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正确的感情观是怎样的?

你觉得正确的感情观是怎样的?,第1张

人作为一种感情非常复杂的动物来讲,我们拥有着非常多的感情和情感。因为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认识的过程当中,会遇到不一样的人。很多人在对待不一样的人的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情。这对于一个人来讲有感情非常的重要,如果自己对于感情来说有特别严重的认知障碍的话。那么我认为应该要及时的去看心理医生,因为这对于心理学来讲是一种心理疾病,叫情感认知障碍。

判断正误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情感和感情都有一个认识和了解,能够判断自己的感情。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有些感情是正确的,而有些感情是不好的。我们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感情观。因为一个正确的感情观对自己而言是有利的。只有存在着正确的感情观,我们在面对人或者世界的时候,才能够及时的判断正误,不使自己受到伤害。

明辩是非

特别是有些人对于感情来说没有一个正确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他们对感情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的时候,往往会在感情上受到挫折或者是伤害。迫使他们在以后的感情当中畏畏缩缩,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阴影。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一个正确的感情观非常的重要。那什么是正确的感情观呢?

产生正确的感情

在我看来是对于自己认识的人来说有一个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产生一段正确的情感。例如我们在结交朋友的时候,能够清楚的认知到这个朋友的人品是好是坏。如果是一位人品不错的朋友,并且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能与自己聊得来的话,那么我们对他产生正确的感情就是友情。如果这个朋友他的人品并不是多好的话,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选择不与他深交。少进行来往,这样的话才能使我们在这段感情上不受伤害。

您好,男女在情感认知方面存在一些异同。

首先,男性更倾向于通过行动来表达情感,而女性则更倾向于通过言语和身体语言来表达情感。

其次,男性在处理情感问题时更倾向于逻辑思考和解决问题,而女性则更注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此外,男性在面对负面情绪时更倾于内敛和掩饰,而女性则更倾向于表达和分享。

这些差异可能源于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例如,男性在传统社会中被灌输了强壮、勇敢和理性的形象,这可能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行动来表达情感。而女性则被视为柔弱、温柔和情感化的形象,这可能导致她们更注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此外,研究表明,男女在大脑结构和神经化学方面也存在差异,这可能影响了他们在情感认知方面的表现。

总之,男女在情感认知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源于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沟通男女之间的情感。

李克富 || 家是一条船 -

作业:(1)基本要求是熟练掌握想象表象,以及社会感染(情绪激荡);(2)研修生及“爱的艺术班”的学员可尝试练习视觉化技术!

第一节:表象

一、表象的概述

表象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是人们在头脑中以形象的形式对物体进行操作和加工,是物体不在面前时关于物体的心理复现。表象曾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在(J。LOKE)等人认为表象是思考的元素,19世纪英国心理学家、测量学家高尔顿(F。GALTON)就对表象进行了测量研究。但是,在20世纪初,行为主义在心理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认为表象是毫无功能上的意义,是感觉中的幽灵,故而将其排斥在科学研究之外。所以,关于表象的科学研究一时陷入了停顿状态。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表象作为人们信息加工、贮存的基本方式才又受到重视,表象研究也成为认知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表象是由人脑中刺激痕迹的再现所引起的,它以知觉提供的材料为基础,但又不只是知觉的翻版和重复,是知觉痕迹经信息加工后的产特,表象作为知识表征的一种形式,不仅可以贮存,还可以被加工和编码,那种认为表象只不过是一种轻重知觉,是知觉痕迹的再作用,与知觉相比仅仅只是强度更低一些而已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由于表象的出现不须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它对人类的想象,思维等高级心理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象具有如下特征:

(一)直观性

表象和感觉、知觉一样具有直观形象性,是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感性反映,但它所反映的通常只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表象没有感知所得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例如,游览过北京天坛的人们虽然对天坛有很清晰的映象,但这种映象总不如正在观看天坛时的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正是由于表象不能反映事物的全部特征,而且不稳定、比较模糊,它所反映的一些主要特征就显得突出和直观。

(二)概括性

表象往生育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而不是某一次感知的个别特点。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需要借助于人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表象比知觉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它是以多次知觉为基础经信息加工而产生的概括形象。

表象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性和语词的概括性是不同的。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所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语词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已弃其非本质属性。因此,表象往往被看成感知到思维过程的中间环节。

二、表象的种类

(一)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根据创造性程度,表象可以划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记忆表象基本上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想象表象是旧表象经过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来的新形象。这两种表象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绝对地加以分开。亚里十多德说过:“记忆和想象属于心灵的同一部分,一切可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记忆的东西”。只有从记忆表象中提取素材,想象才能得以进行,同时,房屋有象在某种程度上为想象形象所补充,与想象形象相结合。

(二)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表象

根据表象开成的主要感知通道,又可将其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视觉表象是比较鲜明、最常发生的表象形式。由于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各种表象形式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侧重。一般而言,画家具有较发达的视觉表象,音乐家的听觉表象较发达,而体操运动员的动觉表象较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表象形式往往是综合起作用的,如钢琴演奏既需要听觉表象,又需要动觉表象;完成体操动作既需要动觉表象,又需要听觉表象。

(三)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根据对象范围和概括程度,表象可划分为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对某一具体事物(如六和塔)的表象称为个别表象;对于某一类事物(始宝塔)的表象称为一般表象。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有着密切联系,个别表象是一般表象的基础和核心,而一般表象具有更高的概括性。

(四)遗觉象

在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称为遗觉象。遗觉象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几乎与感知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似乎是介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状态。这种特殊的表象形式是心理学家颜许(E。R。IAENSCH)首先发现的。遗觉象是部分学龄儿童所特有的,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退。据研究,儿童中有40~70%的人有遗觉象,在11~12岁时最明显。有些儿童的遗觉象能保持半分钟。他们背诵课文就像看着课文朗读一样,准确无误;在一幅现拿掉后,仍然能在原处看到那幅画的十分清晰的图像。通常,较为多见的遗觉象是视觉表象,但一些研究也发现了听觉遗觉象、嗅觉遗觉象和味觉遗觉象等。

四、表象的作用

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渡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表象的直观性来看,表象和知觉相似,从表象的概括来看,表象又和思维相似,但它既不是知觉也不是思维,而是介乎期间的中间环节。表象打破了人的认识受当前事物直接作用的局限,使认识更趋概括化。运用表象训练能更好地挖掘潜能,发展智力。例如,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利用表象训练提高幼儿园儿童的加减法计算能力。开始时,儿童只能按实物计算;后来,研究者将实物遮起来,要儿童想着那里的实物计算(即用表象计算)。经过这种训练,儿童能较快地掌握口算和心算。体操和游泳运动员也常常用表象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

表象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活动前在头脑中形成,“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象,是人类心理活动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点。画家、作家、工程师、运动员、发明家、军事指挥员的各种实践活动,都要求具有鲜明、稳定、完整的表象。

第二节: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通过想象过程创造的新形象就是想象表象,想象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新颖性的特点。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以直观形式呈现人们头脑中的具有形象性特征的表征(REPRESENTATION),而不是言语符号。在想象过程中,表象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和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这些新形象既可以是主体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或还未出现的新形象。如读过《阿房宫赋》后人们在头脑中浮现出的阿房宫现象,发明家设计出新机器前头脑中构思的机器形象,人们头脑中出现的神州中的妖魔鬼怪形象,等等,都是想象的产物。

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乍看起来似乎是“超现实”的,其实,任何想象都是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形象的材料都来自生活,取自过去的经验,不可能无中生有。天生的聋子决不能想象出优美的音乐,天生的盲人也想象不出奏的美景。鲁退先生曾记录过一位盲诗人的谈话:“在缅甸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里、树上都有昆虫的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旱时夹着蛇鸣‘嘶嘶’”。了里行间充满了听觉形象,视觉形象则十分匮乏。这说明,想象无论新颖甚至离奇到什么程度,构成新表象的材料则永远来自对客观现实的感知。梦也是一种想象,梦中出现的形象有时显得十分新奇甚至荒唐,但组成梦境的“素材”仍然是感知过的事物。

可见,想象虽然是新形象的创造,但它的内容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来自客观现实。想象是反映客观现实的各种成分的形象组合过程,也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形式。

二、想象的种类

“想象是一种意向性的反映,它在某种程度上超脱现实,因此,可有意地或在无意间发生”。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

(一)不随意想象

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如天空中变化的浮云,时而似人头,时而似奔马,时而似城楼,……各种想象形象不自觉地浮现着,转化着。另外,当人们长久地进行机械、枯燥的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如冗长的会议、长久地躺在草地上休息,某种想象形象就可能不经意地浮现在眼前。这些都是不随意想象。由于不随意想象不需要人作意志努力,出现也很突然,往往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梦是不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的形式,我们将在第四节中作进一步的阐述。

(二)随意想象

随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人们在想象过程中一直控制着想象的方向和内容。

根据创造程度的不同,随意想象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也是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的形式。这些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都是意识活动的形式。我们将在下一节就这三种形式进行专题讨论。

三、想象的生理机制

1937年生理学家加可布逊(C。JACOBSON)对猴作延缓反应实验的结果提示:额叶的一些神经回路将一些有关物体位置的视觉信息组成一种内部表象。即额叶与一种“当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客观存在百又看不见时也能识别物体的能力”有关。另外,在额叶和顶叶的亚区之间还有很多类似的通路。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即使是在信息加工的最高层次中也具有与表象相关的脑结构。

在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大脑皮层里留下了许多痕迹,并在痕迹之间建立了暂时的神经联系,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人们的经验越多,这种暂时神经联系越丰富。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是经常不断地变化、补充和修改着的,旧的联系重新配合构成新的联系。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就是想象的生理机制。

词对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重新组合起着重要的调节和支配作用。虽然想象的形式属于第一信号系统,是形象的,但想象的形象是在皮层言语机能的相应区域上形成的。想象的出现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现代科学表明,下丘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共同参与了想象的过程。如果下丘脑——边缘系统损伤,人可能产生特殊的心理错乱,他的行为不再受大脑支配,不能拟定简单的行动计划,不能预见行动的后果,想象的主要作用也受到破坏。

四、想象与实践

想象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同时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人在实践活动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新的需要,这促使人们去改变客观现实,创造新的事物。想象就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劳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需要的活动。目的性、计划性是劳动的重要特征。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在劳动前对劳动的结果作出预见,产生“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表象;在劳动过程中,想象对活动起着调节作用。另外,想象还具有代替作用和补充作用,它使人们的思维、情感交流实在直接感知和操作的限制,进行学习和创新。

想象不仅在实践中发展,同时想象的正确性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关于这一点,我们下一节对幻想的阐述中有进一步的说明。

五、想象的意义

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再造想象的发避孕药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起着重要作用,创造想象则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想象力贫乏的人,思维是机械而偏狭的,不可能有很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对想象的重要性作了重要的评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想象和其它心理过程有着有机的联系。它与人的思维、情感、意志活动甚至感知活动都有深刻的联系。想象与记忆活动交织在一起,记忆表象是想象的素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被想象补充着,与想象结合着。想象参与思维过程,任何一种思维过程尤其是形象思维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想象在人的情感生活中也有重大意义。想象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也是想象的内容之一。想象不仅可以引起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也可能成为深刻而牢固的情感产生的源泉。想象可成为人的意志行为和社会实践的内部推动力。

总之,想象不仅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体系中,在创造活动中,在反映客观世界的一切形式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想象对人个性的发展、人的特点的形成与生活道路的抉择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都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随意想象的三种形式。

一、再造想象

(一)什么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就在的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必须以别人的描述和提示为前进,再造别人想象过的事物,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独立性差。值得注意的是,再造想象不是别人想象的简单重现,而是依据以往的经验再造出来的。如技术工人根据平面的图纸,生产出立体的产品。由于个体之间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个性的差异,每个人再造出来的形象各不相同。例如,我们想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舯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所描述的形象时,每个人再造出来的形象各不相同,都按各自的方式来构成新形象。可见,再造想象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

再造想象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接受间接经验时,概念停留在机械识记水平上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头脑里形成了与概念相应的形象,主体才能理解和掌握知识。概念只有作为事物原形的信息,代替物时才有实在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图表、模型、标本等直观教具和生动的语言,有利于想象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

再造想象对人格的塑也有重要作用。再造想象是榜样言行的内化过程的一种形式。儿童听了故事或看了**或连环画后,往往沉浸在故事情节中,想象自己亲手身体验这些行为。这种想象甚至能指导他们的行为。如影片《少林寺》放映后,街上会出现一些模仿影视人物的小“十三棍僧”。所以,在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中,教师要用各种方式唤起学生正确的再造想象,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二)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1、要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再造想象由言语描述或图样示意所引起,如果言语不能引发表象,想象活动将难以进行。想象活动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要形成正确的想象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丰富的表象储备。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条件,表象愈丰富,再造想象的内容愈丰富;再造想象不仅对已有表象的数量有较高的要求,对表象的质量和种类也有很高的要求。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愈丰富,再造出来的想象内容就愈生动、准确。

二、创造想象

(一)什么是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预定目的,通过言语符号对已有表象进行选择、加工、改组而产生可以作为创造性活动“蓝图”的新形象。文学家、艺术家、发明家、科学家、设计人员的创新伤口都是创造想象的产物。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

创造想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创造活动顺利开展的关系。创造活动由于有了创造想象的参与,才能结合以往的经验,根据预定的目的和计划将概念和形象、具体和抽象、现实与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构画出劳动的最终或中间产品的立体表象模型。没有创造想象,技术发明、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等一切创造活动都无法顺利进行。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学生的作文、绘画、解题和实习等创造活动中正确运用启发教学法,创造问题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想象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二)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1、创造动机

社会生活不断地对个体提出创造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需求。这种需求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就成为创造新事物的需要和动机。创造动机是创造想象的动力。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没有相应的表象储备,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很难顺利进行。创造想象有将相关表象的某些因素重新组合排列成新形象的“凑合式想象”,如狮身人面像;有将几种表象融合成新形象的“融合式想象”,如《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的形象是托尔斯泰融合其妻子、妻妹两人的形象创造的;有“改换式想象”即改变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有“夸张式想象”,即对现实中的形象作夸张处理,“飞流直下三千尺”;有抽取某些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典型式想象”,如鲁迅笔下的阿Q是旧社会农村流氓无产者的典型形象。这些创造想象的形式都以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先决条件的。

3、积极的思维活动

创造想象受思维的调节。思维活动由一定的问题引起,并指向问题的解决。如作家在写作前要考虑文章的主题、人物、事物等,如果不假思索、信马由缰,就很难创造出活生生的令人信服的形象来。

4、灵感

灵感是指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灵感首先表现为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创造对象上。这时,意识处于十分清晰和敏锐的状态,思维极为活跃。因此,在产生灵感时人有极高的工作效率。灵感的出现使久思不解的问题迎刃而解,常常伴随着无法形容的喜悦。例如,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在验证王冠是否由纯金制成的问题时,一次入浴中忽然有悟,起来在街上狂呼“我发现了!我发现了!”(即发现了关于比重的阿基米德定律)简直达到了狂喜的程度。这是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喜悦。

唯心论者将灵感看作是神灵的感应。其实,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所固有的,而是经过艰巨劳动的长期酝酿促成的。它是一朵长期积累后偶尔得之的思想火花,“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

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创造者长期形成的创造飞惯有利于灵感的出现。另外,灵感的突然产生而瞬间即逝,若不注意捕捉就会失之交臂。

视觉化技术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认为,据心理学研究,人类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其中有一半以上的神经元用于储存资料(记忆),神经元储存资料的方法非常独特而高效,并非一个神经元存储一个完整的记忆或其中固定的一部分,而是把记忆拆分成不能再细小的基本构成元素,即经验元素,例如视觉上的光亮度、直线或曲线、颜色等,听觉上的来源方向、距离、清晰度、高低调等,以及感觉上的范围、强度、温度、压力等。

每一项记忆,都只是将有关的构成元素组合成一个网络,不同的记忆便有不同的网络,而构成元素则基本不变。负责记忆的神经元,根据其构成元素的性质,分别归入内视觉(视觉表象)、内听觉(听觉表象)和内感觉(触觉表象、运动表象等表象)等三个内感官管理。NLP认为,发生的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构成记忆的经验元素,改变事情带给我们的情绪。

NLP经验元素改变的技巧和步骤如下:

(1)准备:通过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并处于放松的状态;

(2)寻找自己的主要经验元素(记忆表象):闭上眼睛,通过回忆或想象,让自己回到产生恐惧的活动现场;注意一下自己看到什么(内视觉),听到什么(内听觉),或者感觉到什么(内感觉),哪个方面的资料特别丰富,那便是主要经验元素所在;

(3)构建心像(想象表象):如果是内视觉的经验元素,想象把所见景象移至电视机的屏幕上;如果是内听觉(外来声音)的,就想象把这个声音是从一个音箱里发出来的;如果是内听觉(自言自语)的,就把它想象成是另一个自己在与自己对话;如果是内感觉的,则把它想象成一件有大小、轻重、颜色的物品;

(4)经验元素改变(想象表象):逐一将心像的远近、动静、颜色和轻重等方面调整到令自己感觉最舒服的状态,例如把电视机往左、往右、往上、居中或往下推,把电视机放在自己感到最舒服的那个位置上,然后再调整其它元素;针对每一点的改变,都应注意一下内心情绪感受有否改善;

5)结束(想象表象):消除心像,如想象让电视机越变越小,然后坠海消失等,形成新的记忆表象。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c5dcba44453a

Genos ei课程帮助人们自我认知、他人认知、真诚、自我管理、情感推理、积极影响这六大能力,从而全面提升EI能力。而六大能力中最基础也是最难掌握的一项,就是自我情感认知。

所谓自我情感认知能力就是指感知和理解自身情绪的技能,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三个问题:

工作中,你是否能够同步察觉和感知自己的情绪变化?你是否能找出你的感觉,心情和情绪产生的原因?你是否能够意识到感觉,心情和情绪对你的思想,决定和行为的影响?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具有非常强的自我情感认知能力。

具备自我情感认知能力的领导者,将有能力让自己的心情、感受和情绪与工作更为协调一致,更能在表现、行为和决策上影响他人。而不具备情感认知能力的领导者,与自己的情绪是脱节的,当你无法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变化,那么一切的情绪管理、情感智能运用都是空中楼阁。

对于情感认知能力,很多领导者会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情感认知是人的本能无需刻意学习和练习。原话是这样的:“笑话,我又不是小孩子了,怎么可能连自己的情绪都管不好”?“我生不生气自己还不知道吗?”

这话看似有道理,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能找出很多人为情绪所裹挟的案例:八达岭长城女子在虎区负气下车害人害己、武汉火车站老实巴交的农民工被愤怒主宰行为犯下血案;在足球界,曾经的法国队中场大脑齐达内一向以冷静睿智著称,却在世界杯决赛赛场被马特拉齐激怒,一脑袋将法国人世界杯之梦顶的烟消云散,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案例,案例中的人没有管理好情绪,反而被情绪所奴役、操纵,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我们有没有因为被情绪裹挟做出令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呢?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前面的复盘文中提到过的内容:我们通常所知的情绪其实分为三个部分:emotion、feeling、mood,分别对应着人体内情绪的生理反应、概括的词汇和一段时间内情绪能量的聚集。这三者内部是存在着逻辑关系的,emotion是一种客观的生理状态,是发生在我们身体内部的反应,一天可以出现若干次,我们没有办法对这些琐碎的、细微的emotion命名,将其概括为若干的feeling,而若干feeling的聚集就成为了我们的心情mood。

emotion,也就是情绪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油然而生,它是我们的身体对周遭事物的自然反应,由情绪脑而非意识脑控制,是在大脑控制力背后溜达出来的东西,防不胜防。第二个:情绪是以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为主做出的补偿性的心理反应,是一个个性极强、下意识出现、相当主观的心理现象,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控制情绪相当艰难,因为其发生机制完全不受控制。而由于生活工作节奏过快和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和自己的身体感受连接并不紧密,不一定能够随时感知到feeling的存在,而当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时候,feeling已经聚集成了mood。

这就是三个层次之间的演进关系,感受没有好坏,也没有好坏,但感受能量的聚集体mood,也就是心情却能够影响我们的状态、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上面案例中的人们,本质上是被mood所主宰的。mood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它的形成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会通过feeling为我们示警,但都被我们所忽视,等到mood形成的时候,我们就难免要受其影响了。这就好像电视剧中的癌症一样,在初期的时候会有种种不良反应,而如果无视这些反应的存在,等到最后爆发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无法治疗了。

治疗癌症的关键是及早动手不要给其恶化的机会,情绪管理上也是如此。我们之所以要修炼EI,并提升自我情感认知能力,就是为了能够随时觉察出自己的情绪变化,避免情绪、感受聚集成心情。心情就好像燃烧起来的烈火,情绪则是让火势蔓延的柴,当火势已成的时候扑灭它是很费力气的,但在火势还小的时候拿走柴,则要简单很多,那么反过来,如果坏心情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的状态,而我们自己对此一无所知,还任由情绪肆意流淌,那无异于抱薪救火,蔓延的火势足以烧毁一切。

对于领导者而言,自我情感认知的能力尤为重要,情绪和心情虽然不一定能直接左右我们的决策,但可能会扰乱我们的心绪造成误传信息、破坏威信,给下属留下前后不一、动荡不安、不可依靠的现象。很多自我情感认知能力弱的领导者还常常陷入自己不良情绪的折磨中,在真正的威胁到来之前意志上就已经溃不成军。三国时曹操评价袁绍色厉内荏,就是此意,正因为如此,荀彧郭嘉等谋臣认定袁绍非明主,投入曹操麾下。

自我情感认知能力薄弱引起的恶果不仅于此,对领导力更具破坏性的是由此引发的迁怒行为,无论是归咎与人还是乱发脾气,这一系列行为肯能会彻底摧毁领导者为了建立影响力所付出的全部努力,极端的情况是领导者彻底沦为孤家寡人,众叛亲离。

那么应该如何去提升自我的情感认知能力呢?答案其实非常简答,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去关注自己的情绪就好。自我情感认知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天赋,我们本身就具备这样的能力,只是平时忽视了对它的利用和关注,导致天赋没有转化成能力,好在这份天赋永远不会背叛我们,只要我们现在将它拿起来,那就不晚。

Genos ei提供了两种提高情绪感知能力的方法。

第一种是自我反思与评判法。前面说过当情绪发展为心情的时候就比较难处理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最好的方式就是防患于未然,提高我们对自身情绪的敏感度,同步感知情绪变化,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并觉察到这种情绪对自己思维、决策以及行为的影响。我们需要建立一项新的习惯:写情绪日记,定期的回顾。我们平时的回顾一般是今天干了什么,明天干了什么,而Genos ei回顾的是自己今天感觉怎么样,是否过得非常有质量。

如果今天过得特别不好,就做一下记录,我今天遇到了哪些事情让我心情不好,哪些事情引发的,当时我是什么反应。我这个情绪产生了正面结果还是负面结果,影响了我的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决策,我最后又影响到了什么人。这样久而久之,我们就能够找到一定的规律,提高自己的情绪敏感度。

第二种是价值观法,通过价值观卡这个工具找到自己在工作、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等方面的价值观,学习与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价值观是提升情感智能的必经之路,因为价值观是决定人们的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基础,在同一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就像是人们看待真实的世界透过一个过滤器,而过滤器的组成就是价值观、信仰、经验、文化、教育、语言、偏见等,由于过滤器的差异导致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的眼光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上的不一致往往是很多情绪产生的根源,所以无论是了解自己还是了解他人,对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都至关重要。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我们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己的情感认知能力,为EI的全面提升,打下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15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