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写于作者漂泊途中。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壮阔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
诗的头四句写景。首两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颔联写远景,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种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旷的境界,从而再反衬诗人的孤独,景中见情,景与情融。
诗的后四句笔势急转,直抒情怀。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写出诗人极度愤慨之情,前句说明其志向未酬,反而因文章而扬名,读来令人心沉;后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岂”“应”是关键字眼,上下关联。尾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
看到了落月、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听到了钟声,啼乌。看到了这些景色,衬托出了夜的静谧,揭示了夜的深沉。而听到的,则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寂寞惆怅的思想感情。
《枫桥夜泊》出自于唐代诗人张继
原文如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白话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
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总起来看,作者心潮起伏,思虑深沉,在诗中抒发了岁月如流和前路漫漫的感慨,以“欲说还休”的姿态,寓壮志欲伸的期待,基调是高昂的。此时的枫桥,青山悠悠,绿水长流;乌啼声声,遗响千年;月升月落,亘古如斯;夜半钟声,永恒不变。
什么都没有改变,月亮还是那月亮,钟声还是那钟声,改变的是人,曾经的青春年少如今已是垂垂白发,步履蹒跚的老诗人。改变的是心情,意气风发转换成凄清冷寂,无限惆怅的心情。
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枫桥夜泊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
旅宿表达了作者羁旅之思。
读标题,“旅宿”提示读者所写的是作者住宿旅馆时的见闻感受。抓情感,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作者独宿旅馆的孤寂;颔联“思旧事”“愁眠”,表现作者无眠的愁苦;颈联“远梦”“家书”,解释对家乡的思念是愁苦的根源。上述三联,景物暗淡,心情愁苦,表现的是羇旅之愁,故园之思。第四联,“好烟月”“钓鱼船”,故乡景物明朗,生活闲适自在。表现一种愉悦心情。明手法,第四联与前三联的景物描写和表现的心情,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意思却一脉贯通,正因为羇旅愁苦,所以才留恋向往家乡自由闲适的生活。至此作者的意图就显豁了:以想象中的故乡美景、闲适生活反衬羇旅的愁苦,表达了对家乡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之情,点明主旨。
这是一首羁旅怀乡之作。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诗中抒发了自己寂寞沉郁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全诗含蓄蕴藉,凄绝哀惋,结构谨严,意境深远。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能不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么?“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令人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旅夜书怀》抒发了诗人一心报效国家却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悲愤和痛苦,也表达了诗人苦于羁旅奔波的愁苦与孤独。全诗描绘了旅途中见到的自然风情,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人老年多病、孤独无依的心境。
《旅夜书怀》的赏析
全诗前两句,描写“旅夜”的情景,表明诗人此时凄孤无依的心境;第三、四句写出了雄浑阔大的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从而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诗的后半是“书怀”,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旅夜书怀》的译文
微风吹拂着岸边的细草,有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独自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的全文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从军行》抒发了诗人对英勇无畏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以及诗人心中澎湃的爱国激情。全诗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表现了将士们威武壮烈的战斗过程,谱写出一曲充满悲壮豪情的边塞军旅诗篇。
从军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军行》的赏析
《从军行》前两句塞外荒寒的景象以及征战环境之“苦”,后两句“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描绘出一位勇武过人的将军,渲染出格外威武壮烈的英雄形象,凸显出战争的惊心动魄。
《从军行》的原文
《从军行》
唐代: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的译文
身经沙场百战铁甲早已支离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突进营垒,射杀敌军大将,独自率领残兵杀开重围千骑而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