抓住哦了这首诗的脉搏。(二)、表明作者处境的语句。《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的著名诗篇。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三)、展示姿态风貌的语句。一类是展示景物风貌得词句。如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春景是可见的视觉范围的画面,而“闹”是听觉方面的感知,这里将无声的画面,变成了枝繁花盛之态,又写了群鸟竞唱的情状,于是,浓郁的春意就在这喧闹的“红杏枝头”活现出来。这是把视觉艺术转换成听觉艺术表现的奇妙效果。另一类则是展示人物风貌的词句。如杜甫《登高》“百年多病独登台” ,“多病”一词让我们看到一个漂泊流浪,贫病交加,在风烛残年之时,独自登高的诗人形象,这位步履蹒跚的瘦弱老人独自站着面对滔滔江水满目哀凉,这怎么不让人可怜?“艰难苦恨繁霜鬓”,“繁霜鬓”三个字意即增添了花白的鬓发,满腹愁绪欲借酒来排遣,不料潦倒新停浊酒杯啊,因为有病戒了酒,竟是不得抒怀。写到这儿,就更增添了一份沉重。诗人诗中透漏出的浓浓得苦闷也就跃然纸上了。四、从形象入手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要找出具体的形象,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关键是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一)分析景物特点。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五弦琴。”诗中写到: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米。接近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明盛世,也想着解决民间疾苦(象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这棵梧桐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解读完梧桐特点,我们发现,似乎这已经不是在写梧桐,而是在写人了。通过解读我们就知道了,作者不光是在写梧桐,更主要的是要借这棵梧桐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为民造福,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 (二)、把握意象的文化内涵。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就以月为例来说,《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这些诗中都写到了月,但这些月的文化内涵却不尽相同。它有边塞意象,时间意象、愁绪意象、情爱意象等,在不同的诗中它的内涵不一。那么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意象要有一定的了解。常见的如松、竹、兰、梅、菊、梧桐、芭蕉、细雨、鹤、水等。五、品意境,析感情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作者(有时也包括读者)的主观情意和作品反映的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谢榛《四溟诗话·卷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词以境界为最上”“在境界当中自成高格”“写感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 意境不仅仅是环境,还要跟诗人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表达出来。因此研习诗歌,对意境的把握必不可少。1品色彩氛围 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里的氛围一下变得温馨起来。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2品指向和强度 意象指向性的不同和强度的大小同样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都是写友情,李白要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则是“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前者意象选取的是“明月”,后者是“滟滪堆”;前者的指向在空中,向上的,给人以飘逸之感,后者指向在地面,重心在下,给人以沉郁之慨。同是写别离,有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放健美,也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因此,善于把握意象的指向和强度有助于解读诗歌的情味。 诗歌虽然已经成了一种历史,但却常读常新。以上只是针对中学生阅读诗歌中常见的方法的探析,当然,阅读诗歌,我们还要将序、诗后注释等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诗歌。总的来说,探寻诗歌感情的方法不是唯一得。能够帮助我们走进诗人心灵世界的方法就该是我们要找的方法。

一、现代诗歌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

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成以下三类: 1比喻性意象 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

2象征性意象 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

3描述性意象 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外,诗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

二、现代诗歌的语言: 对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的把握,也是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扩展资料:

现代风体、格律诗歌

这是按照诗歌语言节奏和谐性的层级,是一般和谐还是非常和谐(最高和谐)来划分的。

(1)现代风体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风体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代表作是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2)现代格律诗歌:就文学体裁而言,现代格律诗歌是以汉语言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参考资料:-现代诗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717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