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盼望》应用什么意象,抒发哪种情感

艾青的《盼望》应用什么意象,抒发哪种情感,第1张

艾青的《盼望》一诗中,两个象征性意象是:

(1)洁白的浪花(象征船只离岸起航)。

(2)铁链的喧哗(象征船只到达目的地,抛锚停泊)。

艾青一贯强调诗歌的语言应富有启示性。他的《诗论》有云:“启示的语言,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蓄着深刻的真理。”他的许多歌唱平凡的真理的短诗,大都是“以最平凡的外形”抒写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真知灼见,语言都富有启示性。《盼望》一诗也是如此。诗中描述海员的两种“盼望”,实际上是对新中国海员乐观、豪迈的性格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的赞扬。因为对于海员来说,“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到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因此,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正是表达了对战斗与胜利的渴望。推而广之,出发与到达——战斗与胜利,岂只是海员们的两种盼望?每一个革命者在人生的征途上不也常常在脑海里涌现这两种盼望么?船在海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碰到困难。一个真正的革命战士,就应该象英雄的海员那样,对困难的回答是战斗,对战斗的回答是胜利。这就是《盼望》一诗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艾青诗作刻意追求单纯的美、朴素的美。这首小诗意象单纯,主体是两个海员的两句富于形象的话,而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性意象组成。诗人正是通过对两种盼望的具体、形象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一代海员的思想情怀。诗作完全采用口语入诗。诗人曾说:“我用口语写诗,没有为押韵而拼凑诗,我写诗是服从自己构思,具有内在的节奏,念起来顺口,听起来和谐就完了。”(《诗论》)这首小诗正是这样。诗中两句散文句式的诗行长达二十余字,但念起来像山泉一样自然流泻,显示出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美。

  用盼望这个词来作为题目是很合适的,跟体现出作者对事物的一种希望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历史虽然简短,但却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绩:如我国的男子独舞《希望》,这个作品没有具体情节,人物也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人。演员赤膊光脚,只穿一条三角裤进行表演。作品中全靠演员形体的翻滚腾越、左回右旋,放松收紧和颤动肌肉,利用动作的力度和幅度的变化,把人的痛苦、压抑、挣扎、企盼、追求以及获得希望后的喜悦、欢愉等复杂的情感,非常凝练地、有层次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在欣赏这个作品时,时时能感到演员充分发挥了人体塑造形象的功能,每个动作都充满了感情的语言。

意思是,“绝望即是虚妄”,这一点正与“希望就是虚妄”相同。你虚幻的想象以及妄加猜测的基础之上所有的希望,这样子的希望其实是与失望等同的,往往最后还是失败。

这句话是教会我们在满怀希望的同时不要过多的虚幻与猜测,脚踏实地的努力加梦想,才会实现你自己的希望。

这句话本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1847年7月17日致友人弗里杰什-凯雷尼信中的话,鲁迅只是在《野草-希望》和《<自选集>自序》中曾引用。

鲁迅通过写否定“自欺的希望”而肯定“真正的希望”。面对“寂寞”,作者只有自己“肉薄暗夜”。对于那些庸禄、无聊的青年,作者引用裴多菲的《希望》之歌,加以否定;又以裴多菲为爱国而战死的事例和他的另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说明在另一部分像裴多菲一样的青年身上,是存在着肉搏黑暗的“真正”的希望的。这里,分明表现了作者对青年群体的清醒认识。

扩展资料

《希望》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以直抒胸臆为基本笔法,结合运用象征隐喻,通过繁富的意象,生动地呈现了主体的情感体验。同时频繁使用“然而”等转折词语,造成宛曲周致的抒情语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心情,感受和思想矛盾。

这是一篇诗意极浓的散文。作者以富于象征和暗寓性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诗情浓郁的境界。作者鲁迅在战斗中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又“惊异于青年的消沉”,于是把希望寄托在青年的身上。但他没有进行抽象的议论,而是用形象的、诗的语言来描绘这“身外的青春”。说他们是黑夜中闪亮的星星和月光,是寒冷中冻僵的蝴蝶,是暗夜中绽开的花朵,像猫头鹰呜叫和杜鹃啼血一样,敢于向黑暗发出反叛的吼声。这些诗性的语言使情感的表达既含蓄深沉,又洋溢一种诗情美。

参考资料:

:-希望(鲁迅散文诗)

艾青的《盼望》意向是强调诗歌的语言应富有启示性,表达了涵盖着所有人们的不同人生态度。

诗人对于大海是太熟悉了。在他19岁的时候,就乘过一条邮轮漂洋过海。而后又几次出国,到过欧洲、南美洲等地。他对海员的生活也是非常熟悉的。于是在1979年3月,作者创作了这首新诗。

诗人对他们的生活很熟悉,完全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写。而这首诗,却极其巧妙地只选了这样一个角度:以锚为中心,写起锚和抛锚。锚是船上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起锚和抛锚,又是海员生活的两个最富代表性的两个动作。

起锚意味着一次新的航行开始了,抛锚,意味着一次航行结束了。诗集中地写起锚和抛锚时海员的心情,并以海员的话来表达,就更具真实感和亲切感。

扩展资料:

诗人在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和体验时,往往十分注意对人的观察和体验。特别是诗人进入老年之后,有了更丰富的阅历,对人的观察和体验就更深切了。他往往能准确而深刻地把握住人的内心世界,并能具象地生动地表达出来。这首诗,就说明了诗人这一高超的能力。

诗人早就在《诗论》中说过:“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诗的音节,就是生活的拍节。”“愈丰富地体味了人生的,愈能产生真实的诗篇。”几十年来,不论遭受过怎样的挫折,也不论社会上有怎样的五花八门的艺术见解,诗人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并一次又一次取得丰硕成果。这首诗,就是又一例证。

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

希望

胡适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看答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本诗是他在经过几年探索之后比较成熟的作品。从形式说,每节二、四行押韵,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另外,更注意诗的形象和意境,诗味也较浓了。本诗虽用五言,但已和旧体诗距离颇远,而更像新诗了。

扩展资料:

胡适写下这首原题为《希望》的诗,是在1921年。那年夏天他到西山去,友人熊秉三夫妇送给他内一盆兰花草容,他欢扮乎拍欢喜喜地带回家,读书写作之余精心照看,但直到秋天,也没有开出花来。于是就写了这首小诗。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但他的作品真正为大众所熟知的并不多,这首《兰花草》可能是流传最广的一个。它清新、质朴、深情,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跃然纸上,而且琅琅上口。

但每哼起这支歌,在那优美的旋律中,我眼前浮现的不是兰厅羡花草,而是胡适匆促而执着的身影。当年胡适学成归来,也带着一株“兰花草”——自由主义,他千里迢迢不辞辛苦把它带回来,种到中国的土地上,小心地呵护,殷切地期待它开出花来——何止是“一日望三回顷游”啊!

正因为胡适有这种焦急的心情,当他看见这株迟迟不开的兰花,才一下子触景生情,萌发诗兴。给它取命为《希望》,也许是希望自由主义思想早日开遍中国吧。如今斯人已去,歌声在耳,想想胡适这株风雨飘摇近百年的“兰花草”,竟抹不去丝丝的惆怅。

舒婷的《我希望》这首诗主题深刻,感情个性,表达了自己敢于贫苦而勇于斗争的决心。语言创新,多种意象运用得新颖恰当;结构也极其精致巧妙。

本诗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独立百、坚强、自信的感情认知。写作背景度无法参考,但并不影响情感把握。朗诵中应亲切舒缓,回充满深情!

扩展资料:

作品原文:

《我希望》

舒婷

我希望:

他,和我一样,

胸中有血,心头有伤。

不要什麽花好月圆,

不要什麽笛短萧长。

要穷,穷得像茶,

苦中一缕清香。

要傲,傲得像兰,

高挂一脸秋霜。

我们一样就敢在黑夜里,

徘徊在白色的坟场。

去聆听鸱鸮的惨笑,

追逐那飘逸的荧光。

我们一样就敢在森林里,

打下通往前程的标桩。

哪管枯枝上猿伸长臂,

何惧石丛里蛇吐绿芒。

我们一样,就敢随着大鲸,

划起一叶咿呀的扁舟,

去探索那遥远的海港,

任凭风如丧钟,雾似飞网。

我们一样,就敢在泥沼里,

种下松子要它成梁。

我们一样,就敢挽起朝晖,

踩着鲜花,走向死亡!

虽然,我只是一粒芝麻,

被风吹离了径的故乡。

远离云雀婉转的歌喉,

远别玫瑰迷人的芬芳。

我坚信,也另有一粒芝麻,

躺在风风雨雨的大地上。

我们虽未相识,但终极乐观,

因为我们顶的是同一轮太阳。

就这样,在遮天的群星里,

去寻找那粒闪烁的微光。

就这样,在蔽日的密林里,

去辨认那片模糊的叶掌……

据说,日本人最喜欢的中国唐诗有两首。一首是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一首是张若虚的长篇抒情诗《春江花月夜》。这首《春江花月夜》能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国家民族限制,引发各个时代、各个阶层读者的欣赏共鸣,有一条比较重要的艺术经验是:当创立了全诗的核心意象后,就要围绕着这个核心意象去做足文章,让核心意象浸透诗情,让核心意象铺延画意,让核心意象生发哲理。文学史上的任何抒情精品,常常是让全篇的核心意象里具备、并充分发挥了诗情、画意、哲理这三个审美元素。

月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在月的描写中抒发了人类共同的离别相思的情感。全诗36句,1——16句,从游子的角度写他看到的春江花月夜的各种景象,这些月色下的景物充满浓郁的情思;17——32句是从思妇的角度写她感触到的月下的生活环境,这些细节铺排渲染浸透了相思的哀愁。33——36句则从游子思妇共同的角度,再写月光下景色。可以说,月的核心意象经过这种多角度的艺术处理,已经厚厚地涂抹上了离别相思的诗情,因为是扣住月这个核心意象的离情别绪,可以说是把一种常见的男女双方相思的痛苦作了诗化、审美化的处理,又因为这男女双方的相思是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感类别,所以月这个核心意象所体现的诗化、审美化的痛苦情感就能引起各个时代、各个阶层人们的欣赏共鸣。

月作为全诗的核心意象是作者集中全部的艺术力量来加以描绘的,全诗共出现了15次月描写。作者围绕着这个核心意象分别写下了月色下的春、江、花、夜等各种画境。其中,“江”出现12次,“春”出现4次,“花”出现2次,“夜”出现2次。以明月渐渐升起为中心,逐步扣紧月的意象展开春、江、花、夜的描写,这样构成了一幅天地一体、色彩亮艳的画面。这些画意的构成为下文人情抒写打下了环境基础。

诗情、画意的背景后连接了人生哲理。诗人创造诗情、画意的目的是反衬人生短暂的慨叹,概括世间人情难圆的现象,这就使原来诗情、画意的创造中蕴涵了深广的审美信息,增强了诗歌立意的质地。许多诗歌意象因缺乏哲理元素而流于一般。越是增加哲理的厚度,越是能增加诗歌内涵的概括性。

《爱的教育》读后感

读完了《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确实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这也是为什么爱的教育被评为爱的魔法书的原因。《爱的教育》告诉我们: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只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曾经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细节时,心就好痛。我真的很后悔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次当要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贵。是的,人们总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但是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我觉得应该给这些平凡而又难忘的瞬间一个特写。尽管我知道时间不会给我多余胶卷,这些瞬间也许只会成为我们心中无足轻重的片段,被时间剪掉,那些瞬间,永远只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尽管幸福那么短暂。《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亲子之爱,如此平凡,但很多人都无法感觉到。安利科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为什么呢?我思考着。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最容易忽略。人类是那么伟大,难道竟不习惯人间最平凡的亲情吗?《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是我们所比不上的,同时也是令人羡慕的。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就连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而面对现在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不是为孩子的错误找理由,但为什么仍有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呢?当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的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同时这份心情,也将我在成长道路上碰到的痛恨,化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这是我获得的意外收获。

有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常常会怨天尤人,就好像全世界都在跟我们作对一样,甚至抱怨这世上没有人爱自已,有的想更悲观,则会自杀,表示他的抗议,这多可悲呀!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我们。”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当你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你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是吗?在《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是这样但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甚至"消失",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从别的岁月里飘进我生命中的云朵,不在落下雨滴,也不再刮起风雪,只把那融入大自然的爱的色彩,挥洒于我蔚蓝的天空。四季的风吹动着岁月的风铃,奏响迷人的恋曲,如流星般划过天际,仿佛一首纯真的抒情诗、一支幽婉的小夜曲,荡漾在我心头。我感激上帝,谢谢他将我变成人类,这样我才有机会,体验爱的生活。朋友们、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全世界中。你会发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请乘上“爱”的小舟,走完属于你自己的爱的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584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