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民歌的兴盛,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同辞赋一样,都表现了批判意识和对传统的反叛;歌功颂德的风气渐趋衰落,重视了个人的情感抒发,尤其反映了生命短促的悲伤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政治国家不再成为诗歌的主题,对人生的表现成为魏晋时期的诗歌主题。
第一首可考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歌咏了汉文帝时期临淄孝女缇萦请求免除父刑,自己甘愿为奴的故事。谴责了残酷的刑罚暴政,表现了对仁德之政的向往。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作者能歌颂一个奇女子,难能可贵。“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那众多的男儿是何等糊涂昏庸啊,他们远比不上这个缇萦),敬佩与盛赞之情溢于言表。
首先将男女之情引入诗歌的是张衡,他的《同声歌》,以一个新嫁娘的口吻,夫妇的鱼水之乐。诗中唱道:庭堂洒扫,卧具整洁,重门落锁,华灯尽燃,香气融融。我愿化作花纹的细席,铺展在舒适和方正的床上,使郎君高枕无忧;我愿化为绫罗的暖被和帐幕,为郎君你啊护卫那风霜雪雨。
不过,文章的男尊女卑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汉代的世风由此大变,谈情说爱的话题如雨后春笋。东汉后期的秦嘉夫妇互相赠答的诗歌,特别引人注目。秦嘉奉旨前往洛阳参加审计活动,未能与妻子徐淑见面,很是悲伤,作《留郡赠妇诗三首》,遥寄徐淑。诗中唱道:
奉旨原离啊,不得相见;人生苦短啊,世事艰辛。欲想见人一面啊,发人去接;抱病缠身几日啊,不得东还。忆当年孤苦,沉默寡言;想今日眷恋,始终不渝。顾恋不舍,人心迷茫,马不忍前行;愁云遮路,悲风惊心,车踯躅不行。忠诚的人儿痴情终身,真正的爱啊不会短促。临空房,遥想妻容颜,怀惆怅,远寄相思物。
得到回信,徐淑回信作答,《答秦嘉书》一片款款深情:
疾病缠身,滞留娘家许多时日,何时能够举案齐眉,长久侍奉你的身边?恩爱惜别,遥望家乡几许时日,哪日才能高飞追随,终日相随在你的左右?
令人悲痛的是,生别竟然成为死离。秦嘉在进入洛阳后,被授予黄门郎的职务,未能与妻徐淑相见,不久,病卒于津乡亭。也许,徐淑的心中,缱绻缠绵,灯火之时更见思恋;在盼望的日日夜夜,手把芦笙,低吟伤曲:
东风破
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再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篱笆外的古道我牵著你走过,荒烟漫草的年头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浪漫的情怀转化为痛苦的现实,秦嘉与徐淑的恩爱化为永恒的同心结,令世间的有情人难以解的开。
那位自恃才高的蔡邕,也采用乐府诗的形式写了一首五言《饮马长城窟行》,首开了思妇诗的先例,开首两句“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被琼瑶的小说《婉君》改写为歌词。
旋律的轻快与活泼,一扫原诗的相思之苦。思妇的孤独与寂寞,谁人能解?只有那心中的人儿,书函的到来,引起了意外的惊喜,“长跪”的表现,可见书信的重量。庄重和虔诚,如同捧着福音书,默默的祈祷,激动的期盼。展信的刹那,笑容凝滞;信中的内容,平板而直白,如老生常谈。回来的日子,遥遥无期,只得煎熬等待。泪水化作了小溪,流向了心底,与其在荆门外遥望千日,不如伏在爱人的肩上痛哭一晚。
在蔡邕被杀死后,他的儿女都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各自溃散;十六岁嫁给卫仲道,不久丈夫死亡,抑郁回家。内乱更遭外患,匈奴趁机抢掠,蔡琰被匈奴骑兵掳掠,被迫嫁给匈奴左贤王,生二子,生活了十二年。后来曹操统一北方,想起朋友蔡邕,悲念其女,于是,对匈奴软硬兼施,用黄金白璧赎回了蔡琰,最终嫁给董祀。数年之后“追怀乱离”,用血泪凝成了震撼人心的《悲愤诗》。
蒙难
华丽的宫室化为断壁残垣,熊熊的火光照亮了人们张张恐惧的脸庞;车水马龙的街巷市肆,疯长的荆棘绿化了恶狗和豺狼横行的巷道。手足无措的百官,饥寒交迫,倚在苍莽丛生墙角,沉沉睡去。饥饿横行,人们互相食骨肉,绝弃天理;街头倒毙者。尸骸相承。
董卓的残暴,繁华顷刻死寂,财物妇女,掳掠一空。“马边悬马头,马后载妇女”,长途跋涉,痛苦而不敢言;无端的杖打,恶意的责骂,成为家常便饭。掳掠者的威吓,即使骨肉相近,也是噤若寒蝉。一鞭鞭的敲打,似乎击在亲人的心上;痛苦的泪水强行咽下,猛烈的仇恨压在心底。祈祷偷生的人们,被活活打死,义无再辱的贞士,被严密的看管,只能度过生不如死的'日子。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问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
囚禁
冰雪之地,严寒酷不可挡,野蛮与暴虐统治着这块蛮荒之地。文明,无法根植于此,教养被驱赶到鄙陋之地。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通,生活的不习惯,折磨着被掳掠的汉家女子们,思乡的意念被强压在心里,惟有苟且偷生,忍辱活着。
儿女们的大漠情怀,草原气质,冰雪般的心,深深的刺痛了汉家的母亲们。她们咬紧牙关,努力的,一点一点的用汉家的礼仪和思想教育他们,让他们去懂得文明,让他们去追求和平。多年的灌输虽然没法与环境的影响相提并论,毕竟,还是在这些流着汉匈两族血液的混血儿们的心底萌动了对南方的感情。又经过多年,这群手无寸铁的汉家女人们用思想和文化熏染了匈奴的下一代,和平的曙光在她们手中绽放。
文姬回家的愿望终于实现,那泪水包含着一种喜悦和幸运,但,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痛?回归,竟然意味着离别。亲生骨肉的号泣,撕裂了做母亲的心。归,还是不归?归,难舍十年养育的亲骨肉;不归,难以了却十二年的乡思之苦。
车马催发,最终母子哀号,拖衣拽手,观者泪下沾襟,车辘滚滚……
登高远眺呀,魂飞离别处。
回归
三千里的路程,三千里的忧郁。十二年后的归来,仍是孤身一人。近乡情更怯,路上不见人。“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断壁残垣,枯藤老树昏鸦,豺狼仰天长啸,杳无人声。繁华的往昔历历在目,今日的荒凉恐怖令人心惊。
虽然重入闺房,嫁做董祀妇,但卑贱的地位和冷酷的世情,不时袭击过来。董祀的被诬陷,使得文姬顾不得廉耻礼仪,乱发披衣,哭诉曹操。快乐已经成为消散之云;忧愁变成无地的现实。人生如朝露,苦于短暂。念天地之悠悠,何时是个尽头?
梦,成为她的终生伴侣,回到了与父亲之间的天伦之乐中,回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的场景中,回到了大漠草原冰川雪地的异域生涯……
蔡琰的诗,是用悲愤铸成的,用生命的血和泪铸成的。还有更为悲怆的音乐史诗,也是描写了蔡文姬的悲痛经历。它的名字叫《胡笳十八拍》,我们不必计较这是谁的作品,历史学家,文学家,金石学家郭沫若说:“如果在蔡文姬之后有过那么一位诗人代她拟出了,那他断然是一位大作家,但我觉得就是李太白也拟不出,他还没有那样的气魄,没有那样沉痛的经验。”它是一部深切动人的楚辞体作品,如大江大河,如滚滚的钱塘江潮,如阿尔卑斯山上火山的喷发,用整个灵魂哭诉的歌唱。
根据《胡笳十八拍》而创作的同名琴曲,是我国音乐史上一首杰出的古典名曲。它以十分感人的乐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写了主人公对祖国、对故士的深沉思念及骨肉离别的痛苦感情。我们可以想见,蔡文姬在夜色寒辉下,自弹自唱,琴声正随着她的血液在流淌。随着琴声、歌声,我们似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唐朝人李颀发出这样的感慨: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据说,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当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立即说:“既然如此,可命十名书吏到尊府抄录如何?”蔡文姬惶恐答道:“妾闻男女有别,礼不授亲,乞给草笔,真草唯命。”这样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满足了曹操的好奇心,也可见蔡文姬的才情。
蔡文姬最后嫁给董祀,也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当然,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文选古诗十九首》。统治思想的崩溃,社会的动荡,不在皓首穷经,不在报效君国,节操伦常失去价值,崇高的显露出了荒谬和虚伪,牢固的变的摇摇欲坠。反复咏唱的生命与人生成为古诗的主旋律。悲哀成为古诗的感情基调。
生命短促,人生无常。被强烈的表现。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命的短暂往往有参照物,自然的永久事物往往成为悲怆的存在,看到青青的柏树,磊磊的涧中石,不怕水火锤炼的金石,千年的乌龟,不觉悲从中来,悲伤的情绪更加加重。曹操的《龟虽寿》对此彻底的进行了否定,将高昂的精神张扬,批判了悲观无度的情绪,希望及早建功立业。
光阴似箭,时间的更替和季节的变化,如同朝代的更迭,容易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应。时间成为人的可怕事物,那滴滴的声音,日光的转移,星斗的更替,引起了悲伤的情绪。“回顾四茫茫,东风摇百草”“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时间成为人的恐惧的意向,而且,“绿”也成为人的悲伤主题,每次遇到春草发绿,人们动辄思乡,动辄怀旧;诗经《王风黍离》旧时的宫廷败落,都被种为黍稷,引得周朝的臣子心中悲怆。
诗人对景物的描述,往往把视角投向坟墓和白杨,用悲凉的氛围渲染死的气息。“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坟墓与住所近在咫尺,一天三见,能不引起伤感?正常的人也就罢了,那些家遭难,身孤独的自然更加引起他们的伤感,他们不愿生活在阳光下,对人事和喧嚣的厌恶导致他们喜欢躲在阴暗的角落和冷清的角落,坟场等荒凉的地方都成为他们的首选。
死神的阴影下,人们迫切的需要找到对短暂和痛苦的人生的解脱方法,最现实和最直接的就是及时行乐。于是,古诗里大量的描写了人们对物质和各种欲望的追求,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一群群秉烛夜游,或者沉溺于整日整夜的宴饮中,或者倾尽钱财买大量的华贵的服饰,今朝有酒今朝醉,一掷千金。疯狂的追求物质和荣誉,而不再信守“君子固穷”的陈腐理论。在肆无忌惮的各种欲望的追求中,死亡的恐惧稍稍得到忘怀。
人生的短促,使得人们更加珍惜现在,尤其是现有的爱情和友情,因而,描写离人相思的诗歌就多,几乎占了古诗的一半还多。诗人们呼吁要及时享受爱情,不要因为生活的忙碌而疏远或背弃爱情。那些游子们,翻阅千山万水,在外漂泊,或客死异域,而“犹是春闺梦里人”;或功名未就,“无颜见江东父老”;或高榜得中,移情别恋,变成陈世美,另觅新欢,攀山高枝;或穷困潦倒,山川阻隔,回家难,难于上青天。只留下那些思妇们独守空房,翘首等待,甚至孤苦一生。于是诗人们替她们呐喊,呼唤游子的归来,停止漂泊,在这有限的人生里及时享受爱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一别,前途莫测,何时再相见,樽酒慰离颜?念关山迢迢,旧友重逢,何谈容易?!欲将心中之思念倾情相告,又谈何容易?不求永久,但求朝朝暮暮。高山流水的音曲是患难与共的心曲,管鲍之交是追求的楷模,陈余和张耳的友情决裂是永远的伤痛。汉代的诗人没有唐朝诗人的豪迈和洒脱,他们的眼神中充满着忧郁和无奈,生离死别成为汉代末期人的常有的事。难怪江淹《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诗十九首》历来受到文学及评论家们的赞颂。刘勰《文心雕龙》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钟荣《诗品》称赞其为“一字千金”。感谢昭明太子的慧眼识文章,使得百姓的民间文学,微贱文人的血汗之作得以流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增添了灿烂的一页。虽然他的数量仅仅是十九首,但它所给于后人的,不仅仅是这些。
曹植加强了五言诗的风采是
: 1﹒变乐府诗为主而为文人五言诗为主; 2﹒变抒发他者情感或者普泛化情感而为抒发个人情感为主; 3﹒在曹植的后期作品中,实现了变“黼黻锦绣”之作而为“沉著清老”之作的飞跃,变“为文造情”而为书写苦难的飞跃,使五言诗成为文人抒发情感的新兴载体,从而标志了建安诗歌的第三个时期的到来,同时,也就标志了五言诗体制的最后完成。 4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吉安叛逆孩子特训学校招生中,全封闭教学,改变叛逆厌学毛病

雅江
广告
推荐
生活
爱好
数码
农牧
宠物
美妆
美食
旅游
汽车
法律
金融
游戏
母婴
健康
运动
教育
表达了善变的感情。节日快乐,合家欢乐。
一古诗的起源
(1)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
(2)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成。
二古诗的平仄规律
(1)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2)五律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春望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此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
扩展资料《庭中有奇树》
东汉 无名氏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译文: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朵,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人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五言诗是到了古诗十九首开始成熟的,这时候已经是东汉末年,两汉时期由于很多外国事物的传入,增加了很多双音节词,此时四言诗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作者在诗歌中的意象表达,多增加一个字就有了更宽阔的表现空间。同时,由于双音节词是主体,因而五言诗基本是两个半音节,增加了诗歌音韵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谢邀:
开篇明义,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是杜甫作于上元二年(761年)春天的一首诗,当时诗人居住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过起了相对平静的田园生活,诗人的心情也是恬静闲适的。
一场及时的春雨在夜晚时分洒向成都平原 ,这场及时的春雨让诗人不胜欣慰,于是他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诗歌。《春夜喜雨》,原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题“春夜喜雨”四个字,不光写出了诗作的季节和时间,也表现出了诗人的情感。诗题中的“喜”字是诗人对春雨的及时到来表现出的欣喜之情,这个“喜”字是表达情感、营造诗境、引领诗旨的关键字,全诗都是围绕着诗人对春雨的欣喜之情进行的描写,并在春雨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
在诗作的首联,诗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之情,他开宗明义地肯定了春雨的及时到来,并发自内心地赞美了这场及时的春雨。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这场春雨。为什么好呢,因为它是一场及时的雨水。这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因为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一场及时的春雨可以让植物得到滋润,尤其是春雨对田地的庄稼的生长尤为重要。所以诗人面对这场及时到来的春雨,心情是格外兴奋的。
颔联写春雨的绵柔和细密,是诗人对这场及时雨的进一步描写。这两句诗不仅表明春雨是随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春雨是有意滋润万物生长的,这是一场及时而来的春雨。这两句还写明了春雨的行踪,也写明了春雨的作用,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诗人的欣喜之情。
这种欣喜不已的情绪,将首联中诗人的情感旋律延续着、加强着,颔联这两句在全诗的章法和行文上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两句将春雨的形和声做了细致的描摹,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杜甫笔下的春雨的话,“有形无声”是恰如其分的,也是贴贴准确的。
颈联是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去描写雨夜的景色。诗人放眼望去: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亮的,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天空中的云一样黑,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江船火独明”是诗人对渔火的特写,渔火和黑夜形成了色彩鲜明的对比,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更加突出了夜晚的漆黑。
在颈联中,诗人通过对夜晚和渔火的明暗对比,勾勒出雨夜的景象。在漫天密布的黑色雨云之下,只有一点江船渔火明亮着。这一点江船渔火寄托着诗人对这场春雨盼望和期待的感情。颈联的诗句意象,也为尾联中诗意的递进和诗人情感的升华做好了意境上的衬托和铺垫。
尾联是写诗人想象中的雨后拂晓的锦官城里的景象,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诗人紧扣诗题《春夜喜雨》的喜悦心情,写想象中的锦官城雨后清晨的动人景象。
诗人想象中的锦官城的春色是色彩清丽明艳的,诗人通过想象也生动地展现出春雨后锦官城明媚娇艳的景色和诗人的喜悦的心情。
在诗人的想象中,锦官城焕然一新的面貌都是因为这场知时节的春雨,诗人在尾联表达出了对春雨的赞美之情,这是诗人对春雨欣喜之情的升华。此时诗意又与主题紧密地扣合在了一起,景情交织,水乳交融。
诗人之所以在尾联中写道“花重锦官城”,这是由全诗的意境所决定的,尤其在尾联中,诗人展开想象,他想在春夜之雨过后的早晨,迫不及待地进入锦官城,去看那经过春雨滋润之后的花朵的姿态。
“花重锦官城”其实就是诗人脑海中浮现出的想象画面:诗人放眼展望锦官城,他看到经过春雨滋润的花瓣,愈加的娇嫩愈加的鲜艳,锦官城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锦官城因为娇艳的花朵而“锦上添花”。
在娇艳的花朵点缀之下的锦官城是焕然一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至此,诗人的喜雨之情将全诗喜悦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红湿”指的是春雨滋润下的花朵的颜色,写出了花朵更加鲜艳、更加娇嫩的的特点;“花重”是描写花瓣的姿态,因为花瓣被春雨沾湿了,花瓣沾着雨水,显得更加的饱满沉重,更加的娇艳欲滴。
诗人为什么会这样来写春雨之后锦官城的花朵呢?只有把握了诗人这首五言律的基本审美特征,才能明白诗人用到的“花重”二字的含义。
这是诗人情感的渲染,“花重”二字用层次的重叠构成了视觉上的认知和诗歌整体的意境。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这就好比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浑然一体的整体布局,既有整体布局的描绘勾勒,也有局部精细的工笔细描,“花重”二字恰好就体现了这种创作上的艺术性。
杜甫的《春夜喜雨》,从江船雨夜写到拂晓初晴,首联是诗人对这场及时春雨的赞美之情;颔联是诗人对春雨形态的精工细描;颈联是诗人从视角角度出发,写雨夜的景象;尾联是诗人的想象,诗人以展现在雨后娇艳花朵装扮下的锦官城为由,突出了对这场春雨的欣喜之情。
杜甫的《春夜喜雨》一诗,除诗题外,全篇没有一个喜字,却又处处流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由此也可以看出,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崇高感情。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作者所见画中的“云朵压着整整齐齐的长廊,吹着箫举着镜子迎接白鹤、锦鸡”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赞叹的情感。
本诗名为《咏画屏风诗》,又叫“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 其十四”,即包含二十五首五言古诗,作者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庾(yǔ)信。古代屏风,或称障壁,其上多有画面。
本诗是作者在梁时所作,都是描写屏风上的绘画,当时的屏风虽已不存,但从诗中尚可意会出当时屏风绘画的大致内容。
庾信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
公元五五四年(元帝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人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1分)“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2分)
(2)“日照虹霓似”句比喻新颖,既状其形,又绘其色(1分),使阳光照耀下的多彩瀑布更为具体可感,刻画了瀑布瑰丽的神采。(2分)以“天清风雨闻”状写瀑布的声威,晴空万里,遥望瀑布,似可听到其风雨交加的声响。(2分)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第一层从正面描写瀑布的主体实景;第二层从虚处更深更细地描绘瀑布;第三层,从上下四旁来烘托瀑布之动态最后一层先擒后纵,收束得自然平易首二句交待“望庐山瀑布水”的立足点和所“望”的方向接着十四句用各种形象从不同角度形容瀑布的壮伟气势和诗人的赞叹所谓“挂流三百丈”,“初惊河汉落”,亦即第二首的“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意,但不如后者的简练和生动末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白思想中孤傲遁世的一面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然余谓太白前篇古诗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磊落清壮,语简而意尽,优于绝句多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二:“以余观之,银河一派,犹涉比类,未若白前篇云:‘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凿空道出,为可喜也”韦居安《梅硐诗话》亦谓此二句“语简意足,优于绝句,真古今绝唱”,并认为“非历览此景,不足以见诗之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