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第1张

  [编辑本段]一、原文

  初,权谓 吕蒙曰:“卿 今 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权:孙权

  [编辑本段]二、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哪里是要你成为研究经书,传授经学的学官呀!只不过是要你粗略地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多,能像我(有那么多事务)一样?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读书对我)十分有效益。”吕蒙这才开始从事学习。(后来)等到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谈论商议(时),(鲁肃)大吃一惊说:“(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现指学识尚浅的人)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才华的人)离别多日,就应该重新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知道这件事(变化得)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就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并与吕蒙)结为朋友后而告别。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1,选自《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卷六十六;《资治通鉴》是司马光(1019~1086)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通体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权:指孙权,字仲谋。

  3,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你。

  4,当涂掌事:当涂,当道。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

  5,辞:推辞。

  6,务:事务。

  7,孤:古时诸侯王的自称。

  8,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春秋》《礼》等书。

  9,博士: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位职称。

  10,邪(Yé):通“耶”,语气词

  11,涉猎:粗略地阅读。

  12,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3,乃:于是,就。

  14,及:到了…的时候。

  15,过:到。

  16,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7,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8,非复:不再是。

  19,更:重新。

  20,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1,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2,见事:认清事物。

  23,但:只,仅。

  24,孰若:哪个像。

  25,谓:对……说。

  26,就:从事。

  27,遂:于是,就

  28,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离别几日。三,代词,指一些日子。

  29,何:为什么。

  30, 即 :重新

  31初:原来,本来。

  32,吕蒙:三国时吴国名将。

  [编辑本段]三、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编辑本段]四、人教版教参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从另一方面,我们有不难看出一点——为什么在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的时候,鲁肃才和吕蒙“结友”,这里面难道没有一层社会原因吗?当吕蒙有了才华,有了见识,鲁肃看出来,这小子,以后肯定有大作为,现在何不早早交友,以后大家相互之间有个照应。看来,一个人有没有很多朋友,你有没有“利用价值”还是很重要的!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语气词。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编辑本段]五、有关资料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有考异、目录各30卷,约300多万字。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给君王,先辈的错误为借鉴,不在犯相同的错误,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记载了从战国时期到五代十国时期共1362年间的史事。 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诗事。

  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关于鲁肃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身高约合现今18米,临淮东城(今江苏泗洪临淮镇)人汉族,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三国演义》将其塑造成一个忠厚老实之人,忽略了他的才能,这是错误的。

  鲁肃出生时其父就去世了,和祖母共同生活。鲁肃家中异常富有,但由于祖辈无人出仕为官,鲁肃的家庭虽然资财丰足,但并不属于士族阶层,只是那种在地方上有些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有壮志,好出奇计,且爱击剑骑射。鲁肃性格好施舍别人。由于家道殷富,他常招聚少年,一起讲兵习武。晴天,偕众往南山(今江苏盱眙山的古称)射猎,阴雨,则聚众讲习兵法,以此练习武艺。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乡”。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吴下阿蒙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日:‘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稻》、《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说解:吴下,指东吴。阿蒙指吕蒙,东吴大将。他学识不足,孙权劝他和蒋钦,要多读兵书、史书。吕蒙勤奋学习,大有长益。鲁肃和他交谈,常彼吕蒙驳倒。鲁肃赞许地说:你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阿蒙了。后以“吴下阿蒙”称誉别人变化很大,长进明显;或反其意而用之,谦指自己毫无长进,也作“阿蒙吴下”。金元敏之《读裕之弟诗稿》:“吴下阿蒙非向日,新篇争遣九泉知。”清黄景仁《闻稚存丁母优》:“阿蒙吴下还依旧,他日登堂欲拜难。”

  告诉我们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催动附近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编辑本段]六、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朗读成诵。

 2、反复朗读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疏通文意。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采用师生同读同讲的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虚心接受正确意见,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读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并积累文言文词汇,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揭题

 板块二:风采展示

 (1)学法交流 要求:学生自由交流学习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2)预习检测 要求:学生到黑板前展示预习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文学常识、正确读音、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字词句、多义同词

 (3)我有我风采 要求:共享预习中的收获、探讨预习中的疑问

 板块三:感悟文本

 (1) 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点评朗读得失 。

 (2) 品读课文,探讨人物神态、心理, 概括人物性格。

 板块四:拓展延伸

 要求:从孙权的劝说艺术、吕蒙虚心学习等角度谈自己的思考。

 板块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关心下属

 吕蒙——就学——知错就改

 鲁肃——赞学——赏识进步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知识。

 2通过预习、解释重点词语,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深入理解文意,提高学生阅读感受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运用:

 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问答法;以朗读贯穿全文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习领会劝说的艺术。

 2、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认识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鲁肃赞学与孙权劝学之间有何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播放《刮目相待》动画视频。

 2、 出示课题。

 3、 补充介绍作品、作者。

 二、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欣赏(听准字音和停顿)。

 2、 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 预习汇报:解释部分没有注释的词语。

 4、 学生自由读课文、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5、 结合,概括本文内容要点。

 三、 研读课文,朗读加深体会。

 1、 分析第一层:(1)一劝:揣摩:“不可不学! ”句式有何特点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孙权对吕蒙怎样的心理

 (2)二劝:思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揣摩:“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劝说好吗为什么

 (3)小结第一层,探讨朗读技巧,指导朗读。

 2、分析第二层:(1)揣摩:“卿今者……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这与孙权劝学有什么关系

 (2)揣摩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思考: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总结全文对话为主的特点,回顾体会人物对话语气,分角色朗读。

 4、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悟:明白什么道理或得到什么启迪;欣赏读书的名人名言。

 四、作业设计。

 1、找出文中两个成语,分别解释并各造一个句子。

 2、搜集三国故事中的成语、熟语、典故或名言警句共五个(条)。成语、熟语请查明并写出意义,典故请简要写出事情。

 3、假如你的好朋友上课经常违反纪律,学习没有上进心,你打算怎么劝说他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品: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一、小组展示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②《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理解课文内容大意,并背诵全文。

 2、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

 3、品味人物对话并说出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

 4、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品味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喜欢看《三国演义》吗?知道孙权、吕蒙、鲁肃是怎样的人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资治通鉴》里的一则关于品蒙读书的故事。(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题解,画出其中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文字。

 3、翻译课文:

 ⑴ 齐读课文。

 ⑵ 对照注解,自行翻译课文。

 ⑶ 根据你对下列词语所处的上下文内容大意(语境)的理解,揣摩其含义(板书)。

 初 谓 岂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② 全班讨论翻译课文

 5、分角色朗读:

 ①先同桌练习

 ②再请三位同学朗读

 ③讨论

 孙权: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亲心、期望,语重心长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十分惊奇的神态。

 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小结: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吕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他们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质疑问难

 8、巩固拓展:

 ① 试背课文(比赛)

 ② 吕蒙读书迅速长进对你有什么启示?

 全班讨论

 9、作业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2、介绍司马光

 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三、解读

 1、《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及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2、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演示)

 四、整体感知

 1、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2、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3、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部分挑出来。

 五、课文研析

 1、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2、同学们带感情读,把握人物形象。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翻译课文。

 2.熟练的朗读课文,最好达到背诵。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教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平时你不学习或不做作业时,你家人都会怎么做呢?(学生回答)你们家里人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你们“还不赶紧做作业啊”,“作业不做,学习不学将来就没有好工作”。而在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大将,他曾经追随周瑜打破曹操于赤壁,曾经为孙权立下赫赫战功,他就是吕蒙。孙权十分的信任他,可他有一坏毛病,就是不爱学习。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学习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劝说的,劝成功了没有。

 二、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终于学有所成,得到鲁肃的赏识。

 2简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发展。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三、研读课文

 1孙权劝学。

 ①要求学生找出来文中的句子。

 孙权一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二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②请同学朗读,对照注解翻译重点字词与整个句子。

 你现在当权掌事,不可以不学习!”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忙,比得上我吗?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很有好处。”治经:研究儒家经典;博士:专掌传授经学的学官;涉猎:粗略的阅读;往事:历史。

 ③揣摩孙权劝说的语气。

 一劝:语重心长的,威严的。

 二劝:语重心长,但又有点生气,却还是委婉。

 ④劝学的结果。

 蒙辞以军中多务——蒙乃始就学

 2鲁肃赞学。

 ①吕蒙学成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过去吴县的阿蒙了!)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于有抱负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

 ②你怎么理解鲁肃“遂拜蒙母”的行为?

 一是侧面烘托吕蒙学有所成,二也表现了鲁肃惜才、爱才。

 ③学习成语。

 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3分角色朗读。

 ①全班试分角色朗读。

 ②模仿表演。

 请四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旁白。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

 ③师生点评。

 ④以四个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1吕蒙从不学到学的这个过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结合课文内容多角度理解)

 从孙权:当你劝说别人的时候要有耐心

 从吕蒙:读书的重要性,要虚心的接受别人的好意见,懂得不断改变自己进步

 从鲁肃: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要有礼貌重视朋友。

 2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谈谈两文内容、写法上的异同。

 从内容上看,都与学习有关,却恰好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年幼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接受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不得不“刮目相待”。而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从写法上看,《孙权劝学》一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仲永》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五、作业

 1、结合页下注释,巩固背诵重要文言实词和虚词。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孙权利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威逼利诱”的方法,以自身的体会来开导吕蒙,使吕蒙心服口服,自己用功,努力学习。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孙权劝吕蒙学习言简意赅,表现有力:

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意丰而流传运用至今。

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9273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