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小时候逃学 受了“只要工夫深 铁杵磨成针”的启发 从此发愤读书
[感悟] “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深”、“没什么不可以”。李白小时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并想中途废学。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遇见一位白发老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把铁杵磨成针。” 李白不相信,嗤一声笑了,对她说:“铁杵岂能磨成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李白顿时领梧。从此,他便发奋用功,终於懂得了“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周处 周处自新 原本是个坏人 后来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改邪归正 成了一个学者。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对此庆贺的事情,才知道大家实际上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
于是便到吴郡去找两位有修养的名人。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他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自己的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了,怕终于没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晨明白了道理,晚上就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传扬呢?”周处听后就改过自新,终于成为一名忠臣。
华盛顿 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 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 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 “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司马光,宇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陈景润: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
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 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
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誉。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亲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贫富之分,使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却宁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连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去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岳飞 精忠报国是岳飞的母亲,在岳飞的后背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教育岳飞从小立志报效国家。
林肯 林肯的台阶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林肯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亲南希在林肯9岁那年不幸病故。但毫无疑问,她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抚养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坚定地走向未来。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立成人大有作为的。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也许能“一鼓作气”,攀上光辉的顶点。 霍金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爱情问题是人们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一定阶段里,爱情在青少年的心里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们,他们需要得到正确的爱情教育以避免少走弯路,更好的、健康的成长。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大学的感人情感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学的感人情感故事精选篇一:爱情让他振作起来了
18岁的他,因高考失利上了东北的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彻底的打败了他。郁闷一直笼罩着他的心扉,久久不能消散,即便是上了大学。
来到陌生的环境,看着陌生的面孔,听着陌生的话语,又平添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他喜欢上了夜晚,白天的喧闹让他喘不过起来。他喜欢夜晚的星星,夜晚的颜色,夜晚下的一切东西。
太阳隐退,地平线上也消尽了最后一束阳光。操场上,那年迈的白炽灯仍不竭余力的发着光。东北九月份的晚上已有了冬天的寒气,白天又刚下过雨,地面还有积水。所以,操场上只有少数的情侣在寻找浪漫,更少数的运动爱好者在锻炼,极少数的像他一样的喜欢黑夜的人在游荡。
灯光越来越亮,夜色愈浓。淡却了情侣们的浪漫情调,减退了运动爱好者的运动热情,操场上只剩下零星的那么几个人。
本来已是安静的操场,此刻却寂静得让人害怕。年迈的灯终于支撑不住,突然间熄灭了。操场上只剩下漆黑一片。
“嗳哟……”就在他准备回寝室的时候,背后却传来一个女孩疼痛的喘息声。毫不犹豫,他转身跑了过去。借着远处的微光,他发现一位女孩正坐在湿漉的跑道上,双手揉着脚踝。
“你怎么了”他小心的问道。
“不小心,脚崴了一下”她带着痛苦回答。
“我送你去医疗室”未等到她的应允,他就扶起她向医疗室走去。经医生检查没有什么大碍,他有的松了一口气。
“你住几号楼,我送你回去”
“七号楼。不能再麻烦你了,我自己回去吧。谢谢你!”
说着,她便一人一走一瘸的离开医疗室。可没走几步她就不得不停了下来。再一次,未经她的应允,他又搀着她向七号楼走去。
独自走在回寝室的路上,晚风吹着,他不禁打了个寒颤,他似乎忘了他的外套还在那位女孩的身上披着。
第二天,走出寝室楼道的时候,他无意间瞥见楼前的花坛旁边伫立着一个女生。只见,长发在清晨的微风中肆意的飘舞,身着休闲装,那纯真的笑容犹如冬日里的阳光,消除了人们心中的阴霾。这不由得让他心动,不由自主的多看了几眼。
那位女生似乎看出了他的‘诡计’,一直冲他笑着,突然反应过来的他不觉脸上泛起了红晕,多了几分女孩子般的害羞。
“早上好”她好像在向他打招呼。
“哦……”他惊住了,她不就是昨天晚上的那个女孩吗
“我就是昨天晚上的那个女孩啊”她兴奋的说。
原来,她是在等他。这反而让他感到紧张。结结巴巴的用客套话回答着女孩的感激。为了报恩,女孩请他吃早饭,执拗不过她的坚决,他就答应了。
慢慢的,他发现她很健谈,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女生。在她的世界里似乎永远没有烦恼、忧愁。她的性格感染了他,让他忘记了他还有忧愁、苦闷。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开始向她倾诉他那连他自己都不愿告诉的束在肚子里快要腐烂的话。而当他诉说时,她总是静静的倾听,睁大眼睛看着他。讲到悲情时她甚至会流下眼泪。渐渐的,他们成了知己,无话不谈的知己。
东北的冬天似乎来得比中原早了些,寒冷的天气,刺骨的寒风,让人们的心情坏到了极点。可他看上去却满面春风。是的,他和她相爱了,他们恋爱了。她给他的爱情让他摆脱了苦闷抑郁的束缚,爱情让他振作了起来。他第一次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如此之大。
大学的感人情感故事精选篇二:女孩深藏在心底的秘密那晚是迎新晚会,我和叶朗有一个歌舞表演,他唱歌时台下的女生哇呀啊地尖着嗓子喊,“叶朗师兄最帅”……
刚下完二十一个小时的大雪,晚自习被取消了,只有大一新生还在会场中为自己庆祝,此时外面冷清清的,雪地中只有我们。
在我的脑浆快要变成冻豆腐时,一个剔透的东西蹦跳着出现在面前,我停止发抖,顺着那东西向上看到了叶朗紧闭的眼,和紧咬的唇。
我愣了,当时冰天雪地,我们俩穿着演出服装站在一片朦胧雪光中,说不出是羞涩居多还是惊讶占了上风,因为在我回过神之前叶朗已经把东西塞到我手里跑走了。
我虽然奇怪,可还是被水晶貔貅吸引了大半心神。
这算是告白吗
那时我没敢戴水晶貔貅,一是怕被郎君粉儿们知道后吞了,二是我脸皮儿薄,弄不清叶朗是什么心思前不敢贸然行事。
在独自纠结了几天后,我还是决定把水晶貔貅送回去,趁他不在时偷偷放到了他的书包里。
可让我没想到的是,晚自习后叶朗在宿舍楼下拦住了我,硬是又塞回我手里,口气生硬地说:“不要让我再跑第三遍。”然后转身走了,没有留给我说话的机会。
我握紧了水晶貔貅,有些无措。
后来发生的事,谁也没想到。起因是一个同学丢了新买的苹果6,报了警,警察对手机进行定位后,找到了叶朗。
我是不相信叶朗会做出这种事情的,可摸到抽屉里的水晶貔貅,有些不确定了。
之后我遇到了小纨绔。可我就一直戴着这个水晶貔貅,并不是我对叶朗念念不忘,只是放不下当初的心结。
“咔嗒。”小纨绔穿着那条牛仔裤进来了,我那因回忆而扰乱的心蓦地平静下来。恋人之间不应该有那么多秘密。我决定问问小纨绔牛仔裤的事,然后告诉他有关水晶貔貅的事。
不料我一问,他直接从沙发上跳了起来,伸出食指点着我,“你居然不知道”然后小纨绔面色狰狞地给我讲起那场五十七年不遇的大雪后会场另一边发生的事。
原来,我的三个舍友知道我和叶朗走得近,想从他入手撮合我们,就去找叶朗,不料走到会场外居然发现“叶朗”和一个女生聊得正欢,顿时怒上心头,三个人上去把人揍了一顿。
揍完后,“叶朗”的衣服破了,特别是牛仔裤,在他摔倒的时候扣子崩了。后来三个二货知道打错了人,立刻溜了,又觉得对不起我,毕竟是打着我的旗号上的,所以那段时间就一个个跟兔子似的特乖。
“所以,这条牛仔裤是我们爱情的见证。”小纨绔坐到我旁边,一把搂住我的肩,得意地说,“幸亏当年我暗恋你,以此要挟她们向我汇报你的行踪,这才追的上你。我送你的貔貅到现在你都戴着。”
貔貅“这个”我连忙掏出水晶貔貅晃了晃。
“对呀。”小纨绔一脸灿烂。
又经过几次问答和推测,我终于明白,原来当年小纨绔请求和我同台演出的好友叶朗把礼物交给我探探我的反应,自己躲在一边。
不过小纨绔是个路痴,迷路了,在问路时被我的三个舍友莫名其妙打了一顿。叶朗应该也暗恋我,被迫替情敌送礼物自是不会多说什么,我就想当然地误会是叶朗送的了。而叶朗为了不被比下去,就铤而走险。
我看向旁边一脸灿烂的小纨绔,轻轻印上他的唇。
女孩子总该有些深藏心底的秘密。
大学的感人情感故事精选篇三:给爱加上了枷锁大学是道奇怪的门,没有人不想挤进这个门里一探究竟。
可进入了这道门有些眩晕,那些直直的白杨树下,一对对携手的人影,飘荡着爱的激情。
小茹拿着行李站定,眼神有些迷茫的看着眼前那栋水泥怪兽。她不知道属于她的那小间屋子在哪里。
“同学你也是头一天报道”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她耳畔响起,她吃惊的回眸,那是一张粉白粉白带着笑意的小脸,正好奇的打量着她和她的行李。
她用力的点点头,说出了自己的楼号和寝室号。
女孩听完尖叫了一声,抓住她的手说:“哎呀!太好了,你和我是同寝室的,来,快和我来。”
一路上她叽里呱啦说个不停,小茹只听明白了几句,她是昨天到的,寝室里如今就她一个人,她怕的要死,真想找人来作伴,而她就来了。
小茹的话很少,可嘴角一直在上扬,她喜欢这个自称柳雨涵的女孩,俩人当夜就成了交心好友,每日一起吃饭、上课、回寝室,连如厕都一同前往,后来的寝室姐妹说她们是连体婴儿,小茹抿着嘴笑,雨涵夸张的钻进她的被窝,笑嘻嘻地说:“这样才是名副其实的连体婴儿。”
她夸张的动作引来了一阵嬉笑,那晚她就真的赖在了小茹的床上。
小茹第一次和人同睡,虽然有些不便,可也不好拒绝。
小茹忍不住安慰自己,能有这样的朋友是她的幸运。因为她从下就是孤单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便离她而去,能够陪伴她的只有奶奶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和一声声的叹息:娃!你要长进,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就算对奶奶最好的报答了。
可奶奶没能等到她出息一天,奶奶太累了,临去时还抓着饭勺想为她做饭。
小茹想起奶奶,眼泪吧嗒吧嗒的掉了下来,吓得身边的雨涵手忙脚乱的给她擦着眼泪。嘴里哄着:“别哭,别哭……你这是怎么了”
可越是劝,小茹越是哭的厉害,突然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悄默无声的打断了小茹的哭声,她们同时抬起头,一个男生靠在树上,悠闲的在吹笛子,那声音清脆动人,让小茹忘记了哭泣。
雨涵在了愣然间一笑,跳到男生的面前说:“你吹的笛子真好听。”
男生淡淡的一笑,笛声戛然而止,深深的看了小茹一眼,扭身走了。
雨涵很快知道,吹笛子的这个男生叫延吉,大三文学系的,校文艺组的组长。雨涵说这些的时候眉飞凤舞,小茹只是静静的听着,并没给她一点意见,可心里却记住了关于他所有的消息。
雨涵扬言要进文艺组,可她在文艺方面并没有出彩的地方,于是她只能拉着小茹,小茹的歌唱得好,雨涵说像极了百灵鸟的声音,小茹其实不想参加文艺组,她怕耽误学习,她完不成奶奶留下的梦想。
可她又不能看见雨涵失望的小脸,她的心会像针扎一样的痛。
小茹进入了文艺组,雨涵可以名正言顺的粘在文艺组里泡着,期望的只是能看见延吉一眼,然而延吉的眼里根本没有雨涵,他只会用轻柔的目光看着小茹紧低着的头。
他期望能找到和小茹单独相处的机会,可小茹恰好害怕这种机会,如果友情和爱情放在一起,她只会保护友情,这是她的性格,有些善良的懦弱。
雨涵大咧咧的并不知道这一切,她只知道她如愿了,可以陪在好朋友的身边,可以时刻看见心爱的人,她变得满足快乐,笑声永远像银铃一样撒在大伙的心里。
渐渐的文艺组里的同学都喜欢上了雨涵的性格,把她当成了开心果,她也乐此不了的扮演者这个搞笑的角。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的关系变成了简单的三个朋友,只是延吉看小茹的眼神更加执着,雨涵看延吉的眼神更加火热。只有小茹她的眼神总是逃避着他们的目光,茫然的看着白杨树下的那一对对的身影,偶有叹息。
在延吉临近毕业的时候,雨涵突然变得有些伤感和游离,她跑去和延吉表白,可回来的时候眼睛却是红红的,小茹的心狠狠的刺痛了一下,迎过去抓住她的手,雨涵使劲的甩开,眼神变得厌恶和愤恨。
小茹的手轻轻的抖动了一下,一扭身跑了出去。她找了延吉,大声质问他:“你对雨涵说了什么你到底对雨涵说了什么”
延吉的眼神淡淡的,轻描淡写的说道:“我说什么难道你不知道吗这么久难道你就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没有!我没有!……我怎么能没有……”小茹后退,满脸的泪痕,竟不知不觉说出了心里的话。
一只手突然在她背后轻轻的一推,她惊讶的回头,竟看见雨涵站在她背后,脸色有些苍白,看着延吉又看了看她。说:“既然有勇气说出来了,就不要后退。”说完把她硬拉到了延吉身边,悄然在她耳边说:“我知道你是为了我不敢接受延吉,这就像给爱加上了枷锁,放心,我们永远是朋友,你还是去掉那到枷锁,不要在逃避了。”
从一个农村孩子顺利走到现在主要还是依赖于阅读,在此历程中他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世界,也认识了自己。文、史、哲、艺等各种书籍对于开拓人的视野、开启人的思维,甚至是对人的生活态度都是有很大影响。多少年过去了,1958年暑假的一段阅读经历仍然历历在目。那年他16岁,即将上初三,很偶然得到了名著《静静的顿河》。“那是我读到的第一本翻译读物,犹如眼前打开了一扇窗,发现了很多未从见识过的新鲜事物。虽然,当时对那本书半懂不懂。但,那件事对一个农村学生的影响是空前的,也是终身受用的。我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个苏联、顿河及一个叫哥萨克的民族。从此,我的视线不再局限于灞河边,也不再囿于白鹿原下狭小的区域……”
不平凡的阅读经历
文革中,除了毛选和少量的文学著作,几乎所有的书籍都被禁止阅读。在新华书店里,只能找到浩然的《艳阳天》(柳青的《创业史》最初也是在禁读之列)。1968、1969年,也就是在文革最肆虐的时候。陈忠实说,自己通过一个被下派管图书的中学校长找到几本文学名著,有了一段不平凡的阅读经历。图书馆已遭人哄抢,剩下的书被随意堆在墙角。在自己再三要求下,那位校长趁着夜黑带他去书堆里翻找。在手电光微弱的光晕中,陈忠实回忆说,他居然找到《悲惨的世界》等4本被撕掉书皮的文学名著。他把书用毛选的红封皮包住,白天锁在抽屉里,听着阶级斗争的宣传,晚上再冒着被打成“封、资、修”传播者的危险,偷偷阅读。读到好书,内心很激动,却只能以此矫正自己的行为,而无法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愉悦,也是种痛苦。
随便翻翻也受益
“现在读书倒是没人限制了,但时间却太有限。” 陈忠实说,“只有那些在文坛上口碑极佳的作品,自己才会抽时间去专门阅读。现在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为写序和开研讨会的阅读上了。”要写序就不能不读作品而信口开河,为他人开研讨会,不读作品根本就无法张嘴。有些作家将其大半生的心血之作累积成书,邀请他写序。 陈忠实说:“我把它当作一个很严肃、很庄重的事情,去认真思考并付诸笔端。不管作者年龄大小,也不管名气大小,我都认真对待,将其视为对作者艺术创作、艺术探索的一种尊重。这样一来,读书时间就很少了。但是,多年的阅读惯性还是让我一有空就想看书。有时也不一定非要读多高深或多有名的书。即使写得不好的书,读过之后仍会有所收获——会明白其缺点所在。总之,要多读书读好书,哪怕是随便翻翻。”
阅读内容选择很关键
对于网络阅读是否对传统阅读有冲击,陈忠实说他不甚了解。但,他认为只是载体的区别,读者觉得哪个方便就借助哪种途径阅读。阅读内容的选择很关键,有艺术含量、思想含量的读物固然很重要,轻松阅读也不是不可以,它们给人的阅读快感是有区别的。人的思想、情感和兴趣均不相同,要吸收色彩丰富的读物,不应太局限。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最终产生倾向性的阅读选择,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儿童故事# 导语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名人成长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名人成长故事:曹禺真读书假洗澡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2名人成长故事: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3名人成长故事:华罗庚猜书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4名人成长故事: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5名人成长故事: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一生勤奋学习,到子晚年,他特别喜欢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学起来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复诵读,一直到弄懂为止。因为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纸张,书是用竹简或木简写成的,既笨又重。把许多竹简用皮条编穿在一起,便成为了一册书。由于孔子刻苦学习,勤展书简,次数太多了,竟使皮条断了三次。后来,人们便创造出了“韦编三绝”这句成语,以传诵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6名人成长故事:墨池由来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练书法。他每次写完字,都到自家门前的池塘里洗毛笔,时间长了,一池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池塘称为“墨池”。王羲之通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的书法家,被人们称为“书圣”。
7名人成长故事:伽利略好奇善问
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
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8名人成长故事:车胤囊萤映雪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书摘
梁启超的启蒙教育主要是由父母和爷爷来完成的。从小,爷爷梁维清就寄予他很高的希望,在8个孙子当中最疼爱梁启超。母亲赵氏更是对他爱护备至,在他只有3岁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认字了。4岁的时候,父亲又开始教他读《四子书》和《诗经》等。
小梁启超在读书之余,也像其他的孩子一样喜欢爬山、打鸟、乘船、观海和游古庙。在茶坑村有一座古庙,里面珍藏着40多幅古画,还有24位在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忠臣图像以及在民间流传广泛的24位大孝子的漫画。爷爷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带着梁启超进庙观画,并且十分认真地给他讲解古画上的故事。
“这个人叫朱寿昌,可是有名的大孝子啊!他为了寻找自己的母亲,连官都不做了。这个呢,就是岳飞,他为抗击金人的侵略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后来受到奸臣的陷害。但老百姓的心里永远都记着他……”
小梁启超一边仔细地看画,一边倾听爷爷的教诲,这样一些历史知识就在观灯赏画的时候记下来了。
在封建社会,年轻人的理想就是读书——考科举,然后求取功名。梁启超的家人也希望他早日考中秀才、举人,将来好光耀梁家的门庭。在梁启超只有9岁的时候,他就到广州考秀才去了。
但是这次考试,梁启超却没有能够通过。回乡后,他更加发愤努力读书,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学识有了进一步提高。P9
公元前399年,70岁高龄的苏格拉底被指控腐蚀雅典青年的灵魂,并被处以死刑。柏拉图称苏格拉底是“我所看到的世界上最慈善、最正直、最有学识的人”,他的死,使柏拉图对民主政府深恶痛绝。苏格拉底死后不久,柏拉图离开雅典,开始了他为期约10年(或者12年)的国外旅行。
大约在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回到雅典,创办学校。这所学校后来一直存在了900年。此后40多年间,柏拉图一面教书,一面从事哲学研究,在雅典度过了他的大部分岁月。他最著名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享年80岁。 柏拉图一生撰写了36本著作,其中大部分是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也有一些是关于形而上学和神学的。我们可从柏拉图最著名的书《国家篇》中,了解他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是贵族国家。他所指的不是世袭的,或是帝王式的国家,而是讲求资格和才能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权力掌捱在最杰出、最聪明的人手中。这些人不是公民投票选出的,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挑选出来的
#儿童故事# 导语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无比坚强的毅力。他们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后世的人们作出了表率,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有着精深的智慧,远大的抱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名人成长故事,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1名人成长故事:高尔基读书
有—次,高尔基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面帮助我在—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2名人成长故事:乔治·华盛顿诚信
乔治·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顿教训。
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父亲被感动了,称乔治·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 劾。
—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留下污点。
3名人成长故事: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 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 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4名人成长故事: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5名人成长故事: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6名人成长故事: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7名人成长故事: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用药,比西方的麻醉用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8名人成长故事:苦练球技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9名人成长故事: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10名人成长故事: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
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小时候,莫扎特常常走到钢琴前面,按着琴键细听,并努力弹出他曾经听到过的音乐。一次,莫扎特的父亲和朋友一起回家,看到4岁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写东西。父亲问他在干什么,莫扎特说他正在写钢琴协奏曲。父亲把五线谱纸拿过来一看,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他对朋友说:“你看,他写的这些又正确又富有意义啊!”天资加上勤奋和用心,这就是神童莫扎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