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围绕知识类,尤其指以社区论坛为代表的问答APP(比如知乎)在提升使用者的参与度方面不足的问题,以及内容的分类和质量问题,展开的用户体验分析和交互设计创新。该选题的目标用户标签为有和本人一类体验的用户。
知乎的定义是网络问答社区,但更像一个论坛。它的讨论话题基本涵盖了我们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紧跟热点。和百度谷歌等搜索类APP和网站的最大区别在于,很多知乎的用户不是遇到了特定的问题而知识寻找答案,他们不仅从论坛中获取知识,同时也是一个个内容的创作及分享者。调动用户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和专业度是必要的。 因共同的兴趣而聚集的内容产出者们是论坛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知乎对于大量发散思维而不是特定答案的整合才是此APP的精华所在。
个人总结知乎的使用原因分三种:一是遇到问题需要解答,二是没有特定目的只是为了排解时间又懒得做其他事情而去浏览手机,三是就某个领域的问题有独特的想法,想要寻找志同道合的用户一起讨论并扩大交友圈。
(其中第三条有同学已经分析了,我就不再阐述00)
场景一:一遇事不决,上百度搜寻答案。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海量页面,需要用户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和引用。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去找相关人士询问求助。
场景二:玩手游,打猎,使用社交类APP或音乐类等放松的APP。
场景三略,以下都略00
场景一 :把知乎当优化版百度,只是工具。。
场景二:以我本人为例,会有很多用户在没遇到特定的感兴趣的问题的时候,也会浏览知乎。 这是因为外出旅行、玩游戏等课余或工作之余的放松活动会让人有一些负罪感。(也即因碌碌无为虚度光阴的空虚感)
而拿起手机浏览知乎的信息,相比于在闲暇时间读书学习更加有趣轻松,且能获得很多信息,满足对世界的 认知欲和好奇心 。
同时因知乎“高端专业知识人才汇集”的标签,许多话题娱乐性较少。捧着手机的几个小时也会给人一种“我获得了很多知识,这段时间不是白白浪费”的 成就感 。
知乎除了专门搜索内容的一般模式外,可以添加一个专为闲暇时想低强度了解不同领域知识的用户提供的 “探索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将有可筛选的话题范围。比如今天感兴趣的方面是“ 物理 游戏制作相关 舞蹈 ”这三个,系统根据关键词将只输出这些领域的内容,并提醒用户设置一个 浏览时限 ,到时提醒结束浏览。在结束浏览后,自动弹出 备忘录界面 ,供用户总结本次的浏览收获及理解, 这样在限定了学习强度并明确了收获的前提下,用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积极情感。鼓励数量庞大的不出产内容的用户转变成更有价值的内容创造者。
备忘录且可分享到相关领域的备忘录集合和个人介绍界面,选择是否让同样对这几个领域感兴趣的用户看到。这能帮助人们更精确的寻找志同道合、水平相近的用户,加强对平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加强社交属性。
(1)搜索答案情景:在遇到问题,而百度等搜索引擎不能提供足够专业、足够生动的结果时。知乎这类高质量讨论者聚集的平台就会体现出价值。
发生频率:高,重要。情感体验:需要借助知乎回答的问题往往比较重要,生存体验高,好奇体验高,兴趣体验一般(明确了搜索的范围)。
(2)浏览情景:这部分用户数量很多(常常有无聊刷刷知乎一天就过去的评论),但问题在于这些用户虽然花费了大量时间,基本上却没有产出任何内容。点赞感谢收藏三连可能已经是难得的操作了。这么大一个群体除了提供流量毫无价值,参与度极低是问题所在。
发生频率:高,重要。 好奇体验高, 成就体验一般,自我体验、影响力体验等方面的情感体验一般 。
(3)社交情景:其他同学说过了,就不再赘述了00
按照情感体验分类,逐一核对现有App的情感体验,从发生频率、情感的积极消极、唤醒水平高低等方面,发现情感体验不足之处。
(1)生存体验 :一般
遇到问题第一反应还是搜索引擎,偶尔遇到大范围传播/讨论的事件才会动用知乎搜索
(2)好奇体验 :较高
想知道很多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时会很好奇。比如经历XXX后,或者对XXX感兴趣,就会很想看到其他人回答“XXX是怎样的体验”。
(3)成就体验 :一般
答题时的成就感依赖于获得赞同收藏等的数量。而学习场景下暂时无法量化对知识的吸收度。
(4)兴趣体验 :较高
当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出现时会具有,在知乎推荐诸多方面的话题时,会比较经常地感兴趣。
(5)自我体验(自信、自尊、自豪和自爱) :一般
自我体验大部分出自公开课,值乎等少数功能。很多知乎用户应该不会有使用这些功能的机会00
(6)依恋体验 :高
比较相信知乎的优质答案,会经常使用。
(7)归属体验 :一般
(因为当做世界之窗了,没有进行过任何社交活动,也没在线上接触过其他用户。。。。。。。)
(8)影响力体验 :一般
仅在发表言论时出现。
(9)审美体验 :一般
仅在遇到艺术类讨论时会出现。
(10)道德体验(赞赏、荣誉、幸福) :较低
仅遇到特定领域问题时会出现。
(11)理智体验 :较高
在浏览讨论,发表言论时都会涉及。摄取知识和信息后必定会根据自身的判断进行有选择的评价和吸收。
(1)成就和自我体验:没有明确目的的前提中,知乎推荐内容高度随机。 本质是为了放松的用户极易沉浸于信息密度低、价值低的问题中去。这时的知乎和一般的花边新闻 APP 区别不大了。 在短暂的好奇心和被满足后,用户将依旧陷入到自责中,成就体验自我体验等积极情感几乎没有。消极情感逐渐累积之下, 用户对 “ 闲来无事刷刷知乎 ” 的兴趣会大大下降 。在结束浏览后,自动弹出 备忘录界面 ,供用户总结本次的浏览收获及理解, 这样在限定了学习强度并明确了收获的前提下,用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积极情感。
(2)兴趣体验:添加一个专为闲暇时想低强度了解不同领域知识的用户提供的 “探索模式” 。提前限定浏览范围,系统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只输出特定领域的内容,并提醒用户设置一个 浏览时限 ,到时提醒结束浏览,营造“尚未满足”的情绪。而且探索模式下内容不是凭借算法自主推荐,可以确保推送的内容都是感兴趣的领域。
(3)社交体验:备忘录且可分享到相关领域的备忘录集合和个人介绍界面,选择是否让同样对这几个领域感兴趣的用户看到。这能帮助人们更精确的寻找志同道合、水平相近的用户,加强对平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加强社交属性。同时根据关注的领域及发表言论的内容归类,将不同用户的喜好以数据形式保存。当其他用户有想了解对方的想法时,会有基于数据生成的“匹配度”作为参考。
(额外补充,社交体验与成就感体验的实现方法可考虑引入“书柜”模式,将以往浏览学习过的知识以书本形式储存,一领域一书,一书一世界,可再做细分,构建整个用户的知识成就树)
网络问答(论坛)App的活动情景很多。比如问题搜索、查看时事热点、向他人请教、梳理自己的知识、分享自己的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寻找志同道合的用户。以下将从看、聊、学、写、玩六方面对活动进行分析,分析动机和情感体验。
(1)问题搜索(看、学) :可能因工作或个人需求遇事不决,上知乎搜寻答案。将涉及大量的浏览和学习吸收。
动机: 因为自身工作或兴趣。
期望:主要有 生存体验,成就体验。
(2 )查看时事热点(看、玩) :在闲暇时间不想玩游戏看**,拿起手机“紧跟时代潮流”,也是一种放松方式。
动机 :拿起手机浏览知乎的信息,相比于在闲暇时间读书学习更加有趣轻松,且能获得很多信息,满足对世界的 认知欲和好奇心 。
期望 :有好奇体验和兴趣体验。
(3) 向他人请教(写、学) :想了解的问题尚未有人提出,于是在论坛上发帖求助 / 私聊大佬。是论坛最常见的情景之一。
动机 :因个人兴趣或生活需求迫切地想了解某个问题。
期望 :有兴趣体验和成就体验。
(4) 分享自己的知识(看、写、聊) :在浏览了已有的回答后不满意 / 想分享自身的建议和观点,是很普遍的情景。
动机 :获得认同,有助人为乐的情况在里面。
期望 :自我价值的体现,有成就体验。
(5) 梳理自己的知识(看、写、学): 看到了好的回答(文章)后,一时不能完全消化,且已知将来会再次浏览这些回答。会将它们收入囊中(收藏夹)。
动机: 有收藏了=我学到了 的心理,也省去了再次使用时需要寻找的问题。通过梳理自身知识,获得进一步提升。
期望: 有成就体验、自我体验。
(1) 将知识转化为财富(写): 自身是某个领域(问题)的巨佬,运用值乎功能付费回答或以开办网上公开课的形式获取收益。相对用户基数,这样的大佬很少见。
动机: 苦尽甘来,以知识换取财富水到渠成。也是整理自身收获的方法之一。
期望: 有生存体验、成就体验。
(2) 寻找志同道合的用户(看、玩) :因某个问题的回答发现了非常对胃口的用户,想。也可能身处小众领域想寻找更多同道。
动机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
期望 :有亲和、归属体验。
经过对用户的活动分析,APP中值得创新的主要活动为:
1 分享自己的知识(看、写、聊),体验目标为成就体验
2梳理自己的知识(看、写、学),体验目标为成就体验,兴趣体验
3寻找志同道合的用户(看、玩),体验目标为亲和体验
1成就体验
(1)自我实现模式: 运用自身的知识能力提供高质量回答或其他类型的自我实现。
常见生活情境: 展示自身所学,解答他人疑难问题。
分析原因 :自身的价值体现是成就感的本质,当人们凭借自身的能力帮助他人解决难题时,获得的成就感比单纯解决自己的问题更强。
具体功能设想 :1在软件教程方面做些优化,如通过筛选问题难度的方式,首先推送难度较低且契合新用户擅长领域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导新手用户完成第一次知识展示。
1成就体验
(1)“备忘录”整理模式:即让用户得以通过自身创作的备忘录进行整理琐碎的多领域&小块知识。
常见生活情境:同时面对大量繁杂的事务,能完成对这些事的规划会有成就感。
分析原因 :完成某件事不一定是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把大批同时涌来的事务排的井井有条时,预示着自身对事件的掌控能力获得提升。是更高层面上的成就。软件若能让用户完成这一过程,就很棒了。
具体功能设想 :在“书柜”里的“备忘录”中加入梳理任务(功能),比如按照重要性,趣味度等多个标准将所学或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排序整理。(界面能生动形象就更好了)
2兴趣体验
(1) “书柜”完善模式:即让用户直观地看到自己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都学到了哪些领域知识,并能直观地判断程度,进而产生兴趣。
常见生活情景: 闲来无事看了很多书或者小说,一段时间后什么发现都没有吸收到。不会有继续钻研的想法。
分析原因 :用户在使用论坛类软件时可能了解了众多领域的问题,但因为不清楚自身对这些零散知识的掌握情况,很难对潜在的、契合度其实蛮高的领域的知识产生兴趣。大略一扫就忘记曾经浏览过这些文字。
具体功能设想: 在“书柜”页面将用户浏览过的所有(直接划过的不算)的文章,计算出其在所属领域的知识等级,并总体计算出用户在某个领域的道路上前进了多少(一个领域一本书,把进度百分比写在书的封面上)。阅读知识等级高的文章,可以大大提高前进的百分比。阅读知识等级低但数量巨大的文章也可推进百分比。(可能用户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某个领域前进了很多)
1亲和体验
(1)助人为乐模式:即让初次(刚开始)使用软件的用户,更易得到问题的解答。并找到志同道合的前辈。
常见生活情境: 初入新奇的领域,人生地不熟,希望能找到大佬带一带。遇到问题,有人热心地帮忙出谋划策很是温暖。
分析原因:问题过于偏门,或没有营养将直接导致问题无人问津。潜在回答者可能也收不到热度过低的问题的推送(新人用户没有粉丝,问题推送优先级很低,且经常问不出很有水平的问题),可考虑改变老用户发现问题的方式。
具体功能设想 :可添加特殊领域,专门收录新人提出的问题。新用户在这里发问能获得很高的推送优先级。老用户如若参与回复或给新用户提供修改问题的建议将获得奖励。
1App名称 :知乎App
概念解释 :“书柜”指新设想的功能页面,所有和梳理知识,确认收获有关的功能都经由此页面延伸。
“知乎”是网络问答社区,连接各行各业的用户。用户分享着彼此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为中文互联网源源不断地提供多种多样的信息。
活动定义 :为希望在空余时间提升自己的用户提供清晰简单的学习进阶方式,发现更多可能感兴趣的领域。
2用户角色卡片 :知识爱好者,渴望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自我的提高。有求知欲但可能学习目标不太明确。容易被大量未经筛选的信息/问题误导,莫名浪费时间。
3 “梳理”模块设想 :经由备忘录/书柜,在形象地展示自身经历,在回顾自身收获的同时,可选择按照重要度,兴趣度等标准梳理知识体系。拓宽自身了解的知识范围,踏入更多本应感兴趣的领域。
体验目标 :引导用户激发成就体验、兴趣体验。
4“助人为乐”模块设想: 在新用户区块,老用户受邀(可以有知乎的货币奖励)来解答疑问,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选择“太长不看”这样的策略,比如用一张图展示新人问题中的 最高赞评论,最多回复评论 这样最直观的信息,再选择是否能提供帮助并持续关注某个新人,建立好友关系 。
体验目标: 尝试激发用户成就体验、亲和体验 。
5“初入江湖”模块设想:提问方面 ,在此模块中内置新人专用的提问区,知乎负责引导或聘请相关领域“强者”(老用户,专家用户)来此解答疑难。若不知道有什么好问的,系统可以展示其他新用户提的问题作为参考。 回答方面, 针对新注册(回答少 评论少 使用少的菜鸟也是)的用户,有经后台筛选出热度高,同时门槛适中的领域中的话题,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更快的产生成就感,更多的使用软件。
体验目标 :提高用户的成就体验。
围绕体验创新的思路,重新构建活动情境,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回避消极因素,并通过故事讲述出来。
情感体验目标: 兴趣体验,成就体验,亲和体验
(1)备忘录分享主流程: 打开App,从我的个人中心进入书柜页面。点击书柜最上层挂着的备忘录,在修改后感觉非常满意,很想和其他人分享一番,获得赞赏。于是点击右上角的上传,向系统申请申请推送至其他用户(可筛选用户特征)。并在此页将备忘录的可见范围调整至所有人。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 App打开>点击个人中心>进入书柜页>点击备忘录,查看备忘录的内容,做一些修改>点击右上角的上传>在上传页面设置推送范围>设置>将备忘录调整至所有人可见
(2)归纳整理次流程 :打开App,从我的个人中心进入书柜页面。所有读过的文章已经按照一领域一书本的样式被自动分类至书柜的各个层中。书柜最上层挂着本备忘录,里面有我自己总结的个人体会。看完备忘录,退回书柜页。发现现有的书本排序方式不合我意,于是长按书本开始设置,重新整理了一下。认识到自己有一些领域的知识相当薄弱(百分比显示很低),需要多多了解学习,开始搜索阅读。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 App打开>点击个人中心>进入书柜页>点击备忘录,查看备忘录的内容>退回书柜页(发现系统的排序不好)>长按设置(重新排序)>发现薄弱领域,搜索相关文章
(1)新人报到主流程: 打开App,怀着对又有什么样新人的好奇,我点进了新用户区块,选择身份老用户。系统立刻就给我推送了很多亟待解决的小问题(新手区块嘛,理解,这些问题以一问一图的形式体现),经过筛选,我发现有个新用户的问题我很感兴趣,评论、点赞数、热度不是很高,但没关系。就让我解答你的疑问吧。(知乎点get√,可以去看知乎live啦)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 App打开>点进新用户区块>点击“老用户”选项>浏览系统推送的一系列问题归纳图表>点击感兴趣的图>开始撰写回答>自动获取知乎的帮助新人奖励
(1)归纳整理主流程: 打开App,作为一个萌新,自然在首页上方标签选择“萌新用户”,系统立刻提示有许多大佬们随时准备回答我们的问题,但是暂时没什么想问的啊。。不过页面上刷新出了许多问题,点进去看看(都是最近热度很高的,且对专业知识要求不是很高,但涉及人群很广的问题,且按照用户填写的感兴趣的领域推送)正好我能回答,上!(知乎点get,就是不多)
文字交互流程和对象: App打开>点进新用户区块>点击“新用户”选项>发现很多问题(热度高,且难度低,涉及广,感兴趣)>点击进入仔细查看>回答
用文字图表表达功能结构
底部模块总览:首页、想法、大学、通知、我的
1首页:关注、推荐、热榜、视频、新用户
11关注:单独展示关注的人的近期回答
12推荐:根据浏览记录,系统自动推送的问题
13热榜:列举热度最高的话题
14视频:筛选出的有视频内容的回答
15新用户:可选择自己的身份,概述问题,帮助新人快速融入
2想法:(就是微博、朋友圈00)
3大学:(类似网易云课堂)
4通知:私信,各种系统通知
5我的:个人书柜、浏览记录、我的收藏、系统设置、反馈与帮助
51个人书柜:浏览过的文章以书本形式的大总结,由系统归类整理,内有备忘录
511备忘录:记录自己的收获,可以上传分享,扩展交友圈
52略
53我的收藏:收藏的回答、话题、专栏等
54略
55略
内容上:第一次某个专业课码了这么多字,从头到尾按照清晰的逻辑顺序整理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在分析拆解APP的过程中,无论是寻找其核心理念还是思考其目标情感,无论是经过思考后设计用户体验/情景还是把设想以简练的语句描述出来,统统是闻所未闻,获益匪浅。(懂了,会多多尝试)
形式上:最最舒适轻松的课堂氛围,让我们得以根据自己的进度,合理安排各阶段的指标。同时老师鼓励同学上台讲解,进一步梳理自己的设想,并给予亲切耐心地指导,真的灰常感谢余老师的教导。
本文也是结合前人的思想,总结的心理学模型,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为什么要学习产品心理学?它的价值在哪里?
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在做产品时,最重要的产品思维是什么?就是同理心。怎么定义同理心,同理心是心理学的一个词汇,通俗来讲就是将心比心,也就是换位思考,不过仅仅是思考还不够,还需用心去感受其即将发生的动作。
同理心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全盘路径,按照用户的行为动线设计产品交互流程,感同身受用户在各个节点的情绪,或喜或忧,或孤独,或恐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解心理学的模型。
从元问题开始,心理学研究的是用户的心理,用户的思考方式,不懂用户哪里知道真实需求。
一般来讲,产品的需求来自四方面,市场需求,用户的需求,自己的需求以及老板的需求。
市场需求,来源于产品或者业务人员在深入了解行业背景的情况下,基于目前的现状或者未来趋势做的判断,把握现在和未来的格局,能够让自己产品走更少的弯路。
市场调研,公司需要开辟一条新的产品线,前期都需要市场调研,需求来源于市场调研结果
或者经过竞品分析而制定的产品策略,抄或者微创新一款同类型的产品,例如最近比较火的严选,和模仿品的各种xx选
用户的需求,多出自于通过面对面的访谈,线上线下的反馈或者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这些方法是目前接触用户比较常规的手段
老板的需求,这个比较复杂了,有时对有时错,老板的格局在多数情况下是比你高一些的,而且如果你没有好的理由拒绝,那就做吧。谁让大家都是给老板打工呢,毕竟,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吗。但,当遇到与老板意见相悖的时候怎么办?去学点心理学或者情商吧~
一般来说,我们所做的产品成功率可以按照用户需求,市场需求,老板需求和自己的需求
懂用户才能做好产品,懂用户的痛点,痒点,才能有理可依
但是,用户其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他说的反馈,调研结论都可能是错的,那么你的调研结果还可信吗?
所以,我们就需要从另外的角度挖掘用户诉求,在心理学的角度理解用户,更能接近用户心理的真相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
很多时候,用户给你的答案并不是真实准确的,他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如何给你答案呢。
其实用户是个感性的动物,所谓的感性的就是凭着感觉来的那一种,凡是只要感觉对了就行,不管有没有事实根据,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这种情况下,他所给出答案也是感性的,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一个不准确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因为用户说认可某个东西是带有“场景”的,可能只是现在喜欢,7天以后就会反感
还以我那个朋友为例,比如他不闻到火锅味道,是不会想着排队的,但是实际上,一旦自己融入到火锅场景后,就会不自觉地改变了自己起初的想法。
比如他今天说喜欢吃香蕉,然后就连续吃了几天,很有kennel在第7天时,就已经不爱吃了
所以,喜欢或认可时带有场景和时间属性的
这也要求产品经理要从表面上了解用户,过渡到从从心里了解用户,理解其各个行为和决策背后的真实原因
也就是说,找到用户的元问题,问题的根,不仅仅是只是听说而已,而是挖掘内在。
我们也可以根据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现象来开发我们的互联网产品,因为本质上,互联网也是面向终端用户的,结合互联网思维,更能把这种产品心理学思维扩散到极致。
用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情感型动物,在生活中,他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内部或外部的,具象的或者情感上的冲击,自然而言的就产生了情绪
人被复杂的情绪控制着,也可以认为情绪左右着行为。有些人生气时,会疯狂破坏,去超市捏方便面;有些人在生气时,会去酒吧买醉,而有些人则是安安静静等睡一觉。归根结底,这些行为只是要安抚自己变得不要那么生气,消消气等一种手段而已。
所以,你能不能开发一种解决人类情绪的产品呢?好比是,你生气时,想要去报复那个人,怎么办?用滴滴打人吧,安全有效,无效退款,童叟无欺。
愤怒,可能是别人毫不避讳的讽刺你,诋毁你,你感觉到了愤怒,怒不可遏
不满,同样是拼命加班,同事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并晋升,而自己却仍然原地踏步,得不到任何的奖励。
炫耀,拿到比较不错的成绩,吃了一顿豪餐,去国外旅游,穿了一件名牌服装等等,都会激发人去炫耀的意愿
愉悦,也可以理解为快乐,满足。刷抖音能到天亮,满足了你的笑点,这就叫愉悦;出去旅游,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心情舒畅,这也是愉悦。
爽,可以理解为非常舒服,引用梁宁老师话就是,一个被崩了很久的需求,突然的被满足,那就是爽。摆了很久的多米诺骨牌,最后推到它,看着骨牌一个个倒下,这就是爽。
情绪能够左右人的行为,行为亦可带有情绪
分享,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分享?出于愤怒,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大家来评判,或出于炫耀,分享自己独特的,不为人所知的一面。
购买,出于内心的喜欢,为了满足的自己的愉悦,购买了商品
评价,出于自己对产品的喜爱,或出于不满的情绪,让其他用户可以参考自己的经历等
一切的生物性情绪,都将直接影响用户行为
所以这也要求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时要具有同理心,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产品流程,了解用户的动线,时刻在脑袋里清晰用户的心里特征,基于用户的情感搭建产品框架。对于人性拿捏的比较好的产品类型包括免费型,炫耀型,病毒性,赌博性和激励型
免费型产品例如淘宝,在于eBay进行火拼时,正是因为免费的政策,拉拢了更多的商家来入驻淘宝,最后,将ebay赶出中国。不过,免费的产品其实才是最贵的,这一点我们接下来再细聊。
炫耀型产品,诸如刷爆朋友圈的人民日报阅兵图,支付宝账单以及网易云音乐的年度账单,此类产品能够将自己不为人知的,希望炫耀的一面让大家知道,凸显自己的b格等等。往往越让人有专属感的产品形态,越让人上瘾。
病毒型营销产品,百度是这么定义,是利用公众的积极性和人际网络,让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营销信息被快速复制传向数以万计、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它能够像病毒一样深入人脑,快速复制,迅速传播,将信息短时间内传向更多的受众
粑粑瓜子:吃口shi冷静一下马东创办的米未传媒跨界推出了瓜子产品,据说是为了营造出一边看《奇葩说》,一边嗑瓜子吐槽、说笑的祥和场面。这款产品一开卖就售罄,购买者收到时频频拍照发朋友圈,很快就在瓜子这个红海市场中脱颖而出。其主要原因不只是马东的名人光环,更不是“瓜子产地内蒙古巴彦淖尔的优势”以及“好吃不上火、不脏手”的产品品质,而是文案的力量。(引用知乎案例)
赌博型产品,赌性!人就是这样,存在侥幸心理,总希望通过小的付出,而得到大的回报,相信大家都玩过一元夺宝的产品,他引入当下互联网的新概念——众筹的形式。每个用户最低只需1元就有机会获得一件奖品。一个商品所有“等份”售出后,再从购买者中按照一个计算规则算出一名幸运者获得这个商品
激励型产品,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一系列激励手段,刺激用户完成某件事情或动作。app上最常见的就是xx有礼,比如签到有礼,评价有礼,购买有礼,电商的买满赠满减,团购,秒杀等。人性是贪婪的,如果可以拿到更多,就不会少拿。
在日常的商业竞争中,利用人性的产品无处不在,新时代的产品不是满足某些用户的需求,而是当用户打开你的产品时,突然的产生了需求,而这个需求恰好命中了他心理弱点,或者可以说是击中了他的软肋。下面举一个真实的心理案例
所有的免费都是“变相的收费”
为什么这样讲呢?所有的企业都是利益导向,不存在完全公益,不求利润。在其研发的新产品时,少则半年,多则几年,都是有时间和人工成本的。所以,他需要制定一系列手段,收回这些成本。
免费经济学家克里斯安德森曾经写过一本书免费,书中讲述
早期时间的产品免费,不是一直免费,他买的不是你现在的需求,而是未来将产生的需求。他现在补贴的钱是为了购买你当下的注意力。比如当初滴滴和快递单补贴大战,最后两者合并,弟弟剩者为王
然后你在拿着这些钱,去享受免费的商品。最后
与其说,商品免费了,不如说其实是把收费的部分进行了转移,转移到了后续的商品上,或者后续的服务上了。用户感觉自己占了很大的便宜,其实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当然用户是羊,包括你我。
目前最火热的免费产品是什么,王者荣耀
安装,使用全部免费,可以随意畅玩。但是如果你想要更加厉害,那就需要花点券购买铭文
如果你想自己变得更帅,那就花点券,购买英雄皮肤吧,70+的英雄,每个英雄都有几个皮肤。据传闻,赵云的引擎皮肤,买了15亿。。
如果你想要英雄,又不想花费太多时间攒金币,那也可以花点券购买英雄
总之,花钱可以让你体验不一样的游戏,用最短时间超过他人。
基于用户心理的情感化设计,是产品经理必不可少的技能。用户在日常购买商品时,大多会考虑其自身的情感需求,每个细节的情感都能影响到最终的转化。优秀的产品经理都应懂得产品应该如何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本质上是满足用户的心理活动,所以懂得相应的心理知识是产品情感化设计的基础。
文/十月菌
设计师必看!!!手把手教你做竞品分析
以终为始一明确目标
用户层
了解用户是谁,为什么使用产品,使用的场景是什么,是否存在痛点,提供用户想要的产品,了解用户想要的产品。
可通过如下途径:
1使用用研团队的调研产出
2网上搜索用户反馈(app store评论/官网官微/论坛)3直接的用户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可用性测试、用户访谈、眼动测试、焦点小组、用户画像、数据分析等)
实践层
得到有效的验证、有用的总结,找到能够启发设计的亮点,促进团队达到一致的共识。
精挑细选选择竞品
直接竞品
直接竞品指的与自身产品定位高度一致、目标用户一致且产品功能十分相似的一类产品。
跟你设计的产品争夺同一个市场,有直接竞争关系
这类竞品是首要选择
间接竞品
间接竞品就是指产品定位类似,目标用户有重叠,核心功能不完全一样的一类产品。跟你的产品有间接晶振关系,针对这些竞品他们的典型产品、版本或重点活动可以作为参考。
相关竞品
相关竟品是指产品定位不一致,但目标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能满足用户相同需求的竞品,以及其他行业的产品。这类竞品相互之间有替代竞争关系:
1互相抢夺用户的时间资源,
2互相抢夺用户的预算资源
3跨界的竞品需要行业领先者注意
4可以跨界寻找相关竞品
多维视角一一用户体验5要素
表现层
主要包括视觉表现、布局、配色、排版、情感化等这是我们最熟悉也是最容易看到的模块
框架层
包括体验操作、刷新、页面跳转、查询、交互框架、界面设计、导航设计、标签设计、细节点等,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设计规范统一所形成的效果。
结构层
包括信息架构、常规功能、特色功能、实现情况、用户流程等,这个层面主要是将用户的需求转化为产品需求,体现产品的逻辑。
范围层
包括产品的核心功能、次级功能、功能架构、业务流程设计等模块,这个层级定义了产品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即内容的方向。
战略层
包括企业愿景、产品定位、需求把控、用户习惯、商业模式等。这个层面关乎产品的商业价值,及其业务所能拓展的范围的宽度
网罗天下一收集信息
对手网站
竞争对手网站、交流互动平台、产品历史更新版本、促销活动、最新调整、招聘信息等, 内部市场、运营部门、管理层等信息收集。
搜集国外同行业的官网及行业信息订阅
第三方数据
一般是通过行业报告、行业白皮书等。竞争对手的季度年度财报 ,比如,艾瑞咨询、易观千帆、极光大数据、亿欧智库以及199IT网等权威网站发布的一些行业报告都极具参考价值。
行业新闻
行业媒体平台新闻、论坛、QQ群等。百度搜索知名产品的软文,分析软文稿的内容和发布时间,可以推断出竞品的推广节奏、更新节奏和策略打法知乎
用户调研
用户评论,调查核心用户、活跃用户、普通用户不同需求弥补和替代的产品。
使用对方的产品、客服咨询、技术问答等亲自体验。
抽丝剥茧--整理分析
表格法
表格分析法,主要是使用表格来统计竞品功能元素的有无
用户体验五要素
表现层,框架层,结构层,范围层,战略层
KANO模型
描述基本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
Yes/No法
主要适用于功能层面,简单来说就是将各个产品的功能点全盘罗列出,有功能点的地方标“V”,通过比对可以清晰地了解功能点上产品间的异同。
SWoTSWOT法分析是竞品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SWOT分析得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以便制定竞争策略。
完美收官一总结报告
战略层分析1产品背景2用户群体3产品定位4竞品选择
范围层分析1模块划分2功能模块3MVP功能4总结
结构层分析1结构脑图2核心流程3关键步骤流程4总结
框架层分析1排版总结2同一模块不同展现3总结
表现层分析1基础表现层分析2品牌传达3情感化设计4整体视觉把握
开门见山,先上书单。如若喜欢,长按保存。
其实也是机缘巧合。
1月27日,学弟找我推荐体验设计相关的书籍,于是我开始东寻西觅,但是翻遍了百度、知乎、豆瓣、谷歌,都没有找到一份令我满意的书单,反而发现了网上书单常见的三个通病:
如果说以用户为中心(User-Centered)是成功互联网产品的圭臬,那么以读者为中心(Reader-Centered)就是一份好书单的罗盘。
但作者在编写书单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知识的诅咒,不知不觉丢失了这块罗盘。
故而我们常常会在书单中看到这些不痛不痒的引言,“最近读了几本书,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大家”,“给大家推荐几本不可不读的XX相关书籍”…更甚者,一上来就直接丢书单,这在我看来是作者的一种偷懒和没有以读者为中心。
专业书籍囿于作者的知识水平、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有的通俗易懂、有的晦涩难读,如果不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就如同为了适应小鞋,削去脚趾。
轻则让人对书半途而废,重则让人对行业望而却步。
因此深谙此道的作者都会对书单进行难易度划分,但随之而来会涌现出另一个问题:你推荐给我的这十本书,我应该先读哪一本?
相信这是很多选择困难症的小伙伴的切身之痛。
在我的搜索结果中,出现了几份数年前的推荐书单,殊不知,当中很多书籍的内容都已经不合时宜,有的还推出了新版。
书单和软件一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迭代。
鉴于以上通病,我转念一想,不如我来编制一个应时当令的全新书单吧!
正如,创业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任何行业都有重新创业的机会。
任何书单都有重新编制的机会。
于是我马不停蹄开始了行动,虽然最终大家看到的只是简简单单的一页,但书单从 0 到 1 的编制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入围
就像金马奖选择哪些**入围一样,第一步,我搜集了如下榜单、书单、文章中提到的所有书籍,入围评选池:
“豆瓣读书”用户体验类书榜
知乎上高赞的用户体验书籍推荐专栏
Medium 上的书籍推荐博客文章
第二步:评选
评选时我只简单地采用了两个漏斗,过滤出我想要的书:
我精读过的
内容难易度适合0-3岁的用户体验设计师
之所以选我精读过的书,是因为我需要对我的推荐负责;之所以选适合 0-3 岁的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书(行业经验 0-3 年),是因为这份书单就是为他/她们写的。
第三步:排序
最后一步比较难,因为排序需要因子。
但书籍的作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写作目的不同…
让人难以找到一个通用的因子,一筹莫展之际,我灵机一动,想着不如,就选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因子:
这本书有多容易让读者读下去,也就是易读性 ( Legibility)
既然选择了易读性这个定性的排序因子,那么结果必然会带有我的个人观点和倾向性。
如果大家对书单或者排序有意见,非常欢迎提出指正,我也会根据大家的意见对书单进行必要的更新迭代。
预告片放完,接下来,正片开始~
尚老师评语:
接地气的敲门书
推荐理由:
作为了解体验设计的第一课,没有比《破茧成蝶》更适合的了。
很多设计师会一上来推荐一些外文译制书,但难以避免的翻译腔、偶尔跳脱的语言风格、无法引起共鸣的案例、艰深的专业术语等等,对初学者都不够友好,读者的代入感和兴趣都不易被激发。
踏入一个陌生专业的第一本读物,我希望是可以最大程度激发读者兴趣,从而留住读者的。
只有留住了读者,读者才会继续钻研探索,才有更多可能性。
娓娓道来的行文节奏、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面面俱到的知识体系,都让刘津老师和李月老师合著的《破茧成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这样一本理想的“敲门书”。
文中金句
英文书名:
Simple and Usable
尚老师评语:
说到做到的飞机书
推荐理由: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叫 simple and usable,直译过来就是简单好用,它的内容也确确实实做到了。
篇幅方面:短小精悍,一共185页,坐一趟飞机的时间就可以刷完。
内容方面:从遥控器、手机、插座等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切入,引发思考,引入设计法则,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深入浅出。
设计方面:全书都是一页文字一页配图,文字插图比达到惊人的 1:1。趣味十足,对读者极其友好。更惊人的是,它并没有因为大量的插图而降低内容的质量,反而通过让人拍案叫绝的案例配图,让文字和相得益彰,达到了 1+1>2 的效果。
一言以蔽之,从来没有一本书可以像《简约至上》一样,表里如一到如此极致。
文中金句:
英文书名:
Don't Make Me Think
尚老师评语:
点人成设计师的宝典
推荐理由:
之所以把大名鼎鼎的《别让我思考》放在第三位,是因为文中列举了大量的网页设计和 App 设计的案例,对于没有设计过这类产品的读者难以产生共鸣,很容易看完之后雁过无痕。
但有了前面两本书的铺垫,第三本书我们就可以开始登堂入室了。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本可以让任何人,注意是任何人,成为体验设计师的书。
当然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把书里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亲身实践。
书中趣味知足的漫画配图、原汁原味的美式幽默还有犀利精炼的语言,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读完全书,让人感觉玩着玩着就把知识学到了。
文中金句:
英文书名: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尚老师评语:
设计师的圣经
推荐理由:
本书作者唐纳德·诺曼 ( Donald·A·Norman) ,在体验设计师心中是祖师爷般的存在。
唐老爷子一生功勋卓绝,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
不仅如此唐老爷子还著作等身,写出了《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等享誉世界的佳作,现在挂在互联网人嘴边的“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情感化设计”等经典概念都是由唐老爷子提出和推广的。
唐老爷子在这本书中,放下行尊的身段,化身为一名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伴读人。
他从日常物品的设计出发,通过引发读者由浅入深的思考,来精准诠释复杂高深的专业术语。
《设计心理学 1》作为迈入这位鼻祖的设计殿堂的敲门砖,再合适不过。
文中金句:
英文书名:
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尚老师评语:
设计师案头书
推荐理由:
实话实说,这本书我第一遍没有看懂。
当时的我对体验设计一知半解,也没有太多的行业经验。因此对书中提出的用户体验五层次的框架看得云里雾里,很多篇章的内容都是一扫而过。
但是,经过三年的工作体验之后,再回看,顿时让人恍然大悟。
因此,《用户体验要素》是一本让人又爱又恨的书。
恨它,是因为它对初学者的不友好,如果没有数年的工作沉淀,难以将书中的内容吸收领悟;
爱它,是因为它提供了一套看懂数字化产品的简洁框架,这套框架甚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实不相瞒,我的专栏《尚老师产品思维 21 讲》正是脱胎于这本书,我对它的钟爱,可见一斑。
文中金句:
英文书名:
Designing Design
尚老师评语:
高山仰止的白皮书
推荐理由:
本书作者原研哉 Kenya Hara,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
其实我觉得上面这一句推荐理由就够了。
补充一下把这本书放到最后阅读的原因,是因为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不同的人对两者的区别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我借用原研哉在书中的精彩论断: 艺术是情感表达,设计是解决问题。
在我们读完前面五本偏设计类书籍之后,沾染一点艺术大师的气质,能够更好地反哺设计,升华设计。
文中金句:
如果你也喜欢这份书单,请把它分享给更多的盆友~
我是你们的大脑教练尚老师,我们下篇文章见~
1 情感化设计概述
各大电商企业纷纷觉醒,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对App进行开发或者改良上,从App的外观界面,一直到支付方式都在进行不断地更新,只为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同时各大App的设计都开始以消费者的心理为主,根据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进行推广促销,比如说可以在手机App以及网页端都有活动的情况下,使用手机App进行浏览或者购物会有更大的折扣及优惠。为了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好的购物体验,这类App增加了商品搜索栏服务,添加各种各样的商品分类的图标入口来供消费者进行选择,这就和我们平常逛超市时一样。进行这样的分类可以给有目标购买物品的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的操作服务,这种设计方法是综合类电商平台最常用的设计手段。
如果要针对某一类人群或者是产品,页面的设计都会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来进行分类,以便能够更好的照顾到消费者的心理并且给他们带来更好的购物体验。所谓情感化的设计就是要将消费者的感情融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已达到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的目标,使购物类App更加接近于消费者的生活,让他们在使用App时能够充满激情与活力。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一种基于内心情感的设计,他需要的是去参考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关注消费者在消费时的心理变化,使消费者在使用这款软件时能够身心愉悦,让生活充满乐趣。情感化作为人性化设计的另一个方面,与人性化的设计是拥有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对人们的关心与呵护,在产品设计时应该不忘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进而提高产品的亲和力,更加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2情感化设计体系
情感化设计体系,是顾及到人的情感,即是为人而设计。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设计的情感化是将产品与人的心理需要联系到一起,根据人的实际需求来决定如何进行设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一点,可归结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它重点强调的是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在各种心理需要的层次之间做决定,从而决定人体人格发展的境界和程度。回到情感化设计,其目的性很明确,就是要从人的情感方面着手,使设计得到认同。同时情感化设计的表达却又具有多样性,可以用颜色、形状、交互方式等表现手法来呈现到人们的面前。由此可从三方面来假定情感化设计的构成要素,即情感化设计的目的性、情感化设计的认同性、情感化设计的多样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