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蜀相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

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

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

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蜀相

作者杜甫  朝代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近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开始一段短暂而较为安逸的生活。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他探访了偶像诸葛亮的祠堂,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以《蜀相》为诗题说明此诗并非是单纯的咏怀古迹之作,而是以写人为主的。杜甫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有着特殊的感情,纵观杜甫一生诗作,以诸葛亮为主题的有二十多首,这二十多首诗歌无一例外的表达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推崇、敬重和仰慕之情,《蜀相》这首诗毫无疑问也不例外。

      诗的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设问句起,自问自答中表现了一个苦苦寻觅的诗人形象,或许是诗人初来乍到,不知祠堂在何处,或许诗人内心苦闷,若有所思、神情恍惚,总之他急切的盼望着找到那个能够给自己心灵慰藉的地方。春日的午后,草长莺飞、阳光明媚,远处城外一片葱茏的地方正是诗人的安心之处。掩上柴扉,诗人也掩住的孤寂的心门,牵上拴在门外桃树上的那头瘦弱而年迈的驴子,诗人向那个绿意盎然的地方进发,在那里有一位相隔五百多年的老友在等待着与他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首联一个“寻”字精妙传神,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同时笼罩全诗,为后来的写景抒情奠定了基础。“柏森森”则景中含情,通过肃穆、安谧的意向传达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崇敬之情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诗人来到祠堂所看到的景色。也不知走了多久,越过了多少阡陌纵横,诗人终于是来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心灵圣地,这里一切都在春风里安静地等待着他,轻轻地推开祠堂破败的大门,院里春色与院外一样烟柳轻柔,或许是好久没有人来过这里,大殿的石阶的石缝里长满了青青的绿草,为这个被人们遗忘的地方平添一抹春意,春风轻拂,它们用摇曳的身姿展示着生命的姿态,可是有几人能够来这里为它们不屈的生命喝彩呢?几只黄鹂在院子的绿树上欢快的歌唱,不时的打量一下陌生的诗人。它们在歌唱什么?春天?生命?然而,这样曼妙的声音竟然让诗人眼角湿润起来,欢乐是别人的,不属于这个寂寞的地方。在这一联,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对诸葛亮的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之情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做铺垫。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由写院中春景转而写诸葛亮,我们可以想象,面对这满院孤寂的春光,诗人是何其荒凉寂寞。他会想到什么?

       一位叱咤纷纭的英雄却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就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所有的功绩都已灰飞烟灭。可是真的什么也没发生过吗,先主三顾茅庐,孔明指点江山,君明臣贤三分天下恍然如昨天刚刚发生。孔明知恩图报,以一己之力支撑起刘氏颓圮的皇基,为后人书写了一曲“士为知己者死”的悲歌。一颗老臣之心可以与日月同辉,天地同光。还有那五丈原头飒飒的秋风,也一定浮现在诗人的心头。这就是孔明的一生,悲壮的一生。诗人也一定会想到自己,一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却被现现实击得粉碎,最终也只是过着“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孔明的一生也如自己一样不如意,但却又是多姿多彩的。想到此间诗人一定是汍澜被面、老泪纵横。这一联,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怀古为了伤今。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前半句诗人对诸葛亮一生作了总结,后半句将自己与诸葛亮从情感上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抒发了千古同悲。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这种力量也一定感染了诗人,诗人泪流满面,这泪水中一定饱含着对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的悲壮人生的同情,但更多的一定是以其为师的敬仰。这泪水一定是诗人为自己的人生寻得方向后欣慰的泪水,从此之后,他将更坚定自己许身社稷,志在匡国的理想。至此,我们在这首诗歌中看到了两位形象丰满爱国者的形象。

       同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很有特色,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正如《历代诗评注读本》评价:悲壮雄劲,此为七律正宗。

��w����৙<

《蜀相》尾联抒发的情感:“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是全诗的“诗眼”。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六出祁山终病死五丈原,可谓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也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激起失意英雄的仰慕和叹惋之情。

《蜀相》尾联结构作用: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简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就一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自鸣得意。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律诗由“起”、“颔”、“颈”、“结”四联组成。这首诗的“起联”两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杜甫的这首《蜀相》的开头,可以说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的特点。

如果说,“起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的话,那么,“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因国家分裂而悲怆伤怀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实现统一的情绪。真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谢榛《四溟诗话》)。

“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炼、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公元207年,同他商讨天下大计。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这就是所谓“两朝开济”。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当然,艺术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相提并论的。但是,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够感知诗人对他的钦羡仰慕之情。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属对工致,沉郁顿挫。遣辞虽不藻丽,却行文壮阔,潇洒飘逸,可与诗人另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联璧生辉。

假若诗意仅此而已,或许还难以收到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取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前人说,“诗贵有眼”。“结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岂止是一般的凭吊和拜谒之辞啊!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个人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可见,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用这警句一般的诗行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是不无道理的。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蜀相》杜甫·唐全诗分析: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里寻找?锦官城外翠柏长得郁郁苍苍。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当年先主屡次向您求教大计,辅佐先主开国扶助后主继业。可惜您却出师征战病死军中,尝使古今英雄感慨泪湿衣襟。

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频烦,犹“频繁”,多次。

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137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