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在新书《心理抚养》中说:
我挺认同这句话的。
但是,我家先生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父母两人全都扑在孩子的教育上,到头来可能连给孩子买棒棒糖的钱都没有。那还谈何教育?
听我家先生的话外音就是,在挣钱和教育孩子之间只能二选一,两全不了。
这也恰如人们常说的, “抱上砖头我无法陪你,放下砖头我便无法养你”。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自然不是的。
《我的事业是父亲》一书的作者蔡笑晚就做到了 鱼和熊掌兼得,挣钱和教育孩子兼行。
蔡笑晚出生于医学世家,由于父亲去世和文革,让原本还算殷实的家庭一夜之间陷入贫困。
不得已,作为长子的蔡笑晚只得从大学退学扛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他做过乡村医生,当过老师,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家庭状况日渐变好。
后来,他结婚了,十年之间和妻子生了6个孩子。
或许是有感于自己求学经历的艰辛和对知识的渴望,打从知道妻子怀孕的那一时刻起,蔡笑晚就决定了要 好好培养孩子。
并且,他还取名笑晚,意在让自己可以笑得晚一点。
蔡笑晚说到做到,为了培养孩子,他除了工作,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为了让孩子早点上学,他搬到乡村。乡村教育质量不咋地,他就自己上心。
每天晚上一家人围坐一桌,孩子写作业,他看书。每天早上,他放英语日语给孩子听,培养孩子对外语的兴趣。
当孩子遇到了学习上的困难,他会想办法在无形中为孩子解忧,十几年如一日。
当孩子需要更好的教育资源时,他又想法子搬回城里,为此来来回回搬了四五次家。
最后的结果正如蔡笑晚所期待的那样,6个孩子5博士1硕士全都成才。
蔡笑晚曾说
这句话很在理,更具有实际性。
孩子永远是自己的,如果父母自己都不在意、不用心,试问还有谁会关心?
由此,我想说,并不是挣钱和教育孩子只能二选一,而是可以同时做到的。
借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只有孩子才做选择,而成人全都要。
不知家长朋友们有没发现?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彼此成就的关系。
譬如蔡笑晚,譬如家庭教育专家郑渊洁,又譬如母婴大v年糕妈妈,他们无一不是因为养育孩子而成名。
郑渊洁把儿子带回家教育,将女儿培养成学霸。年糕妈妈分享孩子的成长点滴,生了一胎生二胎。到最后,他们既养好了孩子,也成就了自己。
说到底, 父母对孩子的每一分用心,愿意为孩子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受益的不只是孩子,更是自己。
这样看,大家说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是不是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呢?
养着孩子,顺便就把钱挣了。
因此,不要再觉得养育一个孩子有多难有多烦,这远不是父母在养育孩子,而是孩子在成就父母呀!
还有个发现,也跟家长朋友们说道说道:
那就是通过近几年的学习与自我成长,我越来越意识到越是优秀的人,他们所涉及的领域就越广,做得也越好。
常常都是一手 育儿 ,一手工作,左手家庭,右手事业, 兼顾得都很好, 活脱脱的斜杠青年,孩子财富两旺。
反之,那些不太把孩子的教育当回事,意识不到孩子之于自己的意义的家长,他们反倒哪哪都难以搞好。
李玫瑾老师的家庭教育内容和市面上其他的家庭教育有什么不同?
这次开始学习李玫瑾老师的家庭教育的时候,我发现听她的内容会让你特别震撼,因为她是从犯罪心理的角度来讲解家庭教育,有很多社会上骇人听闻的案例,让我作为妈妈,深刻的感受到我的言行对孩子会有哪些影响。
教育好孩子不止是家事,还是国事。
家庭教育的理念1——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
孩子问题表现在青春期,实际上形成不在青春期。
案例:美国枪杀案
——源自他8岁心理创伤
家庭教育理念2——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问题是身边成人的影响
抚养人对被抚养者有生命决定权物质提供权,照顾程度权,个性决定权。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是叨唠来的。
我的残忍是孤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结果。
案例:今日说法
打人骂人在黑板上画一条道
你每减少10道一个糖,减少20道给一个苹果,减少50道给一个巧克力
心理学强化的方法
孩子开始变好
脾气是带出来的,跟你怎么养有关系
家庭教育理念三,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案例:珠海一父亲欲出10万将顽劣儿子托付教育机构。
现在社会有很多这样扭曲的现象。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
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养孩子不是私事,是国家的事,是公事。
家庭教育理念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更大。
心理学的人性——情感
案例:白宝山的案例,抢美钞
现在大学生作案很严重,马加爵案例
集中营生还的校长对亲爱的老师写的一封信
怎么看孩子有人性?
家庭教育理念5——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事实上智力只决定。
家庭教育理念六——保护孩子不等于替孩子做主,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基本权利
案例:父母觉得孩子很优秀,大学却跳下去了
他遗书说人生有什么意思
人活着最基本的是什么~健康,自由,
案例:美国超市买鸡蛋,一个鸡蛋比六个鸡蛋还贵
那是有鸡权的鸡生的,还有一种是按在格子里生的
肯德基的鸡,小孩吃的长得快,中年人吃的老的快,老年人吃了死的快。
很多父母为孩子操心太多,我们中国的这个家长对孩子做主啊,不了解他,不尊重他,这个现象非常突出。
我们要尊重孩子他的自由,尊重他的隐私,要给他形成一种我们爱他还要尊重他。
家庭教育理念7——改变孩子行为需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五年级孩子跳楼事件
——家长说话不当是把孩子逼上绝路。
6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
61依恋。“一对一不可分”的 情感 被称为“恋情”。只不过这种恋情出于依赖抚养人,所以心理学将其称为“依恋”。
62依据与形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孩子的依恋 情感 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焦虑、苦恼、烦躁等情绪问题,成年人的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依恋期的 情感 缺失。
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每当孩子有需要,这个人能马上出现并作出适当反应,孩子就会身心愉悦。相反就会害怕并以哭闹反抗。所以,人早年缺少一对一的抚养,就容易焦躁。
依恋一般在半岁左右出现,即孩子开始认人。这表明他已经信任了某个人,这个人的存在和出现,可以给他带来可预知的愉悦感,因而他对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排他的“恋”情。一直持续到12岁。孩子年龄越小,依恋越强烈。
63依恋的意义。一是孩子见到熟悉的面孔会高兴,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二是孩子跟这个人在一起有种安全感。
安全感与熟悉度是相关的,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就会出现惊恐,对人保持警觉,不愿轻易表现自己。安全感是个人 社会 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安全感才会有信任,有信任才会融合,他才会愿意与人亲近。安全感是紧随生理满足后的第二个需求点。
64人生两次“恋”。人的一生正常情况下有两次“恋”:一次是来到这个世界的初期,他对抚养人的依恋;另一个是成年初期,对愿意相伴一生的人的爱恋。我们依恋一个人,是源于这个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舒服、快乐的记忆和感受。
7依恋 情感 是教养的心理资本
71依恋是心理脐带。依恋 情感 不是发乎天然,而是源于抚养过程。如果人在孕育中与母体的连接是生理脐带,没有生理脐带胎中的宝宝就无法生存,那么依恋就是人在离开母亲身体后与抚养人之间的心理脐带,没有这种心理脐带,孩子的心理就无法正常发展。
72依恋 情感 是教养资本。当孩子依恋一个人时,这个人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要求,尤其当他接触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只要他依恋的这个人在,他就有勇气去尝试。这种依恋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真正的意义是让抚养人积累教育的心理资本。资本,在经济学中是指可以增值的投入,只有真正地付出辛苦的抚养过程,才能让抚养人获得这种心理资本,即拥有了他对你的依虑,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即心理控制力。
73心理控制力与要求。“心理控制力”并非指借助外部具体的强制命令、动作,或者借助钱财等物质资源的力量施加的控制,而是通过良好的亲自抚养,让孩子春恋、依赖、信任你,形成一种依恋 情感 ,从而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要求,信任你的话语,愿意听你的话。只有 情感 关系,包括成年前的依恋 情感 ,成年后的恋爱 情感 ,这些因爱而生的“心甘情愿地被控制”的 情感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控制力。
这种因 情感 而形成的心理控制力具有形成的时间性要求和背景要求,只有在人完全无能无助时、陷人不能自主和自助的痛苦之中时,他人的耐心陪伴、及时呼应、不计辛苦地帮助他解除痛苦的过程,才有可能积累起这种 情感 力量,形成这种心理控制力。
74依恋的影响。这是大自然的设计,让父母在孩子出生时必须付出辛苦,这样早年辛苦的抚养积累的是心理资本,养出的依恋 情感 可以唤醒孩子的人性,进而在这种依恋的 情感 基础上扩展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民族 情感 等。
8未成年弑母多有幼年脱离母亲的背景
81不亲自抚养有风险。父母早年没有亲自带孩子,之后的严管会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因为他没有对你怀抱的记忆,依恋的人也不是你父母亲,即父母已丧失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约束力。
如果孩子在早年对谁都没有形成依恋,那么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种孩子容易出现冷漠、无情、残酷等表现。如果一个孩子早年所有的快乐都跟母亲联系在一起,不管他今后变成什么样,都会对母亲有情有义,他心里还有一个空间是留给母亲的。所以,母亲付出的每一分辛苦都是值得的。
82建议。恋爱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轻女性,无论你的生活多难,你要想好,你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陪伴一个弱小的生命?若没有,你要慎重!不要轻易地怀孕!
母亲非得把孩子送到祖辈家去养,那也要等到一岁半之后再送。不然,孩子依恋的就是祖辈,祖辈是他最亲近的人。每当心里难受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见的就是祖辈。如果母亲和祖辈发生冲突,他会恨母亲,心里向着祖辈。
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的特殊职业者,建议选择祖辈中相对年轻的人比如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把孩子交给他们抚养,让他们一直带到16至18岁。这样,孩子的依恋 情感 是连贯的。在青春期前期,孩子的叛逆是非常严重的,这个阶段一定要有他依恋的人来陪伴,才能安全度过。在青春期前更换抚养人,是最糟糕的抚养方式。
83亲自、稳定抚养。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其形成一直要持续到18岁,所以需要稳定的抚养。
宋庆龄说过:「孩子的性格、品行, 归根结底主要是受父母、家庭的影响。 能让一个人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印记。 」可见, 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而知名的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也提到:「孩子在6岁前, 只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 才能保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 成为优秀的人。 」
有的孩子不爱和家长交流 有的孩子通宵玩电脑 有的孩子说不得, 动不动就寻死觅活。 有的孩子早上不起床, 从心里到行动每个毛孔都在抵抗上学 有的孩子离家出走
如何看待未成年的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李玫瑾教授谈到, 抓儿童教育, 其实关键还是看家长。
有很多家长希望能带着孩子找李玫瑾教授咨询, 她对家长说:「孩子不用来, 你来就行。 」
其实孩子出现的任何问题, 可以说根源都在家长身上, 真正的关键问题在于教育父母, 而不是教育孩子。
关于教育理念,
李玫瑾教授列出了七点: 1 人的教育有顺序性顺序的特点就是: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 其实有滞后性, 心理问题是可以向前追溯的, 成年人的想法和儿童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成年人的想法是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 如何变得有钱, 有房, 有事业, 提高生活质量。
很多孩子妈妈不回来他们都不睡觉, 没有为什么, 他们就是想要父母能够陪在自己身边就足够了。
现在社会有多少家长关注过这一点, 或者是能够做到呢?为了工作或者其他原因, 很轻易的放下年幼的孩子。
这个时候孩子产生的心理创伤, 或许现在并不会显现出来, 但是一定会影响他的将来, 会延续到成年甚至是对自己的下一代的做法。
2 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保障, 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的抚养重点在「陪伴」, 现如今社会就是一个快节奏繁忙的社会, 上上下下都在加班, 但是到了瑞典, 六日商店都关门歇业, 家庭更是举家出门游玩, 晒太阳。
这同样也是一个理念的问题, 在我们看来六日商店不开门是不可思议的, 但那确实是一种智慧的结果。 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强调要忙, 要快, 要求效率。
但是忙到最后, 却忘记了最本真的东西:给孩子挣钱, 不如亲自陪伴孩子。 并不是说陪伴孩子就不需要考虑生计了, 而是要均衡比例。
3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人性指的人生来而具有的一些特性, 是最基本的自然社会属性。
而性格是什么, 性格值得是一个人和别人有关的行为固定方式。
这就涉及到一些人的做事习惯, 好性格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让人觉得舒服, 因为他做事情会替别人考虑, 做事先想到别人。 性格不好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让人觉得别扭, 因为他自私。社会行为方式就是性格的体现, 一个人有了性格缺陷之后他的行为就会受到影响, 继而上升到修养问题。
我们现在一味的强调知识教育, 却忽略性格培养。
4良好的习惯当然了,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 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 一个良好的习惯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俗话说得好, 拥有一个好习惯将受益终身, 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 孩子是一个新兴的群体, 他们是全新的, 是可塑的。
对于新的知识会学习得很快, 所以家长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 陪伴和引导也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5改变孩子的行为先改变大人的行为大人好好学习, 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很多家庭教育的学者都有这样的要求, 开家庭教育讲座, 孩子不用到场, 家长来就行了。
Wendy妈有话说: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是在共同成长的, 当然了, 父母也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在养育孩子之路, 却是没有固定章程的, 这意味着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探索, 发现教育孩子的奥秘与真谛。
文/豆丁儿妈妈
育儿 不是一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现实生活中,养育一个孩子并不比生一个孩子容易得多,父母对孩子都是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父母在 育儿 中也会把期待加到孩子的身上,父母应该都希望孩子成长为一个孝顺、懂事和优秀的人才吧,父母也对孩子的教育保持着积极的心态,父母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创造一个有利的条件。
会努力的赚钱,为了不让孩子落在起跑线上,会送孩子去兴趣班,即便父母自己省吃俭用也没有关系,而一个孩子是否会成才,除了和孩子自身的努力有关,和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密切相关。
提起李玫瑾教授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很多宝妈应该都很熟悉她,李玫瑾教授长期从事青少年的心理研究工作,主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各个性格不同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要了解孩子,肯定要了解他的生长环境,李玫瑾教授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是很有经验和独特的看法。
李玫瑾教授身上孩子的大部分问题是出在父母身上的,要不是父母没有正确地引导,要不是纠正得太晚,在李玫瑾教授看来孩子的性格、脾气秉性和三观好,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1 好吃懒做父母不惯
父母在家中不能什么都替孩子做,什么都不让孩子插手,父母就像孩子的“保姆”和“贴身管家”一样什么都帮孩子做,父母这样做是不对的,容易让孩子养成好吃懒做的坏毛病,孩子爱好吃懒做不仅不能吃苦,不够勤奋,孩子长大后的长进心也会不强,如果孩子继续这般发展下去。
父母也不加以对孩子引导的话,那孩子长大后是很难成才,哪有不付出就会有收获这种好事的,孩子有好吃懒做的坏毛病父母一定不惯,要尽早帮孩子改正过来。
2 不尊重人和没礼貌父母不惯
礼貌是一个孩子身上很好的品质,没有人喜欢礼貌差的孩子吧,礼貌也是一个孩子与人交流和别人交友,一个很重要的品性,也是与人保持长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尊重他人和礼貌是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基本启蒙教育之一,孩子有不尊重人和没礼貌的坏毛病父母一定不惯,要尽早帮孩子改正过来,要不孩子长大后很难成才。
3 撒泼耍赖父母不惯
当孩子的某种需要,没有被父母满足时,有的孩子喜欢用撒泼耍赖这招来要求父母来满足自己,如果父母妥协的话,孩子就会知道自己这招有效,以后还会继续用,父母这样继续任由孩子撒泼耍赖。
不阻止的话,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还容易被认为“没教养”,孩子有撒泼耍赖坏毛病父母不一定惯,要与孩子好好沟通,帮孩子改正。
1 孩子自己能承受的困难和挫折不管
孩子的未来毕竟是他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身边,孩子自身是要具备一些抗挫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孩子自己能承受的困难和挫折,父母不管。
2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不管
孩子是否具备独立意识是很重要的,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父母不管,不用插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
育儿 寄语:
你在 育儿 时有什么困扰吗?
欢迎屏幕下方留言交流
#父母必修课#
当医生是需要医师执照的,当老师是需要教师资格证的,开车是需要驾照的……社会上的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才能从业。但只有父母这一门职业是不需要执照,就可以直接上岗。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那更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跟得上这个时代的脚步,你才能跟得上孩子的思想。
这次讲座有三句话印象最深刻:
12岁之前爸爸妈妈的话就是金子。
12岁之后,爸爸妈妈的话就是垃圾。
大人们好好学习,孩子们才会天天向上。
其实一个核心就是,在孩子12岁之前,一定要自己去抚养孩子,当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试着闭上嘴巴不要过于的唠叨,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学习怎么说话,怎么沟通,如何互相理解,如何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而不产生冲突。
这次讲座当中的7个理念,值得我们去借鉴思考。
一、一个人的心理问题是滞后的,大多数成年的问题都来源于早期。
二、所以未成年人的问题都是成年人造就的。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唠叨出来的。
我的残忍——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都无耻——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三、亲自陪伴比丰富的物质陪伴更重要。
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不如自己抚养孩子。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教孩子怎么挣钱。
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四、人性的培养比智力的教育更为重要。
这里也提醒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们,不要只看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性格和人性的培养。教育一定是有爱的,当然这个爱里面也是有严格的。要爱孩子,也要让孩子爱自己。
五、良好的性格比能力更能决定孩子的命运。
心里装着别人不自私,能团结别人,身边的人都愿意帮他。
六、孩子的福报取决于父母的培养。
从小没有感受到快乐的人怎么能形成阳光的性格呢?
一个从来没有被亲人善待的人,他怎么可能善待他人?
一个从来没有体验过尊重的人,他怎么能去尊重别人呢?
成年人给未成年人什么,未成年人就回报什么。
七、改变孩子的行为,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小时候不管,等大了再去管,却只想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比如说打骂来管教孩子,你只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远。
先建立良好的情感纽带,再进行管教,效果比简单的打骂好得多。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出自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蕾德-阿德勒的这句话,给了家长们最严肃的提醒。
而中国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给出另一种提醒——
所有的 社会 问题,在我这种搞心理学的学者看来,都是人的问题。我的第一句话是,人的问题是 社会 问题。第二句话是,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
因为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李玫瑾在无意之中打破学科壁垒,成为广大家长心目中的教育专家。日前,李玫瑾应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之邀,在上海图书馆做“家庭中的心理养育——解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讲座,吸引了上千名家长。
李玫瑾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 “人性是养出来的” 。
所谓的“养”,除了物质条件上的满足,更离不开对孩子的“心理养育”。尤其是在孩子1岁之前,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至关重要。
人是老天让你生出来时什么都不行的,四肢不能翻,头不能抬,吃喝拉撒睡、翻身和打嗝,哪件事你自己都干不了,人出世时必须指望别人帮忙。人的 情感 就是在这个需要与满足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那么,这个过程首先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还要有一种身体上的接触。
如果你只是把他放到床上,把奶瓶往他嘴里一塞,这种抚养也能长大,但他跟人绝对不亲,他没有与人的肌体接触感。所以,你去研究变态的人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没有跟人的那种身体亲密感。
这种稳定的抚养需要多长时间呢?至少要6年,可延到12岁。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出问题,就是在早期这个阶段出了问题,尤其是人的 情感 出了问题。
在李玫瑾看来,在孩子1岁之前、完全不懂事的情况下,“依恋”的出现,是一生有效的“心理资本”。当他人生中出现挫折艰难时,都能保持轻松、宽容的态度。
“依恋”先是一对一,而后在固定抚养人不离开的前提下,才逐渐发展 健康 的亲情、友情关系。
现在出现12岁少年伤害妈妈的案件,你都不用问,就知道孩子一定不是在妈妈怀中长大的。
很多年轻父母都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获得这样的信息:孩子不要一哭就抱,你抱起来就放不下了,应该让他哭一会儿再说,压压他的急脾气。
婴儿哭闹是一种“急脾气”吗?急脾气可以被“压下去”吗?不同的说法令家长感到困惑。
李玫瑾自己刚做妈妈时,对女儿的养育模式也是“让她哭一会儿”。但随着她对心理研究的深入,当女儿也变成妈妈时,她告诉女儿:在孩子一岁之前,他一哭,你就得把他抱起来。
因为孩子在一岁之前,他的哭是生理的哭,不是心理的哭。什么是生理呢,就是他真的是难受,所以你要呼应及时,才能让他不哭。他本身就已经感受到了痛苦,你再不抱他,他就更痛苦了。
久而久之,这种孩子,他的内脏就是充满痛苦记忆。我们要知道内脏有自主神经系统,就是植物性神经系统,只要是神经它就有记忆功能。很多成年人有心理疾病,他想不出来自己是为什么得病的,问题都在自主神经系统里面。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内脏的问题。
孩子哭喊时间长了就睡着了,醒来可能接着哭,有的孩子就咬手指头。我们看有人成年之后出现一些手部动作,都跟他早年口腔期过得不好有关。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人,成年之后一般都是暴脾气。
反过来说,火爆脾气的人,小时候基本都是粗放养育的,孩子哭闹的时候没有获得家长及时回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