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不冲动的人

如何做一个不冲动的人,第1张

        这是这周知识就是力量的主题,如何做一个不冲动的人。这个问题似乎没人在意?不开心了,把手机砸了,再买一个嘛。和老板吵架了,辞职呗。然而,对于祖先来说,冲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如果一冲动,多吃了一块肉,那么和有可能被同伴杀死。所以,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冲动的人会被淘汰掉,才会有现在的文明社会。

        然而,这个时代,冲动的代价似乎是越来越小,甚至会被认为活得真实,活得有个性。然而,现实是如果我们不能够管控好情绪,那么别人就会来管。例如手机游戏,刚开始只是激发我们的兴趣,让我们上瘾,渐渐地我们就会为它付费,从一分钱到最后的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有一个做游戏行业的老板就说过,这个行业的核心就是把坑挖滑,让用户滑到收银台前付费。

        在互联网时代,和传统的时代不同的是,互联网缺少停止键,新闻APP会无休止地推送我们感兴趣的文章,而传统的杂志和报纸以及电视会有结束的时刻。所以,这个时代如果我们无法管控情绪,那么就会被接管。

        如何有效地管控我们的情绪,做一个不冲动的人呢?当我们打开大脑,我们会看见一张会议桌,就像股东大会一样。其中有两个股东我们要认识,一个叫杏仁核,还有一个叫大脑皮层。杏仁核负责快速反应,处理我们的情绪,而大脑皮层负责逻辑推理,反应比较慢。而这两位大股东经常会争吵,结果谁赢呢?休谟说过一句话,理智永远是情感的奴隶。所以,通常情况下都是杏仁核赢。

        那么现在我们知道敌人了,该如何对付他呢?

        第一招,设定边界。

        罗振宇老师拿自己举了一个例子,有人找他谈话的时候说,我知道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会和你谈得和愉快,但是,为了不耽误我们彼此的时间,请允许我提前15分钟设个闹钟,闹钟一响我们就立刻快速结束话题。这就是典型的为自己设定停止键,前面说过,互联网时代缺少一个停止键。巴菲特说过,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假设会上头版头条,如果上不了头版头条的话我就不说。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设定边界。

        第二招,拖时间

        杏仁核的特点之一就是反应迅速,但是快速必然无法持久。罗振宇老师就举了自己的习惯,用微信从来不用语音功能,每一句话用手打出来。这样一来,时间就会缓解自己愤怒的情绪,自然也就不会因为冲动而坏事儿。

        第三招,给杏仁核认知负担

        杏仁核还有一大弱点是非常低能,只要是复杂问题就无法处理。心理学家就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如果一堂课学生真的想认真听,那么就应该拿笔做笔记,而不是电脑。因为电脑记笔记速度快,但是学生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赶上老师的讲课速度,这就没有给杏仁核认知负担。相反,用笔记录速度慢,所以学生需要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记录,这就增加了认知负担,所以此时就是大脑皮层在发挥作用。

        第四招,把杏仁核赶下会议桌

        前面说过,大脑就像是会议桌,而要对付杏仁核,最有效也是最困难的办法就是不给杏仁核发挥作用的机会。比如说,买一部手机,我们应该吧要不要买这部手机转化成如果这部手机和五千元现金同时放在我面前,我选哪一个?这是一个非常理性的问题,因此,杏仁核就彻底没了发挥作用的空间。这是一个客体化的过程,柳传志先生有一次听得别人议论自己严厉,不好惹,而自己却觉得自己和蔼可亲,就说了一句非常启发我们的话,一个人要有本事,跳出画框看画。这就是客体化的过程,不要把自己当成主人,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当然,做到这样需要很好的历练。

        以上就是对本周罗振宇老师的节目《知识就是力量》的总结,期待下一期节目。

《顺从与奴性思维》

那些要求创造性的职位,受到奴性精神渗透的人是无法适应的。在遵守别人的命令时,才会感到心安理得。按照他人的法则和法律来生活,而且,几乎是不由自主地去寻求卑躬屈膝的职位。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生活关系中都能发现这种奴性态度。他们在别人面前点头哈腰、打躬作揖,对于每个人的话他们都仔细地聆听,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进行衡量和考虑,而是为了更好地执行他人的命令,同时对他人的感情予以回应和首肯。顺从被他们视为一种荣誉,这种态度甚至会达到一种完全难以置信的程度。在服从他人的过程中,他们可以得到所谓的真正的快乐。我们的意图并不是说,理想的类型应该是那些一直渴望统治别人的人,我们只是希望揭示出,那些只有在顺从中才能找到解决生活问题方法的人的阴暗面。

可以这样说,对很多人而言,生活中的一条法律即是顺从。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女性在这方面的情况。在许多人看来,女人必须懂得服从是一条无明文规定但却已根深蒂固的法律,这是固定不变的信条,并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他们相信,服从就是女人的天性。这种观念毒害和破坏了所有的人类关系,可是,要想清除这些迷信却困难重重。因为它有着众多的信从者,甚至在女性中也有很多人觉得她们必须遵守顺从的法则并认为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定律”。一个温顺的女人迟早都会变得富于依赖性,并失去生机,从而变成一个对社会毫无价值的人。慢慢地,她完全化为一台机器,对她而言,除了没完没了地服务、顺从于她的丈夫,承担家庭的责任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了。在她的生命中,找不到任何独立的姿态。对于她的百般顺从,她周围的人也早已习以为常了,更不会有人提出特别的异议,然而,没有人从她的这种默默无闻中获得了任何益处。

我们不妨想想,对大部分女人来说,顺从是她们不言而喻的命运,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这种观念之中,潜藏着诸多引起冲突的原因。一个丈夫一旦认为这种顺从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那么它可能在任何时候引发冲突,原因在于事实上不可能存在这种完全的顺从。

我们发现,这种顺从渗透于一些妇女的灵魂中,致使她们要寻找那些看起来专横或残忍的男人作为她们的丈夫。

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呢?那就是生活在一起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进行“伙伴式的劳动分工协作”,任何一方都不该服从于另一方。如果这暂时还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估个体文化进步程度的标准。

古代文明将整个经济制度都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或许,奴隶制家庭是今天大多数人的起源。每个阶级的人,在数百年的发展中都生活在彼此的隔绝和对立之中。其实,直到今天,种姓制度仍然留存在某些人的心目中,同样存在的还有顺从的法则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奴役。

在古代,人们习惯于相信,劳动是专属于奴隶们的相对低等的事情,主人的双手则无须因普通的劳动被弄脏,主人拥有性格上所有有价值的特征,是发号施令的人。“出类拔萃的人”组成了统治阶级,这也就是古希腊语中的“Aristos”(贵族)的意思。贵族政治(Aristocracy)是“出类拔萃的人”操纵的政治,然而,美德和品行并不能决定谁是这种“出类拔萃的人”,他们完全是由权力决定的。只有在奴隶中间才有必要接受关于美德方面的检验和分类,而那些拥有权力的人才是贵族。

在现代社会中,先前存在的奴隶制和贵族政治仍然影响着我们的观点,时至今日,要想把那种主人和奴隶的文化属性从我们的思维中消除掉,达到人人“平等”,依旧是十分困难的。可是,提出人人平等的观念就已经是一大进步了。虽然卑躬屈膝已经成为一些人无法摆脱的“标志”,感恩戴德与歌功颂德已成为他们的习性,但事实上,他们在大多数时候都会觉得自己是很可悲的。只是只有在他们一个人夜深人静的时候,真实的人格才会呈现出来!

———阿德勒心理学

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了“理性是激情的奴隶”,但在其之后的作品《道德原理研究》中,他对这一观点做出了修正,指出虽然在总体上道德不依赖于理性,但是理性对于道德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可以通过对情感的辅助作用,间接地同道德发生关系。休谟对理性与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的具体论述如下:道德区分是一种谴责或赞成的普遍情感。能够引起我们普遍赞同的,便是善;而引起我们普遍谴责或厌恶的,便是恶。而引起我们道德赞同的主要依据,就在于某种品质或行为所带给我们的有用性及愉悦性。也就是说,我们赞同的某种品质,要么是能直接给我本人或他人带来快乐的,要么是对我或他人来说是有用的。

在所有这类道德决定中,理性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提供给情感的事实还不充分确切的时候,我们必须暂时中止一切道德决定或情感,必须首先运用我们的理智官能去为情感判断作事实方面的准备。为了使这样一种情感发生作用,为了恰当地辨别这种情感的对象,我们往往必须从事大量的推理,作出细致的区分,引出公正的结论,进行广泛的比较,检验各种复杂的关系,确定和弄清基本的事实。尤其是在比较复杂的社会道德如正义等方面,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人们利益要求的差异性和行为后果的多样性,使得理性的推理和判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理性还可以在某些情况下通过明确事实的方向,对情感的冲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是大脑控制的!

情感大脑的发现 爱是情绪,由情绪而产生了那么多的畸形与变态,情绪就成为罪过了。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情绪的来源及发生发展的情况。近年来国外对情绪的研究有重大突破,纽约大学神经学专家约瑟夫·杜勒发现人脑中有形如杏仁的神经细胞核团位于边缘系统圈的底部,脑干的上端,它共有两个,分列脑的两侧,称其为杏仁核,它专司情绪事务,若将杏仁核与脑的联系割裂,则出现“情感盲”。 一个病人因严重癫痫而采取外科手术,切除了杏仁核,其后他变得对人毫无兴趣,离群索居,虽然他具备完好的会话能力,但却再也不认识亲朋好友,甚至连母亲也认不出来,亲人对他的冷漠痛苦不堪,而他却麻木不仁。鉴于这种理论,于是判断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理智大脑,一个是情感大脑。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某些情绪反应,情绪记忆的形成可不需要意识、认知的参与。杏仁核可储存记忆并促使我们还不知所以时就已作出反应。例如当人被蛇咬过后,一见到一段绳子,心中就会一惊,颤抖,出虚汗。这些就是杏仁核记忆被调出而作出的生理反应,而无需理智大脑的推演,最初的千分之几秒,脑不仅无意识理解了这是什么,还已决定了是否喜欢,可见情绪自有头脑,可拥有独立于理智中枢之外的观点。理智大脑与情感大脑是怎样工作的呢?爱荷华大学医学院的安东尼.戴马西欧博士致力于研究情绪对生活长期影响的重要因素,提出反传统的观点:认为在理性决策中情绪参与必不可少,情绪指引方向,纯粹逻辑再纵横捭阖。 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充斥着各种选择,生活教给我们的情绪经验,在决策过程中的一开始就排列,集合所有的可能性,筛除一些,突出一些,以便做出最佳选择,因而我们进行思考推断之时,不仅有思维中枢,同时也有情绪中枢的参与。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内驱力必须有情绪对其信号进行放大、提高和加强,才能发挥动机作用。另外,情绪也可以与有机体的能源系统相联系,单独动员有机体的能量,激发人去行动,起到动机的作用。情绪是认知发展的契机,它激发人去探索、去认知。大家知道,兴趣(兴趣具有情绪性特点)使人离开无关紧要的事物而集中指向于所要探究的客体上,并对孩子的认知活动起着积极的组织和监督作用。由此可见,情感在推理中举足轻重,情绪与思维携手共舞,情绪中枢引导我们的决策能够因时制宜,与理性中枢联手,或强化思维,或瓦解思维,虽然理性中枢是情感的行政长官,但边缘系统的杏仁核也有可能控制整个神经系统,那时情绪有如洪水决堤,使人完全丧失理智,更别说权衡利弊了,夏斐的母亲就是一例,因神经系统“短路”而失控,事后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干了什么。人们常常看到智商(IQ)很高的人,生活却并不如意;而智商平平者却获得极大的成功。以往的心理学很难解释这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尼尔.戈尔曼提出人的成功除了与IQ有关之外,决定人的成功还有另一种因素--情感智商(EQ)。它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移情与社交能力。情感智商缺乏的人会影响智力的正常发挥,导致很多后遗症:心理压抑、饮食失常,年少早孕,冲动好斗以及暴力犯罪。戈尔曼还指出,情感智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对于儿童,情感教育对大脑的发育更是至关重要。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当今最新的理论,再来看单向的爱为什么不美满的问题,发现解释它容易得多了。 专横的爱,没有让孩子感知到爱,孩子并没有在一顿暴打之中,体验到爱的舐犊之情,相反的得到的是成人肆虐的凌侮的影子,而这些可能将伴随他的一生。娇纵的爱,让孩子浸泡在爱河里,已经没有了被爱的感觉,前例中奶奶把别人让给自己的座位又让给了孙子,半大小子的孙子不认为这是奶奶给自己的爱,要不然怎么会有“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话?他已经完全没有了情感知觉,当然也就没有了情感控制,被这样的情感左右理智,发展到后来,失手打死人就成为必然的事了。 赎买的爱,把情感当作一种交易,孩子会以为,因为自己的付出,换得了父母的情感,那么这种情感是不必回报的,也就没有了爱的体验。长期在这种愚蠢的爱的笼罩之下的孩子,情绪或暴躁、忧虑,或苦恼、沮丧,或轻蔑、懊恼,调控情绪的能力极差,从不关心别人,当然也就没有朋友,成为情感弱智,事业上绝难成功。怎样做才能使爱体现教育的功能呢?首先,父母的爱孩子需要感知。情感智商的核心就是自我感知,当某种情绪刚一出现时便能察觉。这种知觉程度越敏锐,那么情感智商越高。孩子感知到父母的爱是对自己情感知觉的一种锤炼,如果孩子没能感受到爱,那么表示他情感迟钝,也就少了自我理解和领悟,容易被卷入自己情绪的狂潮中,无力自拨,听凭情绪的主宰。其次,通过爱的互动,必须让孩子体验付出爱的幸福。爱是相互之间完成的。父母爱孩子,孩子也要爱父母,这种心理体验就是识别他人的情绪,即移情。移情是情感自我觉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能力,也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孩子有了付出爱的体验,才能关心别人,同情别人。孩子通过细微的爱的信号洞察到他人的需求,这对以后孩子处理人际交往大有好处,提高人际互动的效能。 由此我们可以称爱的艺术了。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种做法:当一个劈雷过后,婴儿被吓得一抖,母亲立刻把孩子抱在怀里,用手轻抚孩子的头发,嘴里叨念着:“摸摸毛,没吓着;拍拍心,魂上升,宝宝跟妈妈回家喽”。如此数遍,孩子在妈妈的怀中,感受到温暖,脸色又红润起来,情感得到抚慰。无疑孩子体验到了爱的情感。但孩子大了,到了中学,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84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